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针对训练3(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题组设计 解题技法
题组一 物质循环过程分析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
图显/隐 答案 解析
程,下列有关叙述由中图错可误知的,是A(为D分解) 者、B为生产者、C为消
A.图中B都是自费养者生,物图,中光B合都生是物自养生物,光合生物(如蓝 细胞中不一定藻有)中叶没绿有体叶但绿都体含但有含有光合色素;适度松土 光合色素 不可以促进①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过程,而是促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群甲为分解者。类群丙无
光合作用
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碳。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
环不能正常进行
环境的两种成分是生产者
C.类群丙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和分解者,如果甲缺少,
体X的途径之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
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能正常进行,碳在乙、丙
(1)物质循环的范围: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 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 循环具有全球性。 (2)实现碳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3)碳传递的双向与单向。 ①碳在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②碳在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4)重金属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 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 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 高。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元__素__,如C、H、O、N、P、S等。 (2)循环范围: _无__机__环__境__和_生__物__群__落__之间。 (3)循环特点:具有_全__球__性__。
2.碳循环过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

4.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人_工__生_态__系_统_____,使能量得到_最_有__效____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_对_人__类_最__有_益_____的部分。
[思维辨析] 1.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象征 含义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 一般生物有机物的
过程中具有_逐__级_递___ 在食物链中随营养 总质量沿食物链升
_减__的特性
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高逐级递减
每一阶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
含义 含能量的多少
2.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分析 (1)能量来源_消生_产费 __者者 __的 _的能能量量来主自要上来一自营太养阳级能同化的能量
(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 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 条:
体的数目
有机物总量
特殊 无
形状
树→昆虫→鸟
极少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 考查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1.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1 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下列相关说法
正确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 a4 B.能量散失 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C.a1、a2、a3、a6 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a6÷a2 B [图中的 a7 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该能量并没有被第二营养级所同 化,因此仍然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是 a4+a7,A 错误;能量散失 a3 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该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B 正确、C 错误;从题干中可看出,a1 是流 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 能量为 a6,因此能量传递效率=a6÷a1,D 错误。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04 (五)生物富集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 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且随着食物链延长浓度增加。
例析1.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对值示意图,其中丙是第
一营养级(生产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含汞的废电池浸出液污染,生物体内含汞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太能 阳量
玉米
蝗虫
青蛙

老鹰
CO2+H2O叶光绿能体 (CH2O)+O2
CO2进入生物体
酶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CO2进入无环境
(一)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 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又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例1.2001年,科学家发现,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 够产生和释放可挥发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白天可以 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寄生虫或捕食者,夜间又能驱除夜间 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在叶片上停留产卵。
蛾幼虫 攻击
烟草
释放 化学物质
信息素
白天吸引蛾 幼虫的天敌
夜间驱除雌 蛾
例2.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
2、氮循环
高能固氮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
3、磷循环: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
(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①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 无机环境 ②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 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 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③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 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 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往返的动力。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__微__生__物_____
实 实验组
对土壤__灭__菌___处理
验 对照组
对土壤__不__做___处理
设 实验结果 在相同时间内
计 (现象) 实___验__组__落__叶__的___腐__烂__程__度___<_对___照__组__
④实例
鸟鸣叫 蜘蛛网振动 蛇感知温度 蓟的刺 稻草人
蝙蝠回声定位 萤火虫发光 候鸟靠磁定位 植物开花
2.化学信息
①含义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②来源 生。物
③实例
植物分泌针对捕 昆虫分泌 食者的化学物质 外激素
初消 次消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分解者
(1)温室效应 ①成因: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
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②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我国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二氧化碳 排放,另一方面大力
实验结论 (分析)
土___壤__微__生__物__对___落__叶__有__分___解__作__用____
案例2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自变量 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
实验组 A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
实 对照组 B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和淀粉糊

A1加入碘液
__________不__变__蓝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

•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 ①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往复循环,重复利用 。 • ② :物质可以在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 【解惑】 大气中CO2来源于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等。
•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1.信息的种类 • [连一连]
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 (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2.[判一判] •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 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信息。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 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 • (3)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 • (4)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关键点击] • 1.碳循环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 机环境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 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
• C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 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 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 、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 、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 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 ,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 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答案 一、C、H、O、N、P、S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全球性,反复循环 CO2 和碳酸盐 含 碳有机物 CO2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动力 无机环境 1.(1)× (2)× (3)× (4)√ (5)× (6)× (7)√ 2.①—a、b ②—c ③—a ④—f、g ⑤—e ⑥—d 3.(1)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生产者 ④消费者 ⑤呼吸作用 ⑥分解作用 ⑦燃烧 (2)CO2 含碳有机物 (3)⑦ 二、物理过程 传递信息 特殊行为 正常进行 繁衍 种间关系 控制 1.①—C—b ②—A—c ③—B—a 2.(1)生物或无机环境 (2)各种成分 生物 生物 生物 无机环境 (3)双向 三、负反馈 限度 适度 物质、能量 恢复力 保持 营养结构 恢复
4.明辨物质循环的三个易误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 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 C、H、O、N、P、S 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答案:(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 D“→”A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________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以________的形式 传递。 (3)温室效应主要由过程_______导致。(填图中序号)
(2)CO2 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 中的 A 所示的生产者、B 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 C 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 E 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 CO2 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 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课标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 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总复习: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总复习: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
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特点
(1)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__越__大__。 (2)生物富集也具有_全__球__性__。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过程 范围 特点
沿食物链(网)_单__向__ 流动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_单__向__流__动__、_逐__级__递__减__
信息 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表现及行为
2.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信息源 信道 __________
信息_产__生__的部位 信息传播的媒介
信息受体
信息接收的__生__物__或__其__部__位__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个体水平
_生__命__活__动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种群水平
生物种群的_繁__衍__,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四)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__逐__级__递__减__ 全球性、循环性
往往是__双__向__的
范围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__生__物__环__境__之间
途径 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

(2)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
①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即动 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②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 量(e)。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情境设置
D营养级 净增重M
A营养级 净增重N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体内此农药含量最高的 物种是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名师授法解题】
关键 能力 题眼 信息
解题 思维
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去。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 √ ) 分析: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 的发生,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考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稳定性类型的比较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干扰 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 的 自我调节能力 。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和能量 投入。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而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 产者和消费者,A 项正确;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属于生产 者,B 项错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 项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 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 备成分,D 项错误。 答案:A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 动形式又是________。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 链为A→D→E→F。
题型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核心素养
通过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
生命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1.判断正误
(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
(2)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 )
(3)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
(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5)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恢复力稳定性。

( )
(6)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 )
解析:(2)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3)落叶阔叶林被严重破坏后不易短时间恢复的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食物网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5)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1)√(2)×(3)×(4)×(5)×(6)√
2.(2019·河北邯郸摸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答案:A
3.(2019·北京西城区质检)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有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

这个事实最能说明( )
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
B.松毛虫是专一性侵害樟子松的昆虫
C.引入本地区没有的外来树种可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增长
D.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解析:由于樟子松防护林生物种类单一,松毛虫缺少天敌,数量增长较快,说明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答案:D
4.(2019·福建福州八县联考)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解析: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大小,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二者呈正相关;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答案:B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