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住人口地区分布特点

合集下载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一、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其中有65%的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

此报告一出,即受到舆论的广泛热议。

二、舆情传播:通过对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后几日内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可见,截至5月26日,本次政策发布的相关舆情仍处于上升期,新闻报道量在监测期内已超过2500篇。

从22日以来的报道内容看,各大媒体对该报告所涉及的政策分析、解读类文章数量有一定的上升。

对文件发布本身意义进行宏观评论的文章数量跟以往同类事件相比保持平稳趋势。

三、传播特点:1、深度解读报道较多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所引发的舆论热潮中,新闻报道类性质的文章占据近一半比例,而具有调查、探访性质的报道也占据近三分之一比例。

此外,深度解读类文章表现极为突出。

2、报道媒体地域性不明显综观参与报道北京人口调查报告的媒体发现,这些媒体的地域性特征不强,安徽、河北、广东、重庆、西藏等多地媒体均对该消息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原创类文章数量及转载量较大。

3、意见领袖和网民参与度有别通过对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凯迪社区以及各大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跟帖进行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对该报告的发声较少,而网民则踊跃表态。

四、舆论观点分析:观点一:北京人口分布与京津冀规划密不可分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研究,首先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调控纳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

其次,就其人口调控政策目标而言,不仅要着眼于人口分布与新首都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更要考虑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的人口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首先,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在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150万人。

这主要是由于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同时,北京还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劳动力进入。

其次,北京市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青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也在增加,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北京市的人口空间分布也在不断调整。

近年来,北京市对于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控和优化,推动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承载能力。

此外,北京市还加大了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的引导,优化了人口空间布局,缓解了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

最后,北京市的人口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量的人口涌入给北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例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其次,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也对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制约。

此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也需要重视和解决。

综上所述,北京市的人口发展呈现出持续增长、结构变化、空间调整以及面临挑战等几个主要特点和趋势。

在未来,北京应该进一步加强人口管理和调控,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高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解决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05-05 | 发文单位: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1961.2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15-64岁的人口为162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人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的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北京市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探讨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北京市人口分布情况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庞大,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超过2150万人。

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近郊地区。

城区的人口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区,而近郊地区的人口则主要分布在通州、昌平、大兴等区。

城区人口主要以工薪阶层和知识技术人员为主,其中大量的人口是来自外地和外籍人士。

这些人口的集聚,使得城区的经济活动更加密集,人才资源更为丰富。

而近郊地区的人口则主要以从事农业和服务业为主,他们为城区提供了劳动力,并且近年来逐渐成为城区的大量上班族的生活居住地。

二、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区人口的集聚,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大量的人才资源和劳动力使得北京市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尤其是高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区人口的贡献。

近郊地区的人口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这些人口提供了城区的服务劳动力和农产品供给,为城区的居民提供了生活所需,也为城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结构。

城区人口的集聚,使得北京市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为迅猛,成为了经济的新增长点。

而近郊地区的人口则为北京市的农业产业和传统产业提供了劳动力,为北京市的经济提供了基础支持。

尽管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区人口的集聚,导致了城市交通拥挤、房价高涨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

近郊地区的人口也面临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农业产业的不景气也使得一部分人口流入城区,增加了城区的人口压力。

北京市各区面积和人口统计(2003年;2010年)

北京市各区面积和人口统计(2003年;2010年)

北京市各区⾯积和⼈⼝统计(2003年;2010年)北京市⾯积⼈⼝及其分布北京市第六次全国⼈⼝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1.1)北京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公报常住⼈⼝1961.2万⼈(2003年1154万)(⾹⼭梦注:7年增加800万,年均增加110余万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年底北京⼈⼝预计将达到2180多万⼈)根据《全国⼈⼝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1⽇零时为标准时点进⾏了第六次全国⼈⼝普查。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各级⼈民政府的统⼀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持配合下,通过⼴⼤普查⼯作⼈员的艰苦努⼒,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全市常住⼈⼝全市常住⼈⼝为1961.2万⼈,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年共增加604.3万⼈,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中,外省市来京⼈员为704.5万⼈,占常住⼈⼝的35.9%。

⼆、家庭户⼈⼝全市常住⼈⼝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为1639.0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为2.45⼈,⽐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2.91⼈减少了0.46⼈。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中,男性为1012.6万⼈,占常住⼈⼝的 51.6%;⼥性为948.6万⼈,占常住⼈⼝的48.4%。

常住⼈⼝性别⽐(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中,0—14岁的⼈⼝为168.7万⼈,占常住⼈⼝的8.6%;15—64岁的⼈⼝为1621.6万⼈,占常住⼈⼝的82.7%;65岁及以上的⼈⼝为170.9万⼈,占常住⼈⼝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0—14岁⼈⼝的⽐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的⽐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中,汉族⼈⼝为1881.1万⼈,占常住⼈⼝的95.9%;各少数民族⼈⼝为80.1万⼈,占常住⼈⼝的4.1%。

背景资料:2000年北京市人口特征统计数据

背景资料:2000年北京市人口特征统计数据

背景资料:2000年北京市人口特征统计数据1、北京市人口地理分布北京市人口分布以城区为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人口分布也由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县伸延。

北京市常住人口的62.7%集中在城近郊区,37.3%分布在远郊区县,这是北京作为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一个特点。

四个城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5.6%,但人口密度达到24072人/平方公里。

近郊四区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47.1%,密度为4958人/平方公里。

远郊10个区县人口占总人口的37.3%,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328人。

在这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宣武、西城、崇文三区(平均密度2537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总量只占11.7%,人口最多的为朝阳、海淀、丰台三区(占人口总量43.5%)的人口密度平均只有4875人/平方公里。

2、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2000年,0-14岁人口占13.6%,15-64岁人口占78.0%,65岁及以上人口占8.4%,年龄中位数高达34.4岁。

按国际通用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者,即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2000年北京的人口年龄结构符合以上标准,北京人口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其突出特点是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

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也带动了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比例的增长。

全市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117.2万,占全市家庭户的28.6% 在全市家庭户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是只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隔代户,共35.8万户,占有老年人家庭户比重的30.5%。

而单身老人户有12.9万户,占11.0%。

3、北京市的家庭概况2000年,共有家庭户409.7万户,家庭户人口1192.3万人,平均每户2.9人。

从趋势上看,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更加趋于核心化(见图-1)。

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还体现在家庭户内代数的减少。

一代户的比重占30.9%;二代户占54.7%;三代户占14.1%;四代户及以上占0.3%。

最新北京人口数据,北京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

最新北京人口数据,北京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

最新北京人口数据,北京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北京最新人口数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北京首次披露北京各环线人口分布数据,65%的常住外来人口分布在四环外。

五环外的人口超1000万,接近北京总人口的一半。

1000万人日出奔向市区,日落而归,如此规模,不堵车才怪。

北京总人口:2151.6万超过北京市总人口的世界国家只有不到58个,北京市总人口接近于澳大利亚的国家人口(澳大利亚人口约2400万人)。

二环内:148.1万人,占全市6.9%;常住外来人口40万人,占外来人口4.9%。

相当于鼎盛时期的盛唐都城长安,人口大约超一百万人,外国人达10万之众,占一成左右。

二环至三环:257.3万人,占全市11.9%;常住外来人口77.2万,占外来人口9.4%。

相当于三国时代东吴末期总人口(吴末帝天纪四年:人口约253万人)。

三环至四环:287.5万人,占全市13.4%;常住外来人口105.5万人,占外来人口12.9%。

北京最新人口政策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将“由增转降”,为此,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和昌平5个区将率先开展人口调控试点。

另外,当北京编制规划时,燕郊等区域将被纳入其中参与统一规划,而与本市毗邻的外埠县市区则将在空间规划上与北京对接。

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由增转降”今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增长继续放缓,增速和增量均低于上年同期。

在作《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时,卢彦表示,尽管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总量仍持续增加,根据规律3季度常住人口仍会呈增长态势。

从布局看,上半年城六区人口减量占全年任务的比重较低,年底实现城六区人口由增转降、完成全年的调控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城六区外平原地区和山区人口增量超过往年水平,各区在积极承接中心城人口和产业疏解的同时,严控人口规模增长的任务较重。

人文地理作业-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人文地理作业-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2012.11摘要: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研究表明,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自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向海淀和昌平方向移动。

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的人口比重减少,外围区和近郊区的人口比重增加。

关键词:人口重心分布人口比重正文:人口分布和人口移动是人口过程最基本的空间表现形式。

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制约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变动的结果是改变了人口分布的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变动的进程。

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有助于了解北京城市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于人口再分布和区域性人口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辅助参考价值。

1、数据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绘制北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数及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见表一。

2、 人口重心的移动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重心。

实测一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的公式为:∑∑=jjj PX P X ∑∑=jjj YY P Y式中:X,Y 为人口重心座标;X j ,y j 为第j (j =l ,2,…, n )小区代表地点的座标;P j 为第j 小区的人口数。

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说明北京市近些年的人口分布偏北。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缓慢, 所占北京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北部朝阳、海淀、昌平和顺义四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很快,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所以导致全市的人口重心偏北。

从表1 可见, 四区人口增长率很快, 其中2006-2010年昌平区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25%,海淀、朝阳和顺义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了5%。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再⽣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低⾼”型逐步⾛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了全⾯发达阶段。

⼈⼝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区的⼈⼝向外围区迁移,⼈⼝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再⽣产类型⼈⼝城市化⼈⼝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与⾃然资源、⽣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巨系统的运⾏中,⼈⼝是⼀个关键⽽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类活动的动⼒基础,⼜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变化,探讨北京市⼈⼝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演变规律,研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未来⼈⼝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2011年的常住⼈⼝数量的变化进⾏分析,绘制常住⼈⼝总量折线图,见图⼀,常住⼈⼝⾃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总量⾃建国⾄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1960年——⼈⼝⾼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为420.1万⼈,到1960年达到739.6万⼈,11年间全市常住⼈⼝增加319.5万⼈,平均每年增加29万⼈。

北京市人口状况

北京市人口状况

北京市人口状况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反映出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以下特点: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1.1‰。

与2000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74.4万人,增长12.8%,年均增长2.4%。

全市人户分离人口超过200万;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就业结构日趋优化、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趋势。

一、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常住人口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80.7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

与2004年相比,户籍人口增加17.8万人,增长1.5%,是2000年以来户籍人口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增加27.5万人,增长8.3%。

在全市增加的45.3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60.7%,户籍人口占39.3%。

二、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人口比重上升从地区分布看,四个城区常住人口为20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4%;四个近郊区人口为748万人,占48.6%;十个远郊区县人口为584.8万人,占38%。

与2000年相比,城区常住人口减少7.3万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06万人和75.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2.8%。

三、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比2000年增加0.7年。

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62.1万人,占24.4%;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72.3万人,占2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77万人,占32.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12.2万人,占14.3%。

与2000年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

四、老龄化程度加深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7万人,占10.2%;15-64岁的人口为1215万人,占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10.8%。

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动特点及增长因素分析

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动特点及增长因素分析

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动特点及增长因素分析〔2012〕23号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内容提要:人口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科学有效的人口管理机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018.6万人,在人口规模、分布及结构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

本文利用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及年龄、婚姻、家庭、健康状况等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自然增长、户籍人口迁移增长、外来人口迁移增长三个方面探讨了2011年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常住人口规模及分布1.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明显下降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018.6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56.7万人,增长2.9%。

增速比前十年的年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期间人口年均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742.2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7.5万人,增长5.3%,增速比2001-20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6.3个百分点。

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10年末的35.9%提高到2011年末的36.8%,上升0.9个百分点。

外来人口增长仍然是我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增速已有明显下降(见图1)。

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常住人口最多,为2919万人;其次是上海市,为2347.5万人;北京市排在第三;天津市最少,为1354.6万人。

从常住外来人口看,上海市最多,为935.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其次是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分别为344.8万人和121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25.5%和4.1%。

2.常住人口继续向郊区扩散,人口密度分布格局未变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常住人口最多,为986.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9%;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29.9万人,占31.2%。

北京市概况

北京市概况

北京市概况(1)城市资源状况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54′,东经116°23′,西接太行山脉,北依燕山,东望渤海,南延华北平原,平均海拔43.71米,总面积16411平方公里。

全市辖18个区县,市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以及回龙观及北苑北地区,总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2200万人(2010年初统计),全市人口密度1341人/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06‰,死亡率4.56‰,自然增长率3.5‰。

北京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一亿,居全国之冠。

北京的本地人口和外来及流动人口的比例是1:16,是全国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北京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10~12℃,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平原地区无霜期190天以上,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2)房地产制度①北京市土地制度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相关委办局在严格土地管理、推行土地储备和规范土地市场建设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土地储备和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办法基本完善;二是建立了市区两级土地整理储备机构;三是推动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四是探索了政府储备土地一级开发的管理模式;五是建立了政府储备土地和入市交易土地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了新的供地制度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六是筹措了土地储备和开发资金。

充足的资金是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关键;七是建立了土地交易市场,推动了经营性土地入市交易。

②北京市住房制度2011年02月16日,北京正式公布了“京十五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八条”。

其中,文件要求继续巩固限购政策成果,自发布之日起,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

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

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主要城市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来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分布的现状。

二、京津冀地区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 天津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天津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

目前,天津市常住人口约1500万。

三、长三角地区1. 上海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上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超过2400万,使其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城市。

2.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与上海毗邻。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移民。

同时,苏州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

据统计,苏州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

四、珠三角地区1. 广州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广州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目前,广州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400万。

2. 深圳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深圳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创业者前往寻找机会。

目前,深圳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300万。

五、西部地区1. 重庆重庆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中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的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重庆市常住人口已超过3000万,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六、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紧密相关。

这些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助推了城市化进程。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共704.5万人。

从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看,呈现出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速快等特点。

一、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82.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地区[1],比重较2000年上升5.8个百分点,可见,外来人口的来源地区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65.7%的外来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七个省。

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33.5万人和32.5万人。

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河南省依然稳居前两位,山东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安徽省由第三位下滑至第四位,黑龙江省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湖北省由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四川省由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二、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东、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从各地区来京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大西北等中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0.6%的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及西南等东、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云南、甘肃、天津、吉林和辽宁五省市来京人口增速最高,年均增速分别为18.5%、17.1%、16.1%、15.8%、15.8%,而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四川五省自治区增速最低,年均增速分别为0.8%、2.7%、2.9%、6.1%、6.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相邻因素的影响。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达2189.3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35.70万人,同比增长1.66%。

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为745.6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9.00万人,同比减少2.48%,2020年首次出现大幅增加,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达841.8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96.20万人,同比增长12.90%。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长期占据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三成以上的比例,但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4.62%,较2018年减少了0.87%,2020年增幅明显,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8.45%,较2019年增长了3.83%。

从城乡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幅明显,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数量为1916.6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51.6万人;乡村人口数量为272.7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5.9万人。

从城乡结构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87.54%,较2019年增长了0.94%;乡村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12.46%,较2019年减少了0.94%。

从男女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为1119.5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25.5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1069.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10.8万人。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与上海市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两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经济水平都非常高,人口数量也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一、总体人口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73.5万人,而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423.78万人,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数量要稍多于北京市。

二、人口密度北京市的总面积约为1.68万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总面积约为6.34平方千米。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约为12920人/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则高达38219人/平方千米,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北京市,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

三、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在北京市,由于其地位为首都和直辖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非户籍人口数量大约为900万人,占总人口的41.4%。

而在上海市,非户籍人口数量也很大,约为95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4%。

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非户籍人口数量都相当可观,说明了它们在吸引外来人口方面的能力。

四、人口分布特点在北京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周边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一些郊区地区也开始逐渐成为人口集中的地方。

而在上海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区和近郊地区,如浦东新区、浦西新区等地。

由于上海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所以城市发展更为集中,导致了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

五、人口结构在北京市,由于其地位为首都,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北京市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了高学历人口和低学历人口。

在上海市,虽然也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务工人员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和技能的,导致了上海市的人口结构更为均衡。

不过在两个城市都面临老龄化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北京市行政区划

北京市行政区划

●【北京市行政区划】:常住人口1633万人【东城区:常住人口85.1万人】东华门街道、景山街道、交道口街道、安定门街道、北新桥街道、东四街道、朝阳门街道、建国门街道、东直门街道、和平里街道、前门街道、崇文门外街道、东花市街道、龙潭街道、体育馆路街道、天坛街道、永定门外街道【朝阳区:常住人口300.1万人】建外街道、朝外街道、呼家楼街道、三里屯街道、左家庄街道、香河园街道、和平街街道、安贞街道、亚运村街道、小关街道、酒仙桥街道、麦子店街道、团结湖街道、六里屯街道、八里庄街道、双井街道、劲松街道、潘家园街道、垡头街道、南磨房地区、高碑店地区、将台地区、太阳宫地区、大屯街道、望京街道、小红门地区、十八里店地区、平房地区、东风地区、奥运村地区、来广营地区、常营地区、三间房地区管庄地区、金盏地区、孙河地区、崔各庄地区、东坝地区、黑庄户地区、豆各庄地区、王四营地区、机场街道、望京开发街道【丰台区:常住人口169.3万人】右安门街道、太平桥街道、西罗园街道、大红门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东铁匠营街道、卢沟桥街道、丰台街道、新村街道、长辛店街道、云岗街道、方庄地区、宛平城地区、马家堡街道、和义街道、卢沟桥地区、花乡地区、南苑地区、长辛店镇、王佐镇【石景山区:常住人口54.6万人】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苹果园街道、金顶街街道、广宁街道、五里坨街道、鲁谷街道【海淀区:常住人口281.4万人】万寿路街道、永定路街道、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关街道、北太平庄街道、学院路街道、中关村街道、海淀街道、青龙桥街道、清华园街道、燕园街道、香山街道、清河街道、花园路街道、西三旗街道、马连洼街道、田村路街道、上地街道、万柳地区、东升地区、曙光街道、温泉镇、四季青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上庄镇【门头沟区:常住人口27万人】大峪街道、城子街道、东辛房街道、大台街道、王平街道、潭柘寺镇、永定镇、龙泉镇、军庄镇、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妙峰山镇【房山区:常住人口88.7万人】城关街道、新镇街道、向阳街道、东风街道、迎风街道、星城街道、良乡地区、周口店地区、琉璃河地区、拱辰街道、西潞街道、阎村镇、窦店镇、石楼镇、长阳镇、河北镇、长沟镇、大石窝镇、张坊镇、十渡镇、青龙湖镇、韩村河镇、霞云岭乡、南窖乡、佛子庄乡、大安山乡、史家营乡、蒲洼乡【西城区:常住人口121.8万人】西长安街街道、新街口街道、月坛街道、展览路街道、德胜街道、金融街街道、什刹海街道大栅栏街道、天桥街道、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广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广外街道【通州区:常住人口96.5万人】中仓街道、新华街道、北苑街道、玉桥街道、永顺街道、梨园街道、宋庄镇、张家湾镇、漷县镇、马驹桥镇、西集镇、台湖镇、永乐店镇、潞城镇、于家务回族乡【顺义区:常住人口73.6万人】胜利街道、光明街道、仁和街道、后沙峪街道、天竺街道、杨镇街道、牛栏山街道、南法信街道、马坡街道、石园街道、空港街道、双丰街道、旺泉街道、高丽营镇、李桥镇、李遂镇、南彩镇、北务镇、大孙各庄镇、张镇、龙湾屯镇、木林镇、北小营镇、北石槽镇、赵全营镇【昌平区:常住人口89.6万人】城北街道、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城南街道、回龙观地区、阳坊镇、小汤山镇、南邵镇、崔村镇、百善镇、北七家镇、兴寿镇、长陵镇、流村镇、十三陵镇【大兴区:常住人口97.8万人】兴丰街道、林校路街道、清源街道、亦庄地区、黄村地区、旧宫地区、西红门镇、瀛海地区、观音寺街道、天宫院街道、青云店镇、采育镇、安定镇、礼贤镇、榆垡镇、庞各庄镇、北臧村镇、魏善庄镇、长子营镇【怀柔区:常住人口31.6万人】怀柔地区、泉河街道、龙山街道、雁栖地区、庙城地区、北房镇、杨宋镇、桥梓镇、怀北镇、汤河口镇、渤海镇、九渡河镇、琉璃庙镇、宝山镇、长哨营满族乡、喇叭沟门满族乡【平谷区:常住人口42.4万人】滨河街道、兴谷街道、渔阳地区、峪口镇、马坊地区、金海湖地区、东高村镇、山东庄镇、南独乐河镇、大华山镇、夏各庄镇、马昌营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刘家店镇、镇罗营镇、黄松峪乡、熊儿寨乡【密云县:常住人口44.9万人】鼓楼街道、果园街道、檀营地区、密云镇、溪翁庄镇、西田各庄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巨各庄镇、穆家峪镇、太师屯镇、高岭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古北口镇、大城子镇、东邵渠镇、北庄镇、新城子镇、石城镇【延庆县:常住人口28.6万人】百泉街道、香水园街道、儒林街道、延庆镇、康庄镇、八达岭镇、永宁镇、旧县镇、张山营镇、四海镇、千家店镇、沈家营镇、大榆树镇、井庄镇、大庄科乡、刘斌堡乡、香营乡、珍珠泉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特点
人口地区分布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市的人口地区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

一、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
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955.4万人,占48.7%;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03.2万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6.2万人,占1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最少,为186.4万人,占9.5%。

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

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

常住人口最少的区是门头沟区,只有29万人,详见图1。

二、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
四大功能区中,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9%;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

从各大功能区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比重分别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5.7个和1.6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4.6个和2.7个百分点。

分区县看,昌平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十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4%;其次是大兴区和通州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5.8%,远高于全市3.8%的年均增长率。

由此可见,北京市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已经从城市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这与城市的产业
布局、经济发展、住宅建设及道路延伸有着直接关系。

三、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
与人口总量变动相伴随,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也在逐年上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里。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低于上海(3630人/平方公里),高于天津(1100人/平方公里)和重庆(350人/平方公里)。

我市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407人/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拓展区次之,为7488人/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区位于第三,为958人/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密度最低,为213人/平方公里。

虽然常住人口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密度梯度分布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人口地区分布仍然不平衡。

分区县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4605人/平方公里,延庆县最低,只有159人/平方公里。

详见图2。

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是由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决定的。

虽然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扩散速度较慢,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分布过度集中的局面,人口分布仍然不合理。

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

首先,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通过产业布局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

其次,要增强迁入地的吸引力,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流的学校、医院、便利的商业网点和功能齐全的社区,使迁入地各种服务设施水平与方便程度优于迁出地。

第三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迁入地居民的交通需要,方便居民的出行。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