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
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1699e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f.png)
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能源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长。
油气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I. 行业现状当前,中国油气行业面临以下几个挑战:一是供需不平衡。
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50%以上,但国内炼油业的过剩产能依然存在,致使国内油品市场供需不平衡。
二是基础设施不足。
国内油气管道交通和输配能力较低,致使部分地区出现油气资源无法有效运输、储存的情况。
三是环保压力加大。
随着中国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治理力度,国内油气企业为了适应政策规定,不得不进行环保技术升级,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也有值得肯定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油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油气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为中国油气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II. 市场趋势未来,中国油气行业面临多重市场趋势。
首先,需求将继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油气需求将逐步增长,中国未来成为全球最大且最快增长的油气市场之一是必然趋势。
其次,中国油气产量将稳步增长。
中国油气储量丰富,但也存在储量集中度较高和油气品质较差等问题。
未来,国内油气产量将稳步增长,但进一步提升输出能力仍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除此之外,中国油气行业将逐步市场化。
当前,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中国国家能源政策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国内油气市场将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最后,中国油气市场将面临挑战,但也存在着机遇。
面对环保和能源升级需求,中国油气企业将不得不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方式来适应市场变化。
而对于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油气企业也应密切跟进市场趋势,积极布局以确保未来的竞争优势。
III. 发展建议为了切实推动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和合作。
关于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探索
![关于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ccdecc61ed9ad51f11df299.png)
物流交通关于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探索吴玄枫 仪传强 潘美兵 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我国油气管道运输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上,所以我们需要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分析,并加强对其的处理和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油气管道运输事业的发展。
加上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油气管道运输企业,需要在发展中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切实提升尤其管道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现状的分析在我国整个油气运输网中,管道运输是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油气管道方面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使得我国的华东、华北、中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都设置了区域性的原油管网,尤其是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代表的油气管道工程,使得我国的油气管网能源输送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加上从国外、海外引进的管道,在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绸之路的沿线管道也在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油气管网长度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原油管道铺设有将近4万公里,天然气管道铺设将近7万公里,使得我国在每个区域中都有了较为完善的油气运输系统,极大的推动了国内油气运输事业的发展。
二、现存问题当前,我国虽然在油气管道运输事业发展中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威胁和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需要我们在这一工作中切实加强对其的分析和研究。
笔者认为,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方面的问题.安全问题是影响油气管道运输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确保油气管道运输过程的安全,才能更好地促进油气管道运输能力的提升。
但是我国的油气管道不仅运输线路较长,而且管道埋设环境较为恶劣,而土壤内的各种介质和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油气管道的防腐工作较为严峻。
比如温度、湿度都会给管道带来腐蚀效果。
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引起对其的重视,特别是在防腐技术方面。
而除此之外,由于油气管道点多面广,由于日常对其的管理不善,尤其是对盗窃分子和破坏分子的打击力度不足,使得油气管道在日常运行中受到了诸多安全的威胁。
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5篇(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探析)
![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5篇(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a7c23be009581b6ad9ebb7.png)
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5篇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探析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而不断发展,当前油气管道建设成为促进油气发展的关键。
因为我国的油气资源不均匀,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油气管道作为运输油气的主要通道。
本文对于我国油气管道运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多方面探讨油气运输绵连的问题,并且期望能够完善油气管道的运输建设。
关键词油气管道运输发展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探析摘要:管道运输是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之一,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运输方式。
具有运量大、不受气候和地面其他因素限制、以及成本低等优点。
随着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速度的增长,管道运输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我国管道运输的发展现状、大力发展管道运输的动因及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一、我国油气管道运输的发展现状中国管道工业随着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冀宁联络线、甬沪宁原油管道、茂昆成品油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及成品油管道等大型管道工程的建设投产,得到了极大发展。
1.油气管网供应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内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6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1.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3.1万千米。
中国已逐渐形成了跨区域的油气管网供应格局。
原油管道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长江、东北及西北地区为主的原油加工基地的布局,原油管道运输也随之迅速发展。
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初步形成了东部输油管网;西北各油田内部管网相对完善,外输管道初具规模。
成品油管道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成品油管输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在西北、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有骨干输油管道,但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成品油管道供应网络。
天然气管道随着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冀宁线等大型管道系统的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
就全国而言,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主体框架。
油气储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油气储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75a2e0426fff705cd170a48.png)
油气储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石油作為我国重要的常用能源之一,关系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进行油气生产、供应,需要重视尤其储运技术的发展。
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对油气储备的需求愈来愈高,这对于油气储运技术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也是一场挑战。
文章针对油气储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标签:油气储运技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探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推进实施,我国在能源产业方面进行跨境交流的需求量扩大了,能源产业的储运与输运技术成为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的一项技术领域。
为了提高我国石油与天然气的储运技术水平,打造安全节能的油气储运系统,使得能源可以得到高效的输运与利用,在油气储运技术方面改革工艺,研发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提高我国油气储运的技术水平,就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能源产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 油气储运技术研究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油气储运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海上油气储运技术我国海上资源非常丰富,且开发程度较低,是近年来勘探开发的重点。
海洋储运技术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引进国外技术,核心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
技术难点包括:①由于地质、地貌条件的复杂性,海底管线的建设难道较大;②海上建造储存设施比较困难;③海上油气储运涉及技术多、专业性强,除常规的储运技术外,还需解决处理设备、水下增压、自动化技术、输变电等多种配套技术。
目前在配套技术上仍存在较大问题。
1.2 油气混输储运技术该技术较好的解决了无平台的深水油气田开发问题,可较好的节约开采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其关键技术在于长距离管道混输和海底混输增压技术。
长距离管道混输技术主要用于水下多相流油气开发系统的构建,主要指水下自动化、水下变配电、自压混输海底管道、水下井口基台模块以及水合物抑制等系统;海底混输增压则指的是对海底的多相混输泵进行深水长距离增压,并用于输送油气。
讨论我国海上油气管道运输现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讨论我国海上油气管道运输现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aebd14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6.png)
我国海上油气管道运输现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管道运输是输送液体和气体物资的运输方式,是一种专门由生产地向市场输送石油、煤和化学产品的运输方式,是统一运输网中干线运输的特殊组成部分。
管道运输石油产品比水运费用高,但仍然比铁路运输便宜.大部分管道都是被其所有者用来运输自有产品。
管道运输不仅运输量大、连续、迅速、经济、安全、可靠、平稳以及投资少、占地少、费用低,并可实现管道运输自动控制。
除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的长距离运输外,还可运输矿石、煤炭、建材、化学品和粮食等。
管道运输可省去水运或陆运的中转坏节,缩短运输周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当前管道运输正面临管道口径不断增大、运输能力大幅提高、管道的运距迅速增加、运输物资由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等流体逐渐扩展到煤炭、矿石等非流体的发展趋势。
我国海上油气管道运输现况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中,海洋石油人自力更生,在渤海找到并建成投产了4个油田,年产原油9万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通过对外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在渤海、东海、南海发现并开发了三十多个油气田,年产油气当量已超过3000万吨。
伴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海洋油气储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海底管道是在近20年发展起来的。
二十多年,渤海、东海以及南海先后铺设了海底管道约2000 km。
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已基本掌握了百米水深以内的海底油气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近海特色的专有技术与能力.在我国近二十年海上油气田开发中,从最初的油气田内部短距离海底管道发展到各类长距离平台至陆地海底管道,海底管道设计、施工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我国第一条海底输油管道是中日合作开发的埕北油田,油田内部海管,该海管为保证双生管,内管直径6 in,外管直径12 in,长度1.6 km,将A区生产的油输往B区,该管道由新日铁公司设计,采用漂浮法施工,1985年建成投产,至今仍在生产运行。
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e8090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9.png)
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新中国建国以来,作为中国五大运输系统之一的管道运输,经历了从初始发展到快速发展、从稳步发展到加快发展的四个阶段。
油气管道运输在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油气管线总长度由1958年的仅仅0.02万千米,到2008年我国油气管线总长增加到6.9万千米。
西气东输等管道工程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初具规模、管道运输管理初步形成,而且也极大的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但是,油气管道运输作为我国运输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它的地位以及各项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健全。
关键词:管道运输,管道建设,油气,发展现状、我国是油气储备大国,管道运输作为油品和天然气进行长距离运输的首选方案,随着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以及石油工业的快速迅猛发展,管道运输作为我国油气运输的重要方式,其建设也有了相对完整的规模。
只是管道运输作为我国油气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网络覆盖程度与范围、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还需要更加完善,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道运输的地位也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09年年末,我国国内油气管道建设总长度达到了6.9万千米,在这其中,天然气管道长度达3.2万千米,原油管道长度达1.9万千米,成品油管道长度达1.8万千米。
(一)天然气管道运输现状我国天然气管道目前有川气东输管道、西气东输二线、福建LNG 外输管道、永唐秦管道、横琴岛-澳门天然气管道、大庆-齐齐哈尔天然气管道、南堡-唐山天然气管道及宁河支线、采育-通州天然气管道、应县-张家口天然气管道、长岭-长春-吉化管道和榆林-济南等天然气输送管道。
这些天然气管道的建成,使我国在川渝、环渤海和长江三角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天然气管网。
油气储运技术的当今现状与发展趋势
![油气储运技术的当今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fd715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2.png)
区域治理CASE油气储运技术的当今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化扬州石化码头仓储有限公司 周治摘要:石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油气运输作为应用石油天然气的基础环节,为保证其安全性,则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强化油气储运安全管理,以免运输中出现能源泄漏,对周围环境及人员人身安全造成损害,推动石油行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油气储运技术的当今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储运;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9-0174-000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油气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对于油气存储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部分企业在油气的储运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导致每年油气储运的事故仍旧在频繁发生。
因此需要重视油气储运技术研究。
一、油气储运的发展现状油气储运是整个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及分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整个油气储运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多个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工作环节,比如存储装卸系统、城市输配系统等。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就为油气储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但从之前经验可以看出,在油气储运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很多质量问题,管道锈蚀就是其中威胁最大的一种,会对整个油气储运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油气储运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合理使用管道防腐技术,解决管道锈蚀的难题[1]。
二、油气储运技术分析(一)原油脱水石油制出高品质产品有很多步骤,其中原油的脱水生产十分重要。
此项作业以高效分水装置为重要支撑,在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转的状况下,能给原油脱水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石油天然气储存运输作业中存在明显的设备上的问题,录入管控装置明显滞后、酒精检测偏低,在原油脱水处置后并没有达到全面清理水分的成效,致使产品品质下降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发生石油天然气和水混合的情况。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https://img.taocdn.com/s3/m/6bcb1a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8.png)
• 油气运移概述 • 油气聚集概述 •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 •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油气运移概述
油气运移的定义
定义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圈闭构造的迁移过程, 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
指油气在生成后从源岩向储层或运移通道的迁移 过程。
二次运移
指油气在储层中通过水动力或浮力作用向圈闭构 造的迁移过程。
总结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研究成果
成果一: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机理研究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机理是油气地质学 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油气运移与 聚集机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油气 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 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研究成果
成果二: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模拟方法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油气 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该盆地的油气聚集模式呈现出多种聚集模式的复合特征。 在盆地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上,油气聚集的模式有所不 同。通过对盆地内各聚集模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研 究,揭示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
总结词
烃源岩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盆地的烃源岩对油气的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 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 运移和聚集也有所不同。通过对烃源岩的分布、演化及生 烃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烃源岩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04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油田的油气运移路径
总结词
复杂的地质条件
详细描述
该油田位于一个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条油气运移路径。 通过分析地层和构造特征,确定了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和路径,为油田的开发 提供了重要依据。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02b0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b.png)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气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生产、储存和运输技术一直是石油行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石油和天然气的采集与储运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如油气运输管道的腐蚀、泄漏等问题,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加强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探索创新,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挑战。
在油气储运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提高油气储运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油气储运领域的新技术和创新方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油气储运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旨在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油气储运的效率和安全性,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对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为行业发展的影响和趋势进行评估,在实践中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油气储运领域的技术现状和问题,探索技术革新的方向和路径,为行业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能源安全。
油气储运是能源产业的重要环节,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储运效率、降低运输损耗,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2. 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油气储运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促进能源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整个行业向着高效、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45b15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2.png)
第30卷 第6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0 No.6December20202020年1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纪红1,陈湘飞2(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广东茂名525000;2.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新疆库尔勒8410016)摘要:传统的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近年来,油气示踪研究中相关的示踪剂和分析技术呈多样化发展,除咔唑类含氮化合物以外,二苯并噻吩(DBTs)和二苯并呋喃(DBFs)也是良好的运移指标;储层自生矿物、稀有气体同位素和金刚烷等也可用于油气运移示踪,但其机理与应用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能够扩大化合物的检测范围,同时避免了传统分离过程对含氮化合物的影响,在油气运移示踪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油气运移示踪研究中,应正视各种方法或示踪剂自身的局限性,加强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的运用,强调多指标参数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油气运移;地球化学;含氮化合物;示踪剂;分析技术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0)06-0019-05油气具有流动性,它的这种特性使得油气运移成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但又最薄弱的环节。
但是,烃类流体经连通砂体、断层及不整合面等输导体运移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效应、有机-无机反应的存在,必然造成输导体系中沿烃类运移方向,油气的某些物理、化学指示参数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变化特征,这为油气运移示踪提供了理论基础。
笔者在进行大量相关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油气运移示踪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今后油气运移示踪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传统的油气运移示踪方法油气运移示踪是油气地球化学家们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Al-Shahristani等[1]根据原油中微量元素V和Ni含量的变化研究了伊拉克油田原油的垂向运移,而自Seifert和Moldowan[2]尝试运用石油成分评估运移距离以来,分子地球化学在油气运移示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分子水平的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提供了可能,研究的示踪参数主要包括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成熟度等。
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研究现状与展望
![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4e706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7.png)
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研究现状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油气开采方法,通过将高压液体注入井孔,将岩石破碎形成裂缝,增加油气的渗流通道来提高产能。
在压裂过程中,通常会向裂缝内注入支撑剂,以维持裂缝的开放状态,保证油气的流动。
支撑剂在裂缝内的沉降和运移规律对压裂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
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油气开采技术不断向深部、复杂构造倾斜,裂缝内支撑剂的沉降和运移规律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深入研究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为优化压裂设计和提高开采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支撑剂在压裂裂缝中的沉降及运移规律研究对于油气开采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支撑剂的沉降规律可以帮助优化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压裂设计,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了解支撑剂在裂缝中的运移规律有助于预测油气井的产能和产量,指导实际生产操作。
深入研究支撑剂的沉降及运移规律可以为减小地下水污染风险提供重要参考,保护地下水资源。
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研究不仅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优化生产操作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更可以为油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深入分析支撑剂在裂缝内的沉降情况以及沉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支撑剂的运移规律,揭示支撑剂在裂缝内的运动轨迹和不同因素对运移过程的影响,为压裂工程中支撑剂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解决支撑剂沉降和运移中的难点问题提供参考,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结合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压裂裂缝内支撑剂沉降规律研究压裂过程中,支撑剂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有效地维持裂缝的开启状态,从而增加油气产能。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98b123e0b4c2e3f57276398.png)
整合 面等输 导体运 移 聚集 的过 程 , 也包 括 了已经 聚 集 的油气 由于外界 条件 的变 化 而引起 的再 次运 移 。
简 而言 之 , 次运 移包 括 了油气运 聚成 藏 到散失 的 二
全 过 程 。同 时 , 由于油 气 二 次运 移 的 复杂 性 , 一 其 直 是石 油地 质 领域 研 究 最 为 薄 弱 的 环 节 』 也 是 , 各 国学者 重要 的研 究 领 域 。笔 者 在 进行 大 量 相 关
之 初次运 移也 更 为 复 杂 。一 般 认 为 游离 的油 相 或
D w等在研究美 国墨西哥湾盆地油气二次运 o
移路径 的过程 中发 现 , 使油 气发 生二 次运 移 的浮 促
气 相是 油气二 次 运 移 的 主要 相 态 , 较 之 石 油 , 但 天
力可 以 因压 实 作 用 、 水 作用 、 压 作 用 、 裂 缝 、 脱 超 微
为 天然气 二次 运 移 的 主要 相 态 J 。在 天 然气 二 次 运移 过 程 中 , 温度 、 力 、 度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受 压 盐 天 然气 在运 移过 程 中还 存 在着 油 溶 态 、 溶 态 、 离 水 游 态、 扩散 态 之 间 的相 互 转 换 。实 验证 明 , 游离 的气 相 是 天然气 的二次 运 移 的主 要 相 态 ¨ 。李 明诚 则 J 认 为扩 散 相 也 是 天 然 气 一 种 重 要 的 二 次 运 移 方
娟
030 ) 62 0
摘 要 : 气二 次 运 移 是 成 藏 研 究 的 薄 弱 领 域 , 确 了解 二 次 运 移 的 研 究 现 状 对 于促 进 油 气 成 藏 油 正 研 究有 着重 要 的 意 义 。在 全 面调 研 的基 础 上 , 系统 总 结 了 国 内外 对 于 油 气二 次 运 移 的 主 要 研 究成 果 ; 目前 常 用 的 流 体 示 踪 剂 法 、 理模 拟 法 、 值 模 拟 法 等 研 究 方 法 在 我 国 的 运 用 情 况 对 物 数 进 行 了详 细介 绍 。 最后 , 出 了 目前 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和 今 后 的 发展 趋 势 。 指 关 键 词 : 气 二 次 运 移 ; 移相 态 ; 移 动 力 ; 移 通 道 ; 移 时 间 ; 究 现 状 ; 展 趋 势 油 运 运 运 运 研 发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1dbc1aa21614791711282e.png)
和 新 方 法 不 断 地 被 应 用 到 这 方 面 的研 究 之 中 , 并 对 其 研 究
作 出一定 的贡献 。总之 ,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油气
二 次 运 移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和 探 讨 ,二 次 运 移 的研 究 也 将 会 在 科 学 家 的联 合 努 力 下 发 展 得 更 加 完 善 。
Hale Waihona Puke 中烃类 相态 的判断 ,则更加 的精 准 ;再次 ,有机 地化指 标
对 比 油一 油 和 油 一 岩 技 术 , 町以 从 宏 观 上 判 明 油 气 运 移 的
方向 。
2 1油气二次运移的发展现 状 .
对 于 油 气 运 移 的有 关 机 理 和 运 移 路 径 的 有 效 识 别 方 法 的研 究 已经 经 历 了一 段 时 期 的 发 展 , 大 约 有 8 多 年 的 历 史 O 了 。上 世 纪 8 年 代 之 前 , 对 油 气 运 移研 究 的 定 位 主 要 是 靠 0 定 性 实 验 ; 除 此 之 外 , 其 研 究 的 范 畴 也 包 括 机 理 认 识 和 有
地 质 作 用 最 终 结 果 的 表 现 。
要是压实过程 中产生 的瞬 时剩余压力 ,而在成岩 晚期则主
要 是 异 常 高 流 体 压 力 ( 常 高 流 体 势 ) ; 而 二 次 运 移 的 动 异
2 油气运移的发 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油 气 运 移 的 概 念 是 由 我 国 北 宋 科 学 家 沈 括 首 先 提 出 的
成 果 Ⅲ。
则 为 流 体 势 差 。 由 于 石 油 是 三 相 混 合 物 ,而 天 然 气 为 单 一 的气 相 ( 时 只 含 少 量 的液 态 烃 和 水 ) , 因 而 岩 石 对 天 然 气 有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9082ce2c16fc700abb68fce2.png)
收稿日期:2000201215作者简介:张厚福(193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教授,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
现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
①石油大学京津地质综合研究队.京津地区廊固凹陷地质物探综合解释研究总结报告.1987. 文章编号:100025870(2000)0420001203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张厚福, 金之钧(石油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具有下列特点:(1)瞄准世界科技前缘,加强油气运移基础理论研究;(2)应用高科技新技术研究油气运移;(3)综合运用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研究油气运移,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理;(4)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多学科信息研究流体势;(5)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研究有了显著进展;(6)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研究有了可喜的开端;(7)我国油气运移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鉴于油气运移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问题复杂,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关键词: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E 132.1+1 文献标识码:A1 概 述在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破坏的全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它是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际问题。
但它涉及多学科,知识面广,至今仍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
为了推动全国的油气运移研究,1987年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正式设立了油气运移学组,在地方部门石油学会的支持下,在全国石油地质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热情参与下,顺利召开了四次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油地质界对油气运移的研究。
近年来,广泛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该项研究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第四届盛会由来自全国石油、石化、海洋、地矿、新星、国家地震局、中科院及高校等系统的145位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带来了72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展示了我国油气运移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f8a89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d.png)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种流体是埋在地下的,它的形成和迁移过程涉及到其他流体的变化过程,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油气水的迁移和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特点,所以加强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特殊性研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
标签:油田开发过程;油气水;运移特征油气作为一种流体埋藏于地下,其形成、运移过程跟其他流体一样,必然受到各种来自自然界各种因素地影响,油气水运移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且每个阶段的运移均有其特殊性和特点,加强对其特殊性的研究是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进行的重用前提和铺垫,具有重大意义。
1油气水运移相态气藏储层的流体以及岩石受到油气水运移的影响,将会改变原有的压缩状态,促使井口与井底的油气藏之间形成一定的压力降,由此可知,油气水之所以会发生运移现象,是受到流体与岩石的膨胀影响。
油气水呈现混合状态时,基于气体压力的作用,油水之间会弥漫大量的气,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能量释放作用,气会产生膨胀现象,从而促使油气发生运移膨胀。
除此之外,油流越高压力越小,而井底压力越低于饱和压力,这时油内气体会出现溶解、分离现象,使油气水运移。
要想准确把握油气水运移相态,必须对水溶相进行迁移分析。
由天然气和石油所构成的分子溶液会在水中发生溶解。
因此,水是水溶相迁移的输送载体。
2油气水运移影响因素在开发油气田过程中,需要立足于该工程的整体,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基于油气、天然气以及石油的运移方向以及动力,可以将运移划分为两个过程,分别是一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除此之外,要想准确分析油气水的运移特征,还需要掌握油气水形成时间,形成油气水的烃源岩特征也会影响油气水的运移特征。
影响油气水一次运移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初始运移压实。
而压实度的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欠压实、正常压实。
不过,仅仅是剩余流体所具备的压力,便可以顺利实施排出与压实作业。
在此过程中,由于沉积物的产生,颗粒将会重新排列组合,孔隙体积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883644033687e21af45a9d1.png)
收稿日期:20100715;改回日期:201008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碎屑岩盆地天然气聚集主要机理类型及条件转换0(40472073)作者简介:徐波(1977-),男,199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现从事油气成藏相关研究和生产工作。
文章编号:1006-6535(2011)01-0001-06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徐 波,杜岳松,杨志博,贵健平,张 娟(中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 唐山 063200)摘要: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研究的薄弱领域,正确了解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对于促进油气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目前常用的流体示踪剂法、物理模拟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二次运移;运移相态;运移动力;运移通道;运移时间;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E12211 文献标识码:A引 言油气的运移性是油气藏与固体矿藏的显著区别之一。
目前对于油气运移一般采用二分法,即将油气的运移划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0[1]。
它包括了油气在储层内部、断裂、不整合面等输导体运移聚集的过程,也包括了已经聚集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简而言之,二次运移包括了油气运聚成藏到散失的全过程。
同时,由于油气二次运移的复杂性,其一直是石油地质领域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2],也是各国学者重要的研究领域。
笔者在进行大量相关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今后油气运移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研究内容111 运移相态与初次运移相比,油气二次运移距离更长,在运移过程中地下温度、压力、输导层矿物成分等条件的变化更为复杂,导致了油气的二次运移相态较之初次运移也更为复杂。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c7dc4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7.png)
油气运输技术
油气管网技术
该技术利用管道运输油气,具有运输效率高、安全可靠、成 本低等优点。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油气管网体系,实 现了油气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
海上运输技术
该技术利用船舶运输油气,具有运输距离长、运输量大、成 本低等优点。我国已经发展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运输船,提高 了油气资源的海上运输能力。
储运安全与环保技术
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
该技术对油气储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保障油气储运的 安全。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油气储运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实现了对油气 储运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环保技术
该技术注重油气储运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已经推广 了多种环保技术,如油气回收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实现了对油气储运全 过程的环保管理。
03
油气储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储运技术
01
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油气储运过程的自动化
与智能化管理,提高效率与安全性。
02
智能管道建设
发展智能管道技术,实时监控管道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降低维护成本和事故风险。
03
智能储罐技术
应用智能储罐技术,实时监测罐内油气状态,提高储存效率和安全性
,减少能源浪费。
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在油气储运中的应用
新能源融合
将新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相结合,如太阳能、风能等,为油气 储运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支持。
氢能储存与运输
发展氢能储存与运输技术,将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实现能源的 清洁、高效利用。
生物质能利用
利用生物质能进行发电或热能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https://img.taocdn.com/s3/m/af3c528d71fe910ef12df861.png)
油气与固体矿产不同,具有流动特性。
这一特征决定了油气藏在时空分布与演化的复杂多变。
这些复杂的动态过程都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在勘探开发中很难直接观察,甚至很难获得油气运、聚的痕迹。
长期以来,油气运、聚、散过程的重要性一再为人们强调,但至今仍是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薄弱环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归属于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一源对比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形式发展,除地球化学外,其理论、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从油气运移研究方法、油气运移理论研究及研究展望3个方面综述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和主要进展,总结研究了立次运移的理论发展体系,并绘制了技术理论发展谱系图。
优势通道油气通过有限的优势通道进行运移是沉积盆地输导系统的非均质性、能量场的非均一性和流体物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油气的二次运移既可能沿着储集层或不整合面侧向运移,也可能沿着断裂穿层而过进行垂向运移。
运移的距离在垂向上取决于盆地内地层的厚度和断裂在垂向上的延伸距离,一般可达数公里;在侧向上只要具有足够的油气量,运移通道连续性好,油气运移的距离为几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也是可能的。
二次运移的通道还可能是岩石中的溶孔、溶洞、断裂、裂隙和不整合面。
断裂带既可以作为通道,促进油气的运移,也可能作为封闭层,对油气起到封闭作用。
但目前对于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研究多集中在断裂开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面,而对油气在断裂内部如何运移的讨论不多。
油气沿断层面或断裂带的运移特征既与断层本身的特征有关,又受断裂两侧被断开地层的构造形态的影响。
油气疏导系统所谓油气输导系统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
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及成藏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进展
坡折带控砂理论 构造绕曲控继理论
存在问题
成因机理清 楚,分布规 律复杂
Ⅰ
储 集 岩 体
隐蔽 式油 气藏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ⅠA ⅠB
泥岩中成岩裂缝 泥岩中构造裂缝
通常条件下,在地震剖 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闭中 储层的形态与圈闭中油 气的存在
泥岩 裂缝
裂缝油气藏
碳酸 盐溶 洞
油气运移动力
柴文峰
在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破坏的全过程中, 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它是石油地质学 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 际问题。油气运移体现了油气这种流体矿产的最大特征, 是石油地质的生命线。油气运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 的重难点,同时,油气运移是一个相当繁杂的过程,包含 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等环节。 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为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 力, 决定运移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梯度)主要由这 三种力所组成。
浮力是推动油气运动的基本动力。浮力是垂直
方向的力。是由连续油柱中的某些点和相邻的孔隙 水之间的压力差引起的。它是油和孔隙之间的密度
差以及油柱高度的函数。(图10.30)
p Yp g ( w p )
式中 Yp——油柱高度; g——重力加速度;
w ——水的地下密度; p ——油的地下密度。
运移动力
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 一致时) 主要是:毛细管阻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相反时)
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 一致时)和分子扩散力 与石油基本相同,只是毛细管阻力比石油大,其他摩擦 力和吸附力均比石油小。 与石油基本相同, 对通道透过性的要求可以比石油低。
运移阻力
运移通道
具孔渗性的地层、不整合面、层理面、裂 缝和断层。 由高势区向低势区:静水下,沿浮力方向遇封盖层后沿运 载层顶面或断层面的上倾方向;动水下,先沿浮力和水 动力合力方向,遇封盖层后沿运载面顶面或断层的上倾 方向。 决定于运移通道的连续性、圈闭的位置、流体势 梯度、油源的丰度和含油气盆地的大小。一般侧向运移 的最大距离不超过盆地长轴半径 基本上与初次运移的时期相同。
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两个阶段。
油气初次运移 是指油气自生成后 从烃源岩中向外排出的过 程,是烃源岩内的运移, 也即排烃过程,初次运移 既可以指向相邻储集层, 也可以指向其他渗透性介 质,如不整合面或断层裂 缝系等。 油气二次运移 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 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 中的运移,是烃源岩外的 所有运动过程的总称。
基本上与石油相同, 但天然气的扩散则是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方向,不受剩余压力 或异常高压梯度方向控制
只有天然气生成,就能以任何一种相态向 外排出,所以生气期一般说就是排气期, 因为每种相态都可以排出相当数量的天然 气。
二次运移
内容
运移相态
石油
具孔渗性的地层、不整合面、层理面、裂缝和断层。
天然气
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
正常压实情况下, 从源岩的边部排出,慢慢向中部扩展, 可以达到 整个源岩的厚度。非正常压实情况下,微裂隙首先在源岩异常压力 最大的中心部位产出,石油从源岩中部向两边排出。
正常压实情况下,源岩含油饱和度达到并超过临界排油饱和度时有 油相运移。非正常压实情况下,源岩产生微裂缝时,有混相流体流 出,一般是滞后于大量生油的时期。
碳酸盐岩不整合与溶洞型油气藏
叠合不整合面控洞 叠合枢纽带控油
预测方法众多
ⅠC
剥蚀不整合面 地下水溶漓带
Ⅱ
封 盖 条 件
隐蔽 式油 气藏
水动 力封 阻 通常条件下,在地震剖 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闭中 盖层的封堵形式及圈闭 中油气的存在 重力 拖曳
水动力封闭油气藏
ⅡA ⅡB
水动力封阻
只形成在水动力条 件相对活跃地区 富集原理清楚 主控因素复杂 预测方法处于 探索
它要在岩石中运动必须克服系统中的毛细管阻力。
排替压力=
油水界面张力,dyn/cm; 式中 ——
—— 润湿性,以水界面与岩石表面的
接触角表示,度; R——孔喉半径,cm。
2 cos R
隐蔽(复杂)油气藏中动力对封盖条件的作用
分类
代号 名称
基本模式 地质特征
名称
岩性 砂体
实
例
亚类
形成条件与 成因机理
可以有水溶相、油溶相、游离气相和扩散 相四种 除与石油相同外, 浮力也有一定作用, 还有 分子扩散力。 与石油相同。但毛细管阻力大,与孔喉 间的摩擦力、颗粒分子间的吸附力、气与 气间的内摩擦力均较石油小。 主要是源岩中的孔喉系统、微裂隙以及穿 过源岩的断层
排烃阻力
排烃通道
排烃方向和距 离
排烃主要时期
运移方向
与石油基本相同,只是受水动力方向的影响比石油小, 更趋于铅直向上的浮力方向。但对天然气的扩散来说, 则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 决定天然气运移距离的因素,基本于是有相同。但对天 然气的扩散来说,只要存在着浓度差,就没有运移距离 的限制。 基本上与初次运移的时期相同。
运移距离
运移时期
浮力和毛细管阻力
露头油藏
潜水面上重力拖曳
只形成在构造变动 较强烈地区 普遍存在发育,但 力束 缚 分子 溶解 受温压和介质条件诸方 面控制,产状多变复 分子 吸附
埋 深 ( Z ) 压力(MP)
深盆气藏
ⅡC ⅢA ⅢB
毛管力束缚 温压较高,水矿化度 较低地区 压力高、煤温度低变 质程度高、外部封闭 条件较好 压力低温带。两极永 久冻土下及低纬度陆 坡带
Ⅲ
形 态 特 征
隐蔽 式油 气藏
水溶气藏
普遍存在,利 用价值很低。
富集机理不明 主控因素复杂 预测方法困难
在含煤盆地普遍存 在,有10-30%可供 利用 储量巨大,目前开 采工艺复杂,预计 在15年后可望投产 利用
初次运移
内容
成因、母质
石油
主要是有机成因。母质主要是分散的、型干酪根
天然气
除有机成因外,还可以有无机成因。除各 类分散的千酪根外,煤也是主要源岩。
排烃相态 排烃动力
以油相运移为主, 气溶相运移。 在正常压实层系中主要是瞬时剩余压力,在非正常压实层系中 主要是异常高压力。 亲水介质中的毛细管阻力, 与孔隙喉道间的摩擦力;与颗粒分子 间的吸附力, 油与油间的摩擦力。 源岩中的孔喉系统, 干酪根网络, 层理面,微裂隙以及穿过源岩的断 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