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旋转薄膜老化试验记录表

合集下载

沥青老化性能的两种试验方法的评价

沥青老化性能的两种试验方法的评价

参考文献 : [ 1 ] 沈金安.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M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
200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 - 2000) [ S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 2000. [ 3 ] 李立寒. RTFOT与 TFOT对沥青胶结料热老化程度的影响 [ J ]. 石
行了相关的试验 。试验选取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石油沥青 ,即样品
1#和样品 2# ,其三大指标如表 1所示 。对两个样品分别进行了沥
青薄膜加热试验和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试验结果如表 2和表
3所示 。
表 1 1#、2#石油沥青样品技术指标
样品
样品 1# 样品 2#
针入度 ( 25℃, 0. 1mm )
250
No. 1
表 2 样品 1#在两种试验条件下老化结果的差异
试验条件
针入度比 (%)
延度 ( 15℃, cm )
质量损失 (%)
TFO T
66. 3
71. 8
0. 06
R TFO T
63. 7
55. 3
0. 11
表 3 样品 2#在两种试验条件下老化结果的差异
试验条件
针入度 (%)
延度 ( 15℃, cm )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简称 RTFOT。试验所采用的仪器有 旋转薄膜烘箱 、盛样瓶 (内直径 59. 2mm ) ,温度计及天平等 。试 验方法为 :注入每个盛样瓶 35g ±0. 5g沥青 ,置于烘箱环形架中 的各个瓶位中 ,并以 15 r/m in的速度在垂直方向上转动 。同时以 流速 4000mL /m in的热空气喷入转动着的盛样瓶中的试样中 ,持 续 85m in,烘箱温度保持在 163℃。到达时间后 ,取出盛样瓶 ,待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道路石油沥青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的质量损失,并根据需要测定旋转薄膜加热后,沥青残留物的针入度、粘度、延度及脆点等性质的变化,以评定沥青的老化性能。

2、本试验允许与T0609沥青薄膜加热试验互相代替。

二、仪具与材料
旋转薄膜烘箱,盛样瓶,溶剂:汽油、三氯乙烯等。

三、试验步骤
1、需要测定加热质量损失的两个盛样瓶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后称取质量,准确至1mg。

2、将需要加热后测定其它性质的盛样瓶,趁热置于烘箱的环形架中各个瓶位中,同时将测定质量损失的两个盛样瓶放入烘箱的瓶位中,关上门后开启环形架转动开关,以15/min±0.2r/min速度转动。

3、到达时间后,停止环形架转动及喷射热空气,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

4、将进行质量损失试验的试样瓶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质量准确至1mg。

四、计算
经旋转薄膜加热后的质量损失及其它性质的变化结果的计算,方法与本规程T0609薄膜加热试验方法相同。

五、精密度或允许差
1、当薄膜加热后质量损失小于或等于0.4%时,重复性试验的允许差为0.04%,复现性试验的允许差为0.16%。

2、当薄膜加热后质量损失大于0.4%时,重复性试验的允许差为平均值的8%,复现性试验的允许差为平均值的40%。

3、残留物针入度、粘度、延度及脆点等性质试验的精密度应符合相应的试验方法的规定。

改性沥青试验记录表(模板)

改性沥青试验记录表(模板)
15℃
25℃
30℃
试样编号
1
2
3
1
2
3
1
2
3
针入前
针入后
针入度
均值(0.1mm)
针入度指数PI
回归相关系数R
延度
试验温度(℃)
拉伸速度(cm/min)
试件1
试件2
试件3
均值(℃)
5℃
软 化 点
次数
烧杯内液体名称
开始加热温度℃
烧杯内液体在每分钟末温度上升记录(℃/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接触下层 底板温度(℃)
软化点(℃)
1
2
审 核: 校 核: 检 验: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弹性恢复试验25℃(%)
试验温度(℃)
拉伸速度(cm/min)
试样编号
试样残留长度X(cm)
弹性恢复率D=(10-X)/10×100(%)
均值
沥青及相对密度试验
次数
试验温度(℃)
水密ρw(g/cm3)
瓶重
m1(g)
燃点温度

燃点平均值

大气气压Kpa
气压 修正值

修正后闪点值℃
修正后燃点值℃
1
2
备 注
审 核: 校 核: 检 验: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RTFOT后残留物检验
质量变化(%)
序号
试样皿质量
m1(g)
试样与试样皿质量m2(g)
加热后试样皿与试样质量m3(g)
质量损失(%)

S406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S406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试验:源自复核:监理工程师:
日期:
S406 工程项目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承包单位: 监理单位: 工程名称 取样地点 材料产地 试样编号 试样皿质量(g) 加热前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 (g) 试验后质量变化 加热后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 (g) 加热变化质量 平均值 加热前原试样针入度(0.1mm) 残留针入度与原试样 针入度比值 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0.1mm) 残留物针入度比(%) 平均值 加热延度 延度(cm) 加热前软化点 (℃) 加热后软化点 (℃) 残留物软化点增值 软化点增值(℃) 平均值 加热前60。C粘度 (Pa.S) 加热后60。C粘度 (Pa.S) 加热试验粘度比 加热前后60。C粘度比 平均值 沥青老化指数 结 论: 备 注: 25℃时 15℃时 (%) 施工路段 试样名称 用途 合 同 段: 本表编号: 试验单位 试验规程 试验室负责人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T 0610-2011)841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道路石油坜青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的质量损失,并根据需要测定旋转薄膜加热后,沥青残留物的针入度,粘度、延度及脆点等性质的变化,以评定沥青的老化性能。

8.4.2仪器设备旋转薄膜烘箱、盛样瓶、温度计、天平、溶剂等。

843试样准备1、用汽油或三氣乙烯洗净盛样瓶后,置温度105C±5C烘箱中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编号称其质量(m0),准确至0.1mg,盛样瓶的数量应能满足试验的试样需要,通常不少于八个。

2、将旋转加热烘箱调节水平,并在163C±0.5 C下预热不少于16h,使箱内空气充分加热均匀。

调节好温度控制器,在全部盛样瓶装人环形金属架后,烘箱的温度应在10 min以内达到163C±0.5 C。

3、调整喷气嘴与盛样瓶开口处的距离为 6.35m m并调节流量计,使空气流量为 4 000mL/min ± 200mL/min。

4、准备的沥青试样,分别注入每个盛瓶中,其质量为35g 士0.5g,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m1),准确至1mg需测定加热前后沥青性质变化时,应同时灌样测定加热前沥青的性质。

8.4.4试验步骤1、将称量完后的全部试样瓶放入烘箱环形架的各个瓶位中,关上烘箱门后开启环形架转动开关,以15r/min 土0.2r/min 速度转动。

同时开始以流速4 000mL/min± 200mL/min的热空气喷人转动着的盛样瓶的试样中,烘箱的温度应在10min回升到163C± 0.5 C ,使试样在163C士0.5 C温度下受热时间不少于75min。

总的持续时间为85min。

若10min内打不到试验温度,则试验不得继续进行。

2、到达时间后,停止环形架转动及喷射热空气,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并m2-m1LT=mi-mo100迅速将试样倒入一洁净容器内混匀(进行加热质量损失的试样除外),以备进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的沥青性质的试验,但不允许将已倒过的沥青试样瓶重复加热以取得更多试样。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试样薄膜加热后残留物延度比(%) D0=D2/D1×100
加热损失试验后的软化点T2 (℃)
试样薄膜加热后软化点增值(%) T0=T2-T1
沥青试表05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结论 试验(计算)路段
试验仪器 加热温度
(℃) 样品质量
(g) m1-m0
试验后盛样器和 样品质量(g) m2
试验编号
试验依据
取样地点
报告日期
试验后样品 质量(g) m2-m0
质量损失(%)
加热损失试验后的针入度P2 (0.1mm)
试样薄膜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比(%) Kp=P2/P1×100
加热损失试验后的延度D2 (cm)
云南石林至锁龙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沥青标号
加热时间(h)
样品编号
盛样器质量(g) m0
1 2 样品编号 1 2 样品编号 1 2 样品编号
试样原来针入度P1 (0.1mm)
试样原来延度D1 (cm)
试样原来软化点T1 (℃)
试验前盛样器和 样品质量(g) m1
监理单位

沥青薄膜加热(旋转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沥青薄膜加热(旋转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试样薄膜加热质量变化LT(%)
(m2- m1)×100/(m1- m0)
试样薄膜加热质量变化平均值LT
(旋转)薄膜加热前针入度P1(0.1mm)
(旋转)薄膜加热后针入度P2 (0.1mm)
试样薄膜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比(%)KP=100×P2/P1
Hale Waihona Puke (旋转)薄膜加热前延度T1(cm)
(旋转)薄膜加热后延度T2(cm)
沥青薄膜加热(旋转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合同号:承包人:共1页第1页
试验单位
工程部位/用途
试验规程
试验编号
试验者
取样地点
校核者
主要仪器
旋转薄膜烘箱,电子分析天平,针入度仪,低温延度仪,
恒温水浴,烘箱
试验日期
沥青品种及标号
试样编号
盛样皿的质量m0(g)
加热前试样、盛样皿质量m1(g)
加热后试样、盛样皿的质量m2(g)
软化点增值(cm)ΔT=T2-T1
/
(旋转)薄膜加热前60℃粘度(Pa.s)η1
/
(旋转)薄膜加热后60℃粘度(Pa.s)η2
/
粘度比%
/
承包人自检意见及签名
年月日
监理工程师抽检意见及签名
年月日
中心试验室抽检意见及签名
年月日
注:①如系监理工程师抽检则承包人自检意见栏不填写.
:②如系中心试验室抽检则承包人及监理工程师意见栏不填写.

沥青旋转薄膜老化试验记录表

沥青旋转薄膜老化试验记录表

沥青旋转薄膜老化试验记录表
任务单号样品编号样品描述
试验规程JTG E20-2011 试验方法T0610-2011 收样日期试验日期
试验仪器试验环境
试验项目
试样编号
1 2
试验后质量损失
(%)
试样皿质量(g)
加热前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g) 加热后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g) 加热损失质量(%)
残留针入度与原试样针入度比值
(%)加热前原试样针入度(0.1mm) 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0.1mm) 残留物针入度平均值(0.1mm) 残留物针入度比(%)
残留物软化点增

加热前软化点 (C)
加热后软化点 (C)
加热后软化点平均值(C) 软化点增值(C)
加热试验粘度比
加热前60。

C粘度 (Pa.S)
加热后60。

C粘度(Pa.S) 加热后60 C粘度(Pa.S)平均值加热试验前后60 C粘度比
沥青的老化指数
结论:备注:
试验:记录:复核:。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T 0610-2011)8.4.1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道路石油坜青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的质量损失,并根据需要测定旋转薄膜加热后,沥青残留物的针入度,粘度、延度及脆点等性质的变化,以评定沥青的老化性能。

8.4.2 仪器设备旋转薄膜烘箱、盛样瓶、温度计、天平、溶剂等。

8.4.3试样准备1、用汽油或三氣乙烯洗净盛样瓶后,置温度105℃±5℃烘箱中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编号称其质量(m0),准确至0.1mg,盛样瓶的数量应能满足试验的试样需要,通常不少于八个。

2、将旋转加热烘箱调节水平,并在163℃±0.5℃下预热不少于16h,使箱内空气充分加热均匀。

调节好温度控制器,在全部盛样瓶装人环形金属架后,烘箱的温度应在10 min以内达到163℃±0.5℃。

3、调整喷气嘴与盛样瓶开口处的距离为 6.35mm,并调节流量计,使空气流量为4 000mL/min±200mL/min。

4、准备的沥青试样,分别注入每个盛瓶中,其质量为35g士0.5g,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m1),准确至1mg。

需测定加热前后沥青性质变化时,应同时灌样测定加热前沥青的性质。

8.4.4 试验步骤1、将称量完后的全部试样瓶放入烘箱环形架的各个瓶位中,关上烘箱门后开启环形架转动开关,以15r/min±0.2r/min速度转动。

同时开始以流速 4 000mL/min±200mL/min的热空气喷人转动着的盛样瓶的试样中,烘箱的温度应在10min回升到163C±0.5℃,使试样在163℃士0.5℃温度下受热时间不少于75min。

总的持续时间为85min。

若10min内打不到试验温度,则试验不得继续进行。

2、到达时间后,停止环形架转动及喷射热空气,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并迅速将试样倒入一洁净容器内混匀(进行加热质量损失的试样除外),以备进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的沥青性质的试验,但不允许将已倒过的沥青试样瓶重复加热以取得更多试样。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培训记录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培训记录
式中:KP——试样旋转薄膜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比(%);
P1——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前原试样的针入度(0.1mm) ;
P2——薄膜烘箱加热后残留物的针人度(0.1mm)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的残留物软化点增值按式计算。
.
式中:△T——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软化点增值("C);
T1——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前软化点(℃);
T2——旋转薄腆加热试验后软化点(℃)。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粘度比按式计算。
式中: Kη——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前后60°C黏度比;
η1——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60°C黏度(Pa▪s);
η2——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前60C黏度(Pa▪S)。
沥青的老化指数按式计算:
式中:C——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的老化指数。
允许误差
学习记录部 门学习时间 Nhomakorabea学习地点
学习内容
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试验
主持入
记录入
参 加 入 员
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试验,主要掌握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试验的试验操作步骤,计算方法等。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道路石油沥青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的质量损失,并根据需要测定旋转薄膜加热后,沥青残留物的针入度,粘度、延度及脆点等性质的变化,以评定沥青的老化性能。
2、到达时间后,停止环形架转动及喷射热空气,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并迅速将试样倒入一洁净容器内混匀(进行加热质量损失的试样除外),以备进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的沥青性质的试验,但不允许将已倒过的沥青试样瓶重复加热以取得更多试样。所有试验项目应在72h内全部完成。
3、将进行质量损失试验的试样瓶放人真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质量(m2)准确至1mg。此瓶内的试样即予废弃(不得重复加热用来进行其它性质的试验)。

沥青薄膜旋转烘箱试验

沥青薄膜旋转烘箱试验

沥青薄膜旋转烘箱试验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可能听起来有点冷冰冰的主题——沥青薄膜旋转烘箱试验。

乍一听,感觉像是某种科学实验,但其实这玩意儿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道路建设上。

说白了,咱们的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都离不开这块沥青。

试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看看沥青在高温下的表现。

哦,对了,试验过程中的那些神奇的变化,可是让人开眼界的哦!2. 沥青的基本知识2.1 什么是沥青?首先,咱们得知道沥青是什么东西。

沥青,其实就是一种黑乎乎的物质,通常用在铺路和建筑上。

就像你吃的巧克力酱,虽然它看起来粘糊糊的,但用途可大着呢!沥青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而它的粘性和密度也决定了它在各种环境下的表现。

其实,沥青就像是建筑界的“粘合剂”,把各种材料都粘在一起,毫不马虎。

2.2 为什么需要试验?好啦,聊完沥青的基础知识,咱们再来看看为啥要做这个旋转烘箱试验。

这个试验就像是给沥青“体检”,看看它在高温下的耐受能力如何,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沥青的表现就特别重要。

想象一下,天气一热,沥青开始软化,那马路上可就要出现“大波浪”了,行车简直像坐过山车。

试验能帮我们预测沥青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3. 试验过程3.1 试验准备接下来,咱们就进入试验环节了!试验前,要准备好沥青样本,当然,样本的选择可不能马虎。

要确保它代表了实际使用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

然后,咱们得把这些沥青样本放进旋转烘箱里,温度通常设置在一个高温区间,就像给沥青进行“热身”。

在这个过程中,沥青样本会被加热,并进行旋转,模拟不同的工作状态。

3.2 观察结果这时候,就要开始观察沥青的变化了。

你会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的状态会逐渐改变,甚至可能会变得更稀。

这就像是在煮糖一样,随着温度的升高,糖会慢慢变成液态。

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沥青的性能,比如它的粘性、流动性等。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下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这些结果,我们才能知道沥青在高温下是否还能保持其优良性能。

(参考)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记录

(参考)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记录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记录
委托单位:路线名称:工程名称:
生产厂家:沥青品种标号:所用部位:
委托日期:委托编号:试验日期:
薄膜加热
质样器皿+试样质量(g)
薄膜加热质量损失LT(%)
加热前
加热后
单值
平均值
残留物
针入度比
加热前原试样针入度=(0.1)mm
加热后原试样针入度=(0.1)mm
依据: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旋转薄膜加热 第42页
精度要求及结果整理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比Kp= %
残留物软
化点增值
加热试验前软化点=℃
加热试验后软化点=℃
残留物软化点增值To = ℃
加热试验
粘度比
加热试验前60℃粘度= Pa.s
加热试验后60℃粘度= Pa.s
加热试验粘度比Kn=
加热试验
老化指数
C=lglg(η2*1000)-lglg(η1*1000)℃
备注:
试验:复核:负责人:单位: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

3.1.3 调整喷气嘴与盛样瓶开口处的距离为 6.35mm,并调节流量计,使空气流量为 4 000mL/min±200ml/min。 3.1.4将沥青试样,注入每个盛样瓶中,其质量 为35g±0.5g,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 量m1,准确至1mg,需要测定加热前后沥青性质变 化时,应同时灌样测定加薄膜试验后变化按下式 计算,精确至3位小数(质量减少为负值, 质量增加为正值)。
4.2.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残留 物针入度比以残留物针人度占原试样 针入度的比值按下式计算。
4.3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的 残留物软化点增值按式计算。
5.精密度或允许差
5.1 当旋转薄膜加热后质量变化小于或等于或等于 0.4 %时,重复性试验的允许差为 0.04 % . 再现性 试验的允许差为0.16%。 5.2 当旋转薄膜加热后质量变化大于0.4%时,重复 性试验的允许误差为平均值的8%,再现性试验的 允许差为平均值的40%。 5.3 残留物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性质试验的 允许误差应符合相应的试验方法的规定。
3.2.2 到达时间后,停止环形架转动及喷射 热空气,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并迅速将试 样倒入一洁净容器内混匀(进行加热质量损失 的试样除外),以备进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 的沥青性质的试验,但不允许将已倒过的沥 青试样瓶重复加热以取得更多的试样。所有 试验项目应在72h内全部完成。 3.2.3将进行质量变化试验的试样瓶放入真空 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质量m2准确至 1mg。此瓶内的试样即予废弃(不得重复加热 用来进行其它性质的试验)。
3方法与步骤
3.1 准备工作 3.1.1 用汽油或三氯乙烯洗净盛样瓶后,置温 度105℃±5℃烘箱中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 编号称其质量 m0 ,准确至 1mg ,盛样瓶数量通常 不少于8个。 3.1.2 将旋转加热烘箱调节水平,并在 163℃ ±0.5 ℃预热不少于16 h,使箱内空气充分加热 均匀。调节好温度控制器,使全部盛样瓶装入环 形 金 属 架 后 , 烘 箱 的 温 度 应 在 10 min 内 达 到 163℃ ±0.5 ℃。

26、沥青老化烘箱(自校)检定记录

26、沥青老化烘箱(自校)检定记录
5--10
3号皿
内径
mm
140±1
游标卡尺
深度
5--10
4号皿
内径
mm
140±1
游标卡尺
深度
5--10
旋转薄膜烘箱
盛样瓶
1号瓶
高度
mm
139.7±15
游标卡尺
外径
64±1.2
壁厚
2.4±0.3
口部直径
31.75±1.5
2号瓶
高度
mm
139.7±15
游标卡尺
外径
64±1.2
壁厚
2.4±0.3
口部直径
31.75±1.5
沥青老化烘箱(自校)检定记录
检定规程
仪器设备管理编号
检定编号
型号规格
生产厂家
出厂编号
出厂日期
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检定日期
年月日
检定地点
序号
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检定
器具
检定数据
检定结果
1
外观
/
有铭牌,箱体平整,密封性好,运转灵活、平稳,无异常噪音。
目测
及手感
2
薄膜烘箱盛样皿
mm
见附表
见附表
见附表
旋转薄膜烘箱盛样瓶
8
沥青旋转薄膜烘箱热空气喷入量
l/min
4000±200
气流量计
使用标准计量器具
及配套设备情况
检定员:核验员:
附:沥青老化烘箱盛样皿和盛样瓶(自校)检定记录
序号
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检定器具
检定数据
检定结果
2
薄膜烘箱盛样皿
1号皿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检测方案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检测方案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检测方案1.试验目的:评估沥青材料的热稳定性、流变性能和变形行为。

2.试验设备:-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装置-沥青旋转薄膜加热仪-温控器-打印机-计时器3.试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a.将沥青样品切成小块,并放入密封容器中保存。

b.清洗和检查试验设备是否正常。

步骤二:试验前的预热a.将沥青样品放入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装置中。

b.启动温控器,将样品加热到试验开始温度(通常为60℃)并保持5分钟。

步骤三:试验设置a. 将试验装置的转速设置为固定值(通常为100r/min)。

b.设置试验温度范围(通常为60℃-100℃)。

c.设置试验时间(通常为60分钟)。

步骤四:试验运行a.将预热后的样品放入试验装置中。

b.开始试验,并记录开始时间。

c.每隔一定时间间隔(通常为10分钟),测量和记录样品的温度、转速和时间。

步骤五:试验结束a.试验结束后,关闭试验装置和温控器。

b.将样品取出,进行后续分析。

4.数据记录和分析:a.记录每次测量的温度、转速和时间,并绘制相关图表。

b.分析温度和时间的关系,评估沥青材料的热稳定性。

c.分析转速和时间的关系,评估沥青材料的流变性能。

d.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5.结果分析和结论:根据试验结果,评估沥青材料的热稳定性、流变性能和变形行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以上是一个关于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检测方案的详细介绍。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试验参数进行调整和修改。

R28-02 用压力老化容器(PAV)加速沥青胶结料老化的标准实践

R28-02 用压力老化容器(PAV)加速沥青胶结料老化的标准实践

R28-02用压力老化容器(PAV)加速沥青胶结料老化的标准实践1适用范围1.1本标准实践叙述了用加压的空气和高温的方式对沥青胶结料进行加速老化(氧化)的方法。

目的是使用从T240(RTFOT)旋转薄膜烘箱老化残留物来模拟沥青胶结料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老化。

1.2在道路的使用期间,沥青胶结料的老化受混合料体积性质、混合料渗透性、集料性质和其他与混合料相关的多种变量因素的影响。

本试验目的是评价不同混合料变量在选定的老化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不同沥青胶结料氧化老化的相对抗力。

1.3本标准可能包含危险材料、操作和设备。

本标准并不能强调关于使用时的所有安全问题。

在使用本标准之前,使用者有责任采用合适的安全和健康实践,并确定其使用的规则限制。

2.参考文件2.1.AASHTO标准M231用于材料测试的称量设备M320沥青胶结料性能分级规范T179加热和空气对沥青材料的影响(薄膜烘箱试验)T240加热和空气对沥青旋转薄膜的影响(旋转薄膜烘箱试验)2.2.ASTM标准E220通过比较技术标定热电偶的方法2.3.德国工业标准DIN标准43760热电偶标定标准化3名词术语定义3.1沥青胶结料(asphalt binder)——以石油渣油生产的沥青为基础,添加或未添加非颗粒有机改性剂的胶结材料。

3.2现场使用(in-service)——指路面中的沥青胶结料受时间、交通量和环境综合影响的一种老化结果。

4方法概要首先用T240(RTFOT)试验方法对沥青胶结料进行老化试验。

将RTFOT得到的残留物放在具有规定厚度的标准TFOT(T179)不锈钢盘中,在2.1MPa空气压力的压力容器中在规定的老化温度下老化20h。

根据沥青胶结料等级选择老化温度。

最后将残留物进行抽真空清除气泡。

5意义和用途5.1设计的此试验方法是用来模拟道路在使用过程中沥青胶结料的氧化老化。

这个条件方法得到的残留物可用来估计使用5~10年在现场使用后沥青胶结料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单号样品编号样品描述
试验规程JTG E20-2011 试验方法T0610-2011 收样日期试验日期
试验仪器试验环境
试验项目
试样编号
1 2
试验后质量损失
(%)
试样皿质量(g)
加热前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 (g) 加热后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 (g) 加热损失质量(%)
残留针入度与原试样针入度比值
(%)加热前原试样针入度(0.1mm) 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0.1mm) 残留物针入度平均值(0.1mm) 残留物针入度比(%)
残留物软化点增

加热前软化点 (C)
加热后软化点 (C)
加热后软化点平均值(C) 软化点增值(C)
加热试验粘度比
加热前60。

C粘度 (Pa.S)
加热后60。

C粘度 (Pa.S) 加热后60 C粘度(Pa.S)平均值加热试验前后60 C粘度比
沥青的老化指数
结论:备注:
试验:记录:复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