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迁移分布[109页]
心理学的第五章《学习迁移》
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 移,是处于同一层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水 平迁移又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 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
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 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 的学习;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 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本章小结
二、相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伍德沃斯的共同成分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 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詹姆士的记忆实验: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 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要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如果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的掌握,而一味追求 提高其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那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学习上因有共同成分,可产生积极性的迁移作用,但学习的情况并 不都是如此。在学习的经验中,常有两种可能的干扰:一为前摄抑 制,即原先的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另一为后摄抑制, 即后学的材料对于先前学习的干扰作用。而且两种材料相似成分越 多,则干扰的影响越强。
三、概括说
贾德提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 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 间的共同原理。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对教育来讲,重要的是在讲授教材是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 进行抽象或概括。
第五章 学习迁移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图甲为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地带现状图,图乙是该地区未 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示地区可能是亚欧大陆 ②图示地区可能是非洲大
陆 ③图示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④图
示反映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当自然地带由图甲所示向图乙所示变化时( )
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2.①→②→③体现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1题,④是澳大利亚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形成的 自然地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①→②→③距 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 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B 2.B
A.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巴西
B.英国 C.以色列
D.俄罗斯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草地分布在沙地中, 呈零星分布,主要是受局部水分条件的影响,属于地方性 分异规律。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麦田主要分布 在水井周围,而且四周沙地广布,说明该地气候干旱,主 要用地下水来发展农业,属于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D 2.C
一、地域差异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86页第1段内容,认识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及 成因。 (1)地域特征的形成。 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 物质、能量运动的 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近等,常常 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
白 色 土
西 北 地 区
青 色 土
东 部 地 区
白色土也叫盐碱地,是各种易溶性盐 类在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泥土中含有较多的铝和铁的氧化物, 由于 被水长期浸泡,泥土缺氧,铁元素主要以 二价化合物存在,于是泥土呈现青黑色。
三、观察土壤
1、颜色:
三、观察土壤
2、质地:
石砾
沙粒
粉粒
黏粒
(1)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2)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3)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45%
20~30%
水分 有机质
5%
二、土壤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孔隙
空气
20~30%
矿物质
水分
45%
20~30%
5%
有机质
土壤固体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
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 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2、质地:
黏粒 粉粒 5% 5%
沙粒…
成分
通气、透水性
特 保水、蓄水性 性 保肥性
可耕作性
砂土 砂粒为主
强 弱 弱 易耕
壤土
黏土
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 适中
黏粒占 优势
Hale Waihona Puke 强弱强强
强
强
理想农耕土 不易耕
三、观察土壤
2、质地:
砂土作物
渭南市大荔县红薯
花生
榆林市靖边区土豆
三、观察土壤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束内形成层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2-3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第8页,共109页。
束内形成层 :处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而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束内形成层不相互连接。与维管束间薄壁组织所形成的束间形成层 互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形成层。
第15页,共109页。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向延长 。
②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 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 ,有裂隙。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 明显。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豆科植物刺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豆科植物单体蕊黄芪(鳌山黄芪)的根。 豆科植物苦马豆的根。
锦葵科植物陆地棉的根。“棉花根”
第21页,共109页。
2、红芪:豆科植物多序岩 黄芪的根。通称“晋芪”。
表面灰红棕色,栓皮易剥落 露出浅黄色的皮部及纤维。 质坚硬而致密,难折断。折 断面纤维性强,且富粉性。 气微而特异,味微甜。
第33页,共109页。
二、红参: 红棕色,半透明,偶有
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 下部有支根2-3条。质硬 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 。
第34页,共109页。
三、白参: 体胀满,淡黄白色,
全体可见针刺痕,味 甜。
生晒参
糖参
(白参)
第35页,共109页。
四、生晒山参: 1、主根粗短,
支根人字形或圆柱形。
第44页,共109页。
此外还有:(书中未列出,了解) ①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
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四)同化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重组 性迁移
v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 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 一类事物中去
v 顺应性迁移指将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 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 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 认识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v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 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 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v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 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v 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 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 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 则无关紧要。
v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的相互作 用对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个典型例证
二、促进迁移的学
v (一)精选教材 v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v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v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三、迁移的作用
v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 直接的促进作用。
v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 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 键环节。
v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 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v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v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v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v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v (一)相似性 v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
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 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
v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 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5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植被的分类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学习迁移》PPT课件
先行组织者的功能
“先行组织者”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其 主要功能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 通的桥梁。
另外,它可以为新的学习材料提供观念构架, 使那些更加明细和分化的材料得以稳固的结合 和保持。
增加学习的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的类似的或者 表面上矛盾的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
经验泛化说的教学意义
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和原因,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教学。
四、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迁移观点。 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 的关系的结果——顿悟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产生 迁移的有效条件。
苛勒:“小鸡觅食实验”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人的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得到提高。 迁移是无条件的,可以自动发生。 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发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 总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
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形式训练说的Biblioteka 学意义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 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即在刺 激与反应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 正比。
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相同 的联结(联想),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 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其生理基础则 是共同的脑神经联结。
相同要素说的教学意义
学校的学习应力求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同,避 免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离。
4、根据迁移作用的内容或范围:(布鲁纳) 特殊迁移: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 一般迁移:原理、态度和一般方法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 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 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 的产生。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 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二、共同要素说 ◆ 代表人物 桑代克、伍德沃斯 ◆ 主要观点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 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 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 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预测
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
训练
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 面积(10cm2~100cm2)
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 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 和灵活性。
陆钦斯(A.S.Luchins)的“量杯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在这 一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来 量取一定量的水。量杯与要量的水量如下表6。实验组与控制 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 做全部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
例如,人在重复感知10—15次两个不同大小的球后, 对两个大小相同的球也会感知为不同。这就是过去的 感知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所产生的定势现象。
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比如,短跑 选手在听到“预备”口令之后准备起跑的姿势,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势。在教 学中也能经常看到定势的这种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和 平方差公式以后,用它们来分解因式,对诸如9-x2-y2+2xy,b2-x2+2xy-y2, 以及a2-2ab+b2等题目的解答,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对日后再次遇到这种 形式的题后,可以迅速实现迁移,提高解题的效率。
人口学 5-分布与迁移
2003年世界人口规模及其构成 年世界人口规模及其构成
大洋洲, 32, 1% 拉美洲, 543, 9% 欧洲, 726, 12% 亚洲, 3823, 60% 北美洲, 326, 5%
非洲, 851, 13%
世界各大洲陆地面积构成
南极洲 9% 非洲 20%
大洋洲 6%
北美洲 16%
拉美洲 12%
亚洲 30% 欧洲 7%
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面积与人口比重(%) 欧洲 面积 1850年人口 1950年人口 48.7 54.1 54.9 亚洲 26.9 46.8 47.3 非洲 19.4 40.7 45.1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全世界 38.5 55.8 51.3 26.8 64.5 62.8 44.2 99.0 94.3 30.1 48.9 50.3
非洲 120 100 80 大洋洲 60 40 20 0 亚洲
北美洲欧洲Leabharlann 拉美洲三、关于人口迁移
1、分类 、 • 国际迁移 国际迁移(International migration)
迁入(Immigration);迁出(Emigration)
• 国内迁移 国内迁移(Regional migration )
资料来源:转引自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有关概念辨析:
• 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制度分类) • 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 • 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文化分类)
2000年人口普查中按“户口登记状况”划分的五款 年人口普查中按“户口登记状况” 年人口普查中按 人
• 人户统一: 人户统一:
1、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Ref. Roland Pressat, 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 Edited by Christopher Wilson,1985, pp. 144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迁移
五、迁移的逆向曲面模型
transfer and retroaction surface 奥斯古德
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广义来讲是学生已有观念的 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来讲是指学生 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全部内 容及其组织。 容及其组织。 影响迁移的因素: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影响迁移的因素: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可辨别性、 可辨别性、稳定性 设计“先行组织者” 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习迁移
四、关系理论
relationship theory 柯勒的“小鸡觅食” 柯勒的“小鸡觅食”实验 学到的迁移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获得中, 学到的迁移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获得中, 关键不在于情境中有多少共同的因素, 关键不在于情境中有多少共同的因素,也不在 与是否掌握了原理, 与是否掌握了原理,而在于能否理解情境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即情境中的所有要素是否组成了一种 整体关系。在他们看来, 整体关系。在他们看来,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理 解或顿悟了情境之间关系的结果。 解或顿悟了情境之间关系的结果。
三、概括化理论
generalization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水下击靶实验(1908) ) 贾德认为先期学习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 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 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 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于两种学习当中。两种 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于两种学习当中。 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 件,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 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辛格莱和安德森 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之所以产生, 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之所以产生, 主要是由于先前的学习或问题解决中个 体所学会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 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 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
环境保护概论课件——第五章------水污染及其防治【可编辑全文】
2)危害
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降低海滨环境的使
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 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和降低海
解:由所给条件可以得出含铬废水量为
(5103)L/d0.110-3kg/L=0.5kg/d
Na2Cr2O7 + 3Na2SO3 + 4H2SO4 Cr2(SO4)3 + 4Na2SO4 + 4H2O
2mol/L 3mol/L
0.5
x
252
3126
x=(378 0.5)/104 = 1.82kg/d
2024/10/22
4
地球上水的分配情况%(参考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分配
所占百分率%
海水(sea water ) 淡水(land water)
97.41 2.59
(其中淡水的分配)
冰盖、冰川
地下水 水冻层中的冰 湖泊水 土壤水 大气水 沼泽水 河流水 生物体水
1.984 0.592 0.0216 0.0127 0.0012 0.0009 0.0008 0.0002 0.0001
2024/10/22
3
四、我国水资源概况(参考第三章) 1.水资源 是指可供人们经常可用的水量;或者说是在某一地区
内逐年可以得到更新和恢复的淡水资源量.
2.淡水 1升含可溶物质盐不多于1克的水或者说含盐度不超过
0.1%的水.
3.地球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 海洋占地表面积的71% 海水的水量占总水量的97.41% 淡水占2.59%,除两极外可用的为0.0342%.
第 一 阶 段 BOD最 终 值 1
BOD5
0.5
学习的迁移理论ppt课件
一、学习的迁移及其分类
(一)定义: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 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论语.述而》
(二)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 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 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 的作用。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 可能性越大。
实验:水下打靶
❖被试:小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
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
而至于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
❖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 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二、学习的定势
❖ 定势:亦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进 行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其表现形式有思 维定势、学习定势、功能固着。
❖ 学习的定势 :泛指以特殊的方式进行 学习或作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
❖ 学习的定势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效应(解决一 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 和准备动作预热效应(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 状态)两方面。
▪ 桑代克(Thorndike)
▪ 武德沃斯(Woodworth)
❖ 桑代克认为,两种心理机能只有当它们具有共同 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 能的改进。 ❖ 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因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 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Phase 1
Phase 2
《人口分布与迁移》课件
临时性迁移
移民离开原居地,在目的 地国短期居住,后返回原 居地。
跨国迁移
移民跨越国界,在目的地 国短期或长期居住,可能 返回原居地也可能定居目 的地国。
国内人口迁移模式
城市化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寻求 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乡村化迁移
城市人口向农村地区迁移,可能 出于回归自然、养老或创业等原
、住房政策等。
环境因素
环境质量、气候变化、自然灾 害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
移趋势。
04 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迁移,劳动力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会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 调整。
人口流入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人口流出地区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
《人口分布与迁移》ppt课件
• 人口分布概述 • 人口迁移理论 • 人口迁移模式与趋势 • 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 • 应对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政策建议
01 人口分布概述
人口分布的定义
人口分布
指一定时期内,地球上人口在地 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研究
研究人口分布的形成、变化和影 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 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衡发展。
针对人口流出的地区,城市规划需要关 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资源,避免
城市衰落和资源浪费。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对社会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和融合得以加强。
人口迁移有助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新。同时,人口流动也可 能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或同质化,需要引起关注和保护。
5.1人口与人种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精彩课堂
三、世界不同的人种 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经常能看见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同台竞
技。除肤色外,他们的头发形状、面部特征等,也有许多不同。 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三个主要人种。
根据世界三个主要人种的图文资料,分别说说他们肤色、 头发、五官、体毛等的特点。
精彩课堂
黄种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白种人:肤色、发色都很浅,头发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精彩课堂
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会产生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 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资源消耗多、就业困难、 贫困等问题。
一个地区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 影响甚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堂检测
(3)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 不断增长 的。从全球 看, 非洲 、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要解决这种可怕现象最根本的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地理(2024)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情景导入
导入一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把自
己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 长,以至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 性问题。
情景导入
导入二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知,全国总人口为1 443 497 378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 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 密度,并通过读人口分布图,了解到世界上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 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疏。
迁移学习中的分布联合匹配方法研究
迁移学习中的分布联合匹配方法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目标是通过将已学习知识从源领域迁移到目标领域,实现在目标领域上的高效学习。
然而,由于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的分布差异导致的领域间偏移问题,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在目标领域上表现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布联合匹配方法应运而生。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迁移学习中的分布联合匹配方法,包括其基本原理、常用模型和算法,进一步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方法2.1 迁移学习的基本概念介绍迁移学习的基本概念,包括源领域、目标领域、迁移任务等,以及迁移学习的应用场景和挑战。
2.2 分布联合匹配的原理详细介绍分布联合匹配的原理,包括在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中的分布匹配和联合匹配,以及它们在迁移学习中的作用。
第三章常用的分布联合匹配模型3.1 分布匹配模型介绍一些常见的分布匹配模型,如最大均值差异、最大均值匹配和核最大均值匹配等,分析它们的优劣势和适用场景。
3.2 联合匹配模型介绍一些常见的联合匹配模型,如主成分分析、正则化联合匹配和自动关联约束等,分析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分布联合匹配的优化算法4.1 基于梯度下降的优化算法介绍基于梯度下降的优化算法,如随机梯度下降和坐标下降等,分析它们在分布联合匹配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缺点。
4.2 基于进化算法的优化算法介绍基于进化算法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分析它们在分布联合匹配中的应用,并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
第五章改进的分布联合匹配方法5.1 特征选择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特征选择的改进分布联合匹配方法,通过选取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中的共享特征,降低领域间差异,提高迁移效果。
5.2 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改进分布联合匹配方法,通过端到端的学习框架,将源领域和目标领域进行特征学习和匹配,提高迁移性能。
第六章实验与结果分析设计一系列实验,对比不同的分布联合匹配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迁移效果,分析其性能优劣,并讨论实验结果的启示和改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出率的变化影响该地区的人口机械增长情况;同时,若 迁出率与性别、年龄结合使用,可反映迁出人口的特征及规律。
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总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入和 迁出人口数之和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常用千分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第五章
迁移分布
人口迁移是人口发展变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迁移改 变着人口的空间分布,引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结 构的改变。产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后果也是深远的。
——段成荣
第五章 迁移分布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第二节人口迁移理论Fra bibliotek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
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第五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
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分别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迁入或迁出某一地区的人口数。总迁移人口等于迁入人口与 迁出人口之和,表明实际参与迁移的人口规模。净迁移人口 等于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差。
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二、测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期人口迁移相对规模和强度的 指标,主要包括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迁出率 (emigration rate)、总迁移率(total migration rate)、 净迁移率(net migration rate )。
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入和 迁出人口数之差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常用千分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净迁移率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行为对该地区 人口总量的影响,该指标既可为正数,也可为负数。当迁入人 数多于迁出人数时,净迁移率为正,增加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当迁入人数小于迁出人数时,净迁移率为负,降低该地区的人 口总量。
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迁入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入人口 数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 为:
一个地区人口迁入率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人口增长率的变 化;若迁入率与性别、年龄结合使用,还可揭示迁入人口的特 征与规律,及对此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对人口迁移进行如下定 义: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 动通常会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 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不涉及永久 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联系密切,但不完全相同且
族迁移,以及某一行政区域单位(村、乡、县)的集体迁移, 如三峡移民。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二、测量指标
(一)绝对指标
绝对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迁移数量的指标,主要包 括迁入人口(immigrant)、迁出人口(emigrant)、总迁 移人口(total migrant)和净迁移人口(net migrant)。后 两个指标是在前两个指标的基础上构建的。
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农村向城市的人口 迁移、城市向农村的人口迁移以及农村之间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原因,可分为政治性迁移、经济性迁移和社会性迁移。 按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迁移、自发性和计划性迁
移、自愿性和强制性迁移。 按参与者的社会单位,可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宗族与民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并未统一,而是模糊不清、让人存疑, 其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时间、空间的界定不一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把流动人口界定为 “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人口”;
国家统计局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把流动人口界定为“居住在本小区半 年以上但户口所在地为本乡镇以外的人口(不包括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人口科学大辞典》则认为,人口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移动(迁移、流动),而狭义 的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常居地、跨越一 定地理界限的人口移动。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一)人口迁移概念
《人口管理实用辞典》对人口迁移亦做出广义和狭义的 区分:广义的人口迁移既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 又包括临时寄居和暂时移动;狭义的人口迁移仅指改变常住 户口的永久性移动。
第五章 迁移分布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二、测量指标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一)人口迁移概念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其定义为:人们离开原 居住地,超过一定的行政界限,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的移动。
《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人口在地理上的位置 变更。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时间和空间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第三、第四次全国 人口普查对时间的界定为一年,对空间的界定为跨县(市、区);第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时间和空间的界定范围缩小为半年、跨乡(镇、街 道)。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
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主要以行政区域来划分,指某一国家的人口从国内一个地区向 另一个地区的移动,如省际迁移、省内跨市迁移、市内跨县迁 移、县内跨乡(镇、街道)迁移。国际迁移以国籍来划分,指 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极易混淆的概念。在中国的实际研究中,通常以户籍地是否 改变来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与辨识。
人口迁移是指改变户籍登记地并跨越一定地区(地界)的人口 移动行为;而迁移人口是指随着居住地变化,户籍也随之变动 的人口。
人口流动是指人们超过一定时间长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没 有相应户口变动的空间位移过程。流动人口是指发生了空间位 移但户籍并未发生改变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