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检查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段:为进入横突孔之前 部分,称为椎前部。
? 第二段:位于环椎横突孔以 下的椎动脉,亦称横突部。
? 第三段:从环椎横突孔穿出 ,向后内至入颅前,环椎部 。
? 第四段:进入颅内的为颅内 部。
7
仪器设备
?常规采用5-10 MHz 线阵探头 ?2-5 MHz 凸阵探头 ?2-3.5 MHz 扇形探头
?根据质地:软斑、硬斑块
30
?综合分类: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薄的纤维帽,大的脂质核心和纤维帽断裂
31
病例一
颈总动脉中段重度狭窄 颈总动脉远端狭窄后改变
32
病例二
直径狭窄率 约71.4%
速度约 1.9m/s
33
椎动脉超声检查
第一部分:近段 /椎前段
?有血流 动力学意 义的病 变大多数出 现在椎动脉 起始部 ?检查 重点
基底部 肩部(近心端、远心端)
28
斑块的评价
以* 根 内据
膜 回
斑
声
为 参
块 声
照学
特
征
均质回声斑块 不均质回声斑块
低回 等回 强回
斑块内包含强、 中、低回声
29
斑块的评价
根
据
规则型
斑
扁平、表面纤维帽完整
块形 不规则型
表面不平整、纤维帽不完整
态学
特 征
溃疡性斑块 纤维帽破裂,火山口征,火山口
长度>1.0mm, 斑块内血流灌注
椎动脉:颈椎第5~4或4~3椎体间管腔内
20
? 脉冲多普勒检测
? 取样门放置: ? 要置于管腔中心
? 在层流情况下 ? 取样门宽约为被测管腔
内径的1/3-1/2 ?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
应小于等于60度
21
临床意义:
? 影响血流速度的因素: ? 心输出量、心搏力
? 血管形状 、管径粗细 ? 血管壁弹性等
?IMT厚度增厚期 ?斑块形成期
源自文库?血管扩张重构期(正性重构) ?血管狭窄(负性重构) ?血管闭塞
27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 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 1.0mm 斑块:局限性内- 中膜厚度≥ 1.5mm 厚度>周围内中膜50% ,且突向腔内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230
﹥100
﹥4.0
闭塞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2003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
18
血流显示及频谱测量
?CDFI:观察血流充盈 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PWD:血流参数测定
19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 CDFI 及PW 均在血管长轴进行 选择血流平稳部位测量。
颈总动脉:距分叉部位2cm处 颈内动脉:距起始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
颈动脉超声诊断
1
颈动脉组成及其供 应区域如下:
?颈内动脉——颅内 ?椎 动 脉——颅内 ?颈外动脉——颅外颜
面部组织
2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左右 侧分别发自主动
脉弓和头臂干 (无名动脉) ?终未分成颈内 和颈外动脉,分 叉的位置高低不
一
3
颈动脉窦
?是颈总动脉分叉和颈 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 部分
?该窦为压力感受器
*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14
? 横向探测
? 识别具体位置 ? 测量血管内径
15
斑块观察内容及测量
?测量斑块大小 ?位置 ?回声
?观察斑块表面及内部 特性
颈动脉分叉处后壁不规则强 回声斑块
16
狭窄部位测量方法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 径狭窄百分比
? 直径测量法 (C-A)/C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到进入第
六颈椎横突孔部分)
34
第二部分:中段 /横突段 ?此段椎动脉弯曲小, 很少受 动脉粥 样硬化疾 病的侵犯
(从第六至第二颈 椎横突孔部分)
10
颈内、颈总、颈外动脉阻力比较
颈内RI=0.37 颈总RI=0.61
颈外RI=0.71
11
颈内、外动脉鉴别
内径 解剖特征 检测位置 频谱形态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颈内动脉 较粗 无分支 后外侧 低阻力型
颈外动脉 较细
多个分支 前内侧 高阻力型
颞浅动脉叩击试验
无变化 传导震颤性血流波形
12
椎动脉
? 具体超声指标为 ? Vmax 、Vmin 、RI
22
? Vmax的因素影响 :
? 心脏射血力 ? 颅内外脑动脉的阻力
? Vmin的影响因素
? 主动脉壁弹性 ? 外周阻力
23
管腔狭窄 血管痉挛
心搏量或循环血量减少 血管狭窄后改变
血管远端阻力减低
血流 加快
血流 减慢
24
阻力指数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状况的指标
?颈总、颈内、颈外的血流阻力 颈外>颈总>颈内
? 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 ? 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 <0.5则表示降低
25
动脉硬化发展过程
脂质、复合糖类积聚→出血、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动 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26
颈动脉硬化临床分期
?纵切颈总动脉,探头 稍向外侧动
?在一排颈椎横突及其 后方的声影间找血管结
构 ?自下而上分别测量椎 前段及横突段椎间动脉
内径
VA
VA VA
13
纵向探测: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 ?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 以测颈总动脉为主 ? 近段——起始处以远1-1.5cm
? 中段——近段与远段之间 ? 远段——窦部起始处向近心端1-1.5cm
?其结构特点是管壁中 膜较薄 ,而外膜较厚, 管腔略大
4
颈内动脉
? 起始部位于颈外 动脉的后外侧
?颈内动脉在颅外无 分支
5
颈外动脉
伴行于颈内动脉的前 内侧。
其主要分支有: 1 甲状腺上动脉
2 舌动脉 3 面动脉 4 咽升动脉 5 枕动脉 6 颞浅动脉 7 上颌动脉
6
椎动脉
? 发自锁骨下动脉近段的后上 壁,走行于横突孔内,分四 段: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 速度估测法
17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25
<40
<2.0
50%—69% ﹥125,<230 ﹥40,<100 ﹥2.0,<4.0
70%—99%
8
检查方法
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 ,头偏向对侧
? 探头从颈根部向头 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 端、中部、远端
? 颈动脉分叉处及颈 内、颈外动脉
9
检查方法
? 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 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
?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 颈外动脉长轴
?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 外动脉
?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 动脉
? 第二段:位于环椎横突孔以 下的椎动脉,亦称横突部。
? 第三段:从环椎横突孔穿出 ,向后内至入颅前,环椎部 。
? 第四段:进入颅内的为颅内 部。
7
仪器设备
?常规采用5-10 MHz 线阵探头 ?2-5 MHz 凸阵探头 ?2-3.5 MHz 扇形探头
?根据质地:软斑、硬斑块
30
?综合分类: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薄的纤维帽,大的脂质核心和纤维帽断裂
31
病例一
颈总动脉中段重度狭窄 颈总动脉远端狭窄后改变
32
病例二
直径狭窄率 约71.4%
速度约 1.9m/s
33
椎动脉超声检查
第一部分:近段 /椎前段
?有血流 动力学意 义的病 变大多数出 现在椎动脉 起始部 ?检查 重点
基底部 肩部(近心端、远心端)
28
斑块的评价
以* 根 内据
膜 回
斑
声
为 参
块 声
照学
特
征
均质回声斑块 不均质回声斑块
低回 等回 强回
斑块内包含强、 中、低回声
29
斑块的评价
根
据
规则型
斑
扁平、表面纤维帽完整
块形 不规则型
表面不平整、纤维帽不完整
态学
特 征
溃疡性斑块 纤维帽破裂,火山口征,火山口
长度>1.0mm, 斑块内血流灌注
椎动脉:颈椎第5~4或4~3椎体间管腔内
20
? 脉冲多普勒检测
? 取样门放置: ? 要置于管腔中心
? 在层流情况下 ? 取样门宽约为被测管腔
内径的1/3-1/2 ?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
应小于等于60度
21
临床意义:
? 影响血流速度的因素: ? 心输出量、心搏力
? 血管形状 、管径粗细 ? 血管壁弹性等
?IMT厚度增厚期 ?斑块形成期
源自文库?血管扩张重构期(正性重构) ?血管狭窄(负性重构) ?血管闭塞
27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 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 1.0mm 斑块:局限性内- 中膜厚度≥ 1.5mm 厚度>周围内中膜50% ,且突向腔内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230
﹥100
﹥4.0
闭塞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2003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
18
血流显示及频谱测量
?CDFI:观察血流充盈 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PWD:血流参数测定
19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 CDFI 及PW 均在血管长轴进行 选择血流平稳部位测量。
颈总动脉:距分叉部位2cm处 颈内动脉:距起始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
颈动脉超声诊断
1
颈动脉组成及其供 应区域如下:
?颈内动脉——颅内 ?椎 动 脉——颅内 ?颈外动脉——颅外颜
面部组织
2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左右 侧分别发自主动
脉弓和头臂干 (无名动脉) ?终未分成颈内 和颈外动脉,分 叉的位置高低不
一
3
颈动脉窦
?是颈总动脉分叉和颈 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 部分
?该窦为压力感受器
*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14
? 横向探测
? 识别具体位置 ? 测量血管内径
15
斑块观察内容及测量
?测量斑块大小 ?位置 ?回声
?观察斑块表面及内部 特性
颈动脉分叉处后壁不规则强 回声斑块
16
狭窄部位测量方法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 径狭窄百分比
? 直径测量法 (C-A)/C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到进入第
六颈椎横突孔部分)
34
第二部分:中段 /横突段 ?此段椎动脉弯曲小, 很少受 动脉粥 样硬化疾 病的侵犯
(从第六至第二颈 椎横突孔部分)
10
颈内、颈总、颈外动脉阻力比较
颈内RI=0.37 颈总RI=0.61
颈外RI=0.71
11
颈内、外动脉鉴别
内径 解剖特征 检测位置 频谱形态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颈内动脉 较粗 无分支 后外侧 低阻力型
颈外动脉 较细
多个分支 前内侧 高阻力型
颞浅动脉叩击试验
无变化 传导震颤性血流波形
12
椎动脉
? 具体超声指标为 ? Vmax 、Vmin 、RI
22
? Vmax的因素影响 :
? 心脏射血力 ? 颅内外脑动脉的阻力
? Vmin的影响因素
? 主动脉壁弹性 ? 外周阻力
23
管腔狭窄 血管痉挛
心搏量或循环血量减少 血管狭窄后改变
血管远端阻力减低
血流 加快
血流 减慢
24
阻力指数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状况的指标
?颈总、颈内、颈外的血流阻力 颈外>颈总>颈内
? 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 ? 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 <0.5则表示降低
25
动脉硬化发展过程
脂质、复合糖类积聚→出血、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动 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26
颈动脉硬化临床分期
?纵切颈总动脉,探头 稍向外侧动
?在一排颈椎横突及其 后方的声影间找血管结
构 ?自下而上分别测量椎 前段及横突段椎间动脉
内径
VA
VA VA
13
纵向探测: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 ?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 以测颈总动脉为主 ? 近段——起始处以远1-1.5cm
? 中段——近段与远段之间 ? 远段——窦部起始处向近心端1-1.5cm
?其结构特点是管壁中 膜较薄 ,而外膜较厚, 管腔略大
4
颈内动脉
? 起始部位于颈外 动脉的后外侧
?颈内动脉在颅外无 分支
5
颈外动脉
伴行于颈内动脉的前 内侧。
其主要分支有: 1 甲状腺上动脉
2 舌动脉 3 面动脉 4 咽升动脉 5 枕动脉 6 颞浅动脉 7 上颌动脉
6
椎动脉
? 发自锁骨下动脉近段的后上 壁,走行于横突孔内,分四 段: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 速度估测法
17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25
<40
<2.0
50%—69% ﹥125,<230 ﹥40,<100 ﹥2.0,<4.0
70%—99%
8
检查方法
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 ,头偏向对侧
? 探头从颈根部向头 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 端、中部、远端
? 颈动脉分叉处及颈 内、颈外动脉
9
检查方法
? 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 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
?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 颈外动脉长轴
?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 外动脉
?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 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