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康复科】 ppt课件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抗痉挛
本体感觉抑制技术:
① 轻柔挤压关节; ② 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
③ 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
④ 缓慢转动体位; ⑤ 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 ⑥ 肌肉持续牵伸; ⑦ 远端固定、近端运动;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抗痉挛
PNF技术-节律性启动
方 法:在选择靶原动肌及运动方向后,依次进行 如下运动:数次被动运动、利用病变较轻肢体或 借助滑轮重锤系统等器械予以患肢数次主动 -辅助 运动、患者尝试性主动运动、成功后的轻抗阻运 动 作 用:改善靶原动肌的定向和发起运动的能力, 尤其适用于存有僵硬或严重痉挛的患者
增加肩后伸
牵张肩前屈肌群
患者背对桌子而坐 牵拉侧上肢后伸,手放在桌子上,伸肘、非 牵拉侧手放在肩部,身体向前并向下运动。
增加肩外展
牵张肩内收肌群 患者坐在桌旁,牵拉侧上肢放在桌上,伸肘,前臂旋前,非牵拉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 体向下及桌子方向倾斜。
增加肩旋转
牵张肩内旋肌群 患者坐在桌旁,牵拉侧上肢放在桌上,屈肘,牵拉外旋肌时,肩内旋,前臂掌面向桌面 运动。牵拉内旋肌群时,前臂掌面离开桌面。
扶墙屈肘牵拉:
双手平放墙上,上身向前,同时屈肘,借助上身重量达到牵拉 目的。
伸肘分离牵拉:
患者背向床头,双手握住扶手。伸肘,上身向前,借助上身重
量牵拉屈肘肌群。
扶墙伸肘下蹲:
侧对墙壁站立,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平放墙上,下蹲并伸肘。
悬吊伸肘牵拉:
双手握住单杠,双足悬吊,借助身体重量牵拉肘部肌肉。
头颈部
胸骨柄
拇 指
控 制 关 键 点 抗 痉 挛
肩部
抗痉挛体位摆放训练技术PPT课件
02 抑制性神经元活动
通过激活抑制性神经元,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 释放,降低肌肉紧张度。
03 大脑可塑性
通过反复刺激和训练,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重组 和优化,提高抗痉挛能力。
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肌肉拉伸
通过拉伸痉挛肌肉,改善 肌肉长度和张力,减轻肌 肉紧张和疼痛。
姿势稳定性增强
通过改善姿势稳定性,减 少因姿势异常引起的肌肉 紧张和痉挛。
下肢伸直并拢或稍分开。
侧卧位摆放
患者侧卧于床上,头部用薄枕支 撑,双上肢自然屈肘置于胸前或 轻放于腹部,双下肢自然屈髋屈
膝或稍分开。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的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张力增高和震颤等原因导致姿势异常和平衡障碍。通过抗痉挛体位摆放训 练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姿势和平衡能力。具体方法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的摆放训练。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皮肤破损
关节脱位
呼吸不畅
其他并发症
为避免皮肤破损,应定期检查 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 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或摩 擦。如出现破损,应及时清洁 伤口并涂抹药膏以促进愈合。
在摆放体位时,要特别注意保 护关节的稳定性,避免过度牵 拉或外力冲击。如发生关节脱 位,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处 理。
02 促进神经康复
该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促进神经 系统的康复,对于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 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03 预防并发症
合理的体位摆放能够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 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痉挛的定义和影响
痉挛的定义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的不自主收缩,表现为肌肉僵硬、 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抗痉挛体位摆放 训练技术
汇报人:xxx
通过激活抑制性神经元,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 释放,降低肌肉紧张度。
03 大脑可塑性
通过反复刺激和训练,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重组 和优化,提高抗痉挛能力。
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肌肉拉伸
通过拉伸痉挛肌肉,改善 肌肉长度和张力,减轻肌 肉紧张和疼痛。
姿势稳定性增强
通过改善姿势稳定性,减 少因姿势异常引起的肌肉 紧张和痉挛。
下肢伸直并拢或稍分开。
侧卧位摆放
患者侧卧于床上,头部用薄枕支 撑,双上肢自然屈肘置于胸前或 轻放于腹部,双下肢自然屈髋屈
膝或稍分开。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的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张力增高和震颤等原因导致姿势异常和平衡障碍。通过抗痉挛体位摆放训 练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姿势和平衡能力。具体方法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的摆放训练。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皮肤破损
关节脱位
呼吸不畅
其他并发症
为避免皮肤破损,应定期检查 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 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或摩 擦。如出现破损,应及时清洁 伤口并涂抹药膏以促进愈合。
在摆放体位时,要特别注意保 护关节的稳定性,避免过度牵 拉或外力冲击。如发生关节脱 位,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处 理。
02 促进神经康复
该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促进神经 系统的康复,对于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 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03 预防并发症
合理的体位摆放能够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 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痉挛的定义和影响
痉挛的定义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的不自主收缩,表现为肌肉僵硬、 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抗痉挛体位摆放 训练技术
汇报人:xxx
肌痉挛及处理ppt课件
• 但是3个月后治疗效果减弱 时可以重复注射,以保持治 疗效果。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
• 药物注射后要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运动, 也可以采用电刺激,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内 化(internalization),更好地发挥作用。
• 常规康复训练是增强肌肉痉挛治疗效果的 重要措施,包括肌力训练、牵伸训练、其 它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等。
痉挛的治疗
• 1、治疗目的 :缓解肌痉挛,提高或恢复患 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痉挛的治疗
• 2. 治疗方法 (1) 解除诱因 :一些痉挛与各种外界刺激有关, 因此在治疗前要尽量消除诱发肌痉挛的因素,如 发热、结石、尿路感染、压疮、疼痛、便秘和加 重肌痉挛的药物等。通常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 有明显减轻。
进展期等。
痉挛肌
22
28/85
痉挛的治疗
• (4)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被 动运动和按摩等手法治疗。
• ① 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 制作降低肌痉挛。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 头肌的主动和抗阻收缩;
• ② 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 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肌张力;
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
• 10~500 U • 最大剂量6U/kg。单点最大剂量<50
U • 儿童:最大剂量12 U/kg? • 与肌肉体积的关系? • 与痉挛程度的关系? • 儿童为何需要更大的剂量?
穿刺技术
• 电刺激 • 肌电图EMG • 超声引导技术 • CT/MRI引导技术 • 手触摸定位
注射定位
痉挛的治疗
• 2. 治疗方法
• (2) 姿势和体位 :某些姿势和体位可减轻肌痉挛。 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良姿体位,可 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 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可 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也 可减轻下肢肌痉挛。脑瘫患儿的正确抱姿等。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
• 药物注射后要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运动, 也可以采用电刺激,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内 化(internalization),更好地发挥作用。
• 常规康复训练是增强肌肉痉挛治疗效果的 重要措施,包括肌力训练、牵伸训练、其 它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等。
痉挛的治疗
• 1、治疗目的 :缓解肌痉挛,提高或恢复患 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痉挛的治疗
• 2. 治疗方法 (1) 解除诱因 :一些痉挛与各种外界刺激有关, 因此在治疗前要尽量消除诱发肌痉挛的因素,如 发热、结石、尿路感染、压疮、疼痛、便秘和加 重肌痉挛的药物等。通常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 有明显减轻。
进展期等。
痉挛肌
22
28/85
痉挛的治疗
• (4)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被 动运动和按摩等手法治疗。
• ① 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 制作降低肌痉挛。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 头肌的主动和抗阻收缩;
• ② 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 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肌张力;
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
• 10~500 U • 最大剂量6U/kg。单点最大剂量<50
U • 儿童:最大剂量12 U/kg? • 与肌肉体积的关系? • 与痉挛程度的关系? • 儿童为何需要更大的剂量?
穿刺技术
• 电刺激 • 肌电图EMG • 超声引导技术 • CT/MRI引导技术 • 手触摸定位
注射定位
痉挛的治疗
• 2. 治疗方法
• (2) 姿势和体位 :某些姿势和体位可减轻肌痉挛。 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良姿体位,可 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 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可 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也 可减轻下肢肌痉挛。脑瘫患儿的正确抱姿等。
面肌痉挛的治疗PPT课件
Hosoya 评分标准表
评分大于或等于1.5有绝对手术指征
可编辑课件PPT
13
MR体位及评分 轴面 1.0
0.5 0.0 冠状面 1.0 0.5 0.0
Hosoya标准
改良Hosoya标准
血管位于脑桥外侧缘 内侧
血管与脑桥外缘相接 触 未发现血管
血管位于脑桥外侧缘 内侧或骑跨于面神经 根部
血管与脑桥外缘或面 神经根部相接触
(2)血管压迫类似于“点燃”机制,导致面 神经运动核兴奋性增高。
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提示,面神经运动
核兴奋性增高可能是HF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
理基础。
可编辑课件PPT
4
三、解剖学基础
Rhoton将CPA区血管神经复合体分为上、中、下三对血 管神经复合体:
1、上血管神经复合体 三叉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可编辑课件PPT
10
六、面肌痉挛患者的检查及术 前评估
1、检查
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对面 肌痉挛者进行面神经检查,发现患侧面神 经REZ 附近存在迂曲的血管压迫神经。其 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94.1%。
可编辑课件PPT
11
Hale Waihona Puke 编辑课件PPT122、Hosoya 评分 MR不同扫描体位面神经Hosoya 与改良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可编辑课件PPT
17
(2)改良MVD手术
减压术中强调充分隔离血管和神经, Telflon片从神经和血管之间插入后一定要 包绕神经或血管l周.最好是包绕神经根受 刺激压迫的“敏感区”,包绕后需固定,
也称为“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漆松涛 等用钛夹固定Telflon片,不仅牢固,而且 对以后CT和MRI检查的图像无干扰伪影,并
评分大于或等于1.5有绝对手术指征
可编辑课件PPT
13
MR体位及评分 轴面 1.0
0.5 0.0 冠状面 1.0 0.5 0.0
Hosoya标准
改良Hosoya标准
血管位于脑桥外侧缘 内侧
血管与脑桥外缘相接 触 未发现血管
血管位于脑桥外侧缘 内侧或骑跨于面神经 根部
血管与脑桥外缘或面 神经根部相接触
(2)血管压迫类似于“点燃”机制,导致面 神经运动核兴奋性增高。
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提示,面神经运动
核兴奋性增高可能是HF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
理基础。
可编辑课件PPT
4
三、解剖学基础
Rhoton将CPA区血管神经复合体分为上、中、下三对血 管神经复合体:
1、上血管神经复合体 三叉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可编辑课件PPT
10
六、面肌痉挛患者的检查及术 前评估
1、检查
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对面 肌痉挛者进行面神经检查,发现患侧面神 经REZ 附近存在迂曲的血管压迫神经。其 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94.1%。
可编辑课件PPT
11
Hale Waihona Puke 编辑课件PPT122、Hosoya 评分 MR不同扫描体位面神经Hosoya 与改良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可编辑课件PPT
17
(2)改良MVD手术
减压术中强调充分隔离血管和神经, Telflon片从神经和血管之间插入后一定要 包绕神经或血管l周.最好是包绕神经根受 刺激压迫的“敏感区”,包绕后需固定,
也称为“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漆松涛 等用钛夹固定Telflon片,不仅牢固,而且 对以后CT和MRI检查的图像无干扰伪影,并
电抽搐痉挛治疗ppt课件
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判断(相对和绝对)
21
Contraindication
✓ > 50岁,<14岁
✓ T>37.5°C,P>120 bpm <50 bpm, BP>150/100mmHg <90/50mmHg
✓ 急性全身性感染疾病和未治愈的化脓疾病. ✓ CNS疾病:如脑病和脑血管病. ✓ 心血管病:如高血压,主动脉瘤,血栓或栓塞性静脉炎. ✓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气肿,严重肺结核,支气管炎. ✓ 骨关节病:关节运动障碍,骨质疏松,有骨折史者. ✓ 内分泌疾病: DM,甲亢. ✓ 严重青光眼和视网膜剥离. ✓ 妊娠 ✓ 明显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 应用利血平等对循环呼吸中枢系统有抑制作用药物者.
19
(三)MECT的病人条件(适应症、禁忌 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的支气管炎、哮喘、咯血、 重症肺结核
急性全身感染 骨关节 疾病 严重肝、肾及内分泌疾病,严重营养不良, 电解质
紊乱 严重的青光眼及视网膜病变 孕妇 正在服用中高剂量的精神活性药物及其他对呼吸循
环中枢有抑制的药物
20
其他文献资料
4
MECT治疗的机理
人为地给予大脑一个足以使有效数量神经元去极化的电刺激, 使大脑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抑制大脑异常活动,使体内去甲 肾上腺素合成与摄取增加,提高对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敏感性。 对多巴胺能递质系统也有若干影响,从而使精神症状消失(张 明园,2001)。
治疗对激素的释放具有选择性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应激所导致 的垂体或下丘脑各种激素的全面释放。MECT的作用可能是多 方面的,是对多受体的全面即刻协同作用,使中枢神经递质系 统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以此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故对各类精 神障碍均有疗效(黄文升等,2004)。该治疗机制对神经内分 泌的影响复杂,它可能反向揭示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但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21
Contraindication
✓ > 50岁,<14岁
✓ T>37.5°C,P>120 bpm <50 bpm, BP>150/100mmHg <90/50mmHg
✓ 急性全身性感染疾病和未治愈的化脓疾病. ✓ CNS疾病:如脑病和脑血管病. ✓ 心血管病:如高血压,主动脉瘤,血栓或栓塞性静脉炎. ✓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气肿,严重肺结核,支气管炎. ✓ 骨关节病:关节运动障碍,骨质疏松,有骨折史者. ✓ 内分泌疾病: DM,甲亢. ✓ 严重青光眼和视网膜剥离. ✓ 妊娠 ✓ 明显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 应用利血平等对循环呼吸中枢系统有抑制作用药物者.
19
(三)MECT的病人条件(适应症、禁忌 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的支气管炎、哮喘、咯血、 重症肺结核
急性全身感染 骨关节 疾病 严重肝、肾及内分泌疾病,严重营养不良, 电解质
紊乱 严重的青光眼及视网膜病变 孕妇 正在服用中高剂量的精神活性药物及其他对呼吸循
环中枢有抑制的药物
20
其他文献资料
4
MECT治疗的机理
人为地给予大脑一个足以使有效数量神经元去极化的电刺激, 使大脑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抑制大脑异常活动,使体内去甲 肾上腺素合成与摄取增加,提高对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敏感性。 对多巴胺能递质系统也有若干影响,从而使精神症状消失(张 明园,2001)。
治疗对激素的释放具有选择性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应激所导致 的垂体或下丘脑各种激素的全面释放。MECT的作用可能是多 方面的,是对多受体的全面即刻协同作用,使中枢神经递质系 统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以此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故对各类精 神障碍均有疗效(黄文升等,2004)。该治疗机制对神经内分 泌的影响复杂,它可能反向揭示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但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肌痉挛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张力型α神经元轴突传导速度慢,支配红肌纤维, 维持肌张力,作用于张力性牵张反射;
位相型α神经元轴突传导速度快,支配白肌纤维, 快速收缩肌肉,作用于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 射)。
37
γ运动神经元
略小些,其轴突止于肌梭内肌。其发出的纤维进 入前根,参与肌张力的维持和腱反射。
静态型(static)和动态型(dynam ic)
23
静态因素
UMN的血管弹性、肌肉 和其它软组织弹性
导致活动阻力的肌肉 非反射性活动
运动动作延长导致肢体 僵硬度
慢性肌肉痉挛导致僵硬 和挛缩
僵硬和挛缩导致张力
慢性痉挛肌阻力可由于:
弹力成分 (如:肌肉 横桥的肌纤蛋白/肌凝 蛋白)
弹力因素 (如:肌肉 纤维硬化和肌肉萎缩)
24
并发症
快速牵张时,膝反射激活,单突出反射, 通过Ia传入,a运动神经元激活
正常运动牵张反射被抑制,高尔基器兴奋 拮抗肌抑制主缩肌限制肌肉收缩
31
牵张反射
肌紧张
a——梭外肌,快肌, Ia类纤维
腱反射
r——梭内肌,慢肌, II类纤维。控制肌肉
最后公路原则: r环路
长度,感受器敏感。
Ib类纤维,维持张 力高、兴奋高、突触
牵张反射增强 下肢屈肌反射释放 手指丧失灵活性 肢体无力
8
UMN临床表现
异常姿势 异常运动模式 屈肌痉挛 伸肌痉挛 肌肉张力增加 僵硬 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
(痉挛)
痉挛性肌张力过高 协同运动 Babinski征 皮运动反射亢进 剪刀现象 挛缩 缓慢、用力、不协调
运动
53
患者评估
常见于 腓肠肌G/S + 胫前 肌TA 腓肠肌G/S + 胫后 肌TP 其它相关肌肉 (伸拇长肌EHL, 屈 趾长肌FDL)
位相型α神经元轴突传导速度快,支配白肌纤维, 快速收缩肌肉,作用于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 射)。
37
γ运动神经元
略小些,其轴突止于肌梭内肌。其发出的纤维进 入前根,参与肌张力的维持和腱反射。
静态型(static)和动态型(dynam ic)
23
静态因素
UMN的血管弹性、肌肉 和其它软组织弹性
导致活动阻力的肌肉 非反射性活动
运动动作延长导致肢体 僵硬度
慢性肌肉痉挛导致僵硬 和挛缩
僵硬和挛缩导致张力
慢性痉挛肌阻力可由于:
弹力成分 (如:肌肉 横桥的肌纤蛋白/肌凝 蛋白)
弹力因素 (如:肌肉 纤维硬化和肌肉萎缩)
24
并发症
快速牵张时,膝反射激活,单突出反射, 通过Ia传入,a运动神经元激活
正常运动牵张反射被抑制,高尔基器兴奋 拮抗肌抑制主缩肌限制肌肉收缩
31
牵张反射
肌紧张
a——梭外肌,快肌, Ia类纤维
腱反射
r——梭内肌,慢肌, II类纤维。控制肌肉
最后公路原则: r环路
长度,感受器敏感。
Ib类纤维,维持张 力高、兴奋高、突触
牵张反射增强 下肢屈肌反射释放 手指丧失灵活性 肢体无力
8
UMN临床表现
异常姿势 异常运动模式 屈肌痉挛 伸肌痉挛 肌肉张力增加 僵硬 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
(痉挛)
痉挛性肌张力过高 协同运动 Babinski征 皮运动反射亢进 剪刀现象 挛缩 缓慢、用力、不协调
运动
53
患者评估
常见于 腓肠肌G/S + 胫前 肌TA 腓肠肌G/S + 胫后 肌TP 其它相关肌肉 (伸拇长肌EHL, 屈 趾长肌FDL)
痉挛的康复治疗PPT课件
05
痉挛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原则
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安全性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疲劳、避免使用暴力、注意姿势和体位、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
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Bobath疗法
通过控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姿势和 运动的发展。
Rood疗法
通过刺激皮肤、关节和肌肉等感觉器官,促 进运动功能和姿势的改善。
06
痉挛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痉挛的措施和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增强身体免疫 力。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减少血管痉 挛的风险。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减少痉挛发生的 可能性。
痉挛患者的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
康问题。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 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
畅。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素
质。
心理调适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 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
痉挛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提升
心理支持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 量或更换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应保持积极 配合,按时服药,不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常用的痉挛治疗药物
口服药物
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 适用于轻中度痉挛患者。
注射药物
如肉毒素、苯酚等,适用 于重度痉挛或口服药物无 效的患者。
面肌痉挛讲课PPT课件
痉挛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面肌 痉挛,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
择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 冷水等刺激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牙周 炎等炎症刺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在疾病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冷水 等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激动和 过度疲劳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患者 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需求和 困难。
教授应对策略:指导患者进行放 松训练、情绪调节等方法,提高 应对能力。
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关心、 理解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提供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 朋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减轻 孤独感。
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了解面肌痉挛: 了解疾病的症状、 病因和治疗方法, 以减轻焦虑和恐 惧。
单击
面肌痉挛的治疗 方法
面肌痉挛的康复 训练
面肌痉挛的概述
面肌痉挛的预防 和日常护理
面肌痉挛患者的 心理支持
定义和症状
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快 速、不规则的肌肉收缩
面肌痉挛是一种面部肌肉不 自主抽搐的疾病
发病部位通常在眼睑、嘴角 等面部肌肉
症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严 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病因和病理机制
手术治疗:包括微血管减压 术和面神经梳理术等手术治
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癫痫药物 和镇静剂等药物治疗面肌痉 挛
最新技术:如面肌痉挛的电 生理监测技术、面肌痉挛的
神经调控技术等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药物治疗:寻找更安全、有效的 药物,以减轻面肌痉挛症状。
神经调节技术:利用神经调节技 术,如电刺激等,对面肌痉挛进 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面肌 痉挛,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
择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 冷水等刺激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牙周 炎等炎症刺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在疾病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冷水 等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激动和 过度疲劳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患者 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需求和 困难。
教授应对策略:指导患者进行放 松训练、情绪调节等方法,提高 应对能力。
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关心、 理解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提供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 朋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减轻 孤独感。
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了解面肌痉挛: 了解疾病的症状、 病因和治疗方法, 以减轻焦虑和恐 惧。
单击
面肌痉挛的治疗 方法
面肌痉挛的康复 训练
面肌痉挛的概述
面肌痉挛的预防 和日常护理
面肌痉挛患者的 心理支持
定义和症状
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快 速、不规则的肌肉收缩
面肌痉挛是一种面部肌肉不 自主抽搐的疾病
发病部位通常在眼睑、嘴角 等面部肌肉
症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严 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病因和病理机制
手术治疗:包括微血管减压 术和面神经梳理术等手术治
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癫痫药物 和镇静剂等药物治疗面肌痉 挛
最新技术:如面肌痉挛的电 生理监测技术、面肌痉挛的
神经调控技术等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药物治疗:寻找更安全、有效的 药物,以减轻面肌痉挛症状。
神经调节技术:利用神经调节技 术,如电刺激等,对面肌痉挛进 行治疗。
胃痉挛演示ppt课件
VS
心理支持
胃痉挛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对患者康复非常重要。心理 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和压力,增强信心和积极应对疾病的能力 。
谢谢聆听
选择易消化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 的食物,如粥、面条、蒸 蛋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 椒、咖啡、冷饮等。
生活习惯预防
注意保暖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 意腹部保暖,避免胃肠道受寒冷刺激 。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导 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引发胃痉挛。
04
03
06 胃痉挛的康复与随访
康复期生活指导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 、油腻、咖啡因等。增加高纤维 食物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
类。
生活方式改善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 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 步、瑜伽等,以缓解压力和促进
消化。
应对压力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如通过冥想 、呼吸练习、心理咨询等方式减 轻精神负担,有助于缓解胃痉挛
胃痉挛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胃痉挛概述 • 胃痉挛的鉴别诊断 • 胃痉挛的治疗方法 • 胃痉挛的预防措施 • 胃痉挛的并发症及风险 • 胃痉挛的康复与随访
01
胃痉挛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胃痉挛定义
胃痉挛是指胃部肌肉异常收缩,导致 胃壁血管受压、缺血,进而引发疼痛 的一种
严重后果
胃穿孔可能导致急性腹 膜炎,危及生命。
营养不良或贫血
营养吸收障碍
胃痉挛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 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痉挛的治疗(一)1
痉挛的病理和病生理基础
定义 运动的基本单元:骨关节、肌肉、神经(控制) 肌肉的功能:固定关节、驱动肢体 肌肉功能障碍:无力/麻痹、痉挛/挛缩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运动控制障碍
*脑卒中、脑意外、脑瘫、脊髓损伤等 运动控制障碍的病理/病生理基础:肌肉张力和
收缩异常 功能问题:活动、生活自理、社会参与障碍 2
有学者提出: *痉挛是由脊髓前角细 胞的α运动细胞功能 所致。 *强直是由γ运动神经 元亢进所致。
12
γ和α运动神经元联合机制
也有学者提出γ运动神经元向侧方发芽致锥 体束纤维变性消失的α运动神经元接合部, 从而增加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传入,形成 肌痉挛。
13
突触前抑制减弱学说
Delwaide提出肌痉挛的原因在于突触前抑制 的减弱。
γ运动神经纤维有相动型γ运动纤维支配相动型核 袋纤维,紧张型γ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张力型核袋纤 维和核链纤维。 ⑴相动型核袋纤维针对肌梭的牵张而起反应使形 成迟缓状态,调整牵张反射。 ⑵张力型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总是保持一定的活 动,控制紧张性反射。
11
α运动神经元亢进学说
α运动系统是从中枢 直接与α运动细胞相 连接,控制其肌肉。
上级中枢通过锥体外系的网状脊髓束影响 Renshaw细胞。
15
痉挛的常见诱因
快速关节活动 各种疼痛 各种情绪激动和紧张 各种内脏器官疾病的发作 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 便秘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6
痉挛的部位分类
全身性(四肢均有) 区域性(大的神经支配) 居灶性(单个的肌肉或神经)
5
肌张力的神经分类
肌源性肌张力 脊髓性肌张力 去脑强直
6
肌源性肌张力
指肌肉自身的静态张力。这种静态张力在 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被切断后依然存在。
7
脊髓性肌张力
也称为反射性肌张力,指神经末梢的刺激 沿感觉神经上行的冲动在脊髓被整合,反 射性地通过运动神经纤维导致外周肌肉的 收缩所产生的肌张力。
17
强直(rigidity)
是依赖于肌肉长度的牵张反射亢进状态。 常见于怕金森病及怕金森氏综合症等锥体 外系疾病中,锥体外系损伤时出现。
被动活动强直肌时,从运动开始到结束始 终如一的阻力感(铅管现象)或有阻力及 无阻力的情况反复交替出现的(齿轮现象)
齿轮现象是屈肌与伸肌交互控制障碍所致。 伴有静止性震颤的肌强直状态下易出齿轮 现象。
3
肌肉异常兴奋
肌肉痉挛(spasticity):指肢体运动或身体/心理 应激时诱发速度依赖性肌肉强烈收缩,导致关节 活动障碍或失能的肌肉病理生理状态。
肌肉过度活跃(over activity):肢体运动或身体/ 心理应激时诱发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过高,收缩 力过强,致使关节活动的灵活性不同程度的降低 的肌肉病生理状态。
以后的研究中,在截瘫患者中证实了Ⅰa纤 维突触前抑制的减弱,但在脑血管病的患 者中否认了Ⅰa纤维突触前抑制的减弱。
14
返回抑制学说
Renshaw细胞对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Ⅰa中间神经元均有抑制作用。
正常人由控制Renshaw细胞的上级中枢按运 动方式来控制调节,相应于α运动神经元Ⅰa 中间神经元来调节运动。但当控制Renshaw 细胞的上级中枢产生障碍时,此调节机制 不存在,出现肌痉挛。
18
强直的脑内化学发生机制学说
怕金森病是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 变性而使多巴胺减少,出现肌强直。
多巴胺神经细胞变性原因尚未充分阐明。 可能与自由基的毒性作用有关。也有学者 认为与谷氨酸类和激肽类的免疫机制有关。
19
强直的纹状体—苍白球病变学说
较重肌强直的患者行动功能性核磁或PET检 查发现纹状体—苍白球区域有较强的活动 性。
肌肉张力过高(hypertonia):安静或运动时肌肉紧 张度超过生理水平的肌肉功能状态。
4
肌张力的运动学分类
静态肌张力:指人体安 静情况下肌肉保持的紧 张度,是维持身体各种 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 础。
动态肌张力:指人体运 动时肌肉的紧张度,是 保证肌肉运动速度、力 量和协调的基础。(如 动态失常,则如舞蹈病)
8
去大脑强直
是γ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γ纤维、肌梭、Ⅰa 纤维后刺激α运动神经元,导致牵张反射亢 进的状态。
切断脊髓后根后肌张力亢进消失,则是γ型 肌张力亢进状态;切断后根后仍是肌张力 亢进状态,则是α型肌张力亢进状态。
9
肌痉挛机制
脑内化学产生机制学说
10
γ运动神经元亢进学说
运动系统是从中枢神经运动核团发出纤维到达脊 髓前角的γ运动细胞,再从γ运动细胞发出神经纤 维到达肌梭的体系。
21
混合型(rigidospasticty)
合并有痉挛和强直特征的状态。 牵张肌肉时起初有较强的阻力感,继续牵张 时阻力稍减弱,但不消失一直持续到牵张 的最后。许多的脑损伤者的肌张力状态常 是痉挛及强直混合存在。
22
肌张力异常与代表疾病
种类
病变部位
代表疾病
肌痉挛 肌强直 混合型
肌张力减退
锥体束损伤 锥体外束损伤 锥体束损伤和锥体外束损伤 反射弧组成部分 小脑损伤 部分基底核病变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定义和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系统: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胞体、脊 神经以及3-10颅神经的神经核和轴索。其功能表 现为软瘫和深肌腱反射下降或缺如。
上运动神经元系统:包括对运动功能具有影响的 大脑白质与灰质内的脑细胞(不包括小脑)及下 行性神经束。影响累及脊髓内除前角细胞胞体或 神经纤维以及所有神经细胞胞体或神经纤维及其 所有上位结构的病变通称。表现:肌张力增高、 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此系缺乏上位中枢的抑制 所致。
推测纹状体—苍白球在肌强直中起重要作 用。
20
强直的间接路径活动亢进学说
直接路径:从纹状体直接向苍白球内节与黑质网 状部发出抑制性投射。
间接路径:从纹状体发出的抑制性投射先到苍白 球外节,再到丘脑下核,再从丘脑下核发出兴奋 性投射到苍白球内节与黑质网状部。当基底核团 病变时,导致间接路径活动增加,抑制了红核黑 质的活动。对红核黑质的过度黑质的过度抑制减 弱了反射活动的抑制,形成亢进状态,从而产生 强直。肌强直有可能是包括α -γ机制等在内的多 突触性牵张反射亢进所致(1993年Hallett)
痉挛的病理和病生理基础
定义 运动的基本单元:骨关节、肌肉、神经(控制) 肌肉的功能:固定关节、驱动肢体 肌肉功能障碍:无力/麻痹、痉挛/挛缩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运动控制障碍
*脑卒中、脑意外、脑瘫、脊髓损伤等 运动控制障碍的病理/病生理基础:肌肉张力和
收缩异常 功能问题:活动、生活自理、社会参与障碍 2
有学者提出: *痉挛是由脊髓前角细 胞的α运动细胞功能 所致。 *强直是由γ运动神经 元亢进所致。
12
γ和α运动神经元联合机制
也有学者提出γ运动神经元向侧方发芽致锥 体束纤维变性消失的α运动神经元接合部, 从而增加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传入,形成 肌痉挛。
13
突触前抑制减弱学说
Delwaide提出肌痉挛的原因在于突触前抑制 的减弱。
γ运动神经纤维有相动型γ运动纤维支配相动型核 袋纤维,紧张型γ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张力型核袋纤 维和核链纤维。 ⑴相动型核袋纤维针对肌梭的牵张而起反应使形 成迟缓状态,调整牵张反射。 ⑵张力型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总是保持一定的活 动,控制紧张性反射。
11
α运动神经元亢进学说
α运动系统是从中枢 直接与α运动细胞相 连接,控制其肌肉。
上级中枢通过锥体外系的网状脊髓束影响 Renshaw细胞。
15
痉挛的常见诱因
快速关节活动 各种疼痛 各种情绪激动和紧张 各种内脏器官疾病的发作 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 便秘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6
痉挛的部位分类
全身性(四肢均有) 区域性(大的神经支配) 居灶性(单个的肌肉或神经)
5
肌张力的神经分类
肌源性肌张力 脊髓性肌张力 去脑强直
6
肌源性肌张力
指肌肉自身的静态张力。这种静态张力在 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被切断后依然存在。
7
脊髓性肌张力
也称为反射性肌张力,指神经末梢的刺激 沿感觉神经上行的冲动在脊髓被整合,反 射性地通过运动神经纤维导致外周肌肉的 收缩所产生的肌张力。
17
强直(rigidity)
是依赖于肌肉长度的牵张反射亢进状态。 常见于怕金森病及怕金森氏综合症等锥体 外系疾病中,锥体外系损伤时出现。
被动活动强直肌时,从运动开始到结束始 终如一的阻力感(铅管现象)或有阻力及 无阻力的情况反复交替出现的(齿轮现象)
齿轮现象是屈肌与伸肌交互控制障碍所致。 伴有静止性震颤的肌强直状态下易出齿轮 现象。
3
肌肉异常兴奋
肌肉痉挛(spasticity):指肢体运动或身体/心理 应激时诱发速度依赖性肌肉强烈收缩,导致关节 活动障碍或失能的肌肉病理生理状态。
肌肉过度活跃(over activity):肢体运动或身体/ 心理应激时诱发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过高,收缩 力过强,致使关节活动的灵活性不同程度的降低 的肌肉病生理状态。
以后的研究中,在截瘫患者中证实了Ⅰa纤 维突触前抑制的减弱,但在脑血管病的患 者中否认了Ⅰa纤维突触前抑制的减弱。
14
返回抑制学说
Renshaw细胞对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Ⅰa中间神经元均有抑制作用。
正常人由控制Renshaw细胞的上级中枢按运 动方式来控制调节,相应于α运动神经元Ⅰa 中间神经元来调节运动。但当控制Renshaw 细胞的上级中枢产生障碍时,此调节机制 不存在,出现肌痉挛。
18
强直的脑内化学发生机制学说
怕金森病是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 变性而使多巴胺减少,出现肌强直。
多巴胺神经细胞变性原因尚未充分阐明。 可能与自由基的毒性作用有关。也有学者 认为与谷氨酸类和激肽类的免疫机制有关。
19
强直的纹状体—苍白球病变学说
较重肌强直的患者行动功能性核磁或PET检 查发现纹状体—苍白球区域有较强的活动 性。
肌肉张力过高(hypertonia):安静或运动时肌肉紧 张度超过生理水平的肌肉功能状态。
4
肌张力的运动学分类
静态肌张力:指人体安 静情况下肌肉保持的紧 张度,是维持身体各种 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 础。
动态肌张力:指人体运 动时肌肉的紧张度,是 保证肌肉运动速度、力 量和协调的基础。(如 动态失常,则如舞蹈病)
8
去大脑强直
是γ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γ纤维、肌梭、Ⅰa 纤维后刺激α运动神经元,导致牵张反射亢 进的状态。
切断脊髓后根后肌张力亢进消失,则是γ型 肌张力亢进状态;切断后根后仍是肌张力 亢进状态,则是α型肌张力亢进状态。
9
肌痉挛机制
脑内化学产生机制学说
10
γ运动神经元亢进学说
运动系统是从中枢神经运动核团发出纤维到达脊 髓前角的γ运动细胞,再从γ运动细胞发出神经纤 维到达肌梭的体系。
21
混合型(rigidospasticty)
合并有痉挛和强直特征的状态。 牵张肌肉时起初有较强的阻力感,继续牵张 时阻力稍减弱,但不消失一直持续到牵张 的最后。许多的脑损伤者的肌张力状态常 是痉挛及强直混合存在。
22
肌张力异常与代表疾病
种类
病变部位
代表疾病
肌痉挛 肌强直 混合型
肌张力减退
锥体束损伤 锥体外束损伤 锥体束损伤和锥体外束损伤 反射弧组成部分 小脑损伤 部分基底核病变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定义和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系统: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胞体、脊 神经以及3-10颅神经的神经核和轴索。其功能表 现为软瘫和深肌腱反射下降或缺如。
上运动神经元系统:包括对运动功能具有影响的 大脑白质与灰质内的脑细胞(不包括小脑)及下 行性神经束。影响累及脊髓内除前角细胞胞体或 神经纤维以及所有神经细胞胞体或神经纤维及其 所有上位结构的病变通称。表现:肌张力增高、 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此系缺乏上位中枢的抑制 所致。
推测纹状体—苍白球在肌强直中起重要作 用。
20
强直的间接路径活动亢进学说
直接路径:从纹状体直接向苍白球内节与黑质网 状部发出抑制性投射。
间接路径:从纹状体发出的抑制性投射先到苍白 球外节,再到丘脑下核,再从丘脑下核发出兴奋 性投射到苍白球内节与黑质网状部。当基底核团 病变时,导致间接路径活动增加,抑制了红核黑 质的活动。对红核黑质的过度黑质的过度抑制减 弱了反射活动的抑制,形成亢进状态,从而产生 强直。肌强直有可能是包括α -γ机制等在内的多 突触性牵张反射亢进所致(1993年Hall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