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1.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培养地理科学素养。
2.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提高环境素养。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学生需要理解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以及这一过程与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生要掌握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地形图识别这些地貌类型。
2.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但在此过程中,我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今后,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在讨论过程中,我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致使部分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为什么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演示、实地照片、模型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
4.在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分组讨论与黄土高原相关的主题。但我在点评学生讨论成果时,过于关注内容而忽视了表达方式,导致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今后,我要在点评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3.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二)综合思维目标1.结合图文、视频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结合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3.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概括能力。
(四)人地观念目标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单元之一,在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地形中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黄土高原以黄土广泛、深厚闻名于世,同时也以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
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使学生感悟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黄土高原的视频。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案例,用于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理解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哪些?”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和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好的习惯,但个别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希望通过本节课堂有趣的实验活动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地表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4、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寻找与确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预习预习书本P23~31第六章第三节的知识内容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预习新课完成学霸智慧课堂P97~98上相应的课前预学内容利用速记手册和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学内容为新课教授做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评书讲解导学课件播放视频《黄土高原》风景,提出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详细了解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带着问题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板书: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环节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在哪?——图说位置提供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期的地理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能够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可能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素质方面,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逐渐增强,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至少包含10个问题,以便了解人们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2. 作业反馈:
(1)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治理措施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论文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针对学生在地理位置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如标注不准确、描述不清楚等,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 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区的土地被称为‘黄土’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位于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那么,它为什么会被称作黄土高原呢?它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点?”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形成原因
(1)展示地图,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 治理措施部分使用绿色粉笔,象征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
- 治理成效与挑战部分使用红色粉笔,表示成效的显著性和挑战的紧迫性。
3. 艺术性与趣味性:
- 在板书右侧,绘制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的简图,如沟壑纵横、丘陵起伏。
- 在治理措施部分,绘制简化的树木和梯田图案,直观展示治理成果。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文明的摇篮多媒体展示系列黄土高原文明的图片。
讲解:黄土高原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教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1)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3)大量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4)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师: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图片。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吃、穿、住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让学生体会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三、自然环境特点:1、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原还有着黄河众多的支流:渭河、洛河、汾河2、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降水偏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整体气候偏干旱。
承转: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3、风吹来的黄土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的成因”,引导学生看教材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理区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黄土高原治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人教版八下地理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识别本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知道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描述、辨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解决措施;通过数据材料等了解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和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归纳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平凡的世界》的小段宣传片)前一段时间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很火,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我国的陕西榆林,即黄土高原地区(展示电视剧中的背景图片)。
那黄土高原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地理位置。
二、新课学习(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思考:地理位置可以用什么来描述?1.经纬度位置观察中国地图,辨认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
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其大致经纬度范围。
2.相对位置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圈出黄土高原四周的地形区,据此描述黄土高原在地形方面的相对位置;(二)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展示电视剧中的黄土高原背景图和梅县的景观图)大家看这两幅图,有什么明显的差异?(黄土多)好,那这里的黄土是这个地区本身就有的还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书本91页的阅读卡片,回答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风成说”)(三)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剧给我们的感受是很震撼的,这不仅仅是指心灵上的,也有视觉上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1.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中部,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
掌握黄土高原的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
1.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黄土丘陵、黄土塬、黄土茆等。
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堆积、水力侵蚀等自然因素。
第二章:黄土的成因与特性2.1 黄土的成因学习黄土的来源,了解黄土主要由风力从中亚、蒙古高原等地搬运而来。
掌握黄土的风化过程,以及它在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的变化。
2.2 黄土的特性描述黄土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
分析黄土的工程性质,如强度低、抗冲性差、易侵蚀等。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3.1 黄土高原的植被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如草原、灌木丛、落叶阔叶林等。
认识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减缓侵蚀等。
3.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学习黄土高原的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
掌握水资源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短缺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4.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旱地农业、梯田农业等。
分析农业生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4.2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学习黄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
理解治理措施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黄土高原的文化与旅游5.1 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特点,如民居建筑、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
分析民俗文化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潜力。
5.2 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认识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华山、延安等。
探讨旅游资源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初中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一“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
此外,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图表等教学素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针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_黄土高原_地理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省区。
2.了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3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知道其后果并找出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成因。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大家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学生答信天游,黄土高坡)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板书)
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
这张图用黄色突出了黄土高原,一方面让同学们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在脑子中建立印象;另一方面这张图突出了主题。
请同学们阅读P24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找出下列问题:
1、在图中描出黄土高原的边界。
2、从省区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
3、黄土地貌景观,通过黄土景观图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
读图6.29,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2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黄土川,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黄土高原的地表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设计意图: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是本节的一张重点图,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这张图综合了黄土高原的范围、主要的边界、主要的地形和河流,图上的信息量挺大的,所以拆解成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引导过程中突出“描范围—提信息”这两个读图的环节。
(板书)2、地貌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由来:风吹来的黄土
风成说
请同学们阅读P26“阅读材料”黄土“风成说”,了解风成说,找出黄土的来源地。
完成P27活动题,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风成说”。
增加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认识世界的科学观。
(过渡)黄土高原被厚厚的黄土覆盖,而黄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模拟实验:(为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把模拟实验搬进了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
①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土壤)
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植被)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降水)
④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产活动)
以及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生产活动)活动设计:组长提问检查,同桌互相提问检查,意在增加学生的监督与团结意识,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结合课件分析。
四、治理
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并简化总结: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因此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大家自主练习检测。
做完后并进行评价总结。
教师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 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二、黄土地貌及成因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
貌景观-沟壑纵横三、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