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起点和终点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

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

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掌握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和射线起点与终点的区分。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PPT。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直线、线段和射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的概念。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并讲解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2. 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七、作业设计直线线段射线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如赛跑、公交线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观察和分享环节。

2. 例题讲解中对直线、线段和射线起点与终点的概念阐述。

3. 随堂练习中学生的操作和教师的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中学生对判断直线、线段和射线起点与终点方法的探讨。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白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内容:a.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起点和终点问题。

c.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记录数据。

b.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起点和终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进行测量和记录。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测量并记录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不准确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与起点和终点相关的科学问题,如速度、时间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物体运动的经验,但对于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

2.学具:准备一些小车,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在做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讲解:物体在运动时,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物体静止时,它的位置不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车进行操作,观察小车的运动和静止。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赛跑、公交车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有什么作用?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小明的家(起点)到学校(终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身边的起点和终点,并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5. 动手实践(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球、小车等),在桌子上设置起点和终点,观察并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方法实践活动: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它们。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的起点和终点实例,提高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一章节“认识位置”,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使用简单的图示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能够用语言和图示来描述。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PPT、直尺、白板、图卡。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直尺、图卡、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学校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起跑线和终点线,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起跑线和终点线有什么作用?”2. 新知识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

(2)教师演示如何用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描述物体位置。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例题:小明的家在学校东边,距离学校500米。

请用图示和语言描述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题:请描述你的座位位置,并用图示表示。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起点和终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并用图示表示。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描述路线,起点和终点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起点和终点来规划旅行路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和观察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比一比》,详细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学会用直尺等工具比较物体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起点和终点,进行正确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若干长度不同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铅笔,比较铅笔的长短。

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正确使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并记录结果。

5. 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比较结果,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巩固练习:学生用直尺比较其他物品的长短,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与终点的概念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直尺比较家中物品的长短,记录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起点和终点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弯曲物体的长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比一比,谁更快》,具体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起点和终点。

(2)讨论:什么是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球,演示小球的滚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起点和终点。

(2)讲解:起点是物体开始运动的位置,终点是物体结束运动的位置。

(3)提问: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组内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4. 知识巩固(1)教师出示一系列物体运动场景,让学生判断起点和终点。

(2)学生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较物体运动速度。

(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运动速度。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家中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描述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如:小车比玩具飞机慢等。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起点和终点)课件教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起点和终点)课件教学

第2单元 比较与测量
起点和终点
课题引入
jù lí 距离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必须给每一次 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探究新知
怎么知道它跳 了多远呢?
探究新知
第一步
第四步,重复跳 三次,记录纸蛙三 次跳跃的距离。
第二步
第三步
展示交流
比一比
研讨交流
想一想
我的纸蛙比你的纸蛙跳得远了多少?
基础达标
示出纸蛙跳远的结果,便于我们进行展示和比较。(√ )
基础达标
2. 选择题。
(1)右图中两只小青蛙哪只跳 得远?( B )
A. 黄色 B.绿色
(2)下图中的三只小青蛙哪只跳得远?( B)
A. 1号 B.2号 C.3号
(3)在比赛纸蛙跳远时,起点要(A)。
A. 相同 B.不同 C.各自选择
综合探究
小红和小明进行了两场纸蛙比赛,哪一场比赛是 公平的?谁的纸蛙跳得远?ān 终点
jù lí 距离
确定起点
应该在相同位置起跳
让纸蛙头最尖的地方对准起点。
确定终点 qǐ diān 起点
zhōng diān 终点
以最靠近起点的 位置为终点。
可以利用 来完成



在纸带上分别记录纸青蛙三 次跳远的位置,再进行比较。
1.第二场比赛公平。 2.小明的纸蛙跳得远。
拓展延伸
用学到 的在纸带上 做标记的方 法,选出我 们班立定跳 远跳得最远 的同学。
拓展延伸
纸飞机比赛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1)为了保证公平,举行跳远比赛时,必须保证从同一条起跳线
起跳。( √ ) (2)比较距离时,只标出起点就可以。(× ) (3)在跳远比赛中,只有用尺才能比较出远近。(×)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引言:《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基本认知,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因此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正确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教具(如小球、轨道等);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自带记录本和笔等学习工具;穿着适合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教室及户外活动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人跑步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运动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观察与探索》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在固定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条路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出起点和终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图示卡片、磁性教具、白板、白板笔。

学具:学生用图示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起点)和目的地(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可能的路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起点和终点,画出至少三条不同的路径。

5. 小组分享(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实际情境中的路径选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至少三条路径。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设计路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实例,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

2024年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

2024年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围绕“位置与方向”主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方向辨别。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能运用基本方向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践、思考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地图、指南针、小红帽(玩具)、白板。

学具:学生用书、画纸、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红帽在森林中寻找终点(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介绍基本的方向词汇,如东、南、西、北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地图和指南针,讲解如何描述物体位置。

以小红帽的位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方向词汇描述。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画一张简单的地图,标出起点和终点,并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位置。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起点定义:物体运动的起始位置。

终点定义:物体运动的结束位置。

2. 基本方向词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标出起点和终点,并用方向词汇描述路线。

答案示例:从家出发,向东南方向走,经过公园,再向东北方向走,到达学校。

2. 作业要求:认真画图,方向描述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运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位置时,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2.2《起点和终点》。内容主要涉及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以及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通过本节课,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3.起点和终点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体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如小朋友从家出发走到学校的过程。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起点和终点的设置,让学生全面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
1.观察并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
2.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建立空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3.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为探索物体运动规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有着极高的热情。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体的简单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概念,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较为模糊。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表达运动过程时可能存在困难。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物体移动,并对“移动”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概念打下基础。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涉及第三章《物体运动》中《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探讨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解起点和终点概念,能识别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

2. 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起点和终点,学会观察和实验。

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以及物体运动过程中起点和终点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梯、尺子、记号笔、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每组一辆小车、一个滑梯、一把尺子、一支记号笔、一份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在滑梯上滑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起点和终点。

2. 新课导入(1)提出问题:小车从哪里开始滑?滑到哪里结束?(3)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1)呈现一个物体运动情境,让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实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和实验,记录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

(2)拓展:讨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起点和终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物体运动起始位置。

(2)终点:物体运动结束位置。

(3)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一件物体运动,记录起点和终点。

(2)思考: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起点和终点是否会发生变化?2. 答案:(1)根据观察,如实记录起点和终点。

(2)在一定条件下,起点和终点可能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观察和实验方法运用。

2. 拓展延伸:探讨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运动,培养他们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并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距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测量距离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子、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从教室的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让学生初步体验起点和终点。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

3. 示例: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演示如何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讲解注意事项。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教室内某一物体(如: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22《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3)实践案例:测量物体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课件《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课件《起点和终点》

1 试duō一yuǎn试,你的纸蛙能跳多远。
怎么知道它跳 了多远呢?
bǐ sài kāi
2 比shǐ赛lɑ开始啦!
chónɡ fù sān cì
3 重复三次。
比出跳最远的一次
nǎ zhī qīnɡ wā tiào de zuì yuǎn
nǐ shì zěn me zhī dào
哪 de 只青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对齐起点,确定终点 相同起点比终点,可以比较跳的远近。 长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课堂达标
练一练
下图起点标法正确的是( A )。
A.
B.
C.
课堂达标
练一练
判断题
1.在测量距离时,跑道上的纸带作用是铺路。( × )
2.起点和终点间的长度是跳远的距离。( √ )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在比较距离时, 要标出起点和终点,再用纸带表示距离,最后 通过纸带的对比得出结论。
XXX学校
起点和终点
班级:X年级X班
科学 教科版 一年级 上册
学习目标
1 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 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 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 录和组织信息。
学习目标
3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 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认同客 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设计一场纸飞机的飞行比赛,用同样大 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
你能判断谁跳的更远吗?
1
离起点最近的那个地方就是终点。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qǐ diǎn
zhōng diǎn
纸蛙代替我们跳远
试一试: 你能让纸蛙
向前跳吗?
怎样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思考:
1、为了比赛公平需要怎么做? 2、怎么标记起点和终点,以哪里为准? 3、一次比赛结果可靠吗,要多比几次吗?
制作赛道
1.在赛道上画起跳线(起点)
2.在赛道上画终点
3.看看青蛙跳了多远 注意:比赛重复3次
1.为了比赛公平,用一样 大的力按纸蛙,让它们向 前跳跃。 2.在纸带上标出纸蛙分别 跳了多远 3.取最好的成绩
比赛要求:
1、小组合作,轻声讨论 2、有问题可以举手问老师 3、要边比赛边记录 4、比赛结束,整理好材料 5、端正坐好
讨论
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起点来自终点的距离课后小任务:
用纸带测量比较其它物体的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