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与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定必要的奖罚制度,宣传执法,对渔民晓之以理, 动之以利;
第三节
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及 放流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天然鱼类资源增殖保 护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互联系,人工繁殖为放流服务, 但放流不一定完全依赖于人工繁殖;

一、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
意义: 虽有足够的繁殖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自然 繁殖不能有效进行,如产卵场被破坏、回游路 线受阻等,难以通过其他措施补救,通过人工 繁殖来维持种群的补充; 某些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类,尤其是濒临灭绝的 品种,虽然能在自然条件下繁殖,但繁殖群体 过小,通过自然繁殖产生的后代的数量有限, 难以维持种群的延续;why? 通过人工控制的良好环境,利用有限的繁殖群 体,提高后代的数量和质量;
水体投放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的苗种; – 一般不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放流的苗种一 般能加入繁殖群体(有例外);

鱼类的人工放流最初开始于回游性的鲑 科鱼类,产卵场投放苗种(内河),进 入海洋育肥,性成熟后,回归放流水体 进行繁殖;
1.人工放流的条件
原有经济鱼类的数量不能充分利用水域的饵料 生物资源,通过人工放流增加资源量,如鲤、 鲫; 由于水利设施阻断了经济鱼类的回游通道,造 成鱼类资源的的下降甚至绝迹,主要是在湖泊 中育肥的回游、半回游型鱼类及其他经济动物, 如河蟹等;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逆河产卵鱼类, 通过人工放流增加种群资源量和产量;

2.人工放流的种类和效果

内陆经济鱼类及河蟹的放流:
– 放流对象的育肥场所为内陆水域,其效果较
好,如河蟹、鲤科鱼类; – 放流规格:视种类而定,虽然规格越大效果 越好,但考虑到数量因素,从受精卵、鱼、 鱼种均可进行;小规格较为普遍; – 放流时间:视水域的捕捞生产情况而定,尽 量避免捕捞作业对放流苗种的杀伤;
四、超强度捕捞直接破坏鱼类的种群资源
捕捞量过大; 渔具、渔法不合理;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影响,有的可以 避免,应尽量避免; 有的无法避免,如水利工程的兴建,则需采取 其他措施补偿;

均属资源增殖保护的范畴;
第二节
天然鱼类的繁殖保护
繁殖保护――对自然条件下的繁殖活动进行保 护;
来自百度文库
经济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
亲鱼的来源,是人工繁殖的物质基础, 天然捕捞+人工培育; 对于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充分了解; 解决仔鱼阶段的成活问题;鲥鱼、河鳗 的问题,关键之一,食性转化阶段;

重要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具体见教材
二、经济鱼类的人工放流

人工放流
– 以资源增殖为目的,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天然

建立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 渔业管理委员会(制定各项繁殖保护措施、法规、渔 业管理制度)、执法队伍; 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 主要进行与繁殖保持相关的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制定相关的繁殖保护的技术措施和管理规定
– 确定、划定禁渔区、禁捕期,禁渔区水域的标志的
设立;
– 改良渔具、渔法,限制网目大小、淘汰破坏性渔具;
阻断鱼类回游的结果:鱼类的部分生命环节无 法完成,种群资源量下降; 阻断回游路线的具体形式:
– 阻断繁殖回游路线:河流上游建坝、沿海建闸、严 重的工业污染;生物无法到达繁殖场所; – 阻断鱼类的索饵回游路线:河-湖之间、海-河之 间建闸;水域污染; – 仔幼鱼无法进入育肥水域育肥,主要是湖泊、沿海, 如四大家鱼、河蟹等;
– 控制淘汰不合理的渔具、渔法:像簖、迷魂阵、深 水罟等传统渔具对于仔、幼鱼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炸鱼、毒鱼、鱼鹰等渔法对于资源的破坏力极大, 应禁止、淘汰; – 控制环境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水位变化,水位突然 下降,造成浅水区的仔幼鱼搁浅,应及时救护,开 沟引水、转移到深水区;
四、繁殖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 天然鱼类繁殖的保护应首先从亲鱼的保护着手;
一、亲鱼的保护
亲鱼的保护,应根据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 措施; 定居型鱼类:根据定居型鱼类繁殖场所,繁殖 季节在水域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 回游型鱼类:除了设立必要的禁渔区(产卵场) 和禁渔期外,还需在其回游路线上限制捕捞, 取消、淘汰破坏性渔具,如迷魂阵(渔簖的一 种); 限制捕捞量,保持足够繁殖群体; 要保证效果,必须对保护对象的繁殖生物学有 充分的了解;

长吻鮠放流
2002 年 6 月 10 日在上海石洞口以北水域(长江 主航道)放流 2 万尾两个半月龄、体长为 5 - 6 厘米的长吻鮠鱼种; 由于放流水域水质好,正值春禁,预计成活率 60%以上,长成后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公斤 以 上。此为上海首次放流该鱼类。 据统计,近5年,长江长吻鮠资源下降了80%。
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
意义:
– 鱼类的繁殖过程、及胚胎发育是在体外进行 的,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 – 因此,仅有足够数量的亲鱼,没有适宜的一 条环境条件,鱼类的繁殖也不能有效地进行;
繁殖保护的具体目标:
– 保证鱼类的正常繁殖活动(过程); – 保证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 – 保证仔鱼的正常发育和顺利降河;
中华鲟的放流:
– 我国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中华鲟的人工放流; – 73-74年,放流中华鲟301尾、长江鲟39尾,回捕 中华鲟6尾,回捕率2%; – 近年来,中华鲟的放流工作得到了较好地开展,数 量逐年增加;
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

提高放流效果:
– 提高放流苗种的规格和质量; – 采取保护性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捕捞; – 收取放流费,维持放流工作的长期性;
一、亲鱼的保护
– 亲鱼的数量是决定后代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
维持种群数量的先决条件;
– 由于鱼类繁殖的特点(季节性集中繁殖、回游习性、
行动迟缓、分布于水体上层或浅水区),繁殖群体 易于捕获,繁殖季节成为重要的捕捞季节;
– 渔民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往往对繁殖群体捕捞
过度,繁殖群体的繁殖率降低,成为天然鱼类资源 下降的重要原因;
我国开展的较早,始于50年代; 由于大麻哈鱼回游路线首选经过前苏联境内, 我国的效果不佳;
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
但1988年,农业部与黑龙江省东宁县政府合资 在绥芬河建立了大麻哈鱼放流站;
– 10年总计放流鱼苗500多万尾; – 放流回归率超过千分之一,大麻哈鱼的回游量逐年 增加; – 1999年大麻哈鱼的回游量比放流前增加了8倍多;

大规模放流中华鲟
2002年6月28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在长江石洞口 以北水域放流 3000多尾中华鲟 放流的中华鲟,经过近半年人工培育养殖,每 尾长大约在40公分左右,平均重400克。 其中600尾的尾巴上挂有标志牌,可供科研人 员进行追踪考察 中华鲟是生活在1亿5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与 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被古生物学誉为“活化 石”,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 的主要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负面 影响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增殖保护的前提;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但可归纳为: 一、阻断鱼类的回游路线
– 阻断鱼类回游路线的因素: – 水利工程的建造:拦河坝,节制闸; – 工业污染;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 的主要影响
近年来在人工放流方面开展的工作
2002年12月18日由大鲵救护在中心国家级大鲵 自然保护区内金鞭溪首次大规模放流大鲵国家 二级保护动物; 150尾人工繁殖成功的大鲵 放流前,用微型数码打码机对每尾大鲵进行了 标记,实现了放流大鲵全球卫星定位。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高科技对大鲵进行研究,有 利于对大鲵进行跟踪观测;而放流将让人工繁 殖的大鲵熟悉自然生活,并自然繁衍、生息
对于因繁殖过程受到影响而导致资源衰退的鱼 类,一般可通过采取相应的繁殖保护措施,使 鱼类的资源得到恢复和增加; 繁殖保护具有投入少、效果好等优点,是鱼类 资源增殖中应首先考虑采用的措施; 开展繁殖保护应首先考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 鱼类,一些数量较少、但具有特殊价值的鱼类, 如珍稀、濒危物种,也是繁殖保护的重要对象;
二、对产卵场的破坏
– 繁殖是生物种群繁衍的根本保证; – 鱼类的繁殖有别于其他生物,不仅要求一定
数量、性腺发育良好的繁殖群体,还要求具 有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文、水化学和生 态特点的繁殖场所;
– 否则,繁殖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 如四大家鱼,虽能在池塘中发育达到性腺成
熟,但不能产卵繁殖;
二、对产卵场的破坏

海水鱼类的人工放流
2002 年 6 月 29 、 30 两日,象山港进行了大规模 的放流活动 人工养殖的 130 万尾大黄鱼鱼苗、 20 万尾黑鲷 鱼苗投入象山海域,为东海海域最大规模的人 工放流活动。 自1998年开始放流大黄鱼鱼苗以来,至今已在 象山海域放流227万尾大黄鱼鱼种。 去年以来,渔民在大目洋海域常常能捕到近20 年没有捕到的大黄鱼。
第九章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 与管理
鱼类资源增殖保护的意义




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天然鱼类资源受制于环境 因子,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 许多人类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打破这种平衡;对 天然鱼类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为了补偿人类活动天然鱼类资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需要通过对天然鱼类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增殖、保护 措施,以维持其资源的再生;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天然条件下, 水域中的某些鱼类也可能会因某一生命环节受到环境 因子的制约,种群数量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资源衰退; 对于水域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增殖措 施,对于提高水域的鱼产量、增加资源量效果明显;
产卵场的保护主要包括三大不利 因素的控制:

不利人为因素的控制; 不利自然因素的控制;主要是水位变化; 不利生物因素的控制:主要针对草上产 卵和石砾产卵的鱼类,控制敌害鱼类;
三、仔幼鱼的保护和救护
对重要经济鱼类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个体的保护 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繁殖保护工作第三步; 工作主要包括:
– 产漂浮性卵的鱼类:产卵场的功能仅限于产卵,禁
渔期的长短取决于汛期鱼类产卵活动的时间; – 例如,过去钱塘江的鲥5-7月产卵,每次产卵高峰 都在洪峰过后开始,故只要每次汛期禁捕即可;
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
石上及草上产卵鱼类:
– 产卵场不仅是繁殖场所,而且是受精卵发育 及仔鱼发育活动的场所; – 繁殖保护期的长短不仅取决于产卵季节的长 短,还要考虑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活动时 间,繁殖保护期较长; – 如:大麻哈鱼天然产卵场的保护期长达百余 天(石砾产卵); – 鲤的繁殖保护期为50-60天(草上产卵);
人类的许多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鱼类的繁 殖环境,进而影响鱼类的繁殖过程;
例如: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产卵场环境条 件,如水流、水深、水位变化等,无法满足鱼 类繁殖及后代发育的环境生态要求; 围湖造田直接减少了沿岸水域的天然繁殖场所;
工业污染会使天然产卵场完全丧失其功能;
砍伐森林、垦荒种田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 底质发生变化,石砾产卵场质量下降;
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
天然产卵场保护的前提:
– 对鱼类天然产卵场分布、规模及作用的全面了解; – 科学划定繁殖保护区;
繁殖保护区的范围:
– 主要取决于繁殖群体的数量、水文条件及繁殖条件 的优劣,仔鱼活动范围及移动路线; – 还受到水域大小、行政管辖范围的限制;

繁殖保护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繁殖保护对象 的生殖特点、产卵季节的长短和受精卵的性质 等;
三、对后代发育及仔幼鱼成活的影响
鱼类后代的发育及仔幼鱼的生物生长往往要求 更为严格的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往往使这些条件 无法满足,影响后代的成活; 河流下游建坝:流程减短,流速减缓,半浮性 鱼类虽可产卵,但鱼卵、仔鱼提前进入静水区, 发育过程无法顺利完成; 河流建坝后,坝上水位的急剧变化,影响草上 产卵鱼类鱼卵的顺利孵化; 水域污染:对鱼卵孵化、仔幼鱼发育的影响更 大;严重可导致河段鱼类绝迹;
2.人工放流的种类和效果

过河口性鱼类的放流:
– 多为江海之间回游的溯河产卵鱼类的放流,
其育肥场所为为海洋;
– 放流鱼类在达到性成熟后回归到放流水域繁
殖;
–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回归率;
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

前苏联、美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多,成效 显著,主要是大麻哈鱼、香鱼;
我国工作开展得较少,主要是大麻哈鱼和中华 鲟; 大麻哈鱼的放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