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合集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

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生吞活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

这种忽略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

由此可见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教学目标分层要求。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上不封顶”的目的,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满足。

二、教学内容分层渐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层次性,由浅入深、分层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

起点较低的同学教学指导要有所倾斜,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主要是应注意分层提问和分层练习。

三、教学形式分层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固定方式,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临时进行分层组织。

当需要全班进行交流时,就采取“全班式”的组织形式;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采取“小组式”的组织形式;当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时,就采取“自由式”的组织形式,让同一层次或同一兴趣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去。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量的类型题。

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学习兴趣。

优秀的⽼师往往都有⾃⼰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种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学数学⼆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学过了长⽅形等基础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观察⽐较⼀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引⼊线段,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

接着结合学⽣熟悉的物体,让学⽣明⽩直尺,⿊板的边以及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

通过⽐较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最后教学⽤直尺和其它合适的⼯具来画线段。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的年龄特征,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标: 1、知识⽬标:初步认识线段,理解概括线段的特点,学会画线段。

2、能⼒⽬标: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学⽣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发展学⽣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进⼀步增强学⽣的好奇⼼,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来主说是⽐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所以清晰地建⽴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线,长⽅形纸,⽔彩笔,直尺等。

⼆、说学⽣ ⼆年级学⽣还不能⽤完整的语⾔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定难度。

同时他们喜欢动⼿,有极强的好奇⼼和求知欲,这些⼜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感觉,强调学⽣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为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获得⼴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新理念。

所以本节课,我将以学⽣为主体,引导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要采⽤愉快教学法,体验感悟法,引导探究法,让学⽣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掌握新知,在实践中感知线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体验⾃主探究,合作交流,动⼿实践等学习⽅法,发挥学⽣的主体作⽤,让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9篇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五册教材p26——27《搭配中的学问》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第5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

配菜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方式,逐渐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星期一、三、五的3张菜单,每张菜单上均有几个荤菜和素菜,如果按一荤一素的方式搭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搭配的规律。

也可以先出示星期五的菜单,让学生一个荤菜一个素菜进行搭配,学生很可能出现遗漏和重复,激起学生寻求怎样搭配的方法和愿望。

然后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再出现星期一和星期三的菜单,由学生自主探索怎样有序思考,得出有几种搭配的方法。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设计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了,将知识融汇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有序思想,掌握关于搭配中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交流与讨论去解决问题。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为持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教师读书笔记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资料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所以,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我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资料,总是对自我的一次充电。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在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并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所以,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教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师今日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很多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明白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本____月____日和____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

数学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人、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数学学习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数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严密的思维和逻辑推理,通过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抽象思维、归纳推理等操作,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数学学习培养了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思维注重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建立逻辑关系、模型构建等方法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应用自如。

另外,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此外,数学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数学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思考,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并保持耐心和毅力,这种学习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发挥数学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小学低段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黄金期,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逐步拥有一双数学的慧眼,自觉地用数学分析理解现实世界。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生活本身是一个大的社会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可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组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形成数感意识。

教学一年级"生活中的数"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字"1到5"的含义,在交流中丰富拓展这些数的内涵。

活动一:讲一讲,和1到5有关的数学小故事。

出示快乐的家园的情境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数字讲述图中发生的故事,初步感知数字1到5的现实意义。

活动二:数一数,图片中物体的个数。

认一认对应的数字。

活动三:找一找,生活中的1到5。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对数字1到5的概念逐渐丰满起来,对数字在生活中的具体含义理解也更加深刻。

通过让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示,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丰富的活动拓展了学生对1到5的数感的建立。

二、体验、操作,增强数感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活动、探索的机会,并在活动、探索中注意引导交流。

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交流中,体验数感,加深数感。

比如,学过厘米后,让学生相互比高矮,用"谁比谁高多少厘米或谁比谁矮多少厘米"的形式来感受厘米;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在操场上走走、量量、测测,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量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站到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学过质量单位后,让学生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

新课改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改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1、新课改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力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数学课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3)个学段,即:(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

6、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请你具体说明是哪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7、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8、数学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讲座与质疑)9、数学课程总目标对学生“解决问题”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10、数学课标对第一学段认识图形与位置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什么?(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11、数学课标第一学段对“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12、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培训数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6篇

新课标培训数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6篇

新课标培训数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6篇很多时候,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通过总结工作心得,我们能够优化流程,提高整体效率和协作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课标培训数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标培训数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给每一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然后根据因数与倍数的特点组织游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

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我班有一批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如:好动、淘气、恶作剧等。

应培养他们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

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四、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意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2013年的数学试题在取材上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课程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背景,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应用性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背景新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1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带进课堂。

“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学校篮球赛场次设置及同学间互赠贺年卡”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圆的认识(一)1.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引入,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游戏怎样才公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套圈游戏的公平性”“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能培养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圆的认识(二)1.通过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利用经验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特征。

2.教学时,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

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统计对称轴数量的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3欣赏与设计1.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而且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时,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因此,在认识圆后,学习“欣赏与设计”的内容,教学中要给予充分地重视。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其实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

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圆的相关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周长”的内涵,并具有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经验,而且接触过一些转化的数学思想,这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八个有效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八个有效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八个有效方法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

有趣的数学学习经历将会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以下是八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制定有趣的数学游戏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老师和家长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如数学迷宫、数学趣味竞赛等。

这些游戏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二、实际应用数学技能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将数学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际的例子,例如购物时计算价格和找零、制作数学手工艺品等,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关注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还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教师和家长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让他们欣赏数学中的精致和对称。

例如,通过展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艺术品以及自然界中的数学奇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引导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自主探索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五、巧妙运用数学工具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工具,如拼图、智力玩具、数学游戏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这些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索数学的奥秘。

六、鼓励合作学习数学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学生可以共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相互鼓励与学习,共同成长。

七、开展数学竞赛组织数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教师和家长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竞赛,参赛学生可以在竞赛中体验到数学的挑战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八、注重鼓励和认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认可非常重要。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完整版四篇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完整版四篇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完整版四篇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完整版篇1今天我听了一节马铜雯老师的数学课,她讲授的是一年级的连加。

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再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课堂上马老师亲切的话语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也特别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值得我学习。

特别是用故事《熊出没》中熊大和熊二射击比赛来引入所要讲的连加,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更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教学。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总结自己的计算方法。

老师及时给与表扬,这样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第三、讲清重点,突出难点。

在讲解1+2+4=7中给学生强调,1、2、4是加数,7是和,在这个算式中可以先算1加2,再算3加4等于7,也可以先算1加4,再算5加2等于7。

然后然后学生观察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还有就是加数中有零的连加,只把两个数相加,零可忽略不计,这就突出了难点。

第四,注重反复练习。

数学就是要多练,在练中掌握技巧。

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第五,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

我表扬,谁坐得好。

学生回答:我坐得好,表扬表扬自己,夸夸自己等。

这使得孩子们不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又巧妙的维持了课堂纪律,因为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他的注意力就只几分钟,要在这短短几分钟内达到应有的效果是很不容易的.。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上课时,马老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在这节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虽然你说得不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学反思

1 数一数1. 设计本节课,尽量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自主探索知识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让课堂上的数学尽量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2 认识更大的数1. 设计本节课时,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借助实物进一步理解千、万、十万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借助计数器强化数感。

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拨珠、数数,进一步理解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抽象化,利用想象理解一亿的意义。

2. 在建立了“十万、一亿”的表象后,就要学习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记数法、数位分级等知识,让学生通过举例、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人口普查1. 本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和前面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联系、转化,因为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教师在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旧知,让他们自觉把旧知和新知进行疏通,这样就能主动、轻松地用旧知来建构新知。

2. 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出读法和写法。

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好得多。

4 国土面积1. 本节课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

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让主题情境贯穿始终,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

2. 教学中,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这样,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得轻松自由。

3. 人性化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

5 近似数1. 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2. 先通过利用数轴,让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四舍五入法;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6篇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6篇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6篇《位置与方向》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这节课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7、18页《位置与方向》中的例1。

二、学情分析:本课“确定位置”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

三、设计理念:这节课的设计以“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理念,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上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体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应用意识,体现“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教学流程: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探索——交流——结论。

围绕这根主线,我设置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此环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情境图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了解公园定向运动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从图上发现问题————如何确定1号点的位置?这样设计,就充分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探究1号点的位置。

学生通过思考根据已有经验,自己就能找到初步的确定方法,即找到观测点,建立方向标,接着学生会从实践中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方位,不能描述1号点的位置,怎么办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出不能只用方向或距离来确定物体位置的认知冲突,也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其中,探究1号点的方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此处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找到了确定物体方向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示范,突破了难点,学生学会了用偏角度来描述一个物体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例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例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例15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

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

(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

“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

”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

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

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感悟“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关键词:感悟价值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

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必要。

就内容来说,“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有价值的数学具体还表现为具备下列特性:1.趣味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仍占有相当显著的位置,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也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科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几乎都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的。

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说明解释以使学生理解的明明白白,学生的最佳状态则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例题、示范、讲解,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是听讲、记忆、练习。

尤其在数学课中,人们相当重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为了严密、完整,不产生歧义,常常用大量的文字表述某个概念。

结果,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难学的,成为学生们对数学的普遍认识。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有价值的数学”首先应是能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即具有趣味性。

新数学课程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一种教学真有趣,我就要学习数学的心理。

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学生:“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表示什么意思。

”又如:学完“10内各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

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从对自己的座位表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从中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所在。

2.生活性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同鸣。

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教师在开始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知识时,可以提出一个涉及统计且需要合作才能回答的问题。

比如:“我们班想在元旦购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开一个联欢会,应该买些什么水果?要买多少才合适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孩子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统计方法,进而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又如:一名身高1.4米的学生在一个平均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水深1.2米”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是单纯的计算无法解决的,只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有价值的数学在学习内容上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重要之处。

每一个教学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体验。

例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可紧密联系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创设出“一个橡皮擦0.3元,一本练习本0.45元,一付三角板0.54元,一支彩色笔0.9元,一支自动铅笔1.35元,如果你有2.7元,要买其中一种物品,算一算能买多少”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算的?于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很快探索出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个性性“有价值的数学”在解题策略、方法上更多的体现出个性性。

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___,___,___。

我们(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可以给予肯定。

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3)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突出其个性性,这种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价值。

但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例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264+678这一类多位数加法中,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由于三年级学生对数的组成比较熟悉,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结果出现六七种算法。

①264+700-22②264+680-2③200+600+64+78④260+670+4+8⑤200+600+60+70+4+8⑥列竖式从个位加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也就鼓励学生各取所好,布置几道课堂作业,却发现有些思维稍慢的学生,提笔不知所措,不得不东张西望,跟着做得快的同学写计算过程。

一堂计算课就这样结束。

对于这样的教学你认可吗?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前边有一条沟,下面架着桥,我们是可以领着学生从桥上过去的,可我们因为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当出现学生非要去钻那条沟时,而我们就让他(们)钻到沟里去了。

那对于《课标》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我们怎如何理解?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优的算法?笔者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角度提出的。

为此,数学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优或较优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

教师要做的仅仅是如何从学生的算法恰当好处地做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算法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优或较优,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自我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真正是数学体现价值的魅力所在!4.文化性《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层面来讲,文化性也是有价值数学的重要特性。

当今世界,数学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学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数学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但是,正是人们越来越需要数学的时代,数学却越来越难被人们理解、接受,审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由“开放”走向“封闭”,是十分可悲的现象;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更是严重的错误;让学生学习毫无“应用”之言的“数学”,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价值。

我们知道,“数学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经历”和“体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但是,在我国数学教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把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现实隔离开来,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课堂里,去研究一些“纯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严重地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实际脱节,不仅感受不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体验不到数学的价值,而且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甚至厌倦数学,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悲的现象吗?数学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的一个体系。

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规定中的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

鉴于此,现代小学数学教育呼唤回归生活,强调数学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已成为时代的一种呼声。

我们知道,“文化的核习是价值观的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实践和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从而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0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小朋友“放飞小鸟”的情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一只小鸟也没有用‘0’来表示”,同时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例如:在“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妈妈从超市买回一些食品(有熟食、水果、饮料……),请你帮妈妈分一分,并放在相应的地方。

于是学生要先调查,看看自己家冰箱里面放什么物品?食品柜里放什么物品……然后再尝试分一分,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分类”知识,而且达到了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5.后继性有价值的数学从教材体系上更加突出体现为对后继学习有用性(有价值)上,即具有后继性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