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译英冗余词现象影响因素

探究汉译英冗余词现象影响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差别很大。然而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移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去填补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unnecessary words)[1]是很普遍的。在广告,英语报刊甚至政府报告的英译版中,都能发现这种冗余词错误的存在。比如“农业获得丰收”,可以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在后面再加上“in agriculture”就画蛇添足了,因为harvest本来就是指农业收获。本文将对冗余词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介绍和分类,并通过实验试图找到一些影响因素。

1 汉译英中的冗余词

无论是翻译还是用英语进行写作,使用的英语都应该是简明有效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冗余词的出现还是很频繁的。具体来说,冗余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 多余的名词和动词(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译文中,多余的名词很多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会和其他的冠词或者介词组合成短语出现。这样的名词很容易识别,它们多余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含义在句子其他成分中已经被包含了。例如: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这种说法显然是受我们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才说“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而英语中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就完全可以了。还有一类名词被称为“类名词”或者“范畴名词”(category nouns),指在介绍具体名词前出现的表示这一名词类别的词,比如,a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the work of”就是不必须的,英语国家的人会更倾向于a mistake in planning.

类似地,多余的动词和名词一样,多出现在短语中,与名词、冠词、介词等结合。例如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这里面的动词是一种弱

势语,没有具体意义,[2]而句子真正表达的动作应该是improve,所以,本句可以直接说:We must improve our work.

1.2 多余的修饰语(unnecessary modifiers)

多余的修饰语包括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多余的限制词(qualifiers)等等。

在翻译中,某些汉语存在的形容词和副词被直接翻译到了英文中,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如an unfortunate tragedy。另外,一些表示时间的副词也是冗余的,像at present,now,in the future等,当然这需要我们留意上下文的语境,在下面的例子中这些时间副词就是不必要的:Now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on the taxation.

至于多余的限制词,中国英语学习者会用quite,rather,fairly等让人对缩写内容有不确定、模糊的感觉的词。还有一些表示可能性的词,如perhaps,maybe,possible,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可以被may或might直接代替,如:A:Perhaps it will take a decade to accomplish this.

B:It may take a decade to accomplish this.

1.3 同义堆叠(redundant twins)

一个句子中往往包含所表达意义相同或者相互包含的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语言单位,于是也造成了冗余现象,叫做同义堆叠,如,affluence and prosperity.

1.4 重复指称(repeated references to the same thing)

在句子或者文章里,学习者会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词来指称同一个东西,这种重复并没有增加新的含义,仅仅是为了多样性,其实也是多余的。例如:A:Imported vehicles totaled 960,000 units,compared with the four million vehicles produced in the country.

B:960,000 vehicles were imported,while four million were produced domestically.

此例中,vehicles和units是一样的,都指的是汽车,只用一个指称,就可以把这个语义说明白了,所以还是用B更容易被人接受。

2 实验及结果讨论

该实验将考察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出现的影响因素。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实验一目的在于考察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所具有的母语和二语知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实验二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条件下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二语知识积累经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

2.1 实验一

实验一假设: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从他们在较为纯粹的二语环境中获得的二语知识受益,受母语的影响较小,冗余现象出现的也会比较少。

2.1.1 方法

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18名中国人,他们是较为流利的汉英双语者,在英语国家有三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英语水平很高;对照组也是18名中国学生,没有海外学习经历和英语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学习英语。受试36人现均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或者工作。

至于测试材料,笔者选取了《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关于“多余的词”这一章节后附练习中的15个句子,这些句子英汉结构不相类似,都是易在汉译英中产生冗余词的,我们称这些句子“含潜在冗余词”;再加上《新概念英语》(三)中随机挑选15个句子,这些句子的英汉结构则比较相似,不容易产生冗余词现象,我们称这组句子“不含潜在冗余词”。将这两组句子混合,随机排序,做成测试题发给两组受试者,要求其在30分钟内完成汉译英测试,不能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对于是否属于冗余词现象的评判标准,我们使用《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的相对标准答案。

2.1.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最终,通过统计,将每组得到的三个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组最终存在的冗余词现象的数量,得出测试结果如(表1)。

由以上结果可知,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会从他们在较为纯粹的二语环境中获得的二语知识受益,受母语的影响较小,因而在汉译英过程中冗余现象出现的也会比较少,而一直在国内课堂学习的英语学习者更容易在翻译时使用冗余词,实验一假设是成立的,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所具有的母语和二语知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确实有着影响。但是鉴于两组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今后还需要我们继续验证,深入研究。

2.2 实验二

实验二假设:学习经历会影响我国英语课堂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

2.2.1 方法

受试者一共28人,其中12人中学就读于外国语学校,课堂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且这28人本科阶段均就读于某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课程是相同的。实验过程也是测试,材料、步骤、评判标准等各个条件都与实验一相同,我们根据受试者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和学习英语的课堂时间将其分组,研究开始学习二语年龄的为实验a,研究学习二语的课堂时间的为实验b。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其中,课堂时间的统计以课时为单位,一课时为45分钟。

2.2.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受试者其中8人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笔者将其称为A组,其他20人都是从初中开始在课堂学习英语,为B组。通过比较统计,将每组得到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组数据,其中冗余词现象的数量是由“含潜在冗余词”组与“不含潜在冗余词” 组得到的数据加和,然后再取平均值而来,得出测试结果如(表2)。

由此可见,学习二语的年限即起步时间的早晚对于翻译过程中冗余词的出现是有影响的,但是测试数据极为接近且样本有限,笔者认为也不能直接认为学生学习二语的时间越早,其翻译中含有的冗余词现象就越少,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受试者其中12人的中学阶段是在专门的外国语学校学习的(其中含4人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为了简化实验,我们将其小学英语学习多出的时间在此处忽略),课堂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笔者将其称为C组,其他16人都是在普通中学课堂学习英语,为D组。课堂时间的统计以课时为单位,一课时为45分钟,每人每年平均在校学习时间为40周,最终每个个体的课堂二语学习时间(课时)是统计历年里的学习时间取年平均值。通过比较,统计,将每组得到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组数据,其中冗余词现象的数量是由“含潜在冗余词”组与“不含潜在冗余词”组得到的数据加和,然后再取平均值而来,得出测试结果如(表3)。

由此结果可见,课堂学习二语时间较长的C组的冗余词数量多于了课堂学习二语时间较短的D组,我们可以认为是课堂学习二语时间越长,反而出现的冗

余词数量越多;或者是课堂学习二语时间对汉译英中的冗余词现象没有直接影响,这个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综上所述,实验二并没有证明学习经历会影响我国英语课堂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这个假设,也就是此实验没有发现说学习经历与我国英语课堂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笔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地实验,证明,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证实或者推翻假设。

3 后续讨论

以上实验研究的是国外学习经历以及国内课堂学习经历对于汉译英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其深层次的心理学因素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或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能被理解,却不能被本族语者接受。”[3]汉译英中的冗余词便是中式英语的一种。心理语言学已经对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3.1 联结主义的理论背景

联结主义是指人类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又称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联结主义将人的认知结构看成一个网络(network)的整体活动。“网络是由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元(units)或结点(nodes)构成,所以也被称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 model)。”[4]

根据联结主义的学习观,在习得目的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知识在交际中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去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这种“求助于母语”的策略,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中是屡见不鲜的。这也就是冗余词现象在翻译、写作中频频出现的根本原因。

3.2 二语心理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说过:“没有语法而能传递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东西都不能传递。”[5]

我们可以尝试从二语心理词汇的表征与提取来解释中式英语的生成。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是存储于人脑的有关语言中词的知识的心理表征。心理词汇主要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它不仅包含词的意义、拼写、

发音和搭配关系等语言知识,还包含了百科知识、个人经验等非语言体系的信息(Carroll,2000)。[6]

中国学习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母语系统,然后才学习第二语言的。运用英语时,学习者往往写出一些“汉化”的词组或者句子。所以,我们要进行这种实验,试图验证学习经历对于母语和二语的心理词汇的交织会不会产生影响,以对二语教学做出指引。所有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联系理论,得出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Pinkham,J.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王芳,徐慧娟.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之鉴》评介[J].语文学刊,2006(6).

探究汉译英冗余词现象影响因素

探究汉译英冗余词现象影响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差别很大。然而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移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去填补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unnecessary words)[1]是很普遍的。在广告,英语报刊甚至政府报告的英译版中,都能发现这种冗余词错误的存在。比如“农业获得丰收”,可以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在后面再加上“in agriculture”就画蛇添足了,因为harvest本来就是指农业收获。本文将对冗余词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介绍和分类,并通过实验试图找到一些影响因素。 1 汉译英中的冗余词 无论是翻译还是用英语进行写作,使用的英语都应该是简明有效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冗余词的出现还是很频繁的。具体来说,冗余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 多余的名词和动词(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译文中,多余的名词很多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会和其他的冠词或者介词组合成短语出现。这样的名词很容易识别,它们多余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含义在句子其他成分中已经被包含了。例如: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这种说法显然是受我们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才说“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而英语中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就完全可以了。还有一类名词被称为“类名词”或者“范畴名词”(category nouns),指在介绍具体名词前出现的表示这一名词类别的词,比如,a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the work of”就是不必须的,英语国家的人会更倾向于a mistake in planning. 类似地,多余的动词和名词一样,多出现在短语中,与名词、冠词、介词等结合。例如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这里面的动词是一种弱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李静 【摘要】冗余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冗余信息是制约翻译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交际效率。本文详细阐述并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冗余信息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着重探讨了语义性冗余信息的各种表现形式,说明如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对冗余信息进行翻译。同时,不同文体冗余信息需要不同的翻译手段来进行合理的处理,以提高交际效率,达到语言流 畅。%Redundancy can be found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English is no exception. Redundanc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irectly affects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talk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redundancy and the diverse types of redundancy , especially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semantic redundancy. Moreover, the article displays us on how to cope with redundancy through the mean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to work out a fluent language.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7页(P129-135) 【关键词】冗余信息;加词;减词;英汉翻译 【作者】李静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从翻译角度看英}2iE义空缺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唐芳洲 [摘要]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 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本文 从语义空缺的根源和翻译方法的角度来对语义空缺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根源翻译方法 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由于各国的历 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 而在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 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 或契合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 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 碍.因此,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 的. 一 ,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 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具体的说,引起语义空缺现 象的根源有以下几点: 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 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 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泰山JL--'t-","付诸东流","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

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DoverandCalais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堪国港口),"Indiansummer"(美国某些地区严冬来 临之前的一段很暖和的天气),汉语中的"四合院","八仙桌","轱辘", "碾子","绣球","二胡","旗袍"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词汇就存在空缺.而英语中的"chocolate", "hamburger","pudding","jacket","nicotine","jeep"等在汉语中至今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巧克力","汉堡包","布丁", "茄克衫","尼古丁","吉普车"等. 2.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形成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词义联想和意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寿)称为"红喜",把老人逝世称为 "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把娶媳妇说成"红喜" 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day".但要把上年纪人的逝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感到奇怪了.因此,与英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在英美文化中是存在空缺的.而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中,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象征着新郎新娘的爱情"纯洁无暇"以及新娘对新郎"忠贞不渝",这是英语中对白色所赋予的蕴意. 因而就有了"whiteday"f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f幸福的日子)的说法,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白色在中国多与丧事有关. 3.传统信仰不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 一 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合流,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便产生了空缺. 例如:在西方"crownofthorns"(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Cain"隐), 《圣经》中的人物,引申为"骨肉相残";"Job's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

汉英翻译中的冗余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的翻译 2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3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4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 5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6 论索尔?北娄《赫索格》中现代人的焦虑 7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8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1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2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4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15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16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17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爱情和婚姻的关系 18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1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20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21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22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23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24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25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26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27 从亚历克斯?哈利《根》看非裔美国人寻根史 28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29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 30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31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32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 3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34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35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36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37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38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39 宗教文化与翻译 40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作者:汪文秋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 汪文秋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 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 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词汇承载了大量的 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 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 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 空缺。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 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 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这类 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 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 “卡拉ok”。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 的和创造性的。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 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 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 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 空缺。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又比如“salad”这种凉拌蔬菜来自法国,英国人最先没这道菜,言语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中国 自古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以牛耕为主。汉文化中对“牛”似乎多有偏爱。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角、牛皮、孺子牛、牛刀小试、牛衣对泣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 的喻体。英国是个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在英国主要用来产奶,由于马在农耕中 的重要作用,与马有关的俗语也不少,如:horse doctor (蹩脚医生)、horse laugh (纵声大笑)、horse sense (基本常识)、change horses ( 换班子)等。“牛喻”与“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如汉语说“吹牛”,英语说talk horse ;汉语说“牛饮”译成 英语则是drink like a horse ;汉语中的“老黄牛”,英语却成为work like a horse;“力大 如牛”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英语学习者汉英翻译中错误浅析

英语学习者汉英翻译中错误浅析 摘要:运用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分析和归纳了5位英语专业新生300个汉英翻译语料错误,以此了解英语学习者在汉英翻译中的常见错误类型。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汉英翻译中常见错误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这两个层面。词汇层面的错误主要含有词汇冗余、词汇的使用及搭配不当和机械应对错误;句法层面的错误则主要含有动词时态、主谓不一致和语序错误。研究结果将为提高英语学习者汉英翻译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汉英翻译;错误类型;成因 Corder于1967年发表了标志着现代错误分析理论开端的《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意义》,该理论是在对比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分析方法主要强调的是中介语与母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差异。通过错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外语习得过程,由此分析他们对中介语系统的建构,从而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外语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1]众所周知,英汉语言在词汇、句式、思维及文化层面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会受到中式英语、母语迁移、词汇量不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将依据错误分析理论探析英语专业新生在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错误,并对这些错误类型归纳和整理,从而进一步地探究造成学生翻译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有效规避错误,提升其汉英翻译的技巧与能力。 一、研究设计 笔者选取陕西省某所大学5名英语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历时6周的实证研究。具体来说,研究选用何兆熊教授主编的英语专业《综合教程Ⅰ》1至6单元每单元课后10个汉英翻译句子作为此次研究的翻译语料,每周让受试者翻译一个单元,语料搜集共进行了6周,最终得到可用于数据分析的语料共计300个。笔者将运用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对300个语料中存在的错误整理和分类,以此了解受试对象在汉译英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类型及其成因。 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300个汉英翻译语料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和整理,发现学生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错误为325个,且这些错误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这两个层面。词汇层面的错误共计189个,占比58%;句法层面的错误共计136个,占比41%。具体情况如下: (一)词汇层面错误 189个词汇错误其错误类型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根据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词汇冗余(90个)、词汇使用及搭配不当(65个)、机械性应对(34个)。 1.词汇冗余 词汇冗余是典型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主要是指在译文中重复使用或误用不能给原句提供更多新信息的单词或短语。[2]在此次研究中,学生在汉英翻译中词汇层面上出错频率最高的就是词汇冗余,占比为47%。其典型示例如下:原句:我爬上峭壁,以饱览大海的景色。译文:IclimbthesteepcliffsothatIcanseetheviewofthesea.上例中,学生将“峭壁”英译为“steepcliff”,这使得词汇意义重叠。因为“cliff”是名词“悬崖”,语义中包含着“陡峭险峻”,因此“steep”和“cliff”的词汇搭配造成了译文的词汇冗余。事实上,词汇冗余常常表现为如“steepcliff”这样的词汇重复出现,即词汇的冗余累赘,是中式英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类型。此外,词汇冗余的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为像“steep”这样的形容词冗余,还可以表现为如“theEnglish”这样的冠词冗余和“thankof”这样的介词冗余等。究其原因,词汇冗余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语言迁移及目的语用法掌握不牢固等所引发的。 2.词汇使用及搭配不当 词汇中的“搭配”意义指一些词语搭配使用所形成的联想表达意义,是词与词的搭配习惯或词在固定组合中所具有的意思,即在具体的语境中所产生的意义。此次研究中,学生在汉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 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 过来,汉语也是如此。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

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 (lead an idle lefe ), “吃香” b(e very popular ), “吃不消” ( 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 )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元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 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 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国”指的是“ 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 -letterer d day ”。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 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这 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以下是对不可 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 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 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 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 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 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比如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 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

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 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 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 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 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 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 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 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 发音。 2.增加词汇量,了解两种语言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到最接近的表 达方式。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 其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 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 1 词义的不对等 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全英文论文)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美的主题 2 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 3 从美国梦的实现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积极意义 4 论创造性背叛在翻译红楼梦章回目录中的运用 5 互联网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应用的效果 6 哈利•波特主角背后的原型 7 新时期英汉语言接触对英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8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与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 9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语言特点分析 10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12 如何教初中英语口语 13 XX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英语听力问题调查分析 14 浅论英美影视字幕翻译方法 15 英语灾难新闻标题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分析 16 论英汉成语翻译 17 英语专业大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网的自主学习性研究 18 浅谈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 19 探索生命的意义—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20 生活大爆炸字母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 21 喜福会中的母女沖突 22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历年奥运会主题口号的汉译 23 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策略研究

24 英语习语变体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25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26 从飘探讨女性主义与社会的关系 27 接骨师之女中宝姨的人物形象解析 28 中西方文化差异 29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30 英语多义词的翻译 31 通过对比看岭南文化的特征 32 论礼貌原则在英语报盘信函与还盘信函中的应用 33 中国女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探析 34 中国公益广告的含蓄美--环保公益广告为例 35 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幽默 36 论英语谚语翻译 37 论母语负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38 XX中学高二年级英语写作中常犯的词汇错误分析 39 劳伦斯和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 40 浅谈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41 分析匹普的性格发展 42 浅谈美国俚语的特征 43 英语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44 中美媒体对光伏双反案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45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46 鲁宾逊性格变化过程简要分析 47 生态翻译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48 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49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语政治委婉语 50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 51 小说爱玛中爱玛的心理成长 52 解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53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冗余问题及对策

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冗余问题及对策 作者:朱建祥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5期 汉语历来崇尚简洁,提倡言简意赅。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曾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由此可见,无论汉语还是英语,说话、写文章,语言简洁明了都是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冗余几乎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比如汉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以下词语:“免费赠送”、“偶然邂逅”、“非法走私”等。冗余有悖于语言的简洁原则和经济原则,对于写作和阅读都十分不利。 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 E. Shanno)认为,冗余法则是信息输送和变换过程中所要求的一条法则。输传信息时,为了避免遭受信道(channel)和噪音(noise)干扰,人们往往借助于信息重复和信息累加,以便对方能接收到明确的信息。也就是说,为保证理解,总是加入比实际需要多得多的信息。这种“比实际需要多得多”的信息,便是冗余信息。语言是人类传输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冗余法则在语言中的运用颇为广泛[1]。目前,汉语冗余度统计数字尚未见到,而奈达(Nida)认为英语中有50%的冗余度,有人认为甚至更高[2]。“冗余与信息量成反比,冗余越多,信息量(真正有用的信息)越少;冗余越少,信息量越大[3]。”口语交际中保持适度冗余是必要的,但书面语交际中,冗余过多会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和效率。 英语写作是书面语言,本应直接用英语表达,不诉诸汉语媒介;同时,由于写作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也不应该存在过多冗余。然而,由于多数学生难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脑海中英语素材又不够丰富,结果,写作过程实际上变成了无既成文本,自由度较大的汉译英。既然是翻译,由于汉、英本身存在着大量冗余信息,加之中西方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定势等文化差异,英语写作中必然存在大量冗余,且类型多样,以信息复现和信息蕴含为主。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常见的几种冗余类型为例,就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冗余原因及消除措施进行探讨。 一、冗余原因分析 1.范畴词处理不当 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些情况下有具体含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无具体含义,如“问题”、“情况”、“作用”、“现象”、“方法”、“技术”、“态度”、“工作”、“过程”、“状况”、“计划”等。这类词无具体含义时,称为范畴词,只表示类型或范围。通常,出于语气考虑,它们多与其前面的词一起构成四字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学生写作时,往往只按汉语习惯,亦步亦趋将其转换成英语。事实上,范畴词在英语中并不出现,往往隐含在一个与之相关的抽象名词中。例如汉语“准备工作”就是英语的“preparations”,如果写作“preparatory work”,那么,“work”自然成了赘词,对意义的表达不仅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反而有悖于英语表达习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翻译的定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最贴近”就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能对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上即是不可译。 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 1.英译汉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 ——“The letter B.” 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 ——“什么使得马路变宽?” ——“字母‘B’。” 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2.汉译英 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请看下联: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 如照字面意义译为:

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 则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曾合为“僧”字,人弗合为“佛”字,女卑合为“婢”字,女又合为“奴”字,这些英文都无法译出。 二、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 1.语言文字的差异 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 1)文字上的不同 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声调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调语言。而一些作者刻意挖掘本民族的语言资源导致翻译中的不可译,如汉语中的同音字、拆字、象形字等现象。 赵元任先生著的《施氏食狮史》“石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此文通篇以同音字作成,四种声调以及卷舌音等汉语特有现象使该文成为不可译典型。 2)词汇层的不同 作为汉语中特有的量词,在英语中无对等翻译,只有用冠词包罗万象了。另外汉语中的四字词组以及成语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特征,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更具有除字面意义外的引申义与比喻义,如“刻舟求剑”,若简单地照字面译成“to carve the boat 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lost sword”,不仅失去了原文的音韵美,更要紧的是译文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为它并不具备汉语的文化共核,无法引起共鸣。 3)句法层的不同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有丰富的曲折变化;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无曲折变化。英语重形合,语法具有外显性;汉语重意合,其语法具有隐含性。一个汉语句子在无上下文的情况下是很难判断它的时态与其他性质的,如“他来了”,可以对应以下几个英文句子:“He is coming”“He came”与“He has came”。 2.修辞方面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很大,大多数不可译现象即源于此,如汉语修辞中的拟人法、歇后语、对偶、双关、回文、叠韵、双声等修辞手段给我们的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李清照《声声慢》里的一句:

试论汉英翻译中的赘词及其修改方法

试论汉英翻译中的赘词及其修改方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而在汉英翻译中常常会出现赘词现象。赘词不仅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还会给读者造成困扰,降低文本的质量。研究和探讨赘词在汉英翻译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修改赘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往往会遇到赘词的现象,例如一些冗余的插入词、重复的修饰语或不必要的修饰成分。这些赘词会使译文冗长啰嗦,甚至让原文的信息得不到准确传达。对赘词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有效修改方法,对提高汉英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例,对赘词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修改方法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为提高汉英翻译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中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 赘词在汉英翻译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翻译的流畅度和准确性,也给读者带来了困惑和误解。研究赘词的修改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赘词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过多的赘词会使句子显得冗长、啰嗦,甚至失去原文的意思。而正确地修改赘词能够使翻译更加简洁、准确,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研究赘词的修改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赘词修改方法的探讨和实践,翻译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规范和特点,提升对英语表达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研究赘词在汉英翻译中的修改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翻译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本文旨在探讨赘词修改方法,为汉英翻译工作提供更加规范和有效的指导。 2. 正文 2.1 赘词的概念分析 赘词是指在文本中出现并非必要的、多余的词语或短语。在汉英翻译中,赘词的出现常常会影响原文的表达或造成译文的累赘,从而影响整体的翻译质量。赘词的概念分析可以从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进行。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赘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其出现并不会对句子的逻辑结构和语法关系产生影响。赘词往往是一些无意义的修饰词或重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繁琐和拖沓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赘词的存在会导致译文冗长复杂,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中心和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发送者,更是检验者。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够得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冗余信息的存在。冗余信息是语言的客观属性,翻译时有时需要适当地添加相关的冗余信息,有时则要适时地减少一些冗余信息,以求得冗余信息的动态平衡,保证源语信息的准确传递。文章以常非先生的译本《为奴十二载》为对象来讨论汉英翻译时冗余信息的译法。 标签:冗余信息;英汉翻译;语际交流 一、引言 美国著名数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奈达(Eugene A. Nida)创造性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冗余信息的翻译是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冗余信息并不是无用信息,原文与译文之间冗余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多研究冗余信息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活动的有效进行以及实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动态对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为奴十二载》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以下根据《为奴十二载》中的实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以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实例围绕加注、重复、增加隐含语义、语义丰富化四个具体方面展开。 1.加注 例1:In her pilgrimage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f bondage,with eyes fixed upon that hope-inspiring beacon,she had at length ascended to“the top of Pisgah①”,and beheld “the land of promise.” 译文:她在蛮荒奴役之地一路跋涉,双眼紧盯着希望的灯塔,最终登上了毗斯迦山的山顶,看见了应许之地。 译文注释:①毗斯迦山(Pisgah),位于约旦河东,《圣经》记载摩西从此眺望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迦南地方。 例2:I wouldn’t own a slave if I was rich as Croesus②,which I am not,as is perfectly well understood,more particularly among my creditor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