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全体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物种】 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生殖隔离】 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相互配育能力的后代。
【迁徙】 一般指某些动物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变换栖居地的习性。迁徙不但用于部分鸟类,也用于部分水生动物、陆生昆虫和哺乳类等。有翅动物通过飞翔进行的迁徙叫迁飞。水生动物(如某些虾、鱼、鲸)在水中的迁徙叫洄游。也有学者把水生动物的垂直迁移归入洄游。
【洄游】 某些水生动物进行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等。
【端细胞法】 在靠近胚孔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这种中胚层后来裂开产生的体腔称为裂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如蚯蚓和蝗虫。(请注意:端细胞法是形成中胚层的方法之一,裂体腔法是形成体腔的方法之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胎生】 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为胎儿才产出,胚胎借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
【幼虫/幼体】 对有蛹期的昆虫而言,指由卵孵化出来后到蛹期之前的发育体。对其它无蛹期的多细胞动物而言,是指在具有成体特征之前能营独立生活的发育体。例如白枝海绵的两囊幼虫。某些寄生蠕虫的幼虫称为“蚴”,如胞蚴、雷蚴。幼虫和幼体在中文用法上有区别也有混用,如在脊椎动物中用幼体,在昆虫中用幼虫,在棘皮动物中两者都有人用。而在英语两者都是larva. 拉丁词 larva 意为令人恐惧的面具、邪恶的精灵、鬼怪、恶魔。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的种类的过程叫适应辐射;£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咽式呼吸:两栖类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多态现象: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员,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生物发生律:生物在个体发育系统总是在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成生物发生律;£拟态现象: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外形、色彩,甚至行为上模仿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体,而使自己得到好处的现象;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孤雌生殖轮虫动物: 常见的雌体称为非需精雌体,具有双倍染色体2n,不经受精就能繁殖后代;在外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非需精雌体的卵母细胞发生突变,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需精雌体和雄体;它们均为单倍体n;交配受精后形成休眠卵,以抵抗不良的环境;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即孵化出非需精雌体,继续进行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有两种体形,一为水螅型,一为水母型,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常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伸缩泡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收缩和扩张可周期的交替的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的液泡; £疣足: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纵斜.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增强了体壁的保护和运动等功能;£鳞式:硬骨鱼的鳞片通常根据其数目、大小、排列形状来鉴定鱼种,记载鳞片数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个带分数式来表示,称为鳞式;£间接发育:又称变态发育,胚胎发育中有明显变态的幼虫期,因为幼虫与成虫的形态不完全相同,幼虫需经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如蛾、蝶等;不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阶.£脊索: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棒状脊索,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韧而有弹性, 具支持功能;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代替;£水管系统: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所特有的一个系统,由体腔的一部分形成,内含和体液相似的液体;当海水由水管系统:筛板的小孔流进,经石管,入围口的环管,再流入5条辐管,最后流入管足,使管足膨胀,便于行走;因此,水管系统又称“步管系统”;此外,也有呼吸和感觉功能;£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现今生态条件西所生存的动物群;:£弧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例如蟾蜍;£生物多样性就是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闭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系统: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系统;£包囊:有些原生动物遇到干旱或寒冷环境时,身体外围能分泌一种蛋白质的膜,不吃不动,进入休眠状态,以抵抗恶略环境;£试述无脊椎动物各门的主要特征;1、原生动物:细胞微小,有单个细胞构成,分化出不同的细胞器,以完成胜利功能气体交换靠细胞膜的等渗完成运动器官有鞭毛,纤毛和伪足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伸缩泡调节水分有自养,异样和营腐生;分鞭毛纲,肉足纲,变形纲和孢子纲2、海绵动物:辐射对称或不对称,两层细胞和中胶层构成;有营固着生活,发育中有逆转现象;没有细胞分化,有领细胞,细胞内消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没有神经系统3、腔肠动物: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两层细胞;营固着生活有营固着生活的水螅性和营漂流生活的水母型细胞有分化,有简单的器官和组织,有消化腔,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同时进行网状神经系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浮浪幼虫时期生活史有多态现象4、扁形动物:体背扁平,出现中胚层,有皮肤肌肉囊,体壁和肠道之间有实质填充梯形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多种耳突和眼点等多种感觉器官;排泄器官为原肾型,有口无肛;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异体受精,有3纲,涡虫纲自由生活,绦虫纲消化系统退化,吸虫纲完全退化绦虫和吸虫多寄生,对人畜有害;5、原腔动物细线型,假体腔三胚层,体壁和肠道之间充满体液筒状神经系统,有围咽神经;体表有发达的角质膜;完整的消化系统,有口有肛;异体受精,也是原肾型的,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螺旋卵裂,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多为寄生,对人畜生有害;6.软体动物:能在陆地生活,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原口动物,腮呼吸,后肾排泄,开管式循环,身体由头胸足构成,有外套膜和外壳,神经系统集中分为,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有担轮幼虫,勾介幼虫,和面盘幼虫7.环节动物:两侧对称,同律分节;三胚层,真体腔;闭管式循环,后肾型运动器官刚毛或疣足;索式神经,分3纲,寡毛纲,多毛纲,蛭纲,其中蛭纲有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8.节肢动物门:异律分节,躯体分头,胸部和腹部;附肢可形成足,口器、触角等,混合血腔,开管循环,呼吸系统有腮,器官,书肺和书腮;排泄系统有壳腺,绿腺和基节腺;陆生的是马氏管体壁有几丁质外壳可支撑和保护;9.棘皮动物:辐射对称,多5辐射;螺旋卵列;真体腔,肠腔发形成中胚层;后口具内骨骼,次生体腔发达,有水管系统有内外下三个神经系统,有围血系统,具内骨骼;£试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神经系统的演化;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有纤维系统联系纤毛,有感觉传递作用;眼点感光;多孔动物无神经系统,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反应迟钝;腔肠动物有散漫神经系统,如水螅的神经系统成网状;触手囊内有平衡石,囊上有眼点:平衡、感觉作用;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涡虫有耳突:嗅觉、触觉作用;线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成筒形;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成链状;眼多毛累、感觉细胞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共三对神经节和其间的神经索相连;棘皮动物由下、内、外三个环系统组成,不形成集中的脑,并与上皮还没有分开,是一类特殊的现象;£无脊椎动物中,原肾管与后肾管主要区别在哪里1.后肾管两端开口,肾口一端是漏斗状的收集结构,肾孔一端通往体外,原肾管是一端由焰细胞封闭的盲管;2.后肾管是由上皮细胞围成的;而原肾管是胞内管;3.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代谢废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 原肾管是利用渗透作用集得液体,效率低;£简述软体动物贝壳的来源及结构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很薄,透明,有光泽,由壳基质构成,不受酸碱的侵蚀,可保护贝壳;中间一层为壳层,又称棱柱层,占贝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最内一层为壳底hypostracum,即珍珠质层pearl layer,富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外层和中层为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生长逐渐加大,但不增厚;内层为整个套膜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两侧对称,三胚层是在哪类动物最早出现的,有何进步意义两侧对称使之有上下左右,前后背腹只分,使之运动更加灵活,对某些部位更加保护,另外运动向前是身体总是前一端先接触新的环境,使神经感觉器官向前集中,是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简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体排泄系统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1;细胞排泄: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没有排泄器官,多以体表进行排泄;2. 原肾管: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以外胚层形成的原肾管进行排泄;3. 后肾管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称为后肾管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称为肾脏;软体动物有结构相当复杂的肾,其上半部分呈海绵状,富含血管;而后半部构成排泄管;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具纤毛,可收集体腔中的废物;此外还有围心腔腺凯氏器辅助排泄;节肢动物排泄有颚腺、绿腺、肾管、马氏官;排泄质交换,同时也可从肾口收集体腔内的代谢废物;以蟹为代表的甲壳动物具有触角绿腺,是位于头部的肾小囊,浸泡在血淋巴液中;它可以从血淋巴液中滤出代谢废物,经膀胱和排泄管后从触角基部小孔排出7;蛛形纲的基节腺、半索动物的肾脉球、须腕动物的体腔管均与后肾管同源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排泄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4. 马氏管马氏管是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是由肠管上皮突出衍生形成的细小盲管,但来源不一定,如蛛形纲的马氏管起源内胚层,而昆虫纲由起源外胚层的后肠上皮形成4;马氏管盲端浸泡在动物体的血窦中,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马氏管,经高度浓缩后随粪便经后肠、肛门排出;棘皮动物是管足、皮鳃、肛门,无单独排泄器官;棘皮动物海星纲的肠盲囊也有排泄作用除以上所述的四大类排泄器官外,无脊椎动物还具有形式多样的辅助排泄机制,如涡虫纲无肠目的中央吞咽细胞团,环节动物的黄色细胞等仅为辅助作用;£疟原虫是重要的人体寄生原虫,简述其生活史;在按蚊体内:配子结合--动合子--卵囊---子孢子--人---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环状体---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下列动物哪些无体腔哪些有体腔有体腔的属于何种体腔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涡虫;蛔虫;蚯蚓;虾涡虫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节肢动物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广阔的真体腔,而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混合体腔也称作血体腔;£试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系统演化;1.环节动物的起源有2个学说:1;认为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根据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与涡虫纲的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相似;涡虫纲三肠类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象;2;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是根据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而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幼虫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软体动物的海产种类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后肾管,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尤其是多毛类相似;2.软体动物各纲之间的亲缘关系:单板纲、无板纲和多板纲原始;这几类的次生体腔发达,近似梯形神经系统;有的如虫形无壳,许多器官如鳃、肾、外壳等有分节排列现象;这些原始性的存在,说明它们最接近软体动物的原始祖先,各自独立发展一支;头足纲为一古老的类群;起源早、化石多;由于头足类既有原始特征,又有高度进化特征,推测它们可能是很早分出的一支,沿着更为活跃的生活方式发展的一支独立的分支;其它3纲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原始腹足类演化而来,原始腹足类与多板纲相似,沿着较不活泼的生活方式演化;节肢动物是原口动物进化发展的顶点,形态学及胚胎学上的证据都认为它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环节动物的祖先;节肢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认为海栖的原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由节肢动物远祖演化的另一个方向是: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简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体腔的演化;从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扁形动物无体腔;线形动物具原体腔;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鱼类如何调节和维持体液的渗透压的平衡淡水鱼借多肾小球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尿中盐重新吸收回血液;海鱼除了从食物获取水,吞海水再由鳃上的排盐器排盐;海洋鱼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软骨鱼类血液中因含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于海水,保持体内水和盐分动态平衡,£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鱼鳞分3种,即骨鳞、盾鳞和硬鳞,分别被覆于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鳞鱼类的体表;鱼鳍分2种,即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鱼尾分3种,即正尾和歪尾,原尾;£两栖类的皮肤是如何适应水、陆两栖生活a 裸露轻微角质化,防水分蒸发,b 表皮衍生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分泌粘液皮肤保持湿润,对保护皮肤并使皮肤参与呼吸重要意义;c 色素细胞决定动物的体色,使体色随环境改变,保护和参与生理调节£何谓羊膜动物,包括哪些类型动物羊膜卵的出现有何进化意义是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2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2体内受精,受精伤害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超全)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周柏全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物学: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2.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生物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5.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以及一些非细胞结构物质(细胞间质)以一定形式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
7.器官: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8.系统: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9.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10.双名法: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来表示物种的命名方法。
11.排遗:动物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的过程。
12.卵裂:受精卵至囊胚早期的有丝分裂。
13.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为完全分离的胚细胞。
14.不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不彻底。
15.体制:机体各部分的布局比例,即对称性。
1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对称类型。
17.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等分身体的对称类型。
18.体腔:内脏器官周围的腔隙。
19.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20.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21.同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除身体前两节与最后一节之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22.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23.无体腔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而充满中胚层间质的动物的通称。
24.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指未受精卵子经刺激后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解剖、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它以观察、实验和研究的方式,探索和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生物学名词的解释:1. 纲(Class):是生物分类学中的一个主要分类单位,是在门和目之间的一个层级。
同一纲中的动物具有相似的特征和组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目、科、属和种等更具体的分类单位。
2. 解剖学(Anatomy):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解剖学研究动物的内部和外部形态,包括各种器官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功能等。
3.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机能和活动的学科。
动物生理学关注动物的生理过程、身体功能和适应性等,如呼吸、消化、循环等重要生理过程。
4.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生态位和栖息地等。
5. 进化(Evolution):指物种通过遗传和变异的过程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
动物生物学中的进化研究涉及到物种起源、演化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6. 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行为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的学科。
动物行为学关注动物的内在行为模式、交流方式和生存策略等,如捕食行为、求偶行为和迁徙行为等。
7. 遗传学(Genetics):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的学科。
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基因的组织和表达,以及基因在动物种群中的分布和变异等。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种类的丰富性、分布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9. 物种(Species):在生物学中,物种是指能够自由繁殖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一群相似个体。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基本分类单位。
10.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
动物生物学_名词解释
9.网状神经系统——“散漫神经 系”:神经系统的原始阶段, 属于腔肠动物,全身只有神经 细胞的突起互相交结成网状, 没有主干神经部分,身体任何 部分受外来刺激,全体都起反 应。传导速度慢,且不定向。
10.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内的管腔。 消化腔周围是内胚层细胞,其中的腺细 胞能分泌消化液,使消化腔中的食物消 化,内胚层细胞几乎都有鞭毛,借鞭毛 的摆动,激起水流,搅拌食物,使之均 匀分布到消化腔的各部分。
称为单循环。
31.辅呼吸器——某些鱼类密布 毛细血管的皮肤、肠、咽喉壁、 鳃上器官等,兼营呼吸作用, 这种构造称为辅呼吸器。
32.侧线——(1)线虫纲动物身体两侧的下 皮层向内增厚,形成纵走的侧线(也称“体 线”),排泄管贯通其中。(2)鱼类及水生 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皮肤感觉器。管内 充满粘液,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水流冲 击鱼体,影响管内粘液,引起感觉顶的倾斜 外来刺激传给感觉细胞,再通过感觉神经纤 维传至神经中枢。主支分布在头以后身体两 侧,有听觉、感觉水流和定方位等功能。
22.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 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 以与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 时期的完全变态相区别。不完全变 态可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
23.脊索——脊索动物消化管背侧, 脊髓腹侧后一条纵贯前后的轴状 构造,外围脊索鞘,形成一条坚 韧的轴索,是有支持作用,脊索 动物终生存在,在脊椎动物均在 胚胎发育中出现,到成体时,多 为脊椎骨所代替。
26.脊柱——俗称“脊梁骨”。 人和脊椎动物的中轴骨胳,由 若干形状不规则的*椎骨借椎 间盘、韧带互相连接而成。具 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 作用。
27.前肾——“原肾”,脊椎动物最 原始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背壁的 前部,前肾小管的内端各有肾口开 口于体腔,外端连接成一纵走的前 肾管。肾口周围有纤毛,能从体腔 内收集废物,汇流入前肾管,再排 出体外。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中前肾有作用。
动物(生物学名词)
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 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进行某种类型的有性生殖。成熟的个体是双倍体或多倍体的。它们有一些特化的生殖细 胞,进行减数分裂以产生较小可游动的精子或较大不可动的卵子。精子和卵子会结合成为受精卵,且发育成新的 个体。
濒危动物
中国
世界 濒危原因
1.草原陆龟:
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头小,顶部 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 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 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 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在中国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等。
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种类。科学家已经鉴别 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类动物,鲤鱼、黄鱼、草鱼等硬骨鱼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 两栖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鸡、鸽子、麻雀等鸟类动物以及猴子、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科学家们还 发现了13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这些动物中多数是昆虫,昆虫中多数是甲虫。海绵、蚯蚓、乌贼、牡蛎、红海星、 水母、蜘蛛、珊瑚虫、放射虫、蛔虫、猪肉绦虫、沙蚕、蜗牛、蛞蝓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动物界所有成员的身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异养有机体。
基本定义
动物生物学名词释义.doc
动物生物学名词释义原生动物门1。
食物空泡:食物进入原生动物后,由细胞质形成食物空泡和原生质流。
被消化酶消化后,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液泡进入胚乳。
不能被吸收的食物残渣从身体表面或肛门排出。
2.细胞分裂:也称为肛门点,它是一种细胞装置,可以将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身体表面的固定位置排出。
3.单元格打开: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大多数动物用来进食的细胞器结构,位于咽部之前。
4.咽细胞: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大多数动物用来进食的细胞器结构,位于细胞开口后面。
5.薄膜:又称总苞,是原生动物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原生质膜,它使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
表面膜的弹性能使身体适应改变它的形状。
6.大核心: 纤毛虫有两种细胞核,巨核和微核。
巨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分化控制。
大核可以通过DNA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型核电:它是纤毛虫的两种细胞核之一。
它通常很小,呈球形,数量不定。
微核负责基因交换和重组,并产生巨核。
微核是二倍体,因此也被称为生殖核。
8.contracrtilevacuole:它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水分调节器官,具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收缩液泡具有不同的结构。
纤毛的收缩液泡是最复杂的。
每个收缩液泡有6-10个收集管。
收集管周围有许多网状细管,用于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和一些代谢物,这些物质最终通过收缩液泡与外界相通的孔排出体外。
9.收集运河:纤毛虫与可收缩液泡沟通,并定期将内质网收集的水注入可收缩液泡的结构。
10.星质:原生动物细胞质靠近表面膜层,光镜下细胞质清晰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和内质的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结构,如鞭毛的丝状囊、子孢子的极囊、纤毛的毛囊等。
11.内质网: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面膜的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跗骨和其他颗粒,内质含有各种细胞器: 色素细胞、食物液泡、柱头、收缩撤离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12.浆细胞和凝胶:原生动物(食肉动物)的内质网可分为固体明胶和液体明胶。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得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得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得定期、定向有规律性得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季节洄游.£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得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得种类得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得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得二节与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得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得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得体节具有完全不同得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得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得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就是胚胎时期囊胚腔得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得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与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得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得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得迟,又称为次生体腔£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得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外骨骼:节肢动物得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得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得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咽式呼吸:两栖类得呼吸运动主要就是依靠口腔底部得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得薄膜气囊。
主要得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与骨得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得扩大与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名词解释总结
动物名词解释总结动物名词解释总结(不完整版)无脊椎动物学部分解释名词【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生态、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动物资源保护等。
【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演。
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所具有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如眼虫、草履虫等.【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
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翅未充分长成,生活史经过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蜻蜓等【渐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幼体的翅发育还不完全,称为翅芽(一般在第2-3龄期出现),生殖器官也未发育成熟,特称为若虫。
所以转变成成虫后,除了翅和性器官的完全成长外,在形态上与幼期没有其它重要差别。
常见的如直翅目,螳螂目,同翅目等昆虫。
【半变态】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稚虫)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幼期营水生生活,翅在体外发育,其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现象,因而其幼期又称为稚虫【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由帽细胞和管细胞构成的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具有排泄作用。
【角质膜】表皮细胞分泌而形成的无生命的结构,位于体表,基本结构包括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内角质膜(内表皮),具有保护作用。
【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外套膜】软体动物内脏团背部的皮肤延伸下行而形成的结构,位于贝壳的内侧,包围着鳃,对于水循环、保护、呼吸等作用。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
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
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
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的种类的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
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
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成分接触诱发顶体反应完全卵裂:整个卵参加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分为均等分裂和不均等分裂端细胞法:又称为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均以裂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体腔囊法:又名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棘皮、毛颚、半索、原索、脊索动物)由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两幅对称:辐射对称的变形,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胚胎发育时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在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或称体腔上皮),肠壁上常缺乏肌肉层,腔内充满体腔液,可运输营养。
同律分节:除了身体的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身体前后端的体节形成和机能均不相同,各体节的生理分工较为显著。
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同功器官:指不同生物的器官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在外表形态上也相似,但是在基本结构上、在胚胎发育上却没有共同之处。
无体腔动物:具有发达的中胚层,为实质组织,而不形成体腔。
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等。
真体腔动物:体腔由中胚层形成,即真体腔。
真体腔内外由肌肉(起源于中胚层)包围。
具有真体腔的动物称为真体腔动物。
原口动物:胚胎的原口后来发展为成体的口。
以裂体腔法(又称端细胞法)形成体腔,胚胎发育为螺旋卵裂。
后口动物:胚胎的原口后来或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成长后前端或口面)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
物种:自然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由此具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行为及发育等生物学特征)以及能够自然生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全部生物个体。
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成为亚种。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名词必须精确理解的概念Part Ⅰ第1~3章:进化论获得性遗传自然选择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直接发育间接(变态)发育生物发生律PartⅡ第4章:自然分类法物种双名法第5章: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吞噬营养细胞内消化伪足包囊适应性应激性共生赤潮有(无)性生殖第6章:逆转弥散神经系统辐射对称消化循环腔共栖第7章:两侧对称皮肤肌肉囊中间(终末)寄主原肾管不完全消化道自体受精第8章:原体腔流体静力骨骼完全消化道移行泄殖腔孤雌生殖第9章:真体腔分节同律分节开式循环闭式循环后肾管机械消化血窦反射附肢疣足第10章:外套膜内骨骼外骨骼第11章:异律分节混合体腔关节马氏管保护色拟态第12章:后口动物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逆行变态第13章:单循环卵生卵胎生假胎生侧线器官洄游第14章:不完全双循环休眠变温动物吞咽式呼吸第15章:槽生齿次生腭颊窝胸廓第16章:完全双循环迁徙早成雏晚成雏候鸟双重调节双重呼吸第17章:胎生胎盘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胼胝体异型齿解释名词参考答案●进化论:是公认的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理论。
它认为,有机界起源于无机界,任何复杂、高级的生物都是从简单、低级的生物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同源器官:形态功能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来源相同的一类器官,即为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功能一样,但内部结构和来源完全不同的一类器官,即为同功器官。
●获得性遗传: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认为生物后天所产生的有利变异,若为双亲共同获得,就可遗传给下一代。
●自然选择: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
它认为生物所发生的变异(后人修正为基因突变),如果与生存环境相适应,便可保留下来;否则将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分化:指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特殊化过程。
本质是特异蛋白质的合成●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近或相关的细胞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团,称…●器官: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即称为…●系统: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器官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称为…●长生:生物体细胞数目和细胞体积增加的过程,即称为…●发育:指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和成熟过程。
动物生物学实质的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实质的名词解释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物特征的科学领域。
在动物生物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了解。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增进对动物生物学实质的理解。
1. 进化:进化是指物种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进化是动物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物种会发生变化,并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适应性是驱动进化的主要机制。
2.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中的生存压力和资源利用。
适应性可以通过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实现。
物种通过适应性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改变生理结构、行为模式和生存策略,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3. 物种:物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信息和能够交配繁殖产生育种后代的群体。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间的分化和形成是进化的结果,也是动物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4. 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
基因是控制物种遗传特征和形态发展的基本单位。
基因的变异和组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研究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动物生物学家可以了解基因在个体发育、适应性和进化中的作用。
5. 行为:行为是动物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它涉及到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对该刺激做出的反应。
从基本的生存行为(如觅食、寻找伴侣和避免捕食者)到复杂的社会行为(如合作、竞争和交流),行为是理解动物生物学的重要方面。
6.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动物体内的所有生物过程都发生在细胞内。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
细胞可以自主获取和利用能量,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并执行特定的功能。
7. 运动系统: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等组成部分。
它负责动物的运动和 locomotion,保护内脏器官,并提供机械支持。
不同的动物物种具有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不同运动系统特征。
8.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动物用来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系统。
它包括呼吸器官(如肺、鳃、气孔等)和供应氧气的血液循环。
动物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1》同律分节: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一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环节动物除头部外,身体其他部分的体节是基本相同的,这种分节方式被称为同律分节。
《2》异律分节: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同律分节不同,身体虽然也是分节的,但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了不同的体区,身体在分节的基础上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这种分节方式为异律分节。
《3》附肢:从环节动物开始,动物按体节分部、成对出现的运动器官。
《4》外骨骼:节肢动物有一层坚硬的物质在身体外面,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称之为外骨骼《5》内骨骼: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的物质。
《6》马氏管:是昆虫(节肢动物)的排泄和渗透调节的主要器官,帮助他们保持水和电解液平衡。
《7》完全变态:节肢动物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期的发育过程称之为不完全变态《8》完全变态:节肢动物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的发育过程称之为完全变态《9》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10》双重呼吸:鸟类具有气囊与气管和肺相通,使鸟在呼吸时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11》双重调节:鸟眼的晶体调节肌肉为横纹肌,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因而它不仅能改变形状,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12》外分泌腺:腺体具备导管,腺液经导管排出腺体称之。
《13》完全双循环和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动脉和静脉血液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叫完全双循环。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由两心房和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这样的循环是不完全双循环。
《14》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软体动物)。
2021年 动物生物学 生物名词解释集
2021年动物生物学生物名词解释集2021年[动物生物学]生物名词解释集第一章名词解释:1 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 ,简称细胞器。
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2 线粒体嵴: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其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线粒体嵴。
3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 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5 染色体:细胞质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染色质,在电镜下染色质是由DNA 和组蛋白结合的丝状结构,称染色质丝;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盘绕折叠而形成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明显可见的棒状体结构,故称染色体。
6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称组织。
7 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8 哈佛氏系统:硬骨组织中的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位于骨表面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以纵向的哈佛氏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为哈佛氏骨板,由哈佛氏骨板加上管内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哈佛氏系统。
9 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 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 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12.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
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
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
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13.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14.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15.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一些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生活的环境介质中摄取溶于水的有机物以获取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
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
16.眼点:一些鞭毛虫类身体前端会有类胡萝卜素的脂类集合成为一个红色的眼点,与鞭毛基部的副鞭毛体一起构成某些鞭毛虫的感光细胞器。
腔肠动物门1.缘膜:水螅纲水母的伞缘向突起,成为一环状膜,称为缘膜。
2.隔膜:珊瑚纲的腔肠动物体壁胚层向消化循环腔垂直长入的突起,有的可以连接到口道,将消化循环腔分为初级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
3.神经细胞(nerve cell):位于皮肌细胞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起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的作用;4.刺细胞(cnidoblast):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有刺丝囊(nematocyst),囊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5.间细胞(interstitial cell):主要在外胚层细胞之间,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6.上皮细胞(epithelia cell):上皮基部有肌原纤维沿身体纵轴排列,它的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故又称上皮肌肉细胞(epithelio-muscular cell);7.腺细胞(gland cell):分布于皮肌细胞之间,能分泌粘液,使水螅便于附着或在基质上滑动;8.感觉细胞(sensory cell):体积小,在口和触手等处较多,它的基部与神经纤维连接;9.皮肌细胞:顶端多具鞭毛(1-5根),鞭毛摆动能激动水流,同时皮肌细胞伸出伪足吞食食物;皮肌细胞基部肌原纤维呈环状排列,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变细;可见皮肌细胞兼有收缩和营养功能。
10.腺细胞:能分泌酶进入中央腔消化食物。
11.世代交替:一些水螅型、水母型同时存在的种类:螅期以无性繁殖(即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后,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12.浮浪幼虫(98)扁形动物门1.焰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焰细胞实际是由2个细胞构成。
一个是带有鞭毛的帽状细胞,另一个是管状细胞。
管状细胞上有很多小孔,可以使实质中的代物质进入,最后经原肾管从身体背面两侧的开口排出体外。
2.无肠目(Acoela):无消化管,只有由口通到体的一团由胚层形成的合胞体,行细胞消化,无原肾管,直接发育,海产。
3.单肠目(Rhabdocoela):有口、咽和管状或囊状不分支的肠,口位于前端。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少数在潮湿土壤里或营寄生生活。
4.三肠目(Tricladida):肠分为三主干,一向前,二向后,并有侧盲突,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一部分在潮湿土壤中,少数营寄生生活。
5.多肠目(Polycladida):口位于腹部近后端,有肌肉质咽,肠具有一条不明显的主干,两侧有许多分支,海产,有牟勒氏幼虫期。
6.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终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毛蚴(miracidium):刚从受精卵中孵出的幼虫, 体表有纤毛。
前端有眼点, 单细胞分泌腺体和简单的消化管。
体后部有一团胚细胞,多数自由游泳寻找第一中间宿主软体动物。
9.胞蚴(sporocyst):钻入螺体的毛蚴脱去纤毛延长成囊状,体每一胚细胞发育成一个雷蚴,或发育成子胞蚴,再由子胞蚴发育成雷蚴。
10.雷蚴(redia):雷蚴破胞蚴壁而出,它有咽,肠和排泄管结构。
有一个产孔,体也有一团胚细胞,胚细胞可发育为尾蚴,或先发育为子雷蚴,再由子雷蚴发育为尾蚴。
(胞蚴和雷蚴的增殖过程是出现在发育过程未成熟的个体中,叫做幼体增殖。
)11.尾蚴(cercaria):从雷蚴产孔产出,并离开第一中间宿主。
以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用尾在水中游泳寻找第二中间宿主如虾蟹鱼蛙或水生植物等。
12.囊蚴(metacercaria):吸附在宿主身上, 脱去尾, 分泌圆形的囊壁。
如果囊蚴被终末宿主将它和第二中间宿主吃掉,便会在终末宿主体发育成为成虫。
13.皮肤肌肉囊: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14.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除原始种类):扁形动物体前端有1对发达的脑神经节(cranial ganglion),由脑神经节向后发出若干纵行神经索(neural chord),神经索间有许多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神经系统(ladder-type nerves system),支配全身。
原腔动物1.皮肌囊:线虫的体腔壁与无体腔动物一样具有皮肌囊的构造。
线虫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又称皮肌囊。
角质膜下为合胞体的上皮,即上皮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
上皮为中胚层形成的纵肌层,不发达,属典型的斜纹肌肉。
2.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
前肠由外胚层于口处陷形成,壁有角质膜,分化为口、口腔及咽。
中肠由胚层发育形成,为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分。
后肠为外胚层于胚胎后端处陷形成,壁也具有角质膜,包括短的直肠和肛门。
3.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胚胎发育中囊胚腔遗留到成体形成的——体壁中胚层与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的形成没有中胚层的参与,仍然由胚层形成的。
4.腺型排泄器官:腺型排泄器官属原始类型,通常由1~2个称为原肾细胞的大的腺细胞构成,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产物排出体外。
5.管型排泄器官:管型排泄器官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贯侧线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二管间有一横管相连,略呈“H”型。
由横管处伸出一短管,其末端开口为排泄孔。
溶于体腔液中的代产物,通过侧线处的上皮进入排泄管。
6.神经系统: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
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与之相连。
神经环向后伸出多条神经,均嵌在上皮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
7.原肾细胞renette cell:线虫的排泄器官由1至2个称为原肾细胞的腺细胞构成,原肾细胞吸收体腔中的代产物排出体外,身体细胞(如原肾细胞)在线虫其细胞数目是恒定的,或者其细胞核数目恒定。
8.假体腔的意义: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具有一定的流动压力——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体腔液使腔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产物。
环节动物1.真体腔(coelom;true coelom) :环节动物的体腔是位于中胚层之间的腔,其周围为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膜(perito neum)所包围,它不同于线形动物的假体腔,这种体腔称为真体腔。
2.同律分节(hemonomaus metamerism) :环节动物分节比较原始,它们的身体由一个个相似的段落组成,身体部结构也按节排列,每一段称为一个体节。
除了头部外,其他体节基本相似,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而后面介绍的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发生形态分化和机能分工形成体区,称为异律分节。
3.刚毛:多数环节动物,每节都长有刚毛,运动器官远比纤毛稳固而有力。
它是由表皮细胞陷形成的刚毛囊(setal sac)中的一个细胞分泌而成的。
4.疣足(parapodium):多毛类环节动物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的片状突起,每节一对,分为背叶与腹叶,其中有刚毛和足刺伸入以支持,主要用于游泳,作用似船桨,为动物界中最原始的附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