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5.诫子书(共19张PPT)(共1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5.诫子书(共19张PPT)(共19张PPT)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文 以:
用来;
言 成学: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探究,从而领悟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 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 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 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交流平台
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 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交流平台
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 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 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交流平台
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 能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感谢聆听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
时间: xxx
语文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
目录
01 课前导读 02 交流平台 03 词句段运用 04 日积月累 05 课堂小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

6.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 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 》中的主要人物,杜甫在《蜀相》 中用“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来慨叹他的一生。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阐释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品德高尚的人 ) (2)俭以.养德( 用、凭借、依靠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到达远大目标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性情 ) (6)多不接.世.( 对社会有贡献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最后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 息,(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0.本文作者就哪两方面展开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 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绩也取决于静。把失败 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照,增强了论述效果。
1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告知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2.文中常被人们远”。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 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 度光阴。
【译文】李存审出身清贫,地位低微,常常警告几个儿子说:“你们的父亲年 轻时握一把剑离开乡里,四十年后,地位到达将相,这中间多次经历过万死 一生(的险境),多次剖开骨肉取出箭头一百多枚。”于是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 交给儿子,命令他们把它保存好,说:“你们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们的 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共24张PPT)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共24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阅读《巴蜀英才》P73《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巴蜀英才》P72《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5《诫子书》(共2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5《诫子书》(共23张PPT)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 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为本文补充论据
(二)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
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 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 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 贝尔奖。 治学:苦学例子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
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 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 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 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 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 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 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 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 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 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译文注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小组合作对照文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温馨提示:在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 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和原文的 风格特点。)
例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用 休养身心 用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来休养身心。 用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对偶句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写作背景:
公元234年, 五丈原军营, 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 想着瞻儿才8岁, 此时此刻, 该有多少不舍? 多少牵挂?…… 诸葛亮书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 几个条件?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成语、俗语、诗词。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就不能修养性情。
慢 古义:懈怠 今义:快慢
险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 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双重否定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 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诸诫
葛子
亮书
精河县托里镇中学 温雅莉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琅玡 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 治家、军事家。

一、读准字音
夫 (fú)君子之行 遂 (suì)成枯落 淡泊 (dàn)(bó)
淫 (yín)慢 庐 (lú)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但效果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原文注音版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

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

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

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诫子书》原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1.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
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对比鲜明。
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 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 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 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教学课件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整体感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 励精,
增长才干。
险躁则不能
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 振奋精神。 纵。慢,懈怠。 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 修养性情。 “宁静”相对而言。 治,修养。
险,轻薄。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含“志”的句子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 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提出要靠淡泊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 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即没有志向,则学无 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教材习题
四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 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助词,用于句 操守、品
内心恬淡,不慕
首,表示发端。 德。
名利。
无以明志,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非宁静无以
致远。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 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第七页,共二十四页。
整体感知
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
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
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 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 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疑难探究
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 ,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 ,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5 诫子书(共2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5 诫子书(共20张PPT)

五、板书设计
)(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 振奋
精神。励,振奋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险,轻薄
)( 修养性情。治,
修养。 )
(6)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 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 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遂.成枯.落.( 于是,就 )(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
有用处 )
(9)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
2.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
3.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
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今义:行走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 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15《诫子书》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15《诫子书》课件

第二步 研读共品① 【环节1:师友研读①】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 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 系是如何理解的。
温馨提示:请师友们先自主探究,然后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 补充讲解互助完善。
第二步 研读共品① 【环节2:教师点拨①】
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文中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 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把“志”放在心 上,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 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 然学无所成。
文体知识
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 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 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 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 美的结合。
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 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躹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夜操劳,顾不上 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封家书告诫诸葛 瞻。
第四步 巩固拓展 【环节1:师友练习】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将复何及!” 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 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 来不及了。
由此,你还联想到哪些语意与之相近的 名言警句呢?
第四步 巩固拓展
【环节2:教师点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
淫,放纵。
文“宁静”相对
疾行,指
慢,懈怠。
而言。险,轻薄。
迅速逝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章以修身养德为主题,强调了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富含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品德观念逐渐形成,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开始深入。

但他们有时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因此需要通过学习《诫子书》等经典文章,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诫子书》,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了解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诫子书》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将文章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诫子书》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教材:准备《诫子书》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课堂讨论使用。

3.视频或音频资料:准备与《诫子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丰富课堂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诸葛亮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诫子书》文本,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今义:丈夫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 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年与时驰(
) 今义:危险,惊险 今义:治理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

歌以咏志(

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 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 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 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夫( fú )

遂( suì )

淡泊(dàn bó)
●●
穷庐( lú )

淫慢( yín )

险躁( zào )

字词释义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首,表夫示君发端子。之操行守,、品静德以。 修身,俭以养德。非内心淡恬泊淡,无不以慕名明利志。 ,
非宁静无品德以高致尚的远人。。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明 明确确广志,才向坚定。,。明,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称 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 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 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 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候 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子 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 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 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 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 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 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结尾,要根据收信 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 “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 “敬礼”。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 “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署名和日期, 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写写信日期。根据 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 ××”、“儿××”等。
16 诫子书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 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非志无以成学。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 神,不分散精力。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淫,放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纵。慢,懈怠。
相对而言。险,轻薄。
疾行,指迅速逝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新课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