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的真实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一、个案背景: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
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
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
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
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
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他们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情形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而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以下现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帮扶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帮扶案例案例一一、案例:XX,男,14岁,XX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却不喜欢学习英语,在英语学习方面找不到自信,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是什么原因呢?二、分析:1、亲情的缺失:XX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爷爷奶奶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XX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学习上偏科:XX不喜欢英语,英语成绩直线下降,走访该班英语老师才得知,原来XX同学上英语课一点都不认真,据其他同学透露,他整天都只学数学,从来不看其它书。
所以,偏科现象就出现了。
三、实施做法: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XX,和英语老师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XX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4)、与监护人共同引导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XX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对此,我特意与其爷爷奶奶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
著名的教育案例故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明的生活主要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逐渐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
进入小学后,小明学习成绩一般,尤其语文成绩较差。
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王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小明。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小明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拘谨的态度。
(2)小明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是语文成绩。
这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有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小明在家缺乏有效的学习辅导。
(3)小明缺乏学习兴趣。
长期的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方式使他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
2. 王老师的应对策略(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王老师首先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定期与小明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在谈心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小明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树立自信。
(2)改善学习环境。
王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阅读、演讲、手工制作等,让小明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3)加强家校合作。
王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了解小明在家的情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4)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王老师调整教学策略,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上,王老师采用故事教学法,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案例启示1.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在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

个案活动计划书案例描述小丽,女,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
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
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
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
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
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
小丽奶奶,经人介绍来到社区,为小丽救助。
个案记录一、基本资料小丽,女,9岁。
二、背景资料1、家庭背景: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丽由奶奶照顾。
奶奶体弱多病,没上过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小丽的照顾都力不从心。
小丽父母工作忙很少回家,与小丽的沟通不够,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个人经历:小丽从懂事起就是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疼爱,看见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陪伴小丽很是羡慕,于是小丽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沟通。
上学后由于和同学间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同学们都排斥她,自己又不知怎样解决,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主要问题1、小丽奶奶年迈多病,文化水平低,对小丽照顾力不从心。
2、小丽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小丽的关爱与沟通,并且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3、小丽自卑、孤僻,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服务目标1、使小丽恢复自信,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乐观的看待生活及身边的事物,理解父母的辛苦,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2、改变小丽父母的教育观念,凡事多与小丽沟通,多关心她。
3、引导小丽奶奶对小丽的照顾方式,让小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照顾。
五、服务方法和过程1、建立关系:开始与案主(小丽)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
留守儿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导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这就是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完整word版)留守儿童帮扶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案例“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悲观、不信任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我是固镇县五道沟小学的一位老师,对此是深有体会,要想让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老师就必须给予孩子们更多得关爱。
一、案例描述宋雯,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
在她一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
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当我初次见到她时,我看就看出她性格是一个内向、害羞、且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孩子。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也很少说话,不喜欢交朋友。
即使我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宋雯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时光呢?二、几点做法(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内向。
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危害。
但她们是又那么的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在学校举行的留守儿童活动课中给予宋雯更多的关注,让她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她一起玩,交流,让她树立信心。
并让“留守儿童之家”的其他孩子一起和她玩,在我的动员下,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玩,一起游戏戏,一起读书学习。
通过在活动中,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想法,使她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了,从而也树立了信心,对学习与生活充满了热情。
(二)有的放矢增强信心为了让宋雯同学尽快从抑郁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数学问题,让她起来回答,而她也总是能很轻松地回答出来,同学们也能恰如其时的给她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从心坎沾染》一、案例介绍陈雨飞,男,该同学上课轻易走神,不爱和同学交流,对于大人的话,许多时刻不予理睬。
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对于他我已经有深入的印象,那时我认为他是自闭症孩子。
本学年接这个班,刚开始他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他不答,读课文他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
他成天少言寡语,眼光愁闷,心事重重的。
在留守儿童中是属于比较特别的。
二、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掉陈雨飞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相处甚少,全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对学生关心不够。
2.学习基础差今年二年级我接这个班,我发现他连拼音字母都不熟悉,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采取措施:1.和学生交心,从心坎沾染。
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走近陈雨飞,带他一起读课文,一起与他剖析学习的方法,教他写字,勉励他提高。
在此过程中,他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颜。
2.同学的榜样沾染。
为了让孤单、自卑的陈雨飞走出关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含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学习、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动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忙他,尽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提高。
3.集体的浸染温暖。
温暖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浸染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运动的机会,让他自动的加入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认为自己其实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伙伴、后盾。
四、反思——“爱”的力气有多大?如今的陈雨飞,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看到他的笑颜不再是难事。
从陈雨飞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上课、行动习惯、和同学交流等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应当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给枯萎的小草带来全部春天;爱可以给干枯的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爱可以给孤单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就要也是重中之重。
你想知道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吧!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吴会会性别:女年龄:十一岁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二、个案分析她是一位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
由于先天因素,她长得十分瘦弱,皮肤白白的,穿着比较干净漂亮,梳着细细的小辫。
她的身材比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
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书写工整,尤其是写作能力很强,常常受到同学的夸奖。
不过,吴会会的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玩耍。
她性格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教室里望着操场发呆。
她的脾气很犟。
今年第二周星期二,她的亲妈妈来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里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泣,我与数学老师费尽周折,才把她请出了教室,让她与妈妈见面。
结果,她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老师,我恨她。
我不愿意看见她”说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来。
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让我们百思不解。
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决定走访该学生的家庭,了解她在家的具体表现。
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吴会会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在她7岁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离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从此以后,吴会会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
奶奶告诉我们:“她爸爸妈妈没离婚前,吴会会整天笑呵呵地,又会唱歌,又会跳舞,乖得很。
我们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看待,哎,她爸爸、妈妈离婚后,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我们说话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强,动不动就发脾气。
要不就不吃饭,或者不去读书。
她爸爸忙于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电话回来,她也不愿意接电话。
”就在我们家访时,吴会会在一旁默默无声地写作业,写完以后,又帮奶奶扫地、带小妹妹。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我国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作,这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长期无人照顾,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问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治理问题。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并对其进行反思。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乡村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某乡村,有一家幼儿园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行动。
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需要。
接下来,幼儿园组织志愿者和社工人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还通过文艺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和学习经验。
幼儿园还积极协调当地社区资源,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饮食和安全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案例二:城市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在城市,某幼儿园也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该幼儿园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专属的课程体系,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进行教育和教学。
幼儿园还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和社工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沟通和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还举办亲子活动,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鼓励他们多参与子女的成长,加强亲子关系。
三、反思与总结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丰富课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幼儿园也注重家长参与,从源头上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需要更多的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园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力度。
四、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我认为应该注重的是多方合作,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等各方的齐心协力。
留守儿童班主任案例4篇

留守儿童班主任案例4篇留守儿童班主任案例第1篇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宴冰性别:男年龄:十二岁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母亲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她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她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广西留守儿童被炸死调查:孩子舍命挣钱买笔据2009年11月30日央视: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将正在酣睡的广西贺州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村民们从梦中惊醒,一个非法鞭炮生产点发生爆炸,被全身烧黑、面目全非的小孩被一个个从着火的楼房中抱出来。
“1112” 鞭炮爆炸事故这幕悲剧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留守儿童的权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全社会的爱心企业都来关注社会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
曾宪彪坦言,虽然贺州市市政府紧急拨款100万元作为抢救费用,可是这对12个孩子的抢救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抢救过来孩子以后的生活将非常的困难。
11月2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凌晨三点起床,广西贺州鞭炮黑作坊童工一天只挣一元钱》,以下是节目实录:今天我们来关注一个数量庞大,但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他们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
据统计,目前这样的孩子有大约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占到了4000多万人。
这些孩子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权益如何维护成了一个社会难题。
前不久广西贺州的一起爆炸案就揭开了冰山一角,这起爆炸案是如何发生的?一起来看看。
一炮惊醒数人,十三名儿童生死一线间11月12日8点左右,广西贺州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正在酣睡,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将他们从梦中惊醒,一个非法鞭炮生产点发生了爆炸,现场一片火海。
广西贺州公会派出所所长叶志锋:“当时火势非常大,里面这是厅,这个是厅,厅里面就还着着火,四个角还着着火,里面那些鞭炮就霹雳啪啦。
”当地派出所的干警随后赶到现场。
然而,令派出所的干警惊讶的是,现场有13位伤者都是孩子。
一些被全身烧黑、面目全非的小孩被一个个从着火的楼房中抱出来,小孩的哭声、大人的喊叫声响成一片。
受伤儿童家长:“都变样了,都认不出,那个皮都烧光了,没有了。
”叶志锋:“我们跑步过来,过来有些群众,周围的群众也开始抢救小孩。
家长学校促进学生健康工作的案例4

家长学校促进学生健康工作的案例一、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河底镇中九(1)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留守学生有7个,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相关亲戚监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较同龄儿童相比,存在问题较多,且十分突出。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临时监护人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由于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的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
此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再之,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或文盲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造成学习成绩不佳。
如我班的学生王某,父母外出打工活做生意,而其爷爷奶奶年老多病,无力监管,致使王某常常看电视到深夜,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上课睡觉,对学习毫无兴趣,每次考试成绩低下。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
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
(三)监管不力,不良行为多。
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中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电子游戏等现象。
(四)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一、问题剖析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她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家长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青春期孩子对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感到迷茫,更何况父母亲不在身边,这就需要学校对留守女童心理的健康、自我保护教育等进行辅导和教育,同时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二、案例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偏远地区女童的烦恼更多。
她们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如何应对成长中的烦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随着经济浪潮的涌动,农村绝大部分家庭孩子的父母亲都到外地打工,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戚家或者是寄放在托管所。
我们学校是一所为留守儿童建起来的学校,现在在校的学生为1863名,在这1863位孩子中大概有二分之一的孩子的父母亲都是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长期与父母亲分离。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这些留守孩子一年与父母亲聚少离多,更谈不上教育了。
特别是女孩子青春期没有母亲的引导,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巨大的变化。
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存在问题有很多,当她们进入了生理期,或是因为家中没有女性家长,或她们的家长认为不值得花钱用于购买生理卫生消耗用品。
她们不仅身体上会因为卫生问题引起各种妇科疾病,而且由于长期缺少身心健康的引导使她们心理变得敏感不安。
小羽(化名)是一名五年级的留守女童,有一天她突然肚子绞痛,在班主任老师的询问下得知,原来父母亲均在外地打工,生活费一直都是爷爷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小羽由于害羞,也不好意思问爷爷拿钱去买卫生巾,于是自己想办法从零花钱中节省出来买一些便宜的卫生巾,导致发生感染,老师了解到情况以后立即与小羽妈妈联系,同时也让妈妈对她进行生理方面的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描述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案例分析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二、案例辅导策略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三、案例辅导成果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困境留守儿童”个案服务(案例)

“困境留守儿童”个案服务(案例)一、背景调查某市新航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小艾加入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工服务项目。
按计划入户探访调查,在走访中发现某村有一名留守儿童小宇(化名),男,7岁,个头中等,皮肤偏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小宇与爷爷奶奶和哥哥4人同住在一起,居住环境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亲情感和归属感严重缺失,渴望陪伴。
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父母之间沟通缺少交流,监护不足,喜欢独自玩手机,刷短视频,很少与童年伙伴社交。
通过与小宇接触交谈,发现小宇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
小宇的爷爷奶奶性格开朗,通情达理,非常关心小宇的生活学习,愿意为小宇改变现在的现状,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村委会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开设了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相关服务。
二、分析需求社工小艾根据调查情况分析认为,一是案主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案主的自制力及时间管理能力,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二是案主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缓解案主家庭成员因家庭环境产生的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传递案主监护人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关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三是满足案主娱乐休闲和社会化的需求。
鼓励案主积极参与各类儿童活动,培养案主课余兴趣爱好,增进案主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交流,促进案主的社区融入,建立社区及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重建朋辈支持系统。
三、打开心结建立信任社工小艾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之直接治疗技巧和案主进行对话。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况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案主了解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案主主要是留守儿童,案主父母常年不在家中,缺少关爱,性格内向,社工通过和案主交流,疏解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消极和紧张情绪,给予其改变的信心和动力。
动之以情教育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8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
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小明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内向、胆小,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紧张。
在学校,他经常被同学欺负,自信心严重受挫。
三、案例分析1. 小明存在的问题(1)心理问题:性格内向、胆小,缺乏自信,容易焦虑、抑郁。
(2)生理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营养摄入不足,身体素质较差。
(3)学习问题: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
2. 小明问题的原因(1)家庭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2)学校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足,教育方式单一。
(3)社会原因:留守儿童问题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给予关心和帮助。
(2)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小明的个性,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信任学生:相信小明有能力改变现状,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2. 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1)组织班级活动:通过团队活动、游戏等形式,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让小明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邀请心理专家为小明及其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关注学生情感需求:了解小明的情感需求,给予他适当的关爱和安慰。
3. 培养学习兴趣(1)发现小明的优点:发现小明在某一方面的特长,鼓励他发挥优势,提高自信心。
(2)制定学习计划:与小明一起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进步:及时表扬小明的进步,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 家庭与学校合作(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与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的真实案例
石林小学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缺少阳光、雨露,伴随他们的只有孤独与寂寞,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这是一
个特殊的群体,以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
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严峻地挑战。
石林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方
胜鑫,男,10岁。
2018年9月1日到石林小学就读四年级。
该生由
于从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异,父亲在昆明上班,从小由奶奶照顾长大。
奶奶自然非常疼爱这个吧“不幸”“的孩子,因此,该生显
得与其他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孤僻、自私、自理能力极差,吃不得
一丝苦,从来到石林小学后,三天两头找借口请假回家,整整一个
学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一个月。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
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但经了解发现,留守儿
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
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
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
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
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
三是家
长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
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
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
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
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无可奈何。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
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
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
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
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
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一是农
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
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
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
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对策及建议
1、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
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
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
校开展关爱活动。
同时,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
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家庭要配合学校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
学校
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
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
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
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
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
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
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
的引导教育。
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
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还需要进行安全方面、生活
方面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
希望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多给
留守儿童一些特别的关爱,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思想工作
不容忽视。
让我们引导他们自主、自强、勤奋学习,让他们与同龄
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