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高一语文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三. 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四. 相关知识:《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五. 写作背景: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六. 重点、难点:思考题:1. 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2. 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3. 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 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七. 重点知识系统解析:1. 通假字句,帅,取,免,政(ng zh ē),,歠,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 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3. 虚词乃(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 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在)(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4)东至于鄞(动词,到)4. 词类活用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吃饱) 名状(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名动(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5. 古今异义爪牙⎩⎨⎧。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扶危济.困:渡河敝.帚自珍: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夫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连词,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介词,用许.之:答应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勾践灭吴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古今异义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

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2.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

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3.生丈夫丈夫,男孩。

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

句意是生男孩。

4.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

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5.爪牙之士爪牙之士:指武士,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大夫:官名。

今指医生7.广运百里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

8.南至于句无至于:到达。

今用作介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9.乃至其父母父母:父老兄弟。

今意为父亲和母亲的总称词类活用: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使动用法,使……暴露2.其达士,洁其居使动用法,使……整洁3.洁其居,美其服使动用法,使……华美4.美其服,饱其食使动用法,使……吃饱5.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6.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词作动词,穿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动用法,使……受羞耻8.又郊败之名词作状语,在城郊(4)一词多义知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国语·勾践灭吴》感觉到素与副使张胜相知《汉书·苏建传》相亲,相好吾与之共知越国之败《国语·勾践灭吴》主持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通“智”复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副词“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国语·勾践灭吴》副词“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庄》繁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恢复既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国语·勾践灭吴》已经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不久三军既惑且疑《孙子兵法·谋攻》表并列的连词:“常”或“且”将军既帝室之胄《三国志·隆中对》既然劝果行,国人皆劝《国语·勾践灭吴》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说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鼓励遂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就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勾践灭吴》终于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于是四方无一遂司马迁《报任安书》成功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阻挡,把守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抵挡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应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正当北邀当国者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主持,执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面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将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史记·孙子列传》必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g)《梦溪笔谈·雁荡山》适当募有得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抵挡判断句(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最新《陈涉世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最新《陈涉世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二、古今异义词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屯:停驻2、会天大雨会:适逢;3、或以为亡亡:逃跑;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5、等死:同样6、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暗中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9、辍耕上垄上之:去,往10、怅恨久之怅:失望11、苟富贵,无相忘苟:倘使九、特殊句式1、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2、此教我先威众耳判断句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4、号为张楚判断句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五、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吴使者泣而去。

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1、越复伐吴。

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

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虚词用法)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

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

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

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10、君百家。

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1.死古:①丧失生命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4.尝古:曾经今:品尝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6.意古:①心意②预料,猜想今:意思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8.欲古:欲望,中性词今:贪欲,情欲,物欲,多用于贬义9.取古:获取猎物或抓获俘虏时,断取左耳今:指获取,求取,嫁娶等义10.属同“嘱”古:连接今:嘱托,请托11.不古:本义指花萼今:指否定12.君古:①指古代帝王、诸侯②统治今:敬词,对对方的尊称13.面古:以背相向,反手缚于背后今:脸14.见古:出现,显露,表达今:看见二、古今字死——尸取——娶属——嘱见——现三、通假字1.吴士民罢弊。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语境中,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这类词语非常常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

1.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对比例如,“走”在古代意为跑,而今义为行走;“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通过对比古今义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2.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1)联系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

(2)课文迁移:通过已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语的古今义。

(3)查阅词典:利用词典查找词语的古义,进行对比。

3.练习与解析(1)下列词语中,古今异义词是:A.走B.病C.朋友D.读书答案:B。

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刘备走马荐诸葛。

”答案:走在这里意为跑,与现代汉语中的行走不同。

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占有较大比重,掌握通假字的识别技巧对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和避免文字重复的作用。

通假字的存在使得文言文更加简洁、优美。

2.通假字的识别技巧(1)形声字代替形声字例如:“狱”通“圄”,“详”通“祥”。

(2)同音字代替同音字例如:“夜”通“液”,“道”通“导”。

(3)异体字代替本字例如:“广”通“旷”,“辟”通“避”。

3.练习与解析(1)下列字中,哪个是通假字?A.狱B.祥C.夜D.道答案:A。

狱是通假字,通“圄”。

(2)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刘备狱诸葛亮。

”答案:狱在这里通“荐”,意为推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词语根据语境的不同,改变其词性的现象。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掌握词类活用的种类及辨别方法对我们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例子(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舟楫”意为船和桨,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划船。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篇4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打岳,伤重而死。

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福查,一定要报仇。

夫差训练三年,公元前494年攻越。

勾践只好退守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只剩下五千人了。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最新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最新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勾践灭吴》各段知识点整理

《勾践灭吴》各段知识点整理
2、又败之于没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
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 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 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
二、活用词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
三、通假字 1、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四、特殊句式
1、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第六段
一、重点词语理解
1、果行,国人皆劝 2、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3、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二、词类活用
1、又郊败之。遂灭吴。
三、特殊句式
1、是故败吴于囿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
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 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 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
的后面,所以考虑“去”的使动用法。
三、句式 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于此者”做形容词谓语“美”的状语, 本应放在“美”的前面,但是这个句子却把“于此者” 这个状语放到“美”后面了,所以这个句子是状语后置 句。 2、又何求焉 疑问代词“何”做动词“求”的宾语,本 应放在“求”的后面,在这个句子中却放在了“求”的
二、活用词语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勾践灭吴3

勾践灭吴3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译句
非 亲 身 之 所种 则 不食。 不是亲自种的粮食就不吃。
昔者 夫差 耻 吾 君 于 诸侯 之国。
以前夫差使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 之间蒙受耻辱。
文章内容
一、定计 求和 二、休养生息 三、一举灭吴
继续
解析第四自然段
l 1、昔者夫差耻吴君于 诸侯之国(及句式)
勾践形象小结
1.勇于承认错误 2.体恤百姓 3.胸怀大志 4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 5忍辱负重 能屈能伸
l思考:
从越王勾践战败求和,卧薪尝胆, 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启示?
l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 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从勾践败而不馁、能屈能伸 的性格当中你学到了什么?我们 应该如何面对失败?失败到底应 该是怎样的一首歌?
l 失败不是终止,也不是休止符,而是成功的开 始,失败也是一首歌。 失败是一首歌,一首让 人坚持不懈的歌;一首催人上进的歌;一首永 恒的歌。这首歌会让泪水变成前进的动力, 会使人更加勇往直前,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
请让我
请你们
三、古今词义不同。
1、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对人的尊称
2、夫差与之成去之 古义:离开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4、生丈夫
古义:男孩
5、爪牙之士
古义:武士
四、词类活用。 1、宦士三百人于吴 名词作动词
2、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名词作动词
3、必庙礼之
名词作状语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其车。
l 3.下列各项中画线词语用法与例句中画线词 语不相同的一项是(D)
l 例句:然谋臣与爪牙之土,不可不养而择也。 l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l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l C.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l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整理版]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整理版]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吴使者泣而去。

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1、越复伐吴。

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

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虚词用法)
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

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

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

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
10、君百家。

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死古:①丧失生命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
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
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
4.尝古:曾经今:品尝
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
6.意古:①心意②预料,猜想今:意思
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
8.欲古:欲望,中性词今:贪欲,情欲,物欲,多用于贬义
9.取古:获取猎物或抓获俘虏时,断取左耳今:指获取,求取,嫁娶等义
10.属同“嘱”古:连接今:嘱托,请托
11.不古:本义指花萼今:指否定
12.君古:①指古代帝王、诸侯②统治今:敬词,对对方的尊称
13.面古:以背相向,反手缚于背后今:脸
14.见古:出现,显露,表达今:看见
二、古今字
死——尸
取——娶
属——嘱
见——现
三、通假字
1.吴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惫
2.且夫君王蚤朝晏罢。

蚤,通“早”,早晨。

3.不者且得罪。

不,通“否”,否则。

四、词类活用
1.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2.范蠡乃鼓进兵。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君百家。

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五、判断句
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六、宾语前置
1.孤臣惟命是听。

命,宾语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