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美是非功利性的

美是非功利性的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
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
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
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
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审美经验包含着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感性特征,同时审美经验也是本质直观,也就是说审美经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也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2.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态,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而是将其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
其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功能是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3.超越性:审美经验能够实现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还能实现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以及实现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此外,在艺术、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都可能发生审美经验。
例如在艺术创作中,人们习惯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在畅神说的核心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现的对象呈现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等。
这些都是审美经验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美感产生的原因_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Ap r .2010Vol .13 No .2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惠 斌(1981—),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哲学硕士;张 璋(1980—),男,河南新县人,河南新县高中教师,哲学硕士。
美感产生的原因———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惠 斌,张 璋(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 710124)摘 要:美感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功利原因和非功利原因。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美的事物是如何单凭形式而引起人的美感的。
关键词:美感;功利;非功利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10)02-0037-02 西方传统美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当时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与善统一,事物能引起人的美感是因为事物对人有用,即事物中的功利因素使人产生了美感。
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这一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疑。
18世纪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了美只与形式有关,而与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无关,即与功利无关。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
但这两种解释方式都没从人自身的心理、生理结构入手去分析,即使稍有涉及也不过一笔带过。
例如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一种共同人性,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结果”。
他把美感产生的原因归根于社会生活在人心理上的积累沉淀,这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但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即事物的内容如何积淀到形式中?仍然未得到有力地解释。
在20世纪以前,对于被称为“精神”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将美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功能和效益相关的美,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目的而产生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如何让建筑物更加实用和高效,同时还要创造出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美不仅是为了展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更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再比如,在商业广告领域,广告设计师会考虑如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美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目的。
其次,非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有关的美。
这种美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标而存在,而是纯粹为了欣赏和体验美的感受而存在。
例如,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某种特定信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为了感受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又例如,在自然风光欣赏中,人们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时,也是为了体验自然美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虽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划分得那么明确和绝对。
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结合性。
例如,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既享受美的感受,又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再例如,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广告不能只追求创意性和美感,必须要与营销目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目标。
总体来说,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都是多种文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的交汇和融合的产物。
虽然这两种美在某些方面的目标和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内涵和体验。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美感与功利性

美感与功利性美感的非功利性首先,先来说一下美感的非利性,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说明狭义的物质上的满足直接受“利害关系”的支配,所以不能产生美感。
德国的“移情说”的奠基人利普斯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在欣赏一场芭蕾舞,当你看到舞蹈演员在用足尖直立旋转的时候,如果你想到演员的足尖是否疼痛,并担心演员可能会折断足指而造成惨剧,那么试问,这种心境下,你怎么能都进行审美呢?怎么才会有美感呢?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美感具有非功利性。
但是从深层的意义上来分析,这种非功利的愉悦却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
美感的功利性美感具有社会功利性,人类欣赏这样那样的美,获得审美感受,形成审美意识,必然要打上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的各种形态的社会功利性的烙印。
所谓社会功利性就是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益有用的内容,满足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益有用的要求。
追溯到原始社会并不成立,美感的功利性(社会功利性)在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中表现的非常直接、明显。
可以说,他们的美感就是与审美的物质实用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接受物质实用的功利性的制约。
例如,以狩猎活动为社会物质生产根本内容的原始人,就专门欣赏动物的美,大自然山上树木的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正如鲁迅所说:“……社会人看到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力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
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与他有用—与为了生存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
功用与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
享受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单科有科学的分析而被发现。
所以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直接性,然而美的娱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就不见得美了。
”所以说美感具有功利性,美感本身就是从功利感中产生的,没有功利的参与就没有善恶是非的思考。
也就没有人们为自己的劳动生活等去奋斗的理念了。
综上所述,表面上看美感似乎没有功利性,但从深层来思考,我们便得知美感是离不开功利性的,美感本身是从功利感中产生的,表面的非功利性潜藏着功利性。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贺静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美学诞生以来,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便得到了讨论。
审美客体出现的前提,是原始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审美的发展标志之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互交融的巫术;审美净化后的结果,应当是非功利的走向。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是人类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面临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审美;功利;非功利美学在1750年由鲍姆加登命名出现,但真正使美学实现独立的则是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判断。
他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1]不仅如此,他更通过分辨美与快适和善的区别来论证审美的无功利性,他说:“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视的、赞许的。
”[2]通过这样的比对,康德彻底将美与生理舒适和道德伦理隔离开来,使美学在根本上实现了独立。
康德对于传统美学的判定,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支持。
长久以来,“审美即非功利性”这个观念被视为判定人类活动是否属于审美活动的准则。
但自新世纪以来,更多艺术家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迈克尔·柯比就曾提出:“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看法,是传统美学一个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观念”[3]。
由此,不少的美学家对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特质提出了一些质疑,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就认为主体在同一审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认为个人功利性是审美的本质特征。
审美到底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一、审美的发生——审美客体的出现是追求功利性的结果审美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主体、客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
审美主体自然是人,而最初的审美客体的出现比人的出现晚了很长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石器,并不具有美感。
它们边缘不平整,粗制滥造,仅仅只作为人类探寻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进一步的实践之后,人类对于工具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们不仅仅只单纯的追求工具的实用性,他们开始制作出更多花样的工具,这些工具边缘平整,样式规范。
美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美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术教育是一种能够为个体提供双重成长的过程,既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又能够激发学生艺术观念、审美意识的培养,尤其在当今文化多元、知识普及的时代,美术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术教育,包括功利和非功利性两种教育模式,但美术教育应该首先追求的是非功利性的。
美术教育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其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在当下社会中,艺术作品在广告、电影、电视、建筑等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培养具有优秀艺术表达能力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升职等职业需求。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接受有效的技能培训,并开发艺术技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美术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是更重要的方面,因为它能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和文化产物的源头,并对那些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
美术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各种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性及其对日常生活、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的艺术感觉、审美领悟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
同时,美术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又反过来支持了学生的学业和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美术教育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的平台。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挥创造力,发挥想象力,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挥个人潜力的机会。
通过艺术作品的制作,学生逐渐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判断力和追求精神,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一种具有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教育模式,然而,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非功利性的。
虽然美术教育能够为学生职业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是无法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对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对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以及能够对个人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预备与实质性启蒙作用。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作者:赵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人类从来没有停止美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下审美的步伐。
审美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和过度。
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其本体依然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与功利性相契合。
我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性”,而非“超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却与功利息息相关。
关键词:审美;非功利性;非超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5-01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类试图定义的概念。
美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体去寻找美,也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审美,即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创造和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评论和判断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自身本质与特性的不脱离表象的、全方位而又情感化的把握与呼唤。
于审美问题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康德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然之美是不计厉害关系的。
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康德“美的分析”中第一个契机就是审美无功利性,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逻辑上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主体的内心状态和对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
这种纯粹主体的情感是无利害的。
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是自然美与天才艺术,而非人工的美。
无功利的美能保证我们与自然相遇时的敏感发现。
这与我国春秋时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有无相生”,“大道无形”。
道家学说所谈及的“道”,吾以为乃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
所以也可以理解是“大美无形”也。
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相对照,不以任何需要为前提,即审美的非功利性。
美的含义和特征及其形态教学要点辅导

美的含义和特征及其形态这一章主要论述美的含义和形态问题。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从教材关于美的含义的论述中已知,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由此可见出美的四个基本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从美的四个特征可以更清晰地体会美的四点含义。
第一,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美必须以符号形式向人显现,而没有符号就不成其为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里的“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滟滟波光”、“江畔花林”等美的现象,都体现为宇宙的内在时间流动和空间韵律等符号形式,这些符号形式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使得诗人内心产生出以追光蹑影之笔加以书写的强烈冲动。
同时,人类善于运用符号形式表达个体对美的情感体验。
例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
在这首诗里,“愁”是游子日盛一日的内心乡愁,正是怀着这种乡愁,诗人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水上觅得了与这种愁绪相对应的符号。
如此,水边的树、江空的月也顿时与人接近了许多,宛如一种无言的安慰。
第二,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凡物都有功利性,对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
一朵花可以经过提炼制成药物,有益于人;也可能散发出有毒的气味,有害于人的健康。
它所结出的果实,可能鲜美而有营养,也可能包含剧毒。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体意向中被超越了。
花是有用还是有害,全都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它只是向主体呈现出直观形象本身,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倪云林),作为客体的“兰花”在此呈现的是无限悠远的生命、深邃玄远的韵味和高妙莹洁的姿态,一言以蔽之,呈现出一种具有无限魅力的直观形象。
美的有功利性和无功利性之争,性与爱的关系

按照弗洛伊德的美的有功利性的说法,我认为美是由罪恶滋养的一朵芙蓉花,是由罪恶酿制的葡萄酒。
美需要用暴力来保护,例如玫瑰需要用刺来保护,但是当美遭遇暴力时,美的主体又要向罪恶的作用力——暴力来报恩。
这与性与爱的关系有点像。
性为爱提供了自然基础,反过来爱的主体又要向性的主体报恩。
这是性和爱的关系其中所隐藏的规律。
性和爱有两条路。
一条是走向地狱的路,它会给人强烈的快感,急速的麻醉,让人难以自拔。
一条是通向天堂的路,它给人的快乐是缓慢的,长久的,甜美的。
你希望和仙女一样的妻子相亲相爱,哪怕只是近距离的接触,也是那样的甜美。
性如果脱离了爱,很快就会走进地狱,难以回头。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
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
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
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
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
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
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
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感受、评价艺术品或自然景观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主观性:审美经验是主观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体的感受、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经验。
2. 直接性:审美经验是直接的,它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或逻辑分析获得的,而是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
3. 情感性:审美经验是情感性的,它涉及到情感、情绪和感受等方面。
审美对象可以引起人们的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感反应。
4. 非功利性:审美经验是非功利性的,它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或达到某种实际目的,而是为了享受和体验美的本身。
5. 超越性:审美经验是超越性的,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感受到超越现实的美和价值。
总之,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直接、情感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它是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利说与非功利说

汉语言二班雷小娇20091742美学原理关于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讨论功利的一种解释是指功效和利益,功效不仅仅是指物质带来的具体的物质收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我认为美本身是没有任何功利性或者非功利性的,功利或非功利只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评价,是带有目的性的。
人的需要分为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精神需要是抽象的,并不是客观的存在,物质需要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具体存在的。
美的功利性在自然与社会中是比较突出的,而在艺术欣赏中则是比较隐秘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自然与社会中获得的美感多是具体的功利的物质形式,而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获得的美的享受的功利性则是有一定心理距离的。
听音乐,看电影,欣赏艺术品等活动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可以愉悦身心。
像听音乐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是带有功利性的吗?这可能会带是很多人疑问,那假设如果听音乐会让你变得浮躁,破坏你的好心情,那你还会听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愉悦,这是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有利于身心的功效。
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它会带给我们好的具体的收益,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产生主观反映,认为其是有价值的,并且是美的,我们因为具体的收益认识它是美的,因此这种美的产生是带有功利性的。
对人本身无用的东西是不会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在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认识自然现象的时候,人类对自然中的狂风是恐惧的,认为它是邪恶的,是不美的,但当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够认识它并良好地运用它时,它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这个时候再来看,它就是美的,这体现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人看来,它就是美的。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是我们生活的组成内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所有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其是有价值的,是美的。
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你知道吗?康德觉得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的时候,不是因为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的好处,就单纯是觉得它好看、让咱心里舒服。
比如说,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咱不会想着把它摘下来卖钱,就是纯粹觉得它美,这种美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想法的。
还有哦,康德说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说,你觉得这片晚霞美极了,你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觉得美。
不是说因为你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爱好才觉得美,而是好像有一种普遍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美。
他还提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听起来有点绕哈,但其实就是说,美的东西好像没有特定的目的,但又好像有一种隐藏的目的,让它变得恰到好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但就是能让人欣赏和喜爱。
另外呀,康德强调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
咱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脑子会自动发挥想象力,同时理解力也在工作,两者配合得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看到一幅抽象画,想象力让我们天马行空,理解力又帮我们抓住一些线索,这样美的感受就更深刻啦。
怎么样,康德的这些美学观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以后看美的东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想起这些观点,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
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 在美学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对人的生活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往往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功利性,二是无功利性。
不同的人们带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这就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历史上有不同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审美是带有功利意图的,有些学者却不以为然,但总的来说,二者始终相互交融,彼此促进。
关键词:美学 审美活动 功利性 无功利性一、对审美活动的不同探讨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创造性实践 。
a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之一,同时也作为文学活动的特征之一,它有两个对象:一是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二是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主体审美的对象,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诠释了不同美的意义,它因为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而审美主体又在审美客体中欣赏到了美,获得了快感。
在美学中,只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那就会有功利和无功利之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审美主体,如果不进行审美活动,那这个主体一定不是审美主体,但是所有的审美主体一定是人,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审美对象被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欣赏的话,那它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意义也不同。
关于西方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便是美感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美学有着很深厚的关系,这其中也包含很多哲学家们的探讨,比如说弗洛伊德“情意结的化装满足”说,这意思是说艺术能够引起美感,我们在观察审视一件艺术作品时,它能够让我们注意和观察到它的形式美,这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美主体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功利的,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只是为了美,而不存在其他的功利意图,审美在直接性上是功利的,企图获得心理上的释放。
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

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张凤飞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张凤飞[郑州大学,郑州450000]摘要:两次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特别是今天,艺术产业更是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品作为商品被大规模地复制生产并进行交易,以艺术品为载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与康德倡导的“艺术无功利”形成了矛盾,当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平衡好艺术产业中审美与经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功利非功利审美经济18世纪兴起“艺术无功利”理论,尤其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倡导艺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此后审美与功利之间一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艺术与功利联系起来,那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艺术已经形成产业化,在其不断运行中,造成对经济的无限追求,以至于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念相冲突。
而我们在参与审美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被“无利害”和“有利害”共同影响。
一、审美无功利无功利艺术观强调纯粹的审美。
泰奥菲尔·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与一切实用的功利目的无关。
艺术哲学观的集大成者康德深受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影响,始终将自由看作是艺术的精髓,认为艺术作为美的化身具有超越阶级、国家、民族的普适性。
康德说:“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叫作艺术。
”①自然通常是本性或本能的外现,是无目的的;而艺术是基于理性的活动,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就意味着审美是无目的的,不同于一般的欲望快感和功利的道德活动,不涉及欲求、利害、概念、道德等客观原则,无利害是一种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没有直接关联,只涉及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形式的判断力,我们作为审美主体不应该抱有关注利害得失的功利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首先,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做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
比如说山上的一颗罕见的银杉书,它笔直的干,生机勃勃的叶,奋力向上的枝蔓,显得如此精神,如此美。
但是,如果一个伐木商站在这棵树面前,他看到的只是它的干可以制成很好的木片,一个植物学家站在这棵树面前,他看到的只是这棵树很有研究价值;一位登山者在偶然看到这棵树傲然挺立的树时,也许他心中会说:“多美,多精神的一棵树啊!”。
前面的伐木者,植物学家他们因为心中被某种有限的功利性目的所操纵,所支配,所以他们没有成为审美主体,当然也看不到美。
只有心中没有存在功利性,才可以看到美,登山者作为审美主体,而树作为客体也成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既然美是非功利性的,那为什么美的事物又可以给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呢?
第一个美是无功利性的功利性的辨证统一。
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却并不意味着它与功利性绝缘,相反,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状态提升。
美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这就是我们人的自我完善。
一个人喜欢看书,沉醉于书海的丰富知识之中孜孜不倦,我们可以说他很喜欢看书,他是非功利性的,但博览群书却可以把他升华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他在无意中获得了美带给他的巨大利益,这就是无功利性和功利性的饿辨证统一。
第二需求是给美的拥有者带来了巨大利益的重要原因。
需求促进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给美的事物的拥有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梵高的一些画现在已经价值几千万了,是因为人们从梵高的画中读出了深刻的意韵,人们从各个角度去感受他画中的“美”,美把人们引领到了一个概念难以穷尽,语言无法言说的以为隽永的世界。
所以自古到今,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而正是多人对美的追求,提升了美的价值。
第三因着很多人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其中就不乏“聪明”者,他们把美的事物看成是商品,而当美的事物做为一种商品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就会让这件商品的价值体现出来。
比如梵高价值几千万的画,拥有者没有把它看成美的事物,而把它看做一件价值几千万的商品时,它就可以给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了。
这个时候,美的拥有者拥有的不再是美,而是附在“美”上的额外的价值,美不再成其美,拥有者也不是审美对象了。
总之,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二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不过,把审美经验说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
审美经验就其自身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功利性的,但由于审美经验归根到底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形式,在现实的生存活动中,它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的人生经验发生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浸染上一定的功利色彩。
美是对功利性的要求。
由于美的事物本身有社会功利性,即包含着善的本质属性,所以人们对某一事物做出判断时,不但要求对象合乎真,而且要求合乎善,这就是审美关照中和规律性、目的性的统一。
所谓合目的性就是审美标准中的功利性要求。
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审美享受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接性,但是功利性毕竟是存在的,它毕竟是审美享受的基础。
如果
没有它,对象看起来就不会是美的。
这里强调了审美标准中的功利要求。
人们对于物质产品的美,实用工艺的美,在审美欣赏中包括有功利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既使是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以及并不实用价值的艺术美,人们在欣赏时也免不了带上功利性。
不过并不是实用功利,而是精神性的社会功利。
人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时候并不是实用性的功利而是精神性的社会功利。
自然美看起来好像并不含有功利性,可是它能给人愉耳悦目,赏心逸神的美的享受,有助于在劳动、工作、学习之余调节精神,愉悦情性。
所以初看上去并无价值的山水、自然景物之美,不能离开功利性的审美要求,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最根本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有些自然景物是以其人化了的自然属性引起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以曲折、隐晦的形式显示着特有的社会功利效果,即自然界的自然物属性以人化的中介同社会功利价值联系起来。
如一弯新月,冉冉无声,娇嫩羞怯,给人一种恬美的诗情。
一轮园月,清辉满地,银光似水,它使孤寂者感到冷冰冰,倍添惆怅之情,引起无端的思绪。
它也使顺心者绵绵柔情,引起无穷纯美的回忆。
而明月的阴晴园缺,又往往成为人间悲欢离合的象征,引起观赏者对社会人生深刻内容的感情波澜。
月亮之所以被世世代代视为审美对象,正因为内中暗含着美这一特质。
自然美的这种特点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如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在这首水调歌头中,表现了人们希望团聚的功利要求,体现词人不为离愁所苦的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说如果自然界的美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就不会去欣赏自然的美景了。
正是这种间接的功利性,才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评价。
可见功利性是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看起来是非功利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却潜伏着深刻的功利性。
可见美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