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边界识别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一、层序界面划分与识别
层序界面的划分与识别是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本次研究柴西南区钻井资料为基础,运用T.A.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划分对比技术对区内31口重点钻井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
层序界面表现为地层间断的一个时间界面,其识别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层序界面向陆延伸部分的暴露及剥蚀作用;
⑵层序界面之上地层逐步上超;
⑶滨岸上超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⑷相转换界面——浅水沉积直接覆盖于深水沉积之上,中间往往缺失过渡沉积。
这些特征在岩芯、测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上都有一些具体的识别标志,本次研究结合柴西南区特殊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在精细的测井分析和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化验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种层序界面标志。
1. 岩芯与钻井识别标志
岩芯上可以观察到层序界面附近的一些暴露作用,具体标志有:河道底部滞留砾岩沉积、冲刷构造、膏质及钙质层、同生泥砾、植物碎屑、碳屑及垂直虫孔等。
2、层序边界测井响应特征
3. 最大湖泛面识别标志
最大湖泛面形成于沉积速率远远小于湖平面上升速率条件下形成的,是层序划分中的一个重要界面,也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一个界面。
沉积
4、钻井层序地层分析
柴西南区下第三系具有多旋回性、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盆地具有凹凸相间的古地貌特征,发育陡坡带、缓坡带及局部古隆起区。
受物源和古地形的控制,不同地区层序发育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
层序地层学-第4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Ⅰ型层序模式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SB1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二、具有陆棚坡折的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1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特点
2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Ⅰ型层序模式 3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Ⅱ型层序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SB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三、首次海泛面识别标志
2 首次水进面为进积型准层序组(复合型准层序组)与退积型 准层序组的分界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最大水进面为与达最远位置上超点对应的反射界面,该 界面之上具有一系列前积层的下超现象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笔记 主讲操应长教授
层序地层学笔记主讲:操应长教授整理:地质学研09-1 吴平说明:括号内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老师讲解。
另外:由于上课时记得匆忙,不完整或错误处在所难免,如有补充或错误改正一定要告诉我啊(多谢多谢!Qq:66681460)。
还有标题顺序还是遵照上课时的笔记,没有重新整理,如感觉不便或混乱,请自行处理吧,实在是太多了。
一、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面是一个时间段关键词:旋回性:一套层序就是一个旋回,与地层旋回一致。
时间格架:全盆地对比的等时沉积体系。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面。
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石性质分析,岩石地层单元间的界面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面。
层序地层学: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
基于边界不连续面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面为不连续面(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二、发展三阶段:(一)概念的提出(二)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心: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用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三)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二、层序地层学的特点一)科学性1、统一性: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2、等时性:等时界面3、时间性:层序界面代表一个时间段。
二)预测性三)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三、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1、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问题2、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3、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4、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5、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一、海(湖)平面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面/全球海平面:指海(湖)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心的高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水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2
HST
陆
海
TST LST
层序地层单元基本展布特征示意图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二、层序界面类型 1、不整合定义
不整合(Unconformity):一个分开新老地 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 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 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 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和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一、层序定义
Mitchum(1977,1979a)的定义——由一组相对整合、连 续且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单元组成的一个地层单元,其顶底 界面均由不整合面或其相应的整合面
概念的缺陷
没有指定层序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也没有指出产生不整合面的任 何特定机理。
三、层序类型
依据层序底部的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 类型:
Ⅰ型层序 Ⅱ型层序。
Ⅰ型层序是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其相对海面下降较大,使 层序的早期顶积层上超在早先层序的坡积层 上
Ⅱ型层序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没有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最低部位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 体系域(Posamentier等,1988)。该体系域可沉积 于陆架的任何位置。陆架边缘体系域的底界为Ⅱ 型层序边界,而顶界是陆架的首次大的泛滥面
一个层序沉积于一个由非海相侵蚀面为界的沉积旋回,沉积于一个“重要” 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
在大多数盆地中,基准面受海平面控制,因此一个层序是一个相对海平 面上升-下降周期的产物。
一个基准面旋回形成的理想层序
陆盆坡折边缘I型层序的地层几何形态,表现出5个分开的沉积组合,传统 的划分是三个体系域——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3 层 序 级 别 划 分
旋回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王鸿祯等
Vail et al Mitchum et Brett
Cooper
( 2000)
(1991)
al
(1990)
(1990)
(1990)
大 层 序 ( Mg) Magasequen Magasequen Magasequ Megacyc
•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A、地质标志(沉积、成岩)
1.古风化暴露面 2.深切谷 3.岩性、岩相标志 4.淡水透镜体(碳酸盐岩)
B、地震识别标志
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 老层分开的界面,沿 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 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 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 陆上暴露现象。地层 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 会表现为地震不整一 现象,故利用地震剖 面可以识别不整合面。 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 的识别主要根据同相 轴的反射终止方式来 判别,典型的地震不 整合反射有削蚀、上 超、下超及顶超等三 种终止类型。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是层序的地层 构成单元。
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 根据客观标准(包括边界面类型、准层序组的 分布以及其在层序内的位置)可将层序进一步 分成体系域。
• 体系域(system tract):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而沉积体系是成因上相关联的沉积相的三维组 合。
• 体系域类型:即低水位、陆棚边缘、海侵及高 水位体系域。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2、低位体系域 3、海侵体系域 4、高位体系域 5、陆棚边缘体系域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体系域(System tract):
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体系域类型:
1 低水位体系域 2 陆棚边缘体系域 3 海侵体系域 4 高水位体系域。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自上世纪50 年代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
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
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1 古风化壳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
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 3 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
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3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层序地层学中 3 种不同的学术流派——Exxon 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以两个不 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之间的地层单元为层序)、Galloway 的成因层序地层 学(以最大海泛面划分层序单元)和 Gross 的成因层序学(以海进—海退的一个 旋回沉积层作为一个层序)关于高分辨率层序的概念、高频层序界面的选择、形 成机制的解释、层序内相域的划分、地层对比的原则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图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 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 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 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1.1 古风化壳 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
渐或突然加深的沉积相类型时,这些碎屑层便可以近似代表层序或准层序组的 顶,并可能代表层序的顶界。 2.3.2 植物根迹化石
根迹化石是岩心中最易识别的遗迹化石,其种类繁多,生态特点复杂,虽不 能绝对地作为暴露标志,但大都为陆面或极浅水环境下的产物。在层序边界的识 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地层植物根迹化石纵向上的变化推断层序边界的位置。 2.3.3 遗迹化石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பைடு நூலகம்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 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 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 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 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 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 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 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 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 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作者:郭奕成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4期[摘 ;要]随着大量学者对模式进行修正以及多种层序模式的提出,层序地层学进入多模式时期。
准层序、准层序组和可容空间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具有成因关系的地层及沉积环境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丰富了层序地层的内容。
[关键词]层序界面;识别;三级层序中图分类号:TP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99-011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20世纪70年代,Vail为首研究人员提出了以研究地层界面反射特征及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之间关系的地震地层学,从而刺激了层序地层学的革命。
构建了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层序格架的I型层序和且型层序等两种层序模式,着重强调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地层发育和体系域及层序边界的控制作用。
在以上两种层序模式中,将海平面下降的拐点定义为工型层序的底界面,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作为且型层序的底界面,并把低水位体系域作为海平面快速下降期及初始上升期的产物,从而形成经典的层序模式。
在经典沉积层序模式中,海平面下降开始至结束所形成的层序边界较难识别,随之诞生的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的成因层序地层模式克服了浅海区相对应整合边界的识别问题,结束了Exxon模式独立存在的局面。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广泛应用,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的沉积层序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陷,以陆上不整合面与相对应的最大海退面作为层序边界的第三类地层单元即海进一海退层序(T-R)提供了一种将地层组合成层序的方法,弥补了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中沉积层序的缺陷。
早先II型层序中以海进、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作为沉积层序的成因单元,强制海退(FR)概念的提出,解决了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之间沉积层序发育的成因解释不足的问题;对于Exxon层序模式存在的概念体系不协调,以海平面下降开始的时间面作为可对比相对整合面的解决方案被提出,该方案将可对比的相对应整合面作为工型层序界面,从而把工型和且型Exxon层序模式合并成三分定义(LST+TST+HST)的Exxon层序模式。
层序界面识别
地震参数的基本地质解释
地震相参数
地质解释
反射结构
层理模式 、沉积过程 、侵蚀与古 地形 、流体接触面
反射连续性 层理连续性 、沉积过程
反射振幅
速度-密度差 、地层间距 、流体成 分
反射频率
地层厚度 、流体成分
层速度
岩性 、空隙度 、流体成分
地震相单元外 总的沉积环境 、沉积物来源、地质 型和平面展布 背景
空白相可以作为储集体,但要排除其它解释的可能性,例如,空 白相与单元顶部的波阻抗差也有关系。当顶界面反射系数很大, 透射能量低,致使本来有反射的内部结构变成反射振幅极弱的单 元或变成空白相。
杂乱地震相实例
空白地震相实例
南北向地震大剖面
江家店三维区 INLINE137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滋镇洼陷东西向93 .4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由于叠瓦状前积相既薄又平缓,因此一般与浅水沉积作用相联系。 叠瓦状前积相主要发育在三种沉积背景:
(1)水进时期的滨岸上超叠瓦状 砂体(图a);
(2)水退阶段近岸的前积叠瓦状 透镜砂体(图b);
(3)河流体系中曲流河点坝侧积 形成的叠瓦状砂体(图c)。
叠瓦状前积相
帚状前积相
帚状前积相在剖面上整体呈发散特征,底部为统一的 下超终止。帚状前积相的形成与盆地的快速构造下沉 有关,且这种下沉与盆地边缘的断裂活动有关。该相 单元中的前积透镜砂体是有利的储集砂体。
1、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 合、层理和沉积特征。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参数包 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反射 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和地层速度。
简单说,地震相就是沉积相在地震反射剖面中的 反映,或者说地震相为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 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 是沉积相的微观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反 映。由于同一地震参数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 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多解性。
层序地层学作业
问题1:将层序界面SB、体系域界面ffs、mfs标注在相应的时间轴上,解释层序的体系域及特征和层序类型及特征;并进一步解释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的差别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
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2.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3.海进(海侵)体系域 [TST] :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所限定的三维沉积组合体。
体系域;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基准面:分割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理论均衡面。
“在该面之上,沉积物不能停留;在该面之下,可以发生沉积作用和埋藏作用”。
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全球海面变化增量+盆地沉降增量+沉积压实增量)最大海泛面;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密集段:指在极缓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沉积于陆架、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
其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并且能够与下超面相对应。
2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准层序;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
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准层序组;由成因上相关的若干小层序所组成的序列,其垂向上构成一个特征的叠加型式。
准层序组内的各小层序的叠加型式有前积、退积和加积三种。
不整合:一个分开新老地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Ⅰ型不整合;发育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更迅速的构造沉降期。
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的发育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水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一.层序层序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V ail,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依据层序单元底部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I型层序和II型层序。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大多数地层发育的是I型层序,国外的海相层序也是如此。
1.1 I型层序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型层序边界(图1-1)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转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超伴生的陆上暴漏及同时发生的陆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作为岩相向盆地方向转移的结果,非海相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砂岩,可能直接盖在界面以下的较深水海相岩层。
如下临滨砂岩或者陆架泥岩之上,而没有穿插着在中间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岩石。
I型层序界面经解释为全球海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即海面相对下降超过推覆坡折点后形成的层序。
图1-1 I型层序1.2 II型层序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I型层序边界(图1-2)的特征沉积滨岸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的水上和暴露和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然而,它既没有与河道回春所用伴生的陆上侵蚀,也没有岩相的朝盆地方向转移。
沉积滨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上覆地层的上超,也是II型层序边界的特征。
II型层序边界是全球海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图1-2 II型不整合二、体系域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systems tract)。
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所组成的地层单元。
层序界面的识别_图文
4、充分利用现有的VSP(单井的垂直地震剖面),以VSP作为 中间媒介,建立地震剖面和钻井剖面之间的联系,分析确定各 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
4、常见沉积体和储集体的 主要地震相类型
沉积盆地中 储集体产生 的地震相重 要有:各类 前积相、丘 状相、透镜 状相、充填 相、杂乱相 和空白相 。
前积相
前积相包括斜交前积相、S型前积相 、叠瓦状前积相、帚状前积相。
斜交前积相
斜交前积结构意味着相对较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和缓 慢变动或者静止不动的相对海平面条件,从而造成盆 地被迅速充填,后来的沉积流水经过或冲刷上部的沉 积表面,无顶积层存在。因此,代表一种高能三角洲 沉积环境,前积段内发育大量前积砂体,另外,在底 积段有时也发育有浊积砂体。
临南三维区典型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田家 东西向630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滋镇洼陷东西向93 .4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田家地区层序地层解释
江家店三维区南北向57测线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江家店三维区典型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1、钻井层序分析方法 2、钻井层序分析中的难点与对策
钻井曲线类型
钻井层序分析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支撑点之一。钻 井层序分析是以测井曲线、钻井完井报告和岩心、 岩屑三种资料为基础。
斜交前积相由一组相对陡倾的反射同相轴组成,在其 上超方向表现为顶超,而在其下倾部分出现下超。
斜交前积相在横向上顺着下倾方向同相轴可以缓慢过 渡到较薄的底积段,或者以相对高的角度在底界面处 突然终止,也可顺着倾向在前积段内终止。
斜交前积相
S型前积相
S型前积反射结构代表了一种相对低的沉积物 供应、相对快的盆地沉降、和/或快的海平面 上升,使得顶积层得以沉积和保存。S型前积 相通常解释为三角洲环境的产物。常发育在 陆相断陷盆地中,多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 在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形成。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边界识别
层序地层学中各级层序边界的识别方法前言层序地层学可视为“地质学中的一场革命”。
作为一种成功的全球性理论,它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层序界面、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及沉积体系展布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内容[2]。
其中以层序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堪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灵魂和生命[3]。
在常规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据地震剖面、野外露头、录井岩性、测井曲线等资料所展现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4~7]。
但大量实践证明,有许多层序界面在宏观上是难于辨别的,但并非不存在,这就有碍正确划分层序[8]。
这种现象已成为层序格架建立中的一大难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信息.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在不是层序边界的地方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异常而造成层序边界存在的假象。
因此在判断层序边界存在与否时,不能单纯根据某一信息的异常变化,而要同时在地震特征上、测井曲线上和钻井剖面中的岩性、岩相特征上、古生物组合上、徽量元素的变化上找尽量多的证据,以期划分准确。
一、层序分级1.一级层序或超层序代表相似构造背景下沉积的整个地层序列,地层规模相当于系或统。
在时间跨度上大于50Ma。
2.二级层序为同一个二级构造幕控制下的沉积序列,与过去所说的二级沉积旋回相当,边界为明显的不整合面。
在时间上的跨度在3--50 Ma。
陆相盆地二级层序纵向可区分出沉积类型明显不同的2—4个体系域,二级层序下部(特别是盆地沉降初期)往往发育缺少稳定水体的陆上红色沉积地层,在陆相断陷盆地主要为主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在陆相坳陷盆地发育辫状河沉积,可称为“冲积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随着二级构造幕沉降范围的扩大,沉积物不能充填满构造沉降形成的可容纳空间,遗留下未被沉积物充填的湖侵沉积序列可称为“水进体系域”。
或“湖侵体系域”;最大湖侵期之后,主要由于二级构造幕后期沉降速率的降低,湖盆水体面积减小、深度变浅,发育水退型沉积序列,之后还可能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可分别称为“水退体系域”和“河流泛滥平原体系域”,二者组合一起与海相盆地的“高位体系域”相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中各级层序边界的识别方法前言层序地层学可视为“地质学中的一场革命”。
作为一种成功的全球性理论,它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层序界面、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及沉积体系展布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容[2]。
其中以层序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堪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灵魂和生命[3]。
在常规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据地震剖面、野外露头、录井岩性、测井曲线等资料所展现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4~7]。
但大量实践证明,有许多层序界面在宏观上是难于辨别的,但并非不存在,这就有碍正确划分层序[8]。
这种现象已成为层序格架建立中的一大难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信息.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在不是层序边界的地方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异常而造成层序边界存在的假象。
因此在判断层序边界存在与否时,不能单纯根据某一信息的异常变化,而要同时在地震特征上、测井曲线上和钻井剖面中的岩性、岩相特征上、古生物组合上、徽量元素的变化上找尽量多的证据,以期划分准确。
一、层序分级1.一级层序或超层序代表相似构造背景下沉积的整个地层序列,地层规模相当于系或统。
在时间跨度上大于50Ma。
2.二级层序为同一个二级构造幕控制下的沉积序列,与过去所说的二级沉积旋回相当,边界为明显的不整合面。
在时间上的跨度在3--50 Ma。
陆相盆地二级层序纵向可区分出沉积类型明显不同的2—4个体系域,二级层序下部(特别是盆地沉降初期)往往发育缺少稳定水体的陆上红色沉积地层,在陆相断陷盆地主要为主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在陆相坳陷盆地发育辫状河沉积,可称为“冲积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随着二级构造幕沉降围的扩大,沉积物不能充填满构造沉降形成的可容纳空间,遗留下未被沉积物充填的湖侵沉积序列可称为“水进体系域”。
或“湖侵体系域”;最大湖侵期之后,主要由于二级构造幕后期沉降速率的降低,湖盆水体面积减小、深度变浅,发育水退型沉积序列,之后还可能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可分别称为“水退体系域”和“河流泛滥平原体系域”,二者组合一起与海相盆地的“高位体系域”相当。
3.三级层序为三级构造幕沉降过程中沉积的地层序列,地层规模一般当于段,其边界为沉积间断面或局部不整合,向沉积中心过渡为连续沉积面。
在沉积分异程度较高的盆地,可进一步划分出水进和高位体系域。
4.四级层序即准层序,由多个单砂层和泥岩层组成,地层规模相当于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砂层组,5.五级层序相当于VanWagoner(1990)定义的“层组”,由一个砂层与一个泥岩层组成,五级层序一般为自旋回沉积地层单元二、利用钻井资料识别层序边界任何能够指示沉积环境与相序变化的岩心、岩屑、古生物、地化、测井等钻井资料,都可以用于钻井层序划分与对比。
与地震资料相比,钻、测井资料的地质含义明确且分辨率高,既可以用于识别大套层序界面也可用于四一五级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
钻井层序划分对比的一般步骤方法是:首先选择位于过渡相带的典型井,在岩心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测井和录井资料反映的岩电组合特征,分析垂向上沉积相序演变过程,进而通过识别可容纳空间演变趋势的转换面和突变面,识别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和层序边界,确定初步的层序划分方案;然后通过多条基干连井剖面层序对比,调整层序划分结果,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识别准层序组和体系域边界,建立钻井剖面层序地层格架。
在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是三级层序边界的识别,以及它所包含的最大洪泛面、初次洪泛面和准层序是关键。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述其在钻井资料上的特征。
1.三级层序边界的识别(1)层序边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边界下伏层序的湖岸上超点向盆地中心迁移,其在钻井剖面中表现为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即浅水粗粒的沉积物逐渐覆盖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
(2)由于层序边界之下是高位体系域,水体有向上变浅的趋势,反映在粒度上一般是向上逐渐变粗。
而层序界面之上是低位或湖侵体系域,水体向上为变深的趋势,反映在粒度上为向上逐渐变细。
所以碎屑岩粒度由向上变粗至变细的转换面作为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3)层序界面上测井曲线组合形状反映的相序演变趋势发生转折。
在SP和RT测井曲线上,层序边界的下部一般是齿状的漏斗形,而边界的上面一般是倒置的漏斗形,所以边界一般是测井曲线幅度最大的位置。
(4)层序界面附近古生物化石的分异度和丰度显著降低,一般缺少水生生物化石,有时为无化石的“哑层”。
(5)在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时,地层的叠置方式由进积式向退积式转变的位置可以作为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6)层序界面附近沉积物的颜色.般为氧化色,例如褐色、棕色和棕红色等。
2.最大洪泛面的识别标志(1)在岩性录井剖面中,最大洪泛面一般发育在稳定的泥岩段或泥岩段的顶部和底部。
(2)最大洪泛面一般对应于常规总伽马删井曲线的峰值,而且应用特殊的伽马曲线,如铀、钍、钾以及他们的比率关系可以比较准确的识别最大洪泛面的位置。
—般最人洪泛面具有铀最高值(大于5ugg)和钍铀低值(小于2.5)的特征。
(3)从沉积物粒度演变看,最大洪泛向处于粒度最细的位置,其下粒度呈向上变细趋势,其上粒度呈向上变粗的趋势。
(4)从地层的叠置方式看,最大洪泛面处于退积式向进积式或加积式叠置方式转变的位置。
(5)测井曲线上,最大洪泛面一般处于sP曲线大段的泥岩基线或电阻率曲线的最低值。
3.初次洪泛面的识别标志初次洪泛面本区不明显,只在第四个层序中发育。
初次洪泛面可以通过地层的骨首方式、测井曲线的组合方式、相的叠置方式等来识别。
4.准层序划分准层序(即四级层序)是成因上有联系的多个岩层或岩层组组成的地层单元,地层规模相当于四级沉积旋回或砂层组,准层序部纵向上地层相对连续、无明显沉积间断。
海泛面作为准层序边界,反映了水深突然增加事件。
海泛而识别要综合以下因素:岩性突变,层厚突然增加或减少,可能的冲刷与侵蚀,层面附近出现丰富的海绿石、磷灰石、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生物扰动现象向下突然增加或减少.准层序的岩性与厚度变化在常规测井中都有显示,可以通过岩性测井与曲线形态分析来确定。
地球化学测井和成像测井能够识别海绿石和生物扰动的存在。
不同的准层序组类型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也有差异。
前积准层序组为一向上变粗的侧井组合,进积准层序组为一箱形的测井曲线组合,退积准层序组为一向上变细的测井组合。
三、利用测井曲线资料识别测井曲线在纵向分辨率高,且资料齐全,随着测井技术的提高,测井在层序边界上的识别越来越受到重视。
层序边界是一个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
层序边界的识别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找准边界,后面其它工作才有意义。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沉积间断,是一个较大波阻抗差的反射界面,基于此,在不同的测井曲线上,层序边界将会有其特定的响应,这就给我们利用测井曲线识别层序边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沉积同断或不整和面上、下地层产状通常不一致,在地层倾角测井曲线上有明显的反映,反过来,通过识别地层倾角侧井上矢量图模式的变化,也可以推断沉积间断或不整合面的存在。
下面从层序边界、最大洪泛面、初次洪泛面和准层序几个方面述其在测井曲线上的特征,以及用一些利用测井的技术去验证和评价。
测井曲线识别层序边界的方法:(1)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识别法;(2)声波时差识别法;(3)TOC识别法;(4)累计倾角识别法。
1.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识别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在层序边界附近有较大的变化,它们的幅度、形态和组合关系等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例如,自然电位的基线强烈偏移、视电阻率的突增或突减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层序边界的响应。
不同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不同的水深,必然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和层序特征的不同。
因此,利用这些曲线在垂向上不同的组合特点以及横向上的追踪对比,能较为准确地识别层序边界。
2.声波时差识别法沉积地层中的不整合在声波时差测井上的响应异常,此处所说的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在沉积上缺少连续性的特征,这种非连续性是由无沉积或剥蚀作用所致,是沉积盆地中构造抬升、湖平面下降的直接结果,不整合面对应于层序地层中的层序界面。
根据声波时差测井原理可知,声波时差是对沉积地层的岩性、物性、孔隙和裂缝中的流体性质等因素的综合响应。
不整合的形成将导致其中某些因素出现异常,从而使沉积地层的声波时差偏离正常趋势线,这是进行不整合或层序边界识别的理论基础。
在地层垂向剖面中,当这些因素发生异常时,声波时差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上述因素变化不是按正常趋势变化时,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将出现异常。
岩性对声波时差的影响明显,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为了消除岩性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口井中选择同一岩性作为研究对象,一般选用泥页岩。
对于泥岩,声波时差随深度增加,声波时差减小,存在一条趋势线。
Wyllie等人(1956)依据大量实验结果推断,在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隙固结地层中,孔隙度与传播时间之间存在着正比线性关系。
在此基础上,MagaraK(1976)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泥页岩在正常的压实情况下的声波时差与深度的关系式:式中,Δt—泥页岩在深度H处的传播时间;Δt0—外推出地表的传播时间;C—正常压实超势斜率H—埋深3.TOC识别法国外许多学者在岩心实测数据标定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来识别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和有机碳总量测定分析。
该方法是利用测井曲线重叠法,把刻度合适的孔隙度曲线(一般为声波时差曲线)叠加在电阻率曲线上,在富含有机质的细粒烃源岩中,两条曲线存在幅度差,定义为ΔlogR)。
其中其表达式为:式中,ΔlogR曲线幅度差;R实测地层电阻率;Rns非源岩泥岩电阻率;Δt实测地层孔隙度测井数值;Δtns非源岩泥岩孔隙度测井数值;K与孔隙度测井测量单位相关的比例系数。
在未成熟的烃源岩中,两条曲线分离的原因是由孔隙度曲线响应造成的;在成熟的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替代岩石孔隙中的水,导致电阻率增大,使两条曲线产生更大的差异(或幅度差)。
并且,在一般情况下ΔlogR与烃源岩中的有机碳总量(TOC)成正比关系。
沉积地层中的烃源岩发育程度和有机碳的丰度与层序地层格架存在紧密关系。
在层序地层学中,地层中有机碳总量(TOC)在垂向上的分布以周期性的形式出现。
TOC的峰值常与最大湖泛面对应,在此面之上,由于高位体系域较快的沉积物稀释作用使TOC减少,而在该面之下,由于湖侵体系域较高的沉积速率,TOC也要减少,沿最大湖泛面TOC增加。
基于此,可以利用测井资料来判定最大TOC的位置,也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最大湖泛面的位置。
可以进行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的划分。
4.累积倾角识别法常规地层倾角矢量图能识别出大的不整合面,但这种蝌蚪图较分散,也存在多解性,因此本文将介绍另一种倾角图—累计地层倾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