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干扰肿瘤相关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等生理过程,从而起到肿瘤防治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延缓癌症患者术后复发的时间,同时也能帮助肿瘤患者减轻疾病相关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相关的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从而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途径的调控。
此外,同样有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目前还需进一步探究。
首先,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与肿瘤的种类、临床阶段等因素关系密切,故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精确判断。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 , 研究证实阿司匹林 ( S 联合 另一种不 同作用机 A A)
板药西洛他唑预 防卒 中的效果 与 A A相 似 , 脑 出血风 险 S 且 明显降低 。 2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单药 , 特别是 A A抗 血小板 在缺 血性 卒 中的预 防治疗 S 中获益后 , 有人假设两种不 同机制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 可增加 治疗上 的获益 , 随后 大量关 于 A A +另 一种机 制的 S 抗 血小 板药 物治疗 的临床试验及研究纷纷 涌现。
山东 医药 2 1 第 5 00年 0卷第 4期
双联 抗 血 小板 治疗 缺 血 性 卒 中的 研 究 进 展
陈 赞 杨晓 岚 陆钦池 , ,
( 1常熟市中医院, 江苏常熟 2 50 ; 1502上海仁济 医院)
关键词 : 血小板 ; 缺血性卒 中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中 图 分 类 号 :7 3 3 R 4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2 6 2 1 ) 40 1-2 10 —6 X(0 0 0 -100
+ 双嘧达莫双联治疗相 比 A A单药治 疗的优越性 。随后 的 S
S S2 P - 研究 中 , 予小剂 量 A A+双 嘧达莫 缓释 剂 , 给 S 结果 该
组患者在复发性卒 中风 险上较 安慰 剂 组降低 3 % , A A 7 较 S
单药组降低 2 % , 3 较双 嘧达莫 单药组 降低 2 % 。且 终点 事 5
值 j 。
2 1 A A +双嘧达莫 . S
在欧洲卒中预防研究一 S S1 中 I( P .)
对 25 0名缺血性 卒 中和 TA患 者予大剂 量 A A+速 效双 0 I S
嘧达莫 , a 双联组 总死 亡率下降3 . % , S S1的研究 2 后 35 而 P . 并 没有包括与 A A单 药 治疗 组 的 比较 , S 因此 不能 评估 A A S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Eu P an cl20 ,6 ( )6 ~6 .8 J . r hrlA o,0 3 4 4 1 :3 7 2 4 J [3 LuN,C e WagX,e a .E  ̄ to eti vsat epp 1 ] i hnG, n t 1 f cs f r n aoci e — c a v t e n pto e ei o ac l  ̄t oi[ j i s ahg ns fv su rr e s J .Chn Me c J d o s a n s i d si ,
p pie me itd p eo dt nn g is oo ay e d t eild s e t dae rc n ii ig a an tc rn r n o h l y — d o a
fnt nid cdb p r s ni es tdIt er[] f Si u ci ue yr ef i t ole atJ . e c, o n e uo nhi a 'h a
报 ,o 1 3 ( ) 2 8 2 0 ,6 3 :9 . [0 李 中言 , 1] 曹凤 绮 , 淑媛 . 娄 AVP对 VS MC脂 质 过 氧 化 的 影 响 C P、P的诃节作用 []吉林医学院学报 ,9 8 1 ( ) 9 0 GR S J. 1 9 ,8 3 : —1 . [ 1 裴建 明, 1] 牛国保 , 朱妙 章 , . 等 降钙素基 因相关 肽对缺血再 灌注心 肌 的保护作 用[]第 四军 医大学学报,9 5 1 ( )2 2—2 5 J. 19 ,6 4 :6 6. [2 Qi P, , i F,t 1 Ivle n fac o i gn 1] nX YeF La D e .novme t i nn ee—rlt l a oc t l e — a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TRITON
年龄≥75或体 重<60kg
16% 4%
既往卒中 /TIA
80%
GRACE
36% 64%
年龄≥75或体 重<60kg或 既往卒中
/TIA
TRITON-TIMI 38研究将许多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排除在外, 因此在真实世界,上述高危患者的出血风险要远远大于该研 究所观察到的出血风险
1. Antman EM. Oral presentation at AHA 2007. Available at: . Accessed 17 December 2008; 2. GRACE databases (1999–2007). Data on file.
既往卒中/TIA的患者服用Prasugrel的临床净结果有害*, 而年龄≥75岁和体重< 60 kg的患者无临床净获益*
有卒中/TIA病史 是 否
Pint = 0.006
危险 (%)
+ 54
-16
年龄
≥75岁 <75岁
体重 <60 kg ≥60 kg
合计
0.5 Prasugrel更优
*全因死亡、MI、卒中和非CABG相关的TIMI严重出血的复合终点
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可更迅速 抑制血小板聚集
103 名 NSTE ACS患者随机接受300, 600 or 900 mg氯吡格雷治疗
50
5 mol/L ADP
40
30
20
* *
*
*
*
*
900 mg 600 mg
300 mg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
10
0 0
*p<0.05 vs 300 mg
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实验室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 彭 波. O 联合 用药 治疗 妊 高症 16例 临 床疗 效 观察. 3 地方 病 通报 ,
2 0 21: 1 . 0 6, 1 3
文 燕 玲 . 1 中重 度 妊 高症 的 观 察 和 护 理 . 江 民族 医 学 院 学 报 , 6例 右
2 0 6: 1 5 0 6, 1 1 .
临床 常 用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主 要 包 括 三 类 : 杨 酸 类 , 吩 吡 水 噻
结合 , 阻断 A P对腺苷 酸环化 酶 的抑 制作用 , 而促进还 酸腺 D 从 苷 (A ) c MP 依赖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 酸蛋白( A P 的磷 酸化 , V S) 抑制 由 A P介 导 的 G D PⅡb I a受体 活化 进 而抑 制 血小 板 聚 —I I
程彦臻 . 重症 妊 娠 高血 压 综 合 征 护 理 体 会 . 企 医 刊 ,0 3 1 :1 工 20 ,6 8 -
8 2.
( 稿 日期 :0 0— 8—1 ) 收 21 0 1
・
综 述 与 讲 座 ・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及 其 实 验 室 监 测 方 法 的研 究 进 展
3 4 5 6 7 8
1 宋晓晖. 1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 疗妊 高症 8 6例临床 观察 . 国医院 药 中
学 杂 志 ,0 3,3 5 35 4 2 0 2 : 5 -5 . 1 刘 淑 文 . 高 症 患者 产 后 出血 防 治 的药 物 选 择 . 龙 江 医 学 ,0 5 2 妊 黑 20 ,
5.6 —6 3 7 3 8.
黄健. 米索前列醇中孕引产与预防妊高症 产后出血 国内文献分析. 海 峡 药 学 ,06,8:2 .2 . 20 1 1718 林 传尧 , 丽风 , 万丰. 度妊 高症 5 吴 安 重 O例 患 者 麻 醉 处 理 . 空 航 航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 抑制肿瘤转移和侵袭: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是肿瘤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从而延缓肿瘤的发展。
2. 增强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强肿瘤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由于肿瘤组织内血管的异常增生和血小板的异常聚集,使得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放疗和化疗药物难以有效的到达肿瘤组织。
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生成,从而增加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3. 减轻肿瘤相关的血栓并发症:肿瘤患者常常伴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的减轻肿瘤患者的血栓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研究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血小板药物研制与临床应用进展
抗 血 小板 治疗在 l 临床 中指 经 药 物 治疗 抑 制 血 小 板 出现 活化 从 而避免 血小 板参 与 到血 栓形 成过 程 中。作 为抗血 小 板药 物若 具有 一
定 功效 , 需 对患 者机 体 内外均 有 防止血 小板 发生 黏 附 、 聚 集及 释放 效 构 上具有 相关 性 , 可 以对 血 小板 产生 抑 制 效 果 的噻 吩 毗 啶类 药物 。
良反 应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能 够 分 成 多 个 步 骤 对 血 小 板 形 成 干 扰 , 防 止 象 , 存在 时间依 赖性 、 累积 效应 抑 制 作用 , 且 药 物停 止 应 用后 血 小 板 其 被激 活 , 阻碍 血小 板发 生 聚集 、 附着 , 对 动 脉 栓 塞 防 治 具 有 重 要 作 功 能 恢 复 均 保 持 一 致 性 _ 2 ] 。
内皮 存在 相互 促进 作用 , 内皮 受 损 或 内皮 下 组 织 发 生暴 露 导 致血 小 应 , 还有 的会对 造血 功能产 生 抑制作 用 , 进 食时 应用药 物能 够 降低 胃
板流 速降 低 、 外形 卷 曲 , 且 经 糖 蛋 白 复 合 物 GP I b — V— I X直 接 间接 肠 道反应 , 但是 溃疡 史患 者需 慎用 。
性与 胶原 纤维 相结 合 。激动 剂 会 促使 血 小 板受 到一 定 刺激 性 : 主要 3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局 限 性 有生 物 活性 制 剂 、 药物 、 化 学 制剂 及 免 疫制 剂 等 。血液 流 动 : 其变 化 在 目前 l 临床 中 , 所应用 的阿 司 匹林 与氯 毗 格 雷属 于 临床 中预 防 会 使得 血 小板 产生 活化 。血 液流 动环境 中出现血 小 板栓 子在 近年 来 心血 管疾 病较 为常用 的药 物 , 但是 在 应 用 中也 会产 生 一 些并 发 症 及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许香俊【摘要】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
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
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血小板;抗血小板药物;受体【作者】许香俊【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6动脉、静脉栓塞引发的血栓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在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的血栓方面也有较好疗效。
因此,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不能服用抗凝药华法林预防静脉血栓患者的替代策略。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可以影响肿瘤的发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抗血小板药物对肿瘤的影响、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对肿瘤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块形成来发挥作用。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小板不仅可以通过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等方式影响肿瘤的发展,还可以通过血栓形成等途径为肿瘤的发展提供营养和保护。
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可以干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对肿瘤发展产生影响。
1.改善肿瘤患者的血液循环肿瘤患者往往存在着血小板聚集过度和血栓形成的情况,因此会出现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等情况。
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2.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放疗和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的血液供应和微环境,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研究表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强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杀伤效果,提高肿瘤的灭活率和生存率。
3.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难题之一,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和临床治疗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患者的特点,开展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可以实现对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精准靶向抗血小板药物的精准靶向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发现和开发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试从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
1 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形成作为外周血的三种有形成分之一,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黏附、变形、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容物(如ADP,5-HT)等。
静息状态的血小板转变为生理功能的状态即为血小板的激活。
血小板激活后能提供磷脂表面,加速血液凝固,最终纤维蛋白包绕血小板聚集体形成血栓。
1. 1 血小板黏附血管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GPⅠb-Ⅸ-Ⅴ)通过与已黏附在胶原纤维表面上的vWF结合从而黏附在受损内皮表面。
此外,血小板也可直接通过胶原受体与胶原纤维结合。
1.2 血小板激活、释放在来自红细胞的ADP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诱导下,黏附后的血小板被激活,释放α颗粒和δ颗粒(致密颗粒),其中α颗粒又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凝血因子V (FV)、vWF、血小板β2球蛋白(β2T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PDGF)、血小板第4 因子(PF4)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δ颗粒可释放ADP、ATP、血栓烷A2(TX A2)、Ca2+、组胺、5-HT及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
1.3 血小板聚集在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纤维等诱导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形成,血小板之间通过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连接,形成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
1.4 血栓形成血小板的膜磷脂(PF3)提供凝血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酶和凝血酶(FⅡa)的形成,后者可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体,在整个血小板聚集体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小板紧紧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血栓形成定义
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 异常血凝块的过程,生成的血凝块即血栓。 血栓局部脱落流至前方血管内堵塞部分或全 部管腔,导致血栓栓塞。
血栓组成成分:血细胞 纤维蛋白
动脉血栓
高流速下形成,主要由血小板聚合物、微纤维包 裹组成,也称为白色血栓。
静脉血栓
血流淤滞区形成,由散在或夹杂的纤维蛋白和大 量的红细胞组成,血小板含量相对较少,也称为 红色血栓。
血小板生理特性
—— 聚集
粘连蛋白介导的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反应
血小板 +
血小板 GPIIb/IIIa
Ca2+ 粘连蛋白
粘连蛋白
血小板 GPIIb/IIIa
诱导剂:ADP、Adr、TXA2、AA、Thr、Coll
(二)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
血小板生理特性
—— 释放
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和活化中产生 的代谢物:
1、二磷酸腺苷(ADP) 2、血栓烷A2 (TXA2 ) 3、 5-羟色胺(5-HT) 4、组胺 5、切应力的改变 6、部分前列腺素(PG) 7、其它因素
抑制血小板聚集因素
1、cAMP(环磷酸腺苷) 2、部分前列腺素(如PGI2) 3、ADP、TXA2、5-HT抑制剂等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结构
外周区:合酸性粘多糖、糖蛋白,可特异吸附血浆蛋 白,与粘附、聚集有关
溶胶凝胶区:相当于胞浆,含微丝、微管 细胞器区:包括多种颗粒,与分泌、释放有关
致密颗粒(含ADP、ATP、5-HT、CA等) α颗粒(β-TG、PF4、凝血因子I等) 溶酶体(含水解酶) 线粒体(ATP代谢库) 小管系统:致密小管(AA代谢部位) 开放小管(物质交换通道)
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属于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发挥抗血栓的作用。
近年,阿司匹林药物广泛应用于动脉血栓的防治,其临床疗效已得到临床医者的共识。
但该药物能否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
本文就对阿司匹林在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静脉血栓;阿司匹林;研究进展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与华法林药物相比,该药物应用方便,出血风险小,临床治疗过程中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指标监测。
目前,阿司匹林药物对动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
而对于静脉血栓的预防,近年临床也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
本文就对近年阿司匹林药物对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进行探讨。
1 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以往研究报道,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发病机制,在血清中可检测到血小板标记物。
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与动脉血栓大不相同,前者主要由红细胞、纤维素组成,而后者主要成分为血小板。
近年,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静脉血栓的形成与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联系最为紧密,其中活化的血小板会释放细胞核内物质,而细胞外染色质的存在,可促进静脉血栓形成[1]。
从上述结果表明,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活化存在密切联系,提示阿司匹林可能会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2 阿司匹林对静脉血栓的预防2.1 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对骨科手术患者来说,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髋膝关节手术等,因骨科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受阻,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明显的黏、凝、聚、浓等状态,易损伤静脉壁组织,进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常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
髋关节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约为50%。
早期经临床荟萃分析,任何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羟氯喹与安慰剂相比,抗血小板药物能使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20%~25%[2]。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综 述 Zongshu 《中外医学研究》第18卷 第5期(总第445期)2020年2月①来宾市人民医院 广西 来宾 546100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覃倩明① 梁仕福① 韦庆新①【摘要】 血小板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生、侵袭、转移及肿瘤血管的生成。
近年来对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关系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基于这些机制的证实,让临床治疗肿瘤引入抗血小板药物成为可能。
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大致包括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参与环核苷酸代谢病增加cAMP 的含量、抑制凝血酶及抑制血小板糖蛋白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与配体结合等。
本文通过综述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后续继续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肿瘤提高理论参考。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肿瘤 药理作用 血小板 doi:10.14033/ki.cfmr.2020.05.0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805(2020)05-0184-03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Drug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umor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QIN Qianming, LIANG Shifu, WEI Qingxi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0, 18(5): 184-186 [Abstract] Platelet can promote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invasion, metastasis and tumor angiogenesi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platele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it is possible to introduce antiplatelet drugs in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umors.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se drugs include inhibiting the production of arachidonic acid in platelets,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camp, inhibiting thrombin, and inhibiting the binding of GP Ⅱb/Ⅲa receptor to ligands.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antiplatelet drugs was review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antiplatelet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 [Key words] Antiplatelet drugs Tumor Pharmacological action Platelet First-author ’s address: Laibin People ’s Hospital, Laibin 546100, China 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是一类无基因组DNA 但含有巨核细胞来源的信使RNA 和蛋白质翻译系统的无核细胞[1]。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化疗、放疗和手术等传统治疗手段外,抗血小板药物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和凝聚,从而起到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而在肿瘤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也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作用。
1. 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具有密切的关联,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减少这些促进因子的释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加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疗效。
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血供,使肿瘤细胞更加容易受到放化疗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3. 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血小板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在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例如在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而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与了解,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可以受益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2.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而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132%
CHANCE最新亚组分析
CYP2C19 LoFA携带者并ESSEN≥3联合抗血小板临床疗效差
结果表明,在CYP2C19失功基因携带人群中,如 ESSEN评分≥3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 阿司匹林单药可显著降低90天卒中复发及复合血管 事件。
POINT研究设计
Platelet-Oriented Inhibition in New TIA and Minor Ischemic Stroke(POINT) Trial
研究目的:在发病12h内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NIHSS≤3)和TIA患者(ABCD2≥4)中,对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降低90天内新发卒中事件的差异,以及评价两组治疗安全性的差异
抗血小板治疗发展历程
缺血性脑卒中/TIA联合血小板治疗历程
MATCH 18months
HARISMA 28months
CLAIR 7days
CHANCE 21days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2010
2013
2018
CARESS 7days
FASTER 90days
SPS3 3/4years
中重度出血事件(GUSTO定义) 双抗不增加出血事件
主要出血(ISTH和PRoFESS定义) 双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未显著增加出血性卒中和
症状性颅内出血
POINT国际评价
James C.Grotta 教授 专题评论
✱“POINT(欧美)结果和CHANCE(中国)结果不同。 ✱ 欧美POINT方案中重度出血是中国CHANCE的三倍,POINT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从而影响凝血系统,发挥其治疗作用。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1. 抗血小板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干扰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进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和浸润。
3. 抗血小板药物对肿瘤治疗的辅助作用除了直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外,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作为其他肿瘤治疗手段的辅助药物。
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提高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
三、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1. 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肿瘤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抗血小板药物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降低肿瘤对治疗的耐药性。
2. 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随着肿瘤治疗的个体化趋势,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也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3. 抗血小板药物的新型研究进展除了已有的抗血小板药物外,目前还有许多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中。
这些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问题,有望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随着对肿瘤治疗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通过影响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的辅助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副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了解仍不够深入和全面。
有必要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各种肿瘤类型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副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展望未来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推动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
2. 正文2.1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血小板活化、聚集和粘附等过程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血栓素A2和ADP的释放会引起血小板形态改变和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
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对这些活性物质和受体进行干预,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过程。
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小板活性。
一些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普拉达等也逐渐被研究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调节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等机制,可以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肿瘤可能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估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字数:252】2.2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进展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万文辉(综述),钱晓明(审校)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江苏南京210002作者简介:万文辉(1968 ),江西进贤人,副主任医师,博士。
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通讯作者:钱晓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主题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9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07 1533 03 抗血小板药大致可分为血栓素A2(thr ombox ane A 2,T XA 2)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2Y12拮抗剂(三代噻吩吡啶不可逆以及其他可逆抑制类型)、糖蛋白IIb/III a 拮抗剂(g ly co protein b/!a,G P b/!a)、PA R 1(pr otease act ivated recepto r 1,P AR 1)拮抗剂。
其中后三者是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但经典抗血小板药物相对经济有效目前仍广泛使用,近年来临床研究亦取得不少进展。
本文就经典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1 作用机制1.1 血栓素A 2抑制剂:阿司匹林 血栓素A2是血小板激活的一个重要通路,与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反应密切相关。
环氧化酶1(cyclo ox yg enase 1,CO X 1)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 2(thro mbo xane A 2,T XA 2)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乙酰化环氧化酶 1第529位点上的丝氨酸,阻断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 2,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应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1.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洛他唑与双嘧达莫。
cA M P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负责细胞内信息传递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反应。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增加血小板的cA M P 浓度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西洛他唑为血小板及平滑肌上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抑制T XA 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
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2.1 阿司匹林 是临床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已知,使用同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程度高度变异。
研究表明,小剂量即有较充分的抗血小板作用,当用CO X 1特异性的检测法检测时,30~40mg 的阿司匹林能够达到完全抑制COX 1,更高剂量并不能有更好的检测结果。
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与更好的临床结果相关,而出血风险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明显增加。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作用已经为许多临床研究所证实,6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等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的人群获益及出血风险均大,但其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价值尚存争论。
2009年发表的AT T 荟萃分析研究[1]共纳入6项一级预防研究。
结果表明,一级预防阿司匹林组(每年0.51%)每治疗1000例每年比安慰剂组(每年0.57%)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0.6例,而增加出血0.3例(自0.07%增至0.10%)。
同时对16个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用药组(6.7%)每1000例比安慰剂组(8.2%)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15例,中风减少1/5,男性与女性具有同样的效果。
研究显示,一级及二级预防预防均有效,后者更为明显。
但其后发表的A A A 研究[2]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
AA A 研究筛查28980名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受试者A BI (an kle br achia l index )。
低ABI 者(A BI ∀0.95,n =3350)纳入临床试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00mg /d)和安慰剂组。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对冠脉事件、脑卒中和冠脉血运重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意大利Carlo P atrano 教授[3]分析了两个研究,指出AA A 试验存在设计缺陷,阴性结果可能与其样本量较小而不足以确切证实A T T 研究中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2%的结果。
此外,动脉狭窄后血小板与红细胞释放更多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 sphate;AD P)至外周血管,使血小板活化、血栓素的释放更依赖于A DP 。
外周血管病时血小板更新加快也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效果方面,现有证据还存在诸多矛盾。
J PA D 研究[4]是一项来自日本的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病例共2539例。
结果共发生154例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阿司匹林组68例,对照组86例,风险比为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阿司匹林组发生1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卒中),对照组发生10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0.10)。
亚组分析显示,对于65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达32%(风险比为0.68)。
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司匹林组无论是消化道出血还是颅内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增加。
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在亚洲糖尿病人群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风险比对照组下降20%却仍未达到显著差异分析与事件发生率较低而样本量相对小有关)。
但2009年发表的一项对157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5],与接受安慰剂者相比,接受阿司匹林的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降低,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此人群中男性患者的心肌梗死风险,对女性则无此有益作用。
我国于2010发布了多个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专家共识或指南,可供临床使用参考。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6],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作为以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到150/90mm H g以下,同时年龄>50岁或有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未来10a心脑血管事件危险>10%的患者;)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80岁以上老人应仔细权衡获益一风险比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推荐意见[7]: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 150mg/d);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 h后开始使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8]: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 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 IA复发;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50~ 325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2.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2.2.1 双嘧达莫(Dipy ridamole) 双嘧达莫因可以导致正常冠状动脉对狭窄冠状动脉的#窃血∃作用,使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缺血加重,而限制了其在冠心病治疗应用。
近来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卒中防治上。
2008年Chatur vedi[9]主要根据已发表的两项大型临床试验欧洲卒中预防研究2((the Second Eur o pean St roke Pr evention Study,ESPS 2)和欧洲/澳大利亚缺血卒中预防试验(the European/A ustr alasian Stro ke Prev ention in Reversible Ischaemia T r ial,ESP RIT)结果综述认为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复方制剂对非心原性脑梗二级预防更为有效,相对于单用阿司匹林,可将卒中相对风险降低20%~23%。
其后公布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试验PR oF ESS[10](Prev ention Regimen F or Effectiv ely av oiding Second St rokes,P RoF ESS)比较了阿司匹林加缓释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的疗效结果。
此项试验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试验。
有35个国家695家医院参加,包括20332例患者,其中亚洲人群占36%,中国提供了18%的研究病例。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复方制剂与氯吡格雷预防卒中及血管性事件疗效相当,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的主要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风险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头痛是阿司匹林加缓释双嘧达莫常见的不良事件,影响药物依从性。
PRo FESS研究急性轻度脑梗亚组分析显示,在死亡率、再梗、大出血或严重不良事件等方面两种方案均无差异。
2.2.2 西洛他唑(Cilostazol) 西洛他唑具有抗血小板、扩血管、抑制平滑肌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已证明可有效抗血小板、扩张血管,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该药于1988年在日本上市,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间歇性跛行的药物。
近期观察其对心脑血管病的疗效临床研究报道较多。
一项对12个随机试验荟萃分析表明[11],西洛他唑无论对外周血管病、脑血管病,还是支架植入患者均可减少血管事件特别是脑血管事件,不增加出血事件。
对非心源性卒中患者,西洛他唑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方面比阿司匹林更为有效,更少发生出血事件,但西洛他唑组头痛、头晕、腹泻、心悸、心动过速发生率比后者高[12]。
我国多中心完成的临床试验:缺血性卒中后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比较研究(Cilo stazol v ersus As pir in for Seco ndar y Ischemic Stro ke P reventio n,CA SISP)研究表明[13],两药在中风复发上无显著差异,但阿司匹林组脑出血并发症显著高于西洛他唑,提示西洛他唑安全性更好。
近来,其在使用药物涂层支架(dr ug eluting stent,DES) PCI术后的价值受到重视。
DECLA RE L ON G及D ECL A RE DIA BET ES两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了药物涂层支架术后三联抗血小板(西洛他唑加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其入选对象分别是长病变及糖尿病且接受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的患者。
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相比,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且不显著增加出血事件,提示加用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提高高危患者、病变术后的长期疗效有益。
这种差异甚至在2a后的随访观察仍能看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