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概论pdf
微生物概论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二) 真核微生物
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 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就称真 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间的差别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酵母菌
酵母菌(yeast)
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②多数营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⑤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
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
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 熟,抗热性出现
芽孢衣合成
束状染色质形成
细胞膜内陷 前芽孢
上述两层隔壁间充填芽孢肽聚糖,
合成DPA,累积钙离子,开始形成 皮层,折光率增高
前芽孢的双层隔壁形成 抗辐射性提高
芽孢抗热的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的抗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 透性差及皮层的离子强度高,皮层有极高的渗透压去 夺取核心部分的水分,造成皮层充分膨胀,而核心部 分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产生极强的耐热性。
3、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种类繁多,1860多种;常污染食品、蛋、乳等, 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是肉类食品的重要检疫苗。
4、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与埃希氏菌属相似,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域和食 品中,是食品的常见腐败菌;低温型菌株能在0-40C生 长,造成包装食品冷藏过程中腐败变质。
某些酵母菌可引起人和植物的病害。例如 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可引起皮肤、粘膜、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系统等到多种疾病。 新型隐球酵母 可引起慢性脑膜炎、肺炎等。
酵母菌的菌落
酵母菌为单细胞微生物,细胞较粗短,细胞间充满 着毛细管水,故它们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也与 细菌相仿:一般都有湿润、较光滑、有一定的透明度、 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以及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 的颜色都很均一等。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微⽣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章、细菌学概论细菌(bacteria):⼀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性⼆分裂⽅式进⾏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物。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与形态1.⼤⼩:微⽶、光学显微镜2.基本形态(适宜条件、8-18h、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长期最优)球菌Coccus 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排列分散、⽆⼀定形式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3.多形性: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a.肽聚糖由40层左右的⽹格状分⼦交织成厚的三维⽴体⽹状结构,由聚糖⾻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架由N-⼄酰葡糖胺(G)和N-⼄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成。
肽聚糖⽀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酸性多糖,由核糖醇或⽢油残基经磷酸⼆酯键互相连接⽽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油型)具重要⽣理功能:①.P-结合阳离⼦,Mg2+提⾼细胞表⾯酶活性②.细胞壁表⾯抗原成分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④.调节⾃溶素活⼒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低。
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三部分a.肽聚糖b.外膜①.脂蛋⽩:⼀端以蛋⽩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外侧,脂质双层结构。
含有外膜蛋⽩。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学-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步骤:
菌悬液通过微孔滤膜,细胞吸附其上;反置滤膜,以新鲜 培养液通过滤膜,洗掉浮游细胞;除去起始 洗脱液 后就可 以得 到刚刚分裂下来 的新生细胞, 即为同步培养。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平板菌落计数法
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将适当稀释的菌液倾注平板 或涂布在平板表面,经适当温度培养后,以平板上出 现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度就可计数出原菌液的含菌量。 直径9cm 的平板上出现菌落数一般以50~500个为 宜。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样品菌落数总数测定的计数 原则,以平板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为报告依据。 适用范围: 中温、好氧和兼性厌氧、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的微 生物。
生长曲线概念: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 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的制作: 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 中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如果以细胞数目的对数 值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就可以绘制出分 批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但它们的生长 过程却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 四个时期,即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技术要求: 样品充分混匀,操作熟练快速(15~20min完成操 作),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 每一支吸管只能用于一个稀释度,样品混匀处理, 倾注平板时的培养基温度; 误差: 多次稀释造成的误差是主要来源,其次还有由于样 品内菌体分布不均匀、以及不当操作。
2. 液体稀释法
对样品做10倍连续稀释,从适宜的3个连续稀 释度 中各取5ml 试 样,接 种 3组共9 支装有培养液 的试管中(每管接入1ml )。经培养后,记录每个 稀 释 度 出 现 生 长 的 试 管 数 , 然 后 查 M.P.N. 表 (most probable number,最大可能数),根据 样品稀释倍数就可计算出其中的活菌含量。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伤寒沙门菌
痢疾志贺菌
9
三、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10
---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技术密切 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 本知识,掌握各类与临床有关的微生物特性,通过系统的 检验方法,及时并且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病原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病原生 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分布与流行规律 、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等。
----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有一些是有致病性的,例如伤寒沙门 菌、痢疾志贺菌;而还有一部分是正常寄居于人体内,通常情况 下无致病性,只有在人体免疫力降低(肿瘤、疲劳)或微生物进 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手术后)才会引起疾病,称为机会致病微 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
22
临床微生物及检验的研究热点:
1、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2、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4、警惕、研究和防止生物恐怖
23
5、病原生物学检验的自动化 6、病原生物的分子诊断 7、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全面质
量控制 8、病原生物学检验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
24
四、细菌的命名和分类
25
命名原则:
3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 2、结构简单 3、种类多 4、分布广 5、繁殖快 6、易变异
4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结构、细胞器等结构特点,可以将 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存活 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主要包括病毒,例如:疯牛病的朊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16
主要研究内容
微生物概论
二、微生物的特点
(二)分布广泛 微生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生物。 在辽阔的自然界中,无论土壤、水域、空气以及 动物、植物、人体内外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 从炎热的赤道,到酷寒的极地;从阳光强烈的万 米高空,到终年不见阳光的万米海底;从绿色无 边的平原,到荒芜人烟的沙漠;从冰雪高山到泥 泞沼泽,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踪迹。
<==细菌细胞分裂的电镜超薄切片图 杆菌二分裂过程模式图
2018/10/26
49
五、细菌的繁殖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都很快,大肠
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左右便 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 殖速度,一个细菌在48小时内,其子 代群体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数量。•然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18/10/26 50
2018/10/26
42
四、细菌的结构
1.荚膜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
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形成一层 较厚的膜(约0.2μm)称为荚膜。荚膜中含 有大量水分,荚膜对菌体有保护作用,可保 护细菌抵抗干燥。细菌的荚膜与细菌的致病 力有关,具有荚膜的细菌不易被白细胞所吞 噬,故能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2018/10/26
36
细 胞 壁的结构2018/10/2637四、细菌的结构
2.细胞膜或胞浆膜 细胞膜是紧贴在细
胞壁的内层,在细胞质外面,所以又 称细胞质膜,是一层薄而柔软且具有 弹性的膜,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 核糖等化学成分组成。膜的性能具有 选择性半透膜作用,在维持菌体与外 界物质的交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18/10/26 16
二、微生物的特点
(三)繁殖迅速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是惊人的,比高等动植
《微生物学概论》课件
硫循环
微生物参与硫循环,如硫 酸盐的还原、硫化物的氧 化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微生物通过产生各种酶和代谢产物来 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酸碱度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的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引 起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营养物质等。 同时,一些致病微生物也会对人类和 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生物采矿
利用微生物技术从矿石中提取有价值的金属,如铜、铀等。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肥料
01
通过微生物技术生产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减少化
肥使用。
生物农药
02
利用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杀虫剂和抗菌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植物基因工程
03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有益的基因转入植物中,提高植物抗逆性
04 微生物的繁殖与遗传
CHAPTER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准性繁殖
通过简单的细胞分裂或出芽方式,产 生与亲本完全相同的子代。
类似于有性繁殖,但不需要细胞融合 ,而是通过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间的 交换和重组。
有性繁殖
通过两个细胞融合,经过减数分裂形 成生殖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形成新 个体。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 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 体等。
放线菌是一类呈辐射状排列的放线状 或分枝状的细菌,常用于抗生素的合 成。
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是一类具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DNA呈环 状或线状,有核仁和染色体的多细胞微生物。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蘑 菇等。
疾病。
第一篇 微生物概论
细胞质(cytoplasm ) 核糖体(ribosome) 质粒(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
Cncnc-micro
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
核糖体(Ribosome)
核 糖 体 亚 基 释 放
、
核糖体亚基连在
多聚核糖体
质粒,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
能,得以在机体内立足定居、生长繁殖、蔓
延扩散的能力。
(1)粘附与穿入 ,P27
(2)繁殖与扩散,P28 (3)对吞噬细胞的抵抗和杀伤作用,P28
Cncnc-micro
(二)构成毒力的因素
细菌的毒素:是构成病原菌毒力的重要物质
基础。按其来源、化学性质和毒性作用的不
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1)外毒素 ,P28
细菌细胞形态
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能够独立的进行生活,它 的种类繁多,但基本形状有三种:球状、杆状、螺旋状, 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球菌 杆菌 螺旋菌 其他形状的细菌
Cncnc-micro
球菌(coccus),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根据它们
相互联结的形式以可分为 :
单球菌 双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产芽孢细菌的种类 芽孢的构造 芽孢的耐热机制 研究芽孢的意义
spor es
产芽孢细菌的种类
芽孢 菌体 (营养细胞)
孢
孢外壁 芽孢衣
皮 层
芽孢质 芽孢核区 芽孢膜 芽孢壁 核心
细菌芽孢构造的 模式图
芽孢耐热机制
是由芽孢化学组成的特点决定的 含有吡啶-2,6二羧酸(DPA-Ca) 含有芽孢特有的芽孢肽聚糖 芽孢平均含水40%,皮层含水70%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
第一章1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2 微生物学的开展:1664年,胡克〔Robert 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外表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德国人柯赫〔细胞学之父〕3 微生物学〔Mic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第二章一、细菌〔Bacteria〕1.细菌细胞形态a球菌(Coccus) b杆菌(Bacillus)c螺旋菌(Spirlla) d其他形状的细菌2.观察细菌的方法1活体观察压滴法悬滴法菌丝埋片法2染色观察(细菌染色法)死菌: 正染色: 1)简单染色法2)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活菌: 用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唑〕等作活菌染色3.细菌细胞的结构1 细胞壁〔cell wall〕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
a.细胞壁的功能A.固定细胞外形B.协助鞭毛运动C.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D.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E.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F.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b.细胞壁化学组成1)高等植物纤维素2)霉菌几丁质3)酵母甘露聚糖,葡聚糖4)细菌: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 N-乙酰胞壁酸, 短肽);磷壁酸;脂多糖注意: G+` G-细胞壁成分的区别占细胞壁干重的%成分G +G -肽聚糖含量很高〔30-95〕含量很低〔5-20〕磷壁酸含量较高〔<50〕0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蛋白质0 含量较高A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④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B间体〔mesosome,或中间体〕:与细胞壁合成有关;可能与核分裂有关(有学者认为间体是一种赝象)C细胞质(cytoplasm )和内含物( inclusion body)质粒(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 )质粒功能:R因子:与抗药性有关; F因子:与有性接合有关其他质粒:与抗生素,色素合成有关; 基因工程中作为目的基因载体D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细菌的核较原始,无核膜和核仁,在核区中充满深度卷曲、折叠的DNA双螺旋细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博士) 微生物功能蛋白 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硕士、博士)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极其活跃、生命力强 大的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微生物学的 发展,促进了生命的自我复制、生命进化,生命分子 构成等重大理论研究。
生命科学的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都是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的。
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 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 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 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微生物学在生 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先锋和奠基的 双重作用。
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微生物方向的专业必 修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 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 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 样性,以及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 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 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 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 授方式授课,辅以辅导答疑和考试。
同时 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 实 验 技 术 。
做 到 课 堂 讲 授 与 实 验 操作 并 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总学时:88; 授课:58; 实验:30 教 材: 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第六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 考 书: 周德庆《微生物学》(第二版)1绪论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病毒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营养、代谢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生态、应用 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进化、分类鉴定4 8 6 8 2 4 4 4 2 8 4 2王振中 卓侃 王新荣 阮小蕾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 科学。
它的基本内容是:(1)微生物细胞的 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能量、物质、 信息的运转;(2)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区 别,以及微生物的起源;(3)生态学规律, 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4)微生物同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潜力巨大的科学。
到目前为止,绿色的地球是唯一为人类 所认知的一块生命的栖息地。
在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与人类相依相存 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
在这个目前对人类仍有太多未知的生命 世界里,除了我们熟知的动物、植物,还有一 个神秘的群体。
它们太微小了,以至用肉眼看 不见或看不清楚,它们的名字叫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 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 物。
2非细胞型:个体最小,能通过滤菌器,需 电镜才能观察到,无典型细胞结构,只能在活 细胞内繁殖。
原核细胞型: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 器不完整。
真核细胞型:高度分化的核、有核膜、核 仁细胞器完整。
原核生物类:细菌、放线菌、蓝细 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类:真菌、原生动物和显 微藻类。
非细胞生物类:病毒、类病毒和朊 病毒(又称朊粒)。
当微生 物大量繁殖 在某种材料 上形成一个 大集团时, 我们就能看 到其菌落。
微生物虽小,但它们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些对人类有益,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有 些对人类有害,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有的虽然和 人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 能流中具有关键作用。
在地球上,微生物“出生”最早。
地球诞 生至今已有46亿年,最早的微生物35亿年前就 已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则只有几 百万年的历史。
人类认识微生物只有短短的300多年。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 了细菌,从而揭示出一个过去从未有人知晓的 微生物世界。
3列文虎克用自己磨出的镜片 制作了自己的显微镜。
列 文虎克(Anthony Von Leeuwenhoek) 1632年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他的父亲是制造篮 子的手工艺人,母亲来自酿酒艺人家庭。
6岁时 列文虎克的父亲就去世了。
小时候列文虎克接受 了一点基础教育,16岁时他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 重担,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店当学徒。
六 年的学徒生活结束后,列文虎克回到家乡,凭自 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布店。
不过他的生意并不成 功,很快转行,担任代尔夫特市政厅的看门人。
看门人用自己的显微镜进行 观察,发现了细菌。
列文虎克后来从事了许多工 作,他当过酒类化验员、政府小 职员、财产保管员等职位,唯一 不变的是他对显微镜制造和观察 微观世界的浓厚兴趣。
1673年 列 文 虎 克 在 好 朋 友 格 拉 夫 的 劝 告 下,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文章《列文虎克用自 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 虫类的若干记录》,报道了自己发现的狄尔肯 (微生物)的事情。
经过严格的检验,皇家学会会员们终于相 信列文 虎克那 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狄尔肯”故 事,在微观世界里是真实的。
研究报告得到了 承认,并译成英文发表在皇家学会的刊物上。
列文虎克不久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正式会 员。
这个默默无闻的荷兰平民,一下子成为欧 洲的知名科学家。
4在生命世界中,各种生物的体形大小相差极大。
植物中的红杉高达350米,动物中的蓝鲸长达34米, 而我们今天知道的最小微生物是病毒,如细小病毒的 直径只有20纳米。
微生物一般指体形在0.1毫米以下的小生物。
个 体微小的特性使微生物获得了高等生物无法具备的五 大特征,即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 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名称 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 乳酸菌 根瘤菌 光合细菌 酿酒酵母代时 18分 31分 38分 110分 144分 120分每日世代 80 46 38 13 10 12每日增殖率 1.2×1024 7.0×1013 2.7×1011 8.2×103 1.0×103 4.1×103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 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这是高等生物所无法 比拟的。
例如,多数细菌能耐0℃到-196℃的 低温;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300℃的高温条件下正常生长;一些嗜盐细菌 甚至能在饱和盐水中正常生活;产芽孢细菌和 真菌孢子在干燥条件下能保藏几十年、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
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 射、抗静水压等特性在微生物中也极为常见。
微生物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无孔不入,就 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肠胃道里,都有许多 微生物。
85000米的高空、11000米深的海底、2000米 深 的 地 层 、 近 100℃ ( 甚 至 300℃ ) 的 温 泉 、 零 下 250℃的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
土壤是微生物的 大本营,任意取一把土或一粒土,就是一个微生物世 界,不论数量或种类均很多。
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 土含有5-20亿个微生物。
微生物种类繁多。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 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种 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20%,微 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一类。
微生物 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仅 开发利用了已发现微生物种数的1%。
类群 病毒 细菌 真菌已知种数 5000 4760 72000估计总种数 130000 40000 1500000已知种百分 数(%) 4 12 55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
地球诞生至 今已有46亿多年,最早的微生物35亿年前就已 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则只有几百 万年的历史。
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 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 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
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 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 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 六界系统,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 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导致了生 命三域学说的诞生。
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 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 物域(Eucarya)所构成。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广域古菌界和初 生古菌界;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
除动物 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 畴。
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 特殊重要的地位。
史前期 8000年前-1676年 初创期 1676年-1861年 奠基期 1861年-1897年 发展期 1897年-1953年 成熟期 1953年主要标志:微生物的自发应用6在漫长的史前期,人类虽然还未见 到微生物个体,却自发地与微生物频繁 地打交道,并在微生物的应用和防治方 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不 少创造发明。
例如发面,天然果酒和啤 酒的酿造,牛乳和乳制品的发酵以及利 用霉菌来治疗一些疾病等。
主要标志:用显微镜看到细生物, 尤其是细菌个体,只停留在形态描述。
这个时期的开创者是荷兰的业余科学家列 文虎克。
他让我们进入到微生物这一“巨大”的 世界中。
1590年,荷兰的杨森父子首先制成原始的 分辨率很低的复式显微镜。
1664年,英国的虎 克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和描绘了长在皮革表面的 一种蓝色霉菌的子实体结构,但观察较粗糙。
1676年,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首 次观察到了细菌的个体,为揭开微生物世界的 奥秘打开了大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96年5月4日,英国医生E. Jenner 第一次为一个男孩接种牛痘成功,从此 人类终于有了对付死神——天花的武器。
主要标志: (1)建立一系列研究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 (2)开创寻找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3)进入生理水平的研究 (4)建立以应用为主的许多分支学科奠基期是由1861年巴斯德利用曲颈瓶试 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学说并建立了胚种学说 开始的。
本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巴 斯 德 ( 1822-1895 ) 和 德 国 的 科 赫 ( 18431910),它们分别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和细菌学的奠基人。
7巴斯德 (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 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 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