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引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引论 陈治国 山东大学 2012 年春季学期 课程大纲 一、课程时间
17 周 二、课程读本
《西方哲学导论》(唐纳德·帕尔玛[Donald Palmer]著,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年) 三、课程目的
1. 了解西方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把握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尤其是知识论、形而上 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和艺术哲学等重要领域的重大问题和主要观点。
第一,对自身心灵之确然性的追求。在苏格拉底这里,对确定性的这种追求虽然没有达 到肯定性的确然性,但至少达到一种否定性的确然性:即确定自己不能确定什么。后来,亚里 士多德在划分知识的类型和等级的时候,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确定性的程度:理论智慧具有最高 的确定性,实践智慧的确定性次之,技艺的确定性最差。
第二,自我反思与理论活动的优先性。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人必须先有自知之明,而 后能进一步鉴别和审视其它的事情和其它的人。据此,古希腊的哲学观将哲学看作是一种与人 有关的理性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求自识”。当然,除此之外,在苏格拉底所倡导的理性生活中 还包含着另一个命题:“德性(aretê)基于对善的认识”。这个命题导致了以后西方文化中一个 思想的主导性地位:实践活动必须以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论认识为前提。这就是所谓的“究虚理”。 第三,哲学活动主要在于提问、而非回答。基于“认识你自己”以及“我知道一无所知”这一 观点,苏格拉底从事哲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不停地诘问或反讽,对那些自认为拥有关于真理、 正义、美、勇敢、友爱、虔诚等概念知识的人进行不停地诘问,最后的情形大多是无果而终, 对话者或者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或者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基本上都不能给出最确定 的优秀答案。当然,苏格拉底自己也没有给出。不过,所讨论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不尽的辩论、 对话、争执过程中越来越加清晰,问题的实质也日益得到呈显,人们对世界和事物的理解力、 洞察力也不断变得丰富。 我们并非为了寻求问题的确定答案而研究哲学。这是因为,任何确定的答案都不一定是正确的, 这是规律。相反,我们为哲学问题本身而研究哲学,因为这些问题拓展了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 概念,丰富了我们的智力想象,并消除了把思想封闭于思辨之外的对教条主义的迷信;但是主 要还是因为,通过哲学所思考的伟大领域,思想也变得伟大,并且变得能与宇宙融合在一起, 这宇宙构成其最高一级的善。(罗素,《哲学问题》,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5 年,第 16 页。)
实践智慧(phronesis,practical wisdom) 技艺知识(technē,art) 其中,理论智慧又可区分为努斯(nous)和科学知识(episteme),其中科学知识是从普遍前提 推知结论的那种能力,而努斯作为一种理论直观或理论直觉的能力,主要是用来把握科学演绎 所由以开始的那种第一原则。 严格来说,在传统哲学史上,它主要指向第一种智慧即 sophia,尤其是理论智慧中的形而上学。 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乃是哲学的主体部分。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
Eros(情爱):在柏拉图那里是主要是指对智慧的爱,但也 有情爱的成分。
Philia(友爱):主要用来指俗世同胞之间的情感活动。 Agapē(圣爱):指对神圣实在即宗教领域绝对者的那种爱。 Libido(性爱):作为佛洛依德的专用术语,主要指称性的
冲动,是人类所有心灵活动的根源。 Sophia
亚里士多德的区分 第一,理论科学(theoretical science)。理论科学是研究实在世界的各个方面及其各种现象, 力求获得严格的确定性。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其中,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包括现在 的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天文学等等。形而上学主要是研究最普遍、最深刻、最抽象的东 西,这个东西既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又被称作“神”。对这种东西的研究能够获得最高的确定性, 因而也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即思辨的快乐。 第二,实践科学(practical science)。这类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研究目的在于获得对行为的大致性指导。它包括伦理学(个体)、家政学(家庭)、政治学(城 邦)。 第三,创制科学(productive science)。这类科学仅仅是为了作品或产品,确定性最差,包括 模仿性的和使用性的艺术。前者包括诗学、音乐、绘画,后者包括造船、医学、农学等。 理论智慧(sophia,theoretical wisdom)
心理学(Psychologia):是关于灵魂的学说; 宇宙学(Kosmologia):是关于世界或宇宙之本质的学说; 神学神学(Theologia):是关于上帝之实存和本质的学说。 由此看来,形而上学这门学问的领域简直是无所不包。其问题涉及到心物、天地、神人; 举凡存在、虚无、自由、不朽、神、生命、力、质料、真理、灵魂、生成、精神、自然等重大 课题,均在形而上学的讨论范围之内。 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心灵、并且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的外部世界? 事物显现给我们的样子与它们真正存在的方式之间有区别吗? 人这种存在者与其他事物的存在方式确实不同吗? 我们的心灵与肉体究竟是什么关系?除了我自己的心灵外,还存在他人之心吗?我们如何证明 它们的存在或不存在? 在人死后有所谓的灵魂世界吗?是一切都被必然性所决定,还是存在人的自由意志,因而人可 以自由选择、从而也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什么使得一个人纵贯他的一生成为同一个人呢? (2)认识论(epistemology):又称关于知识的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 什么是知识? 认识某个事物或者对某个事物拥有知识所指为何? 人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如何能够为我们的认识主张进行辩护?(感觉证据;自明的前提;大多 数人的接受;《圣经》或《论语》;可重复的实验) 认识的途径、过程、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真理?能否达到真理?区别真理与谬误的途径是什么? 是否存在人类知识的界限?如果存在界限,这些界限是什么,以及什么决定了这些或这个界限? (3)伦理学(ethics):又称¡°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 伦理学究竟关心一种好的生活,还是应该着重指向道德规范和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 成为一个好人与成为一个好的公民是一致的吗? ¡°善¡±是可追求、可通达的吗?像¡°善¡±(good)和¡°正确¡±(right)这样的道德概念 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的道德判断在客观上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它们仅仅表达了我们的某种主观偏好?是否存 在普遍的道德原则? 具体的道德规则,诸如¡°不要撒谎¡±、¡°扶危济困¡±能够得到理性的辩护吗? 对于合乎道德地生活,我们拥有什么动机? 道德义务之间是冲突的吗?如果出现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协调? 动机善良的事情都是可以允许的吗? 道德问题是否仅仅局限于人伦关系?不同的物种之间,譬如人与动物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
泰勒士(Thales,公元前 640-546 年)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前 610-546 年)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前 570- 526 年)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 470-399 年) 智者学派: 以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公元前 485-415 年) 为代表的智者学派从一开始便成为哲学的永恒对手。 开设学堂,招募学生,讲授当时的法律、经济、政治等等; 诡辩论者。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无知的提问者 据说在古希腊戴勒菲(Delphi)(古希腊的宗教中心)的阿波罗神庙(公元前 900 年建)前殿的 墙上刻有“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其所以将它称作神谕,乃是因为当时和以后的大多数解释者 认为,它的原初涵义在于借神祗之口教诲凡人:“认识你自己,噢,人哪,你不是神。”在这里 被强调的是人的必死性、不完善性和有限性。与此箴言相呼应的正好是阿波罗神庙中的另外两 条箴言:“凡事不可过分”和“自恃者必毁”。 苏格拉底的解释: 神的谶语(即认识你自己)是说,人的智慧渺小,不算甚么;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 过籍我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惟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 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知实在不算甚么。 由此而引出苏格拉底的千古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ຫໍສະໝຸດ Baidu
3. 哲学的主要分支 (1)形而上学:
安德罗尼克: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prote philosophia
笛卡尔的比喻: 哲学——树 形而上学——树根 物理学——树干
其他科学——树枝 沃尔夫、康德:
存在论(Ontologia):通译本体论,又称存在学、万有论、是 论),是关于存在者本身或存在之存在的学说;
2. 体会、学习并训练西方哲学家发现问题、思考世界、解析事情和论证观点的重要能 力,从而拓展知识视野,提升心灵品质,深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行动力。 四、课程内容
导论; 1. 知识论; 2. 形而上学; 3. 伦理学; 4. 政治哲学; 5. 宗教哲学; 6. 艺术哲学。 五、学习方法 1. 课堂老师讲读 2. 课堂学生自由讨论 3. 课堂专题集中讨论 (1 次小组合作形式;1 次个体发言+专人评论形式) 4. 课外论文练习 六、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30%(课堂出勤+讨论表现+论文练习) 2. 期末成绩:70%(论文写作或试卷考试) 七、参考文献 1. 霍奈尔、韦斯科特:《哲学是什么》,夏国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2. 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奈杰尔·沃伯顿:《哲学的门槛》,林克译,新华出版社,2011 年。 4. 邬昆如主编:《哲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5. 西方哲学史编写组:《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6. 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商务印书馆,2010 年。 7. 叶秀山、王树人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005 年。 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 年。 9. 陈启伟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0. Frederick C. Copleston,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umes 10, 1974-1986. 导论 一、何谓哲学(What is Philosophy?) 1. 哲学的语言学起源 Philosophia 公元前 6 世纪前后 毕达哥拉斯学派 philo(爱)+ sophia(智慧)
理智知识的清明状态。这种清明状态多数时候并不能够为哲学家本身带来什么权势或金钱等物 质利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与公众利益无关。甚至按照柏拉图的看法,必须让哲学家来统 治国家,因为哲学家对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最明了的知识,一个国家和社会要想获得优 良、正义的秩序必须依赖这种知识。 2. 哲学的历史起源 米利都学派:
黑格尔:“神庙中的祭坛”;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祭坛的神庙。 海德格尔:根本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区分,哲学唯一的主体性事情就是形 而上学。 20 世纪分析哲学:一项永远没有果实的事业,是疯子般的胡言乱语。 爱智慧活动的特征: 第一,它是人类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需要从事者付出全部心血的一项探究活动。亦即,对智 慧的探寻是需要付诸行动并且没有终结的。 第二,追寻智慧的活动源出于人类的惊讶、惊奇,是对那些所谓最普遍、最深刻而最能激动人 心的问题的探究。 为什么事物(或世界)毕竟存在而非不存在? 有没有外部世界? 能否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能否交流和传递? 有没有他人之心? 在人死后有所谓的灵魂世界吗?死亡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究竟有没有上帝?信仰或不信仰上帝的理由和根据何在? 是一切都被必然性所决定,还是存在人的自由意志,因而人可以自由选择、从而要承担相应的 道德责任? 第三,爱智慧是需要闲暇的。整天忙于生计或者沉溺于酒光声色中的人是不会全力认真思考上 述那些问题的。 第四,爱智慧是非功利性的。爱智慧的结果是获得理智上的最佳状态,理智上的最佳状态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