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合集下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

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

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

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

对产业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产业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编辑 靳 静FOCUS文 / 彭泽其对产业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随着人类社会分工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传承生产技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采取了学徒制的技艺传承方法,这种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承方法就是职业教育的最初起源。

到了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农耕生产,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人才的需求,逐步被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所取代,因此,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就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当前,中外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校企合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经历了劳动密集型时期、技术密集型时期、技术创新型时期,其典型的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的新型学徒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相结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实现产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解放初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以行业办学为主的职业教育,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行业办学的职教模式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急缺的专业技能人才。

进入21世纪,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行业逐步退出了办学主体,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在摘 要:当前正值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新兴行业、产业急需大批的新型工匠。

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专业设置落后等几类问题,从办学机制、教师激励体制、人才培养与考核标准、“集团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通的体制五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复合型人才 产业升级 集团化 校企合作课 题: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GXZZJG2016A089)的研究成果。

关于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确保服务业20大工程落实落地,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产生活“双促进”、存量增量“双提升”、内培外引“双发力”为主攻方向,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着力实施20大工程,加快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动全市服务业率先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力争到2023年,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供给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

二、突出重点发展方向(一)“两业融合”示范工程。

重点完成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切实提高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全市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覆盖率。

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依托我市乳制品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化工厂示范项目建设。

进一步使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业广泛共识,信息技术加速在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融合和集成应用,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推动深化制造业软件赋能,强化本地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对接服务,引导软件企业强化对重点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服务等主要任务。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宣传引导,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二)农业服务应用工程。

引导农业生产向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完善农村金融、涉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品牌提升等“六大专项行动”,力争到2023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在L3万个以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全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提档升级。

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探讨

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探讨

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探讨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命题。

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

产业转型升级,简单来说,是指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技术的更新换代,还包括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市场策略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职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随着产业的升级,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普通劳动力,但新兴的产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培养出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填补了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人才缺口。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需要掌握机器人编程、自动化控制、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人才。

职业院校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从而为他们进入该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新技术。

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在职劳动者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再者,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能够针对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一些职业院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技术的进步。

同时,职业教育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够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风险。

而且,职业教育还能够引导劳动力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流动,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标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正文: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人才可以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其次,推动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可以掌握先进的技能和知识,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提高国民素质。

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提高国民的素质。

第四,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就业人口数量,提高GDP增长率。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竞争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拓展:除了上述意义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职业教育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可以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

这将为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支持。

高职院校专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高职院校专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高职院校专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征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需求,也培育了专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为深入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促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建立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的对接对话机制。

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相关知识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培养输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深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实现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契合区域发展定位。

专业转型升级要契合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区域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专业转型升级要适应深圳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紧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抢先筹建与未来产业相对应的新专业,重点发展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

根据区域产业链优化专业群布局,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未来“大国工匠”。

——符合学校发展战略。

专业转型升级要符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目标,支撑学校“三个服务、五个定位、一个率先”的战略定位。

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将阐述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措施和影响。

一、目标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型学校、加强实习实训、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等措施,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措施1. 建立产教融合型学校教育部提出了建立产教融合型学校的措施,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打破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优势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机会。

2. 加强实习实训教育部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面对真实的工作问题,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3. 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育部提倡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技术需求和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

三、影响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将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根植于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其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和技术动态,提前预测市场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使教育与产业保持同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3.2 建设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建设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现代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坚实支撑。现代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也能够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
建设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就业机会的增加。通过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减少就业压力,实现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双赢。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迫在眉睫。需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有限,导致人才供给不足,与地方经济需求存在差距。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对接不充分,实践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发展需求,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认知不足,导致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和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只有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等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 推动技能认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认证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与实际生产需求相匹配。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困境及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困境及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困境及实施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4)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6)2.1 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 (7)2.2 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8)2.3 培养适应数字化需求的技能人才 (9)2.4 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11)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13)3.1 技术更新与投入压力 (14)3.2 教师数字素养与培训需求 (15)3.3 传统教学模式与数字化的冲突 (16)3.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17)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19)4.1 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20)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支持 (21)4.3 提升教师数字技能与教学能力 (23)4.4 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 (24)4.5 完善职业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 (25)五、国内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 (27)5.1 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 (28)5.2 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借鉴 (29)六、结论与展望 (31)6.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总结 (32)6.2 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34)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35)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方价值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产业需求、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我们可以理解这一趋势的重要性。

我们也将审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包括设施和技术资源的限制、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适应性问题、数字鸿沟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档将详细描述如何构建有效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策略和实施路径。

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支持、合作模式的创新、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职业教育将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潜力,为学习者和行业提供更加定制化和高效的教育服务,从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徐政发[2011]101号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徐政发[2011]101号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正文:----------------------------------------------------------------------------------------------------------------------------------------------------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徐政发〔2011〕10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扩大城乡就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现就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坚持优化结构、改革创新,坚持提档升级、打造品牌,推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目标任务:1.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打造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完善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社会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到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2.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打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高地。

围绕我市四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调整办学方向、建强基础能力、提升竞争优势。

职业教育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作者:吕建梅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1年第09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累计达2亿多人。

目前,各级各類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毕业生约1000万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特别是在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必然是原动力。

作为与县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且直接为其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与责任。

站在新起点上,如何突出优势特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规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新旧动能”的变革大大加速了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岗位不断出现,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对先进技能型适用人才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支撑产业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无法有效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

——总量供应不足。

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中,各类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面对技能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尽管各地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众多,但仍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职业院校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无法供给充足的人才,加之本地薪酬待遇低、就业环境差等原因,难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造成总量供应矛盾愈加突出。

——结构不够合理。

产业转型升级大量需要高级技工及以上层次的技能人才,而大批的初中级技工却只能匹配低端产业。

但现在职业院校体系中,包括按“3+2”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人才数量十分有限,多数毕业生只能适应初中级岗位,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发展领域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发展领域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发展领域目录一、说明 (2)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发展领域 (3)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 (8)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创新方向 (14)五、优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 (19)六、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4)七、结语 (30)一、说明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从狭义上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为了培养能够直接从事某一职业的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与普通教育的学术型目标不同,职业技术教育侧重于直接与劳动市场对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和社会参与。

未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从短期实习拓展到长期的课程共建、教师互聘、技术支持等多个层次。

职业院校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技术人才,还需要通过产业参与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双向促进。

随着新兴技术和产业的不断涌现,传统行业的岗位也在不断消失或转型。

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将更多地关注成人教育和职业转型的需求。

通过灵活多样的再培训项目,教育机构将帮助劳动者及时掌握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例如,对于因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淘汰的岗位,职业技术教育将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员工顺利转型到新兴行业或岗位。

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

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长期的、实质性的合作机制。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往往仅限于提供实习机会或资助部分教育项目,缺乏真正的技术共享与教育资源互补。

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尚未完全形成,这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未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

从广义上看,职业技术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使个体获得为某一职业或多个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素养的教育活动。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又能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的积极影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中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揭示中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引导地方政府更好地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2. 正文2.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学校数量逐渐增加,但教育质量和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学校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中高职贯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

中高职贯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

中高职贯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作者:于文玲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15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贯通教育的探索实例,给出了打造契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中高职贯通教育的几点建议,以期对中高职贯通教育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贯通教育;地方产业经济;现代物流管理;产教融合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不断出台,职业院校也紧跟政策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也应运而生。

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也更接地气。

但随着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仍无法完全符合地方经济需求,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脱节。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意见》提出,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

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中高职贯通教育,探索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中高职贯通教育体系?笔者将结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贯通式培养过程中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1]。

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然,地方产业经济也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需结合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为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服务[2]。

职业教育只有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经济,才能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反过来,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了,也可以留住人才,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解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解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解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常也称为“职教20条”,是中国政府出台的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下面是对该文件内容的简要解读和相关参考内容:1. 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该条主要强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协调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关参考内容: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构建长效机制。

2.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该条主要强调需要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相关参考内容:加强职业教育财政保障,提升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3. 加强政策支持,激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该条主要强调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关参考内容: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

4.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职业教育体系。

该条主要强调需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形成包括高职、中职、技校、职业培训等多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关参考内容: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结构,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打通职业教育通道。

5.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该条主要强调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

相关参考内容: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品牌,推进工学结合、专兼结合办学,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

6.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该条主要强调需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创新。

相关参考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实习和考核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7. 推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强化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该条主要强调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强化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铜陵路径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铜陵路径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铜陵路径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当前,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流,由此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

面对新形势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新问题,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铜陵在过去的几大传统主导产业下,企业的用工需求尚可满足,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加速,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老一代产业工人逐渐与时代脱轨,蜕变中蓄势待发的铜陵迫切呼唤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铜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职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职教改革问题提出要求。

市委书记李猛强调,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供给水平,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职教人才与产业需求相匹配。

此前,铜陵在普通教育改革中擎旗引路,而在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探索中,铜陵又将走出一条怎样的路径?“错位”之痛建市之初,铜陵便着上工业城市的浓厚色彩,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长期高达70%以上。

可以说,工业立市始终是铜陵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但有限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决定了人力资源规模相对有限,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地方政府在吸引外地年轻劳动力上绞尽脑汁,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投入巨大,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城市扩张与产业发展一荣俱荣、一颓俱颓,这盘棋局之上,哪里才是落一子而满盘皆活的关键?铜陵的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发展地方职业教育之上。

事实上,职业教育在铜陵很早就受到关注,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之初,就配套规划了职教园区,实现了将校区建在园区上,但此后几年,职业教育与地方发展的“错位”,仍是困扰铜陵市職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障碍。

据统计,铜陵市高职院校每年只有约15%的毕业生留在铜陵,中职院校比例略高,但同样不容乐观。

政府财政投入上,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投入达__元,中职学生为6000到8000元不等,对于政府而言,这是一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经济账。

谈谈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谈谈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谈谈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一、引言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

二、职业教育的意义1. 促进就业。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使其更容易找到工作。

2. 推动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提高国民素质。

职业教育不仅注重技能培训,还注重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水平。

三、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1.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技术工人。

2.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

3. 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四、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1.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专业人才担任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 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

4.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

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职业教育进行监管和评价。

五、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效1. 就业率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才,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3. 提升劳动力素质。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道德素质培养,提升了劳动力素质。

六、未来发展方向1. 提高技能水平。

加强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工人。

2. 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

推进在线教育、校企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七、结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政府、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需要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沟通。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鼓励产业界与教育界合作开展项目。

此外,建立一个专职的机构或部门来负责产教融合的协调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构建产教融合的平台和网络。

为了促进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合作,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和网络,使各方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合作。

这个平台可以包括企业需求信息的发布、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企校合作项目的管理等功能。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对接,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承担培养师资的责任,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师资交流的机制,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将实际工作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最后,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因此,教育课程应该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要贴近产业界的发展要求,并且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平台和网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注重课程质量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职业教育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职业教育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职业教育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就此提出相关战略研究。

在正文部分中首先分析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职业教育创新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接着探讨了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创新中的角色以及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对接问题。

最后对职业教育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论部分强调了职业教育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关系分析、促进作用、政府角色、产业需求、策略探讨、重要性、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各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各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也需要关注人才培养工作,职业教育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研究职业教育创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创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提出相关战略研究。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分析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职业教育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探讨职业教育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创新如何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探讨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创新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地方政府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提供参考和建议。

探讨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对接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指导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目的的研究,旨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摘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拥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制胜关键。

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

厦门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定位、协调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做足功夫,才能为厦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厦门职业教育;成才通道;职教品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厦门作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这个过程却延冗过长,同走在前端的深圳等地区无法相比。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本文试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探讨厦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1 对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1.1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第二产业作支撑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我们必须同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第二产业,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水平,从而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着眼闽南区域,打好基厦门的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以闽南地区为基本点,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产业分工情况加以布局。

1.3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个轮子要实现发展目标,厦门必须着眼本区域,实实在在个脚印,以1699 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依托,首先发展好基础性产业,即先进制造业,奠定良好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进而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

两者不可偏废,实现双轮驱动,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主轴,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形成厦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厦门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是最贴近教育本源的。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其职业性要求,即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

那时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自办技工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规模较小的,按行业举办职业学校,培养本行业所需各类技能人才,这些学校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

更为关键是,那时候的职业教育职业性突出,培养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产业需求。

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大量使用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充当一线操作工人,企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依存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弱化了。

以厦门为例,原先十几所的技工学校,逐步萎缩到只剩一所,而且教学缺少与企业、产业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要求职业教育真正突显其职业性。

具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必须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继续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三是,要着力培养本地化的技能人才,减少对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赖,降低用工成本。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厦门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不适应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总量供给不足。

厦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持续多年了,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指技术工人需求大而供给不足。

厦门目前有近三十所的各类中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也有几万人,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之厦门生活成本较高,薪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来厦就业,总量供给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着眼于扩大厦门本地职教规模,吸引更30%。

多外地生源来厦就读,打造公平就业环境,使外地户籍生源技能人才本地化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是,结构不够合理。

厦门多所的中高职学校中,中职学校占70%,而以培养高级工为目标的高职学校仅因此,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几千人,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能人才以高级工以上层次为主,大量的中级工只能配套低端产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这已成为新的就业难题。

另一方面,在高职学校中,真正工科类的院校只有一两所,而制造业是对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但供给却严重不足。

三是,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处理好学生教育需求和产业、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制造业急需大量工科类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上大量投入,师资要求也高,这些都是高成本的教育投入。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往往不好,多不愿选择学习难度大的工科类专业,况且这些专业虽然薪资待遇好,但工作环境并不好,再加上干部和工人身份传统认知的影响,导致愿意读的学生就更少。

因此,无论中职、高职,民办的还是公办的,更多地选择了投入少、学生喜欢的非工科类专业开办,这就加剧了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第二,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是行业、企业举办,实现了校企的有效对接,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与岗位需求对接紧密,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属独立办学,缺少了与企业的天然对接。

企业从人力资源成本考量,奉行“拿来主义”,也不够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更是顾忌培养技能人才所增加的成本。

所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对接缺少动能,更缺少体制上的安排,也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需求的脱节,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严重淡化。

四是,职业教育品牌不突出。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区域是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

中西部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利用当地充足的生源也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品牌,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就读职业院校,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而我省尽管制造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但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却相当落后,叫得响的职教品牌几乎没有,所需技能人才主要靠从中西部引进。

中职学校中,工商旅校、轻化校办学很有特色,但办学层次不高,主要输出中级工,难以满足需求。

技工学校中,技师学院工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缺少学历的认证,发展也严重受限。

高职学校中,医学院很突出,品牌基础最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好,但专业太窄,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3 发展厦门3.1明确职业教育定位,加大财政投入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严重弱化,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粗放型的发展可以忽视职业教育,集约型的发展缺不了职业教育,德国等西方制造业强国的经验已经证明,一流的产品必须依靠一流的技工,一流的技工必须依靠一流的职业教育,中国制造需要中国职业教育。

特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效益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加明显。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大都选择在本地就业,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本地就业比例越来越低,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地方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对地方产业发展更为划算。

中国目前的企业形态呼唤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企业生命期较短,雇佣制的用工形式决定了企业不愿过多地投入职工教育培训,那么,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就应该加大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投入,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表明,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带动企业和员工投入,可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良性互动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突出职业性特点,协调产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职业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为达成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目标而实施的教育行为。

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产业、企业落脚点是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产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即职业性特点。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兼顾学生成长的需求,不能让他们只是简单地学会一门技术,还要让他们学会基本原理,提升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特别突出两项工作:一是,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

职业学校要主动对接产业、企业,切实做到把课堂搬进车间、把车间搬进课堂,把教师培养成师傅、把师傅培养成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工人、让工人成为学生。

二是,要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全面推行工学体化教学改革。

现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模式,不仅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还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毕业后企业还需花精力培训才能上岗,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用人风险。

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以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形成本专业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培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岗位适应度高,流动性小,可塑性强,实现校企共赢。

3.3建立技能和学历两个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等系列,而相对应的学历层次为中职(中专)、高职(大专)、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等系列。

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技能、有学历” 这一培养目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按规定修完应修的课程,通过应通过的技能鉴定(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毕业时也就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 。

因此,必须科学设计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按照技能为本的精神,科学制定跨入高一级技能平台的条件及办法,形成完善的技能提升、学历提升通道,促进技能人才发展。

对厦门职业教育而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是,要建设几所符合厦门市产业发展的高职(高技)院校,为厦门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

台湾今天的产业形态就是厦门明天的产业形态高级中学)毕业生90%以上都升入高一级学校主要是高职学校(科技大学)学习,高职学校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业,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

因此,高职学校才应该是与就业对接的基础平台,而中职教育更多只能定义为职业教育的内部阶梯。

但是,目前我市高职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严重弱化,不仅数量不足,无以对接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缺乏技能教育的经验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技能教育比中职教育还差,因此发展厦门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于此笔者建议重点发展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医学院、厦门技师学院,同时将工商旅校、轻化校建设成高职学校。

是,要建立以高职学校为核心的职教品牌。

首先,要打通中职学校到高职学校的成长通道,合理划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任务,设定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投报高职学校的资格和条件,让绝大部分中职学生选择进入高职学习;其次,发挥厦门职业教育的平台优势,吸引周边中职学生、高中毕业生报考厦门高职院校,提升其品牌效用;再有,要进步加大对厦门理工学院的建设,按照应用型本科(含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院校的思路,增强其应用型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