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拥有高素质的技能
人才是制胜关键。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厦门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定位、协调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做足功夫,才能为厦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厦门职业教育;成才通道;
职教品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厦门作为最早
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这个过程却延冗过长,同走在前端的深圳等地区无法相比。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本文试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探讨厦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1 对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1.1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第二产业作支撑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以
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我们必须同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第二产业,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水平,从而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着眼闽南区域,打好基厦门的城
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以闽南地区为基本点,
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产业分工情况加以布局。
1.3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
个轮子
要实现发展目标,厦门必须着眼本区域,实实在在
个脚印,以1699 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依托,首先发展好基础性产业,即先进制造业,奠定良好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进而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两者不可偏废,实现双轮驱动,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主轴,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形成厦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厦门职业教
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相比,是最贴近教育本源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其职业性要求,即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自办技工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规模较小的,按行业举办职业学校,培养本行业所需各类技能人才,这些学校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更为关键是,那时候的职业教育职业性突出,培养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产业需求。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大量使用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充当一线操作工人,企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依存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弱化了。
以厦门为例,原先十几所的技工学校,逐步萎缩到只剩一所,而且教学缺少与企业、产业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要求职业教育真正突显其职业性。具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必须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继续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三是,要着力培养本地化的技能人才,减少对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赖,降低用工成本。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厦门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不适应的,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总量供给不足。厦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持续
多年了,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指技术工人需求大而供给不足。
厦门目前有近三十所的各类中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也有几万人,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之厦门生活成本较高,薪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来厦就业,总量供给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着眼于扩大厦门本地职教规模,吸引更
30%。多外地生源来厦就读,打造公平就业环境,使外地户籍生源
技能人才本地化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是,结构不够合理。厦门多所的中高职学校中,
中职学校占70%,而以培养高级工为目标的高职学校仅
因此,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几千人,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能人才以高级工以上层次为主,大量的中级工只能配套低端产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这已成为新的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在高职学校中,真正工科类的院校只有一两所,而制造业是对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但供给却严重不足。
三是,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没有处理好学生教育需求和产业、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制造业急需大量工科类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上大量投入,师资要求也高,这些都是高成本的教育投入。而从学生层面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往往不好,多不愿选择学习难度大的工科类专业,况且这些专业虽然薪资待遇好,但工作环境并不好,再加上干部和工人身份传统认知的影响,导致愿意读的学生就更少。因此,无论中职、高职,民办的还是公办的,更多地选择了投入少、学生喜欢的非工科类专业开办,这就加剧了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第二,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是行业、企业举办,实现了校企的有效对接,学生的实践
能力较强,与岗位需求对接紧密,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属独立
办学,缺少了与企业的天然对接。企业从人力资源成本考量,
奉行“拿来主义”,也不够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
小规模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更是顾忌培养技能人才所增加的成本。所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对接缺少动能,更缺少体制上的安排,也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需求的脱节,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严重淡化。
四是,职业教育品牌不突出。目前,长三角、珠三角、
环渤海三个区域是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中西部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利用当地充足的生源也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品牌,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就读职业院校,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而我省尽管制造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但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却相当落后,叫得响的职教品牌几乎没有,所需技能人才主要靠从中西部引进。
中职学校中,工商旅校、轻化校办学很有特色,但办学层次不高,主要输出中级工,难以满足需求。技工学校中,技师学院工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缺少学历的认证,
发展也严重受限。高职学校中,医学院很突出,品牌基础最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好,但专业太窄,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3 发展厦门
3.1明确职业教育定位,加大财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