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用人秘诀

曾国藩的用人秘诀

曾国藩的用人秘诀咸丰十年的一天,下面报来一份材料,说湘乡人文辅卿表现很好,在筹措资金方面很有创意。

曾国藩批示说:用人就是要用没有官气而有条理的人。

如果他照这两句话去做,将来即使做了封疆大吏也不可更改。

如果有像文辅卿这样的人才,希望你们多推荐几个就更好了。

咸丰十年七月,他给在江西主持理财的李桓和李瀚章写信,谈及四项标准:“国藩于江西绅士熟识无多,闻见亦不甚广。

即于湖南绅士,亦不似润帅(胡林翼)之博采广询,左右逢源。

仍求阁下就近悉心搜罗,或函商意诚(郭昆焘,当时在湖南主持厘金事务),于湖南厘卡最得力之员,借用一二人,将来即可保作江西之官。

如尚未在厘局当差者,亦可仿湖北之例,楚材晋用,但当礼罗江西贤绅,兼进并收,不宜过示偏重,使豫章(江西)才俊,有向隅之感。

其自湘来者,先给薪水,优加礼貌,不必遽授以事。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

大约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则于抽厘之道,思过半矣。

务求及时罗致,鄙人亦当帮同采访。

”这里提出的四条还仅限于理财人员,后来将它发展到适用于文职官员,并向各处推广。

他仍然给二李写信说:“前寄一函,道及求人之法,须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日来以此广告各处,求荐才以辅我不逮,尚无应者。

两君物色得人否?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

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语言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

两者之失,厥咎维均。

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

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请两君仿此格式,各荐两三人。

“这里提到的“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前者取其没有圆滑习气,敢作敢为,没有框框,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后者取士人的自尊心强,不至于做出出格之事,尤其是廉洁,对每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人,更为重要。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 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2、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不 为;贫而视其所不取。 ★曾国藩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曾文正公用人之道五篇

曾文正公用人之道五篇

• 四、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 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不是 真正的爱才,也是缺少战略眼光体现。 • 年轻干部身上有许多宝贵的优点。他们大多学历较高, 专业基础理论功底比较厚实,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 活跃,观念比较新颖,富有开拓进取精神。但与老同志 相比,他们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少实际 工作经验。 • 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 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对人才,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经常进行 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和作风教育,特别是进行勤政廉 政教育; • 在管理上要严格监督,经常检查和指导他们的学习与工 作,发现不足及时指出,给以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 因此,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 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正确的态度是: 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 • “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个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还不 很成熟的人的时候,本着对企业对这个人负责的态度, 疑问在先,把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 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着 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目的,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 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这是不拘一格的 大胆用人观。 • 用人要疑:这个“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人才 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制度范围内行事。企业管理中, 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这是企业管 理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
• 二、发现人才
• 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第八任总裁 杰克.韦尔齐,他认为:一个成功的CEO,他本 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 因此身为一个天才的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 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 “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 他们比大多数的CEO都要优秀。”,他说,通用之 所以成功,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 大有关联。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一个老板只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把场子做大,让每个人都有升迁的希望;第二,让跟自己的人都有饭吃。这就够了,其他没有你的事。每个人都有份,这个份就是责任,大家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你该做的你就去做,你不该做的就给别人做。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为晚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推崇。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

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

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

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

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

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

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

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

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

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

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成功用人之道

曾国藩成功用人之道

注意:1、合作的五个层次
• 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 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牛角矣。故类同相 召,气同则全,声比则应。
2、一把手的职责:总达众材不以事 自任
• 以用人为能 • 以能听为能 • 以能赏罚为能
3、领导要有甘为人下的胸怀
• • • • 4、抱团成大事--气类孤则大事不成 5、天朝十误的反证 6、破格提拔领军人物 7、盛时选好接班人
曾国藩为何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 第一、有大志向、大才华 • 第二、师生之谊、绝对忠诚 • 第三、年轻、翰林出身
第三讲:满足下属成长需要
• 要点一:一个人的成就与追随者的层次、 多寡、人的舞台直接相关,也与人的修养、 既往信誉度密切相关。 • 要点二:择人而事,绝大不可草率,若暗 若明,时信时疑不可事。 • 要点三:注意草创期与发展扩张期、成熟 稳定期的人才需求差别。
曾国藩成功用人之道
第一讲:用人的理念和标准
• 曾国藩评价高级领导的二条标准,一在树 人、二在立法 • 要点一:用人的本质是尊重人,包括其才能, 欲望,性情, • 要点二:注意在做事中发展人,人的发展 要先于事业发展。
1、识人是用人的基本前提,曾国藩 的识 人秘诀
五到:眼到,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 手到:于人之优劣,事之轻重,随手笔记, 以备遗忘。 识人四字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 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2、曾国藩用人的三个步骤
• 用人第一步,建立人才档案 • 用人第二步,给人才分类,划分 等级 人才分两大类,智慧型和实用型。从人的才 能高低来分,他将人才分为三等。各等次 人才的特点。着重培养二、三等人才,一 等人才可遇不可求。
• 从人的资质来分,人又将人才分为两种: 一种是得之于天授,有得之于人事者 • 从人才类型来分二类:一类是实用型人才 另一种是很有名望,兼有一定智谋。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2.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4. 才干,定要表现之。

5.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埋头苦干,不理闲事,乃其职也。

6. 现在最大的爱国是专心读书。

7.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

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

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

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8.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

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皆自己真实受用处。

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卧虎藏龙”,他在治理江南、平定太平天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华。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识人的领袖。

他的用人和识人之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曾国藩认为,用人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一个领导者要能够善于用人、善于识人,才能使国家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任官江宁时,重用一批有识之士,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曾经说过:“治一国犹如经营一家,用人不当则无法立足,用人得当则国家繁荣。

”曾国藩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注重选人而不在乎他的出身资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胸怀,有真诚,他就会给予信任和重用。

在曾国藩的身边,有许多出身低微的人,但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操守,就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他曾说过:“不必问他的出身,只要他的才能和品行卓越,就可以任用。

”这种独特的用人标准,使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事业上得以顺利发展。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洞察人心,善于辨别人的优缺点,才能选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强调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从中窥得他的品行和性格,判断他是否可信、可用。

曾国藩还强调要善于交流,要主动与下属、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协同工作。

曾国藩曾说过:“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人,懂得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的用人标准:“重才不重名”,“不问家世,只看才干,不考怀才不遇”,提倡以人的才干和操守为依据,而非以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身世为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曾国藩用人之道(三)

曾国藩用人之道(三)

曾国藩用人之道(三)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擅长治军,还善于用人。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仅会选择人才,还会善于培养人才。

曾国藩用人之道不仅受到历史学家的赞誉,其实道理也适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

一、善于寻找人才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最先考虑的是人才的“由来”。

他认为:“治军最要紧的就是选将,选将最要紧的就是捉贼的时候看人,此谓之明达。

此是最能见学问的一个关头,有至多的孔门,衣襟上都没有惊怖,是天生骨骼刚毅,练好了拳脚能撞碎石头?是地道子弟,从小里就磨练出来的心性?是机关奇谋,高明神通的丰功伟绩?始终不离经史,精研兵书,使得机关趁势?是善于晓略人情,童心未泯,卑以胜尊,没补海宇?”曾国藩通过考察和品性,一步步深挖潜能,寻找出最适合工作的人才。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倡导的“征才先人主,做事设人心”的思路。

二、寻找适合的人才曾国藩用人的思路是找到那些最适合的人才,而非聚集大量人才。

他认为:“若是招一大些人,人人都中等,却连中等之选也无”。

因此,曾国藩鼓励员工争取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曾国藩也倡导用人才的理念:适材适用是最重要的,人才适不适合,不光看他的能力,还需要看他的性格、兴趣和意愿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只有找到了最适合的人才才能让他们发扬光大。

三、培养人才曾国藩不仅注重聘用人才,也需要加强培养人才。

他的指挥团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期间,会充分倾听员工的想法和建议,以保持创新和进步的步伐。

曾国藩还通过充分培养年轻人的能力来提高整个组织的技术水平。

他深信,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他们需要适当地引导来突破瓶颈,不断壮大组织。

四、奖励和嘉奖优秀人才曾国藩还非常懂得赏识和鼓励优秀人才。

他认为,激励制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水平,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一致性和共同成就。

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对优秀的人才进行鼓励、表彰和嘉奖,他们的工作动力就会大增,使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实现公司和员工之间共赢的局面。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

分析人的性格
了解个性
曾国藩认为要用人之长,首先要了解其个性。他善于分析每个 人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其性格特点来安排适合的工作。
判断情绪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对其性格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他善于 观察和判断一个人的情绪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性格和行为特
点。
观察处事方式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处事方式也是其性格的表现。他善于观察 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和方式,以判断其性格特点。
激励人才
曾国藩提倡激励人才,通过奖励和晋 升等方式,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
宽容失败
曾国藩对待失败的态度宽容,认为失 败是成长的一部分,鼓励人才勇于尝 试和探索,不因失败而气馁。
用人智慧
善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曾国藩具备敏锐的识人眼光 ,能够准确判断人才的优缺 点和潜力,从而选择合适的 人才。
善于沟通
曾国藩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能够听取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其需求和想法,从而 更好地发挥其才能。
修身之影响
1 2 3
个人成就
修身使曾国藩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完整的人格, 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风尚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对社会风 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楷 模。
后世传承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扬,鼓舞 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进步。
02
判断人的潜力
01
发掘优点
曾国藩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他善于发掘一个人的优点,
并鼓励其发挥出来。
02
观察学习能力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潜力的重要表现。他善于
观察一个人在学习和适应新环境时的表现,以判断其潜力大小。

曾国藩的用人总结与感悟

曾国藩的用人总结与感悟

曾国藩的用人总结与感悟我跟你们说啊,这曾国藩用人啊,那可真是有一套。

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事儿呢。

我瞅着曾国藩啊,他那人,长得就透着一股精明劲儿。

眼睛不大,但是那目光啊,就跟小锥子似的,仿佛能一下子把人看穿。

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似有似无的笑,让人摸不透他心里到底在想啥。

他用人啊,就像在挑菜似的,左看看右看看。

他讲究啥呢?这人得有品德。

他常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一棵大树,要是根都烂了,那枝繁叶茂也是瞎扯。

有一回,我就听他跟手下的人聊天。

那手下的人,长得高高瘦瘦的,眼睛里透着机灵。

他就问曾国藩:“大人,您咋就知道这人品德好不好呢?”曾国藩就慢悠悠地捋了捋自己那胡子,眼睛眯起来说:“这事儿啊,得看细节。

你看这人平时对待父母咋样,对朋友咋样,有没有啥贪心的事儿。

”我就想啊,这可不容易。

现在这人啊,都把自己藏得可深了。

但是曾国藩他有办法啊。

他还看重人的才能。

他不是那种只看你读书读得多好的人,他要看你实际能干啥。

有个小伙子,看着土里土气的,但是干活儿特别麻利。

曾国藩见了他,就把他叫过来问:“你都会些啥啊?”那小伙子有点紧张,结结巴巴地说:“大人,我……我会种地,我还会修房子。

”曾国藩一听就乐了,说:“这就是本事啊。

”他就把这小伙子留在身边,让他管一些后勤的事儿。

我就觉得曾国藩用人这事儿啊,就跟咱们过日子一样。

你得知道谁是能跟你一块儿踏实过日子的人,谁是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我也见过那种只会说漂亮话的人,在曾国藩面前晃悠。

曾国藩呢,就皱着眉头,等那人走了,就小声跟身边人说:“这人啊,中看不中用,就像那绣花枕头。

”他用人还不拘一格。

不管你是啥出身,只要你有两下子,他就敢用你。

我就听说有个小商贩,脑子特别活泛。

有一次,曾国藩的军队缺物资了,这小商贩就出了个主意,怎么怎么就能搞到物资。

曾国藩一听,觉得这人行啊,立马就给他个小官儿当当。

我有时候就想,我要是像曾国藩这样用人,那我身边得围着多少能干的人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张骞沈丽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

”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

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

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1]61。

根据曾国藩遗留的奏折和信函记载,当提到收复安庆之事时,他总是将此功劳归于胡林翼的精心筹谋和多隆阿的卓越战斗;当谈到攻下金陵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各位统帅将领,却只字不提个人以及其弟曾国荃的任何功劳;当谈到击退捻军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僧格林沁的谋划进攻和吃苦耐劳,认为自己只及他的十分之一二;当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总是称对方为“一代名流”,比之“自愧不如”或“谋略莫及”,足见其对人才是多么的尊重和爱惜。

比如当年李鸿章饱学诗书但却科举未中,可谓是适逢气势豪迈、激情四射之时却遇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冰冷现实,无奈之下,垂头丧气的李鸿章经人介绍拜倒曾国藩门下,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在与李鸿章交谈几次之后,曾国藩认为他才堪大用,对他非常器重,便有意安排李鸿章参与编撰《经史百家杂钞》,以使他磨砺心胆,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做好准备。

但是,受到曾国藩认可的李鸿章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缺乏耐心,在关键时刻反出师门,欲与曾国藩对着干。

当曾国藩决定要去湖南办团练时,他曾希望李鸿章能辅佐他完成这件大事,但是身存异心的李鸿章根本没有跟着曾国藩去,反而联络了安徽的吕贤甚,试图自己办团练,自己打江山。

但是,当时放眼天下,谁能比得上曾国藩办团练的水准和能力?差强人意的李鸿章不得曾国藩的教诲,团练只能是越办越差,最后只好打道回府,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请求重归其门下悉心求学。

认定李鸿章才堪大用的曾国藩,丝毫没有计较李鸿章过去对自己的背叛,欢迎他回来担任府中的一个幕僚,并由此悉心为李鸿章指点迷津,使其终成清末一代重臣。

为官者要想有所为,需倚重多方力量,“独木难成林”,广揽人才是其必然的手段和措施,而人才是否为我所用,关键在用人者以何种姿态出现在众人才面前。

“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的尊重是获得人才支持的基础。

曾国藩在尊重人才方面的所思所为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效仿。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善于培养人才在尊重人才的前提下,曾国藩也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识别人才,根据才能高低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养。

曾国藩认为,人才可以类分为“三等”,其中“一等人才”,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其“受之于先天,成之于日后”,需要较高的自然天赋和刻苦的后期磨砺,因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二等人才”和“三等人才”却不是这样,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他特别重视对于后两类人才的培养。

追根溯源,关于人才划分的基本标准和特征概括,曾国藩显然是借鉴和参考了明代大儒吕坤提出的人才三分法,亦即一等人才“深沉厚重,魅力十足”;二等人才“不拘细节,磊落豪雄”;三等人才“聪明绝顶,辩才无碍”,但是,曾国藩显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符合人才发展实际特征的人才培养方略。

在曾国藩看来,只要用心静观,二等和三等的人才是可以找到并应当储存起来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培养,真正有才能的人就会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按照人的资质将人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得之于天授者”,另一种是“得之于人事者”,并且强调指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都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磨砺和历练才能成长起来的。

秉持如此的人才思维与观念,曾国藩在清末人才培养上可谓是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

据统计,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伊始,湖南的政治精英、军事将领、科技英才、教育学者、文学大师等层出不穷,占据半部中国近代史,其中就包括显赫荣耀的李鸿章、左宗棠,威震敌胆的丁日昌、沈葆桢等[2]35。

对此,著名学者容闳晚年在其所编撰的《西学东渐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与曾国藩首次会晤的情况,盛赞曾国藩在人才培养的意识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在这本书中,容闳使用了整整一个段落为人们讲述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的鼎盛情形,称“各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两百人”,其中仅幕府“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这些人大都是“怀才之志士,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聚集。

”由于曾国藩善于培养人才,其身边迅速汇集了全国的各路精英,许多人日后成为清廷重臣、军事专家和工程师、外交家。

经过曾国藩精心调教和培养的人才,不但帮助其本人成就了一番盛世功业,而且也在其身后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并未掌握清廷政权的人物,曾国藩却善于培养和造就如此大批量的高级人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并不多见,显示了超人的谋略和胆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才的水平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促使人才不断进步,为群体、组织、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给人才提供上升的通道。

在这条通道中,多种形式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也是锻炼人才心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曾国藩的以人才发展实际特征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略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三、天生我才必有用:着力利用人才在尊重人才,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曾国藩还着力利用人才,致力于为这些人才创造良好的展示机会使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他们的人生抱负。

在一次与其弟曾国荃对话时,曾国藩曾对他说:人才访求到以后,就要“委以重任”,“人尽其才”,如果拥有优秀的人才,而不着力对其利用或者使用不当,则其还不如“庸俗之人”,这就好比栋梁可以用于支撑大厦,但并非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揭秘Dang'anjiemi45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来堵塞窟窿;价值千金的锋利宝剑,用之劈砍柴火还不如使用斧头,因此世上不担心没有人才,担心的是人才不能得到充分器重,或者使用不当。

以利用人才为目的,曾国藩在实际生活中为后世作出了良好的表率[3]。

比如人称“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薛福成早年广览博学,无论是在治国、治军还是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不受制于封建八股的束缚,言辞凿凿,观点新颖,拥有自己独立的主张和看法。

曾国藩到北方剿灭捻军之时曾到处张贴告示以广罗人才,在看到征才告示之后,又打听了曾国藩的为人,薛福成觉得如果可以跟随独树一帜的曾国藩,应该是自己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机遇,于是,他挑灯研磨,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论文章,并在其哥哥的陪同下,于一个大雨之日赶到曾国藩的营帐并当面向他呈递。

在阅读了薛福成这封书信之后,曾国藩对于这位青年才俊的出色文笔和精妙言论大加赞赏,立即将其留在幕府并委以重任。

之后证明曾国藩并没有看错,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薛福成在晚清的外交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曾一度出使英、法、意、比等欧洲四国,并且在关于西南边陲与缅甸的领土谈判等涉外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就是他援引国际公约,采用刚柔并济的谈判手法,迫使英国最终同意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使清廷收回了部分领土和权益,为维护国家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又比如人称“大清三杰”的晚清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彭玉麟,其早期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他科举不顺,无奈之下只能在朋友当铺里当个伙计,某次太平军与清军打仗,其朋友为带老婆孩子逃命而将当铺交给他照管。

面对兵荒马乱的社会现状,有人劝彭玉麟将铺子变卖出售,卷财而去,但是彭玉麟坚守着这个当铺,直到战乱平息后,他原封不动地将其送交给返回来的朋友。

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曾国藩认为彭玉麟此人诚实守信、忠贞不二,因此大胆予以提拔任用,给予其许多恰当的指导和点拨,终使彭玉麟功成名就,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

“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人才的使用关键在于发现其优势、长处,扬其长避其短才能让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具有不同优势的人才聚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优秀的团队。

识人、育人、用人、留人是发现和使用人才过程中必经的几个阶段,曾国藩在不同的阶段中用不同的做法,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值得我们在当今这个时代中认真思考、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1]章继光.曾国藩的人才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2]高建立,李富熹.曾国藩人才思想简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5).[3]张向前,詹朝曦.试析曾国藩人才思想与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1).★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离婚是一种法律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对过去离婚案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解决当今社会的离婚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本文从男女性别角度出发,对民国时期北平、成都、武汉等地区的离婚案件进行考察,试图总结出一些历史特点。

一、离婚案件的性别因素概述1.离婚主动方之性别比较。

传统社会离婚的主动方由男方掌握,女方没有离婚权。

至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民法》,明确规定了女方也有离婚权利,“夫妻两愿离婚者,得自行离婚。

”[1]92那么,对于离婚案件中男女主动方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分析。

1917年至1932年间,北平地区离婚案件中男性作为主动方由最初的24人增加到最后的58人,合计305人次。

而同期的女性作为离婚主动方则由最初的30人增加到最后的304人,合计779人次。

广州地区的离婚主动方也是女性人数远大于男性。

然而,上海地区的情况与上述两城市不同,男女离婚主动方人数整体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男性人数大于女性[2]。

不管如何,在民国时期提出离婚的不再是男性,女性主动离婚的人数在部分城市远大于男性。

对此,有人指出:“离婚主动方,在五四运动以前,男多于女;五四运动以后趋势逆转,近年以来而尤甚,盖已呈年增之趋势矣。

”[2]386从而看出,民国时期女性的离婚权有很大进步。

2.离婚男女年龄比较。

受传统习俗影响,通常男性结婚年龄比女性要大,但具体到离婚时男女双方的年龄情况时,则要具体考察。

在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区,离婚时男女年龄段均集中在21—25岁之间,女性年龄甚至大于男性:“女子集中之年龄较早于男子三五岁。

”[2]386武汉地区的情况与此类似,男女离婚时以20—25岁为最多,其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