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合集下载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肌电图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它依据神经系统解剖学定位原则,对周围运动和感觉障碍进行定位、定性,判断神经损伤的类型(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辅助临床明确病变部位,发现临床下病变,鉴别中枢和周围病变,判断病变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提供详细的客观证据。

肌电图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等项目。

对肌肉的检测可用于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并可进行新生电位和功能的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

一、肌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康复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儿科、肛肠科等,以及法医鉴定事项。

二、肌电图应用范围包括:1、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2、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

3、肌源性疾病(肌纤维):各类型的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强直性综合征、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其他疾病的肌病等。

4、周围神经疾病:颈腰椎病、脊柱病(累及神经根及脊髓)、各种周围神经损伤、病毒感染、肿物压迫等。

格林巴利综合症、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肘管综合症。

5、神经丛疾病:臂丛神经损伤、上下臂丛神经麻痹综合症、腰骶丛、马尾神经损伤。

6、脊髓疾病: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病变、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侧索硬化病、脊髓空洞及各种外伤、炎症、肿块压迫等病变、截瘫损害功能的评定。

7、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8、脑干病变: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功能检测,了解脑干部位神经传导功能,判断视交叉部及交叉前后部位和听觉通道的疾病。

9、皮层功能检测。

了解皮层功能的态、体感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检等。

三、应有肌电图普通针极肌电图用于:1、区别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废用性肌萎缩,在神经源性肌萎缩中,与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检查可对脊髓前角、神经根、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神经根的定位提供帮助。

肌电图报告结果

肌电图报告结果

肌电图报告结果肌电图是一种用于记录肌肉电活动的检测方法。

通过肌电图可以了解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进而评估肌肉功能和疾病情况。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肌电图报告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第一步:观察报告结果肌电图报告通常包括多个参数,如幅度、频率、时程和波形等。

首先,我们要观察报告中的肌电幅度。

肌电幅度反映了肌肉电活动的强度,通常以微伏(μV)为单位。

观察肌电幅度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的活动程度和力量。

高幅度可能表明肌肉的活动较强,而低幅度可能表明肌肉的活动较弱。

第二步:分析报告结果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报告中的肌电频率。

肌电频率是指肌肉电活动的重复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

观察肌电频率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的收缩速度和疲劳情况。

高频率可能表明肌肉的收缩速度快,而低频率可能表明肌肉的疲劳较重。

第三步:解读报告结果最后,我们需要根据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来解读肌电图报告。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肌电幅度和频率的变化来评估肌肉的功能和疲劳情况。

例如,高幅度和高频率可能表明肌肉功能良好,而低幅度和低频率可能表明肌肉功能较差或处于疲劳状态。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肌电波形的形状来评估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正常情况下,肌电波形应该呈现规则的、对称的形状,如果波形出现异常或不规则的情况,可能表明肌肉活动存在问题。

总结:肌电图报告结果是评估肌肉功能和疾病情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报告中的幅度、频率和波形等参数,我们可以了解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评估肌肉的活动程度、力量、收缩速度和疲劳情况。

在临床应用中,肌电图报告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肌肉功能是否正常,进而指导治疗和康复计划的制定。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肌电图报告结果分析和解读应由专业人士进行。

肌电图检测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检测及临床应用

02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通过肌电图检测,判断神经肌肉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03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如肌无力、肌萎缩、肌炎等
04
诊断方法:通过肌电图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评估目的:了解 肌肉功能、神经 传导速度、肌肉
力量等
02
评估方法:通过 肌电图检测,分 析肌肉活动情况
肌电图检测及临床应 用
演讲人
01 肌电图检测原理 02 肌电图检测临床应用 03 肌电图检测注意事项
04 肌电图检测发展趋势
目录
1 肌电图检测原理
肌电图检测方法
检测原理:通过检测肌肉的电活动,了解肌肉的 功能和病变情况
检测方法:使用肌电图仪,将电极放置在肌肉表 面,记录肌肉的电活动
检测步骤:准备肌电图仪、电极、导线等设备, 清洁皮肤,放置电极,记录电活动,分析结果
谢谢
4
应用范围:适用 于各种肌肉功能 障碍的康复治疗 效果评估,如运 动损伤、神经损 伤等
3
肌电图检测注意 事项
检测前准备
01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化妆品和护肤品 02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便于检测 03 避免在检测前24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04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和焦虑
检测过程中注意事项
01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感染
03
保持电极位置准 确,避免误差
02
保持肌肉放松, 避免肌肉紧张
04
保持检测环境安 静,避免干扰
检测后处理
检测结果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 判断肌肉功能 状态
01
患者指导:根 据检测结果, 指导患者进行 康复训练
03
02
报告撰写:根 据检测结果, 撰写详细的报 告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检查一、定义: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通过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神经肌肉疾患的进一步诊断。

检查分为2个步骤:1、测定神经传导,2、肌肉检测。

二、适应症:1、神经源性疾病2、肌源性疾病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4、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即患者出现四肢乏力麻木、肌肉萎缩、肌肉疼痛、肌无力、外伤后引起的神经损伤、腰椎病、颈椎病等等。

三、检查前注意事项:1、禁忌症:①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性心导管者。

②开放性骨折或伤口未愈者,外固定支架者。

③血小板明显减少等出血倾向者。

④生命体征不稳定及无法合作者。

2、检查前一天请沐浴。

检查当天请穿宽松的衣服,勿佩戴饰品,无需空腹。

检查时保持肢体温暖。

3、具体检查时间、地点及要求按检查单条码提示执行,过期请重新预约。

如有疑难病例,会延长检查时间,请排在后面的预约者谅解并稍后。

4、凡是急慢性传染病者(包括乙肝、艾滋病等)必须事先告知检查医师。

5、肌电图检查过程复杂,花费时间长,需做好准备,耐心配合。

6、检查前收费为预收款,实际费用以检查结束为准,多退少补。

7、外伤后需行肌电图时,要符合下列条件:①有骨折者,须先行积极治疗后拆除石膏外固定。

②有伤口者,须缝合拆线后,伤口生长好,无感染倾向。

③有脱位,扭挫伤,但表皮完整无破损者。

以上情况都需要自受伤日起2-3周后方可进行检查。

四、检查过程:1、检查过程中手机请关机。

陪同家属在检查室外等候,减少干扰。

2、肌电图检查中,因电刺激和针会引起病人的不适感或稍有疼痛,特别是针刺肌肉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被检者尽量配合,以便检查正常进行。

五、检查后:检查结束后门诊病人1小时取报告,疑难及特殊病例除外。

住院病人不用等候报告,会发送到病房。

肌电图

肌电图
2、群多相电位:时限较长,可达20~30ms。 多见于陈旧性神经损伤、脊髓前角细胞疾 病。
多相电位
单纯相、混合相、干扰相
重收缩时肌电图

重收缩时肌电图波形的异常改变是运动单位电 位数量和放电频率的改变。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收缩时,不出 现任何运动单位电位,表示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疾患、神经失用及癔症性 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表现为单纯相或 少量运动单位电位出现。 3、病理干扰相:见于肌病患者。严重受累肌 肉。可无病理干扰相。

异常插入电位
(1)插入电位延长是肌肉去神经支配后肌膜 兴奋行异常增高的结果。出现强直样电位 与肌强直电位为插入电位延长改变。见于 神经源性疾病,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皮 肌炎。 (2) 插入电位减弱消失,见于肌纤维严重萎 缩,被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所替代。
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1、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继发的一系列 高频电位。特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扬声器上可听 到“咕咕” 样蛙鸣声。 2、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 形式,特点:波幅和频率递增递减,扬声 器上可听到俯冲轰炸机样特殊音响。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时程(D):从电位开始到回到基线的 时间,以毫秒表示。反映神经纤维兴奋的 同步性。D延长,提示神经纤维脱髓鞘传导 扩散可能性。 4、传导速度:单位时间内冲动传导的距离 (m/s),综合反映神经传导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1、运动神经传导(MN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近端、远端刺激 点间的距离(m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2、感觉神经传导(SN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与记录点的 距离(mm)/潜伏期(ms)

肌电图的原理及应用

肌电图的原理及应用

肌电图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肌电图肌电图(Electromyogram,简称EMG)是记录肌肉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

它通过采集肌肉收缩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可视化的波形。

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肌肉功能异常以及相关的神经疾病。

2. 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的原理基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生理活动。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中的神经冲动会引发肌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即产生肌电信号。

这些肌电信号通过电极采集并放大,最后转换成肌电图。

2.1 肌电信号的采集肌电信号的采集需要使用肌电电极,通常分为表面电极和插入电极两种。

表面电极通过贴在皮肤上收集肌电信号,适用于浅表肌肉的检测;插入电极则需要插入到肌肉组织内部,适用于深层肌肉的检测。

2.2 肌电信号的放大采集到的肌电信号通常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才能被准确地记录和分析。

放大器可以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适合于测量和分析的幅度。

2.3 肌电信号的转换放大后的肌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记录仪中。

这样,肌电图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3. 肌电图的应用肌电图在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临床医学肌电图在临床医学中用于评估肌肉功能和神经疾病的诊断。

例如,对于患有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疾病的进展。

3.2 运动科学肌电图被广泛应用于运动科学领域。

通过对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肌肉的疲劳程度、运动姿势的正确性以及改进运动技术的方法。

3.3 生物反馈治疗肌电图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监测和反馈肌肉活动,帮助患者学会控制肌肉的紧张程度和放松技巧。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减缓焦虑、缓解头痛和治疗运动障碍等领域。

3.4 运动康复肌电图在运动康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监测受伤运动员康复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情况,可以评估康复进展并设计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肌电图

肌电图

异常自发电位
• 1、纤颤电位:常是一种无节律的双相棘波,时限为0.23ms,振幅5~500μV,多在神经损伤18~21天后出现。 若神经损害不恢复,肌肉变性后纤项电位也随之消失,称 为“病理性电静息”; • 2、正尖波:为一正相关形主峰向下的双相波,仅见于失 神经支配的肌肉。时限5~100ms,振幅50~4000μV。早 于纤颤电位发生,约在伤后l~2周即可见到; • 3、束颤电位:是一种时限2~20ms、振幅100~4000μV 的近似于正常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自发电位。只有同纤颤 电位同时发生才有病理意义。当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慢性 用围神经损伤后,未受损害的运动单位的触实代偿性增生, 长入病变部份的肌纤维,导致其电仁时限和振幅均明显增 加,形成巨大的多相电位。
肌电图
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刘维洲
定义
•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 以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 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 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 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 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 量和疲劳的指导 .
适应证
电静息
• 一个运动神经原及其触实支配的肌纤维为 一个运动单位。触突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差 异极大,少到3~5条,多达1600条。当电 极插入肌肉瞬间,可产生短暂的动作电位 的爆发,称为插入电位。其后,肌肉在松 弛状态下不产生电位变化,示波器上呈平 线状,称为电静息。
自发电位
• 神经损伤后,插入电位的时限明显延长, 可达数秒甚或数分钟,且出现连续排放的 正相峰形电位。这种情况见于损伤后8~14 天,也见于神经再生期。肌肉放松时,肌 电图上本应表现为电静息,但神经损伤后 却出现多种自发电位
• 肌电图检查适用于: • 1.肌源性疾病 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 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 2.神经源性疾病 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 病等。

肌电图报告单正常值

肌电图报告单正常值

肌电图报告单正常值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用于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肌电图报告单是医生根据患者接受肌电图检查后所做出的结果报告,其中包括了肌电图波形图和相关参数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医生会将肌电图电极置于患者的肌肉上,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情况,来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在肌电图报告单中,通常包括了多个参数的分析,例如肌电图波形、肌电图幅度、肌电图频率、肌电图时程等。

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波形应该呈现出稳定、规则的特征,肌电图幅度和频率应该在正常范围内,肌电图时程也应该符合正常的生理规律。

下面是肌电图报告单中一些常见参数的正常范围值:1. 肌电图波形,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波形应该呈现出稳定、规则的特征,没有异常波形出现。

2. 肌电图幅度,肌电图幅度是指肌肉电活动的振幅,正常情况下,肌电图幅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该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 肌电图频率,肌电图频率是指肌肉电活动的频率,正常情况下,肌电图频率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该出现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4. 肌电图时程,肌电图时程是指肌肉电活动的时程特征,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时程应该符合正常的生理规律,不应该出现异常情况。

在肌电图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肌电图波形图和相关参数的分析,来判断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说明患者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出现异常,那么可能意味着肌肉或神经系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分析对于评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肌电图报告单中参数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异常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及时进行肌电图检查,并认真对待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肌电图检查规范(标准版)

肌电图检查规范(标准版)

肌电图检查规范【目的】将肌纤维在各种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加以拾取、放大显示和记录,然后对单个肌电位或整体图形作分析,以诊断疾病或评定神经、肌肉功能,预测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

【方法】(一)检查前向被检者说明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取得充分合作。

(二)取合适的体位,使肌肉便于支持和稳定,既能自然放松,又能作各种运动。

一般检查下肢、躯干肌肉时取卧位,检查上肢取坐位,二臂平放在桌上。

(三)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皮肤,采取快速无痛进针法。

针电极插到肌腹表层,根据检查目的决定针数、位置。

如测定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时用三根针,在肌腹上中下三段插针;测定电位同步现象时用两根针,沿肌腹横轴排列,针距应在1.5cm以上。

(四)观察内容。

1、插入状态:将肌电放大器灵敏度调节钮置于10μV/mm,提插针电极时观察有无肌电位及数量、时限、特点。

2、放松状态:肌肉完全放松时观察有无自发放电及数量、频率、分布范围、特点。

3、肌肉轻收缩:将肌电放大器灵敏调节钮置于30μV/mm,记录纸扫描速度调在1~2ms/mm,观察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各种参数,如时限,电压,波形、电位同步等。

4、肌肉重收缩:灵敏度调节钮置于50~100μV/mm,记录扫描速度20sm/mm。

在被检者用最大力量行肌肉收缩时,观测运动单位、重叠综合的程度、随意控制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力量与运动单位电位密度的不对称性。

(五)肌肉选择。

应根据疾病性质及萎缩肌肉分布,代表性地选择严重萎缩肌肉、中等萎缩肌肉、肥大肌肉、正常肌肉进行检查。

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受压征,应按节段选择前支、后支肌肉;神经吻合术后判定神经再生时,应根据分支距离的远近,先近后远的选择检查。

(一)结果分析。

1、插入时电活动:正常:在提插针时出现小于0.3秒的不规则电位,起始相为负相,波幅50~200μV。

异常:插入电位消失或延长数秒、数十秒以上。

2、放松时电活动;正常:呈现一条直线的电静息,有时针电级插入不当,出现终板噪音或神经电位,调整后消失。

肌电图

肌电图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肌电图检查主讲教师:狭义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后,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广义EMG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及巨肌电图等。

常规EMG检查的适应证为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病变。

一、EMG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一) 肌肉静息状态:包括插入电位和自发电位。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电活动,正常人变异较大;自发电位指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后者波幅较高,通常伴有疼痛,动针后疼痛消失。

(二) 肌肉小力自主收缩状态: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的时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不同肌肉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三) 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指肌肉在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的多少及其发放频率的快慢。

肌肉在轻收缩时只有阈值较低的I 型纤维运动单位发放,其频率为5~15Hz;在大力收缩时,原来已经发放的运动单位频率加快,同时阈值高的II型纤维参与发放,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以分辨基线的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即为干扰相。

二、异常EMG所见及其意义(一) 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增多或延长见于神经原性和肌原性损害。

(二) 异常自发电位:1、纤颤电位:是由于失神经支配肌纤维运动终板对血中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引起的去极化,或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所致的自动去极化产生的动作电位;其波形多为双相,起始为正相,时限1~5ms,波幅一般为20~200uV,见于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2、正锐波: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波形特点为双相,起始为一正相,之后为一时限较宽、波幅较低的负向波,形状似“V”字形,时限为l0~100ms;3、束颤电位:指一个或部分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自发放电,见于神经原性损害。

肌电图检测

肌电图检测

运动单位范围平均为5-10mm,其中下 肢肌肉的运动单位所占的区域最大。一 个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量,少者如眼 外肌5-10条,多者如腓肠肌近2000条。 另外每一肌肉含运动单位数量不同,大 者达千个。凡精细运动的肌肉其运动单 位小,而较大力量的肌肉运动单位大。
肌电位发生原理
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在静止状态下无电活 动,但由于肌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 负,膜外为正,该电位差称静息电位,主要 是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所致。
混合相:中度用力时,参与收缩的MU数 量和频率增多,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 分出单个电位,有些区域则可。
干扰相:最大用力时,MUP重叠,无法 分出单个电位,正常人为干扰相。
异常肌电图
一. 针插入和肌肉放松时 1. 插入电位延长:当针极插入或移动停止后,
电位并不立即消失称插入电位延长,为肌纤 维兴奋性增高所致。插入电位可有纤颤、正 相电位和正常MUP。常见于神经源性或肌肉 本身病变。
异常分析:观察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 时 间 ( CMCT)、 波 幅 、 波 形 、 刺 激 阈 值等。运动传导通路的病变可影响MEP, 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CMCT延长;波幅 减低;波形多相和刺激阈值增高。
临床应用
1. MS:确诊者异常率85%,主要为潜 伏期和CMCT延长,MEP可发现亚临床 病变。
2. 波形改变:多相波增多(>20%)提示异 常。
短棘多相电位:时限短(<3ms),波幅
低(<500uv),位相5-10相,见于肌源 性损害或神经再生。
群 多 相 电 位 : 时 限 > 3 ms, 波 幅 2 0 0 0 -
3000uv,位相<10相,见于前角细胞和陈 旧性神经根损害。
三. 大力收缩时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操作规范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

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

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 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 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

以下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EMG操作规范。

【适应证】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肌肉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部分病人)。

3.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证】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mm3者;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EMG检查的临床意义】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

2.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

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

【EMG检查注意事项】1.检查者应熟悉神经解剖知识;2.检测前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3.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获得病人的合作:(1)检测过程中保持肢体放松状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2)检测过程中随着电刺激量的增加会有不适的感觉,MCV等测定(刺激运动神经)时会有肌肉收缩的动作。

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
常结果: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 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 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 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 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的自动分析,如解析肌电图、单纤维肌电 图以及巨肌电图等,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需要检查的人群: (1)脊髓疾病。(2)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3)神经根压迫症。(4)肌原性疾病。(6)神经肌肉接头疾病。(6)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
感谢观看
注意事项
检验前: 在正规医院检测是否是菌血病患者,因为对菌血症患者进行肌电图测定,有时可能引起心瓣膜 病人患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友病或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凝血时间不正常等,应避免肌电图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 改用一次性同心针电极,以避免交叉感染。
检查前要停药,如新斯地明类药物应于检查前16小时停用。 检查时:
相关疾病
特发性震颤,兰伯特-伊顿综合征,脂质沉积性肌病,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神经性肌强直,营养 障碍性多发性神经病,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进行性肥厚性间质性神经炎,遗传 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相关症状
昏蒙沉重,行走后小腿肌肉痉挛,大腿肌肉萎缩,胸肌萎缩,颈部肌肉肿胀变硬,手臂肌肉拉伤,肌肉的失 用性萎缩,外伤性低位截瘫,臀中肌麻痹步态,弯腰时腰痛
检查过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损伤,因此除非必要,不可滥用此项检查。另外,检查时要求肌肉能完全放松或 作不同程度的用力。

肌电图怎么检查

肌电图怎么检查

肌电图怎么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检查原理、检查步骤、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检查原理肌电图检查利用电极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进而评估肌肉活动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导到肌电图仪器上,并被转换为曲线图形展示。

肌电图曲线反映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及存在的异常问题。

二、肌电图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患者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并保证肌肉完好无损,不受任何影响。

2. 仪器连接:将肌电图电极粘贴在检测部位的肌肉上,确保电极与肌肉充分接触且粘贴牢固。

3. 信号录制:启动肌电图仪器,开始录制肌肉的电信号。

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如进行特定肌肉的收缩动作。

4. 数据分析:通过肌电图仪器的软件系统对录制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肌电图曲线。

医生或技术人员根据曲线的形态、波幅、时程等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三、肌电图检查应用领域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观察曲线变化,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指标,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运动损伤康复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判断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监测肌肉活动的变化,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

3. 运动员体能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对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进行客观评估,了解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这对训练调整和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遵医嘱:检查前需提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2. 放松状态: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按医生或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肌肉动作。

3. 不适反应:在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知识简介肌电图知识简介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肌电图知识简介肌电图学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电活动的科学。

其价值在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一、哪些情况需要做肌电图检查当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疼痛、肌萎缩、肌痉挛、抽搐等症状,怀疑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或腰椎病、神经损伤或局部神经受压、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时,需要进行该项检查。

二、肌电图主要适应症:主要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前角细胞及以下损害,也就是确定运动或感觉神经元、神经、肌肉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与否,并对异常功能区域进行定位。

主要包括:1、运动神经元病:前角细胞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就是其中最常见一种,俗称”渐冻人”)2、周围神经病变(①神经根病变②神经丛病变③单神经病④多数性单神经病⑤多发性神经病)3、神经肌肉接头病变(重症肌无力等)4、肌肉病变(皮肌炎等)三、我院可行肌电图检查的科室1、神经内科:应用肌电图检查最广泛的科室,包括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2、内分泌科:主要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人3、骨科:骨科颈腰椎手术前排除四肢周围神经病变,以确保手术疗效。

4、肾病科:主要为肾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5、各中医类科室:颈腰椎病、腕管综合症、面瘫及所有有麻木、无力、萎缩症状的病人都可行肌电图检查。

6、皮肤科:主要为皮肌炎的病人。

四、肌电图检查过程肌电图检测一般包括神经传导检测和针极肌电图检查两部分。

前者指对神经予以刺激,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的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插入肌肉中记录其电活动,以了解疾病累及的是神经还是肌肉,及其病变之性质。

五、检查前、后注意事项1、检测前一般无需做特殊准备,但最好穿宽松的衣服;检测完后可进行正常日常活动,但最好24小时内暂不洗澡。

检测完后一般当天可取报告。

2、有以下情况应提前告知医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安装了起搏器、电复律-除颤器心脏装置;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传染病患者。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检测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肌电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对神经肌肉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临床诊断原理和应用方法。

1. 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放电产生的电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肌肉活动期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肌电图通过放置电极在特定的位置记录这些电信号,然后放大和滤波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等参数,医生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2.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是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变化,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神经病变监测:肌电图可以用于监测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效果评估。

对于患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

外伤性神经损伤评估:肌电图可以评估外伤性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制定外科手术方案,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肌无力分析:肌电图可以评估肌无力的病因和严重程度,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3. 肌电图的应用方法进行肌电图检测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操作技巧。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准备工作:患者在进行肌电图检测前需注意保持放松状态,避免服用镇定剂和咖啡因等药物。

检测前应确保电极和仪器的连接正常。

医护人员应进行适当的操作演练和技能培训。

检测步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相应的检测部位,例如手部、脚部、腿部等。

将电极放置在患者肌肉上并固定好,通过要求患者做出一系列肌肉活动,如屈伸、握力等,记录肌电图信号。

数据分析:医生会对记录下来的肌电图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评估肌肉的电活动情况。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内容参考)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内容参考)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200040)陈向军定义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判定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运动神经肌肉疾患诊断的检查方法。

肌电检查的内容包括直接记录肌电图(EMG)、刺激神经记录肌肉诱发电位(MCV、SCV、重复电刺激)、记录各种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屈肌反射、H反射等)。

肌电检查应用范围应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运动医学等。

一、临床诊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定损伤部位和程度,决定治疗方案,推断预后,提供客观指征,判定疗效。

1、内科及神经内科:肌电检查主要应用于区别神经元性肌萎缩及肌源性肌萎缩,有助于各类神经肌肉疾患的鉴别诊断,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提供鉴别诊断。

2、骨科,神经外科:确定神经损伤和神经压迫征的存在,判定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判定神经再生以估计预后。

3、耳鼻喉科:诊断耳源性原因引起的周围面神经麻痹,判定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

4、眼科:区别神经元性受损或肌源性受损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分析眼肌功能。

5、口腔科:研究咀嚼肌的功能6、泌尿科:可测膀胱括约肌功能7、妇产科:有助于子宫肌功能的研究二、科学研究:在针灸和针麻机制的研究中帮助针灸、针麻、药物药理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用的数据,在药物、药理的研究中提供有用的方法。

三、运动医学:分析各科运动时肌肉的作用、力量、疲劳检查方法:一、肌电图检查适应症:1、神经元性疾病:(1)脊髓前角C受损疾病(2)神经根、丛及周围N病2、肌源性疾病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4、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统病二、检查前准备:1、病人准备:取得病员的配合2、针电极的选择与消毒:引导范围小,可引导出单个单位电位,其时限、电压、波形可供测量,临床应用最普遍。

三、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操作方法:1、体位:使肌肉得到自然放松又能作各种运动2、插针:使用针电极检查时,将针电极插入皮下,按顺时针向三点、六点、九点、十二点分别更换方向,提插探查3、检查程序:放松状态,轻用力收缩,重收缩;MCV/SCV/H反射/RNS4、肌肉选择:检查肌肉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及萎缩肌肉的分布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全网发布:2009-03-05 21:21 发表者:赵宇 (访问人次:5590)什么是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

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

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

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

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检查正确率很高,经手术验证,其诊断与手术符合程度还略高于脊髓造影。

特别是对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位置过低,检查结果可能不满意。

此时作肌电图检查,若有阳性改变则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在临床上,若能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就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

肌电图检查还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估。

无论是经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肌电图检查均可以了解治疗后病变神经根压迫的解除程度及神经变性的恢复程度。

对于术后下肢疼痛复发的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其肌电图表现,就可以区别其疼痛是由于术后神经根粘连、髓核再突出或功能性等原因引起的。

这对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做肌电图检查?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

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

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故此法较为常用。

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通常要检查双侧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伸肌,有时也须检查股四头肌。

如腰4~腰5椎间盘突出,多影响腰5神经根,其支配的胫骨前肌、伸长肌及腓骨长肌,在作肌电图检查时常出现异常电位。

又如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多影响骶1神经根,反映在肌电图上为腓肠肌出现电位异常,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等无异常电位。

股四头肌若出现异常电位则说明腰4神经根受累,常表示着腰3~腰4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值将注意的是出现异常肌电位即说明有神经根受压现象,如不能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根可能发生变化。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肌电图检查诊断(electrodiagnosis)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

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

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以下就此三类肌电诊断检查作一概括介绍: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

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

例如在髓鞘病变可见潜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变慢,而轴突病变或有肌纤维丧失则可导致振幅或表面积减小。

须注意的是有些因素会影响检查所得参数值,包括检查者技术、病人年龄、及皮表温度等,因此,检查时须将此等因素列入考虑,才能得到正确检查结果。

以正中神经为例,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检查之方法如图I所示,上下肢其它神经之检查可比照此法,包括上肢的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及肌皮神经,及下肢的股神经、腓神经、后胫神经、外侧股皮神经、隐神经、腓肠神经及内外脚掌神经等。

F反应及H反射之测定:F反应是利用超大电量刺激神经,使去极波沿运动神经轴突逆向传到脊髓,再经同一运动神经元或数个中间神经元后传回下运动神经元,引发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所产生之反应波。

经由一定次数之刺激(20-100次)可计算其出现频率及传导潜期,当出现频率变少或传导潜期延长则表该运动神经至脊髓的近端传导径路有问题。

H反射则是利用较小电量刺激神经,经感觉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脊髓,再经单一突触联结(monosynape)传入下运动神经元而引发肌肉收缩所记录到之反应波,同时随着电量加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逐渐变大,H反射波会逐渐被抑制变小乃至消失。

H反射不同于F反应,后者可见于所有运动神经,而H 反射在正常成人只在于第一荐椎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为必定出现,其它部位则较少见。

若H反射消失则表该神经根有病变或是传导径路的其它部位有问题,相反的若H反射大量出现于其它部位则代表中枢神经病变。

重复电刺激检查(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主要用于诊断神经肌肉接点之异常。

检查方法是利用低频(2-3Hz)或高频(10-20Hz)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若于低频电刺激下出现递减反应(decrement response),即前五个连续电位波中,最小的波与第一个最大波间振幅减小达10%以上,则可诊断重症肌无力;反之若于高频电刺激下,连续电位波显示递增反应(increment response)则为肌无力症候群(Myasthenic syndrome)。

针极肌电图检查利用针极刺入肌肉,记录其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活动,再经由多条肌肉的检查来判定神经、肌肉病变的特性,部位及范围和严重度。

一般常用针极为同轴针极(较耐用,干扰少,但较痛)及单极针极(记录面积大、较不痛,但干扰大、易损坏)两种。

常规之针极检查包括四个步骤,依序观察下列活动电位:1.针极刺入活动电位(insertional activity) 2.自发性活动电位(spontaneous activity) 3.轻微自主收缩时运动单元电位波(motor unit potential, MUP)之型态。

4.最大力量收缩下,运动单元电位之征召(recruitment)皮应及干扰型态(interference pattern)。

在正常情况下,针极利入肌肉会引起短暂的刺入活动电位,但正常应于300ms内恢复静止状态,如针刺活动电位延长,代表肌纤维细胞膜之不稳定,如去神经现象,肌强直异常,或肌肉病变等;反之针刺活动电位减少或消失,常代表肌肉明显萎缩或纤维化。

若针极静止不动,肌肉亦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此时应记录不到任何活动电位,除非针极正好位于运动终板区,则可见到运动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或微运动终板电位(miniatual end plate potential),除此之外,若出现下列自发性运动电位均属异常: 1.颤波(fibrillation)或正相尖波(positive sharp wave):均为单一肌纤维放电形成之自发性活动电位,通常代表肌肉去神经现象,但须在神经受伤后2-3周才会出现,亦见于肌肉病变,某些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及失用性肌萎缩症。

2.肌束波(fasciculation)及肌束阵弯(myokymia):肌束波是由一群肌纤维同时不自主的放电而造成之运动单元电位波,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但也可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特定代谢疾病、及偶尔在正常肌肉见到。

而肌束阵弯则指一群运动单元连续反复的放电引起肌肉收缩,临床上可见该肌肉上的皮肤蠕动现象,见于慢性神经病变。

3.复杂重复放电波(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 C.R.D.):一组肌纤维以相同频率重复放电所形成的复杂电位、声音有如机关枪,见于肌肉病变及慢性神经病变。

4.肌强直放电波(myotonic discharge) 肌纤维周期性振幅由小而大再由大而小的放电,造成如飞机俯冲般之声音,见于先天性肌强直症及肌强直性肌肉失养症。

个别运动单元电位波之型态则于轻微肌肉收缩时观察。

运动单元是肌肉收缩的功能单位,每一运动单元包括一个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及所支配的肌纤维,当一运动神经元之神经冲动传至其所支配之肌纤维时,引起所有肌纤维收缩,经整合而得一运动单元电位波,其判读参数主要包括:1.振幅(amplitude):最高正相波与负相波间之电位差,正常在200μv~5000μv之间,过高或过低均为异常。

2.间期(duration):电位波初离开基线至最后回到基线之时间,与记录范围内之肌纤维数有关,正常约2-15ms之间。

3.表面积(surface area):指电位波内所含之面积。

4. 相数(phase):波形穿过基线之次数,代表肌纤维密度与放电整合情形,正常不超过4个相数,否则称为多相波,每条肌肉之多相波约占5-15%。

5. 转折(turn):波形极化方向转变之次数。

6. 升起期(rise time):针极接近肌纤维之程度。

7. 电频率(firing rate):在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所出现之运动单元电位异常均不相同,例如在神经病变急性期可见到残余之正常运动单元电位波及一些正常间期之多相波;当神经末梢再生时可见微小多相波;如有侧枝再生则出现后电位(late component);至于慢性神经再生则呈现长间期、高振幅之多相波。

至于肌肉病变之典型异常则为放电频率增加、短间期、低振幅之多相波。

最后则叫病人作最大力量收缩,使所有运动单元均被征召(recruitment)加入收缩,同时个别运动单元电位之放电频率亦增加,以加强肌肉收缩力量,此称为征召现象。

此时针极记录到的众多电位波互相干扰,使整个监视器屏幕均充满电位波,看不到基线,是为干扰型态(interference pattern)。

随着肌肉征召异常的程度,可将之区分为轻度下降(decreased rich)、重度下降(decreased poor)、弧离征召(discrete recruitment)、单一动作电位征召(single unit recruitment)乃至无征召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