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系统内涵及实践——以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并与规划控制单元相对应的风貌分区控制(城市风貌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阶段——重要项目、重点地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意见(城市风貌带、城市风貌核)与一般项目的风貌元素设计比照图库(风貌符号)。
2.1三江城市风貌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三江,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美丽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之地,位于广西北部,为柳州市下属辖县之一。因其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和侗族文化圈边缘,亦成为桂北边陲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
近年来,随着外部交通等环境的改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也将旅游业确定为三江县的主导产业,建议大力发展以侗族文化风情与优美山水生态相结合的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将三江建设成旅游大县、强县。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改善三江的城市环境,建设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弘扬地域与民族特色?特别是如何结合城市旅瀛塑造优秀、独特的旅游城市形象,争创旅游优秀县,将三江建设成为以旅游和商贸为主的开放型旅游城市?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开展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要部分进行详细检测,获得概略的认识,并从整体框架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使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够互相协同,从而共同实现整体目标。此次研究借鉴混合审视的方法,在纷繁的城市风貌要素中务实地构建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开展研究工作。2.2.2研究与成果构成
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构建了两个层面的研究工作,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构成了—个完整的研究整体。
一是以城市空间、民族文化、建筑和生态植物四个专题研究进行风貌元素的分析、解读、提取和演绎,为城市风貌塑造奠定基础,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得出风貌特色定位。
二是通过城市空间意象、形态的分析,构建适宜的风貌格局,分别以分项规划演绎和分区导控图则,按‘名蚤条”“块块”的模式共同对整体城市风
2.2以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构建
内容体系,求取风貌综合定位
2.2.1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
1967年,爱采尼在昭昆合审视:
第三种决策方法》(H1Xscanning-A
ThlrdAproachtoDeciS1On—
MaKing)一书中提出了混合审视的研
究方法,即分层次对研究领域内的主图1技术路线图貌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并结合具体的城市风貌要素设计,对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提出引导比照图集以及对行动策略的策划。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书、分区导控图则与设计比照图集等成果(图1)。
2.2.3总体风貌特色的定位
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山水孕育、民族禀赋支承、区域视野审视、时代视角评判为切入点,通过对三江县城山水格局、民族文化、交通区位、侗族聚居分布区位、民族文化地缘区位等条件的审视,可以看出:三江位于我国湘、黔、桂三省交界处,侗族聚居区的南侧边缘,毗邻苗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聚居区,是进入侗族聚居地的南侧门户,也是侗族与其他民族交融的窗口。随着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贵州至广州高速铁路的开工,贵阳至福州、包头至三亚、昆明至厦
门高速公路均过境三江。届时,三江
图2侗族村寨内部空间分析图图3传统侗寨意象认知图
县将处于广东、广西、黔东南的便捷通道上,成为三省边陲的重要交通枢纽。
因此,通过比较同处“大桂林旅游圈”的周边城市桂林、上位城市柳
州的特点,结合侗族“月月有节”的欢陕百己风每丝确定了‘歇乐三江|一侗乡风情、山水风光、旅游胜地”的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形成“山水桂林—风情柳州—欢乐三江”的城市特色联动。
2.3综合借鉴城市意象等理论方法,确定城市风貌格局与重要风貌展示区域
2.3.1理论与方法借鉴
(1)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来自于凯文·林奇的代表作愆城市意象》一书,即从居民感知空间的角度分析;找出居民所关心的、共同的有关城市认知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结构对居民意象的影响。他总结出埘衍i痞像五要素:通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但凯文·林奇的这种研究方法把人对城市的理解简化为对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类似于研究动物在迷津中的辨向行为,忽略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他后来也承认,认知地图只能把握城市意象
的个性、结构,对于意义的研究则显
得无能为力。
(2)叙事空间手法。
叙事空间手法来自于张楠教授所
著的蹴市故事论》一书,即以城市
故事的概念来建立一种后现代城市设
计的建构型思维。研究城市故事空间
的系统性、多元性、深层次性和差异
性,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历史
文化及市民空间行为的重视,对城市
风貌研究具有较好的启示。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可以
说是实现了城市记忆由“物”上升到
“场”的高度,而城市故事论则站在
“事”的角度,强调“事”在城市故事
中的作用。固然,场所精神理论也强
调了场所的意义所在,但无疑叙事空
间的手法更强调站在整个城市的视角
进行审视,可以视为在分析研究城市
风貌特色,以及构建风貌格局方面对
城市意象理论的有益补充。
2.3。2传统侗族聚落空间意向
侗族聚落有其独特的营建方式,
在依山就水的外部环境中,聚落有
着清晰的意象:以鼓楼为中心,民居
围绕鼓楼而呈内聚向心式布局。当
然,由于规模等因素的不同,也分为
单鼓楼内聚向心式布局和多鼓楼内
聚向心式布局。从聚落空间的圈层
来看,鼓楼为侗寨中心,附近有歌
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组成了侗
寨的核心圈;紧紧围绕着鼓楼的是民
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
接着就是寨门、凉亭、风雨桥。按其
组成空间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可归
纳为公共空间、居住空间、生产空
间、入口空间四种空间形态,而这四
种空间形态都是由道路空间联系起
来的(图2)。
从进入聚落的空间序列以及空间
意义来看,我们可以画出这样的空间
认知图示:进入侗寨,必先经过凉亭、
广场(广场迎宾)、寨门,后经鼓楼广
场(芦笙歌舞、对歌、百家宴)终至各
户,在这一路上还间或布置有凉亭、
井亭。风雨桥一般位于下游、聚落或
组团入口处(图3)。
2.3.3三江城市空间意象
结合三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
局,在同一山水语境下将县城形态与
传统侗寨类比,可以看出,三江城市
总体形成了“一大侗寨,--JNR寨组
团”的空间意象。
(1)“一大侗寨”:在群山包围之
中,三江县城有凉亭(城市入口广
场)、寨门(城市大门)、鼓楼广场(三
江鼓楼及其广场)、风雨桥(三江大桥
及规划的三江二桥)、民居(即城市的
各个功能组团)。城市内备类小广场
具有呼应传统侗寨的凉亭、井亭等功
能(图4)。
(2)“三小侗寨组团”:以浔江分
隔、以各自制高点为中心的河东组团、
河西组团、白石组团(图5)。“三小侗
寨组团”通过各座跨浔江的桥梁进行
连接,构成“一大侗寨”。
2.3.4三江城市风貌格局
综合以上城市意象,结合“城市
故事论”方法,将三江城市风貌格局
归纳为“一山一水一长廊、两个中心
三片区”。
“一山”是指三江县城内山地地
形以及周边群山屏障,构成城市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