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解释题1、文学(作者用语言形象化地再现现实、表现感受、启发读者的一门艺术。

)2、文学文本(作者创造的结果,读者欣赏或解读的对象。

)3、文学作品(读者还原、引申或再造的结果。

)4、文学意义(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内容和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价值。

)5、题材(题材是提炼素材得到的文本意义。

它既指文学对象又指文本意义。

)6、主题(主题是文本意义的核心或中心。

它决定文本品位。

)7、肖像的正面描写(由叙述代言者静态介绍。

)8、肖像的侧面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静态介绍。

)9、肖像的白描(即画龙点睛似的静态介绍。

)10、肖像的夸张(即放大特征的静态描写。

)11、肖像的纵比(即变化的动态描写。

)12、心理剖析(由叙述代言者的全知视角分析。

)13、心理独白(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受限视角自我表述。

)14、梦幻描写(由全知视角或受限视角来描绘幻觉或白日梦。

)15、意识流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内视角非逻辑性地呈现。

)16、典型角色(典型角色具有独特性格,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即文学的审美的情调、语气、语调,侧重于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创作气质,体现于文本话语在遣词、用句、修辞、表达上对规范语言的偏离。

)18、文学经典(生命长久、读者众多、久读不厌、启迪深刻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题1、文学有哪三大功能?(认识、教化、审美。

)2、文学认识的基本维度是什么?(现实、作者、文本、读者。

)3、“载道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是载道、传道、悟道的手段或工具。

1、儒家主张“文以载道”。

2、道家主张“得鱼忘筌”。

)4、“模仿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

1、古希腊认识论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是对世界异质同构的模仿。

2、古希腊本体论者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外形,低于现实、理念。

3、古希腊反映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实质,高于历史。

)5、“镜子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含答案)一、选择,填空1、文学理论的含义及对象①文学理论含义: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说,他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范围。

②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⒉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⒋话语蕴藉及典范形态①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②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⒌西方文论㈠直觉①直觉主义文论:以主体观念为基础,由叔本华创始,经尼采发扬光大,到柏格森,克罗齐达到高潮至胡塞尔渐次纳入现象学思路。

②直觉的观象是情感②直觉的机制是表现。

③直觉活动即艺术㈡艺术概括①含义: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片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②艺术概括的规定性:(一)从“个别”到“一般”(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③艺术概括的作用: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㈢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①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中。

在文学之美的创造中,形式材料和内容的表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㈣构思的各种方式:①综合、②突出与简化、③变形与陌生化、㈤典型:㈠含义: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现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㈥意境:①意境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文学概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文学概论的定义和意义2.文学的定义和特点3.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二、文学起源和发展1.文学起源的理论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和发展3.文学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流派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评价1.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分类2.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指标3.文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四、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1.文学形式的概念和分类2.文学体裁的定义和特点3.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与分析五、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思想、文化之关系2.文学与社会政治之关系3.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六、文学与心理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3.文学创作与心理表现的关系七、文学与语言1.文学与语言之关系2.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文学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八、文学与艺术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3.文学的创新和实验性表达九、文学与个人1.文学与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文学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3.个人创作体验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十、文学的意义与传统1.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价值2.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3.文学对人类认识的贡献和影响十一、文学的全球视野1.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2.文学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3.文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以上是文学概论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删减或拓展。

每个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文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含义?书本P2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2.文学的侠义书本P4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

书本P5一切语言性符号4.谈谈文学的现代含义书本P6三大点5.试论述文学的特征。

书本P8-11三点6.文学的四要素。

书本P12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7.简述六种文学观念。

书本P12-26有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与言论和文化论等六种8.试论文学属性。

书本P26-31三大点9.文学理论的定义。

书本P34两方面界定10.怎样理解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书本P35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两方面11.简述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书本P35-36五种1.什么是文学文本?它有哪些特征?书本P39-42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

基本特征有五点,不一一列出来了2.简述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书本P42-45中国文学文本层面观:(1)言、象、意三层面说(2)粗、精两层面说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1)古典两层面说(2)英伽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3.简述英伽登的文学层面观书本P44-454.结合具体实例谈文学文本层面书本P45-49(1)语言层,可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2)形象层,亦可用《受戒》为例(3)意蕴层,可用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为例(4)余意层,可以王维《终南别业》为例(5)衍意层,可用黛玉读《西厢记》为例5.什么是再现型文本?请结合实例谈其特征书本P50-53再现型文本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具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等特点。

实例可采用西方的巴尔扎克《高老头》或中国刘鹗的《老残游记》6.什么是表现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书本P54-58实例如西方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或中方郁达夫之《沉沦》7.什么是象征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的定义和作用-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文学的作用:文学可以传递和传承文化,拓宽人们的视野,提供思考和欣赏的机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文学的分类和流派-文学的分类: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

-文学的流派: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散文文学等。

3.文学的语言和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语言追求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结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包含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4.文学的主题和意义-文学的主题:文学作品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题,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并探讨社会、人性、人生等问题。

-文学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和深入的思考,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文学的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传递着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激发情感和情绪,提升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6.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貌、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具有教育、启发、批判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7.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外国经典文学:《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8.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技巧-文学批评方法:历史批评、形式批评、主题批评等。

-文学鉴赏技巧:理解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语言,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意义,领悟作品的艺术表达与形式。

9.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当代文学的特点:多元性、观念的碰撞、语言的塑造等-当代文学的主题:社会问题、心理探索、身份认同等-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文学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三个分支各自具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指的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5、文学理论有七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6、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7、目前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10、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11、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12、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3、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的生理秉赋。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第一大点: 文学理论1. 文学定义和特点a.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b. 文学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2. 文学分类与流派a. 文学的分类方式和标准b. 主要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3. 文学审美理论a. 审美的概念和特征b. 主要审美理论的介绍和比较4. 文学批评方法a. 文本批评和作品批评的关系b. 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5. 文学与社会文化a. 文学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b.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第二大点: 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a. 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作品b.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2. 近代文学史a. 近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b. 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现代文学史a.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特点b.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4. 当代文学史a.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品特点b. 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创新5. 文学与时代精神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b.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第三大点: 文学作品分析1. 文学作品与艺术形式a. 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b.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分析2.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a. 文学作品的结构组成和层次分析b.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3.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a. 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分析b.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析4.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a.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递b.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5.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a. 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b.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分析第四大点: 中国文学概览1. 古代中国文学a. 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瑰宝b. 古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文学a.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b.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诗歌与韵文a. 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形式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4. 散文与小说a. 中国散文的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品5. 戏曲与戏剧a.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品第五大点: 国外文学概览1. 古代西方文学a.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发展和特点b.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2. 欧洲文学a.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特点和作品b. 欧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美国文学a.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题特点b. 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4. 亚非拉文学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轨迹b.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5.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a. 跨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b. 文学互鉴的案例分析和启示总结:。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

(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

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文艺学(二级学科)的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重要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读者、作家。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的精神生活活动。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文学反映论(文学活动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艺术生产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只有书作为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

)、艺术交往论。

5.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举例说明)(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例如《便条》里的“那么甜”、“那么凉”别含深意。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例如《便条》建构了一个想象的人际关系状况。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然而,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所以需要从历史和具体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

6.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带给读者的美感 并不是来自语言传达的内容,而是来 自语言形式本身,属于有音无义或有 形无义的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形式有 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贾谊《过秦论》批评秦国: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扩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钱锺书指出: •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扩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 举其二,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 肥义瘠。”
·内蕴的真实:客观、外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相结合 真相事理层面(生活的本质、规律、逻辑 动机)

艺术真实具有主观性
·主观的真实(情感化、个性化、心灵化) · 主观、情感、人类内心的真相相统一
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 • ① 反映测度:考察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虚 构要有可信性。
• ② 表现测度:考察文学与创作主体的关系, 虚构要有真情实感。 • ③接受测度:考察文学与接受者的关系, 虚构要适应审美心理。
• 形式的美 文学形式(文学的语言、篇 章结构形式上的美感) • 内蕴的美 人生体验(关于生活 生命 的意义的领悟和发现)
文学的审美性: •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 活现象,追寻人生意义,关注人的 价值的特点。
审美性使文学的表现形成了两个层面: • 层面A:显示生活现象;
• • 层面B:揭示隐含在生活现象之中的人 生意义和人的价值。
三 文学是语言艺术
• 文学语言的功能:
• (一)把作家的审美意识符号化
• 语言=语音+语意
• 1. 用语音唤起具体的形象化的感受
通过声调、节奏形成的韵律,给读者创造一个联 想和想象的空间。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 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题型I.单选题20% ;II.名词解释15 %III.诗歌分析25 %IV.短篇小说(或小说片段分析)14%V.简答题目:16二、文学概论复习提纲1.Classification of literature: Fiction and nonfiction.Under Fiction, there are four genres: novels, short stories, plays, and poem2.Rhetorical divisions of essay/non-fiction: description, narration,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3.Classification of novel: by length, by technique, by subject matter4.Trilogy: Arnold Bennett’s “The Clayhanger Family”, John Dos Passos’s U.S.A, James T.Farrell’s “Studs Lonigan”; Tetralogy: For Maddox For’s “Parade’s End”; Lawrence Durrell’s “The Alexandria Quartet”.5. E. M. Forster who wrote Aspects of the Novel suggested that 50, 000 words is the smallestnumber of words needed to make a work a novel. Conveniently, a full-length novel comprisesa book of considerable thickness. More importantly, full length should indicate fulldevelopment.6. Short novel, centers on just one or two characters, but unlike a short story, it has room to revealthem in greater fullness and depth, sometimes taking a longer span of time. Sometimes, a short novel is also called novelette or a novella.7. Gothic novel: applied first by Horace Walpole to his novel The Castle of Otranto, a Gothic Story. The typical Gothic novel has a medieval setting, tantalizing plot of revenge and terrifying scenes and ending. The main character is always a woman usually doomed in one way or another. It is a woman’s adventure story. The atmosphere is depressing. Other examples include Jane Eyre, Rebecca.8. Kunstlerroman: It is a novel about the artist or writer coming of age, or in conflict with society. His struggles from childhood to maturity are both against an inhospitable environment and withhimself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his creative mission. Examples: James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Maugham’s The Moon and Six Pence. Dor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9. Psychological novel: novels that dwell on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much of the narration through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haracte r’s mind belong to psychological novel. Examples would be Crime and Punishment,Madame Bovary, and all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such as Mrs. Dalloway and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10. Epistolary Novel: an epistolary novel consists of letters the character write to each other.Examples: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Goethe’s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Alice Walker’s Color Purple.11. The novel of ideas: the ideas maybe moral, political or philosophical: Huxley’s Brave New World; Sartre’s Age of Reason; Orwell’s 1984.12. Historical novel was made popular by Sir Walter Scott. History in this kind of novels is abackdrop for an exciting story of love or heroic adventure. Examples: The Spy, Waverley, The Scarlet Lette r,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13. Don Quixote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great novel of the Western world. In 1713, Defoe’sRobinson Crusoe marked the maturity of the genre of novel.14. By their roles in the novel, the characters can be grouped as heroes/ heroine [protagonist,antagonist], main character, minor characters, and foils.15. Foil characters are ones that help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the hero by strengthening orcontrasting. They may be main characters or minor characters. Cohn in The Sun also Rises isa main character and he is also a foil character that works by contrast. Wilson in The GreatGatsby works by strengthening.16. By the degree of their development, characters can be grouped as round characters and flatcharacters. Emma in Emma is a round character that grows from innocence to maturity.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 comes to realize that wealth can not make a gentleman. Some main characters or minor characters are flat characters. Cohn in T he Sun Also Rises fails to grow out of his college days and see his problems clearly. Roger Chi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is obsessed all the time with revenge.17. Guy de Maupassant and O. Henry’s “surprise-ending story”.18.Maupassant and Chekhov as two representatives of two kinds of literature: one ofresolution, the other revelation.19.Style may refer to the particular manner of expression. It can indicate the author’spreference in diction, in figures of speech, in sentence variety and rhythm, and in rhetorical devices for gaining emphasis. William Faulkner experimented on style in his novel As I Lay Dying, in which he changes narrators with every chapter and he distinguishes them by giving each an individual style or manner of speaking. Hemingway is a master of swift, terse dialogue and often casts whole scenes in the form of conversation. His style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writers.20.Irony is a broad term referring to the recognition of a reality different from the maskingappearance. There are verbal irony (e.g. war is kind), irony of situation or event (Emily Dickinson’s “I’m Nobody! Who are you?”, T. S. Eliot’s “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 and irony of fate or cosmic irony when ironic twists of fate take place (e.g “The Gift of Magi”,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dramatic irony (referring to knowledge held by the audience but hidden from the relevant character )21.Poetic language is multidimensional: intellectual dimension, emotional dimension,sensuous dimension, and an imaginative dimension.22.Ballad: a short simple narrative poem often relating a dramatic event: beginning abrupt,language simple, told in dialogue and action, tragic in theme, and there is often refrain in the use of languag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ballads, literary ballad, S. T. Coleridge’s “Rime of the Ancie nt Mariner”, folk or popular ballad ( most famous English ballad “Robin Hood”, most famous American ballad: “Yankee Doodle”)23.Epic:a long narrative poem of great scale and grandiose style about the heroes who areusually warriors or even demigods. The epic deals with noble characters and heroic deeds.There are two kinds of epics: the primitive and the literary epics. The primitive belongs to the oral tradition: Iliad, Odyssey, and Beowulf(it is regarded by the English as the first national Epic). Paradise Lost is regarded as a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epic in English literature. The term epic is also applied to works that do not treat heroic deeds or national history, but have some qualities embodied by true epics, for example, the novel Moby Dic k.24.Ode, a dignified and elaborately structured lyric poem of some length, praising andglorifying an individual, commemorating an event, or describing nature intellectually rather than emotionally. There are two types of odes: the Pindaric and the Horatian odes. 25.Elegy, meaning lament, can be of any subject matter from love, lamentation, to war andpolitics. The best known: Thomas Gray’s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Pastoral Elegy: setting, pastoral; beginning, appeal26.Sonnet (Shakespearean sonnet or Elizabethan sonnet or English sonnet, Petrarchansonnet, and Spenserian sonnet,their rhyme rhythm and rhyme scheme)27.Elements of Poetrya)Masculine rhyme, feminine rhyme, approximate rhyme(alliteration, assonance,consonance, half rhyme, eye rhyme)rhyme scheme,b)Metrical rhythm (iambic pentameter and other types of metrical rhythm), the two termsused to nark the metric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are scansion and caesura. To mark the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 and rhyme scheme is called to scan; “U” indicates unstressed, “/” indicates stressed syllables. A pause in a line of verse dictated by sense or natural speech rhythm rather than by metrics is called caesura.c)Tone:书中关于诗歌中tone 的例子。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2015.1.17一、关键词解释:1.文学体裁三分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文学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大类。

2.悲剧:悲剧起源于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唱的“羊人之歌”。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其摹仿对象是“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而这种人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

马克思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喜剧:喜剧起源于古希腊农民在酒神祭祀仪式上的狂欢歌舞。

特征是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动机和效果互相悖谬,从而产生滑稽戏谑效果。

它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失去合理性的形式,从而肯定美的成分,“借以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

4.正剧:正剧是18世纪形成的“处在两个戏剧种类之间”的新的戏剧概念和类型。

实质是既表现生活的正面,又表现负面,主人公既有悲剧人物的严肃深刻,又有喜剧人物的自足自信,在外部形式上表现为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5.影视文学(第七艺术):影视文学即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具有强大的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6.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手法是指把不同的镜头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方法,运用得妙,会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1925年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首先将其运用到电影理论中。

7.《诗学》:《诗学》共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它针对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的“文艺与现实的实际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做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艺术应高于现实,诗应高于历史”的观点。

8.高雅文学:高雅文学也称雅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是以价值理念为诉求,以艺术原创和探索为目标的文学类型,能给读者以严肃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9.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也称俗文学、大众文学、消费文学,是相对于高雅文学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适合消遣和易于流行的文学类型,往往有着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艺学:⑴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⑵文艺学有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肌质”、“隐喻”、“复义”、“反讽”等修辞学因素。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文学创造:是一种复杂而细微的艺术生产活动,目的是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

既指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也指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审美: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简答题:模仿论和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几种常见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人物成熟时,必然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无法迁就作家的原来的意图。

例: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有时增加了内涵,人物形象丰富复杂。

例: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可以根据条件自由选取对事物感觉的角度。

人的感觉与对象是自由而多样的关系:功利、伦理、道德、诗意。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动物“按照规律”,而人类“懂得按照规律”。

如人按野兽足迹下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15、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示,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二、简答题:1、简述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生活真实的区别。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景之中。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2、简述文学形象的特点。

主观与客观,假定与真实,个别与一般,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3、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有其短处也有其长处。

短处在于,艺术描写不能达到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真实,所谓“画饼不能充饥”;但是也由于这一差异,显现出文学独特长处,超越事物本真的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更深层的意蕴。

4、简述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样性5、简述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①文学本质的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应,表现论则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②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③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6、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几种学说?试简述其基本内涵。

①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接触律与相似律。

“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种结果,可以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

“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与影响。

②宗教发生说:评价:文明时代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实用目的的精神,这一点与宗教精神却又共同之处,但他却不能完全将文学与它联系到一起。

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

代表人物:赫尔德,格罗塞。

③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和对闲适生活的需要,人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评价: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

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④劳动发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如何理解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8、简述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集中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

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合目的性{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外在尺度})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9、举简例说明文学接受中期待视野的层次、类型。

意蕴层次(作品意义期待)、形象期待(作品内容、叙述层期待)、文体期待(作品表层期待)。

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10、简要举例说明三种文学类型及其特点。

11、结合文学实例说明叙事性作品中“事件”的分类及作用。

12、结合文学实例说明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的二重性。

13、结合作品简要阐述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13、简析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异变现象的表现及其成因。

15、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16、为什么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

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17、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材料分析题:1、试分析郭沫若的如下论述:“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2、试分析别林斯基的如下论述:“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都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3、试分析鲁迅的如下论述:“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

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3、试分析苏珊·朗格的如下论述:“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4、结合所学“接受论”原理分析如下现象及成因:现象1:“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

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看书琐记》)现象2:英加登曾这样断言: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如一个人在不同年龄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现象3:“《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5、结合所学原理分析下面这段话。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6、分析下面这段叙述性文字中的时序和时距。

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

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睛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

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

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节选自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1卷)7、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句,用王国维对境界(意境)的分类加以归类和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