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高校校园网组网课程设计

高校校园网组网课程设计

高校校园网组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高校校园网组网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架构和拓扑结构。

2. 学生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3. 学生了解IP地址分配、子网划分及路由协议等网络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简单的校园网组网方案。

2.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校园网组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掌握网络测试和故障排查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对网络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校园网组网基础理论- 网络架构与拓扑结构- 网络协议与标准- 网络设备功能与分类2.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交换机配置与VLAN划分- 路由器配置与路由协议- 防火墙配置与安全策略3. IP地址分配与子网划分- IP地址分类与特殊地址- 子网划分方法与计算-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4. 校园网组网方案设计- 组网需求分析- 网络设备选型与布局- 网络测试与优化5. 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 故障排查方法与流程- 常见网络故障案例分析- 网络维护与管理策略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校园网组网基础理论第二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第三周:IP地址分配与子网划分第四周:校园网组网方案设计第五周: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系统掌握校园网组网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设计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设计

网络信息安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网络攻击手段及其危害,理解防范策略。

3. 引导学生掌握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使用安全软件和网络工具,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降低网络风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兴趣。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用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对网络有一定了解,但网络安全意识较弱,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网络安全技能。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及危害2.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 个人信息保护方法3. 常见网络应用的安全问题- 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 网络购物和在线支付- 无线网络安全4.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使用安全软件保护计算机安全- 个人信息泄露案例分析-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的实际运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周:网络信息安全概述,了解网络攻击手段及危害。

2. 第二周: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学习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

3. 第三周:常见网络应用的安全问题,分析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等的安全问题。

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其规范-精品文档

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其规范-精品文档

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其规范
计算机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出现。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的组成部分是: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
撑环境。

[1]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网络教学课程的执行效果。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规范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支撑着网络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从当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来看,规范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1. 内容组织原则: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网络课程教学目的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需要注重对被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
养。

所以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遵循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综合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并提供创造性的延伸知识,从而弥补传统课堂传授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以满足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内容组织方法:模块化
在网络教学内容设计中,为满足教育领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

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设计

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设计

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网络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网络课程设计原理和方法,独立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具备网络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课程对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类型及其发展历程。

2.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讲解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方法及实施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内容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

3.网络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其设计要点:详细阐述网络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课程首页、课程大纲、教学视频、教学互动等,并给出具体的设计建议。

4.网络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介绍网络课程的发布、运行与管理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的原则、指标和手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课程核心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网络课程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设计过程中的要点和技巧。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实际操作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网络课程设计相关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网络课程设计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以拓展视野和深化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展示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效果。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嘉应学院 杨丽媛 yangliyuan66@ 2013年11月
知识点
1.网络课程的概念、构成
2.网络课程的功能
3.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5.优秀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
第一节 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网络 教学的基本单元,因此网络课程设计、开发质 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的质量,乃至教 育信息化的进程。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集 成了各种素材类资源的优势,是目前最为普遍 的网络教育资源。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按照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模型,要明确界 定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我们之 所以选择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结果作为依据是因为:加涅 的学习结果分类吸收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在对学习 结果进行划分时,不仅考虑了结果的可测量性,同时也阐 明了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层次关 系,因此,除了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之外,还有 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

一句话: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 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建设、一流教 学管理、一流机制建设等特点的,满足国家评审 指标的,可示范应用的网络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是真正 可以应用于网络辅助学习的,能够通过应用而持 续更新,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精品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

/details/coursewares?uuid=919c6cf7-11a4-1000-ad1fc45160fc642e&courseID=B070055&resourceType=courseware

课程设计网络课程教育

课程设计网络课程教育

课程设计网络课程教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课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课程教育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掌握网络课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学习理论等。

(3)熟悉网络课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如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远程教育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网络课程教育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设计。

(2)具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

(3)掌握网络课程教育的技术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软件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网络课程教育在终身学习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2)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观念,关注网络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课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网络课程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网络课程教育的基本原理:涵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学习理论等基本原理。

3.网络课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远程教育等。

4.网络课程教育的实践应用:介绍网络课程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

5.网络课程教育的技术创新:探讨网络课程教育领域的新技术、新工具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网络课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课程教育的实践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网络课程教育的技术工具。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网络课程教育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网上教学有效性的原则与标准探析

评价网上教学有效性的原则与标准探析
2 01 3—0 6 —1 5
陕西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S HAANXI RTV U J OURNAL
J u n e .1 5,2 01 3
V0 J . 1 5 No .2
第 1 5卷
第 2期
【 远程教育模式与应用研究】
评价 网上 教学 有效 性的原则与标准探析
贺 甲宁 则 与标准探析 [ J ] .陕西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 2 0 1 3 ,( 2 )
国、英 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 国的网上教学 已发展的相当成熟 ,其比较重视对教学平台的研究 , 有助于
正确 的认 识远 程教 学 与管理 平 台 ,它对 于我 国远 程教 学 与管理 平 台 的研 究 与实践 意义 重大 。有 关 网上教 学
作用和激发学生 自主学习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其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 日 益显得重要。 “ 教学有效性 ”和 “ 有效教学 ”在 内涵上是一个概念 ,它们关心的主题都是如何使用恰 当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的效率 、效益和效果 。“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以作为客体的活动结果是否符合活动主体需
二 、评价远程教 育网上教学有效性的原则试析
网上教 学有 效性 主要 从效 率 、效益 和效 果方 面来 评价 网上 教学 ,还 可 以理解 为评 价 网上教 学 的所有 设 施 是否 能满 足教 学需 要 的有用 性 ,参 与 网上 教学 的人 员 利 用设 施所 进 行 的教 学 过 程 和教 学 结 果 的有 效 性 。
网上教学有效性是网上教学体 系整体运作结果所呈现的一种状态 ,因此对其评价也必然涉及该体系的各方
面 。评 价 的理论 依 据包 括一般 的教学 理论 和学 习理 论 、成人 教学 理论 和成 人学 习理论 、远程教 学 理论 以及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层级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掌握其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小型网络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命令和软件分析网络故障,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网络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3.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3. 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包括网络定义、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体系结构: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了解各层功能及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3.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介绍常用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及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4. 网络协议详解:深入学习TCP/IP协议族,包括IP、TCP、UDP、ICMP等协议。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协议5. 网络配置与管理:学习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

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原则探讨

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原则探讨

( ) 程 二 课
广 义 的 “ 程 ”是 指所 有学科 ( 课 教学科 目 ) 的总 和 ,或指 学 生在 教 师 的指 导 下 各 种 活 动 的 总 和 。狭 义 的 “ 程 ”指 一 门学 科 。 有 不 少 学 课 者 把 课 程 作 为 目标 或 计 划 ( 设 性课 程 观 ), 预
程 设计 原 则探 讨 之 前 ,首先 对课 程 与教 学 、课 程 设 计 与教 学设 计之 间的概 念 关 系等 进行 了梳 理 ,然 后 沿 着课 程 、课 程 设 计 、远程 教 育课 程 设 计及 其 原 则 的 思路 来探 讨 基 于 网络 的远 程教 育课 程 设 计应
遵循 的一般 原 则。
认 同这 样 一 种 观点 :课 程 在 不 同 的教 学 情 景 中 会 呈 现 出 不 同 的形 态 和 实 质 。课 程 是 师 生 在 教
行 重 新 组 织 设 计 ,以服 务 于 现 实教 学 ,类 似 于 教 学 设 计 。本 文 中讨论 的课 程 设 计 主 要 涉 及 中
观层 次 。
( )教 学 一
评价方法等 ,是师生共 同完善的一种有 目的、
有 计划 的教 育 活动 ,在 时 间上 包含 教学 。
( )课程 与教 学 的关 系 三

广 义 的 “ 学 ” 就 是 一 定 时 间 、地 点 、场 教
合下 的传授 经验的活动 ,即是指教 的人指导学
的人 进 行 学 习 的 活 动 ;狭 义 的 “ 学 ” 是 在 学 教
相互 作 用 的 统 一 活 动 。笔 者 认 为 教 学 是 教 师 和
些 则 主 张教 学 包 含课 程 ,有 些认 为课 程 与 教 学 是 两个 完全 独 立 的学 科 ,还 有 些认 为课 程 与 教 学 有 机整合 成课 程 与教 学论 。 高 文 教授 认 为课 程研 究 涉及 的往 往 是 教 学 的 内 容 ,教 学 涉 及 的则 是 过 程 、方 法 。教 学 是

网络教育的课程设计

网络教育的课程设计

网络教育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理解网络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检索、筛选、整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工具进行在线交流、分享和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网络学习,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养成健康、文明、合理的网络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对网络教育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深度思考。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1. 知识层面:能够准确描述网络教育的概念、分类及特点,阐述网络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 技能层面:熟练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效检索、筛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养成健康、文明、合理的网络行为习惯,积极投身于网络学习与创新实践。

二、教学内容1. 网络教育概述- 了解网络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学习网络教育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 网络教育平台与技术- 掌握常见的网络教育平台及其功能特点。

- 学习网络教育中所应用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3. 网络教育资源与应用- 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类型、获取途径及评价标准。

- 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线教育平台课程设计手册

在线教育平台课程设计手册

在线教育平台课程设计手册第1章引言 (3)1.1 在线教育概述 (3)1.2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3)第2章课程设计原则与流程 (3)2.1 课程设计原则 (3)2.2 课程设计流程 (3)2.3 课程设计团队组建 (3)第3章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3)3.1 确定课程目标 (3)3.2 设计课程内容 (3)3.3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4)第4章教学方法与策略 (4)4.1 教学方法选择 (4)4.2 教学策略制定 (4)4.3 教学活动设计 (4)第5章互动与协作 (4)5.1 互动策略 (4)5.2 协作学习设计 (4)5.3 互动与协作工具的选择与应用 (4)第6章课程资源开发 (4)6.1 资源类型与特点 (4)6.2 资源开发流程 (4)6.3 资源评价与优化 (4)第7章学习评价与反馈 (4)7.1 评价方法选择 (4)7.2 评价体系构建 (4)7.3 反馈与改进 (4)第8章技术支持与平台选择 (4)8.1 技术需求分析 (4)8.2 在线教育平台选择 (4)8.3 技术支持与维护 (4)第9章课程推广与运营 (4)9.1 课程推广策略 (4)9.2 课程运营管理 (4)9.3 课程品牌建设 (4)第10章在线教师培训与发展 (4)10.1 教师培训内容 (4)10.2 教师培训方法 (4)10.3 教师职业发展 (4)第11章学员管理与服务 (5)11.1 学员招生与注册 (5)11.3 学员满意度调查 (5)第12章案例分析与总结 (5)12.1 成功案例分享 (5)12.2 问题与挑战分析 (5)12.3 课程设计优化方向 (5)第1章引言 (5)1.1 在线教育概述 (5)1.2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5)第2章课程设计原则与流程 (6)2.1 课程设计原则 (6)2.2 课程设计流程 (6)2.3 课程设计团队组建 (7)第3章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7)3.1 确定课程目标 (7)3.2 设计课程内容 (8)3.3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8)第四章教学方法与策略 (9)4.1 教学方法选择 (9)4.2 教学策略制定 (9)4.3 教学活动设计 (10)第五章互动与协作 (10)5.1 互动策略 (10)5.2 协作学习设计 (11)5.3 互动与协作工具的选择与应用 (11)第6章课程资源开发 (11)6.1 资源类型与特点 (11)6.1.1 资源类型 (12)6.1.2 资源特点 (12)6.2 资源开发流程 (12)6.3 资源评价与优化 (13)6.3.1 评价内容 (13)6.3.2 评价方法 (13)6.3.3 优化策略 (13)第7章学习评价与反馈 (13)7.1 评价方法选择 (13)7.2 评价体系构建 (14)7.3 反馈与改进 (14)第8章技术支持与平台选择 (15)8.1 技术需求分析 (15)8.2 在线教育平台选择 (15)8.3 技术支持与维护 (16)第9章课程推广与运营 (16)9.1 课程推广策略 (16)9.1.2 创意宣传手段 (16)9.1.3 合作伙伴关系 (17)9.1.4 优惠活动与奖励政策 (17)9.2 课程运营管理 (17)9.2.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17)9.2.2 教学资源整合 (17)9.2.3 教学互动与反馈 (17)9.2.4 学习进度跟踪与辅导 (17)9.3 课程品牌建设 (17)9.3.1 品牌定位 (17)9.3.2 品牌形象塑造 (17)9.3.3 品牌传播 (17)9.3.4 品牌维护 (17)第10章在线教师培训与发展 (18)10.1 教师培训内容 (18)10.2 教师培训方法 (18)10.3 教师职业发展 (18)第11章学员管理与服务 (19)11.1 学员招生与注册 (19)11.2 学员学习支持 (19)11.3 学员满意度调查 (20)第12章案例分析与总结 (20)12.1 成功案例分享 (20)12.2 问题与挑战分析 (21)12.3 课程设计优化方向 (21)第1章引言1.1 在线教育概述1.2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第2章课程设计原则与流程2.1 课程设计原则2.2 课程设计流程2.3 课程设计团队组建第3章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3.1 确定课程目标3.2 设计课程内容3.3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第4章教学方法与策略4.1 教学方法选择4.2 教学策略制定4.3 教学活动设计第5章互动与协作5.1 互动策略5.2 协作学习设计5.3 互动与协作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第6章课程资源开发6.1 资源类型与特点6.2 资源开发流程6.3 资源评价与优化第7章学习评价与反馈7.1 评价方法选择7.2 评价体系构建7.3 反馈与改进第8章技术支持与平台选择8.1 技术需求分析8.2 在线教育平台选择8.3 技术支持与维护第9章课程推广与运营9.1 课程推广策略9.2 课程运营管理9.3 课程品牌建设第10章在线教师培训与发展10.1 教师培训内容10.2 教师培训方法10.3 教师职业发展第11章学员管理与服务11.1 学员招生与注册11.2 学员学习支持11.3 学员满意度调查第12章案例分析与总结12.1 成功案例分享12.2 问题与挑战分析12.3 课程设计优化方向第1章引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路信息安全课程设计理念

网路信息安全课程设计理念

网路信息安全课程设计理念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安全防护的常识;2. 使学生了解网络威胁的类型及其危害,如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3. 帮助学生掌握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分析网络环境中的潜在风险;2. 让学生学会使用安全软件,进行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病毒防护;3. 提高学生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如密码设置、数据备份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3. 激发学生探索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他们对网络有一定了解,但信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需要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信息安全挑战,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目标;- 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2. 网络威胁与防护技术- 学习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网络威胁的类型及特点;- 掌握防火墙、杀毒软件等防护技术及其使用方法。

3. 个人信息保护- 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和风险;- 学习密码设置、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技巧。

4.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了解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进行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安全防护操作实践;- 分析网络安全事件案例,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网络信息安全概述第二周:网络威胁与防护技术第三周:个人信息保护第四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第五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第二章:网络威胁与防护技术第三章: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安全第四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第五章:网络安全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内容。

5G网络规划课程设计

5G网络规划课程设计

5G网络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5G网络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5G网络的频谱分配、基站布局、网络优化等基本知识。

3. 学生了解5G网络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5G网络规划,包括基站选址、覆盖分析、容量估算等。

2. 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规划软件进行5G网络模拟和优化的能力。

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5G网络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5G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2. 学生认识到5G网络规划在智慧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5G网络规划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通信原理和网络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5G网络规划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 5G网络基本概念与技术原理- 理解5G网络的关键技术,如大规模天线技术、新型波形技术、网络切片技术等。

- 掌握5G网络的频谱分配、标准化进程及产业发展趋势。

2. 5G网络规划与设计- 学习5G基站布局、覆盖分析、容量估算等规划方法。

- 了解5G网络规划中涉及到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

3. 5G网络规划软件与应用- 掌握5G网络规划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模拟、优化和分析等功能。

- 学习5G网络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网络规划方法。

4. 5G网络规划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5G网络规划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理解网络课程的设计原理和实施流程。

2. 学生能了解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的特点,明确网络学习的规范和要求。

3. 学生能掌握网络课程中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 学生能运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网络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探究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2. 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诚信、尊重、负责任的品质。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课程的优势,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开放大学网络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网络使用经验,但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科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3. 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定义、分类、原理、网络协议等,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 理解网络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 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网络课程设计原理:网络课程概述、设计理念、教学策略等,涉及课本第二章内容。

- 了解网络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 学习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特点与规范:学习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包括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评估标准等,涉及课本第三章内容。

- 熟悉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的基本规范。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其评价》PPT课件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其评价》PPT课件
1制订脚本写作规范制订脚本写作规范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22与编写课件脚本的学科专家沟通和交流与编写课件脚本的学科专家沟通和交流总结反馈信息改进完善制定最终的规范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33学科专家编写脚本学科专家编写脚本学科专家按制订的脚本写作规范要求编写课程脚本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设计每部分功能的实现方式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4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学习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5协作学习设计6强化练习设计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11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对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明确学习的结果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22情景创设情景创设依据课程内容特点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应用
• 适应自组织的要求而提出的
精选PPT
8
丰富性(Richness)
• 如何发展语言类课程的丰富性
“将语言放在诠释的框架之中; 将语言与文化相统合,视语言为 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精选PPT
9
回归性(循环性) (Recursion)
• 引用布鲁纳所言
• “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包括一种能力,即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从而以某种方式将自 身与自己所知道的区分开来。”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要求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要求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流程。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设备的功能、配置及调试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协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工程知识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网络设备,进行网络搭建与调试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网络故障和分析网络性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网络工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培养学生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本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基础,对网络技术有较高的兴趣,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注重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

1. 熟练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流程。

2. 能够独立完成网络规划与设计,并进行网络搭建与调试。

3. 具备解决网络故障和分析网络性能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积极参与项目任务。

5. 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 网络工程定义、分类及发展趋势-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网络协议及其工作原理2. 网络设备及其配置- 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性能参数及选型-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方法- 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技巧3.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确定-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4. 网络搭建与调试- 网络设备的连接与布线- 网络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5.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与防护措施6. 网络工程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网络工程案例,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学习网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结网络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教学大纲安排:1. 第一周:网络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2. 第二周:网络设备及其配置3. 第三周:网络规划与设计4. 第四周:网络搭建与调试5. 第五周:网络安全与防护6. 第六周:网络工程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进度:1. 前五周,每周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2. 第六周,进行网络工程案例分析与总结。

在线课程设计要注意什么

在线课程设计要注意什么

在线课程设计要注意什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在线课程的基本构成和设计要素,掌握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方法。

2. 学生能掌握在线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点呈现的有效策略,并能够关联到实际课本内容。

3. 学生能够描述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区别,认识到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独立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资料搜索、互动讨论和作业提交。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在线课程单元,展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表达。

3. 学生通过在线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主动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好奇心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包容多元观点的情感态度。

3. 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网络素养,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在线学习效率,结合现行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进一步引导和训练以适应在线学习模式。

教学要求:1. 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在实际应用中内化所学知识。

2. 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 教学评价侧重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态度、技能提升和知识掌握。

二、教学内容1. 在线课程概述- 定义与分类:介绍在线课程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趋势。

- 理论基础:探讨在线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如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等。

2. 在线课程设计与制作- 设计原则:讲解在线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学习目标明确、内容系统、互动性强等。

- 内容组织:分析如何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在线课程内容,以及如何与课本知识点对接。

- 教学策略:介绍在线课程中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

网络课程评价的界定(1)网络课程评价的界定评价既是判断某一事物的价值。

拉尔夫·泰勒认为,“评价的过程本质上是决定通过课程和教学的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由此可见,网络课程评价就是判断网络课程的价值。

具体地网络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网络课程的某一方面或全面的价值评定的过程。

网络课程评价过程本质上是决定网络教师和网络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和教学实际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过程,它是决定网络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变化实际上达到的水平的一个过程。

不过,评定价值的前提是一种价值观的预设,因此,网络课程评价首要的是网络课程价值观的明确。

(2)网络课程评价的建设性指标体系和原则第一,网络课程评价的建设性指标体系。

通过对网络课程结构、设计和实施的研究,人们提出网络课程评价的理论。

刘成新先生认为,网络课程评价是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步骤。

他指出,“网络课程评价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框架结构的设计、教学构建的设计以及用户接口的设计等多方面来进行。

”据此,他还提出了网络教学设计的评价项目表。

李葆萍先生则认为,“目前来说,对网络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和评价标准主要有:①课程开发评价标准: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和传递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最低标准的指导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决定性因素不是目前所具备的设备条件,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环境进行选择;应该定期检查教学内容的制度,以保证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设计的标准;在课程开发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并把这些内容作为课程学习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②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保证和促进这种联系和交往;应该对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和建设性的反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

③③教师培训评价标准: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应该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并且鼓励教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教师提供各种帮助,解决教师从传统教育走向网络教育的转变,并对转变过程进行评价;向教师提供技术、材料和技术指导、咨询人员来帮助教师解决适用网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故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其评价
余剑波
2008-03-20
报告提纲
• • • • • 课程范士的转换 网络课程的本质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一、网络课程范式的转换
• 现代课程模式-泰勒原理 • 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 • 后现代模体Matrix -多尔“4R原理”
网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的基本特性
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
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 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 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学生档案系统: 包括学生密码、个人帐号、个人特征资料、 学生档案系统: 包括学生密码、个人帐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 关资料等。 关资料等。 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 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 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学生档案系统: 包括学生密码、个人帐号、个人特征资料、 学生档案系统: 包括学生密码、个人帐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 关资料等。 关资料等。
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网络课程中明显带有“ 泰勒原理” 的烙印, 很多高校提供的网络课程开发仍是传统教育的流程。这主要表 现在,不管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水平如何,也不管是什么科目的 课程,总是先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告知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 ,这些既定的目标组织课程 活动,如P PT讲稿的展示、流媒体视频的讲解、B B S的讨论等, 学生的最后一步学习活动,不约而同地都是依据客观测试题去 检验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了课程的目标。 检验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了课程的目标。学生如果要进行课后 复习的话 ,也只能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及难点进行知识点的查 询。在这里,一切课程活动总是要向特定的目标靠拢。正如泰 勒模式所强调的那样,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归宿。
关联性(Relations)
教育联系
“课程中的联系” 课程中的联系” 课程中的联系 “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 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
• 联系具有偶然性
关联性(Relations)
文化联系
“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 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 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 存的大的模体” 存的大的模体” 地方性文化框架
严密性
•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最重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 最重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 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20世纪的严密性概念强调的是学术逻辑、 科学观察和数学精确性。 • 后现代课程观引入了新的成分:解释性 和不确定性。
• 杜威、怀特海与过程思想 杜威、
回归性(循环性) (Recursion)
• 回归(循环)与重复的区别 回归(循环)
• “重复是现代主义方式的重要因素,旨在 重复是现代主义方式的重要因素, 促进预定的表现。它的框架是封闭的。 促进预定的表现。它的框架是封闭的。回 归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 组织、 归旨在发展能力 组织 组合、探究、 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 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它的框架是开 放的。 放的。” • “重复和回归的功能性差别在于反思在其 中的作用。在重复中,反思发挥消极作用; 中的作用。在重复中,反思发挥消极作用; 它切断过程。重复具有某种自动性, 它切断过程。重复具有某种自动性,保持 同一过程的运行……在回归中,反思发挥 在回归中, 同一过程的运行 在回归中 积极作用;因为思想要返回自身……” 积极作用;因为思想要返回自身
严密性
• 第一层含义
• “严密性意味着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 方案、关系和联系。 方案、关系和联系。” “不要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 束,而是要将所有的观点投入各种组合之 中。”
严密性
• 第二层含义
“严密地对待解释需要意识到所有的评价 有赖于(通常是隐现的)假设。 有赖于(通常是隐现的)假设。随框架的 不同,问题、 不同,问题、程序和评价的结果也有所不 同。严密性在此意味着自觉地寻找我们或 他人所持的这些假设, 他人所持的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 的协调通道, 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 变性的对话。 变性的对话。”
4R原理
• 丰富性 • 回归性 循环性) 回归性(循环性 循环性 • 关联性 • 严密性
Richness Recursion Relations Rigor
丰富性(Richness)
• “这个词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 这个词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 这个词是指课程的深度 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为了促使学生和教 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 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 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 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 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 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
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 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 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双层文化框架 双层文化框架 包含着地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互作用的 全球性文化框架
•“我们所有的解释都与地方文化相关,而且与其他文化及其 “我们所有的解释都与地方文化相关, 通过全球模体而进行的解释相互联系。” 通过全球模体而进行的解释相互联系。
关联性
• “意识到论述的背景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话参与者的思维 意识到论述的背景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话参与者的思维 以及所有教学行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 以及所有教学行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 传递信息;相反, 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 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 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我们 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 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
• 我国学者的理解: 我国学者的理解:
• “课程内容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不仅是因为课 课程内容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程内容本身就是其所处文化的一部分, 程内容本身就是其所处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也是文化选 择的结果。这是针对分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 择的结果。这是针对分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
严密性
•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 不确定性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开放 性,确定性意味着每一种观点都有特定的假 设和背景。
“在发展中达成哪一种现实化则依赖于相互作 用的过程本身, 用的过程本身,依赖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组 合。”
二、网络课程是什么?
1. 内涵 网络是工具,是环境意义上的工具,具有进步、发展 及其强劲的未来意义的网络文化精神。 从本质上讲 ,网络课程仍属于课程的范畴 ,而 “ 课 程一词源于拉丁语 c u r r e r e 。“ c u r r e r e ”原意指 “ 跑的过程与经历” ,它可以把课程的涵义表征为学生 和教师在教育过程 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可以看出,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我们完全可以把网络课程 理解为通过网络而获得的学习经验体系和对学习过程的 体验。根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 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网络课程的定义。网
现代课程模式-泰勒原理
1934年至1942年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在俄亥俄州立 大学发起了“8年研究”,在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泰勒 提出了在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 基本程序和方法,其主要思想集中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 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在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 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 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 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 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如何 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 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如何 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课程研究领域产生 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了广泛的影响,被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是主导范式,我们称之为泰 勒原理”。 (1)简单性 (2)因果统一性 (3)线性秩序性 (4)方论封闭性
后现代模体Matrix -多尔“4R原 理”
Matrix的本意是子宫、母体、孕育生命的地方,同时,在数 学名词中,矩阵用来表示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各种有关联的数据。 “作为一种模体,它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它有界限,有 交叉点或焦点。因此建筑在模体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 序列性的,但它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 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随之意义也就越 加深化。” “强调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性和非线性” 多尔的教育信条: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 受教师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 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教师同意帮 助学生理解所给予的建议的意义,并同意随时准备面对学生的质 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回归性(循环性) (Recursion)
• 反思是如何引起的?通过对话。 反思是如何引起的?通过对话。
• “在回归中,有必要让他人——同伴、教 同伴、 在回归中,有必要让他人 同伴 考察、 师——考察、批评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 考察 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 应。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没有反 由对话引起——回归就会变得肤浅 思——由对话引起 由对话引起 回归就会变得肤浅 而没有转变性;那将不是反思的回归, 而没有转变性;那将不是反思的回归,而 只是重复。 只是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