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下)
加强非遗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提案: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一、背景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发展瓶颈,其中人才短缺成为制约非遗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目标1. 建立完善的非遗人才数据库,全面掌握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
2. 提升非遗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
3. 加强非遗传承人社会保障,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4. 推动非遗与教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扩大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具体措施1. 完善非遗人才数据库(1)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全面梳理和记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
(2)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对非遗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为后续培养和引进提供数据支持。
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1)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非遗人才。
(2)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3)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非遗人才,为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 提升非遗传承人社会保障(1)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资金扶持力度,为其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2)完善非遗传承人社会荣誉体系,提高其社会地位。
(3)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
4. 推动非遗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1)鼓励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加强青少年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
(2)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和产品。
(3)支持非遗项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四、实施计划与时间表1. 第一阶段(XXXX年-XXXX年):完善非遗人才数据库,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人才数据库。
2. 第二阶段(XXXX年-XXXX年):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开设相关专业及课程,举办培训和交流活动。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作者:李喜洋刘公铄来源:《大观》2024年第02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特色,以及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的闪光点。
河北正定常山战鼓便是这悠久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历史内涵丰厚,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遗之光在现代社会点亮了古城,展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具生命力,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其更具发展活力,让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非遗资源;常山战鼓;传承与创新注: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HB23-QN037)研究成果。
一、常山战鼓的文化积淀常山战鼓是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河北省正定县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它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击鼓的浮雕。
2008年,常山战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每次大战,都会擂鼓助威,后来他的士兵将战鼓带回家乡,就有了今天的正定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其曲牌呈联套曲体结构,传统曲牌有《大传帐》《二传帐》《大西鼓》《小西鼓》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
常山战鼓目前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多在各种民间节庆、典礼场合演奏,《正定府志》载:“城市村墟,锣鼓无墟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鼓手在演出时边击奏边舞蹈,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动作优美,让人精神振奋,彩绸飞舞,让人目不暇接。
战鼓队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配合默契,出神入化。
后经过发展融入了现代舞蹈艺术,队形整齐,变化多样,让人顷刻间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作者:林玉峰刘涵可孙卫华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文化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供给。
当前,各级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加强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让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关键词:文化馆;人才;建设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25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73一、前言新时代文化馆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对文化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强、工作有力要求更高。
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面向的是社会大众,现阶段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存在青黄不接、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导致工作不能够很好地开展。
笔者试结合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立足建设一支业务技术精、奉献意识强的人才队伍作出思考。
二、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 年龄结构不合理。
由于机构编制改革关系,近年来,各级文化馆大大减少了招聘工作人员的数量,这就导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断层,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影响了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2.;;; 专业人才较紧缺。
新形势下,文化馆专业门类达10多个,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组织全民艺术普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由于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有名额限制,部分在编在岗业务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经历又不够丰富,甚至有个别业务人员对文化专业一知半解,又不愿主动学习,这导致文化馆在艺术创作、活动组织等独挡一面的人才较紧缺。
3.;;; 活动创编能力偏弱。
由于一批老艺术家退休,现今文化馆艺术创作队伍偏弱,尤其缺少大型活动策划编创人才。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引言
非遗是指传承于民间的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表
现力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在推动文
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二、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1. 人才短缺:由于传承非遗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年轻人对
此缺乏兴趣,导致非遗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2. 资金不足:非遗产业在市场上的收益较低,很多传承人无法获得稳
定收入,导致资金不足以支持其持续发展。
3.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非遗项目已经
失去了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4. 保护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政策
过于简单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1. 增加非遗传承人口:政府可以通过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奖励、补贴等
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等方式,
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
3. 拓展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等方式,增加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
4. 完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四、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
”《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意研发能力。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意研发能力。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必须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意研发能力。
本文将从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非遗创意研发能力的途径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非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独特技艺和知识体系,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创新人才,提升我国在文化领域的软实力。
其次,提升非遗创意研发能力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方面。
创意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意研发,可以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推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要提升非遗创意研发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完善的非遗创意研发团队。
可以组建由各个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包括文化学者、设计师、工程师等,共同参与非遗创意研发的工作。
这样的团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相互结合,提升创意研发的水平和效果。
其次,加强非遗创意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非遗创意教育和培训活动,可以培养更多的非遗创意人才。
可以组织一些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创意研讨会等活动,为非遗从业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其创意研发的潜力。
再次,注重科技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持,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技艺进行保护与研究,如数字化保护、虚拟现实等技术。
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对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与开发,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加强非遗创意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非遗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艺中吸取灵感,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建议
理和 使用 等。 同时 ,成立 石家 庄市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研 究保护 中 来 规 范 。但 是 , 策具有 较 大的灵 活性 , 政 往往会 随着 形势 的变化 心 , 市群 艺馆办 公, 在 成立 了专家委 员会 。 而变化 , 而且政 策又 具有较 高的原 则性 、 知道 性 , 靠政策 来保护 单 20 年 , 0 6 省文化 厅下发 了《 关于 开展全 省普 查试点 工作 的通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是不 具体 的 。 知 》 在全 省开展 普查试 点 工作 , , 以以点带 面的方 法 , 为普 查工 作 最 后 , 律体 现 了大多数 人 的意志 , 出 自国家, 有肯定 法 它 具 积 累 了经验 , 确定 了耿村 民间 故事、 石家 庄丝弦 、 固安屈 家营音 乐 性 、 遍性 、 整性 、 普 完 国家强 制性及 稳定 性等特 点 , 律较之 道德 法 会 、 芳花灯 及元 宵灯会 、 胜 磁州窑烧 制技 艺、 女娲 盛典 、 乐亭大鼓 、 和 政策 必然 起着 主导作 用 。所 以, 有运 用法律 武 器 , 能更好 只 才 直 隶官府菜 系烹饪技 艺 、 周公与 桃花女 婚俗 文化 、 沙河 藤牌镇 、 昌 地 规范 对非 物质 文化遗 产进 行保护 的途 径 、 方式 , 能通过 对传 才 黎 地秧歌 、 吴桥 杂技 等 l 6个试 点 。 外 , 此 河北 省按照 国务 院办 公 承 人 的权利 义务 的规范 , 更好地 进行 文化保 护 。概括 的来 说 , 河 厅《 关于加 强我国非 物质文 化遗产保 护 的意见》 求 , 要 根据 各类 非 北 省非物 质文化遗 产立 法保护 的重要 意义在 于: 有利 于维护 河北 物质 文化遗 产的生存 环境和 保护工 作的轻 重缓 急, 认真进 行 了科 省 的文化 多样 性 ,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 学认 定 , 建立 了省 、 、 市 县三级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名录体 系 。0 7 2 0 年 近年 来 , 国内的理 论界提 出了多重保 护非 物质文 化遗产 的保 还设 立 了专项 资金 , 对省级 名录等重 点项 目和传承 人的保 护给 与 护模 式 , 论的焦 点主要 是用行政 法保护 还是 依靠知 识产权 法的 争 扶持 。 在政 策法 规方面 , 年来 河北 省也先 后 出台 了一 系列 的保 民事 保护 。现 行 的知识 产权 法对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进 行 的 民事 保 近 护实 施意见 和暂行办法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的保护 工作提 供 了一 护依赖 于权 利人权 利的确 认和对 权力 的主 张 , 为 也依赖 于其保护 的 定 的法律保 障 。 作 品的价 值 。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①张颖,郭佳琪(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一、前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高职院校在当地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教学与传承优势等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中的优势,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素养,结合时代特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一种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创新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后,一些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保护条例,从中央到省也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
2015年中央美院也与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举办了“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非遗保护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举办了【非遗进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实验室系列“讲&做”———“拼布绣进课堂”的活动,作为非遗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还有一些艺术设计类院校、社会团体、企业,在文化标识的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方面参考和利用了某些历史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元素。
尽管这些只是非系统的、局部的,但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这些都对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如此,仍然在非物质文化的建设及传承实践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培养面临诸多困境。
非遗传承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综述
非遗传承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综述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丰富多样的传统知识、技能、实践和表达方式。
然而,非遗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综述非遗传承发展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综述1.意识问题:部分年轻人缺乏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很多非遗项目处于边缘化和失传状态。
2.资源保护问题: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者芳龄较大,面临健康和生计问题,资源保护和传承变得困难。
3.市场需求问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减少,传承者面临收入稳定问题。
4.传承方式问题:传统的口传手艺传承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创新传承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 提升宣传和教育力度- 增加对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
- 在学校和社区设立非遗教育基地,加强非遗知识的传播和教育。
2. 建立非遗保护机构和专业队伍- 成立非遗保护机构,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管理。
- 培养专业队伍,提供专业的传承指导和支持。
3. 挖掘市场潜力和创新传承方式- 研究市场需求,发掘非遗项目的商业潜力,鼓励传承者创新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
- 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新传承方式,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和了解非遗。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传承者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项目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
- 借鉴国外的非遗保护经验和模式,为我国的非遗传承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观点与理解非遗传承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课题。
要想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认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
要建立非遗保护机构和培养专业队伍,提供专业的传承指导和支持。
我们还需要挖掘非遗项目的商业潜力,创新传承方式,使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非遗保护经验,为我国的非遗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动力。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然而目前面临着政策保护不力、市场化影响、传承人流失、教育与宣传不足以及国际交流局限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并加强非遗教育与宣传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化、传承人、教育、宣传、国际交流、机制、力度、非遗保护、教育工作、宣传工作。
1. 引言1.1 介绍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专门性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实践。
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非遗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名片,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非遗文化的传播可以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非遗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人类的共同珍视和保护。
1.2 阐述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保护不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难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被忽视或者片面化,导致许多非遗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作者:于健来源:《求知》 2020年第10期于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视察期间,来到梁启超纪念馆,作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重要指示。
建设一支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我市文物文博事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依托与重要保障。
一、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1.专业机构设置不足。
我市为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之地,据统计,仅不可移动文物即达2082处,可移动文物则多达近两百万件,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性机构在设置数量及业务覆盖范围上存在明显不足。
截至目前,我市16个区文旅局中专设“文物保护”科室的仅有蓟州区与滨海新区两处,其他区则多以“公共服务”“文化产业”等科室兼职代行其责。
在16个区中,5个区设有文保所等专业性遗产保护机构,另有5个区以文化馆、博物馆加挂牌子的形式部分代行其责,其余6个区则未设置相应机构。
遗产保护专业机构既是相应人才储备的容器,更是为之开展工作施展拳脚的重要平台。
截至2019年底,各区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行政人员合计仅15人,已明确专、兼职业务人员合计仅74人。
相较我市文化遗产存世量及保护工作量,人力明显不足。
2.人才培养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大多毕业于高校的历史、考古及文博等专业。
这些专业多以理论学习为主,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
而遗产保护是具有较高实践性的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一些刚刚毕业的高学历人才要走上遗产保护第一线,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学习和再磨砺。
同时,一些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单位在人才持续性培养方面仍显招法不足,缺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养方案。
以河北吴桥为例,谈杂技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
调查研究作为云南省杂技艺术发展的支柱,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目前经营困难,现有的收入来源无法覆盖成本支出,企业面临亏损。
随着规模的扩大,目前公司需要承担的企业身份人员工资逐渐增加。
虽然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院团扶持资金,但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剧目编创。
经济效益跟不上导致该团在人员上难以保持稳定状态,编导、演员、教练员等各种人才缺失现象较为严峻。
四、积极探索促进云南杂技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当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急需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特别是低年龄段杂技教学体系;要落实职校合作办学,建设应用型技能人才成长畅通渠道,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提高应用型杂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好职业教育中杂技表演学历教育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探索打造高标准、多层次、多平台、国际化、学科专业交叉的拔尖人才建立培养模式。
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摆脱存活艰难的现状,一是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做好稳定团队工作,要让全体员工有奔头、有凝聚力;二是要吸引全国优秀杂技表演人才,做好“滇派”杂技文化传承的工作;三是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要争取各方面的关注和力量来保护“滇派”杂技仅存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活得好。
云南杂技在中国杂技的丰厚土壤中萌芽、发展、创新。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云南沧源崖画就已出现技艺表演性的人物造型,在云南民间较早就有关于云南民族杂技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杂技人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硕硕战果,在国内外比赛中频频获奖,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
未来,云南杂技工作者也会共同努力,克服目前的困境,相信云南杂技在新时代终将翻开崭新篇章,谱写更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云南省杂技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和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部分杂技门类濒临灭绝,加强杂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刻不容缓。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有关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知识技能等的实践性知识和表现形式。
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魂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问题:1.文化传承人流失问题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人逐渐减少,这就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流失。
传统的传承人老去,而新的传承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流失现象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2.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崛起,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走向商品化、市场化。
这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可能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统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丧失了真正的文化价值。
3.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忽视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现象也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和被淘汰,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二、策略: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和力度,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保护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那些老一辈的传承人,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2.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在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推广,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媒体,积极宣传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使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的也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社会。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冀政办[2005]26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正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冀政办[2005]26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努力建设文化大省,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努力提高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河北文化遗产的整体,缺一不可。
保护和利用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步伐;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保护机制急需完善等。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科学确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河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使我省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传承和发扬。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存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政策保障不足政策保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但现实中却存在着政策保障不足的情况。
首先,政策制定不够科学,难以满足非遗保护的需要。
其次,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足,比如基层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不够,执行情况不统一等。
对策: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建立科学规范的非遗保护政策,并严格执行。
同时,建立健全政策宣传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
二、非遗传承人才不足非遗项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但现实中非遗传承人才不足的情况很普遍。
由于非遗传承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大,以及现代技术的冲击等因素,非遗传承人才已经逐渐减少。
对策:首先,注重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充分发挥高校等教育机构的作用。
其次,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保护,采取终身制的传承人才待遇,提高非遗传承的社会地位。
三、非遗传承方式陈旧传承方式对非遗保护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非遗传承方式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化的需求,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兴趣。
同时,非遗传承经常依靠口传心授,信息流通不畅,传承的难度倍增。
对策:积极探索新的非遗传承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多种传承方式,包括网络、手机、平板等先进设备。
同时,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将非遗传承信息化,以优化非遗传承的形式和效果。
四、非遗保护意识不足非遗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但现实中,很多人对非遗保护的意识不足。
包括非遗的定义、价值等认识不清,对非遗的态度不够认真等。
对策: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非遗的知识和价值,增强其认识和关注度。
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如非遗展览、非遗文化体验等。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与传承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非遗工作总结下一步计划
非遗工作总结下一步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汇报如下:一、工作总结(一)非遗普查与名录建立我们深入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对本地区的非遗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
通过走访、调研、记录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非遗线索和资料。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门类。
(二)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认定和支持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
同时,组织开展了传承人培训,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和技艺水平。
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宣传与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对非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举办了非遗展览、展演、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
此外,还积极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增强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四)非遗与旅游融合探索了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
开发了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了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村,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非遗数字化保护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进行了记录、保存和展示。
建立了非遗数据库,拍摄了非遗纪录片,制作了非遗数字产品,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普查、保护、传承、宣传等方面。
目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非遗工作的深入开展。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承人的利益 , 加强和鼓励非遗的创新 ,充分利 用现有的 法律保 护非 副 省长 为 组 长 ,省 文 化 厅等 8 要 个部 门为成 员 的 非遗 保 护 工作 领 导 遗。 . 小组 及 专家 委 员会 ;在 全 国最 早成 立 了独立 建 制 的河 北省 非遗 保 关键 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护 中心 ;各 市一 般 也都 建立 了非遗 保护 的专 门机构 ,各级政 府 一
般 也 都建 立 了专项 经费支 持机 制 。
基 金项 目:河北 省教育 厅人文社 会科学研 究基 金项 目 《 河北 民 2 初 步 建 立 了 省 、 市 、县 三 级 非遗 名录 体 系 。  ̄ 2 0 年 6 . J 10 9 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研 究》 (0 0 0 )的研 究成果 。 S 7 12 月 ,在 全 国领先 公 布 了三批 省 级非 遗名 录 ,各 市县 也遴 选 出 了 自
根 据 我 国2 0 年8 参加 的联合 国教 科文 组 织 《 护 非 物 质 04 月 保 文 化遗 产 公约 》 的规 定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 以下 简称 非 遗 )指 被 各群 体 、 团体 、 有 时 为个 人 所 视 为 其 文 化 遗 产 的 各 种 实 践 、 表 演 、表 现 形式 、知 识体 系 和技 能及 其 有关 的工 具 、 实物 、工 艺 品 和 文化 场 所 。它涵 盖五 个 方面 的项 目: 1 口头传 说和 表述 ,包 括 . 作 为非 遗媒 介 的语 言 ;2 表演 艺术 ;3 社 会风 俗 、礼 仪 、节庆 ; . . 4 有关 自然界 和宇 宙 的知 识和 实践 :5 传 统 的手 工 艺技 能 。我 国 . . 是 文 明古 国, 有着 四千 年 以上 不 问断 的文 明史 ,在 漫 长 的历 史 时 期 ,勤 劳 智慧 的我 国各 族 人 民创造 了丰 富 的非 遗 。这 些文 化遗 产 蕴 含着 中华 民族特 有 的精 神价 值 、思维 方 式 、想象 力 ,体 现着 中 华 民族 的 生命 力和 创造 力 ,是 中华 民族 基 本 的文 化识 别标 志 , 也 是 维系 民族 存在 、民族 感情 和 国家 统一 的 主要 纽 带 。保 护 我们 的 非 遗 ,就 是 保护 我 们 民族 的 心 灵 故 园 和童 年 记 忆 , 失去 这 些 遗 产 ,我 们整 个 民族就 会 失 去 自我、 陷于 迷 失 。同 时 ,保 护 中 国 的 非遗 ,也是 维护 世 界文 化 多样性 、保障 人类 发 展与 安全 的 必然 要 求 。然 而 , 由于 剧烈 的 社会 变迁 和 西方 强势 文 化 的入侵 ,我们 的 非 遗整 体 上 受 到 所 未 有 的 冲 击 , 很 多 非遗 面 临 着 严 重 的 生 存 危 机 。作 为 中国非遗 重 要组 成 部分 的河 北 非遗 , 也面 临着 同样 的 问 题。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01•【字号】冀政[2006]41号•【施行日期】2006.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41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对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险情基本排除,抢救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到2015年,初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以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基本形成,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文化遗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二、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一)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
2006年抓好文物资源普查试点,三年内完成调查、登记工作,建立完整的文物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推进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建立档案。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二)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规划。
根据文物资源状况,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并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改造、旅游发展等规划相衔接。
非遗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非遗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过千百年来发展与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与象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
因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就旨在分析我国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与思考。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从中韩的端午节申遗之争,到2009年中国端午节正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不仅为传统节日增加了假期,还通过多渠道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在传承与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因此,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与讨论也是我国当前的热点,如何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一大难题。
笔者是一个山区县的非遗工作者,下面将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叙述。
一、当前非遗传承中存在的问题1.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心出现偏差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申报与后续保护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做得很不到位。
在前期申报方面,非遗文化普查,名录体系建设,申报等工作上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真实等问题;在后续保护方面,存在着申报成功后对于非遗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县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其投入精力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区在前期申报时高度重视,申报成功后对其后续保护与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存实亡。
2.非遗传承现状较差,各方面还没有意识其重要性,重视不够人民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各界都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主题培训,使培训更富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联合培养高水平 研究性人才,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理论研究高地。此外,还要探索建立科学完备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 的人员进行奖励,对工作表现不佳的则要适当惩罚,通过奖勤罚懒充分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着力打造一支认识精准、理论高超、实践先行、勇于担当、协调到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筛选、培养和录用过程中,要注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机制,打通人才引进培养渠道,培养集管 理、保护、研究、传承、发展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方面,加强对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培 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根据工作需求科学设计培训内容,通过不同主题,丰富层次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提升河北非物质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下)
2020年05月12日
三、加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的长效合作、专业人 才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不断强化,才能进一步壮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推动人才素质跨越提升,实现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有序良性传承。
作者简介:宋珊珊,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张�D,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
非遗、群众文化;张宁佳,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 宋珊珊 张�D 张宁佳 来源: 《经济论坛》2020年第3期
责任编辑: 李巧娜
(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在校园绽放
学校拥有丰富的新生人才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载体,政府和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应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与学校之间的协作平台,加强协作沟通,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长效协作机制。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除了必要的知识普及和丰富的展览 展示活动外,还应推动学校与传承人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课程小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年度重点课 程或编入教材集中教学等多种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实现常态化地有效传承。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机制, 客观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效果,提高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校园尤其是各 大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作用,依托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基地开展传承保护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普及,激发在校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兴趣,让更多年轻 人喜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中的一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积聚更多优秀后备人 才。
了从彩棉种植到纺织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合组织,已经拥有总厂和6个纺织加工基地,织布机350台, 纺车1000台,会员1300户,涵盖了3个乡10个村,直接参与彩棉种植和土布纺织加工的农民达到2500多人,甚至80多岁的老
人也挣上了工资,带领着家乡父老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走上了致富之路。丰宁满族自治县则把振兴传统工 艺、助力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以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为龙头,将剪纸元素运用到陶瓷、铁艺、文化衫、沙发垫等日常生 活用品的开发中,既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又让当地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截至目前,该县建立起非遗扶贫剪纸就
(一)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激发传承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承,要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传承人正是核心所在。代表性传承人是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骨干和核心力量,在项目领域具有公认的代表 性和影响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流变的特点本身就决定了传承人必须适应其所处时代的生产生活和大众需求,在享 有荣誉的同时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奖惩分明,负好管理和监督职 责,对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年审评估,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要求、不认真传艺的传承人坚决清退,倒逼传承责任的 履行。同时,注重吸纳更多优秀的传承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促进传承人队伍更新换代,不断激发传承活 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和良性发展。
(四)夯实人才支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活态传承的能动
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才是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尤其要借助“非遗+扶贫”的
东风,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为人才支撑,将家乡的优秀资源发扬光大,推广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带动更多人 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崔雪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建立
业工坊5处,由各级传承人每周开展辅导培训并定期集中培训。已开展培训100余次,培训学员2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超 过30%。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及百姓生活,才能让更多人成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支撑,助力“资源变资产”。
(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传承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充 分发挥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生传播媒介,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新的传播载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 生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机关单位、走进社区街道、走进工厂企业等,让更多社会公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 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必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协同合作的各方必将令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良性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纬,熊嘉芝,张芷�.传承人创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3):109-111.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3.
[3]吕淑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体系研究——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视角[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7,(4):12-17.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物质宝库中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上的文化营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 予之责、传承民族文化之需、提升文化自信之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发展,要切实从传承人、专职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等方面努力,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生根发 芽、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方协同合作,进一步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的建设,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发展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