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河流地貌”的重点。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题目: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
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其相应的地表形态。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与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与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与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与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与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与河道特征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5-20◆教学过程:师: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地理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
(2)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具体实例分析。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时空演变。
(3)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是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详细讲解,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地貌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其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共享,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重点和考点(一)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二)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干知识梳理河流地貌是常见地貌,按照成因可以将其分为地貌和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
2.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的方向是。
这时候河谷特征是。
横剖面呈。
2.河流发育后期流侵蚀的方向是。
这时候河谷特征是。
横剖面呈。
思考:河流侵蚀作用出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河段时,河流上游和中下游应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
3.若在下图示中建港口,建在a还是b处,,为什么? 。
(提示:首先据题意判读a、b何处是凹案何处是凸案)。
(二)河流堆积地貌1. 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
典型地貌类型是:,包括平原、平原和三种类型。
2.洪积平原的形成结合图4.18找出洪积平原的位置是在,河漫滩平原的位置在,三角洲的位置在。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影响聚落的形态和规模,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的形态呈,规模(大或小);南方地区聚落的形态呈,规模。
2河流影响聚落的选址,在山区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的地带;平原低地聚落一般分布在。
3.(1)平原地区是否都适宜聚落的分布?为什么?(2)结合81页课本图4.23思考活动题,并回答活动的问题。
三、知识结构四、典型例题1.常见的河流侵蚀地貌有 ( )A.河流谷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坡地地形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2.下列地貌是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冲积扇B.冲积平原C.三角洲D.瀑布3.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河口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延长B.侧蚀使河流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C.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D.向河源方向的侵蚀使河口不断加宽,海岸后退4.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长江入海口河道及崇明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A.崇明岛北岸被冲刷后退,南岸淤塞B.崇明岛南岸被冲刷后退,北岸淤塞C.长江北岸被冲刷后退,南岸淤塞 D.河道左偏,北岸淤塞5.在河流入海口,形成的沉积地貌一般是()A.冲积扇B.冲积平原C.三角洲D.黄土谷地6、发源于我国西藏,流入南海的湄公河()①上游河流下蚀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②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较强,形成槽形河谷。
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解读】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分别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仍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由于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大地貌单元之上,所以,教材分三段阐述了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即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 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 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1.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 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知识网络】【教学过程】投影展示: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请结合长江中下游某河段江心洲的演变过程图,思考几个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成带状分布在深切河 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 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然 条件
河流 地貌 类型
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 地势高、 气候寒冷
深切的河 谷
山区
差
山前的洪 积扇、冲 积扇和河 流两岸狭 窄的河漫 滩平原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习目标定位 一、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 作用。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 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 点)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 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重点)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 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难点)
(2) (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2)图中所示地区的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河漫滩平原
C.山前
D.高山顶部
【解析】 从图中的地形名称可知,此地位 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大多数河流 的发源地,在河流的上游河段,河流主要的 侵蚀作用是溯源侵蚀和下蚀,多形成“V”型的 峡谷,该地区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是洪积— 冲积平原,多分布在山前,是由多个洪积扇 或冲积扇连接而成的。 【答案】 (1)A (2)C
互动探究 读图4.17“河谷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图a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河谷形状?该河谷 有何特点?
(2)图b、图c中河谷出现什么变化?侵蚀作用 如何变化?河流地貌发生什么变化? 提示:(1)图a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 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解读】1、联合实例,解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散布的影响。
课标 1 的行为动词是“解析” ,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修业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样内、外力要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联合实例” ,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纳的方法进行了限制,即假如经过对实质例子的解析来得以实现。
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别复杂且波及面广,地表形态的实例也就不行能一一列举,课标的企图应当是选用一、两个典型实例来解析。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实例,重视解析外力作用。
地表是人类生计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好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用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散布的影响,也表现了学致使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本节课重视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解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之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的实例,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考证和运用,学生经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能够学会解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学会解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能够分为两大多数:第一部分是河流侵害地貌与聚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分别选用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害地貌和河流聚积地貌的事例进行解析,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认识解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本节内容的要点。
在“河流侵害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害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害、下蚀和侧蚀,而后详尽解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聚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种类: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在第二大多数“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中,教材经过解析不一样地域河流地貌的特点,说了然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启发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略。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侵蚀地貌 河谷的形成原理
一、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的组成 影响聚落
堆积地貌 洪积一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三角洲平原
学生分组实验
将一根细木条横放在鱼缸1/3处,在2/3的一侧渔缸底部铺满细沙子,另一根细木条垫在鱼缸下,使2/3的一端高起,将软水管一端固定在鱼缸内壁,另一侧连接漏斗。实验开始,学生将水倒入漏斗,学生观察结论!
现象1 可以看到流水将细沙侵蚀。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必要时教师补充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条件
聚落分布
板书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最新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提问导学法教学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理解河谷的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实验法模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河谷的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3.说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②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4、说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学案教学
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每个学习小组上课前提前对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上课时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但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
1.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了解;
2.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和解析能力;
3.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河流地貌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教学难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河流地貌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
(2)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短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和壮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河流地貌的欲望。
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包含两个框题的内容,本次说课节选其中第一框题。
河流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示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学习,培养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初中学习2.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外出旅游3.不足:理性分析能力、整体认识不足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时政视频,鲜活导入撒贝宁《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视频。
强烈的视觉冲击、契合主题吸引学生。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游长江解侵蚀地貌展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长江三峡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自习室”,3分钟,自习河流侵蚀地貌概念及阶段划分。
新课标要求重视自主学习。
不同阶段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播放微课,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V形河谷;中期:侧蚀,河道弯曲,凹凸岸;成熟期:侧蚀,宽而浅的槽型。
针对凹凸岸,引导学生上台绘图强化。
微课教学,避免枯燥知识讲解;难点知识针对性突破。
(二)游黄河析堆积地貌展示示意图,学生上台找到堆积地貌类型及发育位置。
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发放“资料礼包”。
第一小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模拟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第二小组:运用动画介绍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第三小组:根据黄河三角洲卫星照片,分析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通过讨论分析,转化成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实验法别出心裁,锻炼动手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结束河流地貌学习之旅,学生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1.观察实验,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实验、图片和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3.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探究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沙子、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视频《一粒沙子的独白》,思考这粒沙子的旅程体现了哪几种外力作用?二、新课讲授三、当堂检测本课考点相关试题。
【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河流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呈现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流水地貌的特征,合作探究流水地貌的成因。
【技能】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内在本质与原理。
同时,通过对山岳地貌的学习,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思维】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冲积扇为例以黄河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不足之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1.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且能够分析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的特点;能够描述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延伸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特点,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已经对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地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
(2)学生能够解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河流地貌的形态和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外力作用部分,流水在地表外貌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针对河流的作用进行探究,讲述了2、三维目标识与技能: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4、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GOOGLE EARTH演示晋江流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通过书籍、网络、野外考察收集有关河流地貌的地理信息,并把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协作学习法:通过课堂中小组间生生协作、师生互动进行学习。
探究学习法: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分析;2、野外考察:到洛江罗溪考察V形谷;到洛阳桥看堆积地貌;3、问题收集:课前让学生找出书中的疑问,并将问题上交,教师针对问题集中分析;4、将学生分成四个方块。
(导入)以晋江流域为线导入,让学生先看看整条河流的地貌(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卫星图片,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利用四张图片让学生判别它们分别是哪种地貌,是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
然后引入正题,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河流侵蚀地貌类型:1、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伸长;2、下蚀:河床加深;3、侧蚀:河流横向发展(这部分让学生自己回答,老师作简单的解释,并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
简单解释河谷跟沟谷的区别,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己讨论一下二者的区别,然后让一两个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作简单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本节内容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对于地表形态,本节内容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3.与原大纲的对比: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本标准在原大纲的要求是:1、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2、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以某一特殊地貌为载体的材料情景、探索本考点与历史、哲学渗透综合。
旧教材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规定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来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本标准在原大纲的要求是:1、理解并能分析地理环境对聚
落的影响。
2、结合起来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3、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4、学会对具体的运输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和选择。
旧教材将内容分散在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和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改变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新课标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突出案例分析。
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说明性、可迁移性。
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
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在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中,选择了河流地貌作为案例。
在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选择了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
新教材对课标要求在内容上作分散处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四章第二节中“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中“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