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法
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
润湿剂 O/W乳化剂 洗涤剂
增溶剂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 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根据经验,将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40,非离子型 的HLB值在0~20。 混合加和性: HLB=(HLBa Wa+HLBb/Wb) / (Wa+Wb) 理论计算: HLB=∑(亲水基团HLB值)+∑(亲油基团HLB)-7 在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理论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始终是解释微乳液行为的钥 匙。
1.
Marangoni 效应的起源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是水化的,因此它将 带着连续相液体一起移动,从而使得变薄的 液膜得以恢复。类似地,压缩的液膜将自动 扩张。这表明,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液 膜将具有自动修复功能,即膜具有弹性。这 一效应称为Gibbs-Marangoni 效应。必须指 出,只有当表面活性剂溶于连续相时,才会 产生此种效应。
另一类具有类似结构的物质,如低分子的醇、 酸、胺等也具有双亲性质,也是双亲物质。 但由于亲水基的亲水性太弱;它们不能与水 完全混溶,因而也不能作为主表面活性剂使 用,通常它们(主要是低分子量的醇)是与表 面活性剂混合组成表面活性剂体系,因而被 称为助表面活性剂。在为乳状液中通常需要 加入这类助表面活性剂。
The Marangoni effect /the Gibbs-Marangoni effect,即 Marangoni效应。Marangoni 效应根据其起源不同可 以分为热M arangoni 效应(EMT) 和溶质Marangoni 效应 (EMS)。
EMT 是由于界面区域的热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 状态既可以是由体系中某组分的蒸发、溶解释放出潜 热引起的, 也可以是由外部的温度梯度引起的。EMS 是由界面吸附的不平衡造成的。它可以是由表面活性 剂的相间转移造成的, 也可以是由体系中某组分的溶 解或化学反应引起的。
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
多相催化原理——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目录微乳液法原理及方法所制催化剂的应用困难与展望123微乳液简介微乳液是两种相对不互溶的液体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就微观而言,它是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界面膜所稳定的其中1种或2种液体的液滴所构成,其特点是使不相混溶的油和水两相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可以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微乳液的组成包括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常为醇类)、油(通常为碳氢化合物)和水(或电解质水溶液)。
根据油和水的比例及其微观结构,微乳液有3种基本结构类型:(1)正相(O/W)微乳液,(2)反相(W/O)微乳液,(3)双连续相微乳液(1)正相(O/W)(2)反相(W/O)(3)双连续相微乳液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原理以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时,通常采用反相(W/O)微乳体系,其大小可控制在1~100nm之间,该“水滴”尺度小且彼此分离,这种微小的“水滴”可看作是“纳米反应器”或“微反应器”。
并通过增溶不同的反应物而使反应在“水滴”内进行,因而产物的粒径和形状都可调控,此外,当“水滴”内的粒子长到大小接近“水滴”的大小时,表面活性剂分子所形成的膜附着于粒子的表面,阻碍了粒子的聚结,从而提高了粒子稳定性,并阻止其进一步长大。
其中,增溶有反应物A、B 的微乳液,A中含有金属粒子前驱体(多为金属盐),B中含有用来还原/沉淀金属粒子H2O、NaHB、Na2CO3、水溶前驱体的还原剂/沉淀剂(NH3液等)。
反应方法如:a,b。
a. b.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与传统的浸渍法相比,微乳液法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活性组分粒径可控、尺寸分布较窄和均匀地分布在载体上等优点。
纳米粒子微乳液加入载体破乳离心、干燥焙烧活化催化剂催化加氢烯烃+H 2烷烃Ni 、Pt/Al 2O 3苯+H 2环己烯Ru-Zn/SiO 2醛+ H 2 醇Co/SiO 2●催化加氢●催化燃烧(1) 低温催化燃烧用微乳液法制得的Pt/Al2O3、CeO2/Al2O3催化剂,其在CO燃烧时,与传统的催化剂相比,具有较低的燃烧温度和较高的活性。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
目录
• 引言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原理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实验方法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表征技术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性能评价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应用前景与挑战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纳米催化剂的重要性
纳米催化剂在化学、能源、环境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其高效、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 的特性使得反应过程更加高效、经济。
通过测量催化剂表面吸附气体量来评价其活性,如H2或CO的化
学吸附。
转化率法
02
在特定反应条件下,测量反应物的转化率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
产物选择性法
03
通过分析产物中目标产物的含量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选择性评价指标
选择性系数
目标产物摩尔数与所有产物摩尔数之 和的比值,反映催化剂对目标产物的 选择能力。
传统制备方法的局限性
微乳法的优势
微乳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 ,具有粒径可控、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等优 点,为高性能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 思路。
传统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如浸渍法、共沉淀法 等存在粒径分布宽、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催化剂性能需求。
微乳法简介
01
微乳定义
微乳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等组分 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稳定的分 散体系,其中分散相质点大小在10-100nm之间。
02 03
微乳法原理
微乳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形成的单分子层作为 模板,通过控制微乳液的组成和条件,实现纳米粒子的可 控合成。在微乳体系中,纳米粒子的形成受到表面活性剂 种类、浓度、油相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微乳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可以实现粒径小、分散性好的微乳体系。
它广泛应用于油田、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中。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微乳体系主要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
在选择表面活性剂时,需要考虑其亲水性、疏水性和稳定性等因素,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油相。
通常情况下,选择具有相互溶解性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可以提高微乳体系的稳定性。
2. 配制微乳体系:将所选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相,使用搅拌器进行搅拌。
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搅拌速度和时间的控制,以保证微乳体系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 调整微乳体系的性质:在制备微乳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一些调整。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来改变微乳体系的颜色、流变性质和稳定性等。
4. 精细调控微乳体系的粒径:微乳体系的稳定性和应用效果直接受到粒径的影响。
因此,在制备微乳体系时,可以采用一些精细调控的方法来控制微乳颗粒的粒径。
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波处理、高压均质和离心浓缩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微乳体系的粒径,并提高微乳体系的稳定性。
5. 评价微乳体系的性能:制备好微乳体系后,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性能评价。
例如,可以对微乳颗粒的粒径分布、体积分数和稳定性进行测试,以确定微乳体系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
综上所述,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配制微乳体系、调整微乳体系的性质、精细调控微乳体系的粒径和评价微乳体系的性能等步骤。
通过合理操作可以制备出粒径小、分散性好的微乳体系,为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浅述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浅述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微乳液是由油、水、乳化剂组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直径一般在10至50nm范围,界面厚度通常为2至5nm,由于分散相尺寸远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微乳液一般为透明或半透明的。
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 型和W/O 型,但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 2 个根本的不同点:其一,普通乳状液的形成一般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经过搅拌、超声粉碎、胶体磨处理等才能形成,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其二,普通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存放过程中将发生聚结而最终分成油、水两相,而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不会发生聚结,即使在超离心作用下出现暂时的分层现象,一旦取消离心力场,分层现象即消失,还原到原来的稳定体系。
有关微乳体系的形成机理,目前存在瞬时负界面张力理论、双重膜理论、几何排列理论以及R 比理论,并且有关微乳体系研究的方法还在不断增加。
2.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材料的特点微乳胶束的结构处于动态平衡中,胶束间不断碰撞而聚集成二聚体、三聚体。
这些聚集体的形成会影响胶束直径的单分散性,进而影响合成微粒粒径的单分散性。
同时,通过控制胶束及水池的形态、结构、极性、疏水性等,可望用分子规模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形态、结构及物性的特异性。
用该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实验装置简单,能耗低,操作容易,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粒径分布较窄,粒径可以控制;(2)选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修饰微粒子表面,可获得特殊性质的纳米微粒;(3)粒子的表面包覆一层(或几层)表面活性剂,粒子间不易聚结,稳定性好;(4)粒子表层类似于活性膜,该层基团可被相应的有机基团所取代,从而制得特殊的纳米功能材料;(5)表面活性剂对纳米微粒表面的包覆改善了纳米材料的界面性质,显著地改善了其光学、催化及电流变等性质。
3.制备纳米材料的影响因素:(1)含水量的影响:W/O型微乳液中水核的大小和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密切相关,水核的大小限制了纳米粒子的生长,决定了纳米微粒的尺寸。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引言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医药、电子、能源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和制备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纳米催化剂具有比传统催化剂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环保等行业。
本文将介绍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二、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1.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催化剂的方法。
基本原理是,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使物质析出,然后通过控制pH值、温度等条件进行沉淀物的洗涤、干燥等处理,制备出纳米催化剂。
该方法具有简单、易于控制,成本低等优点,且可以制备出高纯度、均匀分布的纳米催化剂。
2.气相合成法气相合成法是一种将气态前体物分解或反应而生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前体物通过载气输送到高温反应室中,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产生气态分解反应,生成纳米催化剂。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高度纯净、晶型良好、分散性好的纳米催化剂。
3.微乳法微乳法是一种使用表面活性剂将水溶液和油相混合而形成稳定胶体体系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将前体物在水相或油相中分散,并通过控制温度、pH值等因素制备出均匀分布的纳米催化剂。
该方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温和、可控性强,且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高度分散的纳米催化剂。
三、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1. 催化活性的研究纳米催化剂相较于传统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因而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通过研究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以评估其催化效果和应用前景。
例如,针对催化剂在合成苯乙烯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负载铂纳米颗粒在加氢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因其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可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
2. 催化选择性的研究纳米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选择性是指其在特定反应中所产生的所需产物与副产物的比例。
通过研究纳米催化剂的催化选择性,可以评估其应用效果和可行性。
微乳法知识概述
微乳法1. 几个根本名词、术语自1943 年Hoar 和Schulman 觉察热力学稳定的油-水-外表活性剂-助外表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 年正式定名为微乳液(microemulsion)以来,微乳的理论和应用争论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使微乳成为界面化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是格外活泼的分支。
目前微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热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争论领域。
※ 1.1 外表活性剂(surfactant)从分子构造看,这类化合物由非极性的“链尾”和极性的“头基”两局部组成。
非极性局部是直链或支链的碳氢链或碳氟链,它们与水的亲和力极弱,而与油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被称为憎水基或亲油基(hydrophobic or lipophilic group)。
极性头基为正、负离子或极性的非离子,它们通过离子-偶极或偶极-偶极作用与水分子猛烈相互作用并且是水化的,因此被称为亲水基(hydrophilic group)或头基head groups。
这类分子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双亲性质,因此又称为双亲分子。
由于双亲性质,这类物质趋向于富集在水/空气界面或油/水界面从而降低水的外表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因而具有“外表活性(surface activity); 在溶液中,当浓度足够大时,这类双亲分子则趋向于形成聚拢体,即“胶团”或“胶束”(micelle)。
这两个过程即分别是所谓的吸附(adsorption)和胶团化(micellization) 过程。
这种能产生吸附和胶团化的物质统称为“外表活性剂”,同时还被称为“双亲物质(amphiphile 〕等。
另一类具有类似构造的物质,如低分子量的醇、酸、胺等也具有双亲性质,也是双亲物质。
但由于亲水基的亲水性太弱,它们不能与水完全混溶,因而不能作为主外表活性剂使用。
通常它们(主要是低分子量醇)是与外表活性剂混合组成外表活性剂体系,因而被称为助外表活性剂。
5-微乳液法 (1)
1915年,奥斯特瓦尔德《被遗忘了尺寸的世乳液需要借助高速搅拌或超声振荡等外力微乳液无需任何机械功,只需按照配方,热力学等)随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升高;(醇,羧酸等)随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变化不明显;界面CTABH atom C atom N atom O atom S atomlyophobic, hydrophobic 疏水的lyophilic, hydrophilicAmphiphilic碳氢链在8~20个碳原子两亲分子材料合成技术与方法(2)按头部基团分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为阴离子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CH2CH2—OSO3—Na+烷基磺酸钠材料合成技术与方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为阴离子疏水基:由C10~C20的长链烃基亲水基:羧酸、磺酸、硫酸、磷酸等特点:原料易得、性能优良、很好的润湿性和去污功能Sodium dodecyl sulfonate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十二烷基硫酸钠poly(ethylene glycol), poly(ethylene oxide), poly(oxyethylene)聚乙二醇,聚环氧乙烷,聚氧乙撑在固体表面有强烈的吸附性胶团化: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分散,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从单体(单个此时的浓度,即形成胶团的浓度胶团(胶束,反胶团(反胶束,反相胶束)水亲油基朝外,亲水基朝里油包水直径单一分散性,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微乳液浓度<CMC材料合成技术与方法C 14H 29COO −Na +临界排列参数( Critical packing parameter)V :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部分的体积,a 0: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聚集体表面所占有效头基面积l c :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部分的链长。
材料合成技术与方法0<p<1/3时形成胶束,(liposome) :表面活性材料合成技术与方法囊泡结构从完全无序的单体稀溶液到高度有序的结晶态。
微乳液法用于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制备
胶团
H2O
棒状胶团
棒状六角团
H2O
H2O
油
H2O
醇
H2O
H2O
H2O
H2O
1.0-3.5nm
H2O
微乳状液
水柱的六角堆积
层状胶团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形成的胶团结构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乳状液
乳状液的定义 乳状液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种 与其不互溶(或部分互溶)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系统。
乳状液是由两种液体构成的分散体系。 热力学不稳定
内容概要
1、乳状液、胶束、微乳液相关概念与定义 2、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反应机理(纲领性介
绍) 3、微乳液技术在பைடு நூலகம்米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4、应用举例
基本的认知
微乳液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分散 相液滴直径约为10~100nm的胶体分散体系。微乳液为透明 或半透明的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法制备c催: M化. W剂u:et纳al米., J粒. C子ol细loid小In、te窄rfa分ce布Sc、i.,粒24径3,和10组2-分10可8. 控。
参考资料
书名: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作者:王军 主编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1 ISBN:9787506481021
NP-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助表面活性剂:中等碳链C5~ C8的脂肪醇
(有些体系可不加)
水包油型 O/W
微乳液的类型/微观结构 反相微乳液
油包水性 W/O
油油 水油
油 油油
双连续相
bicontinuous
微乳液水池
Water
Oil
微乳液“水池”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课件
微乳液
❖ 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 剂( 醇类) 、 油(碳氢化合物)和水(电解质水 溶液)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 各向同性的 热力学稳定体系。根据分散相与连续相的 不同,微乳液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种:水包 油型( O/W)、 油包水型(W/O)和W/O/W或 O/W/O油水双连续型。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课 件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课 件
微乳液理论模型
❖ 关于微乳液的形成,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 加以解释,其中较典型的为“瞬时负界面张力” 模型,该理论认为:油/ 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 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 几十mN/ m, 但这只能 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一般要加入助 表面活性剂, 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 水界面张力迅 速降低甚至产生瞬时负界面张力,但是负界面张 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 表面活 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 直至界 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 这种瞬时产生的负 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因此有界面膜保 护的纳米液滴能稳定存在,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 聚结, 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 界面张力, 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从而得到稳 定的微乳液。
❖ 油相一般为C6~C8 烷烃,如环己烷、庚烷、 辛烷、异辛烷等;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阴 离子、阳离子、两性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纳米一催化般剂制为备方法中——等微乳碳法课链的胺或醇。
件
微乳液制备方法
❖ 在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配制热力学稳 定的微乳体系。微乳制备应满足3个条件:在油水界面存在 短暂的负界面张力;流动的界面膜;油分子和界面膜的联系和 渗透。
微乳液简介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技巧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技巧引言:纳米催化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尺寸效应使得纳米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活跃的表面结构和更优异的催化性能。
本文将介绍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技巧,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对不同的表征技术进行探讨。
一、物理方法制备纳米催化剂1.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它基于气体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生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气相沉积法有热蒸发法、激光蒸发法和电子束蒸发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沉积温度和沉积速率来调控纳米催化剂的尺寸和形貌。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水解和缩聚反应制备纳米催化剂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纳米催化剂。
溶胶-凝胶法可以通过控制水解和缩聚反应的条件来调节纳米催化剂的形貌和尺寸。
3. 界面重组法界面重组法是一种利用金属原子在固体表面的扩散和重新组合形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控制金属原子的扩散速率和沉积时间来控制纳米催化剂的尺寸和形貌。
二、化学方法制备纳米催化剂1. 化学共沉淀法化学共沉淀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通过调控反应物的浓度、PH值和温度等条件,可以调节纳米催化剂的尺寸和形貌。
此外,可以通过改变共沉淀剂的种类和添加表面活性剂来控制纳米颗粒的分散性。
2.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将溶液或混合物放入密封容器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纳米催化剂的晶体尺寸、表面结构和比表面积。
此外,还可以调节溶液的pH值和添加助剂来控制纳米颗粒的形貌。
3. 微乳法微乳法是一种利用水和油相互溶解的特性在微乳液中合成纳米催化剂的方法。
通过调节乳化剂的类型、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可以获得纳米尺寸均匀分布的催化剂。
此外,微乳法还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添加表面活性剂来调节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
三、纳米催化剂表征技术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是一种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获得纳米催化剂的形貌和晶体结构信息。
纳米材料导论微乳液法
温度低 温度高
反应可能不会发生 产物可能聚集,使粒径变大
反应时间
直接影响产物的形貌
其它因素: pH值,还原剂和 沉淀剂的性质等
6 微乳液法的特点
粒径分布较窄,易控制,可以较易获得粒径均匀的纳米微粒. 通过选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可获得所需特
殊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 粒子表面包覆表面活性剂分子,不易聚结,稳定性好 纳米粒子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层类似于一个“活性膜”,该层可以被相
组成: ➢ 水溶液 CH2 COOCH2CH(C2H5)C4H9 ➢ 有机溶剂: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 ➢ 表面活性剂:阴离子(AOT),阳离子(CTAB十六烷基
三甲基溴化铵 ) 非离子(Triton X(聚氧乙烯醚类) )
作用:(1) 增加表面活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2) 阻止液滴聚集,提高稳定性增加柔性,减少微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and size distributionof nickel nanoparticles. [NiCl2]= 0.05 M; [N2H5OH]=1.0 M; water/CTAB/n-hexanol= 22/33/45; 73 °C
Synthesis of Ni–Co needle-like alloys
结论
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应用领域广; 可有效的控制微粒的粒度和形貌; 可制备均匀的双金属和混合金属氧化物材料。
单次制备的催化剂数量有限;溶剂的回收和 循环使用对商业应用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乳液法概述
乳液法: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 用下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这样 可使成核、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局限在一个微小 的球形液滴内,从而可形成球形颗粒,又避免了颗粒 之间进一步团聚。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纳米材料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微乳液法的概述: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从而制备出一定粒径的纳米粉体。
但相对于细乳液和普通乳液而言的,微乳液颗粒直径约为10〜100nm细乳液颗粒直径约为I00~400nm,普通乳液颗粒直径一般在几百纳米到上千纳米。
一般情况下,将两种互补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项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I 〜I00nm 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
相应的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为微乳化技术(MET)。
982年Bout 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肼或者氢气还原在w/0型微乳液水合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分散的Pt、Pd、Ru Ir金属颗粒(3~40nm) 。
从此以后, 微乳液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乳液应用研究更快,在许多领域如3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微乳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类。
:(1) 金属, 如Pt、Pd、Rh Ir、Au、Ag、Cu等; (2)硫化物CdS PbS CuS等; (3)Ni、Co、Fe 等与B 的化合物;(4) 氯化物AgC1、AuC1 等;(5) 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0、3 BaC03、Sr—C03;(6) 氧化物Eu20 、Fe20。
、Bi20 及氢氧化物如AI(0H)3 等。
1 微乳反应器原理在微乳体系中, 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都是W/ 0型体系, 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
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为A0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 聚氧乙烯醚类)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士蓝类立方形纳米粒子
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蓝类⽴⽅形纳⽶粒⼦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蓝类⽴⽅形纳⽶粒⼦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的要求1、了解反相微乳法制备纳⽶粒⼦的原理,熟练掌握反相微乳法制备纳⽶粒⼦的步骤、可对条件优化来控制纳⽶粒⼦形状;2、了解纳⽶粒⼦的表征⽅法,⽤红外、TEM等进⾏表征;3、熟悉并了解⽣物传感器的制备⽅法和双氧⽔的测定⽅法;4、了解电化学⼯作站的使⽤⽅法⼆、实验原理“微乳液”是由⽔、油、表⾯活性剂和助表⾯活性剂组成的澄清透明、各向同性的热⼒学稳定体系。
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把微乳液分成3种类型: O/W (⽔包油)型微乳液、W/O (油包⽔)型微乳液和双连续型微乳液。
在微乳体系中,⽤来制备纳⽶粒⼦的⼀般都是W/O型微乳液。
W/O微乳液中的⽔核被表⾯活性剂和助表⾯活性剂所组成的单分⼦界⾯层所包围,分散在油相中,其⼤⼩约为⼏nm到数10个nm。
这些⽔核增溶⼀定浓度的反应物,并且由于其具有很⼤的界⾯⾯积⽽使物质交换以很⼤的通量进⾏,因此可以作为合成纳⽶粒⼦的“微型反应器”。
.W/O 型微乳液制备纳⽶材料的⽅法⼀般有以下两种:(1)配置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种含有⾦属粒⼦前驱体(多为⾦属盐),另外⼀种含有⽤来还原⾦属粒⼦前驱体的沉淀剂。
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融合、分离、重组等过程,发⽣了⽔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包括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解反应等),且产物在⽔核内成核⽣长。
当⽔核内的粒⼦长到最后尺⼨,表⾯活性剂就会附在粒⼦的表⾯,使粒⼦稳定并防⽌其进⼀步长⼤。
由于⽔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核内的晶核或粒⼦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核内粒⼦尺⼨得到了控制。
(2)将⼀种反应物增溶在微乳液的⽔核内,另⼀种反应物以⽔溶液形式滴加到前者中,⽔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的界⾯膜进⼊⽔核内与另⼀反应物作⽤产⽣晶核并⽣长,产物粒⼦的最终粒径是由⽔核尺⼨决定的。
普鲁⼠蓝类配合物是⼀种蓝⾊染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同时稳定性好,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因⽽可以应⽤于化学修饰电极、电显⾊、⼆次电池等⽅⾯。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微乳液制备纳米微粒还可用一些改进的方法。 例如,以AOT[sodium 10is-(2ethylhexyl)sulfosuecirmte]为表面活性剂的微乳 液制备CdS纳米微粒时,如在微乳液中加入六 甲基磷酸酯(hexamethyrlphosphate,I-IMP)作为 保护剂时,纳米微粒的大小分布更均一“。同样 在用AOT微乳液制备CdS纳米微粒时如果一份 微乳液的“水池”中溶人S2,而另一份并不是直 接将Cd2+溶人“水池”中,而是以少量的表面活 性剂(AOT)2Cd(即以cd取代AOT中的Na)与AOT 混合使用时,得到的纳米微粒的大小也变得更 加均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周海成等[24 ] 在Triton X 100/ 环己烷/ 正戊醇/ 水溶液微乳 液体系中,研究了反应物的相对浓度 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 [ Ag + ] ∶[Br - ] = 1 时,可以得 到均一的AgBr 纳米颗粒,随着W0 ( [ H2 O ]/ [ Triton X - 100 ]) 增大,颗粒尺寸有所增大;当[Ag + ] ∶[Br - ] = 1 ∶2. 5~3 之间 时,可以合成直径在30nm 左右的弯曲 的AgBr纳米线。由此可见,选择不同 的反应物相对浓度可以调控产物的形 貌,这为合成其它体系理想形貌的目 标产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只有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 油和水溶液的比例,才能制备出所需的纳米材料。 一般情况下,首先固定油的含量,选择不同的表 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然后向体系中 加水,得到最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 的质量比。然后,固定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 剂的比例(设其混合质量为mS ) ,分别按mS :mO (油的质量) 为1 :9 、2 :8 、3 :7 、4 :6 、 5 :5 、6 :4 、7 :3 、8 :2 9 :1 的比例混合 成乳状液,然后向乳状液中加水,作出拟三元相 图。从而确定制备纳米材料所用的合适的微乳 液体系。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聚合物纳米颗粒是一种由连续性高分子基质和分散其中的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
正由于其粒子的超微尺度(小于100nm),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展开探讨。
一、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1. 静电纺丝法静电纺丝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单、节能、低成本的纳米颗粒制备技术。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高压电场将高分子溶液喷射到电极表面的液体极化区域,在溶剂蒸发时形成纳米颗粒。
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低离子强度、可控成分和尺寸等优点。
2. 微乳法微乳法是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将互不混溶的液体包围成高度分散的胶体颗粒。
该方法利用微乳液的高分散性,将高分子溶液离散成纳米颗粒,并形成高分子微胶粒子往往具有较为均匀的形状和孔径大小,同时,微乳液中的单分散纳米颗粒使得纳米材料的组装更加紧密。
3. 聚合物化学反应在聚合物化学反应中,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溶液pH、缩合试剂的加入量等多重因素,引发反应物高分子以纳米颗粒的形式自组织。
例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PVA-PAAS)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中,通过将PAAS还原缩合制备PAA,进一步加热,形成PVA-PAAS复合纳米颗粒。
二、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应用研究1. 医药领域应用聚合物纳米颗粒在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将静电纺丝制备的聚乳酸颗粒与吡咯烷酮等药物混合,可以制备成纳米级别的药物交付体系,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控释性能,可大大提高药品的吸收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损失。
此外,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表面易于修饰和吸附生物大分子,可用于生物标记和靶向治疗等方面。
2. 精细化学品的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微观尺寸和高比表面积,使其在粒子活性组分和微观反应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例如将微乳法制备的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载体,通过选择适当的活性组分获得高比表面积和反应性聚合物纳米颗粒,可在催化剂的表面上快速催化化学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Ostwald陈化(Ostwald Ripening), 根据Kelvin公式,小质点 (4)转相, 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相中的溶解度相对大小与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即 HLB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表面括性剂的HLB是决定乳状液 类型的主要因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是温度的函数。在 低温下呈现水溶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高温下则呈油溶性。 因此,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若在低温下制得O/W 乳液,在高温下则会变为W/O型。发生变形时的温度称为相转 变温度(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简称PIT。 式中Cr是微小晶体的溶解度,C是普通晶体的溶解度,γ(s) 及ρ(s)分别为固体的界面张力及密度。 将比大质点具有更大的溶解度。于是小质点将不断溶解,大质 点将不断长大。这一过程称为Ostwald陈化。在乳状液体系中, 它通过分散相经过连续相介质的分子扩散而进行。这一过程导 致体系的平均质点半径随时间增大,因此是一种不稳定过程。
油
水 水
油
O/W
W/O
双重或多重乳状液
普通乳状液的液珠大小通常在0.1-10um,对可见光的反 射比较显著,因此,具有不透明、乳白色的外观,而微乳液的液珠 在10nm数量级,外观为透明或至少半透明。 如果分散相质点大小一致,此种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 反之称为多分散体系。虽然用特殊方法可以制得单分散乳液, 但常规方法制得的多是多分散乳液。
纳米化学microemulsion
第六章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本讲参考书目
第四节 微乳法(microemulsion)
崔正刚,殷福珊,微乳化技术及其应用,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1999。(超星电子图书) Zhong-Lin Wang, 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synthesis,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纳米化学microemulsion
1.4
反胶团
在非极性溶剂中,随着双亲物质浓度的增大,也能形成 聚集体.这种聚集体通常以亲水基相互靠拢,而以亲油基朝向溶 剂,其构型与水相中的胶团正好相反,因此被称为反胶团或逆 胶团(Reversed or inserted Micelle)。例如,在水/油/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体系中,低温时表面活性剂在水相形成胶团,但随着温 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逐步转移到油相,并形成反胶团。
1.3.2 胶团形成热力学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至cmc,溶液中开始有胶团生 成。胶团的形成是自发的,所以胶团化自由能变化必是负值。 那么,胶团化的推动力是什么?直观地看,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 团与水分子没有亲和力,总是试图脱离与水的接触,而形成胶 团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亲油基这种趋势正是胶团化的推动力。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胶团形成的同时,胶团/水界面形成了 双电层,表面活性剂的离子头因相互靠近使得静电排斥力增加, 从面又阻碍了胶团的形成。这就是为什么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cmc通常较非离子型的为大的缘故。 (1)疏水效应 (2)静电作用能
1
纳米化学microemulsion
பைடு நூலகம்
1.2
乳状液
另一类具有类似结构的物质,如低分子量的醇、酸、胺 等也具有双亲性质,也是双亲物质。但由于亲水基的亲水性太 弱,它们不能与水完全混溶,因而不能作为主表面活性剂使用。 通常它们(主要是低分子量醇)是与表面活性剂混合组成表面活 性剂体系,因而被称为助表面活性剂。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液体以液珠 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液珠直径一般大于0.1um。此种 体系皆有一个最低的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活性剂之 存在而大大增加(Becher定义 )。
非极性部分是直链或支链的碳氢链或碳氟链,它们与 水的亲和力极弱,而与油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被称为憎水基 或亲油基(hydrophobic or lipophilic group)。极性头基为正、负 离子或极性的非离子,它们通过离子-偶极或偶极-偶极作用与 水分子强烈相互作用并且是水化的,因此被称为亲水基 (hydrophilic group)或头基head groups。这类分子具有既亲水 又亲油的双亲性质,因此又称为双亲分子。
1943年,Hoar和Schulman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分散体系: 水和油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链长的醇) 混合能自发地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体系。这种体系经确证也是 一种分散体系,可以是油分散在水中(O/W型),也可以是水分 散在油中(W/O型)。分散相质点为球形,但半径非常小,通常 为10-100nm范围,是热力学稳定体系。直至1959年,上述体系 被称为“微乳状液”或“微乳液”(microemulsion),于是“微乳液’ 一词正式诞生。
3
纳米化学microemulsion
1.3
含水胶团
根据对肥皂水溶液的大量研究,McBain于1913年首先提
出了胶团化概念。他认为当浓度升高至一定值时,肥皂分子在 水溶液中将从单个离子状态缔合成“胶态聚集体”,并称之为胶 团或胶束。后来的研究表明,胶团化概念适用于所有的表面活 性剂,并且胶团化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开始形成胶团时的表面活性剂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 (critical mici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当浓度低于cmc时, 表面活性剂以分子或离子态存在,称为单体(monomer);当浓度 超过cmc时,表面活性剂主要以胶团状态存在,而体系中单体 的浓度几乎不再增加。因此,cmc可以看作是体系中单体的浓 度。
1.2.2 乳状液的不稳定过程: 表面活性剂在乳状液形成中的作用 ——沉降或乳析、絮凝、聚结、转相、Ostwald陈化 (1)沉降(Sedimentation)或乳析(Creaming)。密度差异 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由于界面张力显著下降, γ△A和△P皆减小,因此可使所需能量大大降低,某些情况下 可以降低10倍甚至更多。但形成乳状液总是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2)絮凝,是指分散相质点相互聚集形成三维堆聚体,但质点间 不发生聚结,仍存在分界面的过程。絮凝增大了质点的表观尺 寸,无疑将加速沉降或乳析,并且絮凝是聚结的前奏。 絮凝的 产生是因为质点间存在相互吸引作用。 (3)聚结(coalescence), 絮凝的液珠之间仍隔有一层液膜.若此液 膜破裂,则液珠将合并成更大的液珠,这一过程即为聚结。聚结 的最终结果是油、水完全分成两相。
这个定义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 ①乳状液是多相体系,至少存在两个相。 ②至少有两个液相。 ③这两个液相必须不互溶。 ④至少有一相分散于另一相中。 ⑤规定了液珠的大小。 ⑥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通过加入第三组分可增加其稳定性。
我们把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称为分散相或内相,而把另 一相称为连续相或外相。于是乳状液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油 分散在水中,称为水包油(O/W)型;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称 为油包水(W/O)型。前者如牛奶,后者如原油乳状液。这种简 单的O/W型或W/O型乳液称为简单(普通)乳状液。
作业
从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JACS, 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等刊物上找一篇你认为有价值的有关 纳米材料合成的文献,认真研读,写中文读书笔记 一篇。切记不要全篇翻译,要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找出作者的思路,尽量要弄清纳米材料合成理论上 的问题,如机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读书笔记做完后于12月5日以前发电子版到: zkb@
1. 几个基本名词、术语 2. 微乳液中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3. 微乳法实例
20051103
1
几个基本名词、术语
自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水-表面 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年正式定名为微乳液 (microemulsion)以来,微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使微乳成为界面化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是十分活跃的分支。 目前微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 料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热门 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
微乳液定义: 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 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 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水-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胶团间平衡和缔合相变化
5
纳米化学microemulsion
1.5.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955年,Schulman等提出吸附单层是第三相或中间相的 概念,并由此发展到双重膜理论:作为第三相,混合膜具有两 个面,分别与水和油相接触。正是这两个面分别与水、油的相 互作用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界面的弯曲及其方向,因而决定了微 乳体系的类型。
1.5 微 乳 液
在结构方面,微乳液有O/W型和W/O型,类似于普通 乳状液。但微乳液与普通乳状液有根本的区别:普通乳状液是热 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大,不均匀,外观不透明,靠表 面活性剂或其它乳化剂维持动态稳定;而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 系,分散相质点很小,外观透明或近乎透明,经高速离心分离 不发生分层现象。因此,鉴别微乳液的最普通方法是:对水-油表面活性剂分散体系,如果它是外观透明或近乎透明的,流动 性很好的均相体系,并且在100倍的重力加速度下离心分离 5min而不发生相分离,即可认为是微乳液。含有增溶物的胶团 溶液也是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因此在稳定性方面,微乳液 更接近胶团溶液。从质点大小看,微乳液正是胶团和普通乳状 液之间的过渡物,因此它兼有胶团和普通乳状液的性质。
1.1
表面活性剂 (surfactant)
从分子结构看,这类化合物由非极性的“链尾”和极性 的“头基”两部分组成。
由于双亲性质,这类物质趋向于富集在水/空气界面或 油/水界面从而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因而具有 “表面活性(surface activity);在溶液中,当浓度足够大时,这类 双亲分子则趋向于形成聚集体,即“胶团”或“胶束”(micelle)。 这两个过程即分别是所谓的吸附(adsorption)和胶团化 (micellization)过程。这种能产生吸附和胶团化的物质统称为 “表面活性剂”,同时还被称为“双亲物质(amphiphil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