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对跨文化沟通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为论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跨文化沟通的概念、重要性、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已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跨文化沟通涉及语言、习俗、价值观念、信仰等多个方面,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是尊重、包容和理解,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桥梁。

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跨文化沟通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增进个体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再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跨文化沟通研究的现状跨文化沟通研究自20世纪以来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跨文化沟通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理论和模型。

比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霍姆斯-拉奇的沟通模式等,为跨文化沟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跨文化沟通研究也涉及到语言、非语言行为、文化认知、文化冲突解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体系。

目前,跨文化沟通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传播、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四、跨文化沟通研究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文化沟通研究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
对跨文化沟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
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

首先,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良好的跨
文化沟通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与友谊。

然而,跨文化沟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等。

这些挑战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复杂而困难。

针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沟通策略。

比如,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
的习俗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此外,现代科技
的发展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便利,比如网络通讯、翻译工具等,
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通过对跨文
化沟通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跨文化沟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可以提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和案例研究:1. Hall, Edward T. (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Anchor Books.《沉默的语言》是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介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如姿势、眼神、接触等。

2. Hofstede, Geert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Publications.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是一部经典著作,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解释了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等方面的差异。

3. Bennett, Milton 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Intercultural Press.本尼特·米尔顿·贝内特(Milton J. Bennett)提出了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个体从文化固守到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4. Gudykunst, William B. (2005). Bridging Differences: 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威廉·古迪昆斯特(William B. Gudykunst)的《架起差异:有效的跨团体交际》探讨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技巧来改善和增进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的研究是ICC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和对ICC概念的描述。

虽然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但是学者们对于ICC 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在当今世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当人们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各种误解、冲突甚至跨文化交际失败。

因此,“建立在个人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变得尤为重要。

通常,学者们采用两种方法来定义ICC:一种是将其泛泛地定义为掌握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另一种是将其定义为包含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本文将对这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方向。

在英语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最广泛使用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术语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XXX和XXX。

此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也常被用来指代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XXX ICC。

Firstly。

XXX different countries。

thus leading to the n of different XXX。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chosen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 same or similar concepts of ICC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fields。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运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运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运用》在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在毕业论文中如何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来指导汉语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首先,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研究表明,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跨文化交际理论还强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授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授汉语成语时,可以结合成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水平,还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此外,跨文化交际理论还提倡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包容和尊重学生自身文化的特点。

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心态。

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教授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在毕业论文中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本文的文献综述能够对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doc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doc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研究越来越吸引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研究是ICC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

尽管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然而学者们对于ICC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理论模型;评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69-03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个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所以,“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讲,学者们会采取两种方法定义ICC:要么泛泛地将其定义为某种驾驭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么就会将其定义为某种包含有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上述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种。

除此之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经常也意指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跨文化交际概念范文

跨文化交际概念范文

跨文化交际概念范文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团体或社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全球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尊重,消除误解和偏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

语言差异是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语言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还包括语速、语调和表达方式等。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还有非语言交际,比如眼神接触、肢体语言和空间观念等,也可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问题和技巧。

首先,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明确性。

为了避免误解和困惑,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其次,在使用非语言交际时要注意肢体语言和空间观念的差异。

不同文化对于肢体语言和身体接触的态度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时应该注意这些差异,以避免造成冲突和误解。

最后,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重尊重和礼貌。

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是建立良好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

总之,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概念。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对于人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技巧,我们可以促进相互了解、消除误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交流。

跨文化能力 文献

跨文化能力 文献

跨文化能力文献跨文化能力是指在跨国跨文化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跨国团队中,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要具备跨文化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第一,文化敏感度。

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事风格和沟通方式。

因此,要具备文化敏感度,要有意识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流沟通中避免贸然行事和冲突。

第二,语言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桥梁。

掌握目标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并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理解。

同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需要注意到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造成误解和冲突。

第三,领导力和合作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领导力和合作能力同样很重要。

具备领导力的人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牵线搭桥,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并在团队中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推进项目的进展。

而具备合作能力的人可以在不同文化中协调工作,积极倾听、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从而达成团队共识和共同目标。

第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经验。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经验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支撑。

具有全球视野的人可以了解全球经济的格局、业务和文化趋势,把握全球市场的机会,并能够为公司制定全球化战略;而具有跨文化经验的人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在提高跨文化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二,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和实践等方式,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第三,建立开放、透明、信任和尊重的团队合作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第四,加强交流沟通,借助各种媒介和平台,保持与团队成员的联系并确保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的效果。

第五,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和活动,扩展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经验,为自己和公司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辽东学院外语系姓名:王雪班级:B1102 学号:12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触越来越紧密,经济往来、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的状况下, 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趋向成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H.L. Zhang 20)。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变成了研究学家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2.研究现状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Hu and Gao 78-98),西方文化教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G. Garcia 34):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分割阶段。

这一阶段文化教学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常规课程中得以实施(E. Garcia 20)。

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阶段(Chomsky 112-154)。

此阶段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文化教学知识依附语言教学,没有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Kidd 9)。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阶段(Allen and Valette 67) 。

这一阶段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Frikson “What Is an English Major, and What Should It Be?”69-84),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Mascia et al 101-104)。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最初是通过文学作品将文化引入外语课堂教学的(Dai 116-120),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受Hymes的交际能力观的影响把文化列为教学的内容(Wardhaugh 3)。

在这个阶段,文化教学总处于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 D.Q. Zhang 34)。

3.本人的研究思路跨文化交际应与外语教学相关课程相结合并配有相应的情景模式交流。

因为文化与语言相结合不仅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和目标(Cook 37),同时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外语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Stern 39-49)。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研究越来越吸引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研究是ICC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

尽管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然而学者们对于ICC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理论模型;评述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个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所以,“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讲,学者们会采取两种方法定义ICC:要么泛泛地将其定义为某种驾驭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么就会将其定义为某种包含有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上述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种。

除此之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经常也意指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各国学者对ICC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措辞。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论文(设计)题目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English Teaching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姓名翁倩学号 0093941专业英语(经贸) 届别 2013届指导教师史希平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文献综述前言本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触越来越紧密,经济往来、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的状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趋向成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很具有必要性。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通过图书、网络等各种方法、手段来搜集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我国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正文1.国外研究现状跨文化交际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提出的,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教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分割阶段,依附阶段以及有机结合阶段。

1.1分割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1880年,法国教育家Gouin在他的著作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中讨论了文化的重要性(胡文仲等,1997:30)。

两年后,该书的英文版问世,并迅速在英美两国推广。

在书中,作者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文化教学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常规课程中得以实施。

这是西方第一部阐述文化教学重要性的理论著作。

20世纪初,语言教学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著书立说,阐释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1900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起草的一份题为“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welve”的报告,第一次提出欧洲文化应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陈申,1999:9)。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1.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常常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文化隔阂。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减轻冲突并促进和谐的交流。

2.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对于构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研究学者霍夫斯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和比较。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权力平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等。

了解不同文化的维度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4.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语言有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困难。

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义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

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运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5.文化适应与文化熟悉度文化适应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本地文化的能力。

文化熟悉度是指个人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

文化适应和文化熟悉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6.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有效地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倾听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适应性的沟通方式、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等。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建立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问题。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促进跨文化协调与合作。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范文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范文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范文In the realm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is not merely a skill but a necessity. The rise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has made it the pivot around whic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ten revolve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delves into the nuances of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CCC), exploring its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exchange.Understanding ECCC。

ECCC refers to the cap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using English. This competence encompasses a range of skills including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ability to manage and adapt to the unexpected nuances that arise during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Significance of ECCC。

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文献综述

《长江丛刊》2018.0395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文献综述■魏瑞丹/西藏大学摘 要:本文主要从人们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效力、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四个方面介绍了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阶段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人际交往 跨文化人际交往 研究现状局限性人际交往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在当今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跨文化人际交往。

了解有关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对于建立稳定和谐的跨文化人际关系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以下研究领域对跨文化人际交往进行了探究: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如“文化休克”,U 曲线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理论 ; 跨文化适应研究;跨文化交际效力研究;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研究。

一、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一)文化休克1、概念休克原用于医学领域,指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当休克用于语言研究领域时,指的是一种语言交际中受到障碍而交流中断的现象。

由于价值信念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性格、语言、文化水平等的不同,使得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情绪上的波动,这种在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在跨文化人际交往中被称为“文化休克”。

2、原因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包括:文化背景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交际方式而产生的不适应或适应缓慢。

(1)文化背景的冲突。

在同一个民族内部,通常会具有相同的教育体制和文化传统,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逐渐形成这一民族内部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文化观,进而形成较为趋同的行为模式。

而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其价值观,文化观的不同,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造成“文化休克”。

(2)价值观的冲突。

首先,东西方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提倡集体主义;在美国,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倡导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也有不同的价值观。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一、引言商务英语是指在商务交流中使用的英语,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越不同语言、文化和传统背景,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愈发重要。

本文将针对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概念、理论、实践等方面全面探讨该主题。

二、概念理论从概念上看,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商务活动中,有效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还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沟通方式等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技能、情感智商等多个方面。

在理论上,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上下文文化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较模型等对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些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三、实践应用在实践中,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

语言能力是基础,需要我们不仅要精通商务英语,还要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了解对方的商务礼仪和沟通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对不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敏感度。

情感智商和沟通技巧方面也不可忽视,情感智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情感表达和情绪变化,而沟通技巧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四、总结回顾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了解了该主题的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敏感度和情感智商,以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五、个人观点笔者认为,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更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只有在对跨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商务交流和合作。

在提升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建立起互信与合作的基础。

跨文化沟通综述-精选文档

跨文化沟通综述-精选文档
跨文化沟通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9201979 王亚楠
文献综述过程
• 在群体这一模块中,我对“跨文化沟通”这一理论研究比较感兴趣, 从查阅了一些中英文的文献资料,结合网上的一些资料,我对跨文化 沟通这一主题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解了很多有用的研究结论,并且从 中得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研究
• 研究表明,跨文化沟通能力强调的是在跨文化情境中能够得体而有效 地进行沟通的能力。
• 研究模型 Spitzberg和Cupach的七维度模型 包含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的七要素:基础能力、社交能力、社交 技巧、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关系能力。 Belay的情感—认知—行为理论模型 情感角度(文化敏感性)、认知角度(跨文化沟通意识)、行为角度 (跨文化机敏性)
概念论述
• 跨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 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2019)
• 跨文化沟通是来自不同文化单元的沟通对象进行直接互动,如一 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的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网聊、进行电视 电话会议、发电子邮件和传真等。(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2019)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独特的 研究跨文化沟通的研究方法 1)主位法和客位法 2)研究中的等值性 3)对数据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的文化理论
• Hofstede的文化理论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理论来描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尝试用横向 和纵向的维度给地理上各不相同的国家画一张文化地图。 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度 和女性度
• A major challenge of 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 is to adapt effectively to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cultures. Such adaptation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perceptions, stereotypes and values. In recent years,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attitudes, and the findings have proved useful in providing integrative profiles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FRES LUTHANS,RICHARD M.HODETTS,JONATHAN P.DOH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展,在教学中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

虽然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存有一定的空缺,笔者通过搜集我国跨文化交际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我国近二十年来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次综述性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标签: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这个国家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特色。

认识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利于解决和避免交际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有助于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示民族魅力,弘扬民族精神。

二、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情况根据文献检索可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以下几类: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跨文化交际对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两国文化差异研究。

(1)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某一领域具体的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英语口语教学以及其他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中。

还有就是在医学文献等值翻译,网络教学等几个领域仅有的几篇。

如:吴迪龙、常晓丹、熊宇仙(2016)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探索出来源讲解法,文化对比法,情景教学法三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斗本加(2019)提出在翻译中需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周海燕(2018)提出了融入跨文化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詹璟(2010)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诸多理论对网络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具体领域,具体课型,如在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说明或者具体的运用情况研究的著作很少,以后的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有待开拓。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首先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综述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理论和方法,探讨其优缺点,以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种更加全面、科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以期为提高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指导。

文章还将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语言、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

其核心在于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掌握,更包括了对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非言语交流以及文化冲突管理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在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它是一种动态的能力,会随着个体的跨文化经验和认知发展而不断提升。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灵活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能力:个体需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文化知识:个体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社会习俗等,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个体需要具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开放性,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识别和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策略:个体需要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如适应不同的沟通风格、解决文化冲突等,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跨文化适应能力:个体需要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能力,如应对文化休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等,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和稳定。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综述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综述引言世界上的文化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包含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学者给文化下过各种定义,其中广泛使用的是泰勒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突破了以往生活功能空间的限制,人和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与此同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灾难。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能力 文献

跨文化能力 文献

跨文化能力文献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时,具备理解、适应和与之相处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国际交流、国际商务和国际团队合作等领域的人士来说。

本文将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来探讨跨文化能力的定义、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第一篇参考文献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

该文献指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

它可提高个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该文献还介绍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法,包括提高文化意识、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培养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等。

第二篇参考文献是《发展和培训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性:一项综述研究》。

该文献通过系统地综述了已有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培训方法对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跨文化训练和培训课程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跨文化能力。

特别是那些结合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培训课程对个体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效果更好。

此外,该文献还指出,尽早开始跨文化能力培养对于个体的发展效果更好,并且长期的跨文化经验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跨文化能力。

第三篇参考文献是《全球领导力的跨文化能力综述》。

该文献讨论了全球领导力所需的跨文化能力,并提出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

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领导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文化适应、文化认知和文化智慧等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当注重个体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智慧的发展,以及对不同行业和地区文化的了解。

此外,该文献指出,跨文化能力的成功培养还需要组织提供支持和资源,如跨文化培训课程、国际交流机会等。

综上所述,跨文化能力在现今全球化的环境中具备重要意义。

培养跨文化能力需要提高文化意识、学习不同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尽早开始,结合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培训课程效果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研究越来越吸引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研究是icc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

尽管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然而学者们对于icc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理论模型;评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69-03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个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所以,“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讲,学者们会采取两种方法定义icc:要么泛泛地将其定义为某种驾驭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么就会将其定义为某种包含有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上述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种。

除此之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经常也意指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各国学者对icc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措辞。

第二,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研究领域、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表述实质上相同或相近的同一个概念。

即便是使用了相同的措辞(例如前面所列举的三种最流行的提法),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方式。

deardorff(2006)就列举了来自重要学者的,多达四十五种的有关icc的定义。

所以,要厘清icc概念就必须首先确定icc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并且找出最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的icc定义。

针对上述问题,deardorff(2006)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inquiry method,也称专家意见集成法)对73所美国高校的行政主管和37名跨文化研究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发出了调查邀请。

最终有24所高校行政主管和23名顶尖学者同意并参与了整个调查过程。

deardorff(2006)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行政主管们更倾向于对icc进行宽泛和综合性的定义。

他们最为青睐的是byram的定义:“他文化知识;我文化知识;阐释和联系的技能;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对他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并对自身持保留态度。

语言能力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byram,1997,p.34)。

第二,最受跨文化学者们欢迎的icc定义是:“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

上面的研究结论表明,尽管icc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的学者已经形成了相对一致的看法,即知识、技能和态度是icc 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deardorff(2006)的发现有助于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对icc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把握。

但是deardorff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参与研究的学者大多数来自美国,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无疑是西方的,甚至是美国的,而非全方位的。

因此他们对于icc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够完全适用于其他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icc理论模型1959年爱德华·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肇始。

自此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有关icc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便相继大量涌现。

其中以下学者的理论框架或模型颇具影响力:bennett(1986,1993),byram(1997),fantini(2000),以及lussier(2009)的理论模型。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这里只重点介绍一下byram的理论模型,以期管中窥豹,给读者以启发。

byram(1997)的icc理论模型是这一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

它包含有五个要素:态度——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不急于对自身文化作出肯定的判断而对其他文化作出否定的判断;知识——对某社会群体及其产品,对本国及交际对象国的行为方式,对社会和个人交往的一般过程的了解;阐释和联系的技能——能够结合自身文化中相关的文档或事件对来自另一文化的文档或事件进行阐释;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能够获取某文化或文化活动的新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交流中综合运用态度、知识和技能;教育: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对来自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行为和产品做出评判(byram,1997,pp.57-63)。

对于这五个要素间的关系,byram是用表一表示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byram将教育置于自己的理论模型中心的位置。

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第一,byram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学习者的价值观,而是要让他们在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的时候对自身的立场了然于胸。

第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要以普世性的民主、人权、和平和公民教育对文化和文化间的交往进行评判和斡旋(byram & feng,2004)。

byram认为,理想的跨文化代言人(intercultural speaker)并不是要改变他人,而是要有自己立场并且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除了上述五个要素以外,byram(1997)还认为,以交际式语言学习为基础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icc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此他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法重新定义了交际能力,使之与自己的“跨文化代言人”概念相契合。

byram认为,“跨文化代言人”应当成为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从而取代交际式语言学习理论所支持的,以培养具备本族语语言能力为学习目标的理论模型。

综上所述,byram的icc理论模型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将以交际式语言学习为基础的交际能力的概念融入其中。

第二,将政治教育和批评性文化意识置于icc理论模型的核心位置。

第一个特点反映出byram对先前理论的改进、提升——因为在icc研究领域,语言能力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用fantini的话来说就是,“跨文化学者通常忽视(或许认为这是外语教师的责任)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这就如同外语教师通常忽视(或许认为这是跨文化学者的责任)发展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一样”(2000,p.27)。

第二个特点事实上容易引起争议,因为不同的文化和国家可能对什么是普世的价值观及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例如民主和人权,不同国家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

三、讨论和结论根据berardo(2005),icc理论模型有三种类型:成分型,发展型和互动型。

“成分模型将各种能力按照不同的层面分门别类。

发展模型按照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

互动模型突出icc的互动特点,试图展现icc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在互动过程中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berardo,2005,p.8)。

当然这种分l类只是为了方便起见,事实上各类别之间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比如byram(1997)的模型,既展示了icc 个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又对各种能力要素按照不同层面进行了归类。

上文讨论过的icc理论模型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然而,在icc 理论发展多年后的今天,各国学者对icc的构成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它由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知识(认知层面),技能(行为层面)和态度(情感层面)。

尽管已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仍然有很多研究空白有待填补。

例如,对于icc各个构成层面间,以及各层面内部各构成要素间所存在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再如,对于icc各个构成层面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确认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而这些提法本身又大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还有一个研究空白也值得一提,这就是icc与外语语言能力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就认为二者存在着什么关系,比如说正相关,因为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科学的、一致的解释(kim,2003;park,2006)。

icc 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

本文中没有涉及中文参考文献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中文文献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或是研究方法缺乏可信性。

在本文献综述结束前,笔者还要补充说明两点:第一,icc理论模型是icc构成要素、发展过程和互动关系的集中理论再现。

任何一个模型都各有特色,不可能面面俱到。

第二,icc理论模型是否科学,特别是其各层面的构成要素是否得当,还需要在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接受检验,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1]anderson,c.deconstructing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competence[eb/ol]http:///2005conference/abstract/chrisa nderson.doc,2005.[2]bennett,m.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5.[3]bennett,m.j.towards ethnorelativism: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in p.r.michael (ed.),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pp.21-71).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3.[4]berardo,k.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synthesis and discussion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ories retrieved 14,2,2011[eb/ol]http:///ic_comp/linkeddocuments/iccompetence-berardo.pdf, 2005.[5]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6]byram, m.,& feng,a.culture a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j].language teaching,2004,37(03):149-168.[7]deardorff,d.k.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2004.[8]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3): 241-266.[9]fantini,a.e.a central concern: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sit occasional paper series,2000,(1):25-33. [10]fantini,a.e.assessment too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trieved17.7.2007[eb/ol] http:///publications/docs/feil_appendix_f.pdf,2006.[11]kim,k.j.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korea: 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motivation,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nd english achievement[d].texas a & m university,2003.[12]lussier,d.theoretical bases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ith reference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9b,4(3):309-332.[13]park,m.a relational study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with linguistic competence in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efl)pre-service teachers in korea[d].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