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指南(2019年版)
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产前筛查的几种实用技术
衰竭死亡。Ⅱ型为中度型,约占患者中20%,Ⅱ型 患者6~18个月内患病,存活在2年以上;大约
1 犛犕犃的遗传学机制
30%患者为Ⅲ型,轻度型,18岁内患病,预后良好, 1995年,Lefebvre等[9]确定运动神经元存活基
可长期存活。Ⅱ、Ⅲ型SMA几乎是由于犛犕犖1至 因(犛犕犖)是SMA的致病基因,犛犕犖位于染色体
首先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再采用DHPLC半定 ~3h内完成实验,得到结果。
量方法检测。PCRDHPLC图形前2个峰是内参 3.4 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digitalPCR,
峰,后2个峰是犛犕犖2、犛犕犖1,待测样本犛犕犖1、 ddPCR) 数字PCR(digitalPCR,dPCR)是新型分
序列唯一的突变,携带该突变的犛犕犖2只能产生野 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LPA是
生型水平的约10%的完整蛋白,且稳定性较差,功 Schouten等于2002年发明的一项基因诊断新技
能下调,而犛犕犖1是产生犛犕犖完整功能蛋白的主 术,主要用于基因片段缺失/重复、染色体非整倍体
因发生突变的“2+1m”型;“1+0”型携带者最常见, 犛犕犖1基因外显子7和8的缺失,很好地证实了
约占95%,其他约占5%[20]。因而对犛犕犖1拷贝数 MLPA对SMA携带者的筛查作用。
进行检测,就可以筛查出大部分犛犕犖1拷贝数为1 但MLPA对杂质污染极其敏感,在制备样品和
的携带者和拷贝数为2以上的健康人。因而通过检 操作该技术时需要非常小心,虽然最低20ngDNA
关联,犖犃犐犘基因拷贝数变化可以影响SMA病情 进行扩增,根据扩增产物和参照序列的比值,评价
严重程度[14]。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新药研发和治疗手段创新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多针对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创 新药物和治疗手段。
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诊疗团队的普及
未来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诊疗团队将成为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的常态,为患者提 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康复训练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 、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策略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基因型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婴儿型患者,应尽早开始 治疗,优先考虑使用诺西那生
钠注射液等有效药物。
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可根 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非 药物治疗或综合治疗手段。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 断发展和普及,SMA的早期诊断 和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 针对SMA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手段 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反义寡核 苷酸(ASO)治疗、基因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的应用为SMA患 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典型临床表现描述
THANKS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论述
药物治疗进展及效果评价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 症的药物,通过改变SMN2
基因的剪接,增加功能性 SMN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
患者的运动功能。
基因疗法
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将携带正 常SMN1基因的病毒载体导 入患者体内,实现长期表达 功能性SMN蛋白,具有潜在
的治疗效果。
流行病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发病率和患病率
SMA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患病率约为1/40001/8000。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发 病率和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 (1)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1)总目录1.21-羟化酶缺乏症2.白化病3.奥尔波特综合征4.肌萎缩侧索硬化5.天使综合征6.精氨酸酶缺乏症7.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8.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9.自身免疫性脑炎10.自身免疫性垂体炎11.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病12.β-酮硫解酶缺乏症13.生物素酶缺乏症14.心脏离子通道病15.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6.Castleman病17.腓骨肌萎缩症18.瓜氨酸血症19.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20.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21.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2.先天性肌强直23.先天性脊柱侧凸24.冠状动脉扩张25.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6.Erdheim-Chester 病27.法布里病28.家族性地中海热29.范科尼贫血30.半乳糖血症31.戈谢病32.全身型重症肌无力33.Gitelman 综合征34.戊二酸血症型35.糖原累积病(型、型)36.血友病37.肝豆状核变性38.遗传性血管性水肿//39.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40.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41.遗传性低镁血症42.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4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4.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4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47.亨廷顿病48.HHH 综合征(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同型瓜氨酸尿症)49.高苯丙氨酸血症50.低磷酸酯酶症51.低血磷性佝偻病52.特发性心肌病53.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54.特发性肺动脉高压55.特发性肺纤维化56.IgG4 相关性疾病57.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58.异戊酸血症59.卡尔曼综合征60.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61.莱伦综合征62.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63.长链-3-羟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64.淋巴管肌瘤病65.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66.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67.枫糖尿症68.马方综合征69.McCune-Albright 综合征70.中链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71.甲基丙二酸血症72.线粒体脑肌病73.黏多糖贮积症7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75.多种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76.多发性硬化77.多系统萎缩78.强直性肌营养不良79.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80.新生儿糖尿病81.视神经脊髓炎82.尼曼匹克病83.非综合征型耳聋84.努南综合征85.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86.成骨不全症87.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88.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89.波伊茨-耶格综合征90.苯丙酮尿症91.POEMS 综合征92.卟啉病93.普拉德-威利综合征94.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95.原发性遗传性肌张力不全96.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97.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98.进行性肌营养不良99.丙酸血症100.肺泡蛋白沉积症101.囊性纤维化102.视网膜色素变性103.视网膜母细胞瘤104.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105.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106.镰刀型细胞贫血病107.拉塞尔-西尔弗综合征Silver-Russell syndrome108.谷固醇血症109.脊髓延髓肌萎缩症(肯尼迪病) 110.脊髓性肌萎缩症11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12.系统性硬化症113.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114.结节性硬化症115.酪氨酸血症116.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17.威廉姆斯综合征118.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征119.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20.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21.X连锁淋巴增生症资料(1)资料(1)目录1.21-羟化酶缺乏症2.白化病3.奥尔波特综合征4.肌萎缩侧索硬化5.天使综合征6.精氨酸酶缺乏症7.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8.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9.自身免疫性脑炎10.自身免疫性垂体炎1. 【21-羟化酶缺乏症】概述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是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CAH)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编码21-羟化酶的CYP21A2 基因缺陷导致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障碍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20-2026年)
2020-2026全球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市场规模,状况和预测1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20-2026年)2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正在影响整个全球市场。
除了人的生命成本外,病毒传播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被人们认识,并对世界技术供应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COVID-19大流行的中心,已经由东亚转移到了欧洲和美国,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大规模隔离、旅行限制和社交隔离等举措,使得个人和企业支出急剧下降。
短期来看,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末,进而引发经济衰退。
虽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疫情可能会在第二季度后期得到控制,但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开始发挥作用,萧条期延续至第三季度末。
人们继续留在家中,企业失去收入,裁减员工,失业率急剧上升。
商业投资萎缩,企业破产剧增,银行和金融系统压力陡增。
预计2020年全球整体经济将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基于最新调研,我们认为全球主要国家,能在2季度末控制住疫情,并在第三和第四季度逐步复工复产.在这种情形下,2020年全球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增长速度在xx—xx%之间。
基于保守估计,我们认为2020年全球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元,相对于2019年的xx亿元,有较大变化。
预计年底全球主要国家能够全面复产复工,接下来几年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XX%。
本报告研究全球与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
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产品类型、不同产品类型产品的价格、产量、产值及全球和中国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主要企业包括:3BiogenNovartisRocheAstellas PharmaGenzyme Corporation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SpinrazaZolgensma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型二型其他重点关注如下几个地区:北美欧洲中国亚太南美以上内容节选自《恒州博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市场分析报告》,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脊髓性肌萎缩症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110.脊髓性肌萎缩症概述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SMA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和丢失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致病基因SMN1位于5q13.2,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
SMN是一个广泛表达的管家蛋白。
SMN作为亚单位与Sm 蛋白结合,以SMN复合体形式募集Sm核蛋白和小核核糖核酸(snRNAs)组装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snRNPs)。
snRNPs的主要功能是参与pre-mRNA加工,调节mRNA的转运、代谢和翻译。
SMN失功能仅仅特异性影响运动神经元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SMA发病率为1/10 000~1/6000,携带率为1/50~1/40。
中国尚无SMA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性大,发病年龄可以从出生前(宫内发病)开始,表现为胎动减少,也可以在成年后。
根据发病年龄、获得的运动功能及病情进展速度,可以将SMA分为4型:1. SMAⅠ型又称Werdnig-Hoffman病,1/3患者在宫内表现为胎动减少,出生时为松软儿。
患者在6个月内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生后1个月。
表现为全身松软无力,严重肌张力低下。
由于舌、面和咀嚼肌无力,大多数患儿出现吸吮和吞咽困难,可见舌肌萎缩和震颤。
肋间肌受累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
胸部呈钟型外观。
下肢较上肢受累重,近端较远端严重。
严重躯体中轴部位肌无力使患儿不能控制头部运动,不会抬头或翻身,没有独坐能力。
卧位时,双下肢呈髋外展、膝屈曲的蛙腿体位。
肌肉萎缩多不明显,部分患儿轻度关节畸形。
患儿智力好,腱反射消失,四肢感觉正常。
患儿肌无力进行性加重,最终失去所有自主运动能力,鼻饲喂养,反复呼吸道感染而致呼吸衰竭。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PPT课件
社会参与障碍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由于身体功 能受限和心理问题,往往难以正 常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学习,导 致社会参与障碍。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药物治疗策略及效果评价
药物选择
推荐使用诺西那生钠等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以及利司扑兰等基因 修饰类药物进行治疗。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脊髓性肌 萎缩症的康复工作,提供资 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共同 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脊髓性肌萎缩症概述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 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诊断标准与流程
肌肉活检
通过取少量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 肌肉萎缩的原因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可以观察骨骼和肌肉结构的 改变,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身体功能受限
脊髓性肌萎缩症导致患者身体功 能受限,如行走、跑步等日常活 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
心理健康问题
社区支持服务
建立社区支持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支持 、社交活动等多元化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长期随访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和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05 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应用
康复训练方法介绍及效果评价
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和 协调能力。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
脊髓性肌肉萎缩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脊髓性肌肉萎缩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脊髓肌萎缩(SMA)是指一种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引起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
一半在出生后一个月内生病,男女发病率相等。
SMA-Ⅱ型发病较SMA-Ⅱ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岁间起病。
Ⅱ~Ⅱ类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
Ⅱ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不同的遗传方式,如连锁隐性。
一、脊髓性肌肉萎缩Ⅰ型又称Werdnig-Hoffmann疾病。
在宫内疾病中,母亲可以注意到胎儿运动减弱。
出生后不久,肌肉张力较低,肌肉无力主要受四肢近端肌肉群的影响,躯干肌肉无力。
儿童吮吸和吞咽能力较弱,哭声较低,呼吸较浅,可出现胸部异常活动。
翻身和抬头都很困难。
肌腱反射消失了。
触摸诊断可以发现四肢肌肉萎缩,但经常被皮下脂肪覆盖。
眼球运动正常。
括约肌功能正常。
舌肌萎缩和束颤,关节畸形或挛缩。
这种类型的预后很差。
大多数死于出生后18个月。
二、脊髓肌萎缩Ⅰ型脊髓性肌萎缩比脊髓性肌萎缩更发病Ⅱ类型稍晚,通常在1岁以内发病,很少在1~2岁以下发病。
脊髓肌萎缩的发病率Ⅱ类型相似。
婴儿早期生长正常,但6个月后运动发育迟缓。
虽然他们可以坐着,但他们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超过1/3的儿童不能行走。
20%~40%孩子们在10岁之前仍然有行走能力。
大多数病例表现为严重的肢体近端肌无力,下肢比上肢更重,呼吸肌和吞咽肌一般不受影响。
面部肌肉受累。
舌肌和其他肌肉颤抖。
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这种类型有一个相对良性的过程,大多数可以活到儿童,有些可以活到成年。
三、脊髓肌肉萎缩Ⅰ型1、又称Kugelberg-Welander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到青春期,而且大多数发生在5岁之前。
疾病的隐性攻击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近端肌无力和萎缩。
早期大腿和髋部肌无力明显,导致患儿行走鸭步,爬梯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和上肢肌肉。
脑神经支配的肌肉群通常不受影响,但面部肌肉和软腭肌和软腭肌无力。
眼外肌正常。
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例伴有腓肠肌假性肥大,这在男性患者中几乎很常见。
2020版: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全文)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病,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共识中SMA特指位于5q13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OMIM 600354)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5q-SMA。
SMA发病率约为1/10 000,人群携带率约为1/50[1]。
2019年中国大陆上市了疾病修正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也相继发表了SMA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2],标志着SMA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准诊治和管理时期。
SMA的携带者和新生儿筛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常规开展[3,4],我国一些地区也逐渐开始筛查[5,6],SMA预防窗口进一步提前。
SMA的致病基因SMN1和修饰基因SMN2(OMIM 601627)高度同源,SMN1决定疾病的发生,SMN2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使得SMA的遗传学诊断不同于绝大多数单基因遗传病。
规范SMA遗传学诊断及应用对于临床诊治、管理、预防和遗传咨询将提供重要帮助。
本共识参照国内外近年SMA临床诊疗实践和指南共识[2,7,8,9,10],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多学科专家研究起草,包括了患者和携带者基因型、基因诊断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携带者筛查的要点及遗传咨询等内容,并对SMN2拷贝数的临床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旨在为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
临床表现与分型SMA患者起病年龄差异性大,从出生前至成人期均可发病。
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呼吸、消化、骨骼等多系统受累。
根据起病年龄、运动里程碑及病情进展程度,SMA分为五型。
近年的临床实践趋于将每型SMA进一步分为亚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病程和观察药物疗效(表1)[11,12,13]。
表1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分型和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1.SMA一般临床诊断过程如下:(1)临床评估:临床医师根据病史查体拟诊,主要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和躯干的肌无力,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有时可见舌肌纤颤、手震颤;(2)临床检测:包括血肌酶谱,肌酸激酶(CK)值正常或轻度升高,绝大多数患者不超过正常值的10倍,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3)基因检测显示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或SMN1复合杂合突变,阳性结果可确诊SMA;(4)基因检测阴性结果患者需行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11](图1)。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汇总(6)
220-6.《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6)99.【丙酸血症】概述丙酸血症(PA)又称丙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酮症性高甘氨酸血症或丙酸尿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有机酸血症。
PA由编码线粒体多聚体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基因PCCA或PCCB缺陷所致。
PCC缺乏可导致体内丙酰辅酶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常、丙酸及其相关代谢物异常蓄积,导致有机酸血症,并造成一系列生化异常、神经系统和其他脏器损害症状。
病因和流行病学PA致病基因分别为PCCA和PCCB。
PA总患病率在国外不同人种之间为1/100000~100/100000,我国0.6/100000~0.7/100000。
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氨、脑损伤和心肌病等。
1.新生儿起病型出生时正常,开始哺乳后出现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扩张性心肌病、胰腺炎等异常,病死率高。
2.迟发型常因发热、饥饿、高蛋白饮食和感染等诱发,表现为婴幼儿期喂养困难、发育落后、惊厥、肌张力低下等。
由于丙酸等有机酸蓄积,许多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神经系统发育受到损害,脑电图慢波增多或见癫痫波;一些患者可有骨折,X线见骨质疏松;还常造成骨髓抑制,引起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也可有心脏损害,如心肌病、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心功能减弱等。
肾功能损害较为少见。
辅助检查1.实验室常规检查:2.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甘氨酸水平增高,丙酰肉碱(C3)、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C3/C2)增高。
3.尿有机酸分析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增高高度提示此病。
4.头部MRI/CT可表现为脑萎缩、脑室增宽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5.基因诊断PCCA或PCCB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诊断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到1周内出现拒乳、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婴幼儿不明原因反复呕吐、惊厥、意识障碍,严重的酸中毒、高血氨,伴有特殊的影像学异常及血液系统损害者,特别是有类似/不明原因死亡家族史时,应考虑到本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疾病修正治疗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评估量表的应用进展2024(全文)
脊髓性肌萎缩症疾病修正治疗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评估量表的应用进展2024(全文)摘要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极大降低了患者甚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如诺西那生钠和利司扑兰的出现已逐步改变了SMA患者的自然病程,将患者或照顾者报告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纳入SMA患者的综合评估中尤为重要。
现有多个ADL相关的评估工具,研究发现疾病修正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SMA患儿的ADL能力。
该文通过综述疾病修正治疗对SMA患者ADL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后续临床实践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测评工具,并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的第7和(或)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为主要致病机制[1]。
主要分为Ⅰ~Ⅳ型,新生儿发病率约1/10 000~1/6 000,人群携带率为1/72~1/47[2]。
由于肌肉力量的严重降低导致患者的日常活动执行困难,其独立性、社会参与性和生活质量极大降低,对照顾者的影响也极大。
诺西那生钠和利司扑兰均是用于SMA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作用于SMN2基因的转录剪接过程,可增加功能性全长SMN蛋白的数量,从而改善肌力,两个药物结合位点略微不同。
已有多个临床试验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表明,两个药物均能持续改善或维持运动功能,从而延长寿命[3,4,5]。
现有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与治疗相关的功能改善情况,纳入患者或照顾者报告的结局指标对全面评估患者并指导治疗至关重要[6]。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通常包括一些与身体功能相关的领域:如喂养、个人卫生、穿衣、上厕所、室内外转移等活动[7]。
ADL能力的限制被认为是影响SMA患者或照顾者生活质量最大的一方面[8]。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的神经肌肉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运动功能受限以及呼吸困难。
该疾病主要由SMN1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化和死亡,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SMA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病程相差较大,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SMA患者时需根据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为此,本文将讨论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实践指南。
一、疾病诊断1. 临床症状:SMA患者常表现为肌力减退、肌无力、运动障碍等症状,据此可初步诊断SMA。
2. 遗传学分析:通过检测SMN1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状态(突变或缺失)来确认诊断。
3. 脊髓活检:在确诊SMA疑似患者中,脊髓活检可帮助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SMA分为四个类型:1. SMA I型(婴儿型):发病早、病情严重,患儿多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症状。
2. SMA II型(儿童型):发病年龄在7个月至18个月之间,病情相对较轻。
3. SMA III型(青少年型):发病年龄在18个月至晚期青少年期之间,病情轻至中度。
4. SMA IV型(成人型):发病年龄在成年后,病情相对较轻,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好。
三、治疗方案1. 维持治疗:对于SMA I型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其生命,以便其性命安然度过婴儿期。
此时,辅助呼吸和喂食成为关键。
2. 肌力增加治疗:对于SMA II、III型患者,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肌力和运动功能。
3. 基因治疗:目前,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治疗药物“肌速递”(Zolgensma)已获得FDA批准上市,其可以补充SMN1基因,从而修复脊髓运动神经元。
4. 支持性治疗:多学科团队包括康复医学师、语言病理学师、饮食师等的参与,可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预后和随访1. 预后:SMA的预后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治疗Ⅰ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麻醉管理
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治疗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麻醉管理黄庆,郑碧琼,林兰英摘要:目的探讨对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行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I型SMA患儿行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的7次诊疗资料,探讨治疗中的麻醉管理要点。
结果两例患儿根据术前情况分别选择丙泊酚全静脉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均顺利完成治疗操作$结论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治疗I型SMA患儿的麻醉管理具有挑战性,宜根据患儿情况经多学科协作诊疗讨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做好术中管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脊髓性肌萎缩,儿童;注射,脊髓;麻醉中图分类号:R394;R746.42献标志码:A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功能紊乱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呼吸功能不全,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而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SMA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是1/6000〜1/10000,人群携带率达1/40〜1/60^$既往对于SMA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9年10月10日,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的SMA特效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商品名:Nusinersen)注射液在北京、上海、福州、杭州、长春5个城市同步开启患者治疗,首批共计10位患者接受了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两例确诊为I型SMA患儿行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治疗的7次诊疗过程,探讨治疗过程中的麻醉管理要点。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9年10月一2020年5月于笔者医2章编号:1672-4194(2020)05-0322-05诊I SMA的例,共生鞘内注射治疗7次。
两例患儿的一般资料见表1$病例1出生后3月龄发病,抬头不稳,踢腿无力,7月龄确诊&型SMA,23月龄起已于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接受诺西那生钠治疗4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指南(2019年版)脊髓性肌萎缩症概述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SMA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和丢失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致病基因SMN1位于5q13.2,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
SMN是一个广泛表达的管家蛋白。
SMN作为亚单位与Sm 蛋白结合,以SMN复合体形式募集Sm核蛋白和小核核糖核酸(snRNAs)组装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snRNPs)。
snRNPs的主要功能是参与pre-mRNA加工,调节mRNA的转运、代谢和翻译。
SMN失功能仅仅特异性影响运动神经元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SMA发病率为1/10 000~1/6000,携带率为1/50~1/40。
中国尚无SMA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性大,发病年龄可以从出生前(宫内发病)开始,表现为胎动减少,也可以在成年后。
根据发病年龄、获得的运动功能及病情进展速度,可以将SMA分为4型:1. SMAⅠ型又称Werdnig-Hoffman病,1/3患者在宫内表现为胎动减少,出生时为松软儿。
患者在6个月内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生后1个月。
表现为全身松软无力,严重肌张力低下。
由于舌、面和咀嚼肌无力,大多数患儿出现吸吮和吞咽困难,可见舌肌萎缩和震颤。
肋间肌受累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
胸部呈钟型外观。
下肢较上肢受累重,近端较远端严重。
严重躯体中轴部位肌无力使患儿不能控制头部运动,不会抬头或翻身,没有独坐能力。
卧位时,双下肢呈髋外展、膝屈曲的蛙腿体位。
肌肉萎缩多不明显,部分患儿轻度关节畸形。
患儿智力好,腱反射消失,四肢感觉正常。
患儿肌无力进行性加重,最终失去所有自主运动能力,鼻饲喂养,反复呼吸道感染而致呼吸衰竭。
80%患儿1岁内死亡,很少活过2岁。
2. SMAⅡ型患儿生后6个月内发育正常,可以获得从卧位到独坐的能力。
之后出现运动发育停滞,通常在生后18个月内出现症状,表现为缓慢加重和近端为主的全身性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导致运动发育落后。
查体可见四肢肌肉无力及舌肌萎缩和震颤,50%患者可见手部震颤。
患儿可以独坐,但始终不能独立行走。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脊柱侧弯,可快速发展并严重影响呼吸功能。
早期可以出现大关节挛缩。
一般可存活至10~20岁。
智力正常。
3. SMAⅢ型又称Kugellberg-Welander病。
生后1年内运动发育正常。
从幼儿期至青少年期均可发病,可以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根据发病年龄,该病又可以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Ⅲa型发病在3岁前,Ⅲb型发病在3岁后。
50%Ⅲa型患儿在14岁左右失去独走的能力,伤残程度较Ⅲb型重。
患儿肌无力呈缓慢加重,近端肢体为主,早期可以呈节段性分布。
预后相对较好,患者可以行走多年,后期可能出现脊柱变形。
可以存活至中年,智力正常。
4. SMAⅣ型:又称成人型SMA。
多在30~60岁发病,表现出显著的四肢近端无力,尤其是肢带肌无力,病情进展缓慢,寿命不受影响。
辅助检查1.血清肌酸激酶(CK)SMAⅠ型大多正常,SMAⅡ型和SMAⅢ型患者可见2~4倍轻度增高,但一般不会超过正常值的10倍。
2.肌电图检查针极肌电图在SMAⅡ/SMAⅢ型患者可见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提示存在神经源性受损。
而Ⅰ型SMA患儿针极肌电图可见去神经支配的改变,部分患者缺乏神经再生的典型表现。
3.肌肉活检在SMAⅠ型患儿可见典型的肌肉病理改变。
成束的发育不良肌纤维中存在成群的肥大肌纤维,SMAⅠ型与SMAⅡ型肌纤维呈棋盘格样分布。
在SMAⅢ型患者,可见大片或整束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和两种类型的肌纤维肥大,有时可见肌纤维群组化现象和SMAⅡ型肌纤维占优势,可见个别肌纤维坏死、涡旋肌纤维和肌纤维核内移现象。
4.基因检测SMA基因检测的金标准是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PCR)或二代测序法(NGS)对SMN1和SMN2基因进行定量分析。
SMN1纯合缺失也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后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消化的方法检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检测速度快、检测费用低,不过此法无法获得SMN1或SMN2拷贝数。
而复合杂合缺失的检测和SMN1拷贝数有关,SMN2拷贝数则对患者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SMN1两个拷贝的纯合缺失即可诊断SMA。
如果发现患者只有1个SMN1拷贝,且临床表型与SMA 相符,则需对剩余的SMN1基因进行测序,检测是否存在其他微小突变。
如果发现两个完整SMN1拷贝,基本可以排除SMA的可能性,但如果患者临床表型非常典型或有家族史,则仍需对SMN1基因进行测序。
如果测序结果未发现SMN1致病性变异,临床表现提示SMA,肌电图检测结果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则应考虑其他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可能性。
诊断SMA通常通过临床表现的提示做出诊断。
SMA婴儿会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进行性、对称性的近端肌肉无力,下肢重于上肢,面肌不受累,但经常伴有球部肌无力。
有时可伴有肋间肌无力,但膈肌运动相对正常,进而导致典型的“钟型”胸及矛盾呼吸。
儿童期起病的患者情况类似,会有肌张力低及近端肌肉无力的表现,但球部、呼吸肌受累的情况较少见。
SMA的诊断以分子遗传学检测为基础。
SMN基因座位于人体5号染色体的反向重复区域,其中包含一个同源基因SMN2。
当患者因典型临床症状被怀疑为SMA时,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结果明确的无须再进行肌活检。
约96%的SMA患者由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导致,或只存在外显子7纯合缺失。
大多数患者的缺失遗传自父母,有2%的患者SMN1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出现了新发缺失。
有3%~4%的病例,SMN1一个等位基因缺失,而另一个则出现了其他类型的突变。
目前未在SMA患者中发现SMN2的缺失,在一般人群中,每个5号染色体上SMN2的拷贝数从0到4个不等,SMA患者通常至少携带一个SMN2拷贝。
鉴别诊断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本病可以导致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的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
特别是新生儿期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更应注意鉴别。
在年龄小的松软儿SMN1基因检测阴性时,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黄疸、水肿、纳呆、嗜睡等表现。
幼儿和儿童时期呈现智力低下、听力减退、黏液性水肿,SMA患儿无这些表现。
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诊。
2.先天性肌病是一组非进展或缓慢进展的遗传性肌病,发病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为X连锁、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这类疾病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诊断。
常见的有中央轴空病、杆状体肌病、中央核肌病等。
共同的临床特点主要为运动发育迟缓,肌肉无力,肌张力减低,可以伴有眼肌、面肌无力,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
长期肌无力可合并关节畸形或挛缩。
血清CK 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增高,肌电图检查常表现为正常或部分肌源性或部分神经源性损害。
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肌肉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
3.线粒体病本类疾病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酶的功能缺陷导致ATP合成障碍而出现的一组多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点为多系统病变。
可以出现①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如认知障碍、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
②肌肉病,如肌无力、骨骼肌溶解。
③周围神经病,感觉神经病、交感神经病。
④眼外肌麻痹或视力听力丧失。
⑤系统性损害,身材矮小、糖尿病、心脏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可见乳酸酸中毒、肌电图可以出现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
头部影像学没有特异性,但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基因检测很重要,线粒体DNA或核基因突变均可导致发病。
当患儿出现肌无力、运动发育落后症状时,需要和SMA 鉴别。
诊疗流程(图110-1)图110-1 SMA诊疗流程缩写:SMA.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2.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EMG.肌电图;NCV.神经传导速度;CK.肌酸激酶治疗目前仍没有证据证明药物治疗能够影响SMA的进程。
2012年发表的一篇Cochrane系统评价报道了6项SMA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其中使用了肌酸、苯丁酸、加巴喷丁、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羟基脲以及丙戊酸和乙酰左卡尼汀的联合疗法。
无一疗法在结局评估上对Ⅱ型和Ⅲ型SMA参试患者产生据统计学意义的效果。
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沙丁胺醇(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开放标签的研究中显示,有希望对SMA患者带来功能改善。
尽管还缺乏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证据,沙丁胺醇在一些国家的临床实践中经常用于能独坐和独走的SMA患者。
推荐服用抗生素,或促进骨骼健康的药物/补充剂,如维生素D、钙和双磷酸盐,或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的药物。
Nusinersen(spinraza TM)是一种在Ⅰ型和Ⅱ型SMA中完成3期临床试验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201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用于治疗各型SMA患者,并已在多个国家投放上市。
虽然前期参与的患者和家属表示药物的临床结果非常好,但由于是通过鞘内给药,因此要求医疗机构具备相应设施才能完成给药并实施有效的术后监测。
其他方法,例如旨在提升SMN 蛋白水平的小分子药物或使用病毒载体的SMN1基因替代疗法,已经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取得了初步可喜的疗效。
SMA的管理重在多学科参与模式。
目前建议由一位神经科或小儿神经科医生来协调安排,他们对疾病进程及潜在问题比较了解,便于对病情进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监控,提供前瞻性的管理。
多学科干预包括神经肌肉及骨骼系统评估、康复、营养及胃肠道功能管理、肺部管理及急症处理。
参考文献[1]Eugenio M, Richard SF, Francesco M,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inalmuscular atrophy: Part 1: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rehabilitation,orthopedic and nutritional care. Neuromuscular Disorders,2018,28(2):103-115. [2]Finkel RS, Mercuri E, Meyer OH,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inalmuscular atrophy:Part 2: Pulmonary and acute care; medications, supplements and immunizations; other organ systems; and ethics. Neuromuscular Disord,2018,28(3):197-207.[3]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98-900.[4]Darras BT, Jones HR Jr, Ryan MM,et al.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of infanc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M]. 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15:11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