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先生言

合集下载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在读完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后,我深受启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胡适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文字向大学毕业生发出了一声耳提面命的警示,希望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勇往直前的态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和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强调了毕业生要有规划和目标。

他指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学术背景上过于浅薄,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但却自以为是地去追求很高的目标,如出国读博、获得高薪工作等。

胡适先生认为,这种盲目追求目标而不顾实际条件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他告诫毕业生应该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目标。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制定人生目标时,应该站在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努力。

其次,胡适先生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指出,大学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结束,相反,这只是学习的起点。

他呼吁毕业生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胡适先生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我深表认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不被淘汰,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再次,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指出,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而不是因为现实的诱惑而放弃的东西。

胡适先生强调道德可以引导人们获得尊重,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

这一点让我感到深深的赞同。

在现实的社会中,诱惑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了对道德的坚守。

然而,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标准,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最后,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对毕业生的人生态度提出了警示。

他指出,很多人在大学期间满怀希望和激情,但却因为现实的磨砺而放弃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梦想和热情。

胡适先生希望毕业生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

读胡适先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开始知道胡适,自是从历史课本中他和鲁迅关于问题;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胡适在1932年6月2;胡适指出,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这一点我深深地感觉到,不仅仅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为一个人,我们的文明素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最后,为了最开始知道胡适,自是从历史课本中他和鲁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始。

鲁迅向来是以手中的笔为武器,针砭时弊,痛斥封建礼教杀人的制度,警醒愚昧昏睡中的国人,绝对是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标竿。

而他,竟敢和鲁迅先生在问题和主义这么根本性的问题上唱反调对着干,肯定是一个置人民水深火热而不顾,大奸大恶之人。

所以,对于胡适一开始的认识就被贴上了标签,形成了成见。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

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

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胡适在1932年6月27日写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虽然与现今相差近80年,但仍然对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胡适指出,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认为学生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

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第二: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真的是感触颇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胡适先生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心里。

他说要不用陈词滥调,这可太对啦!想想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文章,动不动就是老一套的话,多无聊呀!就像天天吃一样的饭菜,早腻歪了。

所以呀,写东西就得有点新意,别老是翻那些旧账。

还有提倡用白话文,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想法!以前那些文言文,虽说很有韵味,但是太难懂啦,感觉就像隔着一层雾看东西。

白话文多好呀,简单明了,人人都能看懂,能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以后我写东西的时候,可得记住胡适先生的这些话,不能再随随便便应付啦。

要让我的文字变得新鲜、有趣、大家都能喜欢!这《文学改良刍议》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我得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越走越顺!《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文学改良刍议》的感受哦!哇塞,刚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小紧张,怕自己看不懂。

但没想到,越看越有意思!胡适先生说文学要改良,我举双手赞成!就说那不用典吧,以前好多文章里都是各种典故,读起来费劲不说,还感觉作者在故意显摆学问。

其实啊,能把平常的话说明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那才叫厉害呢!还有主张不讲对仗,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了对仗工整,有时候硬凑词句,反而失去了本意。

简简单单、自自然然地写,多好!而且呀,他提倡的新文学形式,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好像文学从神坛走下来,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和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啦。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以后我也要大胆地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不再被那些旧规矩束缚。

要写出属于我自己风格的文字,让大家读起来觉得亲切、舒服。

这《文学改良刍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新大门。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在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读罢这篇文章,我心中感慨万千。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对事情抱着一种敷衍、马虎的态度,觉得差不多就行,不必追求完美。

然而,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

在学习上,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成绩也难以提高。

比如做数学题,少写一个步骤,或者计算时粗心大意,觉得结果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学好呢?又如背英语单词,只记住个大概,拼写和发音都不准确,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就会出错。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胡适先生文章多,诗歌散文,好几本大册子,一一读完,任务艰巨。

这里只能用胡适先生的“读书”方法之精读法来读来发感想啦。

读胡适先生在他的有关读书的文章后,我发现他认为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他也认为读书要精,须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用胡适的读书法,读胡适的《自由人生》读了四五十天(因俗事多次中断),读完后,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其一,言论方面。

这本书,多半关于当时社会教学环境的抱怨或新文化的呼吁,更多是归国回来中西方教育环境的对比,及赞美美国文化的趋势、潮流,还有些是走南走北各地教育的演讲。

其高度、眼界、地位均为当时社会的上层,其工作注定其言行为教育、文化潮流所代言!这部书更多是胡适叙述性的记录,多是工作相关,因此,少了些周作人散文的细腻美好,少了些萧乾杂记社会底层的描述。

其二,品性方面。

文如其人,字里行间,我读到的是他内心的淳朴温情。

尤其他那些隐藏文字下的隐秘感情让人感动,比如写其父亲,不留笔墨,很是仔细;比如前度月重来等等。

内心也可能是每个人最希望表达的,最柔软的所在!外在的言语,我想对于胡适自己是一种放松,是一条处世的通道!再看其成长为国学大师之路,其实也很简单,家庭熏陶加之长年累月的努力,涉猎众书,博闻强识,并对主要著作进行了仔细且深入的考证,其关于红楼梦、水浒传等论点足以说明。

这与季老国学大师一般无二!其三,精神方面,精华糟粕共存。

毕竟只是看一本书,也许认识有限,但从本书总体而言,感觉胡适为中国学风敬业,也算开一代新文化风尚!其对事业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不过,也感觉其有些不好的论调,比如父母不必教养孩子,南人是奴隶之类。

也许卖弄文化的人,总喜欢标新立异吧,胡适先生也有此嫌疑哦,但我认为,过分的求新求异不能算是国学大师的标配吧?。

胡适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胡适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胡适,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胡适的教育著作,我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胡适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说:“教育之最大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

”这里的“完全之人格”,就是指具有独立思考、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

在胡适看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在胡适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善恶,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胡适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思想,让学生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独立地思考问题。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胡适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他说:“教育者必须要有实践精神,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在胡适的教育思想中,实践被视为教育的根本,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胡适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所作为。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胡适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他说:“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了解学生。

”在胡适的教育思想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胡适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

教育者应该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注重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胡适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升。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胡适自传》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胡适先生的才智和勇气所折服。

他的自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思想和学术成就,而且为我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胡适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从未放弃追求知识的梦想。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与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抗争,展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

胡适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在精神的艺术形式。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他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胡适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在他对儒学进行批判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坚信中国需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声称儒学已经过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传统的权威进行辩论。

他的勇气和才华让我敬佩不已。

胡适先生的自传中还涉及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投身改革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政治的现状。

他关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改革的前沿。

通过阅读《胡适自传》,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奋斗和追求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的一生展示了知识和勇气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追求卓越。

在胡适先生的自传中,也经常提到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投身。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热衷于推动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思想教育的推动。

他对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给我带来了启示。

总之,阅读《胡适自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胡适先生的才华、勇气和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深深敬佩。

他在自传中的真挚表达和对社会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适自传》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跟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者聊了一场天,心里满是收获和感慨。

胡适先生对读书那可是推崇备至啊。

他一说,我就觉得读书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的这个大迷宫里乱转,读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打开一扇新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是古代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宝藏,也可能是远方陌生国度里奇妙的文化风情。

我以前读书呢,有点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

看了胡适先生的话,才知道读书得有计划、有方法。

他说读书要博,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啥知识都得往脑袋里装点儿。

不能只看那些轻松有趣的小说,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的书都得涉猎。

这就好比吃菜,光吃肉可不行,蔬菜、粗粮都得搭配着来,这样身体才健康,脑袋里的知识体系才全面呢。

说到人生,胡适先生的话也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读书和人生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过人生,而人生的经历反过来又能让我们对书里的东西理解得更深。

以前我老是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呗,可胡适先生让我明白,读书能给人生指引方向。

那些从书里汲取的智慧就像指南针,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悄悄在耳边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当我读到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时,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激励我,要是我在生活里遇到了挫折,就会想:“人家那么难都挺过来了,我也能行!”而且啊,胡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清澈又充满活力。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实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他让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之道,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有点难做到了。

现在书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读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四篇篇一:读胡适《容忍与自由》有感胡适先的《容忍与自由》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

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

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

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里的容忍与自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

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

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出身于安徽望族,自小衣食无虑,且见识过欧美权贵的享受,但他仍然艰苦朴素。

在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他无论是公款还是私款,能节约一分就节约一分。

如出门公干,为了省下门前叫出租车要付的小费,他都是跑到大使馆门前大道的拐角处才叫出租车。

江冬秀给他寄衣服,他写信回复:“一些衣服没舍得穿,还都很新,不要多寄了!”显示出胡先生是位正真的贵族,受人尊敬!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即兴的幽默,又不是大家风范!只言片语,却道尽了雅与俗!由衷的佩服!。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8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8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8篇)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精选8篇)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篇1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篇2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

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

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

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

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

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

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

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有感近来闲来无事坐在书房,以前没有读过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等书再读来仍然饶有兴致,小说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着迷。

也有非小说的,不经意间瞥见书角一本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翻阅了一下午也很惬意。

胡适先生,是我敬仰的先生。

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贡献。

一生坚持民主自由理想而不辍,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及五四运动核心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进程。

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同时,他用自己推行的白话文,开启民智,身体力行地去追求民主,是世代青年的榜样。

《容忍与自由》是先生的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以前读胡适先生的书,多半是因为老师的作业的缘故,也因为年龄的限制,我对先生文意的理解总不尽其然,感触没有那么的多倒是其次,关键是读着读着没有感到那么的贴切。

而今再读《容忍与自由》,心情已全然不一样了。

全书文意显然,我好像看到先生反复再说:“我年纪越大,越感到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

”这使我想到高中放学后中老师常把我留下给我传授写作文的要领时告诫我的话:“要入格,方能出格,想出乎其外,就要先入乎其内。

”我想这就可以作为我对“容忍与自由”的理解吧。

古代的文学大家,闻名世界的撞人墨客,往往也是文体格律的专家,尤其是对文章的格式和套路研究得极其的深的孔老夫子也说,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前面的五六十年十年都是在小心翼翼、谨谨慎慎地治学为人,不越雷池,不擅目发挥。

孔圣人的学说也并非是生前自己编著而成的书,而是由三千弟子或七十二贤人代劳的。

这也可以作为“容忍与自由”的理解。

容忍就是虚心学习的阶段,要印在模子里先把它学个形似,再跟着模子学个神似,扔掉模子后才能神形兼备,而后再求风格独立。

曾经听说郑板桥学写字,临摹了很长时间,非常辛苦,痞寐不忘,以至于夜半三更梦中临帖,在老婆身上划来划去,闻妻娇声言:“人各有体!”而后顿悟,开创了著名的“板桥体”。

胡适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胡适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胡适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读了胡适关于人生意义的文章,就像是跟一位特聪明又实在的长辈唠了会儿嗑儿,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胡适先生说,人生本没有意义,全靠咱们自己去给它找意义。

这就像是你拿到了一个空白的本子,你想在上面画啥就画啥,想写啥就写啥。

一开始我听着还挺懵的,啥叫本来没意义呢?这就好比是你刚生下来,就像一个啥都没装的新手机,你得自己去下各种APP,才能让这个手机变得有用又好玩儿。

咱想想,要是人生一开始就有个固定的意义,那多无趣啊。

就像所有人都得照着一个模子活,都走同一条路,那不成复制粘贴了嘛。

可是,自己找意义这事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像在黑暗里摸索,有时候你觉得这个事儿挺有意义的,像努力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走着走着又会怀疑,光赚钱就够了吗?这时候你就又得重新思考,就像给手机换个新的APP,看看这个新的“意义”能不能让自己活得更带劲儿。

胡适先生这话,也让我不再那么焦虑了。

以前老想着,我得活出个惊天动地的意义来,好像干不出一番大事业就白活了。

现在明白了,哪怕我今天就是把自己的小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让自己住得舒舒服服的,这也是一种意义啊。

就像给这个空白本子上画了一朵小花儿,虽然不起眼,但也是我自己用心画上去的。

而且啊,自己找人生意义这事儿,就像一场冒险。

你不知道你下一个找到的意义是啥,可能是学会一门新语言,然后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也可能是养了一只小动物,从照顾它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这就像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可能。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这观点,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让我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自己去创造、去发现。

我就带着这个空白本子,一路走一路写,一路画,把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这就够啦。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

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这是我写了那么多读后感之后的感悟,也恰恰无法表达出来,直到看到这一句话。

其实看的书越多其实觉的越可惜。

看过的每本书都是好书。

看的时候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刚看完的时候有如打了鸡血,觉得学到点什么,应该改变点什么,已经知道点什么;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忆,却什么都记不得了,当初的共鸣全部抛之脑后。

当然这和记忆力有关,和理解能力有关,因此如此之笨鸟岂能不先飞呢。

不管是札记,节选,读后感,心得等等,无论是几十字小感,几百字大感,还是几千字的深感,我觉得都应该留下点什么。

作为这本书的一个阶段性的了解,和对自己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思考付出的总结。

这才是你真正从书中可以吸收的养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

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

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

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

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

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

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昨天,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差不多先生传》。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二九三九,大数不走,差不多差不多”,别人都叫他“差不多先生”。

一次他的马车轮子坏了,邻居劝他修一下,他却不听,用一个棍子撑了一下完事,结果下午坐马车出门的时候,轮子掉了,把他摔成了重伤,还被马踩了一脚。

他的儿子去找医生,医生不在,只有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说:“牛医人医差不多差不多,都一样的。

”结果牛医并没让差不多先生的病好起来,反而更重了。

最后眼看差不多先生就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哭成了泪人,差不多先生却说:“别哭,别哭,死人比活人就是少一口气,其他的也差不多差不多。

”结果差不多先生病死了。

我们做事情应该严谨认真,不能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差不多。

爸爸讲过一句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篇二】《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

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1. 读了 《胡适先生二三事》,我就寻思,胡适先生那么有学问,是不是像我们班的学霸小辉呀?小辉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大家有不会的题都去问他。

我问小辉:“你咋啥都懂呢?”小辉挠挠头说:“我就是平时爱看书,多琢磨。

”胡适先生肯定也是天天钻研学问,才那么厉害,这是不是告诉咱,只要肯努力,就能变聪明呢?2. 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他是不是心里想着,要让所有人都能轻松读懂文章呢?就像我给奶奶讲故事,奶奶年纪大了,听不懂那些文绉绉的话。

我就用大白话讲,奶奶听得可开心了,一个劲儿夸我讲得好。

胡适先生推广白话文,是不是也想看到大家都能愉快地交流知识,没有隔阂呢?这让我明白,说话做事简单点,大家都轻松。

3. 我在想胡适先生面对困难时,会不会像我学跳绳那样?一开始我怎么也跳不好,急得都快哭了。

我对自己说:“我就不信我学不会!”然后不停地练。

胡适先生说不定也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是学术上的难题,还是生活里的困境,都不退缩。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这样,遇到困难勇敢向前吗?4. 胡适先生和朋友们交流学问的时候,是不是像我们小组讨论作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有次我们讨论一道数学题,小明说一种解法,小红又提出另一种。

胡适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肯定也争得面红耳赤过,但都是为了把事情弄明白。

这说明有交流才有进步呀。

5. 胡适先生写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我写作文一样,有时候灵感突然就来了?我写作文时,正发愁没啥可写,看到窗外的小鸟,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胡适先生的那些好文章,是不是也是某个瞬间灵机一动,然后赶紧写下来的呢?这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哦。

6. 我好奇胡适先生对待不同观点的人,是啥态度呢?就像我和小刚下棋,小刚总爱用一些怪招,我开始很生气,觉得他不按套路出牌。

后来我想,他有他的想法嘛。

胡适先生肯定也能包容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要是大家都只听一种声音,世界不就太单调了吗?7. 胡适先生做演讲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有激情?我在学校演讲比赛时,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同学,心里可紧张了,但又想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先生胡适》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多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胡适先生那股子大胆创新的劲儿给吸引住了。

他说要废掉那些老掉牙的文学规矩,这可真是够大胆的!以前咱们都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动,可他偏不信这个邪。

他提到的那些观点,比如说要写白话文,不要总是之乎者也的,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去啦。

想想咱们平时说话,哪有那么多文绉绉的词儿呀,不就是大白话最能表达心意嘛。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像是有人在文学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都涌了进来。

我不禁在想,要是咱们都按照胡适先生说的去做,那文学得多有意思,得多有活力呀!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文学改良刍议》的感受哈。

刚翻开这文章,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能讲出啥新鲜玩意儿?结果一读进去,哎呀妈呀,根本停不下来!胡适先生可真牛,他勇敢地站出来说文学得改改啦!他说那些旧的套路不行了,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就好比穿衣服,不能老是穿着古装,也得有时髦的新衣裳不是?他主张用白话文写作,我太赞同啦!老用那些文言文,绕来绕去的,多费劲啊。

白话文多直接,多爽快,心里咋想就咋写,多好!而且他强调文学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能光玩虚的。

这让我想到,以前读的一些文章,云里雾里的,都不知道作者想说啥。

现在明白了,得有干货,得能让人明白,能触动人心。

读完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被点醒了一样。

原来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就在咱们身边,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觉得咱们都应该感谢胡适先生,他给咱们指了一条明路,让文学能更好地为咱们服务,能让咱们更开心、更满足地在文学的世界里畅游。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呀?。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最近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很是有些低迷,恰巧看到胡适先生于1932年在北大的演讲,后发表于《独立评论》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我现在的困惑胡适先生于近百年前就有了答案,大师就是大师,暗自庆幸,对历史有了更深感激,遂忍不住分享,希望有相同困惑的人读完能有所获得。

人从学校一毕业,就面临很多跟学校不一样的问题,面对的人群、承担的责任等等都与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有堕落的危险。

当然不是说学生就没有堕落的可能,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也是最堕落的人群。

工作后的堕落不大一样,大概有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到了社会以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完全用不上,自己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又往往在学校里不曾学过,还有很多人在岗位上完全用不着什么学问,一样可以混吃混喝,风生水起。

在这样的环境里,温水煮青蛙,让人难免心灰意懒,你学或者不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于你的生活似乎没有半点帮助,况且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闲暇的时间,而现代人又有那么多诱惑,追剧、闲聊、王者荣耀和吃鸡等等,所以我们抛弃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

大学刚毕业的人刚与社会接触,会感觉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脱节,会发现小人往往得志,学校和儒家教我们的那一套好像完全失灵了,容易产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

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忱,奋斗的勇气,此刻似乎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然保留学习的热忱和年少时的勇气?胡适认为有三个方法是值得一试的。

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问的根本需要,人类的祖先亿万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学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

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

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

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

自问,有这种信心没?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

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

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

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的话: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