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说课稿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13ede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08.png)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和探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则能够兼顾知识传授和学生的主体性。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内能和热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温瓶的工作原理等。
5.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确保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一系列填空、选择和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对实验操作的迷茫。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演示、动画模拟等,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同时,我会分步骤指导实验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对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以及增加互动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此外,我还会定期回顾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1.对能量、温度等基础物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2.能够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和观察。3.掌握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1.对内能和热量的微观解释难以理解。2.对热量与内能关系的实验验证可能感到困惑。3.对温度和内能关系的理论推导可能感到抽象和难以掌握。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内能和热量应用的小论文,鼓励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1.2《内能和热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
![1.2《内能和热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c1091b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d.png)
教案:1.2《内能和热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第1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
本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热量的定义以及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热量的定义:热量是热能的传递方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量。
4. 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变化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掌握热量的定义,理解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内能和热量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热量的定义以及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冬天用暖水袋取暖,为什么暖水袋里的水变凉后,暖水袋也会变凉?2. 概念讲解:(1)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热量的定义:热量是热能的传递方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量。
(4)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变化量。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0.5kg的铁球,温度为20℃,将其放入温度为100℃的水中,求铁球吸收的热量。
解:铁球吸收的热量=铁球的内能增加量=铁球的质量×比热容×温度变化量铁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温度变化量为80℃,代入公式计算得到铁球吸收的热量为1.84×10^4 J。
4. 随堂练习:练习题1:一个质量为0.2kg的水壶,温度为100℃,将其放在温度为20℃的房间内,求水壶放出的热量。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fd79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0.png)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则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新课教学1.内能(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被拉伸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
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
机械能: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
(3)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0bc2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7.png)
1.以生动的语言、简洁的板书,系统地阐述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内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热传递过程,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3.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比热容,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内能和热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热机效率等。
3.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生活实例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烧水、烧菜等,引导学生关注热量与内能的变化关系。这种结合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而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与观察的互动体验:通过设计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过程,理解热传递的原理。这种互动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的比热容是否大于砂石的比热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节能方案、评估热效率等。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内能?”,“内能与热量有什么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的比热容是否大于砂石的比热容”,激发学生的思考。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节能方案、评估热效率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 2 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 2 内能和热量](https://img.taocdn.com/s3/m/2310d9c67375a417876f8f17.png)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 2 内能和热量课题二、内能和热量新课标学习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了解热量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掌握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信息处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了解常用燃料的热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探索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名称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让笔杆热起来气体温度降低,内能的变化难点:教学过程请思考:往暖水瓶倒开水,盖上瓶塞,有时瓶塞会弹起,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分子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拉伸和压缩的弹簧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势能,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一、温度与热运动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
物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二、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J).内能是存储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分子动能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分子势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整体上表现出与物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讨论交流:气体的内能热量: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用Q表示单位焦耳(J)。
注意:(1)物体本身没有热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时,才讨论热量问题。
(2)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
它是一个过程量。
(3)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暖程度的物理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7c5b6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9.png)
4.知识点整合:将上述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填空题和选择题: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内能和热量基本概念的理解。
(3)将内能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4-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但可能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物理现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情境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而实验法能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的内容,位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起始阶段,是热学部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变化以及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展开。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https://img.taocdn.com/s3/m/bb59731ccc22bcd127ff0c43.png)
第2节内能和热量法?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采用的方法,并且可以具体试一试。
学生的举例可能有:①用火烤;②放入热水中;③用砂纸摩擦;④来回弯折;⑤用锤子敲打等。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2.热传递。
(1)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3)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4)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3.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还可以采用图1-2-1所示的器材演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这一规律。
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气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4.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四)燃烧:放出热量。
多媒体展示篝火情境。
还可以结合教材第10页图文内容展示篝火情境。
1.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讨论交流:认识燃料。
教师点拨:燃料根据其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
如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3.0×107J,1kg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4.6×107J。
验感知。
而用摩擦、敲打或弯折,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其内能增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验证一下。
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一规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bc56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4.png)
-提交一份观察报告,描述温度变化对物体内能的具体影响。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分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内能和热量相关的主题,如“太阳能的利用与转化”、“家用电器中的能量转化”等,进行深入探究。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重点练习内能的计算题,以及热量传递的案例分析题。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c.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教学拓展:
a.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热能发电站、研究太阳能利用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b.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针对内能和热量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c.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热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杯中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2.教学策略:
a.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b.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c.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注重知识的应用,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https://img.taocdn.com/s3/m/5087a30d3c1ec5da50e270ec.png)
第2节内能和热量【仪器材料】蓝墨水、冷、热清水和烧杯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或自主实验探究,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类比已经认识到的宏观能量(机械能),认识物体内的微观能量---内能---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内能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形式。
4.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
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燃烧过程。
5.通过实例认识做功过程、热传递过程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的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过程本节包括三个教学板块。
(1)温度与热运动。
突出温度的微观实质----反映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2)物体的内能。
强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改变和得用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3)燃烧:放出热量。
从能量观点认识燃料和燃烧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1)温度与热运动为了使学生感悟温度这一宏观可测量与微观世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应着意做好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这一对比演示实验。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需要冷热水的温差大一些。
要使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的是两杯水各滴入一滴蓝(红)墨水后两杯水呈现均匀蓝(红)色的过程。
哪杯水先变得均匀,说明哪杯水扩散得快。
这个实验一般在2~3min内即可完成,实验中要适时组织讨论交流。
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
既然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那么扩散进行得快,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得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得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d94c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d.png)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பைடு நூலக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第二个知识点“内能和热量”。具体内容包括:
5.学生可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内能与热量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6.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参与内能与热量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分析内能和热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内能和热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科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1.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内能。
3.热量的传递:介绍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条件。
4.热量公式:讲解热量公式Q=cmΔt,使学生掌握热量计算的方法。
2.讨论法:在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和热量公式的应用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在讲解分子动理论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分子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内能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8f5b4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d.png)
九年级物理上册《1.2 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分享一次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理解内能和热量的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杯子、温度计、热源(如热水壶)、热量转化器(如风扇)。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将准备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然后让幼儿观察两杯水的温度差异,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温度差异。
2. 互动讨论: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内能和热量的理解,引导他们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内能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我将指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如将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量的传递过程,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热量的转化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理解内能和热量的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观察幼儿对内能和热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还将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内能和热量的问题,拓展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幼儿掌握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幼儿理解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内能和热量](https://img.taocdn.com/s3/m/41dd0d5addccda38366baf3d.png)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出去温度外,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
[总结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进行新课
课题
2.内能和热量(3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多少的因素。
4.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12bb4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3.png)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内能》。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改变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玻璃球、铁块。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
(3)阐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被压缩等。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内能的改变现象,如热水降温、冰块融化等。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能量。
6. 作业布置:(1)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2)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3)阐述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能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答案: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是焦耳(J)。
2. 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答案:内能的改变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例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被压缩等。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6cb2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d.png)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
3.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具体关系。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设计热传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传递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内能的因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综合运用讲授法、提问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提出问题:“热量是如何传递的?有哪些传递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热量传递的原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探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探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2f446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9.png)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3. 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热量Q=mcΔT。
4. 热量的单位:焦耳(J)。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解释物体温度变化与内能的关系。
2. 掌握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和定量关系,能够运用公式Q=mcΔT解决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和定量关系。
难点: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瓶、温度计、金属棒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与物体内部能量的关系。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并说明内能与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两种方式。
4. 讲解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热量Q=mcΔT,解释各符号的含义和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运用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
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
3. 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公式Q=mcΔT。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铜块的温度从20℃升高到100℃,铜的比热容为0.39×10^3 J/(kg·℃),铜块的质量为2kg,求铜块吸收的热量。
答案:Q=mcΔT=0.39×10^3J/(kg·℃)×2kg×(100℃20℃)=6.24×10^4 J。
2. 题目:一个水壶中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水的比热容为4.18×10^3 J/(kg·℃),水壶中水的质量为2kg,求水壶中的水吸收的热量。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9695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f.png)
1.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内能是什么?它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内能和热量的本质,如“影响内能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内能?”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认识内能,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内能的影响因素,进而理解热量传递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规律。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本节课通过展示烧水、做饭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果。
3.讲解热量传递的机理,引导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三个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4.结合实例,讲解内能的变化规律,如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影响内能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内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017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
![2017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47e19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0.png)
2017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4.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5.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掌握热量的概念,了解热传递的条件。
3. 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热量的概念和热传递的条件。
难点:内能与热量之间的联系;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内能和热量的实际例子,如烧水时水温升高,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焦耳(J)。
(3)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4)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5)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例题讲解:举例解释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把热水倒进冷水中,热量从热水传递到冷水中。
4. 随堂练习:(1)填空题: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____。
(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内能单位?A. 千瓦时(kW·h)B. 焦耳(J)C. 牛顿(N)5.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能:概念、单位、影响因素。
2. 热量:概念、热传递条件。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____。
1.2内能和热量(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教科版)
![1.2内能和热量(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30278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8.png)
教案:1.2 内能和热量学年:20232024学年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教材:物理(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与物体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
2. 热量的概念:解释热量的含义,热量是能量的一种传递方式,表示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3.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4. 热量传递的规律:介绍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规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5. 热量计算公式:学习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解释内能的含义及其与物体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掌握热量的定义,了解热量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3. 学会计算热量,能够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 能够分析热量传递的规律,解释热量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热量传递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热量传递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热量传递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瓶、热水、冰块、温度计、实验器材一套。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热水瓶,让学生观察热水瓶内水的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内能和热量的思考。
2. 内能的概念:讲解内能的定义,用具体例子解释内能与物体分子运动的关系。
3. 热量的概念:解释热量的含义,通过实验观察热量传递的现象,让学生理解热量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4.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通过实验演示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热量传递的规律:介绍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规律,通过实验观察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6. 热量计算公式:学习热量计算公式Q=cmΔt,通过例题讲解公式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与热量教学计划
学习要求
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6.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学习指导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从而具有势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怎样理解物体的内能?
(1)物理学中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含义,是指所研究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而不是该物体内部的一部分分子;二是“总和”的含义,这里的总和指的是该物体内部全部分子所具有的动能和全部分子具有的势能之和。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不论大小、温度高低,物体内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因此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不会为零。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因此分子的动能变大,导致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增加.例如,一个铁块在烧红时的内能比它冷却时的内能大.对于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不能错误地理解为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内能的大小除了与温度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而其他因素将在我们以后的物理学习中介绍.但对同一个物体而言,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1.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可以合并成一个表达式Q = cm ⊿t,式中⊿t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的改变量,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公式只适用于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就不适用了。
三、例1. 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升高,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克服液体面上其它分子的引力的分子数目增多,蒸发就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液体分子数目增多,在相同的时间里跑出液体表面的分子数目就越多,蒸发就越快;从液面蒸发出的分子,在液面附近做无规则运动,有些分子还会返回到液体中减慢蒸发的速度,当液体上空气流动快时,蒸发出来的液体分子很快被空气带走,蒸发就快了。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
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影响因素不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由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及弹性形变等决定。
◎内能则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由物体的质量、温度、分子间距离(体积)等决定
1.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对同一物体而言,温度只能说“是多少”或“达到多少”,不能说“有”“没有”或“含有”等。
2.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
只有当物体内能改变,并与做功或热传递相联系时,才有数量上的意义。
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
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
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变化了,温度有时变化有时却不变化。
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还有液体沸腾过程,内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因此,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因此内能也增大,反之,温度降低,物体内能减小。
因此,物体温度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知识强化
1. 温度高的物体,它的内能一定大错。
物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物体内能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内分子个数有关。
温度高的物体由于其他情况不清楚,所以它的内能也就不一定大。
例如一小杯100℃的沸水,温度虽高,但不一定比一大桶80℃的水的内能多。
因为水的内能的大小还与水的质量有关。
2. 温度高的物体,它含有的热量多错。
温度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是一个状态量。
热量是表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
不讲热传递的过程,只讲“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是毫无意义的。
只不过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降到同一温度时,△t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对。
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质量不变,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有关,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热运动会变得越来越剧烈,使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增加。
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4.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
物体吸收了热量,或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但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之间不是总存在着你大我小的关系。
如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和液体的沸腾过程,都是内能发生了变化,而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5.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错。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
因此,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因为吸收热量,但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
钻木取火、用锯锯木头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
因此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6. 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错。
物体吸收热量,在不对外做功的情况下,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
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而温度保持不变。
它吸收的热量是用来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的平均动能没有增加,所以温度不变。
同样,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了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因此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同理,不能说“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7.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错。
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不一定增加,因为物体吸收了热量,同时又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或不变。
要确定物体的内能是否变化,还要看物体与外界有无热量交换,有无做功而定。
8.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错。
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种途径,而且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效果上是一样的。
因此,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吸热的同时外界对物体做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