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压管理

合集下载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52
高血压概述
围术期高血压危害
➢增加手术出血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造成脑卒中 ➢造成肾衰竭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4/52
高血压概述
✓定义:未使用降压药品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5/52
围术期高血压麻醉管理
(二)麻醉选择 3. 联合麻醉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适合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 硬膜外阻滞优点:有效阻断伤害性刺激,减轻应激反应,术后镇痛
缺点:迷走反射、肌松不佳、高平面抑制呼吸循环 全麻优点:舒适、意识消失、肌肉松弛,控制呼吸确保
9/52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它危险原因和病史

1~2个危险原因 ≥3个危险原因,或靶器官损害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1级 低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高血压 2级 中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3级 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40/52
围术期高血压麻醉管理
(三)气管插管与拔管时高血压预防
较深麻醉下拔管术,关键点: 1.停吸入麻醉时机:异氟醚术终前30min,七氟醚10min,地氟醚术毕时 2.术毕前10min将FiO2开至5~10L/min加速洗出,丙泊酚维持至术毕 3.静注芬太尼1μg /kg 4.拮抗肌松时机: TOF出现2个反应或开始有自主呼吸时,新斯明0.04~ 0.07mg/kg,最大剂量5mg,阿托品剂量为新斯明半量或三分之一
围术期高血压麻醉管理

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

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
动脉穿刺,但价格相对较高。
麻醉对血压的影响及调控
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不同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不同,如 全身麻醉药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而局部麻醉药对血压影响较小。
麻醉深度对血压的影响
血压调控措施
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麻醉师可 采取调整麻醉药物用量、输液、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来调控血压。
麻醉过深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而麻醉 过浅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开展临床研究
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加 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血压控制方法。
加强多学科协作
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协 作,优化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
引入智能化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围手术期血 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
THANKS
感谢观看
术中监测
术后调整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 ,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方式, 以维持血压在适宜范围内。
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血压变化及 时调整降压方案,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手 术效果和患者康复。
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非药物
06
治疗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控制钠盐摄入
减少烹调用盐,避免食用 高盐食品,以降低血压水 平。
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血压的调节,可能 导致血压下降。
液体管理
术中输液过多或过少,以及术后疼痛等因 素都可能影响血压的稳定。
血压控制目标与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 的基础血压状况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非药物治疗
包括心理干预、饮食调整、运动锻炼 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改善生
钙通道阻滞剂: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下肢水肿等不良 反应。

B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监护与管理

B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监护与管理

B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监护与管理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需要及时的手术治疗。

而在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对患者的血压监护和管理非常重要。

因为血压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B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监护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一、围术期血压监护的重要性围术期的血压监护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血压监测。

术前的血压监测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确定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术中的血压监测则是为了指导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止血和血管修补等操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术后的血压监测则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避免出现再次夹层或者休克等情况。

二、围术期血压管理的原则1. 术前血压管理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充分的控制和调整,以减少手术风险。

一般来说,术前需要保证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20-140mmHg之间,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之间。

对于术前高血压的患者,需要在临床上使用适当的抗高血压药物,如硝酸甘油、利尿剂等,来控制血压的升高。

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手术的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调整。

一般来说,术中需要保证患者的血压在手术前的基础上,不要有太大的波动。

因为术中血压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操作和结果。

对于术中出现的高血压或低血压,需要及时调整麻醉的深度、血管扩张剂的使用等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在手术后,患者的血压管理同样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术后需要保证患者的血压在手术前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保证术后血管修复的成功。

对于术后出现的高血压或低血压,需要及时调整液体、药物的使用,以保证患者的血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 耐心和细心在围术期的血压监护与管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耐心和细心的态度。

因为患者的血压情况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手术过程、麻醉药物、出血等等。

医护人员需要随时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并做好记录和分析。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质控标准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质控标准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质控标准
概述: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质控标准旨在规范手术前、中、后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的最佳化。

1. 评估和筛查
- 手术前,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高血压的初步评估和筛查,包括测量血压、了解患者病史、家族病史和用药情况等。

- 对于高血压患者,评估其血压控制情况,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以确定手术风险。

2. 术前准备
- 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提前进行药物调整,确保手术前血压达到理想目标水平。

- 针对需要停止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停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手术风险来决定。

- 提供适当的术前宣教,包括禁食要求和术后护理等。

3. 术中管理
-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并根据需要及
时调整药物治疗。

- 高血压危象的处理应及时有效,包括给予快速降压药物和必
要的紧急处理。

4. 术后管理
-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及时处理术后高血压的情况。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药物治疗和康复计划,确保
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5. 完善记录
- 在整个围手术期过程中,记录患者的血压监测结果、用药情
况和处理措施等,以便后续评估和改进管理策略。

以上是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质控标准的主要内容,旨在指导医
务人员合理科学地管理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提升手术安全和疗效。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其他:大的创伤(烧伤和头部创伤)、膀胱过度充盈、 体温过低、寒战、恶心、呕吐等。
2022/1/9
4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危害
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量;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诱发或加重肾功能不全; 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2022/1/92022/1/9
14
利尿剂:主要通过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 由于其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加 术中血压控制的难度,且利尿剂可能会加重手术相关 的体液缺失,目前主张术前2-3天停用利尿药;
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 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可降 低术后房颤发生率、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适用 于术前血压控制,术前要避免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 防止术中、术后心率反跳;
5.如出现高血压急症,通常需静脉给予降压药物,即刻目标是30-60 min内使 DBP降至110mmHg左右,或降低10%-15%,但不超过25%。如果患者可以耐受, 应在随后的2-6小时将血压降至160/100mmHg左右;
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
2022/1/9
9
围手术期高血压术中处理
监测血压; 积极寻找并及时处理各种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
管预后的主要因素; 了解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综合评价患者手术耐受情况; 心血管医师、手术者、麻醉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手
术与麻醉方案
2022/1/9
8
围手术期高血压术前处理
监测血压; 完善相关检查; 良好的血压控制:
1.如高血压由疼痛、紧张、焦虑引起,给与镇痛、解释安慰和镇静;
2.1级高血压且不伴代谢紊乱或心血管系统异常,可不必做特殊处理;
2022/1/9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以优化患者围术期的血压控制,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手术前后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这不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对于围术期高血压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二、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手术前后出现的高血压状态,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其流行病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群体的普遍性:无论是何种手术,无论是年龄、性别、种族或地域,围术期高血压都有可能发生。

尽管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但这一病症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长、麻醉方式、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药物使用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得复杂多样。

并发症的严重性:围术期高血压不仅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复杂性。

防控策略的必要性:鉴于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术前高血压的筛查、术中血压的监测与控制、术后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可以降低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高度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我们可以为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一环。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在手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从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意义、血压管理目标、血压监测、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意义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干预,以保持患者的血压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减小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麻醉科的指导与规范,可以有效地控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手术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二、血压管理目标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目标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

具体的血压管理目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血压水平、手术类型等。

一般来说,血压管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正常的脏器灌注压,确保脏器组织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2. 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手术风险;3.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血压管理策略。

三、血压监测在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准确的血压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血压监测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

1. 有创血压监测:通过在患者体内插入动脉导管,可以直接测量动脉内的血压,具有准确性高的优点。

但是需要手术操作,对患者有一定的创伤,适用于重症患者或需要长时间监测的情况。

2. 无创血压监测:通过使用袖带和听诊器等设备,可以间接地测量患者的血压。

无创血压监测操作简单、无创伤性,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然而,无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四、干预策略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干预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干预策略:1. 药物干预:通过给予一些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压,例如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干预时,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给药速度的掌握,以确保患者的血压在合适的范围内。

成人围手术期血压监测专家共识

成人围手术期血压监测专家共识

THANK YOU
三、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目标
• 围术期高血压处理首先在于预防。预防围术期高血压应针对相应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控制 高血压,术中充分镇痛,维持体温正常和恰当的血管内容量,术后避免缺氧、二氧化碳蓄 积并及时控制升高的血压等。
• 1.控制原则:基本原则是保证重要脏器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术前服用β 受体阻滞剂和钙同道阻滞剂可以继续维持,不建议继续使用ACEI及ARB类药物。
大血管手术;外周血管手术;长时间手术(>4h)、大量体液转移和(或)失 血较多等。 • ②中危手术(心脏危险性<5%):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头颈部手术;腹腔内或 胸腔内手术;矫形外科手术;前列腺手术等。 • ③ 低危手术(心脏危险性<1%):内镜检查;浅表手术;白内障手术;乳腺手 术等。
四、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 (一)定义和分类 •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发 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
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他因素如体重超重、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 (二)继发性高血压 • 约占5%~10%,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主要见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
疾病、颅脑疾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 • (三)紧张焦虑 • 主要因患者对麻醉、手术强烈的紧张、焦虑、恐惧、睡眠不好等心理因素所致,这类患者
• (二)心血管总体危险评估
• 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 层。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钙通道阻滞剂
总结词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包括α受体拮抗剂、直接血管舒张剂等,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在围术期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其对麻醉的影响。
详细描述
α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α受体,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在麻醉期间,α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低血压和体液潴留。直接血管舒张剂主要通过扩张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钾通道或钙通道等机制,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在麻醉期间,直接血管舒张剂也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影响。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体液平衡。
进行体格检查
关注患者血压、心率、体重等指标,评估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了解患者一般生理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
特殊检查
针对高血压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相关检查,如肾上腺超声、肾血管超声等。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心脏节律、传导情况等,为高血压病因诊断提供参考。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物,同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优化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及调整治疗方案
调整用药时间
02
根据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调整用药时间,以达到最佳降压效果。
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03
定期评估降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用药方案。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心血管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患者预后。
常规心电图检查
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情况。
动态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检查
1
术前高血压的治疗
2
3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手术前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意见。

在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与平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对于平时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围术期高血压可能与应激、疼痛、缺氧、高碳酸血症等因素有关。

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术前评估:对于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测围术期高血压的风险。

心理干预: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因此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安慰和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

饮食调整:术前应控制饮食,避免过饱、过咸,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和循环负荷。

充分术前准备:术前应停用影响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等。

同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术中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避免缺氧、高碳酸血症等诱发因素。

术后随访:术后应定期随访患者,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管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降压目标、治疗措施、随访计划等。

选择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在围术期,一般选用速效降压药以迅速控制血压。

监测血压变化:围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特别是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早期。

对于血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诱发因素:围术期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很多,如缺氧、高碳酸血症、疼痛、紧张等。

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

做好随访记录: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完善的病历记录。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版)解读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版)解读

06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未来展望
新技与新方法在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可穿戴设备和远程监测技术,实现围术期患者血压的实时监测 和数据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新型降压药物与给药方式
研发作用更快、副作用更小的降压药物,以及优化给药方式(如靶 向给药、控释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围术期高血压的控制效果。
改善手术预后。
心理干预
减压放松
围术期患者常常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通 过减压放松技术,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血压。
心理辅导
对于存在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围术期高血压患者,可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和治疗。
术前准备与术中管理
使用方法
通常采用口服给药,根据药物作 用特点和患者血压波动规律,选 择合适的给药时间和剂量。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应个体化,避免盲目跟风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副作用处理
对于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如头痛、心悸、低血压等,应及时就医,调整药物或剂量;同时,患者应注 意自我观察,及时向医生反馈副作用情况。在副作用处理时,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药、减量 、暂停用药等相应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进行降压治疗。
药物预防
对于脑血管并发症高风险的患 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预防脑血管事 件的发生。
术中与术后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脑血 管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围手术期病人的血压血糖管理PPT课件

围手术期病人的血压血糖管理PPT课件
⑦血管收缩药:α 受体激动剂在提高组织灌注压的同时可 降低心输出量,间羟胺1-2mg/kg或肾上腺素10ug/kg 静推;
⑧正性肌力药:麻黄碱3-6mg iv(直接和非直接双重作 用);肾上腺素10ug iv(β1,2和α受体激动作用);可 考虑缓慢静注钙剂(最大量为10%氯化钙10ml)。
19
后续措施:
副作用: 可引起心动过速
13
手术室内严重高血压的紧急处理: 3、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在心率增快或心
律失常时):艾司洛尔、拉贝洛尔
4、α 受体阻滞剂(特别是在心率正常或下 降时):必要时可用酚妥拉明1mg,iv (1安瓿为10mg/10ml,抽取1ml)
14
手术室内严重低血压的原因:
病人因素: ①低血容量; ②静脉梗阻致回流不畅; ③张力性气胸等原因致胸内压升高; ④过敏反应; ⑤栓子脱落(气体/空气/血栓/骨水泥/脂肪
5
术前血压:
• 病人血压在160/100mmHg以上时,可能在 诱导麻醉或手术时出现脑血管意外或急性心力 衰竭危险,故应在手术前应用降压药,控制在 <160/90mmHg;
• 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可使血压有所降低,术 前可将血压降到略高于正常血压的程度;
• 轻度或中度高血压(≤160/100mmHg)病人, 术前基础血压水平无明显波动的,术前当天可 不用降压药;
• 纠正酸中毒,提高心肌对药物的反应性。 • 必要时可持续泵注缩血管药(如:肾上
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或正性肌力药 (如:多巴酚丁胺)。
20
• 手术本身对血压影响不大,除非出现术 中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
• 术中血压波动主要 取决于麻醉!
21
麻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1、麻醉药物 强效全身麻醉药一般能抑制循环功能,通

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

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

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
1.引言
1.1 背景
1.2 目的
1.3 适用范围
2.定义和分类
2.1 高血压的定义
2.2 围术期高血压的分类
3.围术期高血压的危害
3.1 手术风险的增加
3.2 术后并发症的增加
4.术前评估
4.1 临床评估
4.2 实验室检查
4.3 影像学检查
5.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和原则 5.1 治疗目标的设定
5.2 治疗原则的制定
6.非药物治疗
6.1 体重管理
6.2 饮食控制
6.3 锻炼方案
6.4 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
6.5 放松和应对压力
7.药物治疗
7.1 药物选择原则
7.2 常用药物分类和剂量
7.3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8.围术期高血压的术中管理
8.1 麻醉管理
8.2 外科手术技术
8.3 手术中的血压监测和调整
9.围术期高血压的术后管理
9.1 术后监测
9.2 长期管理计划
9.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0.附件
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
- 术前评估表格
- 治疗记录表格
- 饮食建议手册
11.法律名词及注释
- 高血压:指在动脉血管中,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 围术期: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整个期间。

- 术前评估: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 非药物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方法来控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12.结束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麻醉期间必须维持足够的组织灌注,可是不容易评估组织灌注。

心输出量和肺动脉楔压是有用的监测手段,但目前我们常把血压和心率作为主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择期术前低血压并不常见,遇到术前低血压,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原因并对症处理。

手术过程中低血压可能与麻醉有关,而术后以高血压为主。

围手术期低血压处理应该快速、安全、有效并明确一个最优管理方案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围手术期低血压定义、测量1.1围手术期低血压定义基础血压的定义:是指在基础代谢下测得的血压。

所谓基础代谢就是安静状态,指人体产生的能量只维持生命(心跳、呼吸、体温…)时。

几乎是一种很难达到的条件,但是我们一般测得的血压可以等同于基础血压。

临床工作中通用的基础血压是指患者半小时内禁烟、禁咖啡、排空膀胱,安静环境下在有靠背的椅子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至少测量2次,应间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

如果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Robert等回顾分析比较了2006年06月到2009年12月耶鲁大学医学院2807例日间手术(DOS)病人手术当天和术后6个月初级保健血压值的变化,结果发现DOS收缩压(SBP)比随后的初级保健收缩压高出5.5mmHg,DOS舒张压(DBP)比随后的初级保健舒张压高出1.5 mmHg。

作者认为SBP偏差5.5 mmHg比预想的小,而DBP 1.5 mmHg的偏差在临床上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定义围术期血压基础值的方法是患者在术前等候区测量的血压和进手术室后第一次测量的血压值的平均值。

医生依靠什么判断手术过程中的最低容忍血压,目前还没有“一个尺寸”适合所有患者,术中低血压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文献报道采用不同的标准。

很多测量指标被用于分析如收缩压(SAP)、平均动脉压(MAP)、各参数基线变化和组合、低血压持续时间、液体或血管升压药的使用,但从来没有用舒张压来定义过。

Bijker等综合四大麻醉杂志发现有大于50种的定义,根据目前所使用的定义,麻醉管理中有5%—99%的患者发生围术期低血压。

根据低血压各种不同定义,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低血压发生率在7.4%和74.1%之间。

最常用的定义是:1、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占13%的文章2、收缩压小于100mmHg或者基础血压下降大于30%,占8%的文章3、收缩压小于80,占7%的文章只有50%文章定义了基础血压,大多数是麻醉诱导前的血压。

大多数的文章都提及了血压测量的次数,只有10%的文章特别提出低血压维持多少时间才是低血压。

即使我们认为低血压与并发症有关,但导致并发症的低血压阈值和持续时间并没有明确。

通常围手术期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降低20%以上。

1.2 围手术期血压测量血压测量可采用有创或无创测量方法。

比起无创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可以观察到血压的急性变化,当患者需要连续监测时有创动脉血压是首选方法。

此外,测量的位置可引起血压读数的显著差异。

在血压下降时,股动脉比桡动脉更能准确地预测平均动脉压,而我们通常在桡动脉处进行有创血压测量。

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胳膊、脚踝和小腿处所测的血压是不一致的:在小腿和脚踝处测的平均动脉血压比在手臂处要高(分别高4和8 mmHg)。

2、围手术期血压影响因素2.1高血压患者术前抗高血压药物的影响在术前处理中,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应持续到手术当天,只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需要停用。

2.1.1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不会导致麻醉诱导后过大的反应性低血压。

他们可以安全地继续使用到手术当天,但患者围手术期心室功能受损和/或血容量不足时应谨慎。

2.1.2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拮抗剂肾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AS)和麻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争议的。

全身麻醉时ACEIs或ARAS 可能增加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率。

尽管如此,ACEIs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之间低血压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在最近的一项动物实验中,卡托普利治疗比未使用卡托普利治疗的老年大鼠异丙酚处理后表现出更低的平均动脉压。

这项研究表明ACEI通过非NO依赖性途径增强异丙酚舒血管作用,与之前异丙酚经典血管反应途经相反。

目前国际准则提出手术当天应停用ACEIs和ARAS药。

然而Sear建议手术当天继续降压治疗,特别是对于门诊手术患者,ACEI治疗不会进一步加剧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的血压下降情况。

ACEIs或ARAS和椎管内麻醉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

2.1.3利尿剂利尿药术前不须停用但围手术期间应谨慎使用,因为利尿剂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和低钾血症有关。

2.1.4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患者服用几种降压药物更容易发生术中低血压。

利尿剂与ACEIs或ARAS 联合应用增加非心脏手术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

患者在服用三个或更多的抗高血压药物时全身麻醉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升压药。

2.2全身麻醉对血压的影响2.2.1全身麻醉低血压常见于全麻诱导后与手术开始之间。

低血压定义为MAP下降超过40%和MAP小于70mmHg或单纯MAP小于60mmHg,低血压发生率估计在ASAI-II患者为7.7%和ASAIII-V12.6%。

麻醉诱导后低血压预测因素包括:ASA III-V、基础MAP<70mmHg、年龄大于50岁、麻醉诱导时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量增加。

2.2.2静脉注射剂丙泊酚引起的低血压是由于抑制了交感神经系统和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机制。

但即使减少丙泊酚剂量,其比依托咪酯降压作用还是更显著。

依托咪酯通过维持交感神经和植物神经反射而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依托咪酯比异丙酚麻醉诱导后较少发生低血压。

2.2.3挥发性麻醉剂挥发性麻醉剂可用于诱导和/或麻醉维持。

它们与心肌保护作用相关联并改善离体心脏缺血后细胞水平恢复,有心肌缺血风险患者非心脏手术挥发性麻醉剂全身麻醉维持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对心肌保护是有利的。

2.3椎管内麻醉对血压的影响椎管内麻醉抑制交感神经使全身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引起血压降低。

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由脑脊液中麻醉药的头侧分布确定,麻醉药量影响阻滞程度。

病人体位对椎管内麻醉的影响已经在产科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产妇区域麻醉时当收缩压低于100mmHg或低于基础血压的20%以上时为低血压,常见于椎管内麻醉的患者。

降低低血压风险的方法包括静脉补液、避免压迫静脉以及注意在施行区域麻醉后血压监测的间隔时间。

与坐位相比,进行椎管内麻醉的剖腹产侧卧位时较少发生低血压。

与此相反,椎管内麻醉的剖腹产术,坐位保持5分钟将导致较低的感觉阻滞水平和麻黄素需求的减少。

2.4其它影响围手术期血压的因素2.4.1 心肌收缩力、心律失常麻醉药、心血管药物、急性心功能障碍影响心肌收缩力导致血压下降。

2.4.2全身血管阻力(SVR)降低麻醉期间使用的多种药物均可导致SVR降低。

交感神经阻滞、严重的低氧血症、肾上腺功能不全等也可导致SVR降低,从而影响血压。

2.4.3静脉回流不足血容量为血压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失血或脱水导致血容量减少是围手术期低血压的常见原因。

手术操作、妊娠子宫等压迫腔静脉和胸内压增加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回心血量减少2.4.4围手术期的体位和手术技术直立坐位或沙滩椅位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脑缺血风险有关。

在沙滩椅位时行肩部手术,术前服用降压药物增加术中低血压的发生。

肥胖患者手术气腹可以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但不会影响MAP。

2.4.3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特别是呼气末正压通气,胸腔内血管床和心脏容量减少,并通过Franck-Starling定律降低心脏充盈量和心输出量。

事实上机械通气降低右心室前负荷(静脉回流)并增加右心室后负荷(肺血管阻力)和左心室后负荷,这些效应可能会导致低血压。

2.4.4过敏和败血症当不明原因急性低血压时必须考虑过敏引起。

在重度脓毒症患者,围手术期复苏最基本原则是液体治疗、升压药、强心剂和抗生素治疗。

3、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目标3.1神经外科手术管理坐位手术患者时,血压应以外耳道水平为校正点进行调零并且使MAP 维持在60mmHg以上。

对以下情况应积极维持血压:新近脊髓损伤、存在脊髓受压或受伤的危险、某种疾病引起的血管受压(通常是颈部脊髓硬化伴或不伴后纵韧带硬化),或某种特定的手术引起脊髓受牵拉的患者。

期间血压尽可能维持在清醒状态的平均血压水平或波动范围在10%以内。

3.2创作患者复苏目标复苏早期维持收缩压在80-100mmHg。

休克患者液体疗法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

后期复苏的目标,维持收缩压高于100mmHg。

所有创作患者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是严重TBI(创作性脑损伤)同时存在出血性休克的患者。

创作性脑损伤(TBI)患者的预后不良与轻度的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有关.适宜的血压是多少?许多研究,尤其是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表明当CPP小于70mmHg时脑灌注开始下降。

Roberstson等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比较了TBI患者在ICU治疗中维持颅内灌注压(CPP=MAP-ICP)在70mmHg与50mmHg,其结果显示前者提高脑生存率,但是预后并没有明显差别,这可能与维持CPP在70mmHg时出现相关心肺事件的发病率有关。

脑外伤基金会给临床医师最新的建议是推荐CPP目标值在50-70mmHg。

重度TBI后单次发作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可使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且死亡率上升一倍。

低血压合并低氧可使死亡率增高2倍。

因此收缩压应避免低于90mmHg,目标值为MAP大于70mmHg,直到建立ICP监测和CPP(脑灌注压)能达到目标值,治疗目标是成人颅脑外伤后48小时内通过支持循环和控制颅内压来维持颅内灌注压(CPP)在60mmHg以上,以保证正常脑血液灌注。

严重TBI患者开始ABCDE处理后,就应开始采取方法逐步维持CPP,其目前建议的目标范围是50-70mmHg。

3.3血管外科手术麻醉3.1.1血管外科疾病患者两臂的动脉压可能有很大差别,原因是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可能存在粥样硬化病变,导致患侧的动脉压低,拟行颈动脉手术者两臂血压不等的发病率最高。

为避免出现低血压假象,应该对两臂的血压进行核实,术中监测应选择血压高的手臂。

也有两臂均有病变而导致血压值低的可能,此情况下经股动脉测压的最佳选择。

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尽可能避免股动脉穿刺。

3.1.2颈动脉阻塞性疾病与脑卒中的联系已经非常明确。

普遍接受的做法是,为增加侧循环血流,预防脑缺血,术程中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较高水平,在颈动脉阻断期间尤应如此。

当患者对侧颈内动脉阻塞或严重狭窄时,同时颈动脉阻断期间没有神经生理学监测,可实施诱导性高血压,即使血压高于基础水平10-2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几乎与高血压相当,区域麻醉后低血压更为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