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住人口地区分布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特点
人口地区分布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市的人口地区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
一、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
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955.4万人,占48.7%;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03.2万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6.2万人,占1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最少,为186.4万人,占9.5%。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常住人口最少的区是门头沟区,只有29万人,详见图1。
二、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
四大功能区中,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9%;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从各大功能区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比重分别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5.7个和1.6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4.6个和2.7个百分点。
分区县看,昌平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十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4%;其次是大兴区和通州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5.8%,远高于全市3.8%的年均增长率。由此可见,北京市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已经从城市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这与城市的产业
布局、经济发展、住宅建设及道路延伸有着直接关系。
三、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
与人口总量变动相伴随,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也在逐年上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里。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低于上海(3630人/平方公里),高于天津(1100人/平方公里)和重庆(350人/平方公里)。
我市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407人/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拓展区次之,为7488人/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区位于第三,为958人/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密度最低,为213人/平方公里。虽然常住人口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密度梯度分布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人口地区分布仍然不平衡。
分区县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4605人/平方公里,延庆县最低,只有159人/平方公里。详见图2。
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是由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决定的。虽然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扩散速度较慢,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分布过度集中的局面,人口分布仍然不合理。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首先,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通过产业布局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其次,要增强迁入地的吸引力,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流的学校、医院、便利的商业网点和功能齐全的社区,使迁入地各种服务设施水平与方便程度优于迁出地。第三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迁入地居民的交通需要,方便居民的出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