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时候都应谨记: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伪纪录片不萎
• 成片以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展现,用电影方 式制作。
• 关于伪纪录片,思想与剧情普遍比较明晰, 采用纪实的方式,利用制造真实感与
为什么以伪纪录片开始
• 伪纪录片往往方式与手法上与纪录片并无 区别,但是思想却表现的明显,有明显的 剧情在内,便于分析,为以后艰涩难懂的 纪录片学习作个铺垫。
1、声音的选择
在运用同期声时需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尽量避免使用背 景音乐,尽管有时候背景音乐的使用会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但要记住:纪录片是纪实的,细节的失真会影响到真个内容的可信 性。不要让抒情的冲动压过对真实的追求。这也是一些纪录片失败 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要注意声音选择,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 术形态,毕竟是要给人看的,如果声音过于杂乱且游离于主题之外, 那就失去了意义。
采访一定要质朴、平和,纪录片《热血丰碑》中,当记者采访大连造船厂 电焊工黄玲华一家时,记者机敏地问其女儿:“我帮你调换一个工作怎样?” 女儿说:“好哇。”采访者说:“就是接你妈的班,当焊工。”女儿坦率地说: “我不去,吃不了那个苦。”不经意的交谈中,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就 展露无遗。
三、解说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专题片的失败,往往不是 因为对解说的忽视,而是对解说的过分重视,或者由于解说先行所致。 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但是,在纪录片中, 解说决不可以取代镜头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的审视和思考,事 实上,一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同期声要比空洞的解说词要生动、 精彩、深刻、可信得多。因而,解说不应该太满,要尽量使用镜头语 言和同期声来交代事情,只在画面转场和必要的地方做出画龙点睛的 说明。此外,要充分考虑到电视解说词的特点,既要浅显易懂,又要 朗朗上口;既要精练深刻,还要充满感情。尽可能做到口语化、通俗 化,不要让修辞的冲动盖过画面语言,产生喧宾夺主的副作用。
• 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鲜性、复杂性 和形象性,要么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 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要么就是那 些人们不熟悉,但又普遍感兴趣的不平常事件; 又或者是那些具有曲折经历的人物、深刻的思想 内容和完整的事件情节,同时又适合电视形象表 现的题材。
• 所谓的自然题材是指以自然界为内容的 题材,一般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的特点。它与那些以社会内容为题材的纪 录片的最大区别是,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 值、较强的形式感,用较高的艺术性给人 以美的享受。
• 伪纪录片具备一定的电影形态,作为刚刚 学完电影章节的,有助于举一反三,寻找 共通的方法。
• 探讨伪纪录片与纪录片的区别与共通。
关于纪录片影评写法的概要
• 与影评方法基本一样,但是要注意一些新 的元素:真实感的塑造,夸张镜头与寓意 构图的运用,隐藏的思考与现实意义等。
• 在主题上,更加力求连贯。 • 对视听语言不同角度的解读。
2、采访
采访是电视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纪录片强化现场感、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之 一,纪实性的纪录片由于主持人的参与使采访形式呈现多样化,但由于时间限 制,因而需要作好充分的采访准备,精心选择采访对像,并认真设计问题。 对于一般的纪录片而言,采访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如话家常的聊天式采访更易 于捕捉到人物的真实想法;当然,采访的“开放”是有限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 即使是在谈话类节目中,话题的开放性也是有限的,在纪录片里,更不允许侃谈 式的采访。
六、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 1、分析纪录片的题材
• 所谓的题材就是指创作者从客观现实或 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组成作品的材料,并 具体展示在荧屏上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现象。
• 一般来说,现在纪录片的题材如果概括 起来主要有社会题材和自然题材两大类。
• 所谓的社会题材就是指那些同人们的社 会生活联系紧密、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关 系的题材。
• 2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纪录片的主题
• 如果说题材就是指纪录片选择什么事 件、什么现象和人物等内容来进行表现, 那么主题则是指纪录片的中心,它是创作 者对生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理 想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 该片以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 感人事迹作为题材,但它的主题并不是为 了表现丛飞的感人事迹而表现,而是赞扬 丛飞身上存在的那种奉献精神、爱心精神。 这就是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四、技术的简单性
纪录片与其它节目在编辑上的最大区别是:不用特技。这几乎成了 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纪录片一般采用的只有传统的叠化、定格、慢动作、 淡出淡入、隐黑等几种手段,而像图像变形、移位、旋转、画面合成、马 赛克等数码特技则不被采用。数码特技所制作出的画面只是高科技的产物,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摄像机也就不可能拍到,因而,这种画面的出 现必然会破坏叙述的完整性,肢解延续的真实时空,形成虚假夸张的画面 效果,产生破坏画面真实性、游离主题的副作用。特技画面的出现也就必 然产生“穿帮”失真的视觉效果,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产生被欺 骗、愚弄的感觉。
侃谈式采访经常是缺少准备、应付、走过场的表现,表面上轻松自应答如 流,实质上是空洞无物,没有信息量,起不到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但在对被批评对像进行采访时,封闭式问题的提问是必要的,如《湛江特大走私 案》记者的提问就很精练。
封闭式提问使被采访者只能在是与不是之间选择,假如采用开放式提问, 如,“你对这次受贿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谈谈你现在的感想”等。开放 式采访往往使被采访者不知从何说起,因而会云山舞罩、滔滔不绝,采访者却 不知所云。特别是对被批评的采访对像来讲,会增加狡辩的机会,使采访者达 不到采访目的。
• 纪录片对主题的三个要求
• 深刻——要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 有一定的哲理渗透
• 新颖——要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 如《中华百年祭》
• 集中——纪录片的所有思想,所有构 成因素都必须以主题为中心,为主题服务, 不能过于枝蔓。
• 4、分析纪录片的细节
• 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 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 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 微变化的展示。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是由一 个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所组成的。
• 6、分析纪录片的其他方面
• 叙事技巧 • 解说词 • 音乐
一、长镜头
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优秀纪录片《望长城》、《沙与 海》、《最后的山神》、《龙脊》、《藏北人家》、《远在北京的家》等 片里都有精彩的表现,可以说,长镜头已不单是成熟的表现技法,更是审 美视野的开拓与深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镜头几乎成了纪录片的代名 词,因而长镜头运用的好坏是决定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 内部节奏——生活节奏,
• 外部节奏——镜头节奏,包括镜头的剪 辑、运动啊等等。
• 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应该是内部节奏和外 部节奏相统一,并且注意张弛有度。
运用音乐的技巧
• 核心主题与多重主题结合,即多重主 题是核心主题旋律的变奏;
• 掌握音乐的完整性,有时需要根据音 乐的长度适当调整画面长度;
• 以渐强与渐隐的方式避免音乐的出现 与结束时的“突兀感”;
二、同期声(包括采访)
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 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 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 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 生活的原生形态。
强调同期声的运用,同样强调意境的创造。《龙脊》 中那悠远绵长的民歌既达到了画面转场的效果,更平添了 该片的意境,旷远的歌声与偏远的山村小学相互映衬,较 好地抒发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事实上,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足以使特定的事件或动作能够 在真实时空里结构复杂的画面,从而形成镜头语言的多义性。例 如,在获奖纪录片《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 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然后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 出,这段长达3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画面主体复杂的心理变 化,起到了较好的表现作用。当然,这个极其自然、本色的镜头 的获得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得到的,为了摄录到真实自然的镜头, 他首先在小寨村扛着摄像机拍了一个多星期,见什么拍什么,小 寨村的村民慢慢地习惯了,面对镜头不再紧张、手足无措,因而 他拍到的画面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真实。试想,如果没有那一个 星期的准备,他得到的只能是瞬间的真实,而不会是生活本身的 真实。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 深蕴其中的哲理。bbc曾拍摄过一组系列专题片——《童年》,选 取了不同国家的几位儿童的成长过程,其中,中国儿童的镜头展 示的是整齐划一的广播体操,这个司空见惯的镜头却具有极强的 视觉冲击力,发人深思。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 这是与“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手法相对立的, 因为镜头的组接意味着新的意义的产生,因 而,纪录片强调“跟拍、跟拍再跟拍”,反 对将现实时空切割得支离破碎。摄像机好比 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 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 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 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2、自然的美学
在某些纪录片里,无休止地大量运用长镜头 自然主义地罗列和堆积生活表象,缺少必要的 剪裁和选择,完全是一种毫无目的的生活流, 是没有中心的流水帐。镜头跟着被摄对像在漫 长的马路上走啊走,甚至跟着被摄对像从厨房 到厕所,尽管镜头很长、声音完整,但拍摄角 度、景别、视域了无变化,始终处于机械的被 动运动中,既无起伏,又无变化,任由镜头 “流”下去。这种自然主义的镜头语言应该极 力避免。
1、多方式的长镜头
在使用长镜头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获取更为真实的内容, 《最后的山神》采用隐拍方式从而真实纪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老人的生存状 况;《远在北京的家》采用跟拍手段将五个小保姆去北京打工的生活以真实 感人的镜头语言详细记载下来;《最后的马帮》中郝跃骏在恶劣的环境下对 翻越高山、穿越峡谷、雪山突围等的跟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 还可采用抓拍、偷拍等方式捕捉细节的真实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 界,《最后的山神》中鄂伦春老人捕鱼用“大眼网”、打猎不伤幼兽的生动 细节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 细节的作用
• 揭示主题 • 刻画人物性格 • 揭示人物心态 • 传达情感的力量 • 构筑全部作品 • 展示人物关系
• 交待环境 • 推动情节发展
• 细节的表现形式
• 画面形式 • 解说形式 • 述说形式 • 字幕形式 • 画面+解说结合
• 5、分析纪录片的节奏
• 纪录片的节奏都可以分为外部节奏和内 部节奏。
在电视纪录片里,解说词只是画面的补充交代或画龙点睛地概 括,是一种辅助语言。优秀的纪录片绝不靠解说词的华美来取悦观 众,甚至可以说,解说词不应该是完整的文章,它只是语言的片段。 纪录片《德兴坊》的解说既简练又本色,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 切随和,是解说的典范之作。
一些纪录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喋喋不休的解说词,将现成的思想 强行灌注给观众,使观众养成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从而失去自己 独特的鉴赏能力。甚至有些解说完全没必要,镜头已经交代得很清 楚了。
“自然”作为一种美学风格与自然主义有 着根本区别,美学的“自然”更主要的是 指风格的本色、真实,所谓“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唯造平淡难”都是指的这 个意思;而自然主义则是兴起于欧洲的一 个创作流派,后发展为一种美学特点,主 要是指事无巨细地展示。
纪录片所采用的长镜头应是综合运动长镜头,其特点是: 纪录生活流程相对完整,特别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应得到较为清晰 地交代。表现在画面效果上,综合运动长镜头的视角、视点、景 别、景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突破纯客观纪录的局限,充分 运用构图、光线、色彩等造型元素增强镜头的美感。画面在时空 里的转换自然,不矫揉造作,偶尔画面的不规范反倒强化了内容 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真实清晰的同期声、现场声和画面语言的完 美结合使综合运动长镜头有着更强的情节性和可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