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广西大新下雷锰矿的矿物质来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广西大新下雷锰矿的矿物质来源

一、前言

广西大新下雷锰矿主要位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下雷—灵马坳陷的西南部,矿区西北侧与湖润锰矿区相邻。整个矿区的向斜构造呈东高西低走向,南北长约有215Km,东西长约9Km。由于矿区的向斜构造使得其两翼不对称。南翼产状陡峻,倾角一般在70°以上,并伴有倒转,北翼产状正常,倾角平缓,一般在25°左右;向斜西部仰起部分构成次级复式向斜构造,褶皱及断裂发育,岩层产状多变。下雷矿区内分布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泥盆系最为发育,分布面积最广。矿区出露中、上泥盆统及下、中石炭统,向斜轴部的下中石炭统灰岩形成了相对高度在400m左右的峻拔的岩溶山地,向斜两翼上泥盆统硅质岩构成较低矮的山地丘陵。矿区的锰矿类型主要有2种:风化型和沉积型锰矿,已探明储量1.356亿t以上,约占全部锰矿总量的30%。

二、区域地质背景

1、晚泥盆世沉积相

泥盆纪发展到晚世,沉积相发生明显变化,与早中世相比,有2个显著的特点:a陆源碎屑沉积减少,广大地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类,及两者的过渡类型;b沉积分异进一步加强,台—盆地分割局面比较明显,不仅体现在不同沉积相带之间的岩石组合差别很大(如台地相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盆地相区则以硅质岩为主),而且生态环境也有显著的差别,盆地相区以浮游生物组合为主,而盆地相区和台地边缘相区则以底栖生物占主导地位。一般认为广西晚泥盆世沉积相可分为5个沉积相区,即从滨海—台地—盆地—槽盆之间过渡的几个相带,这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在台地及台地边缘沉积区基本上不形成锰矿层,锰矿一般只在浅海盆地沉积区形成,但作者认为在浅海盆地沉积相带中还可细分,针对下雷锰矿成因研究,认为更准确的定性下雷锰矿沉积相应为浅海盆地深水台沟相,这是由盆地内断陷裂谷成因的一种沉积相。浅海盆地深水台沟相是与台地相邻地盆地内的深水台沟区域。相带内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叠加,断层纵横,基性岩和喷出岩发育,为地质构造活动带。沉积物主要为含浮游生物的硅质、泥质和碳酸盐岩沉积。岩石组合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硅质岩组合、硅质岩—碳酸盐岩组合、硅质岩组合、硅质岩—硅质页岩组合及扁豆状泥质灰岩组合等5类组合。岩石类型主要有泥质条带泥晶灰岩、扁豆状泥质泥晶灰岩、硅质泥岩、硅质页岩、硅质

灰岩、硅质岩、钙质硅质岩、碳质硅质岩、黑色泥岩、暗色泥晶灰岩及锰质岩等,岩石水平微细层理、水平层理、微波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发育。碳质和星散状黄铁矿是常见的标志矿物。生物群以浮游性组合为主,有菊石、竹节石、牙行刺、海绵骨针及浮游介行类等。腕足类和珊瑚等底栖类生物少见。之所以细分为浅海盆地深水台沟相,更多的是从矿物质的来源方面考虑,这是其他浅海盆地内沉积物所没有的特征。

2、沉积环境

(1)沉积相特征

由于裂谷的拉张作用,在台盆间形成了下雷锰矿特殊的沉积基底,该地带为浅海域深水地带,最具代表性地岩石为硅质岩和扁豆状灰岩,这2种岩石不但分布广,密切相生,而且对成矿有重要意义。硅质岩一般包括石英硅质岩、钙质硅质岩、泥质硅质岩和少量的碳质硅质岩,其岩石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硅质岩中缺乏底栖生物,以浮游生物相为主。硅质岩及其伴生岩的岩石特征、生物面貌及沉积序列表明,硅质岩是位于氧化界面以下,且水动力条件微弱的深水环境的产物。与硅质岩密切伴生的硅质灰岩和泥质灰岩为泥晶结构,微层状的构造特征表明他们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泥质灰岩呈扁豆状或条带状,分布范围与硅质岩大致一样。岩石一般呈灰、深灰、灰绿色,局部有紫红色,由灰质条带和泥质条带相间组成,条带形态极不规则。灰质条带主要由泥晶和粉晶方解石组成,一般呈条带状和扁豆状。泥质条带由绢云母及泥晶方解石组成,部分地区条纹构造发育,常因灰质条带和扁豆的形态变化而弯曲,但仍保持清晰而连续的纹层状层理,并可见各种变形构造和滑动构造,在泥质条带灰岩和豆鲕状灰岩中,也缺乏底栖生物化石,目前所见均为浮游生物相。

根据以上特点分析,条带状、豆鲕状泥质灰岩形成的环境和条件比较复杂,岩石的成份和结构表明岩石周围是微弱的水动力环境,生物特征与深水相生态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特征类似。某些变形构造常见于下部盆地硅质岩相和上部台地碳酸盐岩相之间,可能与特定的古地形(盆地边缘斜坡)、岩性和成岩作用有关。由此可见,条带状和扁豆状泥质灰岩的形成是由深水向浅水过渡的沉积过程,但以较深水沉积为主。

(2)沉积剖面分析

就沉积相中最具代表性的2种岩石特征及成岩环境分析,可得出下雷沉积盆地的剖面结构,即下部是以硅质岩为主的盆地相,上部是以扁豆状泥质灰岩为

主的盆地兼盆地边缘相的二元结构剖面。这是浅海盆相带中最典型的剖面结构,代表了一种向上变浅的海退相序。但沉积序列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旋回式的,包括2个次级旋回,每1个次级旋回的沉积层序都为1个二元机构剖面,均表现出向上变浅的特点,也表明了晚泥盆世早期为海侵层序,到了晚期为海退层序,总的变化趋势是1个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

(3)沉积化学环境

锰的沉积主要取决于本身的浓度以及介质的pH值和Eh值。

①在pH值<7的酸性介质中,Mn以离子化合物的形式溶解于溶液中;在pH>8的碱性介质中,Mn沉淀形成锰矿。

②Eh值为负时,Mn可形成2价锰矿;当Eh值为正时,Mn形成3价、4价的矿物。

③pH在8~10之间时,存在硫锰矿的1个小稳定区。

三、成矿物质来源

1、Co:Ni比值

下雷碳酸锰矿,矿床有1号、2号、3号矿层,Co2Ni比值3号矿层最高(0.90),2号矿层最低(0.52),平均值为0.73,矿床钴镍含量表见图1。

钴、镍是基性,超基性岩的特征元素,说明了碳酸锰矿质有岩浆来源,如果以Co:Ni=1为界线,>1判断为远程火山来源,那么下雷锰矿的Co:Ni=0.73可推测矿物质为中远程火山来源,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矿床。

2、碳酸锰豆鲕粒同位素测定

一般认为,碳酸盐岩中的δc13=0,碳质来至海水,测定不同层位2颗碳酸锰豆粒的δc13分别为-7.65%和-6.82%,与矿层中碳酸锰矿物的δc13平均值-7.06%基本一致,属于深部岩浆来源的碳。豆鲕粒的发育及构造线方向与热源矿物的规律是一样的,以海底火山作用环境分析,火山热气喷溢出口及其附近,具有丰富的矿物质及高温的热液条件,非常有利于豆鲕粒的生成,而一般的浅海低温水地带不易形成豆鲕粒。

此外锰矿质的陆源来源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古风化作用使得地壳表层岩石和比较早沉积的矿石发生崩解,强烈改造部分元素迁移,经搬运再沉积成矿。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