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改进我们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新课改要求,成为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在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对初中科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对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新课改
初中阶段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新教材在设计时,比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体系、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三方面的因素,以产生较为平衡的课程。本人对新教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即学生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了解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关注科学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1.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与科学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整套教材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安排,并在内容呈现时在课文中呈现出来。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
2.强调有机的整合
教材从现代有机自然观和科学哲学出发,突出系统、能量和信
息等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对五个方面(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科学探究、sts)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3.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计阶梯状问题
在教材中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是慎重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科技问题,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开始,形成阶梯状的问题系列,合理设置主题性单元和结构性单元。
4.强调科学和人文的整合,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的紧密结合
科学技术问题是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学习科学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这样科学课程才具有整合社会实践的功能,具有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整合的功能和对社会价值观进行调适的功能。最后,合理设计版面,力求生动并符合学生的心理。教材的版式设计实际是有关课程内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方面。该教材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设置实验—讨论—思考—制作—探究—阅读材料—旁白。精选较多插图,凡图能说明的,文字就简略,减少抽象的文字叙述,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策略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本人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1.融入科学史实进行课堂教学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进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导入新课;进行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中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融入课堂教学。将大量的科学典故引入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认识误差激活学生思维
利用生活中被人们一贯认知为“正确的”实则错误的科学现象,进行课堂辩证、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接下来老师要讲授的牛顿第一定律课程中。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的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3.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科学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可见初中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不但能达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4.通过表演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习了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特性的1~3节后,让学生观看“油锅取物”的游艺表演。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伸手取出物体后若无其事。在学生惊叹的同时,让其明白其中的物理知识:原来油锅中的液体是油和白醋的混合物,由于油的密度小,所以漂浮在白醋的上面,并且白醋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在40~50℃之间即可沸腾,看起来像是油锅中的油沸腾了,而实际上是白醋在沸腾。表演者伸手到50℃左右的液体中拿物体时,虽然感到热但不会烫伤皮肤,加之动作快,是不会有危险的。这种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活动,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对教学信息进行反应的积极性。
5.通过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进行大气压一节课时,一开始做以下一个实验。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不要太粗),插到盛有着色水的杯里。从玻璃管的上端吸气,则可看到着色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
管口,将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并不流出。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从管中流了出来。在实验的同时,可以把演示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分作几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如:从玻璃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为什么会上升?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为什么不会从下端流出来?手指放开后,水为什么就流了出来?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了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绝不能草率从事。
6.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科学教学的价值
我们知道,教科书中要研究的科学现象和规律并非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也并非都能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这里,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学生也会对新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动态介绍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过程及其宏伟的建设成就,就会使学生了解水流能转化为电能的巨大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介绍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