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关注社会现象,增强责任意识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06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注 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 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 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堂互动与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碰撞。
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积极、思考深入的学生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学习收获与不足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反思自己 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2
0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与《骑桶者 》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 品,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
完成课后练习题
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 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 识。
准备下一讲的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讲的内 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骑桶者》。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骑桶者的奇异经历,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挖掘。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3.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思考骑桶者的形象特点。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b.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象征、暗示等手法。
c.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情节结构2. 人物形象分析3.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文章中骑桶者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b.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骑桶者形象特点:孤独、无助、渴望关爱等。
b.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骑桶者》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三、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说运用了象征、讽刺、对比等多种写作技巧,这些技巧对于表现小说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象征:如骑桶者手中的桶、老板的店铺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事物;
2. 讽刺:通过对比骑桶者的期望与遭遇,以及老板的言行,讽刺社会现实的不公;
六、板书设计
1. 《骑桶者》
2. 主要人物:骑桶者、妻子、老板
3. 情节概括:失业的骑桶者寻求帮助,遭遇冷漠,最终失望离去
4. 写作技巧:象征、讽刺、对比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少于500字。
1. 讲解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针对不同情节,运用不同的语气,如描述骑桶者的悲惨遭遇时,语气应低沉、缓慢;
3. 在强调重点知识时,适当提高音量,突出重点。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 讲解课文时,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于冗长,给学生留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导入要自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24版年度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目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互动环节设置•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背景介绍学科背景高中语文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本背景《骑桶者》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短篇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版本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本课程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内容概述《骑桶者》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骑着空木桶飞翔的人的故事。
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梦想和追求的向往。
02文本解读与赏析介绍作者卡夫卡及小说《骑桶者》的创作背景,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
小说背景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主人公的遭遇、经历和心理变化等,展现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引出小说的主题,即探讨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无助和异化等。
故事主题《骑桶者》故事梗概主题思想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主人公与世界的关系,探讨现代人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困境。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通过主人公与他者的交往和冲突,揭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异化感。
现代社会的困境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如科技进步带来的疏离感、消费主义导致的精神空虚等。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店主、路人等,揭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对主题思想的烘托作用。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骑桶者》的情节梗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领悟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
2.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寓意。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骑桶者》的初步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骑桶者”的寓意。
二、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b.“骑桶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二、深入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桶”、“水”、“鱼”等。
2.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b.象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寓意?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深层寓意,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拓展延伸1.分析小说与现实的关联,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类似作品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三、课堂讨论a.《骑桶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b.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c.你如何看待小说的结局?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批判性思维。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骑桶者》,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骑桶者》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弱势群体,体会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3.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关爱弱势群体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讲解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语言特色和主旨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骑桶者》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小说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主旨的探讨和人物心理的分析。
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为理解小说内容做好铺垫。
3. 情节分析:a.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解析: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语言特色:a.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b. 学生仿写句子,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
6. 主旨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探讨小说主旨。
b.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讨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情节脉络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特点及关系图。
3. 黑板中央:小说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认识。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比较两篇小说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背景介绍,作者卡夫卡简介,小说主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小说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骑桶者》的背景,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小说学习,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骑桶者”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介绍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小说奠定基础。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4.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元素。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小说背景:卡夫卡、《骑桶者》2.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3.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 主题:社会现象、人性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及其创作风格。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的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单元”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全面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把握,以及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相似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讲解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骑桶者、妻子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色:讽刺、幽默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勤劳、善良,但受生活所迫,陷入困境。
(2)情节结构:起承转合,突出主题,增强讽刺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3.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目,探讨“骑桶者”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三、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点讨论骑桶者的性格特点。
2.讨论骑桶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骑桶者形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主题探讨文章。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2.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对小说主题的呈现有何作用。
三、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写作技巧分析文章。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启示。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对读者的启示,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2.讨论如何将小说的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启示文章。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童话的特点。
分析主人公哈里发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童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一篇具有浓厚童话色彩的短篇小说。
通过讲述哈里发骑着木桶奇幻之旅,揭示社会现实。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
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品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哈里发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欣赏童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讲述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进入学习状态。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哈里发形象。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4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教师引导,总结作品主题。
4.5 课堂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基础作业: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哈里发形象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5.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童话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中,设置关于《骑桶者》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采用甘肃省县级优课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案枣阳一中胡福清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看过骑马、骑牛、骑自行车,甚至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但看过或听过骑桶飞翔吗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补充资料: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
然而,我不以为然。
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
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课文品析:1、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回答,老师评点)明确:故事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
叙事人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
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骑桶者却高高在上。
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
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
那老板娘却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2、分析小说的虚构和真实(学生回答,老师评点)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
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3、解读“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
我们将重构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来看看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评点)明确:第一,情节走向。
拎着煤桶去借煤,势必形成“我”与煤店老板、老板娘(至少是老板娘)的直接接触甚至冲突。
“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显得不那么确定。
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
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
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
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
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
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
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而且,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
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这一细节将借煤事件彻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让人怀疑“我”是否实施了借煤行动。
因为“借煤”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被虚化了。
结论:虚构使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
第二,人物形象。
从《骑桶者》的描述看,主人公处在寒冷与缺煤的困境中,他有过“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的经历(也不知是真是假。
从后文煤店老板的话语看,似乎煤店老板还不至于这样),选择“骑着煤桶”飞翔这种方式去借煤,纯粹是为了避免失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怎么去法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对于寒冷的生存世界,他无力改变;对于借煤,他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对于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除了说两句“你这个坏女人”外,便赌气似的“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暗示了他与这个世界的决绝。
“我”贫穷,自卑,畏缩,惶恐,怯弱。
从“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出路以至绝望。
如果“拎着木桶去借煤”,那人物形象就不是这样了。
“我”要实现借煤之目的,势必会与煤店老板(娘)有面对。
借煤的成与不成,在人物的交流过程中,人物性格就会明晰起来。
借煤失败的结果,也许就成了读者谴责煤店老板(娘)的证据。
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将由此而凸显。
透过《骑桶者》中具有立体感的“我”,我们隐约看到作者同情的眼光,嘲讽的神色。
对于煤店老板、老板娘的情感倾向,因为“我”的“骑着煤桶飞翔”而模糊,全凭读者的解读。
结论:虚构使人物更具有立体感和模糊感。
第三,主题、创作方法。
依“拎着煤桶去借煤”来演绎故事,借煤失败,那就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控诉型小说:控诉人民生活艰难,批判社会冷酷无情。
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晰。
而用“骑”代替“拎”,用“轻”来处理“重”,则使“借”与“被借”双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恰恰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直接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显现了世人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
作者的情感在客观的描述中隐于文字之后,更具有审美魅力。
结论:虚构使小说的主题更具有多义性,更具有审美魅力。
(四)总结课文:卡夫卡在《骑桶者》这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用精炼的笔墨、精巧的构思,通过真实和虚构、沉重和诙谐的完美结合,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了读者,也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了读者。
他的作品如利斧一样劈开了人们冰冻的心海,影响着一代一代身处困境的人,使人们更好地看清自己,洞察生活。
(五)布置作业: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附:板书设计骑桶者马尔克斯虚构使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虚构使人物更具立体感和模糊感。
虚构使主题更具有多义性,更具有审美魅力《卖火柴的小女孩》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
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
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太冷了。
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