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与管理
鱼类增殖站管理规章制度
鱼类增殖站管理规章制度《鱼类增殖站管理规章制度》一、增殖站的基本任务1. 为了保护和促进鱼类资源的增殖,增殖站的基本任务是对各类鱼类进行繁殖、孵化、放流和管理工作。
2. 增殖站应根据当地具体的鱼类资源情况,确定增殖对象种类和数量,制定相应的增殖计划,保证鱼类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增殖。
二、增殖站的管理及人员要求1. 增殖站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鱼类资源管理和增殖技术知识,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并经过相关业务培训。
2. 增殖站的管理人员应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增殖计划,保证鱼类资源的增殖工作按时、按质进行。
三、鱼类资源增殖的基本要求1. 增殖站应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增殖鱼类的种类和数量。
2. 增殖站应加强对增殖鱼类的养护管理,保证其生长健康,并确保放流的鱼类品质符合相关标准。
3. 增殖站应及时收集鱼类资源的增殖和放流情况,并对其进行定期统计和汇总,提供给上级管理部门。
四、增殖站的风险防范措施1. 增殖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增殖工作的安全进行。
2. 增殖站应做好常见疾病和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确保鱼类资源的增殖工作不受影响。
3. 增殖站应建立灵活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五、增殖站的卫生要求1. 增殖站应建立卫生保洁制度,保持增殖场所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2. 增殖站应整治增殖设施,保证设施的安全和卫生。
3. 增殖站应加强饲料和鱼类产品的卫生管理,确保放流的鱼类健康。
综上所述,《鱼类增殖站管理规章制度》主要从基本任务、人员要求、增殖要求、风险防范和卫生要求等方面,规范了增殖站的管理工作,保证鱼类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增殖。
增殖站应根据本规定建立自身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增殖工作,确保鱼类资源的良性增殖。
7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第七章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与鱼类资源§第二节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三节鱼类资源增殖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鱼类资源一、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状况1、我国淡水水系与鱼类资源特征七大水系: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中国水系图§我国最北的一条大河,全长4,485km,在我国境内和国界上的流程为2,965km。
§主要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呼玛河等§主要附属水体:呼伦池、松花湖、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主要鱼类约100种:四大家鱼、鲤、鲫、翘嘴红鲌、青梢红鲌、七鳃鳗、哲罗鱼、细鳞鱼、白鲑、狗鱼、江鳕、施氏鲟、鳇、银鲫、大麻哈鱼。
松花江、辽河水系图§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流经河北、内蒙、吉林和辽宁,注入渤海,全长1,430km。
§主要支流:浑河、太子河§主要附属水体:大伙房水库(112m2)。
§主要鱼类有90种:鲤、鲫、雅罗鱼、鲇鱼、黄颡鱼、红鲌属、鳊、鲂、赤眼鳟、马口鱼、乌鳢。
§全长1090km。
§主要支流:白河、永定河、大青河等。
§主要水库湖泊:白洋淀(366km2)、官厅水库(144km2)、密云水库(186km2)等。
§主要鱼类约100种:鲤、鲫、鲇鱼、黄颡鱼、赤眼鳟、红鲌属、鲂、乌鳢、鳜鱼,没有冷水性鱼类。
黄河水系图§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万km2。
§主要附属水体: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青铜峡水库等。
§主要鱼类:约140种。
上游种类较少,仅10余种,主要是高原特有鱼类,如裂腹鱼等;中下游主要种类有鲤、鲫、赤眼鳟、东北雅罗鱼、鲇、刺鮈、黄河鮈、平鳍鳅鮀、多鳞铲颌鱼等;特有鱼类有北方铜鱼。
长江水系图§中国最大的河流,河源海拔6,621m,从沱沱河至青海的巴塘河口,称为通天河;从巴塘河至重庆宜宾市,称为金沙江;从重庆宜宾至宜昌,称为川江;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称为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称为扬子江。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幼鱼放入水体中,以增加野生鱼类资源的数量和增殖,以维护和改善渔业资源的结构和数量。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意义和主要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保护和改善渔业资源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通过增加水域中的鱼类数量和增殖,从而保护和改善渔业资源。
随着人类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野生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品质持续下降,这对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则可以通过增加水域中的鱼类数量和增殖,从而改善渔业资源的生长环境,提高资源的种群密度,保护和改善渔业资源。
2.促进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促进水产业的发展。
水产业是我国一大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利益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通过增加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增殖,从而提高水产业的产出量和质量,促进水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3.改善水域环境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水域环境。
由于水域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很多水域的渔业资源数量和品质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适量增加水域中的鱼类数量和增殖,从而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促进水域的生态平衡,提高水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主要措施1.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放流技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放流技术是保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的关键。
科学研究可以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指导,提高放流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科学研究也可以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放流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和效果。
2.加强监测和评估,确保放流效果加强监测和评估,确保放流效果是保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的重要措施。
只有对放流工作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为下一步放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保护鱼类实施方案
保护鱼类实施方案
鱼类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
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鱼类资
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鱼类资源,我们
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鱼类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鱼类资源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建立健全的鱼
类资源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各类鱼类资源的数量、分布和生态环境
状况,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加强对违法捕捞和
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鱼类资源的合法利用。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鱼类资源保护区和禁渔区。
通过划定鱼
类资源保护区和禁渔区,限制捕捞和开发活动,保护鱼类的生存和
繁殖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保护区和禁渔区的管理和监督,防止非
法捕捞和破坏行为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鱼类资源的人工增殖和保护。
通过人工增
殖和放流,增加鱼类资源的数量,恢复和重建受损的鱼类资源群落。
同时,要加强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鱼类资源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鱼类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鱼类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鱼类资源保护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保护鱼类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保护鱼类实施方案,才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鱼类资源保护工作,共同致力于保护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全国九省二市,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
流域的淡水资源量占中国的40%;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然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全面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鱼类增殖放养便是其中重要一环,但长江流域鱼类增殖放养困难重重。
一、鱼类资源基本情况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达416种,其中特有种177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鱼类有7种,约占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数的40%。
从鱼类资源变化看,目前特有鱼类、重要经济鱼类数量下降。
长江流域年捕捞产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40×104t以上降至2021年的10×104t,鱼类资源数量下降,且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受威胁鱼类数占鱼类总数的27.6%;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另外,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极危物种。
根据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从干流来看,除了长江口等级为“好”以外,其他地区均属于“一般”等级;重要支流及湖泊区中,除了汉江以外,其他均为“一般”等级。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污染、水利工程建设、江湖连通受阻、航运活动及酷渔滥捕等影响,“人鱼争江”问题凸显,鱼类栖息生境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长江水电梯级开发的陆续完成、长江黄金水道的建成、干支流相关涉水工程的实施以及新型污染物的出现等,对鱼类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
二、存在问题(一)“化工围江”现象明显。
目前,长江经济带分布有化工企业14813家,主要集中在158家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和上千家市级园区。
化工园区遍布全流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川渝、湖北和江浙沪等地区,其排放量占全国化工行业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37.7%。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渔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因素,全球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增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一、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1. 保护和增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鱼种放入自然水域,通过增加外来种群的方式来保护和增加渔业资源。
通过增殖放流,可以增加渔业资源的数量,帮助保护濒临灭绝的鱼类,提高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率,从而保证人类的渔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2. 实现生态平衡增殖放流可以帮助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自然水域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原有的鱼类数量可能会出现下降,甚至灭绝的情况。
通过增殖放流,可以增加外来鱼类的数量,帮助原有鱼类种群得以恢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促进渔业发展增殖放流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从而促进渔业的发展。
通过增加渔业资源的数量,可以帮助渔民提高渔业收入,促进渔业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 科学繁殖科学的繁殖是增殖放流的基础。
在实施增殖放流之前,需要对目标鱼种进行科学的繁殖,培育健康的鱼苗或鱼种。
通过科学的繁殖,可以保证放流的鱼苗或鱼种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从而提高放流的成功率。
2. 选择适宜的放流地点选择适宜的放流地点是确保放流效果的关键。
在选择放流地点时,需要考虑水域的水质、水温、流速等因素,确保放流的鱼苗或鱼种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
还需要考虑放流地点的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状况,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3. 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对增殖放流的监测和管理是确保放流效果的重要措施。
在放流之后,需要对放流的鱼类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生长状况和数量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加强对放流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放流工作的顺利进行。
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复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培养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目前增殖放流与资源养护面临的突出问题1.增殖放流相关科研能力较弱由于受机构编制、相关政策以及地区渔业资源天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所限制,渔业科研基础条件比较落后,针对增殖放流相关的科研工作开展不足,致使增殖放流活动缺乏科学指导。
突出表现为:一是增殖放流种类确定、放流数量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缺乏评估,如病害风险、遗传风险、环境风险等;三是增殖放流效果缺乏评价,如鱼类资源变化、遗传多样性变化等。
2.苗种来源不足根据《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的“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
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
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对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有较高的要求。
而我市缺乏有资质的苗种生产单位,在以往的增殖放流活动中大量的苗种需从周边地区购买,增加了成本,因运输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苗种质量,影响了放流效果。
特别是急需放流的特有、濒危物种受此限制而不能大规模的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3.渔业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足水环境污染、河道挖沙取土、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过度养殖等都导致了天然水体的渔业功能退化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渔业、环保、水利、城建、国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有关工作的沟通不够,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难以互相协调配合,对天然水域进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一定期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效果。
4.渔政执法能力不强,增殖放流执行机构不健全,较难系统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由于增殖放流机构不稳定,特别是县区水产部门的人员、机构编制、经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对增殖放流相关的规划、论证、科研、选育、种质鉴定、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能力薄弱,难以系统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幼鱼释放到自然水域中,以增加当地鱼类资源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人类对水产资源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许多水域的鱼类资源已经大幅减少,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成为了维护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放流的种类包括淡水鱼类、海水鱼类、虾蟹类等,通过增加种群数量、改善遗传结构、提高渔业资源的自然补充能力,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资源,维护了水域生态平衡。
放流以提高水域资源量和质量为目标,促进了水产资源保护和水产品供应的平衡发展。
放流工作也为当地渔民提供了更多的捕捞机会,促进了渔民和水产品市场的繁荣。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工作愈发显得迫在眉睫。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放流措施和监测评估机制,才能确保放流的效果最大化,保护水产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2. 正文2.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鱼种放入水域,以增加或维持水域中的渔业资源量。
这一举措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生产、改善渔业资源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环境。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水域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水域中的渔业资源面临着枯竭和减少的危险。
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水域中的渔业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于促进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渔业生产压力日益加大。
而通过增殖放流,可以增加渔业资源量,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水产品的需求。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还可以改善渔业资源结构,调整各种鱼类的数量比例,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枯竭的问题,保障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鱼类自然增殖方案
鱼类自然增殖方案
鱼类自然增殖方案是指通过自然繁殖方式提高鱼类的数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鱼类自然增殖方案:
1. 保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污染与底泥沉积,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2. 改善鱼类生存条件:增加河流湖泊的栖息地,恢复湿地与河道的连通性,增加鱼类的栖息与繁殖空间。
3. 禁渔和合理的捕捞管理:设立合理的渔业保护区,禁止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保护鱼类的繁殖期和生长期。
4. 引种与放流:对于某些濒危或数量稀少的鱼类,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并引种放流,增加其种群数量。
5. 增加鱼类的食物资源:适时补充鱼类适宜于食用的饵料,保证鱼类有足够的食物供给,促进其生长与繁殖。
6.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严密监测并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避免对原生鱼类的影响。
7. 科学研究与管理:加强对鱼类生态学和繁殖机制的研究,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与措施,确保鱼类自然增殖的有效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鱼类自然增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生态环境、生物学、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各个环节的工作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以确保鱼类自然增殖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方案一、背景众所周知,渔业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开发和利用涉及到广大渔业工作者和亿万民众的利益。
目前全球的渔业资源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损失趋势,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也不例外。
为了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增殖放流工作已成为当前渔业行业必须采取的措施。
二、目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工作,达到以下目的:1.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 改善渔业资源的数量和种群结构,提高渔业资源的产出力。
3. 增加渔业产品供应,促进渔业产业发展。
4. 提高广大渔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渔业社会经济发展。
三、商定方案1. 择时增殖放流:选择适宜的时间,在有利于鱼苗生长的时候进行放流。
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态、排卵期和孵化期、渔场气候等因素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放流时间。
例如,江苏省宜兴市采用“春放秋收”策略,每年春季2~4月份和秋季8~10月份在对虾和青蟹养殖区进行放流。
2. 种苗质量控制:选用种苗时,要先进行检测,排除不合格品种的放流;在运输过程中,要进行防病净化,确保无病毒、无细菌。
同时,进行养殖、生长、健康管理,提高种苗的存活率和良种率。
3. 放流密度的合理安排:根据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需要和海域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安排放流密度。
同时,要根据不同渔业资源的养殖特点和生长周期等因素,确定放养数量。
例如,海南省三亚市通过养殖大尾鲈提高养殖密度(1.6万尾/公顷),从而增加养殖量和产值。
4. 监测管理和评估: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
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和监督,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乱捕乱放,保护渔业资源。
5. 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渔民积极参加增殖放流工作。
建立普及科学渔业养殖知识的制度,提升广大渔民的掌握渔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四、资源筹措同时,需要成立公募基金会、组建招募队伍、寻求国内外资金政策等方式筹措增殖放流所需的资源和资金。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摘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对于保护渔业资源、推动渔业业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背景和重要性,接着从保护渔业资源和推动渔业业务两个方面探讨了其意义。
然后详细介绍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对影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在总结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性,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并强调了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意义和重要性,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保护、推动、措施、效果、影响因素、重要性、发展前景、加强工作。
1. 引言1.1 介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渔业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由于工业污染、过度捕捞和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水域的渔业资源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手段。
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有效地补充自然资源的不足,提高当地的渔业资源量,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还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增殖。
这对于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概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一种通过人为增加种群数量或增加种群密度来增加自然种群数量的生物增殖方法。
它是一种对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有效保护和促进珍稀物种的繁殖和增殖。
许多珍稀物种由于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濒危的境地。
通过增加放流量,可以帮助这些珍稀物种恢复种群数量和保护生态平衡。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渔民的渔业业务发展和经济增长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渔业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渔业资源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问题的规定》
《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问题的规定》为加强对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二十四条及国家的其他有规定,现对我省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及其最低采捕标准、禁渔期和禁渔区、最小网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渔具渔法以及其他保护渔业资源的措施做如下规定:一、应予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及其最低采捕标准是:(一)主要水生动物:达氏鳇、史氏鲟以体长或者体重测量,其他鱼类从吻端至尾柄末端测量。
达氏鳇2米或者体重65公斤;史氏鲟1米或者体重4公斤;红翘咀鱼白、哲罗鱼、细鳞鱼、狗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怀头鲶、鲶鱼、黑鱼、鱼感鱼均为33厘米;鳜鱼、鲤鱼、蒙古红鱼白鱼、红鳍鱼白鱼、唇鱼骨、细鳞斜颌鲴鱼均为19厘米;鲫鱼、花鱼骨鱼、东北雅罗鱼均为15厘米;大麻哈鱼50厘米;马苏大麻哈鱼45厘米;驼背大麻哈鱼43厘米;滩头雅罗鱼25厘米;甲鱼(以背甲最长部分测量)16.5厘米;中华绒螯蟹(以蟹壳最长部分测量)5厘米;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以蚌壳最长部分测量)均为13.2厘米。
其它经济幼鱼,每网次(箔、梁子、冰槽子以每水次)重量不超过5%。
禁止捕捞甲鱼卵,捕捞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达氏鳇、史氏鲟、中华绒螯蟹、甲鱼、蚌以及其它经济幼鱼必须立即放回水中,不得损伤。
(二)主要水生植物:芡实、菱角、莲藕成熟后方可采收,并应留种、留株,合理轮采。
二、自然水域的禁渔期:黑龙江、乌苏里江干流水域为55天,分别为6月11日至7月15日,10月1日至10月20日;兴凯湖水域禁渔期为15天,自7月6日至7月20日;绥芬河的新立船口至瑚布河的下水磨水域为52天,自5月10日至6月30日;绥芬河的其它水域为37天,自5月25日至6月30日;其它自然水域为47天,自5月25日至7月10日。
三、下列自然水域为常年禁渔区:铁路桥梁、跨江公路桥梁,从桥梁中心线起,上下游各500米干流水域;呼玛河、逊毕拉河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自然水域;松花江下游,从女儿姑小河下口(红江口)左岸起至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范围内的主、支流水域,从汇合口左右岸起(按松花江下游航道693.6公里处,水位高程49米时计算),向黑龙江干流上下游各延伸2.5公里的我国水域;挠力河的东安梁子箔口至挠力河与乌苏里江汇合口,从汇合口左右岸起,向乌苏里江干流上下游各延伸一公里的我国水域;黑龙江干流萝北县境内大岗网滩,从抽水站至肇兴码头的我国水域;其它自然水域的禁渔区由省水产局另行划定。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将人工放养或者原有的鱼种放回水体中,以增加渔业资源丰度和渔业产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导致了许多水域的渔业资源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害和威胁。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有效提升渔业资源的丰度和产量。
当水域中的鱼类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通过人工放养来增加其数量,可以有效恢复水域的渔业资源丰度。
随着鱼类数量的增加,渔业生产的产量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渔民提供更多的渔业收益。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水域中的鱼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如果水域中的鱼类数量减少,将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到水域中众多生物的生存。
增加渔业资源通过放流来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于保护珍稀濒危鱼类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一些珍稀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可以有效增加这些珍稀鱼类的数量,保护它们不受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的影响,为珍稀濒危鱼种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主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放流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下面将从水域管理、鱼类培育、监测评估和宣传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水域管理是保障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水域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水域的使用和开发,确保水域的环境质量良好,为鱼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严格限制水域的过度捕捞和污染行为,保障水域的渔业资源丰度和多样性。
鱼类培育是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关键环节。
需要加强鱼类的种质改良和培育工作,培养出适应当地水域环境的优良鱼种。
加强对人工放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放养鱼种的成活率和繁殖率。
增殖放流成活率保障措施
增殖放流成活率保障措施为了保证增殖放流成活率,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首先,必须确保放流环境适合鱼类生存。
放流前要对水质进行严格检测,确保水质清洁、透明度高、氧含量充足,以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如果发现水质存在问题,应及时处理,确保放流环境符合鱼类的需求。
其次,适当控制放流密度。
放流密度过高会导致鱼类生活空间不足,容易发生争食和争地盘的场面,增加鱼类的死亡率。
因此,在进行增殖放流时,要根据放流区域的自然条件和鱼类种群数量,合理控制放流密度,确保每个鱼类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
此外,饲养管理也是保障增殖放流成活率的重要环节。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鱼类的疾病和寄生虫问题。
饲料要选择适合鱼类生长发育的种类,保证营养均衡,并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定期更换或清理养殖设施,保持水质清洁和通畅,防止积水变质导致鱼类死亡。
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增殖放流的成功率。
例如,使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受精率和成活率;在放流前对鱼类进行适当的适应性训练,增强其自然适应能力;利用人工养殖技术,培育适应环境的鱼类种群,提高其生存能力。
最后,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和改进放流工作。
对放流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了解鱼类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放流工作,提高增殖放流的成功率和成活率。
同时,要加强对放流区域的保护和管理,保持其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完整。
综上所述,通过确保放流环境适合鱼类生存、适当控制放流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估等保障措施,可以提高增殖放流的成功率和成活率,保护和增加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浅谈龙窝湖野生鱼类资源的增殖和保护
这段 河道 的河 床原 先 裸露 的 瓦砾 已 被覆盖 , 使野 致 生鱼类 产卵 场 的环境 面 目全非 。
33 捕捞 强度加 大 .
窝湖湖 泊 生态 系统 中主要 的生 产 者 ,应 严 禁捞 取 。 在 每年 4 6月 鱼类 繁 殖季 节 ,禁 止周 边群 众 在龙 —
窝 湖大规 模 放 牧水 禽 , 以免 附 着在 水 草上 的鱼 卵遭
瞧 木 南 缠 鲶
《 水产养殖}0 1 2 1 年第 0 5期
从 以上 渔获 物统 计情 况 来看 , 窝 湖 自然增 殖 龙 的野生鱼 类产量 约 占总产量 的 1%左 右,产值 约 占 5 总产 值 的 3 %左 右 。 窝湖 自然增殖 的野 生鱼类 总 0 龙 体呈 现逐 步衰减 的趋 势 。根据 胡菊英 等发 表在安 徽
的增殖 造成 一定影 响 。
当汛期 龙 窝湖 排涝 站 向长 江排 水 时 , 下 游 河 在
道增 设~ 道密 眼拦 网 , 防止 自然增 殖 的幼鱼 逃逸 。
( 收稿 日期 :01 — 2 1 2 1 0 — 7)
4 龙 窝湖野生鱼类资源 的增殖和保护措施
41 治理污 染 , . 改善龙 窝湖水 环境 从 源 头 抓起 ,清 理 龙 窝 湖 上 游 1 m 的三 山 0k
到破 坏 。
使用 了较小 网 目的 网具 ,没有 注重 资 源保 护 ,
也 对野 生鱼类 资源造 成 了一定 的影 响 。
34 龙 窝湖汛期 泄洪 .
46 控 制捕 捞强 度 .
需 要从 通往 长 江 的控制 闸放 水 , 由于套 张 网 网 目不 能过 小 , 则 巨大 的水 流 将会 撕 破 网体 , 而 否 从 导 致 大量 的野 生鱼 类 幼 苗 流 入 长江 ,造 成 资 源 损
渔业政策与管理措施
渔业政策为渔业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渔业管理是渔业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 渔业政策与管理的相互促进有助于提高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渔业政策与管理的相互促进有助于促进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制定:更加 注重科学性和可 持续性
管理措施:更加 严格和有效,保 护渔业资源和生 态环境
技术进步: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提 高渔业管理和监 测水平
国际合作:加强 国际间的合作与 交流,共同应对 全球性渔业问题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提高渔业资源监测能力 推广电子标签、芯片等智能设备,实现对渔业资源的精准管理和控制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非法捕捞、过度捕捞等问题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渔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渔业资源管理:保护渔业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渔业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防止不正当竞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渔业生产管理:提高渔业生产效 率,保障产品质量
渔业安全管理:保障渔民生命财 产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 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海洋环境
保护法》等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推广可持续渔业,保护生物多样 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限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渔业监管,打击非法捕捞行 为
财政补贴:对渔业企业、渔民进行财政补贴,支持渔业发展 税收优惠:对渔业企业、渔民实行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 贷款支持:为渔业企业、渔民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技术培训:对渔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限制捕捞:设定捕捞配额, 限制过度捕捞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渔业增殖放流是指通过人为的方式,将人工繁育的鱼苗或鱼种放入自然水域,以增加鱼类资源量和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措施。
该工作对于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放流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1.增加水域内鱼类资源量,提高水域渔业产量。
2.保护和恢复水域的生态环境,促进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3.提高渔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改善渔民的生活质量。
三、具体措施1.科学选址:根据水域的水质、水流和底质等情况,选择适宜鱼类增殖放流的水域。
重点选择水生态环境稳定、水质良好、水流适宜的地点。
2.鱼种选择:根据放流前对水域鱼类资源现状以及市场需求进行调研,选择适宜的鱼种进行增殖放流。
考虑到水域生态平衡,应着重选择当地优势的本土鱼种,避免引入外来鱼种。
3.孵化和养殖工作:建立鱼苗孵化和养殖基地,进行合理的养殖管理工作,确保鱼苗的质量和数量。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饲料的合理搭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疾病传播和饲料污染。
4.放流方式:根据水域的特点和放流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放流方式,包括集中放流和分散放流。
集中放流适用于小范围水域,可以提高放流效果;分散放流适用于大范围水域,可以保证放流的均匀性。
5.放流数量控制:根据水域的承载能力和放流前的调查数据,确定合理的放流数量,避免过度放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放流数量应根据水域的生态需求和渔业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监测。
6.放流监测:建立放流后的监测系统,对放流后的鱼类进行跟踪观察,了解鱼类的存活情况和生长状况,掌握放流效果。
对于放流效果不好的地区可以适当调整放流计划,保证增殖放流的效果。
7.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渔业增殖放流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醒公众保护水域环境,不在禁渔期捕捞,并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放流活动。
四、资源保障1.资金支持:由于渔业增殖放流涉及到繁育、养殖、放流以及后续的监测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关于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认 真贯彻 《中华人 民共和国渔业法 》
和 《 苏省渔业管理条 例 》 江 加大渔业 资源的
人 工 增 殖 放 流 力 度
益。农 民的小农 意识还较浓厚 ,大部分
农 户 都 是沿 河居住 , 以界址为分界 线 . 场 市
化、 组织化 、 专业化程度低 , 生产规模小 , 规模 养殖 、 规模效益难 以形成。
特优新 品种少 ; 二是投饵不足. 过分依赖天然 饵料 ;三 j是有 的河段网箱置放密度 过高 , 过 超
水体承受能力 , 成鱼规格较 小, 在夏季高温 闷
热天气易死鱼 。
效管理 机制 , 实行“ ( 养( ) 护 管) 殖 一体” 与河 道护管 ( 养)人一并落实水面养殖承包责任
制, 逐步取 消轮 养 、 散养 、 合伙养鱼 的粗放 式 经营模 式。不 断扩大养殖规模 , 提高市场化 、 产业化 、 专业化水平 , 提升河道养殖效益 。 4以法兴渔 依法治渔 。 . 要加大渔业法律 法规的宣传力 度 . 进一步增强 ( ) 民的法 渔 农 律意识 。 同时要加强执法管理 。 加大渔业水域
五、 加大 渔 业 科 技 的投 入 力 度
要 严厉打击 电、 、 毒 炸鱼等违法行为 ,
整顿渔业生产秩序。 认真执行渔业法律 、 法 规规定的禁渔期 、 禁渔区制度 , 严格执行最
小网 目尺寸 的规定 .认真落实渔获物中幼
渔业 的可持续发展还 与渔业科技的发 展密切相关 , 要加大渔业科技 的创新力度 ,
鱼 比率不得超标的规定 。 淘汰落后渔具 、 渔
法 ,对 于法律法规禁用 的渔具渔法要坚定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加大渔业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关于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几点思考李金贵渔业信息农民的小农意识还较浓厚大部分农户都是沿河居住以界址为分界线市场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规模养殖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北海天然水域鱼类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审批的权责事项
北海天然水域鱼类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审批的权责事项
北海天然水域鱼类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审批的权责事项,一般由当地渔业或水利部门负责。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渔业增殖放流申请书和相关证明文件,确保其合法、真实、有效。
2. 对申请地点进行现场实地勘察,并综合考虑当地水质、水温、水深、水流情况、当地生态环境等因素,确定是否适宜进行增殖放流。
3. 对申请的鱼苗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放流的鱼苗健康、无疫病,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种源,严禁使用野生鱼苗进行增殖放流。
4. 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要制定相应的增殖放流计划,并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放流,同时做好监测和评估工作,跟踪监测放流效果,保证放流对当地的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产生积极影响。
5.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要及时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总之,对于北海天然水域鱼类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审批的权责事项,应该在保护当地渔业资源的前提下,严格审查申请人的申请资料,科学规划增殖放流计划,做好监测和评估工作,确保增殖放流工作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产卵场环境条 件,如水流、水深、水位变化等,无法满足鱼 类繁殖及后代发育的环境生态要求; 围湖造田直接减少了沿岸水域的天然繁殖场所;
工业污染会使天然产卵场完全丧失其功能;
砍伐森林、垦荒种田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 底质发生变化,石砾产卵场质量下降;
近年来在人工放流方面开展的工作
2002年12月18日由大鲵救护在中心国家级大鲵 自然保护区内金鞭溪首次大规模放流大鲵国家 二级保护动物; 150尾人工繁殖成功的大鲵 放流前,用微型数码打码机对每尾大鲵进行了 标记,实现了放流大鲵全球卫星定位。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高科技对大鲵进行研究,有 利于对大鲵进行跟踪观测;而放流将让人工繁 殖的大鲵熟悉自然生活,并自然繁衍、生息
2.人工放流的种类和效果
过河口性鱼类的放流:
– 多为江海之间回游的溯河产卵鱼类的放流,
其育肥场所为为海洋;
– 放流鱼类在达到性成熟后回归到放流水域繁
殖;
–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回归率;
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
前苏联、美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多,成效 显著,主要是大麻哈鱼、香鱼;
我国工作开展得较少,主要是大麻哈鱼和中华 鲟; 大麻哈鱼的放流:
大规模放流中华鲟
2002年6月28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在长江石洞口 以北水域放流 3000多尾中华鲟 放流的中华鲟,经过近半年人工培育养殖,每 尾长大约在40公分左右,平均重400克。 其中600尾的尾巴上挂有标志牌,可供科研人 员进行追踪考察 中华鲟是生活在1亿5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与 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被古生物学誉为“活化 石”,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产卵场的保护主要包括三大不利 因素的控制:
不利人为因素的控制; 不利自然因素的控制;主要是水位变化; 不利生物因素的控制:主要针对草上产 卵和石砾产卵的鱼类,控制敌害鱼类;
三、仔幼鱼的保护和救护
对重要经济鱼类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个体的保护 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繁殖保护工作第三步; 工作主要包括:
– 天然鱼类繁殖的保护应首先从亲鱼的保护着手;
一、亲鱼的保护
亲鱼的保护,应根据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 措施; 定居型鱼类:根据定居型鱼类繁殖场所,繁殖 季节在水域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 回游型鱼类:除了设立必要的禁渔区(产卵场) 和禁渔期外,还需在其回游路线上限制捕捞, 取消、淘汰破坏性渔具,如迷魂阵(渔簖的一 种); 限制捕捞量,保持足够繁殖群体; 要保证效果,必须对保护对象的繁殖生物学有 充分的了解;
三、对后代发育及仔幼鱼成活的影响
鱼类后代的发育及仔幼鱼的生物生长往往要求 更为严格的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往往使这些条件 无法满足,影响后代的成活; 河流下游建坝:流程减短,流速减缓,半浮性 鱼类虽可产卵,但鱼卵、仔鱼提前进入静水区, 发育过程无法顺利完成; 河流建坝后,坝上水位的急剧变化,影响草上 产卵鱼类鱼卵的顺利孵化; 水域污染:对鱼卵孵化、仔幼鱼发育的影响更 大;严重可导致河段鱼类绝迹;
二、对产卵场的破坏
– 繁殖是生物种群繁衍的根本保证; – 鱼类的繁殖有别于其他生物,不仅要求一定
数量、性腺发育良好的繁殖群体,还要求具 有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文、水化学和生 态特点的繁殖场所;
– 否则,繁殖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 如四大家鱼,虽能在池塘中发育达到性腺成
熟,但不能产卵繁殖;
二、对产卵场的破坏
制定必要的奖罚制度,宣传执法,对渔民晓之以理, 动之以利;
第三节
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及 放流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天然鱼类资源增殖保 护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互联系,人工繁殖为放流服务, 但放流不一定完全依赖于人工繁殖;
一、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
意义: 虽有足够的繁殖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自然 繁殖不能有效进行,如产卵场被破坏、回游路 线受阻等,难以通过其他措施补救,通过人工 繁殖来维持种群的补充; 某些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类,尤其是濒临灭绝的 品种,虽然能在自然条件下繁殖,但繁殖群体 过小,通过自然繁殖产生的后代的数量有限, 难以维持种群的延续;why? 通过人工控制的良好环境,利用有限的繁殖群 体,提高后代的数量和质量;
– 产漂浮性卵的鱼类:产卵场的功能仅限于产卵,禁
渔期的长短取决于汛期鱼类产卵活动的时间; – 例如,过去钱塘江的鲥5-7月产卵,每次产卵高峰 都在洪峰过后开始,故只要每次汛期禁捕即可;
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
石上及草上产卵鱼类:
– 产卵场不仅是繁殖场所,而且是受精卵发育 及仔鱼发育活动的场所; – 繁殖保护期的长短不仅取决于产卵季节的长 短,还要考虑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活动时 间,繁殖保护期较长; – 如:大麻哈鱼天然产卵场的保护期长达百余 天(石砾产卵); – 鲤的繁殖保护期为50-60天(草上产卵);
中华鲟的放流:
– 我国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中华鲟的人工放流; – 73-74年,放流中华鲟301尾、长江鲟39尾,回捕 中华鲟6尾,回捕率2%; – 近年来,中华鲟的放流工作得到了较好地开展,数 量逐年增加;
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
提高放流效果:
– 提高放流苗种的规格和质量; – 采取保护性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捕捞; – 收取放流费,维持放流工作的长期性;
阻断鱼类回游的结果:鱼类的部分生命环节无 法完成,种群资源量下降; 阻断回游路线的具体形式:
– 阻断繁殖回游路线:河流上游建坝、沿海建闸、严 重的工业污染;生物无法到达繁殖场所; – 阻断鱼类的索饵回游路线:河-湖之间、海-河之 间建闸;水域污染; – 仔幼鱼无法进入育肥水域育肥,主要是湖泊、沿海, 如四大家鱼、河蟹等;
海水鱼类的人工放流
2002 年 6 月 29 、 30 两日,象山港进行了大规模 的放流活动 人工养殖的 130 万尾大黄鱼鱼苗、 20 万尾黑鲷 鱼苗投入象山海域,为东海海域最大规模的人 工放流活动。 自1998年开始放流大黄鱼鱼苗以来,至今已在 象山海域放流227万尾大黄鱼鱼种。 去年以来,渔民在大目洋海域常常能捕到近20 年没有捕到的大黄鱼。
水体投放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的苗种; – 一般不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放流的苗种一 般能加入繁殖群体(有例外);
鱼类的人工放流最初开始于回游性的鲑 科鱼类,产卵场投放苗种(内河),进 入海洋育肥,性成熟后,回归放流水体 进行繁殖;
1.人工放流的条件
原有经济鱼类的数量不能充分利用水域的饵料 生物资源,通过人工放流增加资源量,如鲤、 鲫; 由于水利设施阻断了经济鱼类的回游通道,造 成鱼类资源的的下降甚至绝迹,主要是在湖泊 中育肥的回游、半回游型鱼类及其他经济动物, 如河蟹等;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逆河产卵鱼类, 通过人工放流增加种群资源量和产量;
长吻鮠放流
2002 年 6 月 10 日在上海石洞口以北水域(长江 主航道)放流 2 万尾两个半月龄、体长为 5 - 6 厘米的长吻鮠鱼种; 由于放流水域水质好,正值春禁,预计成活率 60%以上,长成后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公斤 以 上。此为上海首次放流该鱼类。 据统计,近5年,长江长吻鮠资源下降了80%。
经济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
亲鱼的来源,是人工繁殖的物质基础, 天然捕捞+人工培育; 对于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充分了解; 解决仔鱼阶段的成活问题;鲥鱼、河鳗 的问题,关键之一,食性转化阶段;
重要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具体见教材
二、经济鱼类的人工放流
人工放流
– 以资源增殖为目的,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天然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 的主要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负面 影响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增殖保护的前提;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但可归纳为: 一、阻断鱼类的回游路线
– 阻断鱼类回游路线的因素: – 水利工程的建造:拦河坝,节制闸; – 工业污染;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 的主要影响
建立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 渔业管理委员会(制定各项繁殖保护措施、法规、渔 业管理制度)、执法队伍; 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 主要进行与繁殖保持相关的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制定相关的繁殖保护的技术措施和管理规定
– 确定、划定禁渔区、禁捕期,禁渔区水域的标志的
设立;
– 改良渔具、渔法,限制网目大小、淘汰破坏性渔具;
– 控制淘汰不合理的渔具、渔法:像簖、迷魂阵、深 水罟等传统渔具对于仔、幼鱼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炸鱼、毒鱼、鱼鹰等渔法对于资源的破坏力极大, 应禁止、淘汰; – 控制环境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水位变化,水位突然 下降,造成浅水区的仔幼鱼搁浅,应及时救护,开 沟引水、转移到深水区;
四、繁殖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亲鱼的保护
– 亲鱼的数量是决定后代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
维持种群数量的先决条件;
– 由于鱼类繁殖的特点(季节性集中繁殖、回游习性、
行动迟缓、分布于水体上层或浅水区),繁殖群体 易于捕获,繁殖季节成为重要的捕捞季节;
– 渔民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往往对繁殖群体捕捞
过度,繁殖群体的繁殖率降低,成为天然鱼类资源 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
天然产卵场保护的前提:
– 对鱼类天然产卵场分布、规模及作用的全面了解; – 科学划定繁殖保护区;
繁殖保护区的范围:
– 主要取决于繁殖群体的数量、水文条件及繁殖条件 的优劣,仔鱼活动范围及移动路线; – 还受到水域大小、行政管辖范围的限制;
繁殖保护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繁殖保护对象 的生殖特点、产卵季节的长短和受精卵的性质 等;
我国开展的较早,始于50年代; 由于大麻哈鱼回游路线首选经过前苏联境内, 我国的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