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再次进

行了全面的更新,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本

文将详细介绍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骨质疏松症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质变薄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易发

生骨折。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骨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根据2020

年的指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风险、疼痛状况等因素。

二、非药物治疗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非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环。这些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增加体力活动和锻炼、照射适量的阳光以有助于维生

素D的生成、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和过量饮酒等。此外,针对

疼痛问题,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以缓解疼痛症状。

三、药物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多种药物,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等。

1. 补充钙和维生素D

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物质。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根据指南建议,中老年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应为1000-1500mg,维生素D的推荐剂量为800-1000国际单位。

2. 抗骨吸收药物

抗骨吸收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骨质破坏和骨吸收过程。目前,常见的抗骨吸收药物主要有:双磷酸盐、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减慢骨质疏松的进展,并减少骨折的风险。

3.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除了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选择。其中,最常见的是二磷酸盐类药物,如鬼盾石和赛利珠单抗。

四、手术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骨折的情况,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手术的方式和方法则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术、置换术和内固定联合置换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恢复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五、预防和管理

除了正规的治疗方案外,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症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遵循指南中的饮食和运动建议、避免摔

倒和跌倒等危险行为、合理使用药物、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等。

预防和管理的重点是维持患者的骨骼健康,并减少骨折的发生风险。

六、结语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更新的治疗

方案和方法,以更好地应对骨质疏松症的挑战。综合非药物治疗、药

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可以更全面地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通过预防和管理,可以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骨折的发生。

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密切关注治疗指南的变化,并根据最新的治疗指

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2020AACE/ACE 临床实践指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2020AACE/ACE 临床实践指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但是只有小部分骨折风险增加的患者进行了评估。为降低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风险,方便健康护理专业人士更高效和有效地评估、诊断和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更新后的指南结合相关证据和对患者骨折风险的评估、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测量、患者病史、骨折的可能性等因素提供了相关建议。对于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规律的运动、平衡饮食、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消除潜在危险因素避免摔倒可以提高平衡力、维持骨骼力量和预防骨折。所有≥50岁的绝经后女性应该进行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临床评估,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此次更新提及很多已批准的可以用来减少骨折和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的风险因素进行选择。药物的选择取决于骨折风险、骨折位置、疗效、成本、实用性、患者偏好、健康史和个体情况。根据提供的证据和推荐,医师可以决定何时开始治疗,如何监测治疗反应,如何鉴别有明显骨质流失的患者,如何确定骨质疏松治疗是否成功以及疗程。

2020年主要更新内容 以下是本临床实践指南突出强调的最重要的推荐意见: 患有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可以根据高危和极高危的特征进行分层,这些特征中包括骨折史。患者的分层决定了初始药物的选择和疗程长短。 新代谢药物romosozumab也包含在治疗方案里。 进一步阐明了包括地舒单抗(地诺单抗,denosumab)在内的治疗药物转换。 执行概要 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Q1. 如何评估骨折风险和诊断骨质疏松? Q2. 诊断骨质疏松后,如何进行适当的评估?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 质破坏,导致骨折的风险增加。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当代医学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取得 了长足的进展,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为临床提供了科学、规 范的治疗手段。 一、疾病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骨密度测量和临床表现。根据世界卫 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据是:成人骨密度T分数≤-2.5,或者骨密度T分数在-1.0和-2.5之间,伴随有骨折史或者骨质破坏的 影像学表现。此外,部分高危人群也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测,如70岁以 上的妇女和男性,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中年及老年妇女和男性, 以及长期使用激素的人群。 二、治疗目标

根据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治疗的目标是:减少骨折风险,改善骨质疏松症带来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及时干预并控制疾病的 进展。 三、非药物治疗 1.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建议每日钙摄入 量为1000-1200mg,并确保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以帮助钙吸收。此外,适量的户外活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2.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运动疗法: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加强骨骼和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减少骨折的 风险。 四、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重吸收药物和促进骨生成药物 两个方面。 1.抗重吸收药物:抗重吸收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骨重吸收过程来减 少骨质流失,常用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重吸收细胞功能来降低骨骼破坏和骨折风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 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性增加。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其中,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见类型,尤其容 易发生在脊柱部位。 一、OVF诊疗流程 在进行OVF的治疗前,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 能的疾病,如肿瘤、结核等。接着进行骨质疏松症和椎体骨折的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和骨密度检测(BMD)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来确认诊断。在接诊患者时,需要进 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如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方面的检查。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补钙补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有帮助。对于脊柱骨折,卧床休息和减压可以缓解疼痛,

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微创治疗(如PVP和PKP)则是常见 的治疗方式。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然而,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在进行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会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疼痛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翻身、起坐和行走。骨质疏松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变形,而椎体压缩性骨折则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和心肺功能受损。脆性骨折常发生在胸、腰椎等部位,而且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为了进行鉴别诊断,有时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 旁腺激素等检查。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可以选择以下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来帮助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和老年妇女骨折风险、选择干预措施和评估病情进展。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 素D。骨形成指标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 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型前胶原C端肽(PICP)和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有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血浆抗 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 端肽(U-NTX)等。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物理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X线、单 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和PET-CT来检测骨密度。对于脊柱骨折的物理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X线、CT和MRI来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以及显示骨质疏松的状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所致的残疾及死亡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然而,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为减少其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分别于2006年、2011年、2017年发布了三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成为我国不同时期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重要学术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理念、治疗药物等不断推陈出新,且我国骨质疏松症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也进行了很多更新[3]。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好地适应学术前沿进展、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于2022年12月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下文简称“指南”),现对指南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更新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医学界联合专家团队最新发布了2023版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旨在规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概述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该病主要影响女性和老年人,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从诊断到治疗,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诊断指南 1. 临床症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骨折、身高减短、腰背疼痛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首选方法,可采用DXA技术进行骨密度检测。 3. 临床辅助检查:通过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辅助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治疗指南 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日间充足的日光照射、适量的运动

等,以提高骨密度。 2. 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及雌激素等药物的应用, 可以有效减缓骨质流失。 3. 骨折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发生骨折,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摔倒风险、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五、预防指南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预防尤为重要。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 骨密度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搭配和适度运动,以降 低患病风险。 六、结语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 成了严重影响。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力地推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驾 护航。 以上就是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全面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朋友有所帮助。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 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其主要特征是骨量 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 来了严重影响。对老年骨质疏松症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

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0完整版)

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0完整版)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公共健康问题,预计到2050 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达到 1. 2 亿。由于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导致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危害认知不足,且各级临床医生对男性骨质疏松症重视不够,致使男性骨质疏松症就诊率、骨密度检测率以及诊断和治疗率均非常低。 近年,我国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现制定《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旨在提高我国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水平。 男性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影响因素 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1)骨骼的性别差异:男、女性在骨量和骨结构方面存在性别差异。(2)增龄与激素水平降低:性激素在维持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遗传因素:与女性一样,遗传因素在决定男性骨骼体积、骨密度、骨骼结构和微结构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4)负荷与肌肉:运动与肌肉力量有助于骨量的提高或维持。

(5)继发因素: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参见表1。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其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 (1)不可控因素:种族(白种或黄种人)、高龄(>70 岁)、既往脆性骨折史(特别是髋部、腕部和椎体)、父亲或母亲有髋部脆性骨折史。 (2)可控因素:①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等。 50 ~69 岁低体质量(BMI<20 Kg /m2),体质量降低(较健康成年人或近期体质量减少>10%),缺乏体力活动,肌少症等。 ②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特别是性腺功能减退症、雄激素抵抗综合征等。 ③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抗雄激素药物(如非那雄安)等。 男性骨质疏松症实验室检查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股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更新要点1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简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而在受到低能量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低能量外力”相当于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 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于普通创伤性骨折,

具有以下特点: 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急性、进行性骨丢失,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 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内外固定物稳定性差,固定物或植入物易松动,易发生植骨吸收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全身状况差, 麻醉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多 诊断 更新要点1 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E 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简述: 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判断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更新要点2 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查(推荐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减少和骨质变薄,导致骨骼易于骨折和骨折难以愈合。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妇女更容易患上该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展,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国际骨质疏松症学会(IOF)和美国骨质疏松症学会(NOF)等权威机构先后发布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指南,这些指南对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了重要指导。 根据国际指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首先,非药物干预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与营养指导、日常锻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与营养指导主要包括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此外,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戒烟等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日常锻

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进行体力活动,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防止跌倒等。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骨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其次,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骨形成增强剂。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等,其作用是抑制骨骼吸收,以减少骨质疏松的进展。骨形成增强剂包括肽类药物和重组人类骨形成素等,其作用是促进骨骼的形成和修复。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或者疼痛无法缓解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植入内固定物或者进行骨移植等方式来稳定骨折或者修复损伤。手术治疗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情况和骨折的性质等综合考虑。 总结起来,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综合干预是至关重要的。非药物干预可以通过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抑制骨吸收或者促进骨形成来控制骨质疏松的进展。手术治疗可以在严重骨折或者疼痛无法缓解时进行。在

202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践指南(全文)

202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践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提高OP临床诊治达标率需医患携手共同协商诊疗过程中的细节。因此,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诊治指南的理解以及配合医生执行诊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指南从患者关切的问题出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的规范流程和相关原则,组成OP 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提出OP患者实践指南推荐意见14条。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体重是OP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1C) 重过低是 OP风险评估的临床危险因素之一。体重过低,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改善,给予适量蛋白质的摄入及适当的运动来增加体重,以增加肌肉量,降低OP风险。但是,肥胖患者膝骨关节炎和心脑血管合并症患病率明显升高,故需要将体重维持在合适的范围。

建议OP患者戒烟(1C) 吸烟是OP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和骨折风险因素,也是绝经后妇女OP 的独立危险因素。 过量或长期饮酒对OP的发生和骨折风险有关(1C) 过量饮酒(乙醇摄入量≥3单位/d为过量饮酒,1单位相当于8~10 g 乙醇)是OP临床指南指出的OP主要患病风险和骨折危险因素之一。 X线检查能判断OP的骨折(1C) X线简便价廉,尤其在椎体X线上可见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和压缩性骨折等征象。有下述现象者应进行X线椎体骨折(胸腰椎侧位片)的评估:较年轻时最高身高降低超过4 cm,脊柱侧弯,近期或正在长时间(≥3个月)口服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DXA测量骨密度T 值降低超过-2.5SD,以及无椎体骨折史的50岁以上人群。 骨密度检查可用于OP预警、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1B)

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

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制定一份有效的康复指南至关重要。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骨质疏松症的康复目标、方法、案例分析以及预防措施。 一、了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骨折风险增加、骨骼疼痛、身长缩短等。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多样,包括遗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等因素。 二、骨质疏松症康复目标 骨质疏松症康复的目标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折风险,并通过改善骨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来维持骨骼健康。 三、骨质疏松症康复方法 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骨质疏松症康复的重要手段,包括负重练习、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组织微结构,提高

骨骼强度。 2、药物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如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等。 3、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也有重要影响。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的食物。此外,戒烟、限制饮酒也是必要的。 四、骨质疏松症康复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骨质疏松症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案例一】:青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康复 小张是一位28岁的女性,因为长期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患上 了骨质疏松症。在制定康复计划时,医生首先要求小张调整饮食,保证每日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此外,医生还为小张安排了每周至少三次的负重练习,如慢跑、瑜伽等。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为其开具了抗骨吸收药物。经过半年左右的综合治疗,小张的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YYXH/T50-135— 2020》 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致使“骨痹”“骨痿”的发生。大体病机是由于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那么多虚实夹杂之证。 1.1.腰背酸痛初期时显现腰背痛,尔后慢慢进展到持续性疼痛

.骨形成指标 3.1.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评判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原发性骨质疏松不明显可作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指标。 3.1.2.血清骨钙素(BCP):反映骨形成及骨转换情形。绝经期妇女中血清骨钙素(BCP)浓度测定是骨质疏松症良好的指标 3.1.3.Ⅰ型原胶原肽(PICP):反映骨基质形成的良好指标 骨吸收指标 3.2.1尿羟脯氨酸(HOP):是胶原破坏的指标,反映骨退变、肝代谢、饮食中胶原的含量,特异性不高。 3.2.2尿吡啶交联(PYD):最灵敏的骨吸收指标之一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反映破骨细胞状况 骨代谢调剂激素 3.3.1.血甲状旁腺苏(PTH):可正常或增高 3.3.2.维生素D:血25-(OH)2D-水平正常或降低 3.3.3.降钙素:可正常或增高 .性激素:血雌二醇降低,血睾酮下降 .X线平片检查 (二)证候诊断 一、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严寒及阴雨天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 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 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最新: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重点内容

最新: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重点内容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和老年常见临床问题防控技术综合示范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指南制订标准化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指南制定专家工作组,基于近5年发表的国内外老年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证据,围绕《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梳理的临床问题,结合新调研确定的临床问题,采用GRADE方法对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对其进行更新,发布了《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旨在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特征: 骨矿含量下降,骨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小梁变细、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宽。 由于男性峰值骨量高于女性,出现骨丢失的年龄迟于女性,而且雄激素水平的下降是渐进式,而非断崖式,故老年男性骨丢失的量与速度都低于老年女性,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程度轻于女性。进入老年期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性都下降,骨代谢处于低转换状态,故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低转换型。雄激素缺乏所致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可以是高转换型。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增龄造成的器官功能减退、组织细胞老化是主要因素。 除内分泌因素外,多种细胞因子也影响骨代谢,降低成骨活性。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皮肤中维生素D 的合成底物向维生素D 的转化不足,肝、肾功能减退,维生素D的羟化不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下降;肌肉衰退,对骨骼的应力刺激減少,对骨代谢调节障碍,均影响骨代谢,导致成骨不足,破骨有余,骨丢失,骨结构损害,形成骨质疏松。此外,老年人常并存多器官疾病,这些疾病及相关的治疗药物,都可能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近年来,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细胞衰老、肠道菌群和骨免疫紊乱、骨血管生成-骨吸收-骨形成偶联的三元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9、成骨细胞能量代谢及铁稳态、铁死亡等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南相关临床问题推荐意见及依据 临床问题1: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biochemical marker, BTM)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选择。 推荐意见2: (1)BTM能反映骨转换状态(高转换或低转换),具有灵敏度、特异度

202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解读

202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 区诊疗指导原则》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危害大、知晓率低、诊治率低,但可防可治。如果能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与识别,坚持生活方式及早预防,骨质疏松并非洪水猛兽;即使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适当的治疗依然可以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1]。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理应成为骨质疏松诊疗的第一道防线[1]。 1、指南次第推出,问答教你实际操作! 2017 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更新完善了《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提纲挈领地为临床医生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了指导,强调了骨质疏松可防可治且预防重于治疗[2,3]。这就对社区基层的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2019-2020 年中华医学会等牵头制定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4]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5]及其实践版 [6],为基层医务人员切实做好骨质疏松社区防控工作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接下来,我们就以问答的形式深入解读这些指南。 2、面对骨质疏松,作为医生该怎么办? 1、筛查:早诊早治,重在筛查,如何轻松识别骨松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在筛查,面对辖区内人数众多的中老年居民,我们要如何才能快速锁定高风险人群?指南推荐了以下 4 个工具用于筛查[2,4,5]。 | IOF 骨质疏松风险1 分钟测试题:是根据患者的简单病史,从中选择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问题,由患者回答是与否,从而初步筛选出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该测试题简单快速,易于操作,但仅用于初步筛查疾病风险,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2]。 图1:IOF 骨质疏松风险1 分钟测试题 [2] |OSTA 指数:仅需知道患者的体重和年龄就能计算,但特异性较差,需要与其他筛查手段配合使用,且仅适用于绝经后的女性。为免去临床工作中的计算工作,目前普遍采用年龄和体重对照简图速查评估[5]。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三)物理学检查 1.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学检查 骨密度检测:X线、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和PET—CT。

2020年AACEACE临床实践指南(中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2020年AACE/ACE临床实践指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概要) 美国临床医师协会(AACE)/美国内分泌学院(ACE)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指南,骨折风险,治疗,诊断 免责声明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的医学实践指南是系统地制定的声明,以协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医疗决策的具体临床条件。本文的大部分内容是基于文献综述。在不确定的领域,应用专业判断。这些准则是一份工作文件,反映了出版时该领域的状况。由于专业领域的迅速变化是无法预料的,因此需要定期修订。我们鼓励医疗专业人员结合他们最好的临床判断来使用这些信息。所提出的建议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医生应用这些指南的任何决定都必须考虑到当地的资源和病人的具体情况。

ABSTRACT摘要 Objective: 这些指南是由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董事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董事会赞助制定,并遵守AACE协议的标准制定临床实践指南 Methods:推荐建议是基于对伴有主观因素临床证据的认真回顾,并透明地纳入,根据已制定的AACE/ACE指南。 Results: 2020更新指南的执行概要包括52条推荐意见:21条等级A (40%), 24条等级B(46%), 7条等级C(14%), 以及D (0%)。这些详细的、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的建议允许细微差别的临床决策,以解决现实中病人的多方面问题。附录中的证据基础为执行概要推荐意见提供相关支持信息。这次更新内容包括:123条证据等级1(高33.5%),132条证据等级

2(中36%),20条证据等级3(低33.5%),93条证据等级4(极低25%)。在这个临床实践指南中新的或者更新的主题有:骨质疏松的诊断说明,根据高危和极高危特点分层病人,一种新的双重作用治疗选择策略,治疗策略转换。 Conclusion:本指南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是内分泌专家,一般医生,监管机构,健康相关组织和感兴趣的业外人士用于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但只有一小部分骨折风险增加的人得到评估。新版指南提供了基于循科学证据的建议,以降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风险,基于骨折风险评估、骨密度或骨量的测量,以及患者的病史、现在的情况、骨折的可能性以及其他可能因素,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有效评估、诊断和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建议。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定期锻炼、均衡饮食、避免吸烟和限制饮酒、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避免跌倒,这些方式可能会改善平衡、保持骨骼力量,并防止将来骨折。如果有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的话,所有50岁及50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应接受骨质疏松症和骨折风险的临床评估。在本次更新的指南指出,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水平,在合适的患者群体中,许多已获批准的药物可用于减少骨折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关于治疗药物选择的决策取决于骨折风险、骨折位置、益处、成本、有效性、患者偏好、健康史和个人情况。根据指南所提供的证据和推荐,医生可以决定何时开始治疗,如何监测

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2020全文版)

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2020全文版)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强度(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和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1]。O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由影响骨代谢的任何疾病和/或药物所致,其中药物以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最为常见。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激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椎体、肋骨和髋骨等部位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GIOP重在预防与早期治疗,但目前仍未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防治往往不积极[3]。 201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我国GIOP 诊治的专家共识,该共识的推出对促进国内GIOP的规范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GIOP的流行病学、评估体系和防治药物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国内大规模GIOP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激素治疗的风湿病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超过80%,而约有1/3的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规范的防治[4, 5]。国内外经验显示,采用以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为核心的骨折风险评估体系,对于GIOP 的分层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地舒单抗等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药物转换和减停方案的探索,为GIOP的最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因此,修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GIOP防治指南刻不容缓。

一、发病机制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主要特征是持续骨形成下降伴早期一过性骨吸收增加[2] 激素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2]。(1)激素对骨形成的影响:早期激素可降低成骨细胞的招募,加速成骨细胞凋亡,随后持续地影响成骨细胞的数量、合成能力,导致骨形成下降。目前认为,激素主要是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2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产生上述影响[6]。(2)激素对骨吸收的影响:激素能增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生成,减少骨保护素的生成[7],从而增加破骨细胞的寿命、数量和活性。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3)激素对骨细胞的影响:使用激素早期即可导致骨细胞凋亡,影响骨小管循环,降低骨质量。因此在骨密度尚未降低时即可能发生骨折。激素还可以通过间接作用导致骨丢失,主要包括性激素水平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和重吸收减少、肌量和力学敏感性下降等[2]。 二、临床表现及特点 典型症状:(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痛或周身骨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变矮、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改变腹腔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3)脆性骨折:不少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2 临床表现 2.1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2.2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2.3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3.1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3.3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T≥-1.0SD);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