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902f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c.png)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首先是引入新课,我们往往都认为引入新课一定要采取一些新奇吸引人的手段或情境,其实,对于电源和电流的入门课,最简单的最贴近实际生活的就是最有效的入门,我从谈谈身边的用电器入手来引入新课,学生感觉到现在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的知识就是和我们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并不象平时家长所教育的那么可怕。
其次是对于重难点的处理:1、电流的形成用课件来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让电流这个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化。
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电流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电流的方向通过上课发现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在讲完电路以及电路图后再介绍更好,这样还可以及时地设置相应的练习,例如:指出电路中电流的方向以及标出电路中电流方向的习题等。
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注重教学中的变化。
开始我们备课考虑的因素不同,我们设计的教学方法会因这个因素而侧重。
当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没有备课中没有重视的。
我们在上课时就要机智地去处理,随着因素的改变要改变自己的教学。
第二篇:《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张从东首先是引入新课,我们往往都认为引入新课一定要采取一些新奇吸引人的手段或情境,其实,对于电源和电流的入门课,最简单的最贴近实际生活的就是最有效的入门,我从谈谈身边的用电器入手来引入新课,学生感觉到现在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的知识就是和我们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并不象平时家长所教育的那么可怕。
其次是对于重难点的处理:1、电流的形成用课件来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让电流这个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化。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电源和电流》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电源和电流》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2bf60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2.png)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电源和电流》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与意义《电源和电流》是高中物理选修3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理解电源、电流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并且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电源和电流作为电路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电路的重要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电源和电流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器、设备都离不开电源和电流的供应。
因此,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电源和电流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评课内容分析1. 教材内容分析本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电源和电动势:介绍电源的概念和分类,并讲解电动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电源的内阻和电动势的测量:介绍电源内阻的概念和影响,以及测量电动势的方法和实验; - 串联和并联电源:介绍串联和并联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讲解计算方法; -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介绍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测量电流的仪器和方法; - 电阻和电阻率:介绍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测量原理,并引入电阻率的概念; - 欧姆定律:介绍欧姆定律的内涵,以及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2.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理解电源和电动势的概念,能够计算电动势和测量电源的内阻; - 了解串联和并联电源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理解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电流的测量技术; - 理解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电阻和测量电阻; - 掌握欧姆定律的内涵,并且能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讲授法:通过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通过实验展示电源和电流的基本现象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示范法:通过示范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学习电流的测量和电阻的测量技术。
•讨论法: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同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3b1d64941ea76e59fa045b.png)
2.1《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一、教学概述所教学科:高中物理课题来源: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一节所需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处于学完电场之后,开始学习电路知识之前,是电场与电路两部分知识的衔接章节,起承上启下作用。
这节课主要围绕“电流”这个概念的理解铺展开来,从“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大小”作为整节课的两大主线条。
与初中相比,本节课对电流的理解更要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属于理论层次,研究的内容学生看不见,也不容易理解,很抽象,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完静电场后,对电场力、电场力做功、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的概念已经有较深刻认识,除外也学过等势体上电荷的分布和转移情况,,此时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式怎么形成的、电源的作用、引出恒定电流的定义及大小的描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基于思考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可见、学生容易接受、且符合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讲授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类比的方法、形象直观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设计了两个矛盾冲突点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微观电流的表达式,以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产生的三种效应;2.知道电流形成的条件和机制;3.知道什么是恒定电流,记住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
4.能够推导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制的“电动驱车”和电容器的放电,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以及电流产生的效应。
2.通过电容器放电使小灯泡发光及传感器对电流和电压的采集进行探究、讨论,得到电流的产生机制,并在实际问题求解中反思。
3.通过类比和探讨,得出计算电流的表达式,再通过给定情景和立体模型的建立,计算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4.通过两个矛盾冲突点的设置和实验的演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流和导体中的电荷运动以及电场建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已有静电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反思,从中体会得到结论和解释问题的快乐。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思路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eac9a2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a.png)
设计一个电源和电流的教学课程需要从基础知识、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设计思路:一、基础知识教学1. 电流和电压基础:介绍电流、电压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电阻和欧姆定律:讲解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3. 电源类型:介绍直流电源、交流电源、稳压电源等不同类型的电源,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4. 功率和能量:讲解功率和能量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教学1. 电流和电压测量实验:通过示波器和万用表进行电流和电压的测量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际测量技术。
2. 电路分析实验:搭建简单的电路并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情况。
3. 电源管理实验:设计和搭建简单的电源管理电路,如稳压电路,让学生掌握电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三、案例分析与应用1. 电源故障排除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常见的电源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 电流应用案例:介绍电流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如电子设备、通信系统等。
四、课程实践与评估1. 课程作业:布置相关的课程作业,加深学生对电源和电流知识的理解。
2.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如设计简单电路、测量电源参数等,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电源和电流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最新技术,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个设计思路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框架,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扩展。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a2b67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0.png)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源的定义和作用,能说出电源提供电能,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常见电源的种类,如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3)掌握电源电动势的概念,能理解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就是电源的电动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源的电动势,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电源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源的定义和作用;(2)电源电动势的概念。
2. 教学难点:(1)电源电动势的计算;(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如手机电池、充电宝、家用蓄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源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电能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流与电源。
2. 探究电源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了解电源的作用是提供电能,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从而理解电源的电动势。
3. 学习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源电动势的含义,即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就是电源的电动势。
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电源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4. 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讲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包括为电路提供电能、维持电路中电流的稳定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电源的定义、作用以及电动势的概念。
要求学生掌握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就是电源的电动势,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电源电动势的示意图;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分析其电动势的大小和作用;3. 思考电源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电源的定义、作用和电动势的概念。
初中一年级物理课教案电路与电流
![初中一年级物理课教案电路与电流](https://img.taocdn.com/s3/m/76cdf0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7.png)
初中一年级物理课教案电路与电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b) 掌握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c) 理解并区分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b) 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意识;c)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电路和电流的概念;b) 电流的流动方向。
2. 教学难点:a) 区分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电器设备,让他们看到电器中的电流是如何起作用的。
随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电流是什么?电路是什么?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传输的?”帮助学生对电路与电流有初步的认识。
一、电路的概念1. 引导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电路是电流传输的路径。
2. 示意图法:利用示意图向学生解释电路的构成,包括电源、导体和负载等基本元素。
二、电流的概念1. 通过分析不同物体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
2. 引导学生了解电流的流动方向,即正电流的流动方向与负电流的流动方向。
3. 利用实物模型或者动画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流流动方向的理解。
三、直流电流与交流电流1. 介绍直流电流与交流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直流电流与交流电流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帮助他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3. 利用示波器对交流电流的波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对交流电流的理解。
四、概念检测与巩固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分析和回答与电路与电流相关的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通过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相关讨论。
六、实践应用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路与电流的作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如制作简单电路、检测电器设备。
高中物理_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b041e02b160b4e777fcf98.png)
2.1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初步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2.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理解恒定电流,会用公式q=It分析相关问题.3.能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电源的知识学起。
(二)新课教学(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1.电源问题1: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教师:(投影)教材图2.1-1,(如图所示)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
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 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
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理解导线R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问题2:导体中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回答—电源)类比:(把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进行类比)如图2—1,水池A、B 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在A、B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从水池A运动到水池B。
A、B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时水流。
电源与电流教案
![电源与电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02c4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d.png)
电源与电流教案教案标题:电源与电流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电源和电流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掌握电源的种类和特点。
3. 理解电流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测量单位。
4. 能够分析电路中电源和电流的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电源的种类和特点:a. 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的区别。
b. 常见的电源类型: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
c. 电源的电压和电流特性。
2.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a. 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荷量。
b. 电流的计算公式:I = Q / t,其中I表示电流,Q表示电荷量,t表示时间。
c. 电流的测量单位:安培(A)。
3. 电源与电流的关系:a. 电源为电路提供电能,电流是电能在电路中的流动。
b. 电流的大小受电源电压和电路阻抗的影响。
c.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概念,并提问:电路中需要什么才能使电流产生?2. 解释电源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电源的特点和用途。
知识讲解:1. 介绍电源的种类和特点,比较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的区别。
2. 分别介绍干电池、蓄电池和发电机等常见电源的原理和特点。
概念解释:1. 介绍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单位。
2. 通过实例演示电流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关系分析:1. 解释电源与电流的关系,强调电源为电路提供电能,电流是电能在电路中的流动。
2. 分析电源电压和电路阻抗对电流大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分布的规律。
练习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提供电路图和相关参数,让学生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总结回顾: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电源和电流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展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电路图和实验设备。
高中物理电源和电流教案
![高中物理电源和电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41a14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0.png)
高中物理电源和电流教案
年级:高中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时长: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源的概念和作用;
2. 理解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电源和电流的概念;
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电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电流计算。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实验器材:电池、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电源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介绍电源和电流的概念,并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4. 计算练习:布置一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5. 实践运用: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 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准确;
2. 在计算练习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计算电流;
3.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电源和电流的理解深度。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电源和电流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电源和电流](https://img.taocdn.com/s3/m/679b53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1.png)
第二章恒定电流全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从静电到电流(动电)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来说,本章和上一章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首先,电路中的电压概念就是静电学中的电势差,导体中的电场也是在静电场基础上引入的电流场(动态的恒定电场),而自由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则简化为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移动。
其次,无论电场还是电路,都共同遵守能量守恒这一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从电源、电动势、部分电路的电功和电热,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的总功率、输出功率和内电路消耗的功率,都是能量守恒的具体体现。
本章是电学实验的核心,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创造了条件。
本章设计了四个学生分组实验,即“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除此以外,还设计了若干演示实验及课内外做一做、设计与探究、调查与分析等内容,供课堂内外灵活使用。
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例1:以多用电表代替学生用电表进行各种电学实验。
例2: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3)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4)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5)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6)知道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3:观察常见电热器的结构,知道其使用要点。
(7)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
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8)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
关注我国集成电路等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2.活动建议(1)分别描绘电炉丝、小灯泡、半导体二极管的IU特性曲线,对比它们导电性能的特点。
电源与电流说课稿
![电源与电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9d6acb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f.png)
电源与电流说课稿《电源与电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来说课的内容是“电源与电流”。
一、说教材“电源与电流”这部分内容啊,就像是打开电路世界大门的钥匙。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电路的时候,是在我小时候拆一个旧收音机。
当时我就好奇,为啥这东西接上电池就能响呢?这电池到底给里面的零件提供了啥?其实啊,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说的电源与电流了。
教材里先讲电源,这就好比是一个能量的源头。
电源就像一个大老板,它能提供能量,让电子们动起来。
电流呢,就是那些在电路里乖乖听话,按照电源指挥跑来跑去的电子形成的。
这就像大老板一声令下,员工们开始工作一样有趣。
二、说学情我教的这些学生啊,他们就像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小探险家。
他们在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跟电有关的东西,像手机充电啊之类的。
但是他们对于电源和电流的认识可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
就像我那时候拆收音机,只知道电池是让它响的关键,却不懂背后的原理。
所以我们得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课。
三、说教学目标我这堂课的知识目标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电源的作用和电流的概念。
能力目标就是希望他们能自己简单分析一些电路中电源和电流的情况。
情感目标嘛,就是让他们像我当年拆收音机一样,对电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当然是电源和电流的概念啦。
难点呢,就是让学生理解电源是如何提供持续电压从而形成电流的。
这就好比要让小探险家们理解宝藏是怎么被藏起来又被找到的一样不容易。
五、说教学方法我打算用讲授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比如说,我可以拿个简单的电池、导线和小灯泡组成的电路做演示。
我会一边演示一边说:“看,这电池就是电源,就像个能量小仓库。
当我把导线和灯泡接上的时候,仓库里的能量就开始让电子动起来了,这电子跑起来就形成了电流,灯泡就亮啦。
”就像给他们展示一个魔法一样。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的时候,我就从大家都熟悉的手机没电要充电说起。
“同学们,你们手机没电的时候是不是很着急?那你们想过充电器是怎么把电送到手机里的吗?”引起他们的兴趣。
高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
![高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62866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1.png)
高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主题:电流与电源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概念及其特点;2. 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3.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4. 知道电源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1. 电流的概念及特点;2. 欧姆定律的应用;3. 电源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2. 理解电源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实物示例;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3. 教学视频或PPT。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电流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 讲解电流的概念及特点;2. 介绍欧姆定律的含义和公式;3. 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实验过程: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器进行实验,验证欧姆定律;2. 学生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电流与电源的关系,强调欧姆定律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小结,归纳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源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2. 学生互相讨论答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课堂反馈(5分钟)1. 学生回答提问,检验学习效果;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七、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加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流与电源的相关知识,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1:11.1 电源和电流
![教学设计1:11.1 电源和电流](https://img.taocdn.com/s3/m/d612f9b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4.png)
11.1 电源与电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电流的定义、公式和国际单位,了解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恒定电场。
初步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
3.理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并从微观角度分析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利用恒定电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2.应用现有电流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科学,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2.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的解决实际问题。
3.将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电流的定义、公式及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2.电源的作用及导体中恒定电场的形成。
3.恒定电流是如何形成的,从微观角度分析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电流的形成条件,恒定电场是如何形成的。
2.如何从微观角度分析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类比探究、讨论分析【教学准备】教学媒体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电闪雷鸣的视频,静电图片,小灯泡发光的简单电路.【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如图,水池A、B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在A、B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从水池A运动到水池B。
A、B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时水流。
若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可在A、B之间连接一台抽水机,将水池B中的水抽到水池A中,这样可保持A、B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
如果在A、B之间接上一个装置P,它能把从B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使A、B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
装置P就是电源,A、B是电源的两个电极。
探究1:如图1所示,为什么在两个分别带异种电荷的导体A、B之间连接一条导线R,自由电子就会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如图2所示,为什么导线R中电流很快就消失了?为什么闪电时耀眼的闪光只能存在一瞬间,而手电简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结论:小灯泡电路中有电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电流和电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电流和电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19806f8ba1aa8114531d947.png)
2、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用电器,能
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知道电源提供电能的
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教学目标
3、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电流方向是由电池正极通
过用电器流向电池负极。
4、认识短路、断路、通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尝试用开关去控制
一个用电器的工作。
2、尝试用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学会绘制简
单的电路图。
3、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
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在周围生活中观察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
电器,敢于动手做物理实验。
在本节课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的电路
学生学习能 图,有好奇的同时也有畏惧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电流和电路》
称
学习内容
1、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用电器,能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电路图。
难点
指导学生连接电路,组织讨论。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力分析 该与实验教学为主,通过对实物图的认识衍生到电路图
的认识,不断引进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策略选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教学为主,通过一步步实验引
择与设计 申今天的教学重点、难点。
电流和电路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课桌上的器材,看看有没有
叫不出名称的。
教学过程
观察思考并介绍器材:小灯泡、门铃、开关、导线、
电源和电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源和电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1440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b.png)
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1.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4.通过类比和分析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电路形成的基本构造,在本节学生将要从微观角度去学习电源和电流。
【自主学习】一、回顾旧知:复习内容:电路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起到的作用:[过渡]二、基础知识感知一、电源1、电源:能把自由电子从________极搬到_________极的装置。
2、其作用是:保持导体两端的_____________,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的__________。
二、恒定电场1、恒定电场:导体内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尽管这些电荷也在运动,但有的流走了,另外的又来补充,所以电荷的分布是_____的,不随时间变化,电场的分布也不会随时间变化.这种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_________. 三、恒定电流1、电流的定义:表示电流的 程度。
如果用I 表示电流,q 表示在时间t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则它们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_。
常用单位:毫安(mA )、微安(μA ),1 A = mA = µA2、电流的形成:电荷的 移动。
形成电流需要两个条件:(1)存在自由电荷 ①金属导体—— ⑵电解液—— . (2)导体两端存在一定的当导体两端存在电压时,导体内建立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电流的方向:⑴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设计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d5a1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c.png)
序号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评价
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如闪电)与电流
激发学生对电流的兴趣
电流的形成与特点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产生
学生参与度与兴趣度
2
讲授新课
1. 电源的作用与定义2. 电流的形成与定义3. 恒定电流的概念
1. 理解电源的作用2. 掌握电流的形成与定义3. 了解恒定电流的概念
电源作用的原理,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判断
1. 通过实验演示电源的作用2. 讲解电流的形成与定义3. 引入恒定电流的概念,并解释其特点
学生对电源与电流的理解程度
3
拓展学习
1. 电流的微观解释2. 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与电场建立速率
1. 理解电流的微观机制2. 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与电场建立速率
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理解
1. 推导电流的微观表达式2. 讲解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与电场建立速率的区别
学生对电流微观机制的理解程度
4
课堂练习
1. 计算电池容量与平均电流2. 判断电流方向
1. 掌握电池容量的计算方法2. 能够正确判断电流方向
电流强度的计算,电流方向的判断
1.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2. 引导学生讨论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判断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巩固学生对电源与电流的理解
电源的作用,电流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复述并补充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的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高中必修第三册统编人教版《1 电源和电流》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三册统编人教版《1 电源和电流》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0db196dd36a32d7275816c.png)
1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 1.了解电流的形成,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2.知道电流的定义及单位、方向的规定,理解恒定电流.(重点)3.理解电流形成的微观实质.(难点)一、电源1.定义:电源是能不断把电子从正极搬运到负极的装置.2.作用(1)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势差.(2)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二、恒定电场1.定义:由电路中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2.形成:当电路达到稳定时,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3.特点:任何位置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都不随时间变化.三、恒定电流1.电流(1)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的强弱程度.(3)符号及单位:符号是I,单位有安培、毫安、微安(单位符号分别为A、mA、μA).(4)表达式:I=q t.(5)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或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2.恒定电流(1)定义: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2)形成:恒定电场使自由电荷速率增加,自由电荷与导体内不动的粒子的碰撞,使自由电荷速率减小,最终表现为平均速率不变.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恒定电场与静电场基本性质相同,两者没有区别.(×)(2)电源的作用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3)电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4)电流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就越多.(√)(5)导体中的电流,实际是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了电流B.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AC.电流有方向,它是一个矢量D.任何物体,只要其两端的电势差不为零,就有电流存在B[自由电荷定向移动才形成电流,仅有电荷移动但不是定向移动则不能形成电流,故选项A错误;形成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且必须是导体而非任何物体,故选项D错误;电流有方向,但它是标量,故选项C错误.] 3.关于导线中的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线内的电场线可以与导线相交B.导线内的电场E是由电源电场E0和导线侧面堆积的电荷形成的电场E′叠加的结果C.导线侧面堆积电荷分布是稳定的,故导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D.导线中的电场是静电场的一种B[导线内的电场线与导线是平行的,故A错;导线中的电场是电源电场和导线侧面的堆积电荷形成的电场叠加而成的,故B对;导线内电场不为零,不是静电平衡状态,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并非静电场的一种,故C、D错.]对电源的理解1.(1)从电荷转移的角度看,电源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持续地定向移动.(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搬运电荷的过程是非静电力做功的过程,从而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2.形成电流的三种电荷形成电流的三种电荷为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金属导体导电时定向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液体导电时定向移动的电荷有正离子和负离子,气体导电时定向移动的电荷有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例1】下列关于电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把电子由负极搬运到正极,保持两极之间有电压B.电源把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过程C.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D.只要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中就会形成持续的电流B[在电源内部,电源把电子由正极搬运到负极,这一过程要克服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电荷的定向移动才形成电流,选项C错误.电路中要形成持续的电流,既要有电源,电路又要闭合,两者缺一不可,故选项D错误.]有电源不一定得到持续的电流,要得到持续的电流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2)电路还必须是闭合的,即必须用导体将电源连接起来.1.(多选)将一些电学元件用导线连接在某电源的两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电源的作用是使电源的正、负极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势差B.电源的作用是能为电路持续地提供自由电荷C.导体中的电场是由电源正、负极上的电荷形成的D.导体中的电场是由电源的电场和导体中积累的电荷形成的电场叠加而形成的AD[电源将负电荷从负极搬到正极,维持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势差,A 正确,B错误;导体中的电场是电源电场和导体中积累的电荷形成的电场叠加而成的,C错误,D正确.]不同导体中电流的计算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只有自由电子,运用I=qt计算时,q是某一时间内通过金属导体横截面的电子的电荷量.2.电解液中电流的计算电解液中的自由电荷是正、负离子,运用I=qt计算时,q应是同一时间内正、负两种离子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3.环形电流的计算环形电流的计算采用等效的观点分析.所谓等效电流,就是把电子周期性地通过圆周上各处形成的电流看成持续不断地通过圆周上各处时所形成的电流.对周期性运动的电荷,常取一个周期来计算等效电流.利用I=qt=qT求等效电流.【例2】 如图所示,电解池内有一价的电解液,时间t 内通过溶液内截面S 的正离子数是n 1,负离子数是n 2,设元电荷为e ,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 .正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方向从A →B ,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方向从B →AB .溶液内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电流抵消C .溶液内电流方向从A →B ,电流强度I =n 1e tD .溶液内电流方向从A →B ,电流强度I =(n 1+n 2)e t思路点拨:(1)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同,与负离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2)通过某一截面的电荷量为通过该截面正、负离子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D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也是电流方向,A 、B 错误;有正、负电荷反向经过同一截面时,I =q t 公式中q 应是正、负电荷电荷量绝对值之和,故I =n 1e +n 2e t,电流方向由A 指向B ,C 错误,D 正确.]求电流的技巧(1)要分清形成电流的电荷种类,是只有正电荷或负电荷,还是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2)当正、负电荷都参与定向移动时,正、负电荷对电流的形成都有贡献.2.某电解池中,若在2 s 内各有1.0×1019个二价正离子和2.0×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某截面,那么通过这个截面的电流是( )A .0B .0.8 AC .1.6 AD .3.2 A D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时,通过某截面的电荷量应是两者绝对值的和.故由题意可知,电流由正、负离子定向运动形成,则在2 s 内通过截面的总电荷量应为q =1.6×10-19×2×1.0×1019 C+1.6×10-19×1×2.0×1019 C =6.4 C ,根据电流的定义式得I =q t =6.42A =3.2 A ,D 正确.]电流的微观表达式(1)题设如图所示,AB 表示粗细均匀的一段导体,两端加一定的电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沿导体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 ,设导体的长度为L ,横截面积为S ,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 ,每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为q .(2)推导导体AB 中的自由电荷总数N =nLS ,总电荷量Q =Nq =nLSq ,所有这些电荷都通过横截面所需要的时间t =L v ,导体AB 中电流为I =Q t =nLSq L v=nqS v .(3)结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为I =nqS v .2.I =nqS v 与I =q t 的区别I =nqS v 是电流的决定式,即电流的大小由n 、q 、S 、v 共同决定,其中q是单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而I =q t 是电流的定义式,其中q 是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不是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电荷量).3.三种速率(1)电流的传导速率等于光速,为3×108 m/s.(2)电子定向移动速率,其大小与电流有关,约为10-5 m/s.(3)电子热运动速率,其大小与温度有关,约为105 m/s.【例3】 (多选)有一横截面积为S 的铜导线,流经其中的电流为I ;设每单位体积的导线中有n 个自由电子,电子的电荷量为e ,此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为v ,在Δt 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可表示为( )A .n v S ΔtB .n v Δt C.I Δt e D .I Δt Se思路点拨:(1)电子数等于总电荷量除以每个电子的电荷量,所以求出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即可求出电子数.(2)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已知,只要求出Δt 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电子通过横截面,即可求出电子数.AC [因为I =q Δt,所以q =I ·Δt ,自由电子数目为N =q e =I Δt e ,C 正确,D 错误;又因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为I =ne v S ,所以自由电子数目为N =q e =I Δt e =ne v S Δte =n v S Δt ,A 正确,B 错误.]用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求解问题的注意点(1)准确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式中的v 是指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不是电流的传导速率,也不是电子热运动的速率.(2)I =nqS v 是由I =q t 导出的,若n 的含义不同,表达式的形式也会不同.3.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中无电流的原因是其内部自由电荷停止了运动B .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金属导体都通电,则电流大的那个导体内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大C .由于电荷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速率比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大得多,故电荷做无规则热运动形成的电流也就大得多D .电荷做无规则热运动不形成电流D [电流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导体内的自由电子时刻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A 错误;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 =nqS v 可知,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电流大小不单是由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决定的,B 错误;无规则的热运动不会形成电流,只有电荷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C 错误,D 正确.]课 堂 小 结知 识 脉 络1.对电源的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2.电流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及应用.1.(多选)在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组成的电路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导线中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B .导线中的电场强度方向跟导线方向平行C .导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D .导线内沿电流方向各点的电势逐渐降低BD [在电源和导线中感应电荷的共同作用下,垂直导线方向的电场相互抵消,在导体中形成了沿导线方向的电场,即导线中的电场强度方向跟导线方向平行,B 正确,A 错误;导体内有电场,说明导体不是静电平衡状态,C 错误;沿电场方向电势逐渐降低,电场方向就是正电荷的受力方向,也就是电流的方向,即导线内沿电流方向各点的电势逐渐降低,D 正确.]2.(多选)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B .规定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C .在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反方向D .在电解液中,由于正、负离子的电荷量相等,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无电流AC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故A 对,B 错;金属导体中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故电子运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C 对;在电解液中,正、负离子的电荷量相等,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但有电流,电流的大小等于正、负离子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与时间的比值,D 错.]3.如图所示,一根横截面积为S 的均匀长直橡胶棒上均匀地带有负电荷,每米电荷量为q ,当此棒沿轴线方向做速度为v 的匀速直线运动时,由于棒运动而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 )A .v qB.q v C .v qS D .q v SA [经过时间t ,通过右端横截面的电荷量Q =q v t ,根据I =Q t 得I =v q ,A正确.]4.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电池供电的电流是8 mA ,也就是说( )A .1 h 电池供给1 C 的电荷量B .1 000 s 电池供给8C 的电荷量C .1 s 电池供给8 C 的电荷量D .1 min 电池供给8 C 的电荷量B [根据I =q t 知,1 h 电池供电量q 1=8×10-3×3.6×103C =28.8 C ,A 错误;1 000 s 电池供电量q 2=1 000 × 8×10-3 C =8 C ,B 正确;1 s 电池供电量q 3=1×8×10-3 C =8×10-3 C ,C 错误;1 min 电池供电量q 4=60×8×10-3 C =0.48 C ,D 错误.]。
11.1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11.1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2133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5.png)
电源和电流(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第11章第1节的内容, 把电路知识与电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这套教科书在电路知识呈现方面的一大特色.本节教材内容正是电场与电路两部分知识的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用电场的知识分析了两个分别带正、负电荷的导体之间的电势差,同时分析了连接在它们之间的导线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情况,从而描述了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
这种编排方式以学生刚刚学过的电场知识入手,分析、讨论问题,有效地将“场”和“路”的知识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本节知识有利于学生电磁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避免知识的割裂。
【学情分析】1.知识层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功能的转化,在第十章已经了解了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应该如何改变。
2.能力层面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值定义法,所以在电流定义式的导出上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
3.思维层面在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中会很抽象,虽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学生任很难直观的了解到电子在微观中电子的运动情况,这时候需要老师搭台阶,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掌握对闭合电路中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2)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理解探究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2.科学思维(1)通过重力势能知识点的迁移了解电源的作用。
(2)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并推导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3.科学探究(1)掌握对闭合电路中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2)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理解探究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加深对电源和电流的认识,让生活中的用电更安全。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现代前沿电源研究工作是研发体积更小、电容量更高、输出功率更高的电池。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便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会灵便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探索、讲授、讨论、练习
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应用在上一章已经学过的有关内容,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那些关于电路的知识。
§2-1 电源和电流)
(二)进行新课
1、电源
[PPT]闪电图片,万家灯火的照片。
学生讨论:这两种电流的区别. (闪电的电流是瞬时的,生活的照明需要持续
的电流)
[PPT]什么是电流.
电荷的定向挪移形成电流
[PPT]如何让电荷“定向挪移” .
[PPT]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 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
如果用一条导线 R 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 A、B 周围的电场、 A、B 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 A、B 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 中浮现了怎样的电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 A、B 周围的电场、 A、B 之间的电势差的
变化情况。
认识到,最终A、B 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理解导线R 中
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强调:电流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导体 A 和 B 以及导线成为等势体。
提出问题:如果在 AB 之间接上一个装置 P,它能把经过 R 流到 A 的电子取走,补充给 B,使 AB 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情况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讨论、解释可能会产生的现象。
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PPT]一、电源(板书:一、电源)
[PPT]电源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演示实验]自制教具演示瞬时电流和持续的电流。
过渡:从上一章我们所学的电场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导体两端形成电势差,则在导体中一定形成电场,那末在电源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场有什么特点呢.
2、恒定电场)
详尽的分析表明,导线内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尽管这些电荷也在运动,但有的流走了,此外的又来补充,所以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电场的分布也不会随时间变化。
这种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
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学生参预讨论:宏观上是稳定的,个体上是有变化的。
)
过渡:恒定的电场→ 电场强度不变→ 自由电子在各个位置的定向运动的速率不变→ 串一个电流表,读数不变→ 恒定电流。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为什么“速率不变” .
3、恒定电流 (板书:三、恒定电流)
[PPT]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关于电流的定义是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我们再来回
忆一下。
[PPT]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
电流的强弱就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
电流的定义:物理上把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q 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 t 的比值称为电流。
用 I 表示电流。
电流的定义式
I=
电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 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A=10-3 A;1μA=10-6 A
1A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如果在 1 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 1 C,导体中的电流就是 1 A。
即 1A=1 C/s,但实际上在国际单位制中,安培(A)是基本单位,也就是说用电流的单位“安培”和时间的单位“秒”来定义电量的单位“库仑”,即 1C = 1A ·s
[PPT]随堂练习:
1、在金属导体中,若 10s 内通过横截面的电量为 10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________A。
2、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 0.5m2 ,若 10s 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
量均为 10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_______A。
3.在加有电压的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 AD 上选取两个截面 B 和 C,设导体的横截
面积为 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 n,每一个电荷的电荷量为 q,电荷的定向挪移速率为 v,求该段导体内的电流.
I=nqSv (要求学生笔记)
4、教材 42 页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
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
(三)课堂总结
[PPT]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结束】
《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电学第二章的开篇,从课题来看,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从对教材的分析来看,这节课的不少内容,特殊是对“电源”和“电流”的两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特殊是要用到学生在上一章《静电场》中所学到的知识去对电源的作用和电流的形成重新认识,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讲授予探索”的教学方式。
并自制了教
具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与理解。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与评委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通过自我反思,形成以下几点得失以自勉。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课堂讲授深度。
在教材上本节课的篇幅及内容相对较少,但是要求学生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平铺直叙的灌输给他们,学生们没法把刚学过的静电场的知识和初中学过的关于电源和电流的知识统一起来。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从生活到课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引导过程。
本节有三个知识点:
电源、恒定电场、恒定电流。
在“电源”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从闪电的照片到“万家灯火”的照片,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从初中学过的“电流形成的原因”到刚刚学过的
“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引领着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里,新旧知识的过渡环环相扣,学生的理解与认识顺理成章。
在设计“恒定电场”教学过程时,我发现教材在这一部份有非常大的变化,对
原来导体中的电场的形成不做讲解。
所以我也斗胆的对这部份内容进行说明性讲授,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对“恒定电场”的“动态的恒定”进行理解,顺利完成
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恒定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及其后果、电荷在恒定电场力作用下为什么做“匀速率”运动等问题,加深学生对“定向挪移”的理解,把教学活动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恒定电流”。
在进行“恒定电流”的教学中,教材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解析了一道在微观条件下理解电流的例题。
这个知识点历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在讲解时关于“恒定电
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等问题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然后用了两道有梯度的练习来让学生对电流的定义加深印象,又设计了一道传统的练习让学生认识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I=nqSv”,最后才让学生对书上的例题进行分析和解题。
有了前面难度由浅入深的练习的铺垫,学生对这道“难”题的理解也就“难题
不难”了。
二.各种教学手段灵便应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方面制作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为了课堂演示的需要,自己制作了电路实验的示教板。
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在演示时使用了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多种手段的采用,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运用探索式教学,培养探索能力
我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理论分析→ 实验演示→例题巩固的方式逐步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从自然现象开始,提出物理问题,自己分析探索电荷在电场中的发生什么样的挪移,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率运动,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最后解决教材上的例题。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前面关于“电源”部份的教学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电流”时显得太匆忙,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
特殊应该把这节课中对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与理解的思维方式作一小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思维。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们共同体验到了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快乐,这也是我作为一位教师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幸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