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十种物理模型

合集下载

(精)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方法

(精)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方法

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方法一、基本模型计算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时,将天体视为质点,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于天体的中心;一天体绕另一天体的稳定运行视为匀速圆周运动;研究天体的自转运动时,将天体视为均匀球体。

二、基本规律1.天体在轨道稳定运行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向心加速度,需要向心力。

所需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质量为M的天体,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以速度v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有:。

这就是分析与求解天体运行问题的基本关系式,由于有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角速度与周期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式还可表示为:或。

2.在天体表面,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所受重力。

设天体质量为M,半径为R,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由这一近似关系有:,即。

这一关系式的应用,可实现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与的相互替代,因此称为“黄金代换”。

3.天体自转时,表面各物体随天体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等于天体自转角速度,由于赤道上物体轨道半径最大,所需向心力最大。

对于赤道上的物体,由万有引力定律及牛顿第二定律有:,式中N为天体表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如果天体自转角速度过大,赤道上的物体将最先被“甩”出,“甩”出的临界条件是:N=0,此时有:,由此式可以计算天体不瓦解所对应的最大自转角速度;如果已知天体自转的角速度,由及可计算出天体不瓦解的最小密度。

三、常见题型1.估算天体质量问题由关系式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天体,只要知道了另一天体绕它运行的轨道半径及周期,可估算出被绕天体的质量。

例1.据媒体报道,嫦娥一号卫星环月工作轨道为圆轨道,轨道高200km,运行周期为127分钟。

若还知道引力常量和月球半径,仅利用以上条件不能求出的是A.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B.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C.卫星绕月运行的速度D.卫星绕月运行的加速度解析:设月球质量为M,半径为R,月面重力加速度为g,卫星高度为h,运行周期为T,线速度为v,加速度为a,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为F。

天体运动中的三大模型(课件)--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天体运动中的三大模型(课件)--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
=
=






=

2. 当在近代轨道时(即h=0): 由 =

=



=


=



=





3




=

(即黄金代换式)




2025
知识固本
知识点2.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6个“一定”
B.下一次的“木星冲日”时间在2026年
C.木星运行的加速度比地球的大
D.木星运行的周期比地球的大
提示:
AB. 当再一次出现“木星冲日”,即地球再次运动到太阳和木星的连线上,解题
思路与第4题D相同;
CD. 对于天体的卫星,轨道半径越大,只有T在变大,w、a、v、机械能等均变小。
2025
考向洞察
1.(多选)有a、b、c、d四颗地球卫星,a还未发射,在赤道表面上随地球一起转动,
A.每颗星球的角速度都在逐渐变小
B.两颗星球的距离在逐渐变大
由 =
12
=m1ω2r1=m2ω2r2,解得
2


C.两颗星球的轨道半径之比保持不变
D.每颗星球的加速度都在变小

2
,可知,周期变小,角速度变大。故A错误

=
(1+2)
,可知w变大,距离L逐渐变小
3
12
1
2
2
2 =m1ω r1=m2ω r2,解得
D.下一次“火星冲日”将出现在2023年12月8日之前

专题3 天体运动的常见模型

专题3 天体运动的常见模型

1 / 14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专题3 天体运动的常见模型考点一 双星及多星模型1.模型特征(1)多星系统的条件:各星彼此相距较近,离其他星体很远(忽略其他星体的影响);各星绕同一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2)双星及多星模型示例 类型双星模型三星模型四星模型结构图向心力 来源 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故两星的向心力大小相等每颗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都由其余星对其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运动参量 各星转动的周期、角速度相等2.解题思路例1 [双星模型]2016年2月11日,科学家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由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是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周年后,引力波被首次直接观测到。

在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由于彼此间的强大引力作用,会形成短时间的双星系统。

如图所示,黑洞A、B可视为质点,它们围绕连线上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且AO大于BO,不考虑其他天体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洞A的向心力大于B的向心力B.黑洞A的线速度大于B的线速度C.黑洞A的质量大于B的质量D.两黑洞之间的距离越大,A的周期越小审题关键(1)黑洞A的向心力的来源与黑洞B的向心力来源有什么关系?提示: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2)要想保证二者稳定的圆周运动必须有什么确定的关系?提示:共面、同心圆且角速度必须相等答案 B 双星靠相互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对B的作用力与B对A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黑洞A的向心力等于B的向心力,故A错误;双星具有相同的角速度,由题可知A的半径比较大,根据v=ωr可知,黑洞A的线速度大于B的线速度,故B正确;在匀速转动时的向心力大小关系为mA ω2rA=mBω2rB,由于A的半径比较大,所以A的质量小,故C错误;由mA ω2rA=mBω2rB,rA+rB=L,得rA=m B Lm A+m B,L为二者之间的距离,双星靠相互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得G m A m BL2=mA4π2T2·m B Lm A+m B,即T2=4π2L3G(m A+m B),则两黑洞之间的距离越小,A的周期越小,故D错误。

高考秘籍之天体运动必备十大模型(上)

高考秘籍之天体运动必备十大模型(上)

【例14】一均匀球体以角速度ω绕自己的对称轴自转,若维持球体不被解体的 唯一作用力是万有引力,则此球的最小密度是多少?
【例15】 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 体静 在平均密度 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 球形 体表面 赤道 有引 力常量G,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 体自转周期为( )
)
【 11】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度 【例 】某 在 速 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 直 抛 物 t物体以速度 物 速 v落回手 落 中。已经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模型五:求密度模型 【例12】某研究小组用天文望远镜对一颗行星进行观测,发现该行星有一颗卫 星,卫星在行星的表面附近绕行,并测得其周期为 在 的表 绕 并测 其 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 引 常 为G,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出( ) A.行星的质量 行星的质量 B.行星的半径 行星的半径 C.行星的平均密度 D.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例13】已知地球的半径 球 半径 R=6400Km,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 面 重力 度g=9.8m/s2,求 ,求地 球的平均密度。
模型三:黄金代换模型 【例6】 质量为m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 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为g,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 GM A.线速度 v B.角速度 gR R C.运行周期 T 2 R g D.向心加速度 a
高考秘籍之天体运动必备十大模型(上)
天体运动 考察形式多样 每年高考必考 十大模型 模型八:同步卫星模型 模型九:能量模型 模型十:变轨模型
模型一:公转模型 模型二:自转模型 模型三:黄金代换模型 模型四:卫星发射模型 模型五:求密度模型 模型六:天体的追及相遇模型 模型七:多星系模型

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模型与方法

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模型与方法

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模型与方法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模型与方法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育局教研室邢彦君天体运行问题的分析与求解,是牛顿第二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运用,问题的分析与求解的关键是建模能力。

一、基本模型计算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时,将天体视为质点,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于天体的中心;一天体绕另一天体的稳定运行视为匀速圆周运动;研究天体的自转运动时,将天体视为均匀球体。

二、基本规律1.天体在轨道稳定运行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向心加速度,需要向心力。

所需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质量为M的天体,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以速度v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有:。

这就是分析与求解天体运行问题的基本关系式,由于有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角速度与周期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式还可表示为:或。

2.在天体表面,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所受重力。

设天体质量为M,半径为R,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由这一近似关系有:,即。

这一关系式的应用,可实现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与的相互替代,因此称为“黄金代换”。

3.天体自转时,表面各物体随天体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等于天体自转角速度,由于赤道上物体轨道半径最大,所需向心力最大。

对于赤道上的物体,由万有引力定律及牛顿第二定律有:,式中N为天体表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如果天体自转角速度过大,赤道上的物体将最先被“甩”出,“甩”出的临界条件是:N=0,此时有:,由此式可以计算天体不瓦解所对应的最大自转角速度;如果已知天体自转的角速度,由及可计算出天体不瓦解的最小密度。

三、常见题型1.估算天体质量问题由关系式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天体,只要知道了另一天体绕它运行的轨道半径及周期,可估算出被绕天体的质量。

例1.据媒体报道,嫦娥一号卫星环月工作轨道为圆轨道,轨道高200km,运行周期为127分钟。

若还知道引力常量和月球半径,仅利用以上条件不能求出的是A.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B.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C.卫星绕月运行的速度D.卫星绕月运行的加速度解析:设月球质量为M,半径为R,月面重力加速度为g,卫星高度为h,运行周期为T,线速度为v,加速度为a,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为F。

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几种模型

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几种模型

常见的物理模型(二)一、子弹打木块模型特点: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

Q E s F k N =∆=系统相μ,Q 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一静一动的同种电荷追碰运动等。

两种常见类型:①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子弹以初速度v 0射击木块。

运动性质:子弹对地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

图象描述:从子弹击中木块时刻开始,在同一个v —t 坐标中,两者的速度图线如下图中甲(子弹穿出木块)或乙(子弹停留在木块中)图2图中,图线的纵坐标给出各时刻两者的速度,图线的斜率反映了两者的加速度。

两图线间阴影部分面积则对应了两者间的相对位移。

方法:把子弹和木块看成一个系统,利用A :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B :系统的能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 :对木块和子弹分别利用动能定理。

推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阻力乘以相对位移,即ΔE =F f d②物块固定在水平面,子弹以初速度v 0射击木块,对子弹利用动能定理,可得:2022121mv mv d F t f -=- 两种类型的共同点:A 、系统内相互作用的两物体间的一对摩擦力做功的总和恒为负值。

(因为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 、摩擦生热的条件:必须存在滑动摩擦力和相对滑行的路程。

大小为Q =F f ·s ,其中F f 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s 是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移(在一段时间内“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就是这段时间内两者相对位移的大小,所以说是一个相对运动问题)。

C 、静摩擦力可对物体做功,但不能产生内能(因为两物体的相对位移为零)。

例1 如图1所示,一个长为L 、质量为M 的长方形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初速度0v 从木块的左端滑向右端,设物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物块与木块达到相对静止时,物块仍在长木块上,求系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的量Q 。

6-2天体运动模型 -模型归类分析

6-2天体运动模型 -模型归类分析

问题1 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问题2定量比较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关系模型1地面模型典型问题:如何根据同一物体在两极和赤道处的弹簧秤的示数和地球半径求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模型2 环绕模型典型问题:将同一物体放在赤道上、近地卫星轨道上、同步轨道上比较其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大小模型3 三种宇宙速度典型问题:以第一宇宙速度抛出一个物体是否一定会做圆周运动?(1)变轨原理:卫星绕中心天体稳定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GMmr2=mv2r.当由于某种原因卫星速度v突然增大时,有GMmr2<mv2r,卫星将偏离圆轨道做离心运动;当v突然减小时,有GMmr2>mv2r,卫星将做向心运动.(3)各物理量的比较①两个不同轨道的“切点”处线速度v不相等.图中vⅢ>vⅡB,vⅡA>vⅠ.②同一个椭圆轨道上近地点和远地点线速度v大小不相等.从远地点到近地点万有引力对卫星做正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图中vⅡA>vⅡB,E kⅡA>E kⅡB,E pⅡA<E pⅡB.③两个不同圆轨道上线速度v大小不相等.轨道半径越大,v越小,图中vⅠ>vⅢ.④不同轨道上运行周期T不相等.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r3T2=k,内侧轨道的运行周期小于外侧轨道的运行周期.图中TⅠ<TⅡ<TⅢ.⑤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的机械能E不相等,“高轨高能,低轨低能”.卫星变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图中EⅠ<EⅡ<EⅢ.⑥在分析卫星运行的加速度时,只要卫星与中心天体的距离不变,其加速度(由万有引力提供)就一定与轨道形状无关,图中aⅢ=aⅡB,aⅡA=aⅠ模型4 变轨模型典型问题:比较两轨道切点处的加速度、速度比较不同轨道之间的周期关系模型5 拓展变轨模型椭圆轨道2有两个切圆(内切圆1和外切圆2)典型问题:比较卫星在轨道1上的速度与椭圆远地点2上的速度模型6 转移轨道模型典型问题:分析转移轨道上卫星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典例分析模型1 地面模型 1、模型分析: 2、典例分析:例题1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规律与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用弹簧秤称量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随称量位置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已知地球质量为M ,自转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将地球视为半径为R 、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不考虑空气的影响.设在地球北极地面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F 0.①若在北极上空高出地面h 处称量,弹簧秤读数为F 1,求比值F 1F 0的表达式,并就h =1.0%R 的情形算出具体数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②若在赤道地面称量,弹簧秤读数为F 2,求比值F 2F 0的表达式.解析:(1)设小物体质量为m .①在北极地面,G MmR2=F 0在北极上空高出地面h 处,G Mm(R +h )2=F 1得F 1F 0=R 2(R +h )2 当h =1.0%R 时,F 1F 0=11.012≈0.98.②在赤道地面,小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万有引力和弹簧秤的作用力,有G Mm R 2-F 2=m 4π2T 2R 得F 2F 0=1-4π2R 3GMT 2. 例题2已知一名宇航员到达一个星球,在该星球的两极上用弹簧秤测量一物体的重力为mg,在赤道用弹簧秤测量该物体的重力为0.9mg,若该星球自转周期为T,求该星球平均密度? 参考答案 230GTπρ=例题3 (高考全国卷Ⅱ)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 0,在赤道的大小为g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地球的密度为( )A.3πGT 2g 0-g g 0 B .3πGT 2g 0g 0-g C.3πGT 2 D .3πGT 2g 0g解析:选B.在地球两极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有mg 0=G Mm R 2=43πρmGR ,在赤道上重力等于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差值,即mg +m 4π2T 2R =G Mm R 2=43πρmGR ,联立解得:ρ=3πg 0GT 2(g 0-g ),B 项正确.二、接轨模型 问题1 问题21. 一组太空人乘穿梭机,去修理位于离地球表面5101.6⨯m 的圆形轨道上的哈勃太空望远镜H,机组人员使穿梭机S 进入与H 相同的轨道并关闭推动发动火箭,而望远镜则在穿梭机前方数千米处,如图所示,设G 为万有引力常量,设ME 为地球质量(已知地球半径为6104.6⨯m,地球质量为241089.5⨯=E M kg )(1)在穿梭机内,一质量为70Kg 的太空人的视重为多少?(2)计算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 (3)穿梭机要追山望远镜,如何做? 参考答案:(1)人处于完全失重,故视重为零 (2)由2')(h R GMm mg +=得重力加速度为2/0.8s m (3)先减速(向心),追上后再加速(离心)2.如图所示,A 是地球的同步卫星,另一卫星B 的圆形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为。

专题09天体运动的互绕模型

专题09天体运动的互绕模型

专题09 天体运动的互绕模型天体运动中的互绕模型虽然仍为圆周运动模型,但由于涉及两个或多个天体,分析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互绕星体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二是互绕星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来源,特别是对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互绕星体,必须由力的合成求解对应的向心力。

模型(一) 双星模型 1、模型构建在天体运动中,将两颗彼此相距较近,且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的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称为双星。

2、模型特点如图所示为质量分别是1m 和2m 的两颗相距较近的恒星。

它们间的距离为L .此双星问题的特点是: (1)两星的运行轨道为同心圆,圆心是它们之间连线上的某一点。

(2)两星的向心力大小相等,由它们间的万有引力提供。

(3)两星的运动周期、角速度相同。

(4)两星的运动半径之和等于它们间的距离,即L r r =+21. 3、规律推导设:两颗恒星的质量分别为1m 和2m ,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分别为1r 、2r ,角速度分别为1ω、2ω。

根据题意有ωωω==21①L r r =+21①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1211221r m Lm m Gω= ①2222221r m Lm m Gω= ①①/①得1221r r m m = ①由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故两星运行所需向心力都由其余行星对其万C .速率之和D .各自的自转角速度【答案】BC【解析】:两颗中子星运动到某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每秒转动12圈,角速度已知,中子星运动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m 1m 2l 2=m 1ω2r 1,Gm 1m 2l 2=m 2ω2r 2,l =r 1+r 2,联立解得G m 1+m 2l 2=ω2l ,所以m 1+m 2=ω2l 3G ,质量之和可以估算。

由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ωr 得v 1=ωr 1,v 2=ωr 2,解得v 1+v 2=ω(r 1+r 2)=ωl ,速率之和可以估算。

质量之积和各自的自转角速度无法求解。

高考必须掌握的万有引力与航天十大模型!

高考必须掌握的万有引力与航天十大模型!

高考必须掌握的万有引力与航天十大模型!请你多多关注,学习少走弯路,成绩突飞猛进,高考考题全对!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知识的综合,使许多学生对这三者的关系感到扑朔迷离.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力,并说明了这种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有什么关系.日常生活中,普通物体之间的这种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却非常大,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是力学的基本规律,在中学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圆周运动而言,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纽带就是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决定式F向=ma向,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重要体现.在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可见,万有引力是一种力,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规律,圆周运动是一种运动形式.航空航天与宇宙探测是现代科技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理综物理命题的热点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习题类型较多,不少学生普遍感觉到建模困难,导致解题时找不到切入点,下面就本模块不同类型习题的建模与解题方法做一归类分析.一、“椭圆轨道”模型指行星(卫星)的运动轨道为椭圆,恒星(或行星)位于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由于受数学如识的限制,此类模型适宜高中生做的题目不多,所用知识为开普勒第三定律及椭圆轨道的对称性.二、“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指一个天体(中心天体)位于中心位置不动(自转除外),另一个天体(环绕天体)以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环绕天体只受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解答思路由万有引力提供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式中M为中心天体的质量,m为环绕天体的质量,an、v、ω、T 分别表示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根据问题的特点条件,灵活选用的相应的公式进行分析求解.此类模型所能求出的物理量也是最多的,(1)对中心天体而言,可求量有两个:简记为:高轨低速小动能,高轨高势大周期;具体含义是卫星处于高轨道,其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动能都小,重力势能、卫星运动的周期均大..(3)可求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运转,其实就是“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

天体运动的几类热点问题(学生版)

天体运动的几类热点问题(学生版)

专题六 天体运动的几类热点问题 考点一 双星与多星模型 1.双星模型 (1)定义:绕公共圆心转动的两个星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星系统。

如图所示。

(2)特点 ①各自所需的向心力由彼此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即2121112Gm m =m ωr L ,2122222ω=Gm m m r L 。

②两颗星的 相同,即12=T T ,12ωω=。

③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 。

④两颗星到圆心的距离r 1、r 2与星体质量成 ,即1221=m r m r 。

⑤双星的运动周期 。

⑥双星的总质量 。

2.多星模型(1)定义:所研究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除中央星体外,各星体的 相同。

(2)常见的三星模型①三颗星体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质量相等的环绕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甲所示)。

②三颗质量均为m 的星体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如图乙所示)。

(3)常见的四星模型①四颗质量相等的星体位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沿着外接于正方形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丙所示)。

②三颗质量相等的星体始终位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另一颗位于中心O ,外围三颗星绕O 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丁所示)。

题型一 双星模型(多选)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

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100s 时,它们相距约400km ,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圈。

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 .质量之积B .质量之和C .速率之和D .各自的自转角速度题型二 三星模型 (2023·湖北黄冈中学三模)(多选)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为三星系统,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可忽略。

设每颗星体的质量均为m ,三颗星分别位于边长为r 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它们绕某一共同的圆心O 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内以相同的角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摘要:一、引言二、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1.牛顿力学2.拉格朗日力学3.哈密顿力学三、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1.三体问题的背景及重要性2.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3.解决三体问题的方法及应用四、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天体力学领域,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至今,众多学者为了解释天体运动的奥秘,提出了各种力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并以三体问题为例,演示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二、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1.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由牛顿三大定律组成。

牛顿力学可以较好地解释行星运动规律,但对于复杂的天体系统,其适用性有限。

2.拉格朗日力学拉格朗日力学是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它通过构建拉格朗日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拉格朗日力学具有较好的数学性质,可以解决一些牛顿力学难以处理的问题。

3.哈密顿力学哈密顿力学是拉格朗日力学的推广,它通过哈密顿方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哈密顿力学具有更简洁的表达形式,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量子力学等领域。

三、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1.三体问题的背景及重要性在天体力学中,三体问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

三体问题研究的是三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尽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法。

2.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组成。

通过这两个定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包含三个质点运动方程的数学模型。

3.解决三体问题的方法及应用解决三体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数值模拟、近似解法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天体运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总结本文介绍了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并以三体问题为例,演示了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天体运动模型归纳及典型例题分析

天体运动模型归纳及典型例题分析
3 )数 学推 导 , 得 到 公式
om 由G —m —mg得 G m。 一g Rz , 此 式 称 为 黄 金 代 。 。
』 、
换式, 不 仅适 用 于地球 , 也 适 用 于太 阳 、 月球 等 其 他 天
◇ 广东 李 虎
体. 对 黄金代 换 式 G 。 一g R。 作 如下 说 明 :a )G 是 引

所 受 到 的 支 持 力 之 比为
G 亍 m o T  ̄

选项 A 正 确.
2 “ 公 转” 模 型
1 )认 识 “ 公 转” 模 型
能完 全 用 来 提 供 向 心 力 , 只 能是 万 有引 力 的一 个分 力 来

如 图 2所 示 , 一 个 天 体 绕 另
提供 向 心 力 , 那 么 另 外 一 个 分力 是 什么 呢 ?就 是我 们 常 图1 说 的“ 地球 表面 或附 近 的物体 由于 地球 的吸 引 而受 到
的重力 ” . 万 有 引 力 F、 向心力 F 及 重 力 mg 的关 系 如 图 1所 示 . 万 有 引 力 F— G
∞ r , 重 力 mg .
2 )近 似 处 理 , 形 成结论
个 天体 做 近 似匀 速 圆周 运 动.


个 天体 ” 可 以是 自然 天 体 ( 如
Gm 0 T
1 )万 有 引力 F、 向心力 F 及 重力 mg 的关 系
天文 观测 发 现 , 宇 宙 中 的任 何 一 个 天 体 , 公 转 的
同时 还在 自转 . 以地球 为例 , 它 一 方 面绕 着 太 阳公 转 ,
物 体在南 极 静 止 时 受 到 的 支 持 力 等 于 万 有

方法17 高中物理模型盘点(七)天体运动模型

方法17  高中物理模型盘点(七)天体运动模型

方法17 高中物理模型盘点(七)天体运动模型目 录物理模型盘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 2 物理模型盘点——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 3 物理模型盘点——行星模型 ...................................................................................................................................... 6 物理模型盘点——近地卫星模型 .............................................................................................................................. 8 物理模型盘点——同步卫星模型 .............................................................................................................................. 9 物理模型盘点——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模型 ............................................................................................................ 10 物理模型盘点——卫星模型相关物理量讨论 ........................................................................................................ 11 物理模型盘点——三种天体运动速度比较 ............................................................................................................ 13 物理模型盘点——双星模型 多星模型 ................................................................................................................ 15 物理模型盘点——黑洞模型 .................................................................................................................................... 18 物理模型盘点——暗物质 ........................................................................................................................................ 19 物理模型盘点——卫星变轨 (20)物理模型盘点——常数的应用 (22)物理模型盘点——三星一线模型 (24)R 3T 2物理模型盘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模型概述】(2022·湖南卷·T8)如图,火星与地球近似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沿同一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火星的轨道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5倍。

高考中天体运动问题模型

高考中天体运动问题模型

高考中的天体运动问题模型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运动问题,是高考每年必考的重要内容,天体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型。

一、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模型1.考虑地球(或某星球)自转影响,地表或地表附近的随地球转的物体所受重力实质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由于地球的自转,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向心力必来源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也不断变化,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将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的值g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在赤道上,在两极处,。

例1如图1所示,P、Q为质量均为m的两个质点,分别置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如果把地球看成是一个均匀球体,P、Q两质点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P、Q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B.P、Q受地球重力相等C.P、Q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D.P、Q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等例2荡秋千是大家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将来的某一天,同学们也许会在其它星球上享受荡秋千的乐趣。

假设你当时所在星球的质量是、半径为,可将人视为质点,秋千质量不计、摆长不变、摆角小于90°,万有引力常量为。

那么,(1)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等于多少?(2)若经过最低位置的速度为,则此时摆线的拉力是多少?二、卫星(行星)模型卫星(行星)模型的特征是卫星(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2所示。

1.卫星(行星)的动力学特征中心天体对卫星(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有:。

2.卫星(行星)轨道特征由于卫星(行星)正常运行时只受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所以卫星(行星)平面必定经过中心天体中心。

3.卫星(行星)模型题型设计1)讨论卫星(行星)的向心加速度、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问题。

由得,故越大,越小。

由得,故越大,越小。

高中物理之天体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之天体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之天体运动知识点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即为椭圆轨道定律,其内容为: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图。

此定律说明不同行星的椭圆轨道是不同的。

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其内容为:连接太阳和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

此定律说明行星离太阳越近,其运行速率越大。

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即为周期定律,其内容为: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即,其中r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代表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对的认识:在图中,半长轴是AB间距的一半,不要认为a 等于太阳到A点的距离;T是公转周期,不要误认为是自转周期,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不是一天。

(1)在以后的计算问题中,我们都把行星的轨道近似为圆,把卫星的运行轨道也近似为圆,这样就使问题变得简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也相差不大。

(2)在上述情况下,的表达式中,a就是圆的半径R,利用的结论解决某些问题很方便。

注意①比例系数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但不是恒量,在不同的星系中,k值不相同。

②在太阳系中,不同行星的半长轴都不相同,故其公转周期也不相等。

③卫星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遵循相同的运动规律。

易错点在认识行星做椭圆运动时的向心力大小及速度大小时易错,行星的运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它们离太阳近时半径小,速度大,向心力也大;离太阳远时半径大,速度小,向心力也小,另一个易错点是找椭圆的半长轴时易错,许多同学在初学时,往往将2倍的半长轴代入题中进行运算。

忽略点本节中的行星运动的轨道为椭圆,是曲线运动,行星在轨道上任一点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线方向,速度方向易忽略,如:有部分同学认为行星的速度方向垂直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将行星的运动视为圆周运动,而实质上其轨道为椭圆。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卡文迪许设计了扭称实验来测量万有引力常量,下图是扭称实验的原理图。

高考热点3:天体运动问题》

高考热点3:天体运动问题》

天体运动问题大全天体运动问题, 是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公式)在匀速圆周运动模型中的综合应用.人造卫星、月亮绕地球运动或行星绕恒星运动可视为“环绕模型”,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F引=F 向.此模型可计算卫星或行星的环绕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以及中心天体(被环绕的天体, 如地球、太阳)的质量和密度.对于卫星而言, 一条轨道, 对应着一个环绕速度, 因为一条轨道对应着一个固定的万有引力(作为向心力), 当卫星的环绕速度改变时, 轨道上所能提供的向心力不足或过量, 则卫星将发生离心或近心运动, 即意味着卫星要变轨, 这就是考题中的变轨问题!为什么当星球的自转速度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后, 星球赤道表面的物体会“飘起来”, 甚至连星球本身也可能会离散瓦解呢!首先, 当星球自转的速度比较小的时候, 星球表面的物体随星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也比较小, 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足以提供这么一个向心力, 而且还有剩余!剩余的部分表现为物体的重力:赤道上的物体与地球一起自转时的向心力为GMm/R2-N=mv2/R, N=mg.当自转速度逐渐加快时, 物体所需的向心力也逐渐增大, 则N逐渐减小, 若自转速度继续增加, 当N=0时, 物体就会“飘起来”了.实际上就是当王物体所需的向心力比能提供的大时, 物体作离心运动!学离心运动的时候我们知道, 砂轮转速过大的时候会破碎瓦解, 那么我们把自转的星球看成转动的砂轮又有何妨呢!当星球自转太快时, 星球也会破碎瓦解的!星球表面或附近(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绝大部分用来产生物体的重力加速,剩余的一小部分则作为维持物体与星球一起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可见重力和万有引力是有所区别的!不过,在要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考题中,通常忽略星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很小),于是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即mg=F引(我们不妨把它记作“近球模型”),据此,我们就可以推导出非常有用的“黄金代换式”:GM=gR2.既然重力可以近似等于万有引力,那么对于近地轨道(环绕轨道近似等于星球半径R)的卫星,则有mg=F向,可求得其环绕速度为v1=,也就是我们在考题中遇到的第一宇宙速度!例题点拨:例题1 (2004年江苏, 4)若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 它的运行速度越大B.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 它的运行速度越小C. 卫星的质量一定时, 轨道半径越大, 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大D. 卫星的质量一定时, 轨道半径越大, 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小例题2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 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 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动, 最后再次点火, 将卫星送人同步圆轨道3, 轨道1.2相切于Q点, 轨道2、3相切于P点(见下图), 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 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的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例题3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 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 则地球的转速应为原来的( )A. g/a倍B. 倍C. 倍D. 倍例题4(2004年北京, 20)1990年5月, 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第2752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该小行星的半径为16 km.若将此小行星和地球均看成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小行星密度与地球相同.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这个小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A. 400gB. g /400C. 20gD. g/20针对性训练1. 地球半径R0, 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 若卫星距地面R0处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 )A.卫星的速度为 B.卫星的角速度为C. 卫星的加速度为g/2D. 卫星的周期为2.假设地球质量不变, 而地球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 那么从地球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宇宙速度(球绕速度)大小应为原来的( )A. 倍B. 倍C. 倍D. 2倍3. 三颗人造卫星a、b、c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a与b的质量相等并小于c的质量, b和c的轨道半径相等且大于a的轨道半径, 则( )A. 卫星b、c运行的速度大小相等, 且大于a的速度大小B. 卫星b、c周期相等, 且大于a的周期C.卫星b、c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D. 卫星b所需的向心力最小4.关于绕地球运转的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近地卫星可以通过北京地理纬度圈所决定的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B. 近地卫星可以在与地球赤道平面有一定倾角且经过北京上空的平面上运行C.近地卫星或地球同步卫星上的物体,因“完全失重”,其重力加速度为零D. 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不同高度运行5.假设一小型飞船, 在高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若沿与其运动相反的方向发射一枚火箭,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飞船一定离开原来的轨道运动B. 火箭一定离开原来的轨道运动C. 若飞船继续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 则其运动的轨道的半径一定增大D. 若火箭离开飞船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其运动的圆轨道的半径一定减小6.关于人造地球卫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n倍的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地表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倍B. 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n倍的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赤道表面物体向心加速度的n倍C. 如果卫星的轨道是椭圆, 则它在近地点比远地点时的动能大、势能小, 但两处的机械能相等D. 如果卫星因受空气阻力的作用, 其半径逐渐减小, 则它的势能逐渐减小, 动能逐渐增大, 机械能逐渐减少7.同一轨道上有一个宇航器和一个小行星,同方向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某种原因,小行星发生爆炸而被分成两块,爆炸结束瞬间,两块都有原方向的速度,一块比原速度大,一块比原速度小,关于两块小行星能否撞上宇航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速度大的一块能撞上宇航器B. 速度大的一块不能撞上宇航器C. 速度小的一块能撞上宇航器D. 速度小的一块不能撞上宇航器8.假设在质量与地球质量相同, 半径为地球半径两倍的某天体上进行运动比赛, 那么与地球成绩相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跳高运动员的成绩会更好B. 投掷铁饼的距离更远C. 举重运动员的成绩会更好D. 游泳运动员的成绩会更好9.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发射成功, 经过21小时太空之旅, 飞船返回舱乘载着杨利伟于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要着陆场成功着陆,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高考物理状元谋略四万有引力天体运动常考模型

高考物理状元谋略四万有引力天体运动常考模型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常考模型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天体的质量或密度的估算、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同步卫星、双星问题和卫星的发射与变轨等。

一.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在地球表面附近,忽略地球的自转时,可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即mg =G 错误!。

(2)把天体的运动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则F 万=F 向。

二、热点问题: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及卫星的变轨问题1.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卫星的变轨问题卫星的速度增大,应做离心运动,要克服万有引力做负功,其动能要减小,速度也减小,所以稳定后速度减小与卫星原来速度增大并不矛盾,这正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 三:热点问题: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的比较及地球同步卫星1.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的比较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7.9m/s,M v G gR R=== 通常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地球周围所有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是在地面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不同高度处的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M v G r=其大小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是,由于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越远的轨道,在地面上所需的发射速度就越大.2.地球同步卫星特点(1)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上空。

(2)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3)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静止.(4)同步卫星的高度是一定的.四、例题赏析1.如图所示是行星m绕恒星M运动的情况示意图,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最大的点是B点 B.速度最小的点是C点C.m从A到B做减速运动D.m从B到A做减速运动2。

假设神舟8号飞船在绕地球椭圆轨道无动力运行,地球的中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其中A为椭圆轨道的近地点,B为椭圆轨道的远地点.则飞船从A点开始沿椭圆轨道运行到B 的过程中,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飞船受地球引力减小,运行速度也减小B.飞船加速度减小,运行速度增大C.飞船动能增大,飞船重力势能也增大D.飞船的动能减小,飞船机械能减小3。

天体运动的各种物理模型

天体运动的各种物理模型

天体运动的各种物理模型一、追赶相逢类型1-1、科学家在地球轨道外侧发现了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经过观测该小行星每隔t 时间与地球相遇一次,已知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是R ,周期是T ,设地球和小行星都是圆轨道,求小行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

解:设小行星绕太阳周期为T /,T />T,地球和小行星没隔时间t 相遇一次,则有/1t t T T -= /tTT t T=-设小行星绕太阳轨道半径为R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2///2/24Mm G m R R Tπ= 同理对于地球绕太阳运动也有 2224Mm G mR R T π= 由上面两式有 /3/232R T R T = /2/3()t R R t T=-所以当地球和小行星最近时 /2/3()t d R R R R t T=-=--1-2、火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为同一平面内同方向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火星的轨道半径m r 11105.1⨯=火,地球的轨道半径m r 11100.1⨯=地,从如图所示的火星与地球相距最近的时刻开始计时,估算火星再次与地球相距最近需多少地球年?(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设行星质量m ,太阳质量为M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为r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受太阳的万有引力2rmMG F =(2分)行星绕太阳做近似匀速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r m ma F 2ω==(2分)Tπω2=(1分) 以上式子联立r T m r mM G 2224π= 故3224r GM T π=(1分) 地球的周期1=地T 年,(1分) 32)()(地火地火r r T T = 火星的周期地地火火T t t T ⋅=3)((2分)1)100.1105.1(31111⨯⨯⨯=年=1.8年 (1分) 设经时间t 两星又一次距离最近,根据t ωθ=(2分) 则两星转过的角度之差πππθθ2)22(=-=-t T T 火地火地(2分) 年年地火地火火地3.218.118.1111=-⨯=-=-=T T T T T T t (2分,答“2.2年”同样给分)121r r vv = (1分) 在轨道I 上向心加速度为a 1,则有 121ma r MmG= (2分) 同理在轨道II 上向心加速度a=22r v ,则有 m r Mm G =2222r v (2分)由此得22121v r r a =(1分)(2)设喷出气体的质量为m ∆,由动量守恒得mu v m m mv ∆-'∆-=)(1 (3分) 得:m uv r r vv m +'-'=∆12 (2分)2-2、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十种物理模型闫俊仁(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 034000)航空航天与宇宙探测是现代科技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理综物理命题的热点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习题类型较多,不少学生普遍感觉到建模困难,导致解题时找不到切入点.下面就本模块不同类型习题的建模与解题方法做一归类分析。

一、“椭圆轨道”模型指行星(卫星)的运动轨道为椭圆,恒星(或行星)位于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此类模型适宜高中生做的题目不多,所用知识为开普勒第三定律及椭圆轨道的对称性。

例1 天文学家观察到哈雷彗星的周期约是75年,离太阳最近的距离是8.9X1010m ,但它离太阳的最远距离不能测出。

试根据开普勒定律计算这个最远距离,已知太阳系的开普勒常量k =3.354X1018m 3/s 2。

解析 设哈雷彗星离太阳的最近距离为,最远距离为R 2,则椭圆轨道半长 轴为221R R R +=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k TR =23,得 13222R kT R -==m m 103218109.83600243657510354.38⨯-⨯⨯⨯⨯⨯)(=5.224⨯1012m二、“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指一个天体(中心天体)位于中心位置不动(自转除外),另一个天体(环绕天体)以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环绕天体只受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

解答思路 由万有引力提供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据牛顿第二定律,得r Tm r mw r v m ma r Mm G n 2222)2(π==== 式中M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m 为环绕天体的质量, a n 、v 、w 和T 分别表示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根据问题的特点条件,灵活选用的相应的公式进行分析求解。

此类模型所能求出的物理量也是最多的。

(1)对中心天体而言,可求量有两个:①质量M=2324GT r π,②密度ρ=3233R GT r π,特殊地,当环绕天体为近地卫星时(r =R),有ρ=23GT π。

(2)对外绕大体而目,可求量有六个: ①线速度r GM v =,②角速度2r GM w =,③周期GMr T 324π=,④向心加速度a n =2r GM ,⑤向心力2r Mm G F =,⑥轨道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g ′=2rGM (各式推导略)(3)可求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运转,其实就是“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求第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方法:由R v m RMm G 22=,得 R GM v =; 或由R v m mg 2=,得gR v =; 其他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计算方法同上,M 为该星球的质量,R 为该星球的半径,g 为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依据已知条件,灵活选用计算公式。

例2(2006年全国理综卷Ⅰ第16题)我国将要发射一颗绕月运行的探月卫星“嫦娥1号”.设该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贴近月球表面。

已知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4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约811,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km /s ,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度约为 ( )A .0.4 km /sB .36 km /sC .11 km /sD .1.8 km /s解析 设地球质量、半径分别为M 、R ,月球质量、半径分别为m 、r ,则81M m =,R r 41=。

在星体表面,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若物体质量为m 0,则g m RGMm 020= ;即2gR GM =,在月球表面,满足2r g GM '=,由此可得g g MrmR g 811622==',地球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s km gR v /9.71==,在月球表面,有v ′=./8.192924181161s km v gR R g r g ≈==⨯='三、“同步卫星”模型地球同步卫星是位于赤道上方,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一种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全球通信和转播电视信号。

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一定高度环绕地球运动也属于“中心天体——环绕天体”模型.同步卫星具有四个一定:①定轨道平面: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共面;②定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即T =24h ; ③定运行高度:由222()()()Mm G m R h R h Tπ=++,得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 km R GMT h 4322106.34⨯≈-=π④定运行速率:s km /0.3rG M υ≈= 一颗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大约40%的面积,若在此轨道上均匀分布3颗通信卫星,即可实现全球通信(两极有部分盲区).为了卫星之间不相互干扰,相邻两颗卫星对地心的张角不能小于3。

,这样地球的同步轨道上至多能有120颗通信卫星。

可见,空间位置也是一种资源。

例3 某颗地球同步卫星正下方的地球表面上有一观察者,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试问,春分那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在日落12小时内有多长时间该观察者看不见此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自转周期为了,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

解析 设所求的时间为t ,用m 、M 分别表示卫星和地球的质量,r 表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有 222()mM G mr r Tπ= 春分时,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如图1所示,图中圆正表示赤道,S 表示卫星,A 表示观察者,O 表示地心.由图可看出当卫星S 绕地心O 转到图示位置以后(设地球自转是沿图中逆时针方向),其正下方的观察者将看不见它。

据此再考虑到对称性,有risn R θ=,22t T θπ=,2Mm G mg R=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3122)4arcsin(gT R Tt ππ= 四、“天体相遇”模型两天体(行星、卫星或探测器)相遇,实际上是指两天体相距最近.若两环绕天体的运转轨道在同一平面内,则两环绕天体与中心天体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中心天体的同侧时相距最近.两环绕天体与中心天体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中心天体的异侧时则相距最远。

设卫星1(离地球近些)与卫星2某时刻相距最近,如果经过时间2,两卫星与地心连线半径转过的角度相差2x 的整数倍,则两卫星又相距最近,即''12(21).t t n ωωπ-=-(n=1,2,3……);如果经过时间't ,两卫星与地心连线半径转过的角度相差n 的奇数倍,则两卫星相距最远,即),3,2,1.()12(21⋯=-='-'n t t n πωω例4(2006年江苏物理卷14题) 如图2所示,A 是地球的同步卫星。

另一卫星月的圆形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为A 。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O 为地球中心。

(1)求卫星月的运行周期;(2)如卫星月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某时刻A 、月两卫星相距最近(O 、B 、A 在同一直线上),则至少经过多长时间,他们再一次相距最近?解析 (1)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2224()()B Mm G m R h R h T π=++ ①.2mg RMm G = ② 联立①、②两式得 23)(2gR h R T B +=π ③ (2)由题意得 (ωB -ω0)t=2π ④由③式得B ω= ⑤代人④式得0t ω==-对一些未知天体,通过测量一些数据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可以发现和预测未知天体的一些物理量。

五、“地球自转忽略”模型在地球表面,分析计算表明:物体在赤道上所受的向心力最大,也才是地球引力的0.34%,故通常情形可忽略地球的自转效应,近似地认为质量为m 的物体重力等于所受的地球引力,即2Mm mg GR = 所以,地表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利用这一思路,我们可推出“黄金代换式”GM=gR 2 若物体在距地面高处,则有'2()Mm mg GR h =+所以,在距地面高A 处的重力加速度为'22()()GM R g g R h R h ==++ 例5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时,火箭内测试仪平台上放一个压力传感器,传感器上面压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火箭点火后从地面向上加速升空,当升到某一高度时,加速度为2g a =,压力传感器此时显示出物体对平台的压力为点火前压力的1716,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g 为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试求此时火箭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 设此时火箭升空高度为h ,此处重力加速度为g ’,对火箭内测试仪平台上的小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F mg ma -=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2221,.()M g R g G r r g R h =∞=+ 将17,216g a F mg ==代入上式解得.3R h = 六、“星体自转不解体”模型指星球表面上的物体随星球自转而绕自转轴(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特点为:①具有与星球自转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②万有引力除提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外,还要产生重力.因此,它既不同于星球表面附近的卫星环绕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二者轨道半径虽然相同,但周期不同),也不同于同步卫星的运转(二者周期虽相同,但轨道半径不同)。

这三种情况又极易混淆,同学们应弄清。

例6 如果一个星球上,宇航员为了估测星球的平均密度,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先利用手表,记下一昼夜的时间T ;然后,用弹簧秤测一个砝码的重力,发现在赤道上的重力仅为两极的90%.试写出星球平均密度的估算式。

解析 设星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平均密度为ρ,砝码的质量为m .砝码在赤道上失重:1-90%=10%,表明砝码在赤道上随星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20.10.1.Mm F F G R==⨯引向 而一昼夜的时间T 就是该星球的自转周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22240.1.Mm G mR R Tπ⨯= 又 34,3M R ρπ=⋅ 所以,该星球平均密度的估算式为230.GTπρ= 七、“双星”模型对于双星问题要注意:①两星球所需的向心力由两星球间万有引力提供,两星球圆周运动向心力大小相等;②两星球绕两星球间连线上的某点(转动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或周期T 的大小相等;③两星球绕转的半径r 1、r 2的和等于两星球间的距离L ,即12r r L += 例7(2001年北京春招题改编) 在天文学上把两个相距较近,由于彼此的引力作用而沿轨道互相绕转的恒星系统称为双星.已知两颗恒星质量分别为m 1、 m 2,两星之间的距离为L ,两星分别绕共同的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各个恒星的运转半径和角速度。

解析 两恒星构成的系统能保持距离L 不变,则两恒星转动的角速度(周期)相同,设它们的角速度为ω,半径分别为r 1、r 2,则它们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 12r r L += ①对恒星m l : 212112.m m G m r Lω= ② 对恒星m 2: 222122.m m G m r Lω= ③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将 代人②式得讨论:(1)当ml =m2时,(2)当,m1》m2时,r 1≈r 2,r 2≈L ,这正是我们已熟知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转模型.说明万有引力公式和向心力公式中都有r这个物理量,但它们的含义不同: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是指两物体间的距离,而向心力公式中的r则指的是圆周运动的半径.一般情况下,它们二者是相等的,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但在此双星问题则根本不同: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L,而向心力公式中的,则分别为r1和r:,它们的关系是例8(2006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 宇宙中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较远的、由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一种是三颗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只的圆轨道上运行;另一种形式是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项点上,并沿外接于等边三角形的圆形轨道运行.设每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1)试求第一种形式下,星体运动的线速度和周期;(2)假设两种形式星体的运动周期相同,第二种形式下星体之间的距离应为多少?解析(1)第一种形式下,如图4甲所示,以某个运动的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2)第二种形式下,设星体之间的距离为r,如图4乙所示,则三个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由于星体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靠其他两个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由力的合成和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八、“卫星变轨”模型解答这一模型的有关问题,可根据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供求平衡关系进行分析求解:①若F供=F求,供求平衡——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②若F供<F求,供不应求——物体做离心运动;③若F供>F求,供过于求——物体做向心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