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成矿模式(PPT83页)
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bc5080755270722192ef7d4.png)
5.长江中下游安山岩-闪长质火山-深成岩铁矿系列及成矿模式:综上 所述,本区矽卡岩型铁矿和玢岩铁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产出的地 质构造背景不同,因而具有上述种种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基本相 同点: (1)含矿母岩基本上都属于富钠、偏基或偏酸的中性岩(闪长岩、辉石闪 长岩、石英闪长岩等);(2)铁质来源:初步研究认为:铁质主要来自就 近的含矿母岩,部分来自深部岩浆分熔溢来的矿浆及被改造的沉积或火 山-沉积铁矿(源)层。(3)成矿方式有三种:气成高温热液交代充填为主 (钠化占一定位置),其次是矿浆贯入作用,以及原生沉积矿层的接触变 质和热液改造。(4)火山岩下基底层中的膏盐层和含磷层等不仅为内生铁 矿床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也是促使岩浆分异和铁质运移富集的重要 因素。(5)成矿时代基本都属燕山晚期,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开始较早,而 玢岩铁,为了更清晰、完整与便于阶段性的普及应用 起见,既不搞的难以捉摸,也不流于形式,而是实事求是地探索建立起 新的成矿或矿床模式。它可以指导地质找矿工作,并在找矿实践中验证、 修改、探化、完善自己的模式。 综上所述,既要扎根研究基地面上选点、深入解剖,又要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面对世界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变化,既要在理论思维上高瞻 远瞩与时俱进,又要时刻不脱离具体的探索实践,两者结合总结出有关 的地质规律与经济规律,坚持推陈出新, 升华为理论。
成矿模式的研究推动了矿床学的发展,。有人甚至认为近二十年来 成矿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四个成矿模式:(1)斑岩铜矿酌热 液蚀变模式;(2)密西西比型矿床古含水层模式;(3)沉积型铜矿的萨布哈 模式;(4)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火山成因模式。 (二) 成矿模式研究的动向 1.野外地质特征与成岩成矿实验结合,使模式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2.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有利于找矿勘探。 3.成矿模式研究应体现联系的观点、总体的观点(即反映成矿系列)。 4.大区域的对比及综合:业已发现,许多矿床都有某些共同特征及系统 演化(如花岗岩的特征、矿床特征、矿物的标型特征等) 要搞清楚这些问 题非进行区域对比不可。 5.定量化的趋势:模式定量地表示矿床特征(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定量地解释矿床成因(与相图结合),十分有利于矿床研究中应用电算技术, 有利于应用数学推理的方法。 总的看来,模式的研究是向着多样性、综合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的方向 发展。
成矿理论PPT精选文档
![成矿理论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cff0c4b50e2524de4187e76.png)
Groves等(1998)根据这些矿床与造山作 用之间独特的时、空关系,提出了“造山 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 的观点,代替中温热液金矿的叫法,来概 括上面提到的这几类金矿床,并认为造山 型金矿可形成于地壳中很大的深度范围内 (从近地表一直到>15km的深度上),表 现为在地壳不同深度上连续成矿。并参考 Gebre-Mariam等(1995)对太古代脉状 金矿的分类,认为造山型金矿也分为含义 完全相同的三类,即浅成、中成和深成金 矿床。
➢ pH changes may be important in ultramafic rocks (Kishida and Kerrich, 1987).
40
石英-碳酸岩脉中游离金的沉淀
➢ 水裂过程中伴随的大的压力波动或相分离 likely mechanisms for destabilizing aqueous sulfur complexes of gold ( 断层阀效应by fault valve mechanism)
3
世界上60%的金来自这一类型
➢ 20%直接来自这一类型; ➢ 40%来自于古砂金,但为古砂金的来源。 ➢ forty percent has been mined from the Witwatersrand
paleoplacer deposits whose gold source were Archean gold-quartz veins in greenstone belts.
Fluid mixing Boiling
Decrease in aO2
34
Decrease in aH2S and aO2 Decrease in aH2S and increase in PH
矿床的成矿系列
![矿床的成矿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eda8641952d380eb62946dc8.png)
在国内,翁文灏 (1920, 1927) 提出了华南矿 物分带问题。 50、60 年代郭文魁等编制 1:300 万全国金 属矿床成矿规律图,进行了湖南郴县 1:20 万区域 成矿规律研究;张炳熹等在南岭地区进行区域成矿 规律研究。 1966 年江西省地质局 908 地质队、广东省有 色金属勘察公司 932 地质队针对石英脉型黑钨矿 矿床提出了五层楼式成矿控制规律。 1974 年以陈毓川和李文达为首的研究集体提 出宁芜火山岩区区域矿床成矿模式 “宁芜玢岩铁 矿成矿模式”。
1975 年程裕淇等通过研究全国铁矿成矿规律, 提出铁矿类型组、铁矿成矿系列概念。 1979 年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发表 “初论矿 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的文章,正式提出成矿系列的 概念,并提出了19 个矿床成矿系列。1983 年研究集 体又发表了 “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的文章, 进一步完善矿床成矿系列概念,又新建了 6 个矿床 成矿系列,提出成矿系列序次的划分。 自矿床成矿系列概念提出以来,受到国内矿床界、 尤其是矿产勘查部门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对矿床成矿 系列的研究及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应用获得很大的进 展。
一.矿床成矿系列概念
矿床成矿系列是在特定的四维空间、时间中 的矿床自然组合。 特定的四维空间、时间是指:
• 一定的地质发展阶段内,一般是指一个构造活动旋
回或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阶段 (时间维);
• 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是指上述地质构造活动所
涉及的地质构造单元,一般相当於新形成的三级构 造单元,或跨越或包含在老的构造单元内 (空间 维);
进成矿预测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2—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
了“中国成矿体系和区域成矿评价”研究,
对各时代、各成矿区带的矿床成矿系列又一 次进行了系统研究。
《成矿理论》PPT课件
![《成矿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b1aeb4b14e852458fb57c6.png)
确定性标志和统计性标志
② 一个预测模型的信息必需是一个有序排列的有结构的信息群,而 不是随意的信息堆集。因此在建立找矿预测模型时,需注意信息的层次 性和结构特点。
③ 建立找矿模型时要搞清哪些标志可以用来认定或推测哪个级别的对 象,是用来确定成矿区域的,还是矿床或是矿体的。如重熔杂岩体的出 现,断裂构造的发育,一般用来指示成矿区域可能存在,而电法异常和 矿化蚀变带的特点则可用于深部矿体的预测。
六、 找矿模型
1 为什么要建立找矿模型? 2 找矿模型的概念 3 找矿模型中的信息分类 4 找矿模型的中心任务 5 找矿模型的特点
1)为什么要建立找矿模型?
描述性模型→矿床的“一般性”的形象→一套基本标志→寻找该类 矿床的标准样板。
成因模型→成矿的过程和形成机理→对矿床有更深刻的了解→某个 现象或属性对这类矿床是否是本质?→新发现的、与描述性模型 中有所不同的现象可否与原模型中的等价?
不同结构(成分)的侵入岩并有侵入关系
Ⅱ(Ⅲ)级深大断裂
地质图件上显示的深大断裂
物探解译确定的深大断裂
Au中-低背景场中存在大片高值 分散流反映的Au(Ag、As)大片异常
异常区
助于正确认识信息的作用。 首先将与矿床形成条件有关的信息根据它们与矿床产出关系,分成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
必要条件
一类矿床产出的必要条件是它们出现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此类矿床不会出现。例如对胶东 金矿来说,合适的断裂构造,以及重熔型的花岗侵入岩体,胶东群和荆山群地层就是招远金矿集中区金 矿产出的必要条件。一类矿床的必要条件,可以从它的矿床模型中找出。
① 当我们对要寻找矿床的标志不能直接认定时(非确定性标志),往 往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统计性标志进行估计。
成矿规律PPT教学课件
![成矿规律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46bac4b52acfc788ebc940.png)
2020/12/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第十一章 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2、锰矿: 中元古代——辽宁瓦房子锰矿床; 寒武纪——湖南湘潭锰矿床; 二叠纪——贵州遵义锰矿床。
3、铝土矿: 石炭纪——河南巩县铝土矿床; 二叠纪——贵州修文铝土矿床。
岩浆活动是内生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对于外生矿床,风化后 可提供成矿物质或形成风化壳型矿床。在成矿中有物源和热源 作用。
1、岩浆矿床 成矿专属性:不同岩石类型提供不同的成矿元素。
超基性岩:Fe、Co、Ni、Cr、Au; 基性岩:Ti、V、Mn、Cu、Pb、Zn、As; 中性岩:Ti、V、Cu、As、Zr、Ta等; 酸性岩:Li、Be、Nb、Ta、W、Ti等。
2)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地中海沿岸及亚洲西南部, 1.6万km,有Cu、Cr、Fe、Pb、Zn、Mo、W、Hg、Sb等)
3)中亚成矿域
2020/12/10
15
第十一章 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中国成矿带: 1)东部成矿域
内蒙——东北成矿省:Cr、Cu、FE、Pb、Zn、REE; 华北地块成矿省:Cu、Cu-Ni、V-Ti-Mt; 华南成矿省:Cu、V-Ti-Mt。 2)西部成矿域:Cr、Cu-Ni、Cu。
空间关系——成矿区域 时间关系——成矿时代 物质组成及成因关系——成矿系列
2020/12/10
14
二、成矿区域
第十一章 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成矿区域:指地壳中的矿产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 都是不均匀的,在地壳中某种或某些矿产大量集中的 那一部分地区。
全球性成矿区(带)
最著名的全球成矿带如下
《成矿系统简介》PPT课件
![《成矿系统简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e4b143482fb4daa48d4b1b.png)
第二讲 成矿系统简介
PTP课件
27
• 一、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
– 构造动力学体制分类:
• (1)伸展(拉张)—裂谷、大型生长断层或同生断层、盆岭 构造、变质核杂岩构造等;
• (2)收缩(挤压)—板块俯冲带(含岛弧、陆缘岩浆弧、构 造混杂岩带等),大型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等;
• (3)走滑—转换断层、走滑断层系(含拉分盆地)等; • (4)隆升—地幔柱上升、地壳热隆(点)、底辟构造系等; • (5)沉降—沉积盆地、坳陷带等 • (6)大型韧性剪切—结晶基底的韧性剪切带,有逆冲、正滑、
23
• (五)矿石堆积场地
– 指矿床定位场所。在石油地质学中使油气汇集的构 造一岩石因素称为圈闭(trap),在金属成矿学中 矿石堆积地称成矿圈闭(冯景兰,1963)或场地准 备(Guibert, 1986)。形成矿石堆积场地有三个条 件:
• 一是有足够的矿石堆积空间(可以是原已存在,也可以是 在成矿过程中逐步扩展形成);
– 陈毓川等(1998)指出,“成矿系列是具有成因联系
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是“四维空间中有内在
联系的矿床组合”。PTP课件
13
– 翟裕生等(1987)强调矿床成因与岩石建造的 联系,提出“成矿系列是与同一建造有成因 联系的各种成因类型矿床构成的四维整体”。 因此,从定义本身看,成矿系列的研究对象 是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类型组合。
矿床模式1
![矿床模式1](https://img.taocdn.com/s3/m/6fd24107cc1755270722082a.png)
一、岩浆矿床模式1、豆荚状(阿尔卑斯型)铬铁矿矿床模式地质构造背景构造位置矿床出露于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套中。
成矿环境矿床形成于扩张洋脊环境的岩石圈下部(莫霍面以下2km范围内),因洋壳俯冲作用而残留于俯冲-碰撞带。
赋矿岩石为蛇绿岩套下部的镁质超基性岩,常见岩相组合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
岩石通常已塑性变形和蛇纹石化。
成矿时代显生宙。
伴生矿床可见石棉矿床、滑石矿床、菱镁矿矿床、蛇纹岩矿床。
矿床特征矿体特征主要呈扁豆状、凸镜状,可见不规则状及脉状,成群分布于纯橄岩相和方辉橄榄岩相中。
矿体与围岩页理呈整合或次整合相交,二者呈渐变或突变接触。
矿石矿物组合铬铁矿+铝铬铁矿+铁铬铁矿(±磁铁矿±铂组元素矿物)。
矿石结构构造粗粒至细粒结构,浸染状、块状及豆状构造。
围岩蚀变可见小范围的(宽数十厘米)绿泥石化等蚀变。
矿床规模及意义此类矿床是铬铁矿的重要矿床类型,是我国耐火级矿石的主要来源和冶金级矿石的唯一来源。
矿床规模大小不一,John P.Albers(1986)对土耳其、新喀里多尼亚、菲律宾、古巴、伊朗等国173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1和图2。
矿床实例罗布莎、萨尔托海、贺根山、卡马圭(古)、马欣洛克(菲)等。
矿床成因在扩展的洋脊之下,地幔底辟上升因减压等地质作用导致地幔岩的部分熔融。
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增加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将依次进入熔体,产生大量的玄武质岩浆和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等地幔残余。
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在不一致熔融过程中除形成玄武质岩浆和橄榄石外还因释放其晶格中的Cr而产生铬尖晶石,这些尖晶石与地幔中原有的尖晶石随之一起融化。
由于Cr2O3与玄武质岩浆间的不混熔作用导致二者分离,后者上升形成蛇绿岩套中、上部的辉长岩、辉绿岩和拉斑玄武岩;前者因比重大趋于以小的熔滴在地幔残余中富集或在岩浆槽穴中聚积成铬铁矿的矿浆,最终冷凝结晶形成最初的矿体。
随着板块向大陆边缘的运移,矿体及其位岩受到强烈的水平拉伸和塑性剪切变形,趋于形成与页理整合的扁豆状矿体(图3)。
金属矿床模式图(经典)
![金属矿床模式图(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0cb0c00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5.png)
金属矿床模式图(经典)大冶式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模型1-砂砾岩;2-粉砂岩和泥灰岩;3-碳酸盐岩;4-花岗岩;5-矿体和蚀变带;6-辉长岩一辉石闪长岩;7-(石英)闪长岩一二长岩一花岗闪长岩;8-断裂。
①矿浆型矿体(铁山);②岩体顶部矽卡岩型矿体;③受断裂控制的矽卡岩矿体(金山店);④岩性界面中矿体;⑤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铁山);⑥产于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中间的矽卡岩型矿体(程潮,矿体可见石英闪长岩角砾);⑦层间滑脱构造型矿体;⑧大理岩捕虏体型矿体(铜绿山)德兴地区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远程热液金矿床模型-银山银铜铅锌矿床德兴地区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远程热液金矿床模型-金山金矿田德兴地区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远程热液金矿床模型-德兴班岩铜矿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沙沟式热液脉状银铅锌矿床模型阳储岭式斑岩钨矿床模型1-爆破角砾岩;2一含钨石英网脉状和浸染状矿化;3-变质岩;4-花岗闪长岩;5-花岗闪长斑岩;6-=长花岗斑岩东秦岭地区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二)付店钼铅锌银矿田白音诺式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模型1-晚侏罗世火山断陷盆地(J3);2一下二叠统海相火山岩夹大理岩;3-下二叠统泥质板岩;4-下二叠统大理岩或结晶灰岩;5-下二叠统砂质板岩;6-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Υδ25);7-燕山晚期花岗岩;8-矽卡岩及矿体;9-热液循环系统东秦岭地区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一)南泥湖钼钨铅锌银矿田1-新元古界淘湾群碳酸盐岩、碎屑岩;2一新元古界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粗面岩;3-中元古界官道群含燧石条带大理岩;4-中元古界宽坪群大理岩及基性火山岩;5-早白垩世花岗岩;6-晚侏罗世花岗斑岩;7-晚侏罗世花岗岩;8-断裂;9-平行不整合界面;10-地质界线;ll一斑岩一矽卡岩型钼(钨)矿;12-矽卡岩型硫铁矿;13-脉状或沿层充填的铅锌矿土屋式斑岩铜矿床模型驱龙式斑岩一矽卡岩型铜矿床模型1-黑云母花岗岩;2一青磐岩化;3-绢英岩化;4-二长花岗斑岩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床模型斑岩铜矿蚀变一矿化系统的一般模型(a),不过,在某些超大型斑岩铜矿下部,常发育深部岩浆房(b)雄村式斑岩型铜金矿床模型l-第四系覆盖层;2一伟晶岩脉;j-安山岩脉;4-闪长岩脉;5-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闪长玢岩(J2δoμ);6-黑云母花岗闪长岩(E2Υδβ);7-角闪石石英闪长玢岩(J2δoμ);8-凝灰岩(J l -2X);9-钻孔及编号;10-矿体界线;II-玢岩中的矿体;12-氧化矿体维权式矽卡岩型银铜多金属矿床模型1-中元古代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组碎屑岩夹白云质大理岩;2一上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火山碎屑岩夹砂岩、灰岩;3-华力西期的花岗岩;4-矽卡岩化带;5-矿体(左图为铅锌银矿体,右图为银铜矿体);6-矿液运移方向;7-断层玉龙式斑岩铜(钼)矿床模型①上三叠统泥质岩;②上三叠统碳酸盐岩;③上三叠统泥砂质岩;④中、下三叠统火山岩;⑤古生界盖层和基底岩石;⑥花岗质岩基;⑦浅成花岗质侵人体;⑧爆破角砾岩筒;⑨斑岩型铜钼矿化;⑩矽卡岩型矿化;11、钾硅酸盐蚀变带; 12、绢英岩化带;13、青磐岩化带;14、岩浆流体运移轨迹;15、大气水运移轨迹柿竹园式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模型大厂式层状交代(或Manto)锡石硫化物型锡矿床模型云南个旧式锡(铜)矿田矿床模型西华山式黑钨矿一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型l-古生界;2一花岗岩;3-石英脉型矿化;4-伟品岩型矿化;5-云英岩型矿化;6-花岗岩型矿化;7-“五层楼”结构(Al-线脉带;A2-细脉带;A3-细一大脉带;A4-大脉带;A5-尖灭带);8-“三层楼”结构(Bl-线细脉带; B2-大(细)脉带;B3-尖灭带)西华山式黑钨矿一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型黄岗式矽卡岩型锡铁矿床模型1-晚侏罗系火山岩;2~6-基底地层(下二叠统)(2一砂岩;3-火山碎屑岩;4-大理岩;5-安山岩;6-细碧角斑岩);7-燕山早期花岗岩;8-钙矽卡岩; 9-早二叠世火山喷发沉积贫铁矿层;IO-铁锡多金属矿体414式蚀变岩型钽(铌)矿床模型1-强钠长石化、锂云母化花岗岩;2一中钠长石化、锂云母化花岗岩;3-弱钠长石化、锂云母化花岗岩;4-中粒二云母花岗岩;5-变质岩;6-似伟晶岩马元式密西西比河谷型( MVT)铅锌矿床模型大梁子式铅锌矿床模型焦家-玲珑式金矿床模型河南祁雨沟式角砾岩筒型金矿床模型广东河台式剪切带型金矿床模型新疆康古尔式剪切带型金矿床模型烂泥沟式以钙质碎屑岩为容岩的金矿床模型泥堡式以凝灰岩为容岩的金矿床模型水银洞式层控卡林型金矿床模型阳山式以千枚岩为容岩的金矿床模型拉尔玛式以碳质硅岩为容岩的金矿床模型锡矿山式以碳酸盐岩为容岩的热水型锑矿床模型万山式以碳酸盐岩为容岩的热水型汞矿床模型沙拉岗式以碳酸盐岩一碎屑岩为容矿围岩的锑矿床模型甲基卡式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模型阿尔泰式增生大陆边缘非造山环境花岗伟晶型稀有多金属矿床模型瓦房店式大陆环境与金伯利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模型贵州遵义式海相沉积碳酸盐岩型锰矿床模型广西下雷式海相沉积碳酸盐岩型锰矿床模型湖南湘潭式以黑色页岩为容矿岩石的富锰矿床模型宣龙式浅海一滨海相生物一沉积赤铁矿床模型宁乡式半封闭海相沉积铁矿床模型天鹿式砂岩型铜矿床模型大姚六苴式陆相砂岩型铜矿床模型东川式沉积一改造型铜矿床模型伊犁式砂岩型铀矿床模型保峰源式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模型红土型金、镍和锰矿床蛇屋山式红土粘土型金矿床模型墨江一元江式红土型镍矿床模型清源式风化壳型锰矿床模型平果式风化壳型铝土矿床模型足洞式花岗岩风化壳型重稀土矿床模型茂名式风化壳型高岭土矿床模型下庄式花岗岩热液型铀矿床模型相山式火山岩热液型铀矿床模型思茅式陆相断陷盆地钾盐矿床模型内蒙古达拉特式砂钙质粘土中芒硝矿床模型柴达木一扎布耶式新生代盐湖中锂硼钾/钾镁(钙)盐矿床模型新生代坳陷碎屑一化学岩型天然碱矿床模型大石桥式镁质碳酸盐岩中滑石菱镁矿矿床模型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明矾石叶蜡石矿床模型大陆边缘火山带萤石矿床模型古陆裂陷沉积岩系中硼矿床模型罗布莎式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模型石居里式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模白银厂式块状硫化物型铜铅锌矿床模型什邡式粘土岩一碳酸盐岩中磷矿床模型磨石山式区域变质型和热液改造型钛矿床模型阿舍勒式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模型昆阳式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中磷矿床模型天柱式碳酸盐岩中重晶石矿床模型金顶式铅锌矿床模型大水沟式被动大陆边缘热液型碲(金)矿床模型黄龙铺式碳酸岩型钼铅矿床模型玄武岩型铜矿床模型大水式以碳酸盐岩为容岩的金矿床模型台湾金瓜石式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模型闽西紫金山式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模型额仁陶勒盖式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银矿床模型阿希式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模型归来庄式与碱性杂岩有关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模型鞍山式太古宙硅铁质建造型铁矿床模型新余式元古宙硅铁质建造型铁矿床模型宁芜式与火山一次火山岩有关的氧化铁矿床模型白云鄂博式与地幔流体有关的REE - Fe - Nb矿床模型巴尔哲式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模型牦牛坪式碱性岩-碳酸岩型稀土金属矿床模型镜铁山式大陆边缘凹陷槽热水沉积型铁矿床模型凡口式似层状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关门山式铅锌矿床模型麒麟厂式断裂一岩溶容矿型铅锌(银、镓、铟、锗)矿床模型TOP榜。
化学矿床的形成模式与成矿机制
![化学矿床的形成模式与成矿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c31322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6.png)
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降低开 采成本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降低浪费
THANK YOU
汇报人:
火山成矿模式
火山活动:岩浆喷发、火山灰沉积 等
成矿过程:岩浆冷却、气体逸出、 矿物沉淀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成矿元素:硫、砷、汞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矿床类型:硫化物矿床、砷矿床、 汞矿床等
热液成矿模式
热液活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水分子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形 成热液 迁移和聚集:热液沿着地壳裂缝和断裂带迁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聚集
火山成矿:通过火山活动,将金属元素从岩石中溶解并沉 淀出来
化学矿床的成矿模式
沉积成矿模式
沉积环境:浅海、湖泊、河流等 沉积物来源:陆源、生物源、火山源等 沉积过程:物理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等 成矿元素:铜、铁、铅、锌等 成矿机理:化学沉淀、生物富集、热液活动等 矿床类型:砂岩型、页岩型、碳酸盐型等
水热活动: 地下水、热 液等
生物作用: 微生物、植 物等
气候条件: 干旱、湿润 等
化学矿床的形成过程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岩浆岩 热液活动:岩浆岩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形成热液矿床 沉积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将矿物质带到低洼地区,形成沉积矿床 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导致岩石变质,形成变质矿床 风化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岩石进行风化,形成风化矿床 生物作用:生物对岩石进行生物风化,形成生物矿床
成矿元素:热液中含有丰富的成矿元素,如铜、铅、锌等
沉淀和结晶:当热液冷却时,其中的成矿元素会沉淀并结晶,形成矿床
风化成矿模式
风化作用:岩石受到风化、侵蚀等自然作用,形成松散的岩石碎屑 搬运作用:风化产物被水流、风力等搬运到其他地方 沉积作用:风化产物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形成沉积层 成矿作用:沉积层中的某些元素富集,形成矿床
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fc69c1d83c4bb4cf7ecd192.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矿模式成矿模式又称矿床模式.成矿模式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定义。
目前一般认为,所谓成矿模式,是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形成环境及其成因机制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它是表达矿床研究成果、反映矿床成矿规律的重要形式。
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矿产勘查战略和工作方案,科学找矿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成矿模式的表达,一般要求文字与图表并重,文字言简意赅,图表要醒目准确。
成矿模式的建立过程常起始于单个矿床,特别是典型矿床的描述性概括。
同时与其他类似矿床对比,最终对同一类型矿床进行总结概括,从中概括和抽象出一些共同特征,内在规律。
成矿模式的建立是以重要的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的,但又必须超越对单个矿床的纯粹描述,需要充分分析和对比大量的典型矿床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矿床归为一类。
因此,广泛借鉴和利用区域成矿学研究成果,是建立正确的成矿模式的必要前提。
同时,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模式化,用区域成矿模式展示。
成矿模式指导矿产勘查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如将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斑岩铜矿找矿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60 年代初应用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的五层楼成矿模式,发现了一大批隐伏钨矿床;近年来,应用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发现和评价了黔西南及其它地区的金矿床。
同时,大量成矿模式的不断建立能够对现行矿床成因分类进行合理补充。
目前广泛流行的矿床成因分类,基本上是以单一成矿作用为主要依据来划分的。
自然界中的矿床固然有一部分是单成因或以一种成因为主的,但是有相当多的矿床是多成因叠加形成的,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金-铀矿床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林匹克南 铜金铀矿床
~30 mt Cu, 930 000 t U3O8 1200 t Au 6700 t Ag ~10 Mt REE
矿床埋埋藏在350多米的盖层下
土屋式斑岩铜钼矿找矿模型
据朱裕生,1998
三建立区域成矿模式
1.区域成矿模式的内容:
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对象是成矿亚区、矿田 ,内容是: (1)区域地质环境(附区域矿产地图)构造单
4、P1q-孤峰组;P2L-龙潭组为海陆互相和海浸沼泽相沉积,以灰 岩和含煤碎屑岩为主。老鸦岭铜硫矿床赋存在P2L层位的下 部的含铜砂岩中。
5、P2l-P2d P2l-龙潭组;P2d-大隆组,属陆棚 内缘相和开阔台地相的碳酸盐岩沉积。赋 存有铜、钼(铁、金)矿床。老鸦岭铜铁 (金)矿床主矿体赋存在P2d底部,P2d顶 部硅质岩和黑色页岩中属含钼矿层。
澳林匹克坝IOCG 矿床模型图
(引自施俊施2009.12.21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讲演)
澳林匹克坝
实例 奥林匹克坝
Oxide Cu-Au deposit:
Cu: 20 millions t (2000万吨);
Au: 1,200 t; U: 1.2 million t;
Fe: Several billion t
(1)赣南钨矿“五层楼+地下室”模式示意图
(2)老矿山深部深部找矿成效显著
淘锡坑矿区: 根据“五层楼+缺位
矿床”模式,通过对地 表矿脉分布特征分析和 深部隐伏岩体顶面的预 测,经钻孔验证,矿体 延伸了400余米,还揭 露岩体顶面强云英岩化 矿化带的云英岩钨锡型 矿床。最终新增钨资源 量12万吨
Ⅱ--富氧化物、
挥发份的熔浆析
出形成的黑钨矿
石英脉;Ⅲ--
1·2富金属硫化
物、氧化物、挥
发份的熔浆析出
形成的硫化物黑
钨矿石英脉;
Ⅳ--富金属硫化
物的熔浆析出形 成的条带状硫化
Ⅲ
物石英脉物;
Ⅴ--最晚期阶段
无矿残浆析出形
成的萤石碳酸盐
脉
(1)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 连续成矿模式
(引 自施 俊施 2009 .12.2 1在 中国 地质 科学 院的 讲演)
主矿体位于重高磁高
在安达莫卡(Andamooka)图幅内, 8个地球物理靶区中有5个靶区符合构造 条件。因此,钻孔位置选择了奥林匹克 坝和阿奎迪西蒂斯坝(后来改名为阿克 罗波利斯(Acropolis))。
1975年6月,RD1钻孔定在奥林匹克坝 重力-航磁-构造重叠靶区。打这个孔的 目的是为了验证所期望的氧化玄武岩, 实际上打到了不是真正的氧化玄武岩。
(4)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5)矿石结构构造; (6)矿化阶段及分带性(用典型剖
面图说明); (7)微量元素特征; (8)蚀变类型及分带性(用典型剖
面图说明); (9)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
力、Eh、pH、fo2、fs2等)
(10)矿床成因机制(成矿物质来 源,成矿物质的时空变化特 征,在矿床成矿模式图上标 出并说明);
据陈毓川,2008年,天津铁矿会议
玉 龙 斑 岩 型 铜 钼 矿 成 矿 模 式
斑岩铜矿成因类型环境分类模式
A 造山期后斑岩 铜(钼)矿体系,顶 部有同源火山锥;
B 造山期后斑岩 铜(钼)矿体系,顶 部无同源火山锥, 斑岩柱刺穿较老 的同源火山锥,侵 位到更高的层位 中;
C 同造山期斑岩 铜(钼)矿体系;
6、P2d-T1y P2d-大隆组;T1y-殷坑组归属大冶 群,为浅海陆棚相-滨海台地相的泥岩-碳酸 盐岩沉积,大团山钼铁矿床赋存在殷坑组 下部的碳酸盐岩地层中。
7、T1y-T1h T1y-殷坑组;T1h-和龙山组,滨海 台地相碳酸盐岩(大理岩),西狮子山铜 (金)矿床赋存在和龙山组大理岩中(含 泥质条带)。
2、C3-P1q界面,C3-船山组属深浅两色灰岩相间的灰岩,具特征 的球状构造(浅水高能沉积环境);P1q-栖霞组,由灰岩、 生物碎屑灰岩,灰质页岩,硅质岩组成,含煤岩系和铁铜硫 金的容矿岩系,与C3假整合,狮子山地区赋存有花树坡似 层状含铜(硫)矽卡岩型矿床
3、P1q-P1g界面,P1q-栖霞组;P1g-孤峰组为台地相的碳酸盐岩 沉积。花树坡(铁)铜硫矿床赋存在栖霞组顶部和孤峰组底 部的两地层层而的交接处。
(11)矿床类型; (12)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即综合
方法找矿信息标志)。
2.建立成矿模式的方法
在
GIS平台上建立矿床成矿模式时,几乎涉及到所有矿产 (预测)空间数据库中的各类资料都需调用
(1)按建模内容调用空间数据库中建模有关的 图件、图层、组成建模新文件 ;
(2)调用建模对象的典型矿床卡片资料选择建 模有关的材料 ;
一,成矿模式的内涵
成矿模式是对矿床赋存的地质环境、
矿化作用、随时间变化显示的各类特 征(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地球化学 的和遥感地质的)和成矿物质来源、 迁移富集机理等矿床成因要素进行的 概括、描述和解释,是某类矿床共性 的表达方式。公认为是典型矿床研究 的最终成果和成矿规律的表达方式。
矿床成矿模式按矿产调查工 作可以分为:
(7)按模式的地质概念和一定类型矿床 的成矿特征构造模式图。
成矿模式的典型案例见下图
3.必要图件
(1)矿区或矿床地质平面图或矿 床的三维立体图;
(2)矿床典型剖面或一组连续的 剖面(或中段平面图)综合表 达;
(3)矿床成矿模式图。
成矿模式的典型案例见下图
二、我国铁矿成矿地质条件
(据天津铁矿会议资料,2008.2.27~29)
D 造山期前—造 山期后斑岩铜(钼) 矿体系
十七、狮子山矿田成矿模式(图11-15)
与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成因联系的隐(盲)矿床综合图
Cu.Au.Ag.Pb.Zn.S
Cu..Pb.Zn.A u.Ag.S
狮子山矿田矿床组合成矿界面(自下而上)
1、C2~D3界面,Dw3-五通组为陆相碎碎沉积岩;C2-黄龙组为白 云岩层、粗晶灰岩层和纯灰岩层。层间虚脱,赋存有冬瓜山 铜(铁、硫)矿床
元、区 域地质概况;
(2)成矿期次(时代)和成矿作用及其有关的矿产、
种类 和矿床类型(概括矿床模式或有代表性的矿 床(附有关矿床的综合剖面图及矿床特征表)
(3)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包括不同的构造层、构
造分 区和构造类型对区域和局部矿化类型的影 响);
(4)沉积岩相对矿化类型(层位、岩性、古地理);
1,区域成矿模式; 2,矿床成矿模式; 3,找矿模型三种类型。
矿床成矿模式是成矿规律具体内容的总概括,
按矿床成矿地质作用和成矿空间应包括
四类模式:
①区域成
矿模式(Ⅰ~Ⅴ级区带 );
②
矿床成矿模式 ;
③矿床的立体模式(或模型);
④找矿模型(按技术方法分五个亞类) 。
二,建立成矿模式
建立矿床成矿模式的目的将各种描 述性的内容概括成一组相似矿床的 共性认识,总结成矿规律,进行类 比预测,将已知成矿空间延伸到未 知地区或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 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充实成矿学理 论。
(5)岩浆岩对矿化类型的控制(时代、产 状、喷出、侵入、岩性及地球化学);
(6)变质作用对矿床形成的控制(原岩、温 度、压力);
(7)各类矿床随时间的演变关系(矿种、类 型);
(8)各类矿床的区域特征及各自的矿化分带 性;
(9)各类矿床识别标志及后期变化特征(地、 物、化、遥等);
(10)各类矿床及其组合的成因联系(划 分依据、矿床类型组合及成因联系) (模式图);
5、BIF型赤铁富矿形成机理(资料来源同上)
传统认识:与表生风化淋滤有关 近年来新认识;与深成流体有关
6、我国沉积变质型富矿形成机理 (主要为磁铁矿石)
▪主流认识:变质热液(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 交代及重结晶
▪其他:火山矿浆-变质、海底喷流富矿-变质
(资料来源同上)
宁芜白垩纪火山岩盆地 及其铁矿分布图
(一)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1、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2、矿床特征
▪分布于古老克拉通深变质建造中的沉积变质铁矿; ▪以石英-氧化铁(磁铁矿、赤铁矿)组合为特征; ▪总铁含量20%~40%,SiO2含量43%~56 wt%,
Al2O3含量非常低;
▪条带状构造明显; ▪苏比利尔型:古元古代为主,沉积变质; ▪阿尔果马型:中-新太古代为主,火山-沉积变质 ▪利用价值:国外多利用BIF后期改造富集的富矿,
中国多利用BIF贫矿
(据天津铁矿会议资料,2008.2.27~29)
3、BIF形成条件
▪原始陆核、路块汇聚拼接——陆源碎屑物贫乏(Al
低的条件)
▪早期地球地壳薄、放射性热量大、岩浆活动强烈、
富铁的地幔岩浆沿大洋裂谷大量喷发到海底--提供 成矿物质(铁、硅)
▪大气缺氧,形成层化海洋,上层富氧层,下层巨量
对岩心进行岩屑取样,其目的是检验一下根据
概念预测的铜品Leabharlann 的可能下降是否真的在“氧化玄武岩”源岩中发生。1975年施工的第一个钻孔见到
38米的铜矿化体,有趣的是当时现场的地质人员并
不认识它,而是描述成‘coarse grained, altered,
haematitic, amygdaloidal basic volcanics’(只因
水体缺氧——大量溶解二价铁(成矿流体形成)
▪生物缺乏,硅质未被消耗,在水体中饱和(硅质富
集条件)
(资料来源同上)
4、BIF形成机理
a. 上升洋流模式:上升洋流将成矿物质带到富氧/缺氧层界面 附近,二价铁因氧化而沉淀,形成BIF。(资料来源同上)
b. 海底对流模式:大洋裂谷迅速闭合变为转换断层,沿转换 断层发育地震泵,启动了海底对流,下渗海水溶解新生基 性-超基性岩的洋壳中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热液,又沿转 换断层喷出到海底,遇到冷的海水发生沉淀并触发溶解的 二价铁大量沉淀,形成BIF. (资料来源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