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美术馆东馆及草模图片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馆藏边寿民《蟹菊酒香图》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馆藏边寿民《蟹菊酒香图》作品赏析

国家美术典藏边寿民(1684—1752),初名维祺,字寿民、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县(今淮安)人,出身寒门,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世人所称赞。

成年后鬻画远游,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清操。

因画芦雁驰名江淮,乃至南北。

晚年结庐于山阳城东梁陂桥畔芦荡里,名所居为“苇间书屋”。

工诗词、精书法,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边寿民留下了大量作品,有“边芦雁”之称。

其所绘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等皆生动隽永,各异其趣。

边寿民师法前人,兼取众长,尤其用力于徐渭、陈淳一派。

他论画云“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亦要师法造化,熟悉描绘的对象。

边寿民所居苇间书屋,周围芦苇成片,往来候雁往往停憩于苇间水际。

在长期接触观察当中,他对雁的形体、动作、情态、习性了如指掌。

他的难能可贵、大过人处,在于他热爱关怀往来栖止的雁,视之如友朋,知情着意,体贴入微,从而构思顿生妙谛,下笔每聚深情,由此形成边氏芦雁笔墨疏简、写意传神、出神入化的特色。

就构图风格而言,边寿民喜于并善于在作品中题诗,其赋诗“只不过一抒胸臆”,作画“也只算自抒心绪”,是抒情寄意的手段。

边寿民的书法古劲浑朴,使画面增辉,但诗画配合和谐更具重要意义。

诗画映照交融、争辉竞美,形成意境,也是“边芦雁”的重要特色。

寥寥数语,使疏简静寂的画面平添意趣。

文_周晓路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藏边寿民《蟹菊酒香图》作品赏析清 边寿民 蟹菊酒香图89cm ×170.5cm 1740 中国美术馆藏192023/06 No.256就绘画技法而言,其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泼墨写意,通过墨、色呈现出的浓淡来表现物象的造型、动态。

二是用淡墨勾出物象的轮廓,再用干笔皴擦来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

题材以泼墨芦雁为主,兼花卉、蔬果、虫鱼、芭蕉、湖石以及生活用具等小品,诸多题材中以螃蟹最为生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藏有边寿民“菊蟹”题材绘画作品,内容、构图与表达方式极为相似,足见画家对画蟹的痴迷。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8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中心大厅内景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展厅之一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10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展厅之二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一层平面图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二层平面图
2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五层平面图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七层平面图
4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5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鸟瞰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外景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华盛顿美术馆老馆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由于用地范围仅限于“梯形”内,无法在地面上直接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老馆建于1941年,与美国国会大厦 通过建筑物表达新老建筑的关系,故采用开发地下空 相邻,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老馆东面白宫前最 间的方式,直接交通联系移置到地下,通过地下大厅, 后一块梯形空地上,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东 既不影响地面的交通和人的活动,又恰当地将两馆联 馆,于1978年落成。东馆建筑体型由多个棱柱体和三 系起来。一方面保证了参观路线的连续性,另一方面 角体组成,内部几乎全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在 也给观众创造了一处良好的休憩交流空间。而且,这 其中参观,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 个2.7万m2的新馆与旧馆只有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才能 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旧馆,并以东馆 达到体量上的均衡,又满足面积上的要求。地面上两 主体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之呼应,与旧馆构成轴 者之间的大型铺装广场通过中央不对称的喷泉、瀑布 线,很好地确立了两者的主从关系。 和散落的晶体状玻璃天窗,营造出一种内敛的空间氛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ppt课件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ppt课件
14
15
地下通道的处理
地下通道的处理,在地 上形成与主体建筑呼应 的小品的同时,又为地 下通道取得良好的采光 效果,体现了形式与功 能的完美结合
16
由广场看东西两馆
17
形体生成
三角母题的加减法
18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底分析 31
地下一层平面
32
一层平面
33
二层平面
34
三层平面
35
四层平面
36
五层平面
37
室内外空间
建筑形式与功能 ——东馆的基本构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部分是一般参观人 员的场所,而直角三角形是专业艺术家的天 地—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 内庭的空间作用 ——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 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相互交融,形 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
46
THE END
47
5
1
东馆预留的扩建基地
6
周边环境
7
周边环境
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
8
西馆设计风格
西馆由约翰·雷塞尔·波普 设计的,外墙使用田纳西州 粉红色花岗石,外形上采取 古罗马式结构,中央大厅以 大理石铺地,中央穹顶较低 而两翼较长,中央圆厅略暗 一些,然而两翼展厅天花板 是直达天庭的透明玻璃,可 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光线充 足,形成对比。南北大门前 以长长的圆立柱,使整个建 筑显得气度恢宏,典雅不凡。
38
室外空间

建筑初步课程

建筑初步课程


均衡:建筑的均衡问题主要是指建筑
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 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

稳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的上下关系在造型
上所产生的一定艺术效果。
如何学习建筑设计
注重建筑修养的培养 注重正确工作作风和构思习惯的培养 学会通过观摩、交流,改进设计方法,提高设 计水平 注意进度安排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世界十大高楼第二名:国家石油公司双子星大楼
世界十大高楼第三名:西尔斯大厦
世界十大高楼第四名:上海金茂大厦
世界十大高楼第五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世界十大高楼第六名:中信广场大厦
世界十大高楼第七名:信兴广场大厦
世界十大高楼第八名
世界十大高楼第十名:中银大厦
别墅室内空间
别墅室外空间

园林建筑不但要求灵活的室内空间,更需要丰富的室外空间从而使得园林建筑在空间功能和空间艺术两方面较 之传统园林建筑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建筑的技术性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主要是指房屋用什么建造和怎样去建造的问题。它一 般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 是现代,却没有一个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而在技术上不是一个优秀的 作品。”——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

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目的。建筑以点景、观景等为使用目 的,以满足人的休憩和文化娱乐生活为使用要求。 单一的房间或空间是其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其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 例,以及门窗设臵等。 对一栋完整的建筑来说,功能的合理性还表现在房间与房间之间的空间组合的合理 性,也就是说:功能对空间即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建筑材料
▪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 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
▪ 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
▪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
平面图与功能流线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特殊角的利用。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设计 师更多的将尴尬的锐角使用为旋转楼梯。
▪ 交通分析
▪ 建筑中有很多斜楼梯出现,但是由于尺度 比较大而且斜角比较小所以不会让人觉得 不舒服。
▪ 四层平面图 ▪ 中庭使空间更富有变化
交通分析
▪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 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 大厅。
四.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 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 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
贝聿铭
▪ 空间变化
▪ 东馆的内部空间与西馆不同,西馆空间是 新古典式的,而东馆的空间完全不同,是 非轴对称的空间。
入口的处理
▪ 东馆是旧馆的一部分所以大门开向旧馆
▪ 进研究中心的门设在两个三角形的夹缝之 间,这个门可分可合,并与旧馆遥相呼应。
建筑系馆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解析
目录
▪ 建筑设计概念 ▪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 功能分区及流线 ▪ 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 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 聿铭突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一个 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 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 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 妙发端。
▪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 ▪ 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
的韵律都与西馆相同。 ▪ 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
又增加使用了桁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

美国美术馆东馆

美国美术馆东馆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浅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人的最大感觉确实是他的几何形构图,和与老馆的呼应关系,关于一个博物馆建筑咱们也很期待它的内部功能空间是如何的。

因此,以下将从东馆的形式美、外部形体的处置和内部空间的处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体的处置与形式美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置,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 应处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

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那么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增强了二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楚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尽管并非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维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曾声明原始的形体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是美的形体,它们能被清楚地识别,因此运用这些形状构图能够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擅长运用三角形元素,在东馆中贝先生是将三角形地块转化为梯形平面然后再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最后呈此刻咱们面向的是几个菱形体块的组成,高度的图一与和谐,幸免了更多的繁琐。

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不是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能够引发人的美感。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专门大,因此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表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挺拔,表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知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周全的⼀部份,⽽且是公众⽣活与艺术情趣之间⽇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如说,称贝⾀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在美国,能引起如此轰动的建筑在历史上寥若星⾠。

东馆的揭幕式成了可与⽕箭发射或是总统宣誓就职相提并论的全国性⼤事。

⼈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在⼤楼七星怪状的通道和丰富的艺术品之间穿⾏。

在开始的⼀个星期中,有⼀百多万⼈穿过低矮的前庭,抬头仰望那尊红⿊两⾊额考尔德雕塑在空中⾃如地旋转。

贝⾀铭的设计把⼈们引进⼤厅,踏上楼梯、天桥、平台,在各陈列室之间进进出出。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建筑师贝⾀铭主持设计,1978年落成。

东馆位于⼀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右图红⾊部分),东望国会⼤厦,南临林荫⼴场,北⾯斜靠宾⼣法尼亚⼤道,西隔 100余⽶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该地形是建筑师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且三⾯临街,建筑必须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公众的⾯前,且⼜要与周围的建筑取得⾼度的和谐。

建筑界⼈⼠普遍认为贝⾀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造型与周围环境融合的三⾓型建筑该地块地处美国的权⼒中⼼,位置特殊。

要建的新美术馆需要有纪念感,同时也需要谦逊风度。

不远处就是⽩宫,如果太招摇过市会引来太多的注意⼒。

另外,对⾯是原来的西馆,贝⾀铭必须寻找⼀种优雅得体的⽅式,将新馆与它的旧馆连成⼀体。

贝⾀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对⾓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形。

西北部⾯积较⼤,是等腰三⾓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上突起断⾯为平⾏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三⾓形,为研究中⼼和⾏政管理机构⽤房。

对⾓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失为⼀个整体。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 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 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 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 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西馆设计风格
西馆由约翰·雷塞尔·波普设计的, 外墙使用田纳西州粉红色花岗石, 外形上采取古罗马式结构,中央大 厅以大理石铺地,中央穹顶较低而 两翼较长,中央圆厅略暗一些,然 而两翼展厅天花板是直达天庭的透 明玻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光 线充足,形成对比。南北大门前以 长长的圆立柱,使整个建筑显得气 度恢宏,典雅不凡。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东馆的西 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种对于历 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扩建,对老馆建筑 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两 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处理而体现 出和谐的关系。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解决思路
1.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 2.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3.对罗马 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设计理念——矛盾解决的过程
• 构思过程— — 轴线
轴线确定的建筑形态 ——美术馆的西馆是对称的,将轴线延长与北侧边线相交决 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梯形的对 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流水别墅 Falling Water,the Kaufmann House
F.L.莱特
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基地实测分析
平面布局分析




朗香教堂
大阪光的教堂,日本,安藤忠雄, 1989年 大阪光的教堂,日本,安藤忠雄, 1989年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设计要求的分析 1、功能空间的要求——个体空间、整体功能 关系; 2、形式特点要求——建筑类型特点、使用者 个性特点。
小别墅功能空间分析示意图 分析案例:
女医生范斯沃斯住宅(1945,密斯) 女医生范斯沃斯住宅(1945,密斯)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贝聿铭,1989年)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贝聿铭,1989年
玻璃锥体的造型,无 疑是最理想而又大胆 的方案,庄重、稳定, 既不破坏卢浮宫原有 的古典气氛,又具有 时代感,为卢浮宫增 添了活力。
二、方案构思 1、方案构思的特征:形象思维。 2、方案构思依赖的是丰富多样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3、具体方案构思的切入点 从环境特点入手进行方案构思 从具体功能特点入手进行方案构思 从其他方面入手进行方案构思 4、注意事项 同时从多个方面进行构思,寻求突破 在不同的设计构思阶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
三、方案设计的方法 1、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 可划分为任务分析、方案构思和方案完善三 个阶段。 2、方案设计方法的分类 “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两大 类; 两种设计方法的切入点、各自优势和不足。
第二节 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
目的是通过对设计要求、地段环境、经济 因素和相关规范资料等重要内容的系统、 全面的分析研究,为方案设计确立科学的 依据。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Rare Confidential 15
Threat
Local Champion
Training
览馆 研究 口 个长 。 览馆 口宽阔 , 它 轴线 馆 东 轴线 长线 ,加强 两 联系 。研究 口 处 , 。划 这两个 口 个棱边 棱 ,浅浅 棱线, 清 阴 , 两个 口既 , 个 既对称 对 称。 览馆 口 侧 铜 , 论 、 New Threat 来说, 与建 紧 Constituency Reduction 结 , 。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倒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三角形大厅作用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 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 筑,从而辨别方向,起引导作用。
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 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 观赏家藏珍品
建:王保、丛碧璇、顾姚、程相、李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20世纪后期的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他于 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1935 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 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 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 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 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 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 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 己的建筑师生涯 。
与西馆的结合
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原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 新老两馆在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差异极大,但又 能够彼此呼应,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建 筑师的独具匠心。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 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新 简洁而又庄重典雅。东馆的建筑用地形状不完整, 是个直角的梯形。贝聿铭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大胆 地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 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 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面积较小,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 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 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模型制作过程
谢谢观赏
中庭——让光线来做设计
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四周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的三棱锥 体钢管骨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 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 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 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 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 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 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 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 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 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 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 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 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 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 的气氛。
美•
美术馆东馆内部几乎全
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而
术 不用普通的矩形空间。中央 大厅上为玻璃枯,天光自上
馆 泻下,中间有纵横跨越的栈 桥,挑出或凹进的廊子,共
东 参观者其中走动,步移景异 ,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华 盛 顿 国 家 美 术 馆 东 馆 模 型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 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 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 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 翼。四周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 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 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 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 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 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 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 行政治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 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 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 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 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内部图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还认 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 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 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 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 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 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 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 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 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 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 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 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 、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 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 非常柔和。

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介绍

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介绍

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介绍一、建筑历史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最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是一座专供宫廷贝勒居住的豪华府邸,因此也被称为“贝勒府”。

该府邸占地面积广阔,建筑格局典雅,采用了典型的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结构巍峨,气势宏伟。

据史料记载,贝勒府曾是乾隆皇帝的四子和五子的居所,也是当时京城一处重要的宫廷建筑。

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后,该建筑成功保存至今,成为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处历史名胜。

二、建筑风格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其特点是整体结构庄重大气,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该建筑采用红墙黛瓦、斗拱飞檐、宫殿式布局等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古韵情调。

同时,府邸内部还有许多重要的装饰艺术和书画作品,为建筑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风格上,它既具有中国传统宫廷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使得其整体风格兼具东方古典美和西方现代感。

三、功能布局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的功能布局十分精致,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偏殿、宫门等主要部分。

建筑主体分为乾隆大殿、光绪通商洋行、颐和园馆、西洋楼等。

其中,乾隆大殿作为中央美术馆的主要展览馆,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

光绪通商洋行则作为另一主要展览馆,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珍贵的近现代艺术品。

此外,颐和园馆则展示了一部分皇家收藏的瓷器、字画、器物等,西洋楼则为游客提供了展览厅、讲座厅等现代化设施。

整体功能布局结构合理,楼层分布均匀,各区域之间联系紧密,使得观众在参观展览时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内涵。

四、艺术珍藏中央美院美术馆旧址建筑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包括古代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等传统文物,以及近现代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类艺术品。

其中,古代书画收藏以明清时期的名家作品为主,其中包括王时敏、倪瓒、徐熙等大师的传世之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的绘画作品;古代瓷器收藏则以明清时期的名窑名器为主,其中包括汝窑、钧窑、官窑等各类瓷器,器形上乘、釉色绚丽,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精湛之处。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案例分析PPT课件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案例分析PPT课件
美国国家美术馆 东馆
——大师贝聿铭
地理位置
西馆
东馆
建筑介绍: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
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 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 料考究和建 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
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
最初规划
在市区中心偏东的仁金斯山上建设国会大厦,国会前是宽 阔的大草坪和林荫大道,在大草坪两侧设立博物馆和学术 机构;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 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 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 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 的道路系统。并规定市内建筑都不得高于国会大厦,以象 片国会的权利高于一切。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 美国独立时的13州命名。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 邸。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 今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55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东馆预留的扩建基地
面临的难题
• 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市,取得 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
• 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 • 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 • 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活泼的空
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解决思路
• 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尊重 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52001420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收稿日期:2009204215作者简介:蔡芝明(197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安徽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蔡芝明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功能,空间,几何性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1978年落成。

原西馆落成于1941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评论家赫克丝苔伯尔提到参观东馆没有一般“博物馆劳累”,而且它供给大量“肾上腺素”,以使客人们保持运动。

它鼓舞而不是削弱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为了物的所在,而且也同时为了人———这正是贝聿铭的愿望。

1 和谐统一东馆位于一块3.64hm 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老馆和东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

城市轴线贯穿中心绿地,轴线东端是著名的国会山,西端是庄严的林肯纪念堂。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10页
贝先生注重艺术品与建筑空间结合。他总是采用曲线或是不规则雕塑点缀建筑。这样 能够产生对比效果为其建筑增色,同时雕塑家建筑也能够得到展示,是双赢之举。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END
第19页
第5页
内部通过天桥,楼梯,挑台等元素穿插组合,形成美伦美幻空间形式,达到了 移步换景效果。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许与贝 先生从小在苏州狮子林度过童年相关。同时也有巴洛克艺术影响,空间在光影、 透视改变、移动艺术品等作用下,充斥了动感和幻景。
第6页
从地下空间通过楼梯上到一层。一层将大树引进室内,同时将自然引入室内。 许多细节表现出建筑师审美,大树下面是盛开百合,正表现了这一点。接着通 过通往二楼宏伟楼梯,通过二层天桥能够观看一层及地下层。这时天桥上参观 者和一层参观者互为观测者与被观测者。展品也被多角度观测鉴赏。通过二层 出挑阳台楼梯,可到达三层。穿过多个展室,到达三层天桥,通过天桥,通过 自动扶梯下楼。自动扶梯设置很巧妙,放在二层、三层之间,参观者参观到这 里时,已经感到疲劳,自动扶梯帮助人们省些力气,是为参观者考虑较好设计 处理办法。
第3页
东馆建筑高度与宾州大道上其它建筑物相同,东馆外墙与老馆也采用相同大理石。 对称西立面造型是东馆特色之一,这是延续与呼应老馆设计,朝向老馆西立面有 高塔耸立左右两侧,整个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
第4页
东馆内部空间相称丰富。平面构图依据梯形地段,将东馆构思成两个三角形, 成功取得了最大建筑美学和空间利用效果。大等腰三角形为展览厅,小直角三 角形为高级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第三个三角形为内庭顶部庞大采光顶棚,重复 强调三角性基本构图要素。

中华艺术宫建筑赏析

中华艺术宫建筑赏析

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中国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该建筑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建成开放。

中华艺术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

外观上,建筑呈现出流线型的曲线造型,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形象。

同时,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显得通透明亮,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进入中华艺术宫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

大厅中央设有一座巨大的雕塑作品《大地之歌》,由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创作。

这件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艺术宫共有四层,展览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米。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吴冠中的《春江花月夜》、徐悲鸿的《奔马图》等。

此外,馆内还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

中华艺术宫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

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体现上海城市文化魅力的地标性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接东西两馆的地下长廊, 参观者不出门便可游遍全馆, 长廊内还有一个3000平方米 的自助餐厅,可供700人同 时进餐,华丽又不失舒适。
功能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 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 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 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 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 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 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作品

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 哈佛大学肯尼迪纪念图书馆
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
达拉斯市政厅 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巴黎卢浮宫新馆扩建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北京香山饭店
苏州博物馆
基地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 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 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 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 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草模

构思

为了与西馆协调,贝聿铭特地找到了已废弃的石矿,重新生产出相同颜色的桃 红墙面石,使东西两馆色调一致。 又与东馆的建筑风格贴近,使整个美术馆更加名符其实。 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 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 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
与西馆的融合及建筑构思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 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 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 大师,他于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 1935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国 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麻省理工 学院土木工程系。学院院长威廉· 埃 默森发现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 励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铭遵 从师命,学业大时,又深造于哈佛 大学,于1946年获硕士学位, 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