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06f2ec7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0.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概念,复习密度计算公式。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1. 使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
1.2. 将待测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水面初始位置。
1.3. 向量筒中加水,直至水面覆盖待测物体。
1.4. 记录水面最终位置,计算物体体积。
1.5.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体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在黑板上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3.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密度-质量关系图。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提问:密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提高测量精度?五、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密度计算练习。
2. 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密度-质量关系图的绘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3e66a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e.png)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和磁”,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磁场与磁现象”及第2节“电流的磁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磁场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并学习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磁场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释生活中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线的理解与应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教学重点:磁场概念,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电流的磁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电流表、导线、电源、实验用电磁铁等。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铁钉、导线、电流表、电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钉?什么是磁场?2. 知识讲解(15分钟)(1)磁场概念:教师讲解磁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
(2)磁体、磁极:教师展示磁铁,讲解磁体、磁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磁感线:教师通过板书和实验演示,讲解磁感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磁场概念、磁极相互作用等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磁铁吸引铁钉”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电流的磁场”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
六、板书设计1. 磁场概念2. 磁体、磁极3. 磁感线4. 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的概念及其特点。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e506e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3.png)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701cc2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9.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现象,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应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应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1) 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测量物体的温度。
2. 实验步骤(1) 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记录数据。
(2) 测量物体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记录数据。
(3) 测量物体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记录数据。
三、实验注意事项1. 使用仪器设备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仪器。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3. 实验数据要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篡改数据。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质量、长度和温度。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物体质量、长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人员、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六、实验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和温度有何实际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在制造产品时,需要准确测量产品质量以确保产品合格;在建筑行业,需要测量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等。
3. 教师总结:物理实验测量技能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1. 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存放。
2. 讲解实验器材的维护保养方法,如定期清洁、检查损坏等。
3. 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负责实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
八、实验安全常识1.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2. 讲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电器、化学品等。
3. 学生演示:正确处理实验中的安全事故,如烫伤、割伤等。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5e141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3.png)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d6e2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c.png)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现象,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概念2. 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方向3. 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的使用4.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水流比喻,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电流的现象(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效应,如灯泡发光、磁场等。
(2)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的方向与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运动方向的关系。
3. 实验二:电流的测量(1)介绍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导体中的电流,记录数据。
4. 实验三: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欧姆定律。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电流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
(2)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 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熟练使用电流表进行测量。
3. 学生能掌握欧姆定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电流表、导线、灯泡等实验器材。
2. 电源、开关等实验设备。
3.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导入新课。
2. 进行实验一,观察电流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的特点。
3. 进行实验二,让学生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不同导体中的电流。
4. 进行实验三,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总结欧姆定律。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0c78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7.png)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d5a3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e.png)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方案,并能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
- 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 学生能够撰写实验报告,准确描述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 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 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2.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 如何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演示法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为学生提供示范。
4.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如静电吸引、摩擦起电、浮力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初中物理实验设计。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5d268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2.png)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7776a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f.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1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88c24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1.png)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与磁》中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着重探讨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电流的效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热效应的计算。
教学重点: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热风枪、电热水壶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是如何产生热量的。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电热水壶加热水时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
(2)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测量电流通过电阻器产生的热量。
3.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热效应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实际例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电流热效应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大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2. 小电流热效应的计算公式:Q=I²Rt示例:电热水壶加热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概念。
电流为2A,电阻为10Ω,通电时间为5s时,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为多少?2. 答案:(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电流化学效应:电流通过液体时,液体会发生化学变化。
电流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2)Q=I²RtQ=(2A)²×10Ω×5s=200J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需要根据实际电压和电流计算。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616c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7.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
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80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水波声波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2、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1MHz=1000kHz=它们的关系:c=λ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总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包中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作和工作的必要因素,并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努力工作而不做工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焦虑,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工作的讨论。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01b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4.png)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其科学素养。
2. 实验要求(1)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2)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遵守实验纪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实验方法:让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量物体的密度。
(3)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密度测量方法,理解密度概念。
3. 实验三:研究串并联电路(1)实验原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搭建串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
4. 实验四:测定重力加速度(1)实验原理: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抛物线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
(3)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 实验五:观察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原理: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折射定律。
三、实验教学策略1. 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纪律和注意事项。
2. 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解答学生疑问。
3. 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四、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现象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实验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时间安排1. 实验一:2课时2. 实验二:2课时3. 实验三:2课时4. 实验四:2课时5. 实验五:2课时六、实验六:制作简易指南针(1)实验原理:地球磁场对小磁针的影响。
初中物理拓展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拓展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9a4b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2.png)
初中物理拓展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
二、实验原理1. 太阳能电池原理:利用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产生电子-空穴对,通过外部电路产生电流。
2. 光伏效应: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使电子获得能量,从而发生跃迁,形成电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透明胶带2. 导线3. 铜片4. 硅片5. 光电池板6. 电池夹7. 灯泡8. 电流表四、实验步骤1. 将硅片和光电池板用透明胶带粘贴在一起,形成太阳能电池。
2. 将铜片和导线连接,插入硅片中,作为外部电路。
3. 将电流表与外部电路连接,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4. 将灯泡与外部电路连接,观察灯泡的亮度。
5. 改变光照射角度,观察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和灯泡的亮度变化。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避免硅片和光电池板受损。
2. 连接电路时,确保导线接触良好,避免接触不良导致实验失败。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电流表和灯泡的变化,及时记录数据。
六、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光照射强度对太阳能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比较其性能。
3. 探索太阳能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等。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也有了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记录数据和分析问题,提高了科学素养。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解释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分析不同光照射强度对太阳能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
4. 学生能提出太阳能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九、教学建议1. 在实验前,教师应为学生讲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物理实验初中 趣味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 趣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69c69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5.png)
物理实验初中趣味教案一、实验主题:探究声音的产生二、实验年级:初中三、实验课时:1课时四、实验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实验材料:1. 钢尺2. 桌子3. 泡沫块4. 剪刀5. 胶带六、实验步骤: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a.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并保持钢尺的振动。
b. 让学生用耳朵靠近钢尺的振动端,听到的声音是由钢尺的振动产生的。
c. 让学生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观察声音的响度变化。
4. 实验二: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a.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并保持钢尺的振动。
b. 让学生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的频率变化,并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c. 让学生总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5.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a. 让学生将泡沫块放在桌子上,然后用钢尺在泡沫块上敲击,观察泡沫块的跳动。
b. 让学生将耳朵放在泡沫块上,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声音,如在水中、在空气中等,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何将实验原理应用到生活中。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用尖锐物品划伤手指。
2. 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保管实验材料。
八、实验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将实验原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九、实验拓展:1. 让学生探究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9155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6.png)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掌握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四、实验器材:玩具小车、玩具小球、鸡蛋、沙土、小桌、弹簧、斜面、小钢球、塑料球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演示:玩具小车推着小球前进,举高的砝码砸碎盒子里的鸡蛋,压缩的弹簧恢复原状时推动小球前进,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风推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等图片引出能量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老师引导]:对比、分析课前的演示实验,以及白板上风吹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三幅图片,把能量细分,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学生总结]: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势能:把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又叫做势能。
[学生练习]:学以致用,相应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有的物体动能大,有的物体动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分析猜想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现在我们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4ed1a58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3.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构造和用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循实验步骤,注意实验安全。
(3)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长度(1)实验仪器:刻度尺、物体(2)实验步骤:a. 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b. 将刻度尺放在物体上,使其与物体平行。
c. 读取物体两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计算物体长度。
(3)实验注意事项:a. 放置刻度尺时,要使其与物体平行。
b. 读数时,要保持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2. 实验二:测量物体质量(1)实验仪器:天平、砝码、物体(2)实验步骤:a. 调节天平平衡,游码移至零刻线。
b. 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c. 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读取砝码质量。
(3)实验注意事项:a. 放置物体和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b. 移动游码时,要缓慢且稳定。
三、实验三: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1. 实验仪器:尺子、小球、斜面2. 实验步骤:a. 将尺子固定在墙上,确保其垂直。
b. 将斜面放在尺子上,使斜面与尺子平行。
c. 将小球放在斜面上,释放小球,观察其下落速度。
d. 改变斜面角度,重复步骤c,观察小球下落速度变化。
3. 实验注意事项:a. 释放小球时,要确保其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
b. 观察小球下落速度时,要注意其与尺子的相对位置。
四、实验四:制作简易电流表1. 实验仪器:电流表、导线、电池、电阻2. 实验步骤:a. 将电流表与导线连接,形成闭合电路。
b. 将电阻放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
c. 改变电阻值,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
3. 实验注意事项:a. 连接电流表和导线时,要确保连接正确。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bef34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6.png)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理解其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 覆杯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现象。
2.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覆杯实验中,如何确保水不溢出。
2. 对大气压强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一张纸和一把水。
2. 教师准备一个透明胶带,用于封住杯子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覆杯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你们知道大气压强是什么吗?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吗?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次覆杯实验。
2. 实验步骤:a. 将玻璃杯装满水,确保纸张能够完全覆盖在杯口上。
b. 用透明胶带封住杯口,确保密封。
c. 轻轻将杯子倒置,使杯口朝下。
d. 移开手指,观察纸张是否掉落,水是否溢出。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实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大气压强的作用。
2. 提问:为什么纸张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这是如何实现的?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抽水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大气压强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覆杯实验的原理和大气压强的作用。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覆杯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更多的大气压强的应用,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理解其原理。
实验操作简单,学生兴趣浓厚。
在实验分析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d468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3.png)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电磁学”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各种现象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理解电流与各种效应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流效应的观察与测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效应的产生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实验操作与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热风枪、硫酸铜溶液、铁钉、磁铁、实验电路图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器、电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毯、电热水器等电器,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的热效应。
2. 理论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1)计算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2)分析电流对硫酸铜溶液中铁钉的腐蚀现象。
(3)解释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4.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测量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2)分组进行电流的化学效应实验,观察电流对硫酸铜溶液中铁钉的腐蚀现象。
(3)分组进行电流的磁效应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磁场。
5. 随堂练习:针对实验现象和原理,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例题解答过程。
4. 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原理。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电流对铁钉腐蚀的影响因素。
(3)计算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研究电流的其它效应,如光效应、声效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引言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
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
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
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
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
其中,提取量的是铁。
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
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
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
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
可能的方案有: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
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
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
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
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
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注意:(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
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
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
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二」课型:实验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掌握物质加热的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基本操作养成教育教学方法:讲演练结合教学媒体:有关实验仪器药品教学学生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活动新授一、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演示听讲内焰:温度较低讲解记忆掌握(1)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2)灯内酒精量:1/3 <酒精< 2/3讲解记忆(3)火柴点燃:禁止互相点燃讲解(4)用后灯帽盖灭:严禁用嘴吹灭2、加热方法:(1)可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演示记忆(2)均匀受热:移动试管或酒精灯强调掌握(3)擦干试管外壁的水(4)试管不能与灯芯接触用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小于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对着无人方向3、失火处理:灭火器沙或湿抹布扑灭二:玻璃仪器的洗涤:水洗:可溶物演示观察不溶性碱掌握1、方法:酸洗后水洗:碱性氧化物不溶性碳酸盐碱洗后水洗:油脂2、检查:玻璃内壁上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学会即已洗净3、放置:试管:倒放晾干其它:正放晾干热仪器:冷却后洗涤晾干本节课的识记仪器有:试管试管夹试管刷酒精灯水槽归纳识记导管集气瓶学生1、点燃、熄灭酒精灯,观察火焰并检验出示题目练习哪层火焰的温度最高?巡回指导熟练练习2、给试管中的3毫升水加热至沸腾纠正错误掌握3、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后加热4、将本节课所用实验仪器洗刷干净并整理提出要求自查实验台互查讨论探究: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能否不擦干就加热?为什么?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4、怎样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引导思考回答归纳小结对学生操作进行讲评作业1、目标P62、复习元素符号:O N H Cl F3、记忆元素符号:C S P Si I课后记动手能力较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更多精品来自3edu论文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三」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5单元课时部分学习材料课型教学重点与具体要求从技能培养目标来划分从教学过程来划分第五单元Period 1 P74-75 Comic strip Welcometo the unit 听说课新授课了解本课涉及的鸟类的英文名称和基本特点。
Period 2 P76-79 Reading 阅读课新授课 1. 了解文中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意思的能力。
3. 复习和拓展有关保护野生动物词汇。
4. 引导教育学生保护鸟类,保护自然。
Period 3 P76-79 Reading 阅读、练习课巩固课 1. 熟练掌握文章内容,能进行复述等练习。
2. 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点:Period 4 P80 Vocabulary 词汇课新授课 1. 学习用否定前缀构成反义形容词的方法。
2. 学会使用含否定前缀的形容词表达否定含义Period 5 P81-83 Grammar 语法课新授课 1. 了解识别五种基本句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