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

合集下载

伯纳德·屈米

伯纳德·屈米

■人物简介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是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

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士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籍。

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的执照。

他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屈米去年才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建筑学院院长职位,他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主持一个设计工作室。

对于他来说,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必须内涵事件、运动、活动、机能,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

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是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他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其中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一向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所谓解构主义,是以消解作品中以建筑物中心主义为基本的构思来源,力求去探寻传统建筑的物质真实性以外的其他真实性。

作为伟大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屈米认为,建筑本身只是一些堆砌在一起的物质,不能称其为建筑,只有有了人的活动,加入了内容有了功能用途,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建筑。

空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只有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

屈米先生希望中国建筑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要丢掉自身文化特征,在不断创造新建筑的同时不要丢弃传统,城市、国家都需要自己的文化个性。

"运河岸上的院子"作为当代中国别墅作品,正是在保持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同时更具有现代国际风范。

伯纳德屈米的设计风格(BERNARDTSCHUMI)伯纳德-屈米生活并且在在美国纽约教学。

他是建筑师也是教师。

起初作为理论学者,在1981年他展出发表了《曼哈顿抄本》,在1994年MIT新闻发表了他的一系列短文,题目为“建筑和结点”。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一个哲学思潮的延伸。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拆解、重组和反转。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形式多变、材料多样、构造复杂、空间开放、功能多元。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1.形式多变。

解构主义建筑不受传统建筑形式的限制,形式可以是曲线、斜线、破碎、交错、反转等多种变化。

2.材料多样。

解构主义建筑不局限于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材料可以是钢、玻璃、混凝土、石材、木材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3.构造复杂。

解构主义建筑的构造往往比传统建筑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空间开放。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5.功能多元。

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居住和工作,还包括文化、娱乐、商业、教育等多种功能。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1. 劳伦斯·威斯曼的威滋曼博物馆(1987年)威滋曼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其外观破碎、交错,内部空间错落有致,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2. 弗兰克·盖里的格栅建筑(1992年)盖里的格栅建筑是一座独特的商业大楼,其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格子,内部空间则是错落有致的多层结构,给人以惊奇和美感。

3. 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2005年)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是一座以红色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其外观独特、光彩照人,内部空间则是开放、明亮、舒适。

四、解构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变化,解构主义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1982 年法国文化部向全球设计师征集设计方案, 希望建立一个不同反响的21 世纪的城市公园, 并突破传统的庭院和公园的模式。在众多当代名家如黑川纪章、 迈耶、格罗夫、莫尔等都进行了方案投标的角逐中, 伯纳德.屈米带有结构主义 色彩的方案脱颖而出, 获得了巴黎“ 维莱特公园” 的设计( 见图1) 。该方案将 三个自立的、有序的系统, 即点、线和面系统相叠加。点系统由10 m见方的一些 方格组成, 线系统是一组古典式的轴线, 面系统是一组纯几何图形: 圆、方和三角 形。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构开始, 一个传统的、秩序的机械装置。但是, 当进行叠加时, 它们有时产生变形( 通过干扰) , 有时加强, 有时没有什么变化。 结果在系统之间就是一系列糊不清的交叉, 一种复杂事件的天地。强调多元化、 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 但其结构复杂, 工程技 术方面难度很大。同时埃森曼与德里达一起被授予设计“ 维莱特公园”的部分 内容, 德里达认为该实验建筑是“在解构主义建筑这个名义下所做的是解构最直 接最强烈的肯定” , 并认为, 解构建筑“ 在建筑学意义上重建了建筑本身” , 继 而发表了《疯狂的观点— 当代建筑6》 , 其中阐述了建筑不是简单服务于外在目 的的观点。
3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
3. 1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有二: 一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 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 德里达的理论在哲学之外尤其是建筑领域 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本人认为解构建筑是对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 二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先锋派构成主义。 3. 2 两项重要活动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离经叛道者, 数十年来引人瞩目。它 的兴起与20 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项活动有密切关系: 一是1988年6 月23 日至8 月30 日菲利浦. 约翰逊( Ph illip Johnson)和 马克.威格利(M a rkW ig ley)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的“ 解构主义建筑” ( Deconstructive A rchitecture)七人作品展。7名建筑师是盖里、库哈斯、哈 迪德、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 二是1988年7月9 日, 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一天的名为 “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会后还策划了AD杂志1988年3 /4期合刊专号, 刊名为《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在这两次活动的推动下, 解构主义建筑开始正式登上国际建筑舞台。

(完整版)弗兰克·盖里

(完整版)弗兰克·盖里

临时性的当代(洛杉矶,加州,美国) 维特拉国际家具博物馆(魏尔市,德国) 托雷多大学视觉艺术中心(托雷多,俄亥俄州,美国) 弗雷德里克魏斯曼艺术博物馆(明尼苏达州,美国) 维特拉国际公司新总部(巴塞尔,瑞士) 美国中心(巴黎,法国) EMR通讯与技术中心(贝·奥豪森,德国) 迪斯尼乐园管理大楼 (阿纳海姆,加州,美国) 荷兰国际办公大厦(布拉格,捷克) 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西班牙) 新海关大楼(杜塞多尔夫,德国) 华盛顿音乐中心(西雅图,华盛顿,美国) 巴德大学艺术中心(纽约,美国) 迪斯尼音乐厅(洛杉矶,加州,美国)
转动或翻滚,倾斜的壁给走在其中的人或外面环绕观看的人带来 不稳定感……,不少西班牙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游乐在其中……。
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公尺,陈列的空 间则有11000千平方公尺,分成19个展示厅,其 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 整个建筑并不是毫无章法,所有展室都围绕着中
庭这个中心轴,依东、南、西三个方向旋转伸展,展室虽然大小不等、形状 不一,但室内格局多数规整方正,便于布展与陈列,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又 让人能专心体会艺术品,完全满足功能的要求,其中一层伸到桥下的展室长 达130米。 同层或不同层展室之间的连接,都通过中庭曲折的连廊、倾斜的坡道、悬挑 的楼梯、突出的玻璃电梯来过渡,看似凌乱、复杂的表面却暗含着理性与秩 序,观摩展品的参观流线清晰明朗又不重复,感到空间并未被割裂得支离破 碎,走在其中,反尔使人在任何角度,视觉效果决不重复!
弗兰克盖里的设计风格
弗兰克·盖里受到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文化的激励,但缺乏理想 化的形式,盖里广泛吸取着来自艺术界的抽象片断和城市环境等方面 的零星补充。盖里的作品相当独特,也很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 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 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 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 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

解构主义PPT课件

解构主义PPT课件
解构主义
卫其励 肖洺舟 高晗 倪胜辉 邱一平 杨乐
1
目录
1
解构主义简介
2Hale Waihona Puke 解构主义背景及起源3
解构主义特点
4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5
如何理解并思考解构主义?
2
解构主义简介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 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 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 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 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解构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的建筑思潮,它不 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出现的那些历史主义或通俗主 义的思潮和倾向都持批评态度,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 思考。
3
解构主义简介
4
解构主义背景及起源
解构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大部 分国家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化的进程,并 且逐渐走向拥有新技术革命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此时的人 们在物质需求获得很大满足之后,开始将注意力投向了精神 需求。
两次活动: 解构主义七人展、“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研讨会
8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古根汉姆博物馆
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
9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古根汉姆博物馆
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建造时间:1993年10月到1997年十月 占地面积:3万两千平方米 ·用CATIA软件进行设计将外层的这 些钛金属板都是被一块块地拼接安装 在结构复杂的钢架上的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扎哈 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

扎哈 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

建筑的技术手段十分普遍,即以一套公用的支撑体系在彼 此之间创造出不支撑的带状空间。
香港之峰俱乐部
这是标志着哈迪德崛起的一个设计,这座建筑被设计成一系列巨大而抽象的 花岗岩几何体。4个巨大的管状物抽象自山下的摩天楼形象,被躺倒戳入削 去山尖的山头。这件作品的惊人之处在于这些线形的管和人工地形之间体量
功能分析及人流 线分析
建筑的功能大致 可分为参观区和 非参观区。在建 筑边缘的两个通 道分别输送着参 观者和工作人员, 使他们即使在人 流高峰期也各不 干扰。
LFone园艺展廊
这座建筑的主要空间——展示大厅和咖啡厅,就沿着这些道路延伸开 来,并且允许室外充足的阳光和视线进入室内。次要的空间“消失” 在建筑的“屋顶”之中。在咖啡厅的南面是一个露台,其中有一个 有顶的表演空间。环境研究中心被设置在展览大厅的北部,有一半 没入地下,以发扬地下空间与世隔绝的长处。另外一方面,展示大 厅还起了一个缓冲区的作用,它在冬天可以被动地接受太阳能。那 个下陷的环境研究中心就成为了展览大厅的一个开敞的夹层空间。
走近扎哈 哈迪德 (2004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关于扎哈 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 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 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 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 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 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 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 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 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主要设计特点: 城市地毯: 为吸引四周地区的行人并营造一种动态的公共空间,中心的入口、门厅 及循环引入系统被组织安排成一个“城市地毯”格局。 拼图玩具: 与“城市地毯”格局相对比,“拼图玩具”有着磨光的波状表面,各陈 列室看起来象由一块块独立砼块雕刻而成,悬浮在门厅上方。 外壳/雕塑: 建筑地处拐角处,使其形成两个迥异而互补的外立面。沿第六大街的 南立面呈波状透明面层,透过它,路人可看到中心的本质。

浅谈结构主义及其代表作品

浅谈结构主义及其代表作品

浅谈结构主义及其代表作品一、解构主义建筑的提出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

到了1967,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是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

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

于是,解构建筑产生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要控制经济。

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三、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品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利伯斯金,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等人。

其中丹尼尔·利伯斯金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解构主义建筑做出了更多的诠释,下面就对其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进行分析。

犹太人博物馆是附属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设计竞赛中由利伯斯金拿下,1992年11月大楼动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众开放。

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状,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利伯斯金的方案将旧馆与新馆由一条虚空的中轴贯穿,新馆将分裂的箭形直插入这块场地,冲破了巴洛克风格的三叉几何形,零散的形体设计,隐射文化与城市结构遭到的破坏,也是对当局折衷主义的城市规划的否定;对比强烈的新旧建筑,同时也寓意着犹太民族在这里被断裂的历史。

工程1992年动工,在建造过程中,遭受连续不断的波折和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
扎哈· 哈迪德简介
扎哈· 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 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 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 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 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 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 库哈斯和埃利亚· 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AA建筑 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教席。 扎哈· 哈迪德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 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 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 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 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 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 何结构,反、有层次的墙 体作为空间的界定和建筑的 屏障是这个建筑构思的出发 点。整体效果是轻盈、优美 和飘忽不定
内部的空间非常的通 透,阳光能够直接照 射进来,使得内部空 间很明亮
广 州 歌 剧 院
灵动的内部空间,具有延伸性
广州歌剧院是广州市将新建的 七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地处珠江 新城。其外部形态独特,犹如一个 平缓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不同的两 块石头,被形象地称为“双砾”。
Page 14
展示大厅和咖啡厅,沿着这些道 路延伸开来,并且允许室外充足的阳 光和视线进入室内。次要的空间“消 失”在建筑的“屋顶”之中。环境研 究中心被设置在展览大厅的北部,有 一半没入地下,以发扬地下空间与世 隔绝的长处。另外一方面,展示大厅 还起了一个缓冲区的作用,它在冬天 可以被动地接受太阳能。那个下陷的 环境研究中心就成了展览大厅的一个 开敞的夹层空间。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解构主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解构主义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倾倒
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迪斯尼集团办公楼
3· 叠加、并置 例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
4·不出场法
残缺、破败,构件不完整,留有悬念,以利想象来补 充。
无中心
解构主义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1 无绝对权威的,个人的,无中心的 2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多元的 3 非同一化的,破碎的,零乱的,模糊的
·重视非理性和伦理性(人的 不相信逻辑。

因素),
·否定说和写的“出场性” ,认 语言 的含义不在符号本身,而在符号之外, 通过符号的比较,差异才能看出 · 文学无中心,作品也没有中 心结构,有 无穷多解。
五,解构主义代表建筑师
屈米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艾森曼 ——西柏林IBA住宅 盖里 ——盖里住宅 ,比尔巴鄂古根汉姆博 物馆 哈迪得—— 香港顶峰俱乐部方案 蓝天组—— 维也纳屋顶增建办公室
美国解构建筑展 由约翰逊发起。
二 解构主义的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学的 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何上花点功夫,形 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 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 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解构主义从结构主义的阵营中来,解构主义旨在通过拒 斥中心,颠覆秩序,解构人与理性的优先地位已达到西 方形而上学阵营的彻底反叛。
三 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曾称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 哲学的反拨。结构主义是认识事物,认为事 物存在着一种系统的诸要素组织方式。20 世纪60 年代晚期,这一观点遭到质疑。 德里达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提出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注:De- 离开、除去、反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西 班牙城市毕尔巴鄂。整个结 构体由盖里设计。博物馆在 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 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 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 业传统遥相呼应。 博物馆最醒目的是第一 层水滨景观。整个建筑由一 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 曲面体量组合而成,其形式 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 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 经验之外。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像 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素 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到 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常 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联 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顶等, 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的形体 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般的 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以 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织, 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氛围。 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景观和 奇特的光照。
彼得· 艾森曼及其代表作品
• 彼得· 艾森曼 • 思想基础:乔姆斯基的 结构主义哲学,德里达 的解构主义哲学,德勒 兹的后现代哲学。 • 代表实例:系列住宅, 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 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5-1989),哥伦 布会议中心(19891992),欧洲被屠杀 犹太人纪念碑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德里达 屈米 彼得· 埃森曼 弗兰克· 盖里
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全 名雅克·德里达,当代法国 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 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 潮创始人。 德里达表示他一向尊 重古典文本如柏拉图和亚里 士多德,同时表明一切解构 均来自潜在的内部矛盾,不 是自外强加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 艺术中心

彼得·艾森曼资料

彼得·艾森曼资料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布谷办公楼
首先创造了一个没有骨架和线条的建筑,它 是由一个壳体和被压缩和翻新的金属板制 成的,其次,他制造了一种介于挺拔和柔 软之间的形象。 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此记录下来 地震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
彼 得 · 艾 森 曼
彼得· 艾森曼
生平简历
建筑思想 解构主义 作品解析
生平简历
• 1932年生于纽约,他 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在哥伦 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 学位,在剑桥大学获 博士学位。他曾先后 在剑桥大学、普林斯 顿大学、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等校任教。 •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 者(即 “建筑界5巨头”之一), 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少数几个在实际创作中应用理 论的建筑师之一。“客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 都是建筑的建筑的,打破形势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 设计中的重点。”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建筑风格,其核心理念是反对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和秩序,强调建筑设计的无序、动态和多元。

以下是一些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是解构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设计风格充满了流动性和动态感,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她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

2.库哈斯(Rem Koolhaas)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强调建筑设计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他的作品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址、荷兰国家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3.埃森曼(Peter Eisenman)埃森曼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结构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空间和形式的多元性。

他的作品包括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公共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唐人街保护与发展规划等。

4.格里芬(Michael Graves)格里芬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幽默感和卡通色彩,也具有很强的解构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包括波特兰市政厅、迪士尼总部大楼、美国驻德国大使馆等。

5.哈林(Eduardo Kamin)哈林是阿根廷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的元素,以及很强的文化和历史意识。

他的作品包括阿根廷国家大剧院、智利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巴西圣保罗国际机场等。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了一种反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创新思潮,其作品强调无序、动态、多元和开放性。

这些代表人物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后来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诺曼·福斯特作品特点
福斯特的作品以创新、功能主义和可 持续性为主要特点,他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的功能性和 实用性。
福斯特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创造出简洁、流畅、轻盈的建筑造型 ,同时注重室内外的空间感和光线运 用,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诺曼·福斯特代表作品
代表作包括:德国新议会大厦、伦敦市政厅、北京首都国 际机场T3航站楼、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村、苹果公司总部 等。
除了建筑设计,丹尼尔·里伯斯金还涉足城市规划、展览设 计等领域,他的作品和理念深受全球建筑界和公众的关注 。
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品特点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解构主义
丹尼尔·里伯斯金是解 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作品常常打 破传统建筑的对称和平 衡,以非线性和不规则 的形式大厦是丹尼尔·里伯斯金在美国的早期作品之一,其设计风格独特,运用了不规则的 几何形状和多层次的布局,使得这座大厦在曼哈顿的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
伦敦双塔
丹尼尔·里伯斯金为伦敦市中心设计的一座双塔建筑,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英国历史的多个 方面,如伦敦塔桥等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风格。这座双塔建筑在设计 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了多项节能和环保技术。
通透。
安藤忠雄代表作品
01
02
03
住吉的长屋
位于日本大阪市,是安藤 忠雄的成名之作,将自然 与住宅完美融合。
光之教堂
位于日本大阪市,以其独 特的十字架光影设计而著 名,体现了安藤忠雄的简 约主义风格。
水之教堂
位于日本北海道,是一座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教 堂,体现了安藤忠雄对自 然和人文的关注。
THANKS FOR WATCHING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盖 里的一个重要作品,具 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 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 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 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 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 的充分表达。
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 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 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 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 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 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 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 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 般的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 以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 织,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 氛围。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 景观和奇特的光照。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
解构主义
汇报人: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 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 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 • 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 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的意义也与功能、美 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建筑并不存在原始价值。 •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 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 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 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 屈米先为基地建立一个120米 长的度单位的方格网,这方格 正是巴黎老城经典街坊的尺度。 在方格的节点上,他放置了一 个边长10米被称为“疯狂”的 红色立方体小品建筑,并称此 为一个“点”的系统。
先建立一些相对独立的、纯净几何体方 式的系统,再以随机的方式叠合,迫使 它们相互干扰,以形成某种“杂交”的 畸变。 • 围绕这些“疯狂”,屈米组织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简述
• 解构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建筑 思潮,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出现 的那些历史主义或通俗主义的思潮和倾向都持批评态度, 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来源
• 1.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为 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
2.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 先锋派构成主义
创作思想来源
• 1.先锋派艺术,至上主义,构成主义 • 2.库哈斯---关注城市 • 3.电脑
设计风格
• • • • •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 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 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设计风格和思想
• 他的建筑理论与实 践概括起来说就是: 解构传统技术,把被 拆散的建筑几何条块 重新加以有层次的组 合与堆积;他强调自然光与艺术光的调和,但避免太 阳光的照射,最终目的是让人感觉舒适;他追求建 筑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并主张尽量缩小建筑与 艺术之间的鸿沟。在许多实例中,盖里将形式脱离 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 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
解构主义特点
•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 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 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 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 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 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 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 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里斯本车站密尔沃基美术馆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二、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
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
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构造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

是解析了以后的构造。

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
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

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

总体布局、内部
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

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

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

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

由于高层的变化、构造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

DAAP学院的外立面也很有特色。

新主入口由轻淡的红、绿、蓝三色组成交叉的状构图,具有独特的动感,有人称之为“交响乐式的地震”。

3、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在德里达解构主义观点的影响下,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设计中一反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类型学,生态学和文脉主义的观点,认为那些观点都是怀旧、保守的表现,脱离今天的社会、政治与文化。

拉维莱特公园应当是无中心、无边界开放型公园,建筑艺术不依赖传统的构图规律,如等级、秩序等,而是以点、线、面整体并列、交叉、重叠、创造出动态的空间构成,一种新的空间模式。

无中心或许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中心构思是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成为西方建筑届的热门话题。

“解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设计中的哲学思想,它采用歪曲、错位、变形的手法,反对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构造等彼此的有机联系,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解构主义的风格并没有成为主流,但极大的丰富了建筑设计的表现力。

在当今社会,整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白灰色盒子,显得
呆滞而缺乏生气。

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都是随心所欲的设计方式,所有解构主义的建筑都具有貌似零乱,而实质内在的构造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性特点。

解构主义是新视觉上的一种冲动的理智。

世界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解构主义像是七彩多元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那一抹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