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_郑百灵
《性别差异化视角下娱乐空间优化设计的研究》范文
《性别差异化视角下娱乐空间优化设计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性别差异化视角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娱乐空间作为人们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其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的需求和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差异化视角下娱乐空间优化设计的重要性、方法及实践案例,以期为娱乐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性别差异化视角的重要性在娱乐空间设计中,性别差异化视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满足不同性别需求:男性和女性在娱乐需求上存在差异,如对空间布局、色彩搭配、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偏好不同。
因此,从性别差异化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的需求。
2. 提升空间舒适度:根据性别特点设计娱乐空间,可以更好地营造出符合各性别心理预期的舒适环境,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吸引力。
3. 促进性别平等:通过关注性别差异,可以在设计中避免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娱乐空间优化设计的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根据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交习惯和活动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例如,为女性提供更为私密的空间,为男性提供更为开放的空间。
同时,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活动需求。
2. 色彩搭配设计:色彩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着重要影响。
在娱乐空间设计中,应根据不同性别的色彩偏好进行搭配,营造出符合各性别心理预期的氛围。
3. 设施设备设计:根据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和使用习惯,设计合适的设施设备。
例如,为女性提供更为安全的储物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等。
4. 文化元素融入: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娱乐空间设计,可以增强空间的特色和吸引力。
同时,应注重文化元素的性别适应性,以满足不同性别的审美需求。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大型购物中心为例,该购物中心在娱乐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性别差异化视角。
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购物中心将电影院、游戏厅等娱乐设施分别设置在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性别的需求。
其次,在色彩搭配上,购物中心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氛围,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环境。
社会性别视角下对生育保险制度的探讨
社会性别视角下对生育保险制度的探讨作者:孙芳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摘要:生育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对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也是均衡用人单位负担的重要措施。
而事实上,在我国,生育保险在起到强调生育过程中女性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忽略了生育过程中男性生育角色和生育保险制度中的男性权益,并且无法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下,分析生育保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生育保险制度;男性生育角色一、背景生育保险制度是在生育发生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一种生育保险制度。
[1]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社会保险,生育保险不是对劳动能力或岗位丧失导致收入损失的补偿,而是对人口再生产和女性生育价值的一种肯定。
但是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对男性的生育责任和权益缺乏重视男性生育角色即男性(丈夫)在(妻子)生育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权利及应尽的一系列义务。
[2]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都强调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而男性在生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中,男性承担了缴纳生育保险费用的义务,却没有享有与女性相对等的生育保险待遇。
这主要表现在兩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男性缺乏生育假期,即男性护理假和“父育假”。
我国对男性护理假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仅在部分省市各自修订了关于男性护理假的政策,时间从7天到25天之间。
比如我国江苏省修订的实施办法(草案)第二十六条规定“女方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十五天护理假和不少于十五天的共同育儿假”;四川省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本条例生育子女的夫妻,除法律法规规定外,给予男方护理假20天,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但是,由于男性护理假并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保险之中,由单位承担男职工护理假的工资,实施效果难以保证。
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
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背景。
在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以及妇女参政面临的挑战。
同时提出了促进妇女参政的政策建议,探讨了提升妇女参政意识的途径,并对妇女参政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的启示,探讨了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妇女参政在当今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发展,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保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妇女参政、新时期、研究、意义、背景、影响、挑战、政策建议、意识、实践案例、启示、展望1. 引言1.1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妇女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政治参与中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为促进妇女参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妇女在政治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这对于改善妇女的政治地位,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妇女参政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妇女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和发展。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妇女参政的现状和问题,还可以为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背景妇女参政是指妇女在政治领域中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对妇女参政的意义和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政机会和权利,导致妇女在政治决策中的代表性不足,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上,社会学不失为一种十分有用的视角和工具。
社会学家们可以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制度形态和历史演变等多个方面深入探寻人们对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的思考、态度和认知,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性别意识形态对人权的影响性别意识形态是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角色、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认知的理解。
在很多社会中,性别意识形态对人权的影响是显著的。
比如,在传统的农村社会里,女性往往被认为是男性财产的附属品,没有言论权、配偶权和财产权等基本人权;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女性虽然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地位,但仍然面临性别歧视和暴力、家庭责任负担和权利不平等等问题。
在这些问题背后,性别意识形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性别意识形态认为女性应该担负家庭劳动和照顾子女的重任,男性则应该做出经济支持和领导决策的贡献。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女性的人权受到压制,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男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缚,因为他们需要在传统的男性角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身份。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种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性的性别意识形态,以推进人权的全面保护和发展。
二、社会结构对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的塑造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往往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文化形态、规范制度等多个方面,塑造了人们对性别角色和人权的认知、情感和实践。
例如,一些社会中,男性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人权形象与成功、领导和荣誉联系起来,而女性则更注重人际交往、关怀和多元文化体验。
这些关注点的差异,使得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偏好产生了诸多分歧和冲突。
社会结构也影响到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对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形成了较大的约束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法律和制度是公正和平等的,但是现实中,性别歧视和人权剥夺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和隔阂。
出生性别比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出生性别比研究——以福建省为例王娜【摘要】利用全国人口普查福建省数据和福建省公开发布的有关资料数据,分析福建省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得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源为性别不平等。
应从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化主体的作用以及借鉴韩国有效的经验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出生性别比问题。
%This paper mainly utilizes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 in fujian province,and some relevant data which fujian province has released in public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mbalances sex ratio at birth.On this basis,the author uses the social gender angle to analyze the root of the birth rate imbalances for gender inequality.For corresponding solutions,I mainly discuss them from three aspects,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ocialization subject and take example by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South Korea.【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9)003【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出生性别比;社会性别视角;社会化主体【作者】王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3中国的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偏高,并持续增高的现象已经引起官方和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研究综述
2018年第5期(总第170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0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研究综述王㊀㊀茜(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ꎬ哈尔滨150001)摘㊀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观的逐渐形成ꎬ到1978年㊁1982年先后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政策载入«宪法»并上升为基本国策ꎬ 坚持计划生育 一直作为我国指导人口发展方向的基本前提而存在ꎮ生育政策作为计划生育的核心内容ꎬ历次调整都随人口目标任务的变化而做出修正完善ꎬ同时对于作为生育行为主体的女性产生深刻影响ꎮ如何透过社会性别视角ꎬ将性别平等理念作为基本价值倾向贯穿始终ꎬ前瞻性地以更合理公平有效的方式促进福利政策与生育政策相互协调ꎬ是未来的研究方向ꎮ关键词:生育政策ꎻ社会性别ꎻ 一胎化 ꎻ 全面二孩中图分类号:C92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8)05-0104-05收稿日期:2018-05-28作者简介:王茜(1989 )ꎬ女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助理研究员ꎬ社会学硕士ꎬ从事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研究ꎮ㊀㊀生育政策作为规范育龄期夫妇生育行为的准则ꎬ从某种角度看ꎬ它的制定㊁实施及调整过程是国家针对本国人口实际发展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措施ꎬ是寻求人口与国民经济㊁社会环境㊁自然资源间平衡关系的制度性回应ꎮ由于人口问题直接与社会生存发展㊁国家民族未来前途息息相关ꎬ学界对生育政策的研究已不仅局限于政策领域ꎬ更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ꎮ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ꎬ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全面回顾我国生育政策调整过程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ꎬ对完整把握生育政策发展轨迹㊁为生育政策研究提供丰富参考资料具有重要意义ꎮ㊀㊀一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调整过程概述㊀㊀(一)学界截然不同的政策阶段划分面对不同时期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变化趋势ꎬ生育政策随之调整成为必然ꎮ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涵盖了一系列复杂过程ꎬ在实施前后也会对相关问题进行长期探讨并且加以完善ꎬ这些都可能使得新旧政策在调整时间上相互交叉重叠ꎮ生育政策亦是如此ꎮ因此ꎬ国内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期划分上不尽相同ꎮ杨发祥(2003)指出ꎬ我国计划生育经历了提出与论争(1949 1961)㊁举步与停顿(1962 1970)㊁推行与普及(1971 1978)㊁发展与成熟(1979 1991)和新探索(1992以来)五大发展阶段[1]ꎮ邹颖洁(2015)则将其划分为客观鼓励到逐步提倡节育(1949 1957)㊁计划生育思想复苏(1958 1969)㊁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1970 1991)㊁计划生育稳定发展(1991 2013)㊁实施单独二孩(2013起)[2]ꎮ宋健(2015)的划分可概括为1953 1961年㊁1961 1990年㊁1991 2012年㊁2013年至今四阶段[3]ꎮ张车伟等人(2016)将我国生育政策演变分为节制生育思想和政策从萌芽到成熟(1949 1969)㊁政策逐渐形成并全面推行(1970 1983)㊁政策进一步调整并稳定(1984 2000)㊁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2001年至今)四阶段[4]ꎮ(二)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纵向回顾与梳理1949 1952年:虽然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否存在鼓励生育政策而存有争议ꎬ但该阶段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ꎬ为了驳斥艾奇逊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言论ꎬ毛泽东在«历史唯心观的破产»一文中明确指出ꎬ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ꎬ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ꎬ这办法就是生产 ꎬ因此 人多是好事ꎬ而不是坏事 的政治观点被一些学者看作是当时鼓励生育的主导思想[5]ꎬ1950年卫生部内部公布的«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和1952年制定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也被视为较早执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ꎮ但不同观点认为ꎬ根据当401时国内形势看ꎬ在人民政权尚未完全巩固情况下党和国家无暇顾及人口问题ꎬ同时人口底数不清也无法制定引导人口发展方向的政策目标ꎬ因而并不存在更未执行所谓的 鼓励人口增长 政策[6]ꎮ但从当时人口发展实际看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发展ꎬ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的日益稳定以及医疗卫生条件水平的极大改善ꎬ我国人口总数呈增长态势ꎬ截至1952年年末ꎬ全国总人口数从1949年年末的5.42亿增长为5.75亿ꎬ自然增长率由16ɢ升至20ɢꎮ①1953 1970年:人口问题引发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关注ꎬ逐渐形成 赞成适当节育 提倡有计划生育 思想ꎬ并在人口密集区域试点推广ꎬ为日后开展普遍计划生育奠定基础ꎮ一普 结果显示全国人口总数6.02亿人ꎬ此时庞大的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ꎬ越来越多的妇女认为子女过多使工作㊁生活㊁教养等方面愈发困难ꎬ迫切希望节育ꎬ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重视人口问题ꎮ1953年邓小平敦促下发«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ꎬ次年做出 避孕是完全有必要且是有益的 重要批示ꎮ1955年2月中央卫生部党组在«关于节育问题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指出ꎬ 在中国今天的历史条件下ꎬ是应当适当地节制生育的ꎻ在将来ꎬ也不应反对人民群众自愿节育的行为 并应适当地加以提倡ꎬ给予指导 ꎬ中共中央做出 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 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批示ꎮ中共中央委员会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明确 在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ꎬ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ꎬ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ꎬ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ꎮ1957年ꎬ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也要进行规划ꎬ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ꎬ将来做到完全有计划地生育ꎮ随着1958年反右斗争的兴起ꎬ马寅初主张实行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被学界批判了相当长的时间ꎬ相继开展的 大跃进 ㊁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不仅让国家正常生产生活出现中断ꎬ计划生育工作也面临瘫痪ꎮ1958 1961年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ꎬ其中ꎬ1960年死亡率高达25.43ɢꎬ人口总数首次呈负增长ꎻ1962年ꎬ补偿性生育让人口激增ꎬ出生率较上年翻一番ꎬ自然增长率增长了23.34ɢꎬ①我国人口开始进入 高出生㊁低死亡和高增长 时期ꎮ面对国家在经济㊁资源㊁社会多方面压力的进一步加大ꎬ1962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下发«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ꎬ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ꎬ由以往的宣传推广提倡转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ꎮ次年提出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ꎬ但随后发动的 文化大革命 导致全国各级计生机构被撤并ꎬ已制定的生育政策在实施阶段无法落实ꎬ作用大打折扣ꎮ1971 1981年:生育政策对人口生育的控制逐渐具体化ꎬ经历了 晚㊁稀㊁少 的生育政策ꎬ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 一胎化 政策ꎮ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冲击使我国人口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ꎬ周恩来在毛泽东的倡导下重新强调70年代开始要注意计划生育ꎬ表明国家在控制人口急剧膨胀问题上的决心[1]ꎮ1971年ꎬ国务院批转卫生部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ꎬ提出要把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ꎮ1978年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ꎬ正式提出 晚㊁稀㊁少 的生育政策ꎬ即晚婚(农村提倡女23周岁㊁男25周岁结婚ꎬ城市略高于农村)㊁生育间隔三年以上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ꎮ1979年ꎬ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在重申 晚㊁稀㊁少 原则基础上明确奖惩措施ꎬ即对于只生一胎㊁不再生第二胎的育龄夫妇ꎬ要给予表扬ꎻ对于生第二胎和二胎以上的ꎬ从经济上加以必要的限制ꎮ进入20世纪80年代ꎬ我国国民经济有所好转ꎬ但此时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的人普遍进入育龄期ꎬ人口增长开始出现回升趋势ꎬ全国总人口数达10亿ꎮ①第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计划生育要列入长远规划ꎬ在今后二三十年内ꎬ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ꎮ随后ꎬ中共中央公开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ꎬ要求响应国务院的号召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ꎮ至此ꎬ我国计划生育 一胎化 政策正式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ꎬ«公开信»也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ꎬ从此以后我国计划生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7]ꎮ1982 2012年:生育政策由普遍 一胎化 逐步完善为以 一胎化 为主ꎬ区分城乡㊁地区和民族差异的多元化政策体系ꎬ并得到长期贯彻落实ꎮ迫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 多子多福 等传统生育观念影响ꎬ普遍 一胎化 政策在农村落地推行中十分困难ꎮ1982年2月ꎬ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部署ꎬ国家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ꎬ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ꎻ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ꎬ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501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ꎮ的ꎬ经审批可以有计划安排ꎬ但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ꎬ这其中 确有实际困难 其实是对农村一胎女儿户的特别表述[8]ꎻ对于少数民族适当放宽要求ꎮ但这也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过渡政策ꎮ1984年4月ꎬ中共中央提出 开小口㊁堵大口 原则ꎬ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ꎬ按规定条件经批准可以生二胎ꎬ但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9]ꎮ1991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ꎬ进一步完整表述现行计划生育政策ꎬ并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ꎬ不能摇摆㊁松动㊁改变ꎬ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ꎮ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在20世纪90年代显现出一定积极成效ꎬ人口增速大幅下降ꎬ自然增长率从1991年12.98ɢ降至1998年9.14ɢꎬ①此后逐年稳步下降ꎬ人口再生产实现了 低出生㊁低死亡㊁低增长 的历史性转变ꎮ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问题再次做出决定ꎬ明确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主要任务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ꎮ2006年12月ꎬ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三次颁布关于人口问题的决定ꎬ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ꎬ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ꎮ2013年至今: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人口发展基本前提ꎬ生育政策逐步从 单独二孩 向 全面二孩 迈进ꎮ以 一胎化 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行30余年后ꎬ实现了其制定调整之初的目的ꎬ但此时出现的低生育危机㊁人口老龄化严重㊁出生性别比失衡㊁劳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表明现行生育政策需要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做出调整和修正ꎮ2013年11月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ꎬ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ꎬ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ꎮ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ꎬ要求在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国策基础上扎实有序完善生育政策ꎬ各省按照实际制定政策实施方案ꎮ2014年浙江省率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ꎮ但社会对 单独二孩 政策的执行效果却存在不同看法ꎬ一种观点认为在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1100万对目标人群中ꎬ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06.9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ꎬ说明这一政策的开局基本符合预期[10]ꎮ另一种观点则指出申请人数相对于每年1600万左右的人口增长显得微不足道ꎬ因此 单独二孩 政策遇冷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1]ꎮ基于此ꎬ2015年10月«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ꎬ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ꎬ这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再次迈出新步伐ꎬ实现了从控制数量到适度宽松的政策过渡ꎮ㊀㊀二、社会性别视角下学者普遍关注的几方面重点问题㊀㊀(一)对 一胎化 生育政策效应的争论以 一胎化 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ꎬ其目的在于如何控制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规模ꎬ这也是20世纪国内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核心ꎮ90年代取得的成效让学者认为该政策是具有 理论上总结了我国人口必须控制的结论 和 实践上扭转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口发展方向 双重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12]ꎮ进入21世纪ꎬ我国长期推行的 一胎化 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持续走低ꎬ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无法避免总量的持续膨胀ꎬ形成 低生育率和高增长量 的矛盾ꎬ大量学者探究我国真实生育水平是否已经或可能落入 低生育率陷阱 ꎮ与此同时ꎬ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人口形势变得更加复杂ꎬ对 一胎化 政策效应的争论也愈发热烈ꎮ一方面ꎬ 一胎化 生育政策是否是导致人口老化㊁男女出生性别比偏高㊁独生子女问题的关键ꎮ首先ꎬ我国人口老化超前于现代化ꎬ 未富先老 和 未备先老 特征凸显ꎬ人口结构的急剧转变也带来了诸多困难ꎮ有观点认为人口老化主要是由急速下降的生育率引起ꎬ而这又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密不可分ꎬ虽然它不能作为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ꎬ但实际加速了老化进程ꎬ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13]ꎮ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的同时ꎬ由于新生人口逐渐减少ꎬ进而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㊁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的局面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严重影响ꎮ其次ꎬ 一胎化 导致生育空间迅速减小ꎬ加之 重男轻女 思想ꎬ使得大量家庭通过婴儿性别筛查等非正常手段满足男孩性别偏好ꎬ造成出生性别比失衡ꎬ尤其在农村地区 一孩半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偏好ꎬ更加激化了问题的严重程度[14]ꎮ再次ꎬ独生子女家庭规模的缩减使它们面临着养老㊁失独㊁空巢以及家族文化㊁亲属关系缺失等 天然的结构性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15]ꎮ另一方面ꎬ 一胎化 生育政策对生育和抚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 女性而言ꎬ是产生了有益影响还是剥夺了生育权㊁带来健康危害ꎮ不难发601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ꎮ现ꎬ子女数量的减少让女性从繁忙琐碎的生儿育女和家庭劳务负担中脱离ꎬ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ꎬ通过频繁参与社会活动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ꎬ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女性的工作时间投入和工资水平ꎬ提高女性社会地位ꎬ减少性别歧视[16]ꎮ但在老龄背景下ꎬ家庭照料负担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在其中的责任ꎬ 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数据显示ꎬ近年来照料父母或公婆的女性占适龄劳动女性的比例不断上升ꎬ同时平均照料时间也大幅增加ꎬ2009年比1991年翻一番[17]ꎬ这无疑表明家庭照料加剧了女性劳动付出ꎬ对其职业生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ꎮ同时ꎬ上文所述生育空间的狭小和男孩偏好ꎬ极易诱发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ꎬ这对女性身体健康也带来极大伤害ꎮ此外ꎬ女性作为生育主体ꎬ 一胎化 生育政策在个人和国家权责问题上也有争议ꎬ有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 限制了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权ꎬ保证了每个公民具有平等的生育权 ꎬ无论是法律还是价值角度ꎬ它都具有正当性的本质[18]ꎬ但也有学者指出 一胎化 生育政策无论在政策设置还是执行方面 都明确反映出个体生育权㊁生育自由及其他基本权与国家强制权利的干预发生了利益冲突 [19]ꎮ(二)对现行 全面二孩 生育政策的多维审视1.生育意愿的变迁是否影响 全面二孩 政策效果ꎮ2017年作为实施 全面二孩 政策的第二年ꎬ全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63万人ꎬ出生率也由2016年12.95ɢ降为12.43ɢꎬ①人口增长态势出现回落ꎮ不增反降的数据表明ꎬ在当前宽松的生育政策环境下ꎬ社会公众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生育愿望ꎮ在独生子女时代ꎬ家庭因受制于 一胎化 政策规定ꎬ不得已改变多生的愿望而满足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ꎬ公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长期 一胎化 政策影响已经形成惯性ꎬ从最初依靠政府强制力转变为现在的自发性控制ꎬ而这种因政策惯性导致的生育文化惯性和生育行为惯性在短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ꎮ正如风笑天(2017)所指ꎬ生育意愿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结构㊁经济㊁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变迁的影响ꎬ也是生育观念㊁生育文化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ꎬ我们要认清生育意愿发生巨大变迁这一事实ꎬ对未来我国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预期㊁判断ꎬ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育政策不能想当然地按传统经验方式来考虑[20]ꎬ那么ꎬ 全面二孩 生育政策在生育意愿变迁的现实下ꎬ到底能否有效鼓励社会公众的生育行为从而达到合理调整我国人口结构的目的值得深虑ꎮ2.新生育政策如何彰显性别公平ꎮ 全面二孩 生育政策除了影响国家全局长远发展ꎬ对女性更是意义重大ꎮ在家庭环境中ꎬ如果说计划生育 一胎化 政策将女性从多个子女的生育照料和繁重的家务负担中脱离出来ꎬ那么 全面二孩 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则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家庭角色ꎮ尤其ꎬ现行生育政策让家庭结构面临着从 421 向 422 的转变ꎬ对 一胎化 政策下出生的正处于育龄期的女性而言ꎬ增加一个孩子无疑意味着更加艰巨的家庭负担ꎬ如果单从家庭利益出发而忽视女性利益ꎬ不但加剧家庭中性别不公平ꎬ女性发展权益也无法获得有力保障ꎮ在就业领域ꎬ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性别歧视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ꎬ 全面二孩 背景下ꎬ一方面因生活成本和生育成本的提高可能会激发女性对就业的渴望ꎬ但另一方面生育期的二次延长又不可避免地让女性在招录和晋升中遭受显性㊁隐性歧视ꎬ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ꎮ由于缺乏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ꎬ以及生育成本单位化㊁缺乏有力监管让用人单位性别歧视成本过低等因素[21]ꎬ都使得女性陷入想生而不敢生的两难困境ꎮ在生育年龄上ꎬ放开二孩后很多有意愿追生二胎的育龄女性已经处于高龄ꎬ这势必会增加其妊娠期糖尿病㊁妊娠期高血压等生理风险ꎬ为健康安全带来隐患ꎬ同时还会导致子代出生缺陷风险的增加[22]ꎮ刨除经济上的限制因素ꎬ 全面二孩 政策在上述及其他方面都可能对女性产生不公平影响ꎬ这种不公平性将直接作用于女性生育意愿ꎬ因此如何维护女性权益㊁消除女性顾虑ꎬ激发生育活力的同时兼顾性别公平就成为完善 全面二孩 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ꎮ3.在制度层面如何完善顶层设计ꎮ 全面二孩 政策虽然不能扭转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ꎬ但对于延缓人口老化速度㊁增加劳动力供给㊁改善年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ꎬ而这些也正是 全面二孩 政策的制定初衷ꎮ当前ꎬ社会育龄女性关注的生育焦点已经由 生多少 转向 生不生 的问题ꎬ生育行为的选择由家庭和个人权益的平衡逐渐替代了政策干预ꎬ但却受到生育生殖健康服务㊁社会保险㊁相关公共服务资源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制约[23]ꎮ因此ꎬ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ꎬ以期形成社会政策合力ꎮ如杨舸(2016)提出 全面二孩 的政策调整还远远不够ꎬ我们既要密切监测生育率的变化以便做进一步调整ꎬ还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人口配套政策[24]ꎻ彭希哲(2016)认为要综合考虑城乡㊁地区㊁贫富㊁性别以701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ꎮ及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利益协调ꎬ政府通过政策优化㊁资源组合的方式制定整体性配套政策[25]ꎻ吕红平(2018)强调要构建家庭支持政策ꎬ如建立支持家庭发展的政府机构㊁致力于建立 家庭友好型 社会政策体系㊁努力构建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等[26]ꎬ以更好支撑 全面二孩 的顺利实施ꎮ不难发现ꎬ学者们的观点都表明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ꎬ作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者㊁庞大公共资源的配置者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的提供者ꎬ政府在构建与生育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ꎮ结㊀语纵观我国社会的变迁与转型ꎬ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㊁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ꎬ无论是 一胎化 还是 单独二孩 全面二孩 的政策选择ꎬ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选择ꎬ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才能理性看待任何一项生育政策的正向意义ꎮ虽然生育政策正逐渐向更积极合理的方向迈进ꎬ但由于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政策本身所具有的缺陷ꎬ决定了任何一项生育政策都具备不断修正的可能ꎬ这也是生育政策备受学者关注的重要原因ꎮ需要指出的是ꎬ面对集承担生育重任㊁实现自身发展㊁担负养育照料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女性群体ꎬ我们在正确理解现行生育政策意义㊁理性看待人口与社会各方相互关系基础上ꎬ在尊重公众生育意愿的前提下ꎬ在一系列与 全面二孩 政策相配套适应的新社会政策研究制定过程中ꎬ如何透过社会性别视角ꎬ将性别平等理念作为基本价值倾向贯穿始终ꎬ前瞻性的以更合理公平有效的方式促进福利政策与生育政策相互协调ꎬ是未来的研究方向ꎮ参考文献:[1]㊀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2003.[2]㊀邹颖洁.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政策回顾与现行人口政策分析[J].法治与社会ꎬ2015ꎬ(6). [3]㊀宋健.中国生育政策的完善与 善后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ꎬ2015ꎬ(4).[4]㊀张车伟ꎬ杨舸.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16.[5]㊀邹平.关于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转变的回顾与思考[J].人口研究ꎬ1986ꎬ(6).[6]㊀彭志良.建国初期国家是否制订和执行了鼓励人口增长政策?[J].人口研究ꎬ2009ꎬ(5). [7]㊀陈卫ꎬ杨文庄ꎬ刘爽ꎬ王金营.公开信与中国的计划生育[J].人口研究ꎬ2010ꎬ(5).[8]㊀梁中堂.试论 公开信 在 一胎化 向现行生育政策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J].人口与发展ꎬ2010ꎬ(5).[9]㊀李琦.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人口决策历程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ꎬ2013ꎬ(2).[10]㊀白剑峰.我国会遭遇 生育危机 吗[J].决策探索:上半月ꎬ2015ꎬ(3).[11]㊀陈友华ꎬ苗国.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单独二孩政策为何遇冷[J].探索与争鸣ꎬ2015ꎬ(2). [12]㊀本刊编辑部.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J].人口研究ꎬ2000ꎬ(1).[13]㊀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J].人口研究ꎬ2000ꎬ(2).[14]㊀杨菊华. 一孩半 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ꎬ2009ꎬ(3). [15]㊀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ꎬ2010ꎬ(4).[16]㊀张川川.子女数量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和工资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ꎬ2011ꎬ(5).[17]㊀黄枫.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家庭照料与城镇女性就业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ꎬ2012ꎬ(9).[18]㊀汪子淇.计划生育政策的宪法学审视[J].人民法治ꎬ2016ꎬ(8).[19]㊀丁睿.中国计划生育:国家权力与个人责任[J].改革与开放ꎬ2017ꎬ(18).[20]㊀风笑天.从两个到一个:城市两代父母生育意愿的变迁[J].南京大学学报ꎬ2017ꎬ(4).[21]㊀杨慧. 全面二孩 政策下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的路径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ꎬ2016ꎬ(2).[22]㊀李娟ꎬ武萌ꎬ曹睿昕. 全面二孩 政策下高龄母亲的风险与机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2).[23]㊀张银锋.落实 全面二孩 关键在完善配套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ꎬ2016-11-30(06). [24]㊀杨舸. 全面二孩 后的人口预期与政策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6ꎬ(4). [25]㊀彭希哲.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目标需要整体性的配套[J].探索ꎬ2016ꎬ(1).[26]㊀吕红平ꎬ邹超.实施 全面两孩 后家庭支持政策改革与完善研究[J].人口与发展ꎬ2018ꎬ(2).[责任编辑:杨大威]801。
社会性别和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低生育率
社会性别和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低生育率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性别和发展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国当前的低生育率现象。
通过结合社会性别理论和发展研究,分析低生育率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因素,尤其是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对生育率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回顾中国生育率的历史变迁,然后分析当前低生育率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生育率的合理回升,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低生育率问题的本质和成因,而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以及优化生育政策,可以为中国的人口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呈现出持续走低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1的维持人口自然更替水平,这表明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进入了一个低生育率的阶段。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低生育率的出现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观念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职业机会的增加,女性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和职业成就,这也导致了生育意愿的降低。
同时,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逐渐淡化,性别平等意识深入人心,这也为低生育率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是导致低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家庭难以承担养育子女的成本和压力,这也使得生育意愿降低。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养老服务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子女的依赖和期望也逐渐减弱,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低生育率的形成。
然而,低生育率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给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和经济增长的放缓。
透视城乡居民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偏好差异——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一项研究
来看 , 女性在供职单位所获得的福利 、 保险等隐形 收益少于男性。从潜在的经济资源占有看 , 房屋多 以丈夫的名字登记( 男女分别为 9 %和 5 , 5 %)存款 以丈夫名义存人银行 的也明显较多 ( 男女分别 占 8%和 2 %)尽管在夫妻关系和谐 的家庭里 , 0 0 。 这不 会影响某一方实质的经 济利益 ,但在 双方发生冲
、
城 乡社 会性别分析
可以分为人 口再生产角色和生产角色 。人 口再生 上。“ 调查 ” 相关数据显示 : 在经济 、 社会和文化场 产的工作很少被看 作是“ 真正 的” 工作 , 她们在物 域 中, 男性 比女性拥 有更多 的机会 、 权力 和资源。 质上和感情上照料家庭 、 抚养儿女 , 从事无报酬 的 而这种差异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 明显 。 劳动 ;在生产领域 ,随着进城务工 的农 民 日 益增 1 经 济 场域 .
20 年第 0 09 7期 ( 总第 10期 ) 1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EC C A T L N E P I S N CE E & T HNOLOGY O SA TR RS DSINC E EA
—
NO.7 2 0 0 ,0 9
( u lt eyNO. 1 ) C mu ai l v 1 O
响着性别偏好的形成 , 并在 生育行为 中体现 出来 。 [ 关键词 ] 性别偏 好 ; 生育行 为; 社会性别 [ 作者简介 ] 李晓娥 , 中央司法警 官学院教 师, 河北 保 定,70 0 王朝 明, 010 ; 浙江大学人 口与发展研 究所博士生 , 浙江
杭 州,10 8 赵红宽 , 302 ; 河北大学人 口研 究所硕 士研 究生, 河北 保 定,7 02 0 10
—பைடு நூலகம்
从生育行为中的男孩偏好看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 --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的社会性别解析
从生育行为中的男孩偏好看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 --对出生性
别比偏高现象的社会性别解析
祝平燕;郑美琴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17)4
【摘要】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从生育的主体--女性的经验、利益和需求出发,不难发现女性地位偏低是导致歧视性的性别偏好出现,从而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要想有效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就必须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和先进的生育文化,赋予妇女以权利和机会,全方位地改善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的生存状况,切实保障女性的各种权益,进而让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实质性的提高.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祝平燕;郑美琴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湖南理工学院,政法系,湖南,岳阳,414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问题分析 [J], 吕红平
2.女性地位低的层级推演--对出生性别比偏高背后隐象的探析 [J], 庄渝霞
3.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 [J], 汤兆云
4.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分析 [J], 张晓梅;郭真真
5.出生性别比偏高状态下的女性赤字及其后果 [J], 汤兆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生育性别偏好调查研究——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一项研究
关键 词 :生 育 ;性 别偏好 ;社会 性别
中 图分 类 号 :C 2 9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8 5 ( 0 ) 0 - 1 0 0 076 7 2 1 1 5 0 0 —4
一
、
研 究 背 景
生产 由传 统 型 向现 代 型 的转 型 起 到 十分 重 要 的 作
大大 高于 1 3~17的正 常值 。 人 口出生 性别 比的 0 0 长期 失 衡 会 带 来 诸 如 婚 配 失 当 、人 口拐 卖 、性 犯 罪 、就 业结构 失衡 等一 系列社会 问题 ,因此 ,近 几 年来 ,对 出生 性别 比失 常原 因的研究成 为 学术界 的
一
势进 行 比较 科学 的估 计 。本 文试 图运 用调查 数据对
析 ,发 现相 对 男性 而 言 ,女性 的 男孩偏好 意识也很 强 ,而且 女性 的教 育程度 、社会 地位 等 因素对
女性 的性别偏 好 意识有 着重 大的影 响。 因此 ,除培 育新 型 生 育文化 、完善 农 村社 会 保 障制 度 外 , 更 要 采 取 措 施 切 实提 高女 性 社 会 地 位 以 弱 化 女 性 的 性 别 偏 好 意 识 。
女 性生 育性 别 偏好 调 查 研 究
基 于社 会 性 别 视 角 的 一 项 研 究
妄 明 天 姜 丽 美
( 徽 财 经 大 学 财 政 与 公共 管理 学 院 ,安 徽 蚌 埠 2 3 3 安 3 0 0)
摘 要 : 目前 理 论 界 从 多个 角 度 对 我 国 出 生 人 口性 别 比 持 续 偏 高 的 原 因 进 行 了分 析 ,但 极 少 文 献 从 社 会 性 别视 角 关 注 出 生 性 别 比 偏 高 现 象 。 通 过 对 大 冶 、鄂 州和 武 汉 三 地 的 问卷 调 查 数 据 进 行 分
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
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在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和实践却受到一些偏见和不公平的待遇。
本文将从男女平等的角度探讨计划生育,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意义男女平等是一个基本的人权原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计划生育作为人口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男女平等视角下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 公平与平等: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可以保障女性的权利,使其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人口管理的决策中。
同时,也能减轻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负担,提供相应的医疗、保健和福利保障。
2. 社会经济发展: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可以调整人口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女性在计划生育中的积极参与,将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男女平等视角下的计划生育问题尽管计划生育政策旨在实现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男女不平等的问题:1. 性别偏好与“二孩潮”:传统的性别偏好导致了男性孩子的偏爱,这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往往会引发“二孩潮”。
女性面临着养育压力和家庭责任的加重,而男性则享受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这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2. 双重标准与职场歧视:在计划生育实施中,女性往往面临着职场歧视和双重标准。
一方面,婚育年龄限制和孕产假制度等规定,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压力和不公平待遇。
另一方面,一些雇主更倾向于聘用没有生育需求的男性员工,这加剧了女性在职场中的不平等。
三、解决男女平等视角下计划生育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男女平等视角下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宣传教育:加强对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性别意识和平等观念。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摒弃性别偏见,理性对待生育和性别选择。
2. 法律保障: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在计划生育过程中的权益。
生育性别偏好研究的范式:反观与重构
生育性别偏好研究的范式:反观与重构
刘中一
【期刊名称】《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分析以往学界在生育性别偏好研究上的四种主要范式可以发现,传统范式对生育性别偏好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要么偏重社会,要么偏重个人,忽视了将行为者和社会结构(文化)紧密联系的可能.因此,以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建构一种结构与能动、系统与行动者、集合体与个人联系起来的"场域-惯习"研究范式的设想.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刘中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06;C92.05
【相关文献】
1.女性生育性别偏好调查研究——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一项研究 [J], 姜丽美
2.性别偏好与存活子女的性别构成对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研究 [J], 邱红燕;任杨洁;侯丽艳
3.性别偏好、面子竞争与生育逻辑:农村青年\r\"先育后婚\"现象研究\r——基于山东W村的调查 [J], 邢成举
4.中国居民生育性别偏好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81—2016 [J], 窦东徽; 罗明明;
刘肖岑
5.反观与重构: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研究范式 [J], 张光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剖析论文
摘要:性别偏好反应人们对生育子女性别的认识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以及人口发展的数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从社会·lt~91,1的视角出发,以性别偏好为桥梁,着重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并说明社会性别意识是如何通过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偏好生育行为人口发展性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然性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理性别;一类称为社会性别,它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在生育行为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使我们认真审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规范和对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控制,从而揭示社会性别意识在人们生育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性别偏好是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中的直接反映。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根深蒂固,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家庭。
如何通过倡导社会性别公平消除人们性别偏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从经济地位来看,男性在经济上的主导是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经济基础。
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
由于两性生理差异而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使农业劳动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担着生产功能。
从家庭养老模式来看,男性在家庭养老中具有特殊地位。
传统社会,赡养老人是一项家庭基本职能,由于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继承家业,这就决定了每个儿子都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养儿子越多,提供养老的资源就越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系数也就越大。
从教育方面来看,传统社会存在着一种畸形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由于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继承祖业,家庭和家族以生男孩为荣。
因此,人们特别注意对男孩的教育,期望其“入仕〞、做官、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重构
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重构
袁媛;李振东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08(024)005
【摘要】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主要通过对不同经济收入村民、不同文化程度村民和不同年龄村民的微观实证考察的结果,尝试性地概括影响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袁媛;李振东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新安县铁门镇政府,河南,新
安,4718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3.9
【相关文献】
1.影响侗族传统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因素分析 [J], 刘彩清
2.生育行为和农民生育观念探析 [J], 于霞
3.农民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社区分析——桃源县同仁村的调查与思考 [J], 方向新
4.提升家庭暴力案件中司法人员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 [J], 周天枢
5.国人生育行为与生育观的初步研究 [J], 虞积生;林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
摘要:保持人口生态平衡,பைடு நூலகம்现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 之义.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远远超出正常值范围,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生人 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是由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所造成.当这一传统观念所依赖的背景因素随社 会变迁发生良性变化时,性别比合理的状况会随之实现.
也谈生育权——以社会性别视角为中心
Reproductive Rights from the Social Gender
Viewpoint
作者: 李洪祥[1];张美玲[1];黄国丽[2]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法学院,130012;[2]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130000出版物刊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页码: 27-3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生育权;社会性别视角;救济途径
摘要:关于生育权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学术界、司法实务界以及新闻媒体对于生育权的主体、内容、性质以及生育权纠纷的解决等问题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育权的主体理应不F~--i--k-性,当为所有公民;生育权的内容体现在生育自由上,包含众多的内容;生育权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格权,在处理生育权纠纷时应当避免限制女性的自由,同样,男性生育权的实现也需要具体可行的制度予以保障。
性别视角下的人口与发展
性别视角下的人口与发展
郑真真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强调生殖健康及权利、妇女赋权和性别平等是人口与发展的基础,推动性别平等成为人口与发展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中国人口研究领域的女性/性别与发展研究,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问题和局限。
30年来全球人口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在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
推动人口与发展议题中的性别主流化,尤其注重家庭和生育、生殖健康、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方面具有性别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在应对新挑战的同时,促进性别平等和发展。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郑真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C924.24
【相关文献】
1.性别视角下的人才人口发展研究——《人才人口学》评介
2.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防范——基于中老跨境流动人口的调研分析
3.性别差异视角下的流动人口迁移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上海流动人口的分析
4.人
口生态视角下的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5.青年发展视角下新时代青年人口的性别差异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颠覆父权制文化的理论先锋--社会性别理论评析
颠覆父权制文化的理论先锋--社会性别理论评析
于文秀;郑百灵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女权/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社会性别差异理论成为最令世人瞩目的女权/女性主义话语.这种理论是针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提出的,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造成的.人类历史上男女不平等和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在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于文秀;郑百灵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
昌,3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4
【相关文献】
1.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评析(上) [J], 于文秀
2.对读者身份的文化误读与理论译著的不可读性——译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的文化评析 [J], 王玉峰;张兰琴
3.如何将父权制和社会性别理论引入中国历史研究——个人的体悟与实践 [J], 杜芳琴
4.社会性别理论下的情感观察类慢综艺评析 [J], 安琦
5.社会性别理论下的情感观察类慢综艺评析 [J], 安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人口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冯玉丽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中基本上考虑了社会性别差异问题,较好地体现了性别公正.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女性生育自主权打折扣、重男轻女倾向仍较普遍等问题.强化性别平等意识,积极推动男性参与;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消除生育中的性别偏好;正视社会性别差异,实行生育社会补偿.这些方面都是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冯玉丽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
【相关文献】
1.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和谐人口政策探讨——生育控制、城市化、地制改革、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方案
2.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和谐人口政策探讨——生育控制、城市化、地制改革、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方案
3.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和谐人口政策探讨——生育控制、城市化、地制改革、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方案
4.我国生育政策之社会性别分析
5.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与人口出生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生育时代子女性别因素对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实证研究
低生育时代子女性别因素对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实证研究作者:单路路张梦汝罗娟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33期摘要:我國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重叠的低生育时代,许多育龄妇女二孩的生育意愿不强。
从二孩的影响因素出发,重点探讨第一个孩子的性别对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
结果表明,职业类型、自身健康状况、子女数量、子女性别态度、第一个子女的性别都与二孩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关系;特别是第一个孩子的性别:第一个孩子为男孩,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会下降,第一个孩子为女孩,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会增强。
因此,应从生育成本的角度去提升家庭生育数量,减少性别偏好的影响。
关键词:育龄妇女;第一个孩子性别;生育意愿;低生育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3-0058-03引言伴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就业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口红利的优势已然弱化,如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缓解劳动人口短缺、降低社会抚养比就需要国家的人口调控政策[1]。
然而,我国正处于低生育率时代,许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不强烈,导致我国的出生率逐渐降低,长此以往,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生育问题亟须关注。
2016年1月1日全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成为了我国生育政策重要的转折点,从政策的角度鼓励育龄人群生育二孩,改变现在多数“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养老的功能,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
但是,二孩的生育意愿到底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在二孩的生育上是否会存在性别偏好呢?因此,研究影响二孩生育的因素对提高我国的生育数量,从而解决我国低生育率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一)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是全国育龄妇女,年龄在18~50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根据调查目的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育龄妇女个人的基本特征和生育意愿两大部分。
剖析育龄妇女对子女性别、子女数量、理想子女数、二孩生育意愿的看法和具体情况[3],在调查方式上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0-12基金项目:联合国社会性别基金项目(Project N o.00040647)、中国妇女研究会2005年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郑百灵(1957-),河南偃师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校(院)刊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学;高莉娟(1972-),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李丽华(1967-),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郑百灵1, 高莉娟1, 李丽华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2.江西科技师院,江西南昌 330013)摘要:生育性别偏好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是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对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各层面中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制度如继嗣制度、婚居制度、养老制度、继承制度、社会分工制度等制度的紧密交织强化了上述机制形成的男孩偏好。
关键词:生育性别偏好;社会性别视角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5)0620040206On the Study of Sex Preference and G ender PerspectiveZHE NG bai 2lin , G AO Li 2juan , LI Li 2hua(1.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Nanchang ,Jiangxi 330003;2.Jiangxi C ollege of Science &T 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Abstract :G ender Perspective of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The situ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its ef 2fect on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 from such aspects as g overnment ,markets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s o on ;in every aspect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systems such as inheritance ,living style after marriage ,support 2ing the ol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s ociety ,etc.strengthen the “boy preference ”mechanism.K ey w ords :Sex Preference ;G ender Perspective 一、社会性别分析及其视角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 )是目前国际学术界非常重视的新的研究视角,指用社会性别与发展(gender and de 2velopment )的理念、方法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它是旨在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和平等的思维方法。
它是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学研究所的奈娜・卡比尔与一些决策者、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合作创立的。
卡比尔认为,将社会关系分析法狭义地应用于一个具体的制度时,它会突出在单个制度中,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如何产生和延续的。
将它广义地应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些制度时,会发现社会性别和其他不平等的现象是如何通过不同制度之间的互动而交叉存在,从而对个体造成具体的不利处境[1]。
生育性别偏好看似个人和家庭的决策问题,但与社会大背景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产物,这是本文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生育性别偏好的归因分析多着重行为分析,即是哪些行为造成了高出生性别比的结果,如男孩偏好的观念驱使人们采取瞒报漏报女婴、溺死女婴、进行性别鉴定流引产女婴等行为;90年代中期以后是多因分析,如有观点认为是计划生育政策刺激了男孩偏好,有观点认为B 超技术的广泛运用是首要原因,还有观点认为生育率下降使得人们求质量,以及歧视性性别偏好和人口管理工作的疏漏等因素。
所有分析都认同“男孩偏好”因素存在,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38N o.6 N ov.2005都肯定是“男孩偏好”观念导致了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结果,即观念借助技术(受孕技术、避孕节育技术、性别鉴定技术、人工流产技术)或其它手段(传统鉴定性别的方法、钻人口管理的漏洞等)引发行为(性别选择或瞒报、漏报、溺婴等),加之一些外因(计划生育政策对数量的要求、人口工作监管不善等)诱发导致结果(出生性别比异常)。
由此表明了个人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要根本解决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社会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过去的研究是将性别偏好作为个人的态度或某些群体的行为,较少宏观层面的整体分析,以致于在实际工作中“逮”一个原因解决一个问题。
过去的研究也对传统性别文化作了分析,但往往因为对象太虚渺,只能期待时间的慢慢消解,以致于实际工作中无从入手或期待更长远的努力。
目前,社会性别概念开始进入我国的人口工作中,多用在生育健康优质服务的倡导中,笔者认为这一视角可以在更多领域中运用。
另外,社会性别培训和倡导对于社区新生育文化也有很大的实际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偏好产生的机制,从而对个人或家庭的性别偏好做出多层面的整体分析,并建议通过社会性别培训和倡导,提升意识,改变性别不平等状况,从而改变人们的生育性别偏好。
二、生育性别偏好的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层面分析(一)政府层面政府的行为在人口控制方面的成绩是功不可没的。
中国农村人口发展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基本处于高增长阶段,7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多孩次生育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70-80年代由政府引导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尤为显著。
但在90年代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受到了很多挑战。
在生育偏好方面,对控制出生性别比没有找到有效的根治措施。
尽管如此,国家在出生性别比上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过去人们误认为谈论出生性别比问题就会否定计划生育成果。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生性别比问题是一个禁区,从而也减缓了对出生性别偏好的研究进程。
到90年代初,这个问题才作为社会科学公开研究和讨论。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于1982年提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其后制定了一系列人口政策。
有观点认为是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出生性别比偏高。
其实不然,主要原因还在于: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民生育目的主流是“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各占34.2%和29.6%。
农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助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不了。
2.扶助奖励政策不到位。
这些政策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有的过时,有的比较原则和过于笼统,有的相关部门的改革措施不配套,有的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质内容,因此起不到应有的鼓励作用。
3.医疗监管不够。
4.相关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立法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如部分规章超过立法权限,政府规章与部门规章或地方性规章不一致造成执法困难等。
这就造成了人们有生育男孩的动力、手段和机会,也会弱化扶助奖励政策的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条件,应该说人们生育性别偏好的观念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但这些外在因素在刺激并促成内在需求。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减少对女性的歧视,提高妇女地位,那么,将弱化人们的出生性别偏好,出生性别比失衡状况一定不会如此严重。
(二)市场层面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但已有研究很少联系男女不平等状况对性别偏好产生影响的现实。
特别是就业市场的性别分工、美女经济、B超的鉴定、终止妊娠的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地下贩卖女婴等无不对性别偏好产生着间接而又恶劣的影响。
例一:两性就业的差异[2] 在业人口性别比女性男性1990年12245.0%55.0%1995年11945.7%54.3%(表一:在业人口性别比) 失业人口性别比女性男性1990年74.357.4%42.6%1995年5863.3%36.7%(表二:失业人口性别比) 农林牧渔业劳动者服务性人员商业人员专业人员国家机关、党政和社会团体人员199047.9%51.6%46.7%45.3%11.5%200048.5%53.8%48.9%45.3%27.8%(表三:女性占行业人员比例)14第6期郑百灵等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 由表一可见,女性在业人数虽然在升高,但绝对数是少于男性的;由表二可见,失业人口中不仅女性多于男性占大部分,而且是呈增长势头,而男性是在下降的;表三可见,女性从事服务业升幅最快;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的女性增长比较快,但绝对数是非常少的。
由此可见,男性在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上是处于优势的。
虽然就业市场的性别结构有了调整,但是带给妇女的更多的是挑战。
下岗女工总是多于男性,而再就业的少于男性。
在一些“三资”企业,通常从事劳动强度高、条件恶劣的多是女工和童工。
例二:愈演愈烈的美女经济[3]所谓的美女经济,就是利用女性的美貌、身体以及性的特征等来刺激消费,以达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目的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年来,“美女经济”在我国愈演愈烈,以至于达到泛滥的程度。
“美女经济”的泛滥,对于女性,对于全社会至少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首先,美女成了商家的摇钱树,利用美女来招引、刺激甚至挑逗消费者,其实质是把女性物化、商品化了。
第二,会导致以貌取人,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比如就业方面,会扰乱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一些企业公然将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与美貌挂钩,造成性别歧视和容貌歧视。
第三,对未成年人产生危害。
它向孩子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以为通过“美”的捷径照样可以达到理想目标,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价值观。
男性作为观看者处于主体的位置,女性则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处于客体位置。
被观看的女性按照男性的审美需要来展示自己,这样的观看无疑具有“单向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其结果必然强化女性的从属地位,强化了两性的不平等。
除了上述让人感觉女性常易被轻视、伤害的社会现实外,B超的使用是直接引发性别选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