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输液

合集下载

[指南]限制性输液

[指南]限制性输液

限制性输液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不合理的液体必然导致液体正平衡、全身水肿和体质量增加,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目前,关于围手术期补液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术前禁食禁水致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术中麻药应用使血液重新分布及手术创伤均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因此主张术中充分甚至大量补液,此为传统输液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即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另一种观点认为围手术期应限制性输液,原因之一是手术造成体内大量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另外限制液体的输入可减少出血量,已有临床试验证实其优越性,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创伤性休克领域限制性输液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临床上广泛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择期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

(限制性输液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历史回顾:60余年来,围术期液体治疗经历多次重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限制性补液的观点,认为术中应激产生的代谢反应,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引起水钠潴留以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因此,强调围手术期应适当限制液体补充量,避免机体液体负荷过重。1961年,Shires等以“第三间隙”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的输液量应包括:(1)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术中失血和失液等引起的绝对血容量不足的需要量;(2)神经阻滞或使用麻醉药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由于血管内膜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向第三间隙转移导致的相对容量不足的需要量;(3)围手术期的生理需要量。输液量应保证充足,以助于保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的理论基础。但不论是Moore的限制性补液、还是Shires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均输注晶体太多,且以固定的目标做为治疗目的,很少考虑个体化的需要。Lowell等在90年代初发现入住外科ICU48 h后,40%的患者血管外液体过量(定义为体质量增加超过术前10%)。液体负荷过量患者死亡率高(31.6%比10.3%),且死亡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还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外科患者液体负荷增加伴随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增加,近年来又重提围手术期限制性液体治疗。直到2002年Lobo等再次提出了“限制性输液”,此理论才重新被重视。尽管限制性输液在改善肺功能和氧合方面优于常规输液,但限制性输液有可能发生亚临床的低循环血量和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衰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增高。所以,限制性液体治疗仅能减少围手术期液体量,有可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不得不损伤其他脏器功能(如心、脑、肾)。基于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数十年的发展,2001年,Rivers等提出了GDT(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限制性补液的优势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择期手术应用限制性输液的研究,围手术期限制性输液较传统输液有以下优势:(1)维持较佳的微循环灌注,利于组织的生长愈合、器官功能的稳定。

国家禁止输液规定文件

国家禁止输液规定文件

国家禁止输液规定文件国家禁止输液规定文件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确保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国家决定对部分情况下的输液行为进行禁止。

现将相关规定公布如下:一、禁止输液的情况(一)预防性输液:除特殊情况外,一律禁止预防性输液。

预防性输液是指在无具体病因的情况下,为了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等目的而进行的输液行为。

(二)美容输液:一律禁止美容目的的输液行为,包括美白输液、深层滋润输液等美容注射。

(三)大剂量维生素C输液:一律禁止大剂量维生素C输液,除特殊情况外。

(四)非医学需要的输液:一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输液行为,包括生育节奏调控输液、抗衰老输液等。

(五)病情稳定期输液:一律禁止病情稳定期的输液行为,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刺激和帮助恢复身体自身免疫力。

二、特殊情况下的输液审批(一)急危重症患者: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如重度严重感染、失水性休克、严重创伤等情况,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生的判断,经过专家组审核,允许进行输液治疗。

(二)手术患者: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需要进行输液治疗,但必须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手术室操作规范执行。

(三)特殊疾病患者:对于某些特定疾病的患者,如透析患者、癌症化疗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可以根据医生的判断,适量进行输液治疗。

三、禁止输液的法律责任(一)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输液管理制度,负责制定输液规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如发现医疗机构违规进行输液行为的,将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二)医生: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合理判断是否进行输液治疗。

如果医生违反规定进行禁止输液行为,将依法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三)患者:患者应当遵守医生的治疗建议,不得自行进行无医学需要的输液行为。

如患者违反规定,自行进行非法输液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其他补充规定(一)加强宣传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输液规定的认识和理解。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监测指标
01
中心静脉压 (CVP)
02
平均动脉压 (MAP)
03
尿量
04
血乳酸 (Lac)
05
血红蛋白 (Hb)
06
血细胞比容 (Hct)
07
体温
08
心电图 (ECG)
09
动脉血气分 析(ABG)
10
凝血功能 (PT、APTT、
INR)
生理指标
01
血压:评估循环 系统功能
03
呼吸频率:评估 呼吸系统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录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0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作用
0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实施
0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效果评估
原理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 指在失血性休克治 疗过程中,通过控 制液体输入量,避 免过量输液导致的 并发症。
05
血氧饱和度:评 估氧合功能
02
心率:评估心脏 功能
04
尿量:评估肾脏 功能
06
体温:评估体温 调节功能
临床结局
死亡率降低 器官功能恢复加快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并发症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长期预后
1
降低死亡率
2
改善器官功能
3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4
提高生活质量
5
降低医疗费用
感谢您的观看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 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氏
林格氏液等
明胶等
液、醋酸林格氏液等
血浆:如新鲜冰冻血浆、 特殊液体:如白蛋白、
浓缩红细胞等

创伤性病人的限制性补液

创伤性病人的限制性补液
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4
传统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应 该在第一时间建立静脉 通道,快速、大量补液, 短时间内恢复机体的有 效循环血容量,使血压 恢复至正常水平,来保 证机体的供血以及供氧, 这种快速、大量的补液 又被称之为即刻积极补 液。
5
液体

>>

>> 稀输液
6
根据患者的皮肤颜 色、体温、精神状 态及血压、脉搏、 休克指数等情况,迅 速判断休克的存在, 快速开通静脉通路。
11
限制性输液导致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增大,影响心、
01
脑、肾代谢循环,出现脑灌注不足、少尿等。
对老年患者实施限制性输液,如致血压过低、
02
脑灌注不足,发生脑梗塞。
对于术前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无法满足
03
其生理、代谢需要。
限制性输液方案现未统一,对于不同手术患者其输
04
液方案应有调整,在临床上操作、普及均有难度。
[3] 苏月南, 关常青, 曾燕转.两种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抢救创伤性休克 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24):2778-2779.
[4] 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 (10 ): 82 -83 .
21
22
02
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损害进一步加重。
减少失血量、增加组织供氧、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03
并发症包括:心梗、心律失常、心衰、呼吸衰竭、肺炎、肺
水肿、吻合口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裂开、尿路感染、肠
梗阻、出血、肾衰。
04
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及体力锻炼,加速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肺
功能及组织氧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手术病人术中限制性输液及术后转归

手术病人术中限制性输液及术后转归

论文作者签名:私确
指导教师签名:密八妗睁∥
日期:出谚.7.砂
手术病人术中限制性输液与术后转归
摘要
液体治疗策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数十年来对应激状态下的体液 平衡观点和相应的输液管理不断发生变化,现在的输液观点多支持液体复 苏,以补足术前禁饮禁食、肠道准备、失血、第三间隙效应引起的液体丢 失和维持麻醉后循环稳定,避免组织灌注和氧合的不足。但研究表明某些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大量的输液有关,适度的限制液体摄入可以改善预后。 以下就相关限制性输液的近年临床试验、容量的监测和存在问题等进行综
全身血管阻力

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人已申 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存在两大观点,
Francis
Moore认为手术应激产生的内分泌代谢反应可引
起水钠潴留,因而围术期应限制液体的输入量∞1。而Tom Shires却认为手
术时体液重新分布,细胞外液移至某一假想的空间(即第三间隙)而减少 了血容量,应当用晶体液补充第三间隙损失量,维持充足的血容量∞1, Shires的理论大大影响了以后的临床工作。到了70、80年代,Shoemaker
of fluid management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decades.At present great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饱 和度监测 , 深静脉穿刺 , 监测 中心静脉压 , 并进 行桡 动脉穿刺 监 测有 创动脉血压 , 血气分析 , 迅速进行液体 复苏 , 液体包括 晶 体 液及胶体液 , 并配合血管活性药 物维持最低有 效血压 。常规 组第一个小 时内输人 100—15 0m , 0 0 l 以后 根据血 压 、 中心静 脉压 、 量 等 调 整 输 液 量 及 速 度 , 平 均 动 脉 压 维 持 在 尿 使 7 m H ( m 0m g 1 m Hg=0 3 k a .13 P )以 上 , 量 维 持 1~ 尿
患者性别 比 、 年龄 、 克程度 、 休 手术 时 间差异 均无 统 计学 意义
(P > .5 。 见 表 1 00 ) 。
表 1 2组 一般 资 料 比较 i±s
注: 与常规组比较 . ( .5 P 0 0
2 2 2组患者术后转归情况 比较 .
< .5 。见 表 3 00 ) 。
限制性液体复 苏组 ( 限制 组) 比较 2组氧合情况 , , 出血量 以及术后转 归情况。结果
后 氧合 明 显优 于 充分 液 体 复 苏组 ( < .5 , P 00 ) 出血 量 明 显 少 于 充 分 液 体 复 苏 组 (P <0 0 ) 限 制 性 输 液 .5 ,
组 患者 术后转 归情 况优 于充分液体复 苏组(P < .5 。结论 限制性液体 复 苏可 改善组 织氧 供 , 少出 00 ) 减
限制 性 输 液在 感 染 中毒性 休 克麻 醉 中应 用 的 疗 效 评 价
杨 艳超 韦洪艳
【 摘要】 目的
蒋晨 霞
孟香果 高国华
探 讨 限制性 输 液在 感 染 中毒 性休 克麻 醉 中应 用 的救 治效 果。方法 回顾 性分 析 限制性液体 复苏组术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3T02:20:42.97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0期作者:陈洪萍[导读] 本文主要对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过程中,应用限制性输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陈洪萍德江县人民医院贵州省铜仁市 565200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过程中,应用限制性输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从中抽取了7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采取限制性输液,而常规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之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指标进行了调查评估。

结果:组间临床指标调查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更优于常规组(P<0.05);组间发生并发症情况调查对比,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过程中,合理限制性输液,可有效控制患者组织血流灌注的情况,充分降低了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限制性输液;感染性休克;围手术期;麻醉;应用;分析感染性休克一般发生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对于胆道感染、急性腹膜炎以及绞窄性肠梗阻等病症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概率比较大,为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对患者实施术前补液的主要观点为以下两点,一是患者在术前禁食,所以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当患者术中进行麻醉后,患者机体内的血液会重新划分,因手术对患者具有一定创伤性,所以造成患者的血容量更少,因此,需要在术中补充大量液体,来进行复苏操作;二是因手术会导致患者体内分泌出大量的激素,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水钠潴留现象,因此,在术中要控制患者的补充液体量,并实施限制性输液。

基于此,本文对我院接受诊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这两种补液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本次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限制性输液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限制性输液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限制性输液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周立江;邢玉庆;高宏;殷东风【摘要】目的:观察限制性输液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肿瘤科2000年和2010年的晚期肿瘤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0年共有31例纳入对照组(传统积极输液),2010年共有56例纳入观察组(限制性输液),比较两组患者日均输液量、胸腹腔积液发生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水肿发生率、血浆白蛋白浓度、静脉炎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晚期肿瘤患者日均输液量及胸腹腔积液、电解质紊乱、水肿、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限制性输液有助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strictive intravenous fluid o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eoplasm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7 death cases of advanced neoplasms from 2000 to 2010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n 31 cases in 2000 was recrui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 receiving traditional infusion) , and 56 ca-ses in 2010 were recruited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 receiving restrictive infusion) . The average volume of intravenous fluid of each day, incidence rates of splanchnocoel hydrops,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edema and phlebitis, and plasma-albumin concentra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average volume of intra-venous fluid of each day, and incidence rates of splanchnocoel hydrops,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edema and phlebit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plasma-albumin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1). Conclusion The restrictive intravenousfluid therapy may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eoplasms.【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肿瘤;限制性输液;生存质量【作者】周立江;邢玉庆;高宏;殷东风【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因肿瘤发生机制及特异性、异质性等影响,晚期肿瘤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多呈异常状态,易出现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不适症状和体征。

创伤性病人的限制性补液-精品文档

创伤性病人的限制性补液-精品文档

标题
在补充一定液体量后 , 如 患者血压上升不明显 , 给 予 升 压 药 : 多 巴 胺 0. 5~1mg/kg 、间羟胺 0.2~0.
扎止血或加压包扎止血。
5mg/kg。
9
优势
限制性补液
不足
10
01
维持较佳的微循环灌注,利于组织的生长愈 合、器官功能的稳定。 减轻病灶水肿,减轻炎症反应。 容量限制下的低压、低流有
11
04
01 02 03 04
限制性输液导致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增大,影响心、 脑、肾代谢循环,出现脑灌注不足、少尿等。
对老年患者实施限制性输液,如致血压过低、
脑灌注不足,发生脑梗塞。 对于术前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无法满 足其生理、代谢需要。 限制性输液方案现未统一,对于不同手术患者其输 液方案应有调整,在临床上操作、普及均有难度。
对于重度休克患者,根 据患者的年龄、体质、 既往病史等,上述晶 体液和胶体液适当增 加, 平衡盐溶液增加 至1000~1500ml,赫斯 1000ml以上,同时备好 同型全血至少800ml, 总液体量在2500ml以 上。
8
止血
升压药 (多巴胺)
标题
对于存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
在快速输液同时 , 对开放性 伤口的活动性出血要给予结
轻、中度休克患者开 通2条静脉通路, 重度休克患者开通2条 以上通路,以便积极补 液。 其中一条为深静脉
7
限制性补液方式
轻、中度休克患者在第 1个30~60min内给予平衡 盐溶液750~1000ml,当平 衡盐溶液输入500~750ml 如休克缓解,即减慢 左右时,另一通路补充 输液速度,如休克未 7.5%高渗盐水4ml/kg, 缓解,继续快速补液, 输入晶体液后,再补充 并准备输血, 使患者 胶体液,给予赫斯(万文) 收缩压维持在 即羟乙基淀粉500ml, 90mmHg( 1mmHg= 晶胶体液比约为( 2~ 3): 0.1133kPa)以上, 红 1,总液体量在 细胞比容(HCT) > 1500~1750ml左右。 30%。

限制性输液

限制性输液

目前美军的急救路线
战地
中心
医院
休克没控制继续给予 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出血未控制的伤员
给予小剂量限制补液, 首次不超过250ml
出血控制的伤员
桡动脉搏动弱或消失, 适量补液,维持 MAP为
70mmHg
提倡口服补液 桡动脉搏动强,不予补液
目前以色列军队的急救路线
战地
中心
医院
护送时间大于1小时
适当给予胶体液
出血未控制时输液 出血未控制的伤员 出血控制的伤员
控制速度和量,调整至 防止再出血为度
一般不予输液
建议输液
目前英国军队的急救路线
战地
休克没控制继续给予
中心
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医院
不能转运
出血未控 制的伤员
可转运
慢速输液,维持桡动脉可触 及,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 不输液
多发生 在院前
出血呈 非控制性
更容易 引起休克
研究基础---基础理论
2004年余艳红研究团队首次建立孕期非控 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从临界血压探讨、血流动力学、血液系统、 微循环、SIRS的影响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7篇,其中SCI 5篇
研究发现:
输液量(ml) 3h死亡率 总死亡率 HGB(g/l)
限制性输液组 2496±87 (55mmHg,33例)
12.1% 42.4% 114±23
传统输液组
3876±233 37.5%
(80mmHg,32例)
59.4%
95±47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6(24)354-356

门诊限制输液政策梳理:门诊限制输液,你准备好了吗?

门诊限制输液政策梳理:门诊限制输液,你准备好了吗?

门诊限制输液政策梳理:门诊限制输液,你准备好了吗?⊙编辑:精诚君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还有不少省份、地市的医疗机构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减少输液对健康治疗非常有益。

由于“以药养医”的现状,从三级医疗机构到农村的乡村医生,不合理的大量输液带给人们很大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也很不规范。

各地取消门诊输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解决抗生素滥用,背后原因之一则是解决医保控费问题。

取消门诊输液并非简单的治疗方式的改变,关键是就医理念的转变。

一般来说,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

而在我国,这一给药方式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就医模式,取消门诊输液,也是在逐步纠偏过去错误的就医理念。

我国目前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各个省市均在陆续出台相关执行政策。

据了解,全国最早实行门诊不输液的医院位于浙江杭州的邵逸夫医院。

该院早在1998年即停止门诊输液,医院也没有输液大厅。

而全国第一个提出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输液的省则是江苏省。

一、国家层面2004年,卫生部医政司与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就抗生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草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文件的目的在于用以指导医师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我国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005年,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保护患者用药权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案(技术部分)》(抽查与分析住院病人的药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抽查、分析门诊药品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监测方案(技术部分)》(监测从住院、门诊病人分离的细菌耐药状况)。

2006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医发〔2006〕133号。

限制性输液_【PPT课件】

限制性输液_【PPT课件】

▪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 ▪效果可能更明显。 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 ▪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 ▪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 ▪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 ▪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
▪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 ▪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 ▪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 ▪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 ▪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 ▪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
▪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 ▪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 ▪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 ▪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 ▪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 ▪呼吸能力就会下降
▪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定期输 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 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 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 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 ▪大夫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虽 ▪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起效快,但停 ▪止输液后没有口服药维持的时间长。 ▪而且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
▪特别是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很密切 ▪单纯地依靠输液并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 建议: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 ▪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能通过饮 食、运动保健就不要吃药。
▪ 如果不是这3种情况,建议官兵最好不用或少 用输液这种治疗方式。

»谢谢!
▪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 ▪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 ▪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 ▪大,而且微粒剧增。据研究发现:“吊瓶 ▪”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 加50%以上。
▪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 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 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 用,可呈现棕色沉淀。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01
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出血量、
02
制定液体复苏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血红蛋白水平等
合适的液体复苏方案
0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液
04
监测患者反应:在实施过程中,密切监测患
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者反应,及时调整液体复苏方案
05
预防并发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预防并发 06
定期评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评估液
02 监测液体复苏效果: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参数,以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
03 防止过度复苏:需要避免过度液体复苏导致的肺水 肿、心衰等并发症
04 优化液体复苏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 情变化,不断优化液体复苏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发展趋势
01
更加精准:通过实时监测和调 整,实现个体化治疗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避免液体过量导致的肺水肿、心衰等 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则是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液体输入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液体输入速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失血 性休克治疗过程中,通过限 制液体输入量来维持生命体 征稳定的一种治疗方法。
03
更加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05
更加便捷:通过便携式设备, 实现床边快速复苏
02
更加安全:减少液体过量导致 的并发症风险
04
更加经济:降低治疗成本,提 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06
更加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自动诊断和治疗决策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目的:探讨分析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入的158例感染性休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的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对照组的患者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出血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术后归转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归转良好,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MODS的发生率、PaO2等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行限制性输液可明显提高休克期患者的脏器灌注情况,改善组织供氧,并可以减少出血、输液量,避免血液过度稀释,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标签:限制性输液;感染中毒性休克;充分液体复苏;手术麻醉感染中毒性休克在外科常见,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典型临床表现为全身感染所致的器官功能衰竭[1-2]。

患者常伴心肺功能损伤,对快速、大量输液的耐受力差,病死率较高。

合理的输液复苏方法是提高该类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本文对比分析了限制性输液与充分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收入的158例感染性休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的79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34例。

年龄40~78岁,平均(56.4±4.8)岁,平均休克指数(1.5±0.3),平均手术时间(3.3±1.3)h;观察组的79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35例。

年龄39~77岁,平均(56.9±4.7)岁,平均休克指数(1.4±0.3),平均手术时间(3.4±1.2)h。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限制性输液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限制性输液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A组术后 P A C U停 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 P <O . 0 5 ) 结论 : 妇科腹腔镜手术 中, 限制性输液可维持患者循环动力 学稳 定 , 保证组织 氧合, 减 轻球结膜水肿 , 缩短术后 苏醒时 间及住院时问。限制性输液可运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 , 有一定 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 腹腔镜 ; 限制性输液 ; 动脉压力波形分析技术
浓度, 红 细胞压积 。结果 : 各循 环指标 , 两组相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O . 0 5 ) , 两组 的变化趋 势是一致的 。T O时两 组血气 指标差异 无统计学 意义( P>O . 0 5 ) , T7时两组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O . 0 5 ) 。T7时 , 与 B组相 比, A组的 Hb和 HC T增加 ( P<O . 0 5 ) 。
定, 避免因麻醉深度 不 同对 循环动 力学产 生的影 响 。术 中利 用输液泵匀速输 入复 方氯 化钠 ( 辰 欣药 业股份 有 限公 司 ) , A 组为 1 5 ml / Kg , B组为 4 0 ml / Kg 。术 中按需追加枸橼酸舒芬太 尼 和罗库溴铵 。 1 . 3 数据采集 分别于 麻 醉 前 ( T 0 ) 、 气腹 前 即刻 ( T 1 ) 、 气 腹 后 5分 钟 ( T 2 ) 、 气腹后 1 O分钟 ( T3 ) 、 气腹 后 2 O分 钟 ( T 4 ) 、 气腹 后 3 O 分钟 ( T5 ) 、 气 腹结 束后 5分钟 ( T6 ) 、 1 0分 钟 ( T 7 ) 记录 C VP 、
选择 我院 2 0 1 1 年1 O月 ̄2 0 1 2年 3月期间行腹腔镜全 子 宫切除术 的患者 3 2例 , 均为每 日择期手术第一台 , AS A分级 I

I I 级, 随机分为两组 , A组为限制性 输液组 , B组 为非 限制性

限制性输液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限制性输液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限制性输液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江朝秀;倪玉霞;刘春东;刘敬臣【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限制性输液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岁以上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S组30例为常规输液组,围术期按常规补液方案进行补液;R组30例为限制性补液组,麻醉诱导前至进腹1 h内补累积缺失量的1/2,之后每15 min测1次中心静脉压( CVP),维持CVP的数值在5~7 cm H2 O,输液速度约为4 ml· kg -1· h-1。

两组晶、胶体输入比均为2∶1。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肝、肾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胃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R组液体输入总量显著少于S组(P<0.05)。

R组术后血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高于术前(P<0.05),但尚处于正常范围;两组术后血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快,术后住院时间短( P均<0.05)。

结论老年人腹部手术中采用限制性输液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fluid restriction on hepato-nephro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abdominal opera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who were undergoing elective operation on abdominal reg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cases in the standard group ( Group S) while 30 cases in the restriction group ( Group R) .In the standard group ,flui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luid administr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restric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a half of accumulative fluid loss within one hour before anaesthesia induction , and their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 CVP ) , whichranged from 5 cmH2 O to 7 cmH2 O,was measured once every 15 minutes,the initial infusion rate was 4 m l· kg -1 · h -1 .The ratio of crystals input to colloid input was 2:1 in both groups .A comparison of the indices of hepato-nephro function before operation and 24 hours after 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time of digestive tract function re-covery and length of stay was conduct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volume of fluid infusion in the Group R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S (P<0.05).The level of postoperativ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was high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one in the Group R (P<0.05),which also within the normal rang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lanine aminatransferase (ALT),blood urea nitrogen(BUN),creatinine(Cr)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and the postoperative in both groups (P>0.05);Compared with Group S,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in the Group R as well as the time of digestive tract function recovery and length of stay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ll P<0.05).Conclusion Restrictive fluid management applied to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surgery is safe and feasible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4页(P1295-1297,1300)【关键词】限制性输液;老年人;腹部手术;肝功能;肾功能【作者】江朝秀;倪玉霞;刘春东;刘敬臣【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市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市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市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市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限制性输液即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和总量,使血压维持在安全水平,不过多扰乱代偿机制和影响内环境的稳定[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制性输液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不合理的液体必然导致液体正平衡、全身水肿和体质量增加,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目前,关于围手术期补液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术前禁食禁水致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术中麻药应用使血液重新分布及手术创伤均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因此主张术中充分甚至大量补液,此为传统输液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即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另一种观点认为围手术期应限制性输液,原因之一是手术造成体内大量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另外限制液体的输入可减少出血量,已有临床试验证实其优越性,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创伤性休克领域限制性输液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临床上广泛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择期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

(限制性输液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历史回顾:60余年来,围术期液体治疗经历多次重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限制性补液的观点,认为术中应激产生的代谢反应,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引起水钠潴留以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因此,强调围手术期应适当限制液体补充量,避免机体液体负荷过重。1961年,Shires等以“第三间隙”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的输液量应包括:(1)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术中失血和失液等引起的绝对血容量不足的需要量;(2)神经阻滞或使用麻醉药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由于血管内膜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向第三间隙转移导致的相对容量不足的需要量;(3)围手术期的生理需要量。输液量应保证充足,以助于保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的理论基础。但不论是Moore的限制性补液、还是Shires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均输注晶体太多,且以固定的目标做为治疗目的,很少考虑个体化的需要。Lowell等在90年代初发现入住外科ICU48 h后,40%的患者血管外液体过量(定义为体质量增加超过术前10%)。液体负荷过量患者死亡率高(31.6%比10.3%),且死亡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还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外科患者液体负荷增加伴随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增加,近年来又重提围手术期限制性液体治疗。直到2002年Lobo等再次提出了“限制性输液”,此理论才重新被重视。尽管限制性输液在改善肺功能和氧合方面优于常规输液,但限制性输液有可能发生亚临床的低循环血量和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衰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增高。所以,限制性液体治疗仅能减少围手术期液体量,有可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不得不损伤其他脏器功能(如心、脑、肾)。基于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数十年的发展,2001年,Rivers等提出了GDT(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限制性补液的优势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择期手术应用限制性输液的研究,围手术期限制性输液较传统输液有以下优势:(1)维持较佳的微循环灌注,利于组织的生长愈合、器官功能的稳定。

(2)减轻病灶水肿,减轻炎症反应。

容量限制下的低压、低流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损害进一步加重。

(3)减少失血量、增加组织供氧、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并发症主要包括:心梗、心律失常、心衰、呼吸衰竭、肺炎、肺水肿、吻合口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裂开、尿路感染、肠梗阻、出血、肾衰。

(4)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及体力锻炼,加速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肺功能及组织氧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限制性输液存在的不足之处(1)限制性输液导致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增大,影响心、脑、肾代谢循环,出现脑灌注不足、少尿等。

(2)对老年患者实施限制性输液,如致血压过低、脑灌注不足,发生脑梗塞。

(3)对于术前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无法满足其生理、代谢需要。

(4)限制性输液方案现未统一,对于不同手术患者其输液方案应有调整,在临床上操作、普及均有难度。

限制性输液尚需解决的问题(1)最合适的临界血压和该血压维持的时间。

临界血压和维持时间有群体差异性,且各脏器的临界血压不同,如果血压过低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延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目前公认的临界血压为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60mmHg。

(2)输液方案不统一。

目前国际上尚无确定的限制输液的方案,这给试验的可比性及参照性带来很大阻力。

限制性输液的时机选择也存在很大争议,将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部分,较少研究将这三部分同时进行限制性输液,大部分实验单独针对术中输液或术后输液,也有试验对比术中联合术后,但此类实验较少。

另一方面,患者的康复不仅同输液量相关,也同药物的种类、早期的锻炼及护理等相关,如果试验不排除这些因素,不能较好地分析输液与患者康复之间的联系,试验的论证强度会减弱。

因此统一限制性输液的方案是必须的,不仅可以规范治疗,并且对深入研究输液效果、对比传统输液有更大的说服力及论证力度。

(3)监测限制性输液的最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限制性输液的观察指标各不相同,择期手术包含的术种、术式繁多,因此对于各科手术所要观察的指标应有各自的特征性,不能千篇一律,依据目前研究来看,限制性输液在胃肠外科的优势较为明显。

限制性输液在择手术中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加速患者康复,因此一些主要的康复指标,如术后生命体征、生化指标、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出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均应列入观察中,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指标的调整。

2010年Wenkui 等进行了一项包含了299例择期胃肠恶性肿瘤手术的术中输液随机对照研究,试验旨在研究限制性输液中通过血清乳酸水平来调节液体输注方案并观察患者预后,结果提示,以监测血清乳酸水平来指导术中静脉输液较依靠常用临床判断标准的输液方法更敏感,术后并发症也少。

还有学者将PICCO监测仪引进到限制性输液的监测中,2007年李琪进行了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限制性液体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术中PICCO系列参数,包括血管外肺水指数、肺血管通透性指数、中心静脉压、心排量指数等。

结果提示,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限制性输液,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使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促进患者术后及早清醒和恢复,缩短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4)限制性输液可能存在潜在危险性;(5)适应证及禁忌证;(6)输液过程中出现循环不稳时的处理对策;(7)微循环、能量利用和代谢、免疫及细菌移位。

补液方案: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限制性补液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案快速开通静脉通路: 根据患者的皮肤颜色、体温、精神状态及血压、脉搏等情况, 迅速判断休克的存在, 快速开通静脉通路。

轻、中度休克患者开通2条静脉通路, 重度休克患者开通2条以上通路, 以便积极补液。

限制性补液方式: 轻、中度休克患者在第1个30~60min内给予平衡盐溶液750~ 1000m,l 当平衡盐溶液输入500~750ml左右时, 另一通路补充715%高渗盐水4ml/kg,输入晶体液后, 再补充胶体液,给予赫斯(万文)即羟乙基淀粉500m,l 晶胶体液比约为( 2~ 3) B 1, 总液体量在1500~1750ml左右。

如休克缓解,即减慢输液速度,如休克未缓解,继续快速补液, 并准备输血, 使患者收缩压维持在90mmHg( 1mmHg= 01133kPa)以上, 红细胞比容(HCT) > 30%。

对于重度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既往病史等, 上述晶体液和胶体液适当增加, 平衡盐溶液增加至1000~ 1500m,l赫斯1000ml以上,同时备好同型全血至少800m,l 总液体量在2500ml以上。

止血:对于存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在快速输液同时,对开放性伤口的活动性出血要给予结扎止血或加压包扎止血。

升压药的运用: 在补充一定液体量后, 如患者血压上升不明显, 给予升压药: 多巴胺015~ 1mg/kg、间羟胺012~015mg/kg。

GDT方案GDT要求液体治疗的目标为:中心静脉压(CVP)保持在8~12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平均动脉压(MAP)达到65~90 mm Hg(1 mm Hg=0.133 kPa);尿量大于0.5 ml·kg-1·min-1;如果MAP低于65 mm Hg,则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应大于70%,如果ScvO2低于70%,则输入红细胞以维持红细胞压积大于30%,ScvO2仍小于70%,则使用多巴酚丁胺2.5~20 μg·kg-1·min-1。GDT液体治疗流程见图1。图1GDT治疗流程限制性输液在妇产科中的应用限制性输液理论逐渐成熟,已被用于失血性休克及择期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已有可借鉴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基础上,将其引入到妇产科临床中是可行的。

在产科应用上,国内外仅见余艳红等的研究报道。

2004年余艳红等首次建立了孕期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孕兔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早期液体复苏时机、液体复苏方法与种类等作了许多研究,提出将限制性输液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院前救治的新思路,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限制性输液在产科失血性休克应用的理论基础。

目前尚无限制性输液在妇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妇科择期手术同其他科别的择期手术虽然术式不同,但均属择期手术,进行限制性输液在妇科择期手术中的研究是可行且有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