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思维导图1绪论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相关介绍思维导图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中枢骨髓胸腺法氏囊(腔上囊)外周脾脏滤血、造血、储血,T、BL定居(40%,60%),免疫应答发生、合成免疫活性物质场所淋巴结过滤淋巴液,免疫细胞定居,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参与淋巴再循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SIgA)免疫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免疫细胞APC(抗原提呈细胞)DC分类cDC未成熟DC:摄取和加工迁移期DC:向外周淋巴组织迁移成熟DC:提呈抗原pDC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功能: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MØ提取加工能力很强作为效应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B产生抗体、增强体液免疫免疫分子膜型TCR、BCR 细胞因子受体白细胞(WBC)分化抗原(CD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HLDA)CD分子按功能受体特异性抗原,模式识别,IgFc,细胞因子,补体,NK细胞,死亡…黏附分子(AM)功能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与活化炎症反应过程介导WBC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地址素参与细胞分化发育附着和移动参与多种疾病(WBC黏附缺陷症、AIDS)的发生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S-Lex:路易斯寡糖,LFA-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1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分类(胞外结构不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黏蛋白家族概要特点结构功能功能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炎症反应过程介导WBC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路易斯糖-L选择素、IL8受体-IL8、LAF1-ICAM1淋巴细胞归巢LHR(L选择素)-血管地址素、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LFA1-ICAM1细胞的发育、分化、迁移钙黏蛋白、免疫球蛋白多种疾病产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基因结构3类分类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固有)免疫功能相关血清补体成分编码、炎症相关遗传特点多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非随机表达单体型遗传和连锁不平衡分子分类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分泌型抗体(Ab,本质是γ球蛋白)结构重链轻链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辅助成分:J链和分泌片段(SP片段)概要特点作用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Fab、Fc;胃蛋白酶多样性和免疫性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分类功能V区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C区激活补体IgM;IgG1,2,3IgA,IgE,IgG4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IgG)ADCC(NK细胞)Ⅰ型超敏反应(IgE)穿过胎盘和黏膜分类IgG,IgM,IgA,IgD,IgE,人工制备抗体细胞因子共有特点基本特征小分子可溶性蛋白,半衰期短,高效性,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近距离发挥作用作用方式:旁分泌、自分泌、远距离作用功能特点: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网络性分类白细胞介素(IL1~38)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概要特点功能受体(跨膜分子)分类结构相关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诱导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免疫学功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参与免疫应答抗感染、抗肿瘤、诱导细胞凋亡临床应用补体特性组成固有成分经典激活途径:C1、C4、C2凝集素途径:MBL、MASP旁路激活途径:D、B、P因子共同:C3、C5-C9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DAF等受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概要激活物质参与的抗体、补体特点调节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控制活化片段的自发性衰变免疫调节蛋白的作用功能细胞毒作用(CDD)调理作用炎症介导消除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生物学作用抗原(Ag)定义:一类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特异性分类免疫原性抗原特性宿主特性进入方式种类是否需要Th细胞——(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性抗原内/外源性其他分类——物理性状,来源与疾病的关系,产生方式,化学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SAg)佐剂丝裂原基本功能免疫防御过强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作用抵抗病原体侵袭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肿瘤作用消除恶行突变、衰老的细胞免疫自稳机制自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紊乱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作用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免疫形式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非特异性结合(可逆)特异性结合(免疫突触)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的活化信号第一信号TCR-pMHC复合物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CD28、CRLA-4失能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分化:IL-1、IL-2活化信号的转到途径增殖和分化CD4+T细胞Th1:细胞免疫应答Th2:体液免疫应答Treg:负性免疫调节CD8+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CTL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免疫效应Th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活化巨噬细胞:CD40L,IFN-γ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值,放大免疫效应促进B细胞产生具有调理作用的抗体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杀伤病原体Th2辅助体液免疫应答IL4、5、10、13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TregCTL识别和结合靶细胞CTL的极化致死性攻击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死亡受体途径——FasL,TNF生物学意义免疫保护: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病理迟发性超敏反应,移植排斥转归TmB细胞介导(待办)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IgG,IgM发生机制靶抗原RBC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抗原损伤机制调理和吞噬作用杀伤靶细胞(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炎症损伤ADCC作用常见疾病输血反应:IgM,初次新生儿溶血症:IgG,再次,RH阴性血的孕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肌无力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的形成与沉积组织损伤补体的作用(水肿)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局部出血坏死,加重水肿)常见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靶抗原:胞内寄生虫,病毒,化学物质机制Th分泌ck,促进MØ的炎症反应——激活MØ,诱生并募集MØ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常见疾病感染性(结核病)、接触性(接触性皮炎)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淋巴归巢与再循环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相关: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粒细胞,其他(肥大细胞、RBC、ILCs等)适应性免疫相关:T细胞,B细胞。
免疫学思维导图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免疫学思维导图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BCR的基因结构及其基因重排(BCR的胚系基因结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等位排斥与同种异型排斥)⼆,BCR多样性产⽣的机制(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受体编辑,体细胞⾼频突变)1,祖B细胞:没有mIgM表达2,前B细胞:表达前B细胞受体分化发育中枢3,未成熟B细胞:(1)Ig轻链开始表达(2)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三,B细胞分化发育的过程4,成熟B细胞:表⾯可同时表达mIgM,mIgD,其可变区相同,并表达CD19,CD21和CD81组成的辅助受体和补体受体1,外周B细胞发育过程2,体细胞⾼频突变,阳性选择和ig亲和⼒成熟外周3,ig类别转换4,浆细胞分泌抗体和记忆B细胞产⽣B细胞受体复合物:mig,CD79A/CD79BB细胞共受体分⼦:CD19/CD21/CD81共刺激分⼦:CD40,CD80和CD86,粘附分⼦其他表⾯分⼦:CD20,CD22,CD32,丝裂原受体分类B1,B2TD抗原:1,识别TD抗原2,活化信号(1)第⼀信号由BCR复合物和体共受体共同传递(2)由共刺激分⼦传递(3)细胞因⼦信号3,在外周免疫器官进⼀步增殖及终末分化TI抗原:TI1(丝裂原),TI21,分泌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理效应2,作为专职APC,发挥提呈抗原功能3,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分泌细胞因⼦,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进⾏)抗体产⽣的⼀般规律:1、潜伏期长短不同,初次应答潜伏期较长,再次应答潜伏期显著缩短2、抗体种类不同,初次应答产⽣最早的抗体为IgM,再次应答产⽣的抗体⼤部分为IgG,⽽IgM很少。
3、抗体量不同,初次应答产⽣的抗体总量⽐再次应答产⽣抗体含量少量。
4、抗原不同,初次应答为TD和TI抗原,再次应答为TD抗原。
5、抗体亲和⼒不同,初次应答低,后者⾼。
《医学免疫学》课件
原体进行识别、杀伤和清除。
免疫应答的调节
免疫调节的机制
免疫调节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对免疫 细胞的调节、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以及对炎症反应的调节等。
免疫调节的意义
免疫调节对于防止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导致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影响免疫调节的因素
影响免疫调节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等,这些 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肿瘤免疫治疗
1 2 3
治疗方法
利用免疫系统的特性,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 疫反应来攻击肿瘤细胞,包括肿瘤疫苗、免疫检 查点抑制剂等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多种实 体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肿瘤治疗提 供了新的选择。
研究进展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不断 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 多希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类型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 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所致。
诊断与治疗
通过检测相关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指标,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采 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手段控制疾病进展。
预防与控制
加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预防 意识,同时加强相关研究,为治疗和控制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医学免疫学的重要性
疾病预防和治疗
医学免疫学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自 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为开发新型疫苗、免疫疗 法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共卫生
生命科学研究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促进了基 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等 领域的发展。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掌握: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二.免疫应答的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 oll-like receptor4(TLR4)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寄生生活对 寄生虫形态、生理的 影响
第四节 寄生虫与宿 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小结
第五节 寄生虫病的 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原则
思考与练习
1
第一节 线虫
2
第二节 吸虫
3
第三节 绦虫
4
小结
5
思考与练习
1
第一节 叶足虫
2
第二节 鞭毛虫
3
第三节 孢子虫
4
小结
5
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医学节 1
小结
第五节 冠状病毒
思考与练习
01
第一节 脊 髓灰质炎病 毒
02
第二节 轮 状病毒
03
第三节 柯 萨奇病毒和 埃可病毒
04
第四节 肠 道病毒的防 治原则
0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01
第一节 甲 型肝炎病毒
02
第二节 乙 型肝炎病毒
03
第三节 丙 型肝炎病毒
04
第四节 其 他肝炎病毒
0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03
第三节 B 细胞介导的 体液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 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小结 思考与练习
01
第一节 Ⅰ 型超敏反应
02
第二节 Ⅱ 型超敏反应
03
第三节 Ⅲ 型超敏反应
04
第四节 Ⅳ 型超敏反应
0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01
第一节 人 类免疫缺陷 病毒
02
第二节 虫 媒病毒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思维导图免疫系统胸腺淋巴结脾淋巴组织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生发中心免疫系统详细信息主要淋巴细胞1.T 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产生于胸腺, 淋巴细胞的75%,体积小,胞质含少量溶酶体。
参与细胞免疫。
2.B 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 约占10-15%,体积略大, 不含溶酶体, 有少量RER。
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
3. 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产生于骨髓,约占10%, 中淋巴细胞, 溶酶体较多。
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Tc细胞)30%,表面CD8抗原受体,能识别MHC-I1)Tc细胞能直接攻击进入体内的异体细胞、带有变异抗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它们和靶细胞接触后,释放穿孔素(perforin),嵌入靶细胞膜内形成有孔的聚合体,细胞外液进入,膨胀破裂死亡。
2)Tc细胞分泌颗粒酶(grsnzyme),从小孔进入,诱导细胞凋亡10%,表面表达CD4、CD25膜分子细胞核表达Foxp3分子免疫无反应性和免疫抑制性•接触•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活性,减弱、抑制免疫应答辅助性T细胞65%,表面CD4膜分子·能识别MHC-II分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种类: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性超敏性炎症反应Th2细胞: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艾滋病:Th细胞被破坏而导致免疫功能瘫痪B细胞B细胞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抗原侵入·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反应阶段·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部分成为记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后续等被吞噬消化NK细胞成熟的NK细胞不表达T细胞和B细胞的膜分子和受体•无需抗原提呈细胞的中介•可不借助抗体,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医学免疫学PPT第一章 绪论课件
免疫调节 身 维持机体平衡 稳
定
肿瘤发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发生
• 儿童哮喘 • 花粉过敏 • 鸡蛋过敏 •…
过敏
• 免疫缺陷
• 遗传性血管神经 性水肿
• 免疫缺陷
• 获得性免疫缺陷 综合征(AID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累及全身各系统 • 蝶形红斑
•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系统 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过程
固有免疫组成
解剖学屏障:皮肤/粘膜组织 生理学屏障:胃酸,溶菌酶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
然杀伤细胞 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等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 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 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Rowe(1965)自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内发现了IgD 石板(1966)自枯草热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IgE
1、细胞免疫的发现 2、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3、抗体生成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4、胸腺的发现 5、七十年代的重要成就还有T细胞亚类的发 现和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等
细胞转移迟发型超敏性的成功证明了细胞免疫的存在 Chase等(1942)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 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性除能产生体液免 疫外还能形成细胞免疫,证实了细胞免疫的存在 Fagraeus证明抗体是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 细胞产生的。这些成就提示免疫细胞在抗体形成和细胞介导的 免疫作用中的主导地位
炭疽杆菌疫苗
狂犬病病毒疫苗
1、抗体的发现 2、补体的发现 3、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4、免疫化学的研究 5、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6、抗体分子结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