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鉴赏课——带领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内容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们要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耳朵成为音乐的耳朵。为音乐的耳朵创设“乐场”,如何来培养学生一种鉴赏能力,都强调了听。音乐鉴赏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这种感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感受、想象,即是表现音乐,而不是肢解、解释音乐。总之,鉴赏教学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以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为目标的,从音乐课特点出发,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的。也就是一句话: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把音乐还给音乐欣赏!前提是:我们要在音乐鉴赏课上带领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引导鉴赏培养习惯
明确音乐鉴赏课的目的我认为,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体验到音乐的快乐和灵感、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这应是音乐鉴赏的最主要目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听觉让人与音乐有了“第一次的接触”。但是音乐欣赏不同于文学欣赏和美术欣赏,它必须也只能是以听为主。而视觉、触觉与听觉的结合,只能是恰到好处,为“听”、“多听”、“好听”、“听懂”这一主题服务。然而,让学生机械地听,不但不能使学生听懂音乐,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们要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耳朵成为音乐的耳朵。为音乐的耳朵创设“乐场”,如何来培养学生一种鉴赏能力,都强调了听。听的重要性。有
的老师要求大家打拍子,在打拍子的过程当中,强调学生投入,去体验音乐表现要素;有的老师非常讲究要听,音色的差异,配器的不同等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很重要,教师可以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聆听欲望;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验,比较,合作)启发学生的兴趣。确实,听是非常重要的。音乐鉴赏讲究要培养音乐的耳朵。
一、重视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们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让学生来"解释"这段音乐的意思,这种现象正代表了时下一些老师欣赏教学中喜欢“解释”、“图解”音乐的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音乐的不确定性与非语意性。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任何一种情感体验假如我们用理性的语言对其加以阐述,必将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甚至是阐述得越多越苍白。音乐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况且,教师感受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孩子们虽小,感受到的却有可能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当然,这些画面也不是全无用处,可作为提示或假设中的一种,但它的出示时间应在孩子们没有顾忌地各抒已见后,作为音乐欣赏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听为主要手段对音乐的感悟过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使同学们认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学生走进音乐
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
音乐鉴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音乐鉴赏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这种感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感受、想象,即是表现音乐,而不是肢解、解释音乐。总之,鉴赏教学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以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为目标的,从音乐课特点出发,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的。也就是一句话: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把音乐还给音乐欣赏!
二、关注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要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第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环境能影响对音乐的学习;为了培养“聆听”的习惯,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聆听”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它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可以给予学生“聆听”的心情;教室中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的挂图可以引发学生“聆听”的兴趣;而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及其它当今音乐教学中所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则可以提高学生“聆听”的质量。第二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现在
很多孩子对音乐的认识就是一些流行音乐,但是那些并不能真正的引领孩子们真正的走进音乐的世界,那就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多给学生指引,搜集各方面的与课堂挂钩,又能引起孩子们兴趣的音乐和音乐故事等等、给他们一些自由的聆听音乐的状态。“聆听”习惯的养成,仅仅使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还是不够的,因为“聆听”不仅仅是倾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聆听”习惯的培养和“聆听”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培养“聆听”音乐的能力。
以上所述学生在“聆听”路径中的周而复始实际上也是在积累对作品感知、体味的经验,实践着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既是对音乐作品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音乐欣赏心理的反映过程,即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当然培养音乐的耳朵还离不开平时长期的音乐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平时的音乐知识教学也很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聆听”习惯的同时要遵循音乐欣赏心理反应过程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聆听”层次的不断提高。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即从愿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使学生逐渐地由低层次的直觉“聆听” 向高层次的情感“聆听”、理智“聆听”发展,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将聆听音乐与学习内容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联系起来,带着问题去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师生的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的他就会慢慢的喜欢上音乐,从而有一个好的聆听习惯。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情”。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课中的有利时机,精心设计,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地演唱,甚至可以由师生对唱来培养学生情感。请相信,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
三、重视教学内容和知识之间的巧妙衔接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和知识之间的巧妙衔接。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取,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个环节自如地过度,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蕴涵美好的寓意,抒发温馨的心曲,衬托美丽的梦幻,展现炽热的情怀。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